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精选5篇)

时间:2023-09-18 18:15:37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高血压不仅能造成以血管受累为代表的各种脏器的进行性损伤,而且还是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的高危因素[1]。同时很多患者由于机体的衰老以及其离退休后生活范围缩小,生活变得以家庭为中心,易产生抑郁、焦虑孤独与不安的心理状态,可直接影响血压,导致不良预后[2]。因此,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促进其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200例,男102例,女98例,平均病程2.36±0.23年。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联盟公布的《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危险分层,无冠心病和肾脏合并症或其他严重合并症;危险度在Ⅰ期以下,填写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一般人口学特征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与心理护理:两组都给予固定药物治疗,依那普利10mg,2次/日口服。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心具体措施:①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讲解高血压的病因、危害以及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发给患者有关高血压知识方面的宣传手册,让患者对自己所得疾病有正确的认识。②讲授行为模式与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消除或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紧张与焦虑,使患者意识到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行为模式,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③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如节制烟酒、低盐、低脂饮食等,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选择各自喜爱和适宜的方式运动。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情绪;心理压力

【Keywords】Highbloodpressure;MentalNursing;emotion;MentalPressure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99-02

高血压又称为“身心疾病”,它有着病程长、见效慢、多反复发作的特点,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血压高时,心理负担重,身心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在外界及内在的不良刺激下,都会引起剧烈、长期的应激状态,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导致血压升高[1]。实践证明,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各种情况给予心理上的护理,对控制血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2]。

1做好心理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通过与高血压患者交谈,适时采用倾听、疏泄、安慰、鼓励、保证等支持性心理支持技术。使其发泄出内心压抑的感受,设身处地地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态度平和、诚恳,并通过眼神、表情等肢体语言来显示对患者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使其感到亲切,增加信任和安全感,逐步解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的心理。使其以最好的心理状态来配合、接受治疗,以取得最佳的疗效。

2引导高血压患者正确认识和重视病情

许多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正确认识。有的患者认为高血压是小病,心脏病才要紧,常常忽视对血压的控制,以致引发心、脑、肾疾病等并发症。有的患者认为自己的父母都患高血压病,自己患病也是在所难免的,不清楚高血压的遗传只是一种可能性,自己患上高血压与父母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更有的患者,常以症状来决定病情,每当出现有头昏、头痛、胸闷、气短、腰酸腿软、失眠、四肢乏力等周身症状,认为自己的血压高了而随意加大药剂量,还有的患者随意停药、凭经验服药、不定期复查等行为。这些都体现出了高血压病人对待自己的病情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正确认识。作为医护人员,应针对病人不同情况进行心理安抚和健康知识宣教,引导高血压患者正确认识和重视病情,让他们明白高血压诊断治疗的依据是血压水平而不是症状的有无或轻重。在对待病情上不麻痹大意,不延误治疗,不抱侥幸心理。从思想上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和科学治疗的重要性,改变对待病情不严肃的心态,坚持服药、低盐、低脂饮食、自我监测和合理适量运动等自护行为的重要性,重视病情,相信科学,珍爱生命。

3指导高血压患者学会自我控制调节情绪

良好的心态对于身体和精神疾病常起到治疗或有助于健康的作用。美国著名教授弗里德曼曾因自己的血压太高而无法正常工作,为了研究自己的病因,做了著名的“捡豆子”和“下国际象棋”两个实验。他在做这两个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火爆的脾气和急躁的性格是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随着实验的继续开展,自己的耐心和承受失败能力在逐步地增强,他的血压不仅不再升高,反而下降了。实践证明,高血压病人若能做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尽量减少情绪波动,这对保持血压相对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很多,情绪会受到很多生理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要认真细致的了解病人的情绪变化,指导病人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帮助病人克服心理上的因扰。鼓励病人参加有益的业余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拓宽人际关系的幅度,扩大生活领域和丰富生活内容,结识良师益友,改善人的心理活动。同时,正确引导病人能够做到合理评价自己的言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尊重社会的需要和集体的意志,自觉调整个人行为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闲言碎语,对情绪容易激动的高血压病人,当怒火上升、欲发雷霆时,告诉他们用语言暗示自己:“生气是自我惩罚,烦恼是和自己过不去,发怒是无能的表现。”以此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情绪稳定和心境平和的状态。

4让高血压患者懂得如何减轻心理负担

一些高血压患者在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后,心理负担变得很重,情绪很不稳定,整天忧心忡忡的,长期交感神经兴奋过度,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精神高度紧张,致使血压居高不下。又因长期受到疾病折磨而产生消极沮丧、缺乏治疗信心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觉得自己给家人带来了负担,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从而不愿意按时服药,不肯在食疗、体疗等治疗方面进行配合;也有的患者因降压治疗一时不理想,而对治疗失掉了信心,变得心情更加烦躁,焦躁不安,怨天尤人[3]。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让高血压患者懂得如何自我减轻心理负担,对治疗高血压具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患者要有长期与病魔作战的思想准备。目前,高血压病的治疗尚缺乏治本的方法,病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病情,主动配合药物治疗。其次,高血压患者要重视性格修养,避免出现心理障碍。高血压病发作时多伴有烦躁、易怒、沮丧、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这成为血压升高的诱因[4],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而患者平时要重视自身的性格修养,养成冷静,处事不惊的良好习惯。再次,患者要学会一些放松心态的小“招数”。如利用做深呼吸的方式来使全身放松,将精力集中于慢呼慢吸气上,呼吸柔和平缓,连续几次就能马上使心情恢复平静。常安排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消除紧张因素保持血压稳定的活动。如种花草、养鸟养鱼、听音乐、学书法、绘画、钓鱼等,均可陶冶情操,宁心怡神。还不妨练练气功,打打太极拳,做做健身操等。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听听委婉动人的轻音乐,均能对大脑皮质功能活动起到有益的调整作用,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最后,协调好患者和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获得家庭理解和支持,共同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5]。

总之,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往往因终身患病,长期用药,经济负担重,担心并发症等心理因素影响治疗。因此,采取及时而有效的心理护理,协助患者正确化解各种不良情绪,掌握自我疗养规律,使患者面对应激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提高治疗依从性,保持血压平稳,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德福心理.高血压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调节[EB/OL].省略/zrbq.aspbid=63&sid=201&id=1786,2009/6/24

[2]马玉琴,张秀芳.浅谈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7,262(6):36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干预; 老年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150-0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随年龄而上升,目前我国1.3亿高血压患者中,老年患者占25%~35%[1]。如何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是社区门诊的当务之急。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5年6月~2007年12月社区门诊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65岁,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40mmHg /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严重高血压并发症者。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66~80岁,平均(72.3±6.4)岁,平均病程(4.9±3.1)年,平均受教育年限(7.1±3.2)年,平均血压(157.3±16.4)/(105.3±8.2)mmHg;对照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65~81岁,平均(72.5±4.3)岁,平均病程(5.0±3.1)年,平均受教育年限(6.8±3.2)年,平均血压(154.3±15.1)/(101.3±8.9)mmHg。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血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每周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疗程为8周。由医护配合共同实施。具体方法:①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热情耐心地听取患者的倾诉,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从言行、情感上亲近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②利用心理干预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数老年病人经历了漫长的就医过程,对恢复健康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对疾病严重的过分担忧或麻木。向患者耐心讲解高血压的有关知识,如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并介绍同种好转病历,传递良性信息,鼓励病人。③进行健康教育。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戒除烟酒,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④做好家属思想工作。经常与家属沟通,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及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血压变化,第周测血压1次,均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右臂坐位血压。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压下降较治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已知反复的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可以引起高血压[2]。由于长期持续紧张和焦虑,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久之形成高血压[3]。

本研究显示,药物辅助心理干预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当一个人面对疾病或心理挫折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他人的安慰、同情与关心。我们除了给患者本人以心理支持外,尤其加强了患者家属的支持系统。给患者家属做健康教育,让其意识到他们在患者疾病康复中所起的作用,使其积极、正确地参与到患者的疾病治疗与护理中。研究资料显示,社会支持与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及疾病转归均有正相关系[3,4]。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使患者从中得到情感支持,有安全感,个人的价值得到保证、产生自尊,易保持和恢复健康[5]。同时,我们还加强健康宣传教育,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

本文研究结果证实,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给予心理干预是 必要的,有利于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此法操作简单方便,可在社区门诊、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国树.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11):879.

[2] 陈灏珠.内科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6.

[3] 肖惠敏.姜小鹰.高血压病人治疗依从性与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69-970.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第4篇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据推测,我国现有高血压病人约1亿人,但在高血压人群中,血压正常率并不高,目前,高血压的控制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国外九项前瞻研究结果显示舒张压为105mm汞柱者比75mm汞柱患者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0倍,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5倍,美国另一项多因素干预研究随访15年结果显示收缩压较基线水平增加10mm汞柱时患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人数增加65%,研究还证明:①心、脑、肾并发症发病危险随高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加;②同一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伴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脂、糖尿病等,越多得并发症的危险性越高,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多因素疾病,除遗传因素外,肥胖、高盐摄入、饮酒、缺乏运动,及社会心理应激等是其重要的易患因素,其中,心理因素有重要的影响。

高血压属于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均起着重要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高血压患者根据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修正,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和自我控制力加强,以预防脑卒中,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1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征

1.1 误解和怀疑 患者早期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或自认为高血压无非就是血压高点对身体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不接受治疗,情绪不稳定、苦闷、压抑,经检测,经常处于压抑状态的人的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比正常人高30%,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导致血管收缩心排出量增加,加重了高血压。

1.2 紧张、焦虑和恐惧 高血压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加之平常血压高带来的头晕、头痛,失眠等不良症状,还有对病情过分担忧,担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和致残,又因此而可能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再者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知之甚少,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易引起血压的波动,身体更易产生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实验研究,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应激状态时,可导致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同时增加,导致血管收缩,心排出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进一步加重高血压,同时反过来,也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和利用。

1.3 烦躁和失望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就意味着要终生依赖药物治疗,还要饮食注意,否则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脑出血等的出现,且高血压的发生渐趋向年轻化、复杂化、多样化,因此患者常有烦躁易怒的情感,又因为感到没有特效治愈的方法,对治疗失去信心,情绪低落,这更加重了病情。

2 心理疏导及措施

2.1 宣传教育有关高血压知识 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基础和前提。根据《1999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导》确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汞柱即确诊为高血压,让患者对疾病的形成、发展、预后有一个正确认识,把出现症状进行解释,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发展慢,需长期治疗,本病是可防、可控的,叮嘱患者定期检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确定用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降压药,按医嘱服药,不擅自加量,停药,减药等,尤其是初次使用降压药的要警惕“低血压”反应和突然停药导致的“停药反跳现象”。

2.2 稳定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克服心烦气躁,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调节患者的情绪,告诉患者每发一次脾气的后果是吃几次降压药可能都无法使血压恢复正常,为了自己的血压,尽可能学会自我调节克制自己的情绪,患者一般对自己的血压数值较敏感,而我们要以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再者病人情绪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各个环节,病人愉快、乐观,药物易发挥治疗效果,反之血压难以下降,所以保持稳定的情绪,对控制血压至关重要。

2.3 合理膳食 低盐、低脂饮食,WHO建议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不吃动物内脏及其制品,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鸡皮、鸭皮、鱼子、脑等,多食含钙高的食物,以素食清淡为主,辅以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红薯、山楂、洋葱、鱼类等营养降压食物,不吃油炸、辛辣、脂肪高的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豆类、牛奶等清淡无刺激食物为宜,同时应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等。

2.4 保持大便通畅,保暖防感冒,多食粗粮和粗纤维较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注意大便时不宜过分用力,特别是老年人,以免引起血压升高,病情加重,甚至脑血管意外,必要时可服一些缓泻剂。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打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主要依靠手术,进过积极的临床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由于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因此他们心理护理、健康指导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将来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1心理特点

1.1焦虑、暴躁、情绪不稳定的心理由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急、致残率高,多数患者由健康变为偏瘫,这一变故一时无法接受,使患者悲痛欲绝、性格怪异,导致不配合治疗严重者有轻生的想法。

1.2对临床治疗康复信心不足的心理多数患者对康复程度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此时要稳定患者的情绪,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遵从医嘱,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使其尽早康复。

1.3对家庭人员的恐惧、不信任的心理由于家庭护理亲人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使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及心理负担,怕拖累亲人又亲人的放弃。

2心理护理

2.1以诚相待,解除恐惧、焦虑的心理耐心听取他们的讲述,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维护他们的尊严,尽量满足患者需要,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亲人的关怀和需要使患者产生满足和被需要感。

2.2稳定情绪情绪变化直接影响血压的变化,在护理中应十分注意调节患者的思想情绪,愉快、乐观才能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运用新的医学模式理论宣教情绪调节可以治疗疾病的道理。

2.3环境调节和饮食习惯环境和自身的调节对积极抵御不良情绪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和个人喜好改变生活方式,包括增强日常锻炼、忌烟酒、低盐易消化的合理饮食。

3健康指导

3.1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说明擅自增、减、停药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向患者讲解所服药物的名称、剂量、副作用,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指导患者在服药时和服药后多饮水(不少于100ml),防止药物在胃内形成高浓度药液刺激胃粘膜。让家属提醒防止漏服药的发生。保持合理的用药间隙时间,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3.2康复训练指导针对功能上存在的问题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示范运动锻炼的方法,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活动幅度由小到大,速度宜缓慢,循序渐进,同时配合按摩,手法轻柔。鼓励患者以主动运动为主,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随着肢体逐渐恢复鼓励患者下床活动等。

3.3失语指导根据失语类型进行训练,多听广播,多与患者交谈,反复给予语言刺激。通过控制患者自己的唇、舌运动,练习发音,由单音到多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练习。康复训练中告诉家属要有耐心,对患者多鼓励,使其增强自信心,充分发挥主动性。

3.4日常生活指导居住环境要舒适,床单位设置尽量考虑到患者方便、安全舒适等条件。被褥松软,厚薄适宜、枕头软硬、高低符合患者生活习惯,衣服宜宽松,吸水性强,便于穿脱。室内温度适宜,阳光充足,定时开窗通风。指导患者做到生活有规律,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多饮水,保持大小便通畅。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对骨隆突处经常给予按摩。训练患者掌握腹式呼吸、深呼吸和适当咳嗽,防止肺部并发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