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社会领域

经济社会领域

经济社会领域

经济社会领域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主;范围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119-05

在什么限度和范围内统治?这主要涉及的是民主统治的适当范围问题。民主的范围是个不易捉摸的问题,因为在一定社会内确定人民的意见在什么问题上确实起决定作用是极为困难的。但是,在全面评价一个社会的民主时,民主的范围有多大是一个有效的标准。范围愈广民主的实现就愈充分。在什么限度和范围内统治?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关于民主统治的适当范围问题存在严重的分歧。自由主义意义上的民主强调的是在国家的领域范围内实行政治民主,严格限制民主的范围,认为不受国家干预的私人领域是一个非政治的世界。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在批判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把民主扩展到经济与社会领域,提出经济民主与社会民主等,对民主的范围作出更深入的思考与回答。

一、自由主义主张在政治领域的范围之内实行民主

自由主义学说依赖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分离。一般而言,市民社会是指社会秩序中非政治领域,也就是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秩序、制度。自由主义信任市场而不信任政府,认为作为最佳体系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一个不受政府干预的独立领域,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而建立的市民社会也因此不能受国家干预。这样,古典自由主义把政府从市场中驱除出去,主张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是两个彼此分离并相互独立的实体。“民主和自由(或民主与)可以被看作是处理国家与社会之间(矛盾)关系的两种不同的政治技术,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情形下,这两种技术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国家的目的仅仅在于调节与促进社会的互动,而不是通过国家对社会机构的管理代替个体的主动权。国家是政治活动的主要领域,对国家的权力进行限制以保障个人的权利是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自由主义预设了大范围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不受政治影响。法律的统治提供了一个框架,使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可以自由进行而不至于转化为政治冲突。如我们所见,这一情形假定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自由宪法论者或有意或幼稚地忘记了一件事,即:这种分离实际上有赖于国家维持资产阶级霸权规则的政治能力……”

经济社会领域范文第2篇

近年来,临汾市委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与执政能力,好比鱼和水。稳固而强大的执政能力,是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但如果经济发展不好,执政能力也会受到质疑”市委书记王国正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临汾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探索如何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去驾驭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

今年上半年,临汾市工业一度出现生产速度回落,经济效益下降的趋势。市委、市政府适时召开全市经济分析会,结合自身经济发展实际,出台了一系列适合临汾经济发展的政策。

在调控手段运用方面,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同时加上必要的行政手段,例如出台有关加强用地规模控制、加强土地储备的办法,就是通过完善制度建设,防止问题出现反复;

在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方面,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有序推进”;

在给投资降温的同时,努力刺激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经济规律性东西的准确把握,使临汾市委的执政能力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赢得了高分,并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1至9月,全市我市生产总值完成275.2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8.1亿元,增长20.6%,财政总收入截止9月底达到81.8725亿元,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临汾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临汾特点的改革发展之路,临汾经济发展已经全面迈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区间。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松,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从稳固执政基础的角度,他们看得更深更远。他们响亮地提出了“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宏伟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临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实施科教兴市是临汾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战略,是临汾未来发展的新的源动力。按照这一战略,到?2010年,全市科技三项费用将占到财政总收入的2%左右。并积极开发应用信息、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等关键技术,支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形式、项目为载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为支撑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设立临汾科技创新基金和市级科技进步奖。实施科技“星火富民”工程,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实施“科普惠民”行动计划,提高公众科技素质。

为了使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今年上半年,临汾市委还出台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全面提升要素市场能级,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决定》,并在今年市全委会上亮相。

经济社会领域范文第3篇

一、坚持项目引领。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近年来,饶河县抢抓国家扶持少小民族、粮食主产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政策机遇。围绕城市建设、主导产业发展招商上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五年来,共新建和续建千万元以上项目57项,总投资达47.6亿元。其中,总投资3.6亿元的电网改造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未来20年饶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得以保障;总投资6亿多元的饶建、饶虎、饶抚公路已竣工通车。饶河与内陆发达城市相衔接的所有高等级干线公路全部贯通:总投资25亿元的风力发电项目已完成投资3.5亿元。一期工程已完成主控楼建设,已安装完成风机25座,2011年8月份将实现并网发电,并将启动二、三期项目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换新天一饶河铁路建设项目待部省联合分段审批后,转入可研编制阶段;总投资5亿多元的机场建设项目已列入全省《十二五民航体系发展规划》,即将完成选址;总投资1亿元的饶河港口项目正在编制规划和可研:筹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东北黑蜂产业园区“七通一平”建设。并成功招引7家企业进入。2010年,饶河县被确定为部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县。今后三年国家和省将增加投资达4800万元。与此同时,全力向上争取政策性资金。五年来,争取政策性资金年均递增1亿元。共争取政策性资金达16.9亿元,是过去10年的总和,并偿还历史债务1.5亿元。一大批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已为饶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了突飞猛进的平台。

二、坚持特色为先,主导产业迅猛发展

近几年。饶河县依托生态、口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外经贸、旅游、农副产品加工、山特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依靠产业驱动,拉动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和跨越发展。在外经贸产业方面。相继建设完成国门查验大厅、口岸轮渡码头、口岸公路、海关监管库、新阳对俄批发大市场。2010年,投资6700万元建设的口岸浮箱固冰通道项目已正式投入使用。饶河口岸成为全省第二个拥有浮箱固冰通道的口岸。基本实现了饶河人民翘首期盼的全年四季通关。开通了饶河一比金定期旅客运输班车,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旅客过境难的问题,带动了客流、物流的大幅增长。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国际货运中心、中俄商贸中心、团山岛中俄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建设。并积极筹建饶河驻俄哈巴和比金办事机构。口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县外经贸企业发展到65家,建材、技术装备产品和绿色食品出口份额持续递增,对俄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饶河口岸进出口贸易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0年,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和俄方外贸政策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对俄经贸战略适应性调整。口岸经济实现了逆势上扬。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7.5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增幅跃居全省边境口岸前三名,实际利用外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饶河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外贸工作先进县”。饶河口岸成为我省东部地区对俄经贸的重要平台和桥头堡,外经贸产业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在旅游产业方面。编制完成《饶河县旅游总体规划》,正在制定《饶河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五年来。旅游产业总收入年均递增35%,2010年饶河县被联合国旅游经济促进会、中国旅游品牌协会评为“中国十佳原生态旅游名县”,特色旅游产业已经成为饶河县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方面。对俄出口蔬菜、芸豆、白瓜、红小豆、黑木耳、北药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7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58%。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市场占有份额逐年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山特产品加工产业方面。蕨菜、刺五加、蘑菇、木耳、榛子等林下采集业加快发展,以那丹岭、饶峰、欣欣然刺五加、野宝熊蜂公司为牵动的山特产品加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东北黑蜂、狐貉等特色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东北黑蜂发展到3.3万群,狐貉养殖发展到5万只。山特产品加工产业凭借饶河特有的资源优势,不断做大做强,已呈现产品供不应求,深受中外客商好评的崭新局面。

三、坚持四城同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饶河县按照“四城同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省级卫生城、国家森林城和“三优”文明城)的总体要求,以“环境生态化、建筑特色化、功能现代化、设施配套化”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完成了《饶河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控详规划和村镇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实施了城市亮化、净化、绿化、美化、硬化工程,创建省级卫生县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验收,正在全力争创省级卫生城先进县。坚持以创森为引领,重点抓好城镇、村屯、沿路、沿江、荒山五个层次绿化。五年来,全县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1万亩,其中封山育林3.5万亩,人工造林7.5万亩,义务植树84万株。2010年饶河县被评为“全省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县”。并连续五年获得“全省生态补偿先进县”荣誉称号。

四、坚持爱民惠民,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饶河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县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全县财力在支持发展的同时,向人民群众、农村、基层、社会事业倾斜,尽心竭力惠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多做实事、多办好事。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全面实施了农村“三项重点工程”,年年干三项。干完一项补一项。五年来,已建设完成通村公路432公里,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倾力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建立了县爱心助学基金,五年来共投入资金600多万元,资助500多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五年来争取校舍安全工程投资3000多万元,是过去五年的两倍。全力解决饶河人民看病

经济社会领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关系;社会整体;城市化;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7)02-0023-05

城乡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当社会发展步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时,这一问题会进一步凸现出来,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应该看到,有关城乡关系问题的讨论近年来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从总体上说,这些讨论主要还停留在某些具体学科的层面,局限于社会的某些具体领域。要把这方面的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还必须从社会哲学的高度,着眼于社会的整体结构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对城乡关系做出整体性的研究和审视。

一、社会与社会发展:城乡关系的整体规定

对于社会这一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而从社会哲学的意义上说,所谓社会并不仅仅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之外的社会生活领域,而是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结构体系。这样一个社会结构体系不是各种事物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其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由此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此相应,社会哲学上所说的社会发展,也不仅仅是指社会的某个具体领域的发展,而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并且这种社会发展不是各个构成领域各自发展的互不相干的具体过程的简单汇集,而是它们之间按照其固有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进程。因此,当我们考察社会和社会发展进程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结构体系、把握社会发展进程,而现实实践中的许多问题,也都应该置于这种整体视野之中去认识。目前有关城乡关系的研究和探讨,便是如此。

在已有的讨论中,人们首先侧重于从经济领域着眼去考察城乡关系问题。这自然是有着相当的合理性的,因为经济领域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在城乡关系中无疑也具有基础的意义。从历史上看,城乡分离本身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随着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分工而产生的。在长期的发展中,城乡关系出现了很多变化,但直到今天,二者之间的最根本的区分仍是经济结构的不同: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而城市则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正是基于经济结构的这种区分,城市和农村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都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如果说在工业化之前的农业社会中,城乡之间的差别还主要是同一个发展阶段上的差别。那么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和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这种差别就进一步扩大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差别:现代工业在城市中迅速兴起,使城市较快地迈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而农村却在很长时期内依然延续着传统农业,从而这样或那样地继续滞留在旧的发展阶段上。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正是基于对这种现象的考察,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而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也正是当前我国城乡关系中存在的一个实质性问题。

经济领域的考察对于城乡关系的研究来说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所谓城乡关系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还体现在政治、文化等其他社会领域,还需要从社会结构体系的整体高度去把握。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经济领域存在的差别,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使这些领域也产生相应的差别。并且由于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差别会在实际过程中呈现出种种错综交织的情况。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城市和农村的经济领域大体上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同构性: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领域中的差别也同样是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的。一般说来,由于农业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的主干,社会的经济重心在农村,因而农村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往往比城市占有更多的优势,结果是农村统治城市。这一点在西欧中世纪的庄园领主制下表现得非常明显。中国古代虽然表面上不同于西欧,集权体制的统治中心设在城市,似乎是城市统治农村。但实际上国家在政治上、文化上的主要支撑力依然是在农村。当然,城市由于具有特殊的经济结构,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会逐渐发展起自己的特殊优势。从历史上看,正是西欧那些在封建领地的夹缝里生长起来的工商业城市酝酿产生了新的变革因素,最终将整个社会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而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进入新的工业时代之后,城乡之间的差别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也都一起被扩大了。不仅出现了二元经济结构,而且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也都在很大程度上被二元化了,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都成为一种二元结构。这种状况,可以称为“二元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城市不仅在经济领域里进入了工业经济的发展阶段,并且在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里也都会相应地形成现代工业社会的技术特征:而农村不仅在经济领域滞留在传统的农业经济阶段上,并且在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也相应地保留着传统农业社会的技术特征。我国现阶段的城乡关系正是如此,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二元经济结构,而且是整体性的二元社会结构。

从归属上说,城市和农村无疑同属于一个统一的社会结构体系;但另一方面,二者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们各自形成了具有明显差别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这些不同领域的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和偶然的,而是有着自己的内在逻辑和有机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和农村实际上形成了同一个社会结构体系内部的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结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的结构都具有相应的完整性。而我们所要考察的城乡关系,正是这两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现代化与城市化:城乡关系的整体演变

当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特殊的阶段,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城乡关系的演变也开始出现一种全新的趋向。人们使用“城市化”这一概念来概括这种趋向,并将城市化理解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通常对于城市化的理解,往往过于褊狭,只是将其局限于城乡关系的某些具体方面。例如,一种流行的观点把城市化理解为农村人

口向城市的“转移”或“集中”,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与此相应,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被看做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对此,讨论中已有一些论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并试图对城市化的内涵进行拓展。如有的论者提出“城市化的主体有两个:人口和产业(资本)”,“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和产业的同时流动”;有的论者认为城市化(城镇化)的内涵应从“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转变”、“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等不同方面去把握;还有的论者主张“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从更广泛的角度去剖析城市化的外在表象下掩盖的内在动因”,认为“综合地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这些不同角度的探讨。对于全面认识城市化进程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仅有这些仍然是不够的。

如前所述,所谓城市和农村属于同一个社会结构体系内部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的结构都具有相应的完整性,都应该从社会结构体系的整体高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领域的统一去把握。同样,我们在研究城市化问题的时候,也不能仅仅看到城市和农村这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具体方面,而应该着眼于这两个子系统的完整结构。从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城市化应该是社会结构体系中城市和农村这两个子系统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升级、分化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或集中,也不仅表现为经济领域中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等的变化,而且还表现为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变化;它是在城市和农村同时发生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基本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是城乡关系的整体演变。

要理解城市化的这种整体规定,先要理解作为它的形成背景的社会现代化的整体进程。所谓社会现代化本身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是涉及整个社会,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转化,是一种完整的社会转型。从本来的含义上说,所谓传统社会主要是指农业社会,而所谓现代社会主要是指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转化为现代社会,亦即社会现代化,也就是从农业社会转化为工业社会。当然,在现阶段的实践中,工业社会的前锋又在向新的信息社会过渡,所以我们可以借助于讨论中提出的“两次现代化”的观点,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理解为第一次现代化,而将工业社会进一步走向信息社会理解为第二次现代化。但无论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是信息社会,都不仅仅是着眼于社会的某个特殊领域,而是具有整体的规定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来看,这些概念应该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范畴,即在不同的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不同技术特征的社会类型:这些技术特征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而且体现在政治、文化等其他各个领域,需要从社会整体上加以把握。相应地,所谓社会现代化作为这种技术社会形态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既包括经济现代化,也包括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需要从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去把握。

社会现代化是一种整体进程,而城市化就是这一整体进程的直接体现。从历史上看,城市化的发生首先是与第一次现代化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相联系的。农业社会的技术基础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干的生产力体系,与之相应的技术特征包括生产关系层面上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政治领域中集权的或专制的政体形式以及文化领域中愚昧和迷信的普遍存在等等;而工业社会的技术基础则是以现代工业为主干的生产力体系,与之相应的技术特征包括生产关系层面上的市场经济形式、政治领域中的民主政体形式以及文化领域中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生长等等。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便是要以现代工业为主干的生产力体系取代以传统农业为主干的生产力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社会各个领域的技术特征的转换;于是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科学化等等便构成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展开,势必要对传统社会中原有的城乡结构形成冲击:首先是城市本身发生变革,现代工业发展起来,工业社会的各种技术特征随之形成;继而带动农村的变革,以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曾在农村长期存在的那些农业社会的技术特征也会逐步被改变。而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必然是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农村的不断缩减,其中包括许多农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逐渐转化为城市。而剩余的部分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其技术基础和各领域的技术特征已越来越与城市趋同,从而转变为工业社会的一部分。所谓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便是所有这些变革过程的统一和总汇。当然。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城乡关系中的各种变化是逐步发生的,当城市已进入新的工业社会的时候,许多农村仍会在一定时期中继续停留在农业社会阶段,这样便出现了前面提到过的二元社会结构。但总的趋势是要朝着工业社会的方向转化的,而促进农村的社会现代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正是城市化进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继第一次现代化之后,还有第二次现代化,即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而城市化过程也将随着第二次现代化的到来继续推进。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将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干的新的生产力体系,因此第二次现代化的任务首先便是促使工业社会的生产力体系向这种新的生产力体系转化,亦即信息化。在此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将形成新的技术特征,虽然这些特征尚未完全显露出来,但讨论中也已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例如A・托夫勒认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市场化行将告终”;而按照J・奈斯比特的看法,一种“共同参与民主制”将取代“代议民主制”。可以预期,第二次现代化背景下的城乡关系也将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融入各种新的内容,信息社会的新的技术特征将渗透在城市和农村的各个领域,使城市化的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三、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城乡关系的整体协调

了解了城乡关系在社会结构体系中的整体规定,以及它在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整体演变,我们便可以由此出发,进一步探讨如何从整体的高度协调好城乡关系,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真正合理地统筹起来,推动城市化以及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顺利展开。这也正是中国现阶段所面对的实践问题,因而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应该说,无论城市发展还是农村发展,多年来已有比较深厚的研究积累。而自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之后,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展开。综合起来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察了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城乡关系的不同情况和做法,总结了世界历史范围内的经验和教训:有些论者还侧重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具体考察了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等不同的模式或类型。二是回顾和反思了建国以来我国在处理城乡关系方面的具体实践,总结了我们自己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现实,突出强调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三是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包括如何进一步加快城市发展,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如何更加重视农村发展,加大各项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如何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等等。此后,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进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围绕这一主题又进行了许多新的讨论,形成了更为具体的研究热点。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已有的研究和讨论,可以看出其中所存在的一个缺憾和不足,即在许多论者那里仍主要是从经济领域着眼去谈论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即便涉及社会发展,也主要是某些狭义的社会事业的发展;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也往往这样被看待。无疑地,我们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然首先要从经济领域入手,并相应推进各种社会事业的发展。如讨论中所提出的,要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要发展农业科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努力建设现代农业;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业支撑体系;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发展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要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改革户籍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如此等等。所有这些要求和主张,无疑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又应指出,仅仅着眼于这些问题,还是很不够的。这便涉及上面所强调的整体性认识:既然城市和农村作为社会结构体系的两个子系统而具有各自的整体规定,而二者在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演变同样具有整体要求,那么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时,就必须强调城乡关系的整体协调。这就不仅要着眼于经济领域,而且要着眼于政治、文化等其他各个领域:不仅要着眼于某些狭义的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且要着眼于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同样是如此。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本身就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各个方面,这正是体现了一种整体性要求,因而也必须从整体的高度去把握,而不能片面地加以理解。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例如,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和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克服实际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偏差:如何进一步搞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扫除各种愚昧和迷信现象,并逐步克服长期存在的小农意识的狭隘局限。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中这些问题的解决,与经济领域中各种问题的解决一样,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而进一步说,只有在解决经济领域中各种问题的同时,一并解决好政治、文化等领域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才能从整体上推进农村的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消除城乡之间的二元社会结构,从各个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在以往的实践中,一些农村正是由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反过来影响了经济领域中各种问题的解决:还有的则是经济领域借助于某些特殊的条件较快地发展起来了,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没有跟上,结果出现了种种扭曲和畸变现象,仍然无法摆脱整体上的落后地位。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经济领域的发展结合起来;而在所有这些领域里,城市都应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支持农村解决好相关问题。

经济社会领域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市场经济 腐败 法律 道德 制度衔接

【作者简介】 王冰,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反腐倡廉理论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王宜军,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法律和道德,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两大武器,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层面发挥作用,严刑峻法针对重大的违法犯罪行为,使人不敢贪,伦理道德约束轻微普遍的日常行为,使人不想贪。要从源头治理腐败,不能仅仅依靠严刑峻法,更要根除滋生腐败的社会文化土壤,培育完善的道德体系,增进个人的道德情操。然而,尽管理论界和实践界已经充分认识到法律和道德在惩治和预防腐败方面的巨大作用,但对两者的关系、地位和功能的认识却存在偏差,普遍的认识误区是重法律轻道德,重惩罚轻预防,重显性制度轻隐性文化。这种认识误区不利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也无法从根本上防范和杜绝腐败,是反腐倡廉一手硬、一手软的认识论根源。

法律和道德尽管存在着形式和功能上的不同,但从制度主义的角度看,法律和道德也具有极大的共性,它们都是制度(institution)的两种形态,是规范和约束人类行为的两类社会规范体系(social norm)。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但这种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程序。法律不能也无法完全替代道德,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延伸。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类社会的领域划分及其决策原则

人类社会可以大体划分为经济、政治和社会三大领域,在这三大领域中存在和处理的物品(或行为)分别是商品(经济行为)、政治物品(政治行为)和社会物品(社会行为)。商品即正常市场中以金钱计价并交易的普通物品;政治物品是那些同公民权利有关的具有公共性的物品,如选票、权利、兵役、教育等;社会物品则是那些同情感、家庭、社会有关的物品,如感情、性活动、文化物品、人体器官、社区活动、野生动植物等。针对不同的社会领域、物品以及与之相应的人类行为,人们会采用相应的决策原则——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原则、政治学中的政治人原则和社会学中的社会人原则,这些原则也相应形成了不同学科和学者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人性假设。在经济领域,人们将交易的物品视为商品,采用理性经济人(homo econonicus)的利益计算原则,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做出对个人有利的选择。在政治领域,人们处理的物品为政治物品,采用政治人(homo politicus)的公平正义的决策原则,以公共利益的最大为决策目标。在社会领域,人们处理的物品为社会物品,采用社会人(homo sociologicus)的情感原则,以行为是否合乎情理来进行决策。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在这些不同的决策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领域的社会规范(social norm),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通常而言,个人能够区分自己活动的领域并采用相应的决策原则,如果他错误地选择了某种决策原则,如将经济领域的原则用于政治领域,即进行钱权交易,则会引起他自身的不安以及社会的反对,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腐败。相反,如果将政治或社会领域的原则用于经济领域,则有可能被讥讽为僵化和古板,经济领域以利益的最大为目标,经济活动要求“在商言商”。

商品、社会物品、政治物品具有本质的区别。商品以金钱进行计价和配置,社会物品和政治物品则不以金钱计价和配置。不同物品存在着不同的配置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一种基础性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将社会物品和政治物品理解为“资源”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因为它隐含地意味着人们以商品的方式来评价和对待这种物品。政治领域中的公共权力不是商品,它要求以公平正义的原则来进行配置,如果由市场交易来配置这些物品,就意味着政治的腐败。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价格来衡量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社会制度,这一社会制度具有一些内在的优势,它可以充分利用分散在市场中的海量信息,内生地激励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私利并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实现公共利益,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因此,市场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市场体制也是一种道德体系,它意味着人类社会将越来越多的原本并非由市场配置的物品转化为由市场配置的商品,市场的经济人原则日益取代了社会人原则和政治人原则,经济正在入侵社会和政治领域。如下图所示。

二、隔离社会领域的制度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