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第1篇

近半年来,儿科缺医少药的问题引发媒体持续关注。这个话题之所以超乎寻常地受人关注,其原因在于一头系着患儿和家属,一头系着儿科医师和医院。“儿童看病难”的话题一下子跻身于诟病多年的社会民生问题――“看病难”、“看名医难”行列。

一名专家为儿科医学发展简单“把脉”后告诉记者:“儿科发展受阻根本病因在于,儿科投入大,收入低,医院不愿意发展儿科;工作辛苦、风险大,待遇不好,儿科医师纷纷转行;生源少、导师数量有限,医学院校招生难上加难,儿科医师供给被截留。如此陷入恶性循环,使得近年来综合医院、基层医院儿科室严重萎缩。”

北京市卫生局的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目前,北京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半数以上未按标准设置儿科,于是患儿都向专科医院聚拢。北京市两家儿童医院的门急诊人数和出院人数,分别占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儿科就诊量的46.5%和51.3%,更加剧了专科医院挂号难、住院难等问题。有人甚至说“到北京儿童医院‘看个病像打仗,挂个号如春运’”。

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北京尚且如此,外地的情况不难想象。朱宗涵教授告诉记者的一组数据令人忧心:我国共有医疗机构916 571所,儿童专科医院仅有68所。在160万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中,儿科医师仅有6万余名。按照我国总人口数中儿童比例计算,我国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人,这显示着约占我国总人口20%的儿童存在看病难问题。

加强我国儿科建设,特别是尽快加强基层儿科医师队伍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儿科医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如何解决?如何创造条件满足儿科医师队伍成长需要?日前,受卫生部委托,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紧急召开“儿科医师队伍建设建言献策研讨会”, 讨论形成的意见将上报卫生部作为国家制定儿科医师队伍建设的决策参考依据。

讨论嘉宾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兼儿科医师分会会长 朱宗涵

总医院副院长兼附属八一儿童医院院长 封志纯

国家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研究员 蒋竞雄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 宋红梅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小儿急诊急救内科主任 刘春峰

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人事科科长 郑淑英

上海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 鲍一笑

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 魏 庄

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科主任 李 莉

安徽阜阳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刘晓林

就医故事

门前有医院 孩子看病却要颠簸几十里

刘芳家住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中年得子的她在体验身为人母之喜悦的同时,却在经历了几次给孩子看病后稍显神经质――总是为孩子生病的事担心。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急诊大厅,正为儿子看病的刘芳向记者讲述了带儿子看病的艰辛:还记得儿子7个多月时,多日反复发烧,大便还是稀的,儿子虽然吃了退烧药,但3天过去了病情未见好转,到了晚上病情还会加重,最高时烧到39℃多。尽管用上了冰袋、退热贴,但也仅能缓解一会。“再这样下去,孩子会烧出问题的。”在老人的催促下,刘芳和丈夫带儿子来到离家最近的长辛店医院,然而,值班医师告诉他们,医院没有儿科,建议他们去良乡医院或北京儿童医院。

他们连夜收拾东西,直奔几十里外的北京儿童医院。刘芳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到达医院时是凌晨3:00,结果没想到,医院里到处都是和他们一样带着孩子焦急等待的人。“我们觉得自己为孩子看病很辛苦,但再看看那些外地来的,全家吃住在医院的角角落落,真是心酸。”

等到他们为孩子看完病,天已亮。这次看病的经历,让她坚定:人再多,队再长,孩子以后有了病也必须直奔大医院。

现 状

基层儿科萎缩严重 专科医院每县不足1家

刘芳带儿子看病的经历再普通不过了,却反映出我国儿童看病问题已经成为继“看病难”、“看名医难”之后又一突出的社会问题。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专科医院有3 000余家,仅有68家儿童专科医院,平均每县不足1家专科医院。

朱宗涵教授以北京为例分析儿童看病的“冷热不匀”,综合医院、社区医院儿科缺医少药情况十分严重,少有人去看病,儿童专科医院却人满为患,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研所高峰时段的日门诊量分别为9 000人、6 000人,就诊量接近饱和,挂号难、住院难问题十分突出。

刘春峰对此深有体会,“综合医院儿科的萎缩非常普遍,有的医院缩减了儿科床位,有的医院取消住院部,换成了门诊。其中尤以市级、县级医院最为突出,很多地方医院规模小、技术差,连普通的儿科重症监护室都没有,一些基本的检查项目也做不了,更看不了疑难杂症,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或儿童专科医院因此特别忙。”

为什么还有大量家长要带孩子去专科医院不在社区看呢?蒋竞雄说,除医疗水平存在严重差距外,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比如说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化验结果不能共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化验结果大医院不认可。既然这样,家长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到大医院去,免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耽误时间。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目前北京83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儿科的有67所,其中

分 析

人才流失科室萎缩 儿科发展跌入谷底

医学各个专业伴随经济飞速发展日益蓬勃,为何儿科的发展反呈滑坡态势?专家们指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儿科投入大、风险大、效益低。

投入与产出“脱节”基层儿科冲击最大

郑淑英指出,受儿童出生率下降、科室经济效益低等因素影响,综合医院儿科呈现萎缩局面,在这种自然“消亡”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科”。

“可以说,儿科发展步入了恶性循环,投入大不赚钱,医院对儿科的投入热情大打折扣,缺设备少人才,患者自然不会光顾。”在儿科工作29年的刘晓林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2000年前后,由于工作量大、风险大、收入低,综合医院的儿科医生越来越少。她所在的医院也未能幸免。“最困难时科里仅剩5名医生,大家只好没日没夜地轮班。”

2008年,当全国儿科发展的大趋势还未见改观甚至恶化时,刘晓林所在的阜阳市人民医院通过改革,在政策上向儿科倾斜,儿科床位由45张发展到80张。

“对于小型综合性医院儿科来说,水平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刘春峰指出,医生要诊治患者,关键是医生得让患者家属信得过。儿科医生再教育等方面不够,导致有些患者耽误、延误,诊治不到位,这样家属对医生的信任出现危机,有病主观上就会选择去大型综合医院的儿科科室、儿科专科医院,或者是比较大型的教学医院。

儿科人才缺口20万 带来重重考验

宋红梅指出,因为综合医院儿科萎缩,儿科医师需求也逐渐减少。反之,没了需求,供给自然就减少了。因为生源少,不好分配,很多大学都取消了儿科专业。

朱宗涵指出,儿科萎缩与人才供给不足互为矛盾,而儿科医生缺乏与我国医学教育的设置有关。1998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调整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出1999年起医学院校儿科专业停止招生,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

数据显示,我国儿科医生在15年内仅增加了5000人。全国160万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中,儿科医师仅有6万名,参照美国1.4558个/千儿童的比例,我国儿科医师的缺口>20万。

“儿科发展未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考验。”宋红梅指出,比如在汶川地震时,儿科的抢救力量就很弱,这使得很多儿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又比如在阜阳手足口事件中,阜阳市就出现了全城没有一台儿童专用呼吸机的情况,给急救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重视儿科学发展、提高中国儿科水平十分迫切。

大小医院职责错位 阻碍儿科医学发展

儿科的畸形发展,使得本应该专注于解决疑难杂症的儿童专科医院医师,常常被数量庞大的感冒、发热等常见病所束缚。一项针对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齐鲁大学儿童医院、昆明儿童医院4所儿童医院的分析就颇具说服力,这些专科医院门诊多为常见病,疑难杂症只占10%~15%。有专家坦言,目前北京儿童医院30%的患儿都应该到基层医院就诊。

朱宗涵指出,如果到一级医院,会发现情况更为严峻,没有一个医生会用儿科呼吸机,有的县几十万人没有儿科医师,到乡村更没有。美国的情况恰好相反,90%的患儿看病到社区医院,10%到儿童医院。我在哈佛大学儿童医院工作过几年,美国儿童医院的大厅里从来都空空的。

宋红梅指出,儿童尚处在生长发育期,有自己特殊的生理特点,所以对他们的诊疗不能统一用成人的标准。国外有“小孩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的经典理论,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认识到儿童的诊疗方式与成人的区别,导致自然科学基金中单独的儿科学学科被取消,不同的儿科亚专业被并到大内科中参与共同竞争,因此这门学科的地位雪上加霜。

进 展

重振儿科 新政不断出台

“儿科萎缩严重、儿童看病难问题的暴露其实是从2007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开始的,当时卫生部派出的北京专家到达阜阳后才发现,在偌大的阜阳,连儿童用呼吸机都难以找到,即使找到了,也几乎没有人会用。一边是急于等待救治的患儿,一边是无处下手的专家,真的很让人揪心。”一名儿科专家告诉记者,“综合医院儿科萎缩早已是大家熟知的事实,然而透过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专家、行业组织尤其是卫生行政部门才意识到,儿科萎缩远比想象的还要严重。”

不久,一份由相关专家在全国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报告摆上了卫生部相关官员的案头。针对儿科萎缩严重,儿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综合医院要么没有儿科,要么实力不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此后,卫生部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中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立儿科。

不久后,北京、天津等地相继出台的更为细化的儿科发展新政。如《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未设置儿科的16所综合医院于2011年底前完成儿科设置;只开设儿科门诊、尚未设置儿科病房的29所综合医院应于2012年底前开放儿科病房。

不仅如此,还要求各医疗机构加大对儿科诊疗设施设备的经费投入,改善儿科工作条件,通过引进人才、开放病房、提高业务水平等手段逐步提供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儿科专业医疗服务。如针对部分医院编制紧缺的问题,北京市卫生局允许市、区属医院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吸纳急需的儿科专业人才;对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儿科工作、达到退休年龄且身体健康的高级职称儿科专业人才可优先办理延迟退休续。

政令之后,一系列的实际举动开始显现:去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恢复了关闭15年之久的儿科病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成为北京市首批中医儿科诊疗中心,两家医院年门诊量计划达到10万人;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将新建1~2所儿童医疗机构;深圳、郑州等城市也宣布要新建儿童医院。

出 路

“可以说,对于儿科学来说,今天的局面是令人痛心的,但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信有了这次的阵痛和前所未有的‘被重视’,儿科学的发展将有美好的未来。然而,一个学科的真正发展,仅仅有政策的引导还是不够的,如何乘胜追击、做大做强儿科应该是当务之急。”上海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鲍一笑教授指出。

壮大儿科 不来真格的不行

宋红梅认为,综合医院要想做强儿科,必须从两方面着力,一是通过提高待遇等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解决好人才的困境问题;二是依据人才特点,确定发展的专业侧重,解决好儿科发展的特色问题。

北京市已下发文件,要求各医院不能将经济指标作为考核儿科医生工资的惟一标准:“保证设置初期儿科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不低于院内平均水平,注重从儿科服务数量、质量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对儿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杜绝以单一的经济效益作为考核依据。”无疑,这是个稳定队伍的政策。

蒋竞雄说,像全院考核,应考虑到成人和儿童的治疗医疗收费、付出的艰辛以及承担风险不一样,因此不能同内外科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可能会打击儿科医生的积极性。如在瑞典,所有儿童医院都是大学附属医院,且对儿科医生的要求会更高,还要经过面试,要让孩子看到医生时有愉悦感,政府对儿科医生的待遇也有一定倾斜,体现了对儿童的优先。我们综合医院的儿科至少也要在这方面倾斜,只有待遇提高,儿科医生被尊重,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才能稳定这支队伍,培养再多,待不住还是没有用。

朱宗涵指出,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费比大医院便宜很多,大家都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最贫困,这正是多数人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原因,所有社区儿科医生就更为匮乏了。

“可以肯定,现在哪里都缺医生,但相对来讲高层次医院的情况会好一些,例如在华西医院儿科,可能收入不如别人,但还是受到尊重。因此,虽然很困难但还是有人愿意去。但在基层,如北京的区县医院甚至是卫生院,才是最缺少儿科医生的,患者往上跑也就无可厚非了。”封志纯指出。

他建议,扶持儿科,不妨学学师范学生的培养方式,进了儿科系就享受师范生待遇,毕业以后不从事儿科就把钱退回来。而儿科医生队伍的根本稳定,必须从就业环境、成就感、待遇等方面全面着力。例如在目前效益不高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从业补贴、床位补贴、或门诊量补贴的方式,由国家给予补贴,这样既能体现国家对儿童的重视,又能让儿科医师的劳动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

建设儿科 分级培养十分必要

在蒋竞雄看来儿科的特殊性,决定儿科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大儿科人才培养力度。若没有足够的儿科医师仅靠扩充床位数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朱宗涵介绍,全国共有60余家儿童专科医院承担着培养儿科医生的任务,但每年培养的儿科医生尚不够满足儿科医师人才缺口。他建议,首先,通过教育部、卫生部及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促使有儿科学教学传统和能力的医学院校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其次,大力扶植条件成熟的院校增设儿科学专业;再次,在稳定发展儿科学专业招生规模的同时增加医院儿科医师的编制,诸如就业分配、人员培训等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后备医师来源的问题。

李莉则建议在当下,可以考虑适当缩短儿科医学生的培养时间,让其尽早为儿科做贡献。此外,是否可以借鉴美国模式,规定修过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并获得大本学士学位的,允许其申请读医学院,这样对那些大学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又想当医生的来说是一个机会,他再经过3年医学课程的专门培训,并做够两三年住院医可以同样成为一个很好的医生。

封志纯还提出通过预测需要,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不同层次培养,到5年以后满足70%~80%需要的建议。

长期目标:通过专科制度的建立,建立起适应全国儿科需要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这周期至少需要10~12年,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

中期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各个级别的医学院校设立不同层次的儿科系,分层次培养,把能够落实在基层医院儿科的儿科医生培养出来,这个约需5年的时间。

近期目标:在现有临床医学系,选择一部分人,按照原来儿科系学制体系,到第4年选拔一部分出来让他们进入儿科方向,其就业方向是明确的。

大医院儿科 做强特色

宋红梅指出,对于综合大医院儿科而言,切忌面面俱到,应该将侧重点放在发展特色方面,更要重视内科的带动作用。

儿科共有12个专业学组,很难有综合医院能全部囊括,因此综合医院儿科都应该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聚集国内本专业的顶尖人才。在特色方面不乏成功案例,如北大人民医院的儿童血液病,北大医院的小儿神经、肾脏和心血管,北京协和医院的新生儿、风湿/肾脏和遗传性疾病等都是响当当的。

综合医院内科对儿科的带动不容忽视,首先,具有检查设备齐全的优势,而儿科医院要配备这么全面的设备难度很大;其次,虽然儿科相对独立,但儿童的生理构造与成人有一定联系。比如肺纤维化是儿童比较少见的疾病,在遇到这类患儿时,我们可以参考内科对肺纤维化的治疗方案。

基层医院儿科承担分诊转诊使命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第2篇

没有欢庆的锣鼓,没有震天的鞭炮,有的只是专家们一声声细心的问诊。在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里,李桥儿童医院迎来了11周岁的生日。为了回报社会,医院组织了“庆六一、迎院庆”大型义诊咨询活动,以此庆祝生日。

上午9时,义诊活动刚刚开始,每位专家面前就围拢了大量等待义诊咨询的家长。内科、外科、中医科、保健科、皮肤科、口腔科、眼科等科室专家就家长提出的儿科常见病、儿童营养缺乏病、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儿童湿疹等多方面问题做了解答,极大地满足了儿童家长的健康需求。11时,义诊现场骄阳似火,气温很高,家长们热情也很高,尽管来得人很多,但专家们丝毫没有懈怠,耐心细致地解答着家长们的每一个问题……

实力,保证健康

李桥儿童医院院长李兴才表示:作为一家儿童健康医疗机构,医院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救死扶伤,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担当起社会之责、民生之责,医院成立的初衷就是为普及儿童健康常识,缓解京东及其周边地区儿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尽一份力。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医院门诊量不断增加,科室建设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建立了以专科、专家、专病、专药为特点的儿童医院。目前,医院职工200余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医疗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年平均接诊病人30万余人次,留观患儿10万余人次。

李桥儿童医院科室设置健全,医疗力量雄厚。目前,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五官科、康复科、皮肤科、药剂科、检验科等15个专业科室,普通病床100张,康复病床150张。现有儿科各专业专家70多人,其中国内知名专家30多人。医务人员以精湛的医疗技术、深厚的医学素养为患儿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X光检测系统、彩色超声诊断仪、微量元素检测仪、心电监护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全面细致的服务、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井然有序的工作流程、温馨暖人的爱心标语以及医务人员热情的笑脸,使前来就医的患儿及家长切实地感受到了医院良好的人文环境。

科普,促进健康

医院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儿童健康服务活动,义诊活动已成常态化,医院不仅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举办义诊活动,还在“哮喘日”等特定的健康日坚持开展义诊活动。此外,医院还联络幼儿园、中小学开展健康体检及健康知识公益讲座宣教活动,普及儿童健康常识。

自2009年起,医院积极组织策划大型健康知识讲座活动“走进幼儿园,专家面对面”。“走进幼儿园,专家面对面”活动是医院专门为学龄前儿童打造的一档健康知识宣教活动,医院定期选派专家前往周边各大幼儿园与儿童家长面对面讲座交流,专家从小儿感冒的预防、如何使用抗生素、带口罩的益处及生活环境如何消毒等方面入手,系统而全面地对传染病的预防进行了讲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朋友壮壮的妈妈听完讲座后深有感触地说:“这个讲座举办得太及时了,平时工作忙总是忽视孩子的健康问题,医院考虑得太周到了,把健康送上门来,真是太方便了。”

“走进幼儿园,专家面对面”活动已开展了两年,共举办了12期,受益儿童上千人,受到家长及幼儿园老师的热烈欢迎。

爱心,延续健康

为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和掌握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做到及早发现疾病,及时矫正生理缺陷,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医院组织开展了儿童公益健康体检活动。

2011年6月21日,医院组织医护人员走进红缨连锁幼儿园,为100多名小朋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健康检查。针对体检中发现的问题,医生们从饮食、儿童保健用药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同时为参加体检的小朋友建立了健康档案,呵护孩子的身体健康。

为方便学龄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医院利用寒暑假分别举办了寒假儿童公益体检活动和暑假儿童公益体检活动,并简化体检流程,家长们只要带着孩子在前线服务部领取一张体检表就能够参与体检活动,体检内容包括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中医科、外科5个科室的检查。寒暑假期间医院共为顺义、通州、怀柔、密云等周边区县3000余名儿童进行了健康体检。医护人员在为孩子们细致、认真的检查同时,也根据体检结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疗建议。

据医院门诊部副主任斯琴介绍,在来院体检的儿童中,有口腔问题的孩子比较多,特别是龋齿。有的孩子因为发现得晚,治疗过程比较麻烦,给孩子带来极大痛苦。她建议家长们最好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做口腔检查,尽早发现问题,不要等到已经形成龋齿才进行治疗。

小朋友欣欣的妈妈表示:“这样的体检活动不仅帮助孩子找到了健康隐患,更重要的是在检查过程中医生帮助孩子们树立起了保健意识。”

干预,惠及健康

李桥儿童医院健康公益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家长及老师的热烈欢迎,也引起了顺义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为了惠及更多儿童,顺义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与李桥儿童医院达成共识:充分发挥医院的资源优势,共同对中小学生的健康问题进行干预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障全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2011年9月14日,新学期伊始,李桥儿童医院与顺义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合作正式拉开序幕,医院与保健所约50余名工作人员深入顺义校区为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免费公益体检。查体项目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身高、体重等)、外科、内科、口腔科、眼科及部分检验内容(血色素等)。体检活动持续三个半月,医院选派五六名眼科医护人员,全面负责眼科体检工作,每天大约有1000余名学生接受视力检测及沙眼等眼科相关疾病的筛查。

9月14日,体检活动率先在双兴小学展开,共为24个班级的876名学生进行了体检,发放阳性体征复诊通知单289张。

与此同时,医院内部积极做好接诊准备工作:宣传信息办公室建立了体检学生信息数据库;前线服务部增加了咨询服务电话并组织人员预约登记;科室主任及医护人员制定了相应诊疗流程并保证值班力量,确保接诊工作顺畅,尽最大努力为辖区学生健康服务。

李桥儿童医院通过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全面、动态地掌握了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传染病、常见病发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健康干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关怀,护卫健康

2012年医院创新活动方法,推出“健康大讲堂”,通过网站、微博、短信平台等渠道告知家长讲座信息,许多家长闻讯前来听讲座与专家互动。目前,活动已成功举办了四期,耳鼻喉科、中医科、保健科、皮肤科专家分别就“儿童鼻炎的危害”“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小儿皮炎湿疹的防治”等话题进行了讲解。

李桥儿童医院院长李兴才表示,为儿童健康服务的路还很长,今后医院会不断推出各种儿童健康公益活动,解决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真正让医院的健康关怀渗透进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医护人员会一如既往地用精湛的技术、热情的服务守护每一位儿童的健康。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第3篇

1 我国儿童保健模式的特点

我国现有3.6亿儿童和青少年,每年出生2000万新生儿,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儿童保健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愈加意识到儿童期健康对其一生健康的重要影响,儿童保健的服务内容和效果也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为广大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对卫生工作的要求。

与美国的公共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不同,其基本结构是由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社区医院、地区医学中心组成。在专业分工上,社区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承担的是面向公众的各种保健咨询服务及轻度疾病或慢性病的诊治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医院承担的是各种专科疾病的诊疗,地区医学中心承担的是疑难疾病的诊疗、医学研究、医学院校的教学基地[2]。目前,在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基层和社区为基础,妇幼保健机构为依托,相关医疗保健机构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管理体系。目前全国建立了3200所妇幼保健院,37所儿童医院,4万余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儿童基金会和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继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将西方发达国家儿童保健的先进理念和适宜技术引入我国。同时,一大批高学历人才也加入到儿童保健队伍中来,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随着2009年《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的颁布,0~6岁的儿童保健工作已纳入到社区管理之中。近些年来,参与管理的0~6岁儿童已占到应管儿童的81%~87%[3]。虽然管理率较高,但目前儿童保健工作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1.1起步晚、水平低,学科年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儿童保健工作是从解放后开始的,是从儿科与公共卫生专业发展起来的,学科水平仍显得不成熟;

1.2重视足、投入少;多项规范技术的颁布已体现了政府对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视,儿童保健三级网络管理在临床工作中发挥重要优势,但在过去投入的财力、物力相对较少;

1.3对象广、范围宽;我国儿童保健的服务对象是面对3亿多儿童,其中近1亿为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居住范围广、分散流动,由于居住分散难于集中管理,而且碍于经济条件、家庭环境、抚养人所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多数家长缺乏对儿童保健必要性的认识,这为儿童保健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儿童保健的业务范畴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营养、疾病防治等方面,学科内容相当广泛,在目前的保健服务中,儿童精神卫生和心理行为问题尚未得到重视;

1.4人员少,技术低;全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童医务人员中兼职人员占48%,中专及以下占42%,初级职称占68%,约88.5%的专职儿童保健人员所学专业为临床、护理、口腔、信息等非预防医学专业,人员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儿童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4]。由于缺乏系统的继续教育,他们普遍缺乏预防医学、行为儿科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儿童疾病谱的改变、儿童生长发育态势的变化、影响儿童健康因素的复杂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儿童保健服务也多局限于简单的身高、体重测量及生长发育评价等基本内容。不能规范开展专科保健及早期婴幼儿智力开发和营养评价、心理咨询等工作。由于服务质量与群众需求有差距,就难以吸引广大社区群众,从而影响了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儿童保健的发展

2.1加快学科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改革的发展趋势,儿童健康事业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时期。2011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的成立必将会为儿童保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儿童保健与各专业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多学科交叉是今后儿童保健学科发展的方向。紧密依托妇幼保健系统,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应该与社区卫生紧密结合,在科学循证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调控儿童生长发育的遗传基因背景,探索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的社会因素和躯体因素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不断地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加快学科发展。

2.2完善体系建设和健康管理系统:儿童保健机构是为儿童健康提供全面和系统服务的综合性的卫生机构。现在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仅局限于儿童生病后的疾病诊疗,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行为、潜能表达等早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和密切关注,而流动儿童的基本保健服务还应加强。对不断增加的要求而言儿童健康管理是满足儿童健康需求的最直接动能。因此,政府应给予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并创造宽松环境,继续加强机构的建设和创新,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并由卫生部牵头,制定出适于不同层次的健康管理规范或模式等,以满足实际需求。

2.3完善不同级别保健机构的设置:我国已建立了儿童保健三级网络系统,但对不同级别的保健机构的作用应更明确划分,建立完善的转诊系统,从而使儿童的早期综合发展得到保障。Simms教授在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的成立大会上提到目前美国发育行为儿科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和项目有Kelly O'Leasy孤独症中心、Jane & Richard Thomas 唐氏综合征中心、学习困难干预中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项目、儿童语言失用症项目校园危机干预中心等[5],而目前我国仍缺乏这些专业机构。加强不同级别保健机构的沟通,加强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与社区卫生保健机构的紧密结合,将为高危儿的早期发现、早期管理起到良好作用。

2.4加强队伍人才建设:医务人员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是提升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质量的关键。美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心除了各部门自行组织的业务学习外,每两周三-四次固定的业务交流讲座时间,专业人员轮流主讲,有时候也请医学院教授讲课。为此,专业人员都很注重新知识的学习、资料的搜集,并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发表学术观点、交流信息,由此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展示自己的学术特长。我们应努力建立专业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相关政策,重视整体儿童保健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对医学院校应加强儿童保健高级学术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推动儿童保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新的适宜技术的开展,对基层和社区儿童保健人员应加强基础培训,通过系统学习预防医学、儿童保健学、社会医学的知识,提高诊疗保健技术水平。造就一支既具备对个体病人进行临床救治的技能,又熟知群体疾病控制知识;既掌握躯体疾病的诊疗,又了解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纠正的儿童保健人才队伍,从而推动和保障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

我国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1/4,儿童的心身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家前途。我们应立足社区,密切与妇幼保健机构和儿童专科医院联系,为推动儿童卫生服务更好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丁宗一. 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1):641-643

[2] 欧阳钦芬. 美国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的特点及作用. 医院管理论坛,2006,111:60-64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2008年度妇幼保健机构资源与运营情况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2009,43-45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第4篇

围产医学和围产期保健的问世只是近十几年的事,这两个概念在使用时还常常出现混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本文主要介绍围产医学和围产期保健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谈谈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围产医学

什么是围产医学?围产医学是研究孕产妇和胎婴儿的生理和病理,以及在孕产期中所患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母亲(也包括父亲)本身的遗传素质,怀孕母亲所处的大环境和母体本身作为小环境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胎儿宫内诊断、宫内治疗及矫正手术;新生儿、早产儿的复苏抢救急救技术的改进等。

围产期是产前、产时、产后一段时期的总称.这期间的母亲和胎儿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孕妇而言,妊娠是一个生理变化过程,变化是全身性的,涉及循环、血液、呼吸、消化以及神经内分泌等各个系统,包括心、肝、肺、肾等多个器宫.变化的时间比较长,其间易受到许多内在的和外来的因素的影响,使生理变化过程超出正常范围进入病理状态,严重时危及母婴安全,导致妊娠失败。从胎儿方面看,其生长发育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双方的遗传素质,有无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家族史及母亲的健康状况。此外,胚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受到病毒感染,接触有毒药物或放射线照射,其正常生长过程将会受到干扰,导致畸形儿的出生。那么,妊娠期母体的全身变化如何进行:从受精到胎儿出生这一复杂过程如何发生:内外因素如何作用于母亲和胎儿,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导致何种结果;如何及早发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如何有效地抢救、治疗。凡此种种,都是围产医学要研究的内容。

由此可见,围产医学研究的范围是很广的,其研究领域不仅包括临床医学的妇产科和儿科,且涉及基础医学中的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生化学、生物物理学、药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和内分泌学等,并借助各种电子、放射、超声、光学仪器,以及动物试验、微量元素测定等现代科技手段。因此可以说,围产医学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

围产期保健

围产期保健是指围绕分娩前后一定时期内对孕产妇和胎婴儿所进行的保健工作.或者说,是为保证这期间母婴的健康与安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所谓保健,就是为保护健康而对个人和集体所采取的医疗与卫生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英语的Health一词,除有健康的意思外,还有卫生的含义。而卫生一词的定义是: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和社会的措施.由此看来,“围产期保健”的意思可理解为,采取各种医疗预防、个人和社会的综合性措施来保障围产期间母婴的健康。

综合性措施,亦即围产期保健的内容,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概括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妇幼保健网各级妇幼保健业务机构以及医院上下密切联系,分工负责,划片包干,互相协作,从组织上保证围产期保健的实施。同时,成立围产保健协作组,其任务一是定期就本地区围产期保健工作的计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开展业务讲座活动,培训妇幼保健工作人员以及对保健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和评审。二是组织多学科协作,特别是产科与儿科的协作,使儿科医师与产科医师一道,共同参与对孕产妇和胎婴儿的监护抢救,提高母子统一管理的质量。

(二)定期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及早掌握孕妇,开展孕早期保健指导系统观察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高危因素进行矫治.积极防治孕期并发症,纠正胎位异常,矫治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预防早产和过期产。加强产程观察,减少和正确处理难产。认真及时筛查出高危孕妇,进行高危监护和管理,做好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和抢救.开展产褥保健指导和新生儿保健指导.有条件的地方设立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监护抢救中心,接受一定范围内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的转诊,及时推广应用围产医学研究所取得的有关诊断、监护和治疗的最新成果(产前诊断等),以提高围产监护质量.

(三)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广大群众普及围产医学知识,宣传围产期保健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了解影响孕产妇及胎婴儿健康的生物、社会、心理有害因素,教会他们一些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监测方法,使开展围产期保健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开展围产死亡审定工作.孕妇死亡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围产保健质量的敏感指标,而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常常是危害母婴健康的主要原因,应正确掌握,及时调查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围产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不断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完整准确的医疗保健记录是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资料来源,卫生统计为资料的分析处理,保健工作质量邢效果的评价提供必不可少的手段和依据。此外,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探讨生物、社会、心理因素与母婴健康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亦是围产期保健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

围产医学和围产期保健的联系和区别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集束化干预; 基层综合医院; 儿科; 医院内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bundles of care in control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pediatrics of grassroots general hospital.Method:6258 pediatric inpatients from three basic general hospitals from October 2014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implemented by bundles of car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hospital infection, and the nosocomial rate,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correct rate, antibiotic use qualified rat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expens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performing cluster intervention,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reduced from 2.46% to 1.52%,the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correct rate respectively increased from 48.02%,42.64% to 86.25%,78.31%,the antibiotic use qualified rate increased from 84.23% to 94.27%,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shortened from(4.51±1.02) days to(4.38±0.98)days and the average expenses reduced from(1499±317) yuan to(1249±308)yuan,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Bundles of care; Grassroots general hospital; Pediatrics; Nosocomial infec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in Foshan City,Foshan 52825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7.028

随着诊疗技术和治疗模式的改变,医院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3]。尤其是住院患儿的感染现象尤为突出,在医院感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常规情况下,在医院的感染人群中儿童低于成年人,但由于近年来儿童急重症疾病的多发,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全、免疫受损的患儿院内感染几率呈现上升的趋势,部分患儿甚至会高于成年人[4]。根据前期基线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本地区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发生率约在2%~4%之间,与卫生部规定的标准(≤8%)相比虽已达标,但与理想目标仍存在差距。众所周知,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害是多重的,不仅会增加患儿的身心痛苦,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延长住院时间,而且会增加患儿家属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给医院带来一定负面影响[5-6]。因此,本研究以循证医学为依据,针对本地区基层医院儿科感染现状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集束化干预措施,在3家有代表性的基层综合医院儿科进行实践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本地区3家基层综合医院(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及南海区罗村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6月普通儿科收治的年龄为28 d~14岁的625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集束化干预 (1)成立集束化管理小组:成员主要由院感科、质控科、药剂科及儿科医护人员(医生、护士、后勤保洁人员)组成。主要负责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制定、实施、考核及科室人员的培训;(2)集束化干预措施的制定:根据卫生部近几年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与相关技术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及国内外循证研究结果,针对本地区基层综合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情况,制定一系列集束化干预措施。主要措施包括:①系统化健康教育:a患儿及家属,入院后责任护士即向患者或家属发放印有院感控制内容的入院须知,并宣传卫生知识,介绍住院制度,家属陪客不宜过多、探视不宜过频。陪客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给患儿进食生冷腐败食物。患儿之间不互相交换物品及食物,不串病房,避免交叉感染。b医护、后勤保洁人员,设定“每周一学习”,利用晨交班时间或下午下班前半小时,采用授课、讨论、录像、演示和考核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指出存在问题,在工作中反复强化,提高医护及后勤保洁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把未洗手或手消毒的行为与行医道德联系在一起,做到慎独,使手卫生成为自觉行为,由被动执行变为积极和主动。②多模式手卫生干预:加强手部卫生的宣传,工作地点设置提醒标志,在洗手池旁边张贴洗手标志牌。定期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手卫生的五个重要时刻及洗手、卫生手消毒的操作流程,采取示范、练习、抽考的形式,每月1次,每次抽查全科人员的30%,成绩记录在册,与绩效考核挂钩,不定期对科内人员的操作进行检查、监督,发现不规范的行为,及时提出纠正。院感专职人员负责每月检查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并将检查结果在科室公示。对进入儿科病房的新上岗、轮科及实习生人员均把手卫生作为上岗前的培训与考核内容。③重视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每季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学习,针对下季可能高发的传染病病种,根据病种类型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或护士讲解其发病特点、护理措施、消毒要点,提高全科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识别和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④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重视病原学检查。临床科室负责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检验室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医生需根据药敏结果及时确定抗菌药物种类。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到细菌室调取病原学阳性结果,督查医务人员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药剂科专职人员负责监控抗菌药物使用及致病菌耐药性,发现异常,及时反馈临床医生和集束化管理小组,并进行登记和定期(每季)公布。⑤合理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患儿的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发病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有效控制住院天数,可一定程度上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机会。因此,要求医护人员通过优化诊疗方案和管理流程,提高疗效和减少不必要的轮候时间,尽量缩短住院时间。⑥强化病区环境卫生管理:要求护理与后勤保洁人员必须做好病房的环境卫生清洁。按病种和年龄合理安排床位,清洁用具固定专用,及时清洁消毒,避免通过清洁用具在病区内传播病原,出院或调床后彻底进行床单的终末消毒。当出现传染性或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后,患儿应分室安置,病房地面、床头桌面每日用消毒液消毒,拖布、抹布用后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及清洗干燥备用。由护士长和护理质控员对每天病区清洁消毒情况进行考核。

1.2.2 评价指标及监测方法 (1)医院感染发生率:①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天从医院感染病例筛查系统中导出可疑院感病例(入院2 d后体温≥38 ℃、使用抗菌药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降钙素原升高、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或切开、病程记录中出现伤口或切口感染等)。②审核医生上报的院感卡;(2)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率:制定统一手卫生观察表,由经过统一培训并合格的科室院感质控员进行隐蔽式监测;(3)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由专职临床药师对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合理情况进行抽查;(4)平均住院日与住院费用:从医院管理系统中导出所需数据,计算相关指标。院内感染诊断以国家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院内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 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86.25%,高于干预前的48.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抗菌药物监测 干预后,抽查2014年

10月-2015年6月3家医院儿科住院病历1877份,发现使用抗菌药物1239份,合格1168份,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为94.27%。抽查2012年10月-2013年

6月3家医院儿科住院病历1753份,发现使用抗菌药物1262份,合格1063份,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为84.23%。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比较,干预后提高10.0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65.42,P

2.3 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率的变化 实施集束化综合干预措施后,2014年10月-2015年6月3家医院儿科共收治6258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95例,医院感染率为1.52%。2012年

10月-2013年6月共收治5843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44例,医院感染率为2.46%,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率比较,干预后医院感染率降低0.9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字2=13.98,P

2.4 干预前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的变化 实施集束化综合干预措施后,3家基层医院儿科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由干预前的(4.51±1.02) d缩短为干预后的(4.38±0.98 )d,平均出院费用由干预前的(1499±317)元减少为干预后的(1249±308)元,干预前后各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教育程度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健康问题亦越来越重视。如果患儿在住院期间因为人为疏忽因素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会诱发医患间的不信任关系进一步恶化,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同时也会致使政府对医方费用的控制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如何减少住院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医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世界各国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医院感染方面的调查与干预研究[8-12]。

集束化干预策略(Bundles of Care)是指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来处理某种较难处理的临床疾患,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目的[13-15]。它是由美国健康研究所(IHI)首先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帮助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尽可能优化的医疗护理服务。实施集束化干预不仅可以更加充分地实施那些已被临床实践证实了的方法,还可集众所长,相互弥补,从而增进疗效,促进并落实“指南”在临床中的具体执行。其目的一方面是促进落实临床指南的各项措施,规范治疗行文,贯彻指南的可行性及依从性,另一方面是为提高治疗指南的可行性及依从性,进一步达到落实指南、改善患者临床结果的目的。本院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整群选取本地区3家有代表性的基层综合医院儿科625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0月-2015年6月通过对患儿及家属、医务人员、后勤人员进行系统化健康教育、手卫生干预、传染病预防、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住院时间控制及病区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集束化干预研究,对比各项效果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儿科医院感染率从干预前的2.46%下降为1.52%,降低0.94%。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率分别从干预前的48.02%、42.64%上升为86.25%、78.31%,分别提高38.23%和35.67%。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从干预前的84.23%上升为94.27%,提高10.04%。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从干预前的(4.51±1.02)d缩短为干预后的(4.38±0.98)d,平均住院费用从干预前的(1499±317)元减少为干预后的(1249±308)元,这一系列指标变化说明了集束化干预措施效果有效。

集束化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是否正确是提高医院感染干预效果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采取的集束化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是经过前期的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所制定。前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影响3家基层综合医院儿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1)患者方面:儿科是一个服务对象比较特殊的科室,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各个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加上患病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沟通理解能力不足、家属自身卫生意识不高等因素,从而易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2)医务人员方面:基层医院临床后勤医务人员院感防控知识培训不够、意识不高、技能掌握不熟悉,尤其是手卫生执行率较低、病房消毒隔离不彻底及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等因素,同时基层医院儿科日常业务学习贫乏,对最新诊疗指南掌握不及时;(3)环境因素:基层综合医院儿科与大型综合医院和儿童专科医院有所不同,住院患者病种相对简单,且急性患儿多、二级分科不细、室内病种区分不严格、人员流动大、空气流通差,从而容易导致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针对基层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患儿诊疗安全,本研究组依据卫生行政部门最新颁发的手卫生规范及国内外循证研究结果制定的研究内容和防控措施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施效果也更具有真实性和推广性。研究数据表明实施集束化院感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儿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同时在减少患者住院费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儿科院内感染影响因素较多,危害较大,但可防、可控。只要对其认识到位,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各项医疗护理规范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随着国际上对医院感染控制理论和方法的急剧改变,我国对医院感染管理的模式也要进行调整,因为再规范的制度和完美的监测都无法代替干预,没有干预就没有改变,只有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才能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因此,预计在近几年里,对医院住院患儿院内感染的综合防治模式的探讨也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林萍,李延年,张文浩.1856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4964-4965.

[2] 董翠珍,翁国斌,许亚红,等.2007-2009年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趋势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31-133.

[3] 谢小蔓,林福秀,吴美宁,等.院内感染患者医疗费用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9):52.

[4] 霍开明.儿科住院患儿院内感染16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2):2909-2910.

[5] 刘曼丽.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48-149.

[6] 许立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146-14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1.

[8] 焦凤兰.儿科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探索[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53-3955.

[9] 李绍森,李绍锦.儿科轮状病毒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与处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2):52-53.

[10] Babcock H M,Zack J E,Garrison T.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o reduce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an integrated health system: a comparison of effects[J].Chest,2004,125(6):2224-2231.

[11] 周佩妍.探讨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160-161.

[12] 焦卉,苏兰香,张李明.早产儿、低体重儿院内感染的早期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0,31(31):5654-5655.

[13]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Central bundle [DB/OL].[2010-04-16].Http:///Ihi.

[14] 曹钰芹,李丽英,伦演荭,等.集束化手卫生干预对控制基层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的效果[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3(11):659-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