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1篇

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与指导意义的实证分析是:(1)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世界发展新趋势的综合反映,是对西方发展观的有效整合与超越。(2)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3)科学发展观是对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一,在理论体系层面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二,在理论渊源层面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

第三,在理论特质层面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从方法论的高度,凸显了“统筹协调”作为根本方法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统筹若干重大关系和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总体思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意义。

第四,在理论价值层面上,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为我们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回答了“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问题,包含了以下六个基本含义:(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质和目的;(2)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3)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4)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5)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6)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二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三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四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五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学习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树立科学发展观,非常重要,同时要积极在实践中加以落实,结合工作实际,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积极付诸于实践也同样非常重要。首先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干部。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干部,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科学发展观来确立,政策措施根据科学发展观来制定,工作成效用科学发展观来检验。要发挥我们政治处是做干部工作的职能优势,落实局领导加强对干部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着力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转化为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本领,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其次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考评干部。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实践中,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大力营造激励创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2篇

认清经济发展形势,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继续推进__*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认清经济发展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推进__*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共__*县委书记__*县人大主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特征,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推进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长、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__*是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的高原县份,基础差,底子薄,生产力落后,贫困面大和程度深,但是我们又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就离不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下面结合我县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谈一谈怎样在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的问题,以继续推进__*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发展形势(一)、从当前的形势看,发展态势良好20__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为:20__年1_____5月,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措施,今年我县粮食播面较上年增加250亩,从目前虫草的市场价格和产量来看,较上年有所上升,为农业增产农牧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工业方面由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努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能源建设,工业经济后劲增强,实现工业稳步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由于我县属于投资拉动型经济,今年以来,抓住全州“项目发展年”契机,加大了项目的申报、跟踪、落实工作力度,项目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大幅上升。截止5月31日,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40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4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62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38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277万元,增263.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02元,较上年同期增26元,增14.8%;粮食播种面积完成53000亩,完成县计划100%,较上年同期增长0.47%,保持农业平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3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6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275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0.7%。根据全县1—5月经济运行情况看,今年全年各项指标预计完成如下: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53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1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652万元、3923万元、595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2612万元,较上年持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1000万元,较上年增8.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073元,较上年增10.3%;粮食总产量完成6890吨,较上年增14%。(二)、从横向看,发展不平衡,形势不容乐观虽然我们在推进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不协调的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目前我县城乡差距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倍多,而且差距还在扩大。比如,现在刚参加工作的国家公务员月工资可拿到1200元以上,而老百姓一年的人平纯收入仅为973元。“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二是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县城周边乡镇和边远地区乡的发展不协调,如高城镇与拉波、下坝的区别;农区与牧区的发展不协调,如毛垭片区与拉波、君坝、濯桑、的区别;交通发展好的乡与发展不好的乡不协调,如村戈、奔戈与麦洼等地的区别,由于许多的不协调,导致许多的发展的不平衡,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绝对贫困线之下,而且面宽、程度深。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事业亟待加强。目前我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4年,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十分严重。四是人与自然不够和谐。由于过去 的滥砍滥伐,使森林植被减少,造成水土流失,草原载畜过量,草原沙化严重,盗猎野生动物的现象存在等。五是抓县内经济发展与开辟对外市场不够同步。虽然我们天天提改革开放,确实也取得了一些实效,但是在总体上还是不够同步,尤其是在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只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克服和解决目前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从GDP的发展变化和构成来分析1、GDP的变化:20__年GDP的发展速度为10.9%,20__年为12.1%,20__年预计为12%,争取达到13%,这三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1.7%。这与九次党代会提出的20__年至20__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力争达到14%,20__年至20__年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16%;20__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15.3%的目标有差距。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按照目标,我们又造成了新的欠帐,怎么办?2、GDP的构成不平衡。一是对固定资产投资依赖较大。以20__年为基础,GDP的增加值较20__年完成14757万元,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2612万元,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二是三大产业的构成不平衡。20__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057万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22万元,第三产业完成5378万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__年的42.8:17.1:40.1调整为20__年的41:22.5:36.5。可见,第一产业增幅不大,第二产业比较脆弱,第三产业后劲不足。三是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在GDP中占有率很低。(四)、制约发展的原因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经济结构单一,经济质量还未根本改变;农牧民增收难度大,“三农”问题矛盾突出;缺乏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收入渠道单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难度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起点低。从总体上看,虽然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仍处于起点低,基础差,欠帐多,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三是资源向资本转变的条件还不成熟,我县还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时期,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有限,资源优势难以发挥,实现资源向资本转化难度较大。资本市场发育不全,融资渠道不畅,民间资金量小,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弱。四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难度大,任务重。县域内的旅游资源整合度差,对自然景观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入发掘,难以达到深度开发的目的。通过以上经济形势分析,我们面临着发展的困难,在制约因素明显,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以之为指导,才能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发挥有限资金的效用,以快速推进__*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需要和发展做文章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__*是属于“老、少、边、穷”的县份之列,加之地处高寒,人民处于一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要特别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的需要,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二是要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平等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要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县有机统一起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才能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整体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体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发展是我们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虽然我们条件艰苦,基础差,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不高,但是还是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想尽办法也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否则,我们就上对不起组织,中对不起自己,下对不起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一条基本的历史经验。去年我县GDP达到14757万元,人均GDP为2999元,约合360美元,而全国去年的人均GDP达1000美元,如果全国年发展速度达到8,我县按平均发展速度为13,那么需要2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实现人均GDP与全国相当;要实现__*的小康社会,只能靠加快发展,别无其他路径。我县地处康巴高原,可谓“世界的最高处”,我们发展不够的问题特别突出,加快发展的要求尤为迫切。去年我们的GDP增速达到12.1,创了10年来新高,但比丹巴、泸定、康定、九龙等县都低,在全州还是在最末几位,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就更大。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只有靠发展,离开了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一是要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按照我县“一、一、二、三、四”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通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继续做好扶贫工作,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认真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输出,进一步抓好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实现农牧民收入较快增长,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按照“发挥优势,建设基地,培育集团,整合资源,形成特色”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和壮大区域特色经济,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加快激活民间资本,最大限度的放宽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培育民营经济,拓宽财政征收渠道。三是针对我县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起点低的现状,按照思路促规划,规划促项目、项目促发展及“项目富县”的总体要求,改变以往的审批项目为审批规划,围绕产业发展的要求,各单位和各部门要制订和完善各行业“十五”后两年及提前开展“十一五”行业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优先发展公路建设,要大力发展通信建设,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城镇建设和经营城市步伐。四是深化经济综合体制改革,增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建立建全宏观经济总量监测体系,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增强政府对优势资源的调控力度,切实加强银地联系和银企合作,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资结构,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五是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加强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把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发挥生态屏障的综合功能,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把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生态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前要着重抓好三方面的工作: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宣传,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加强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要大力培植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纪念品,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现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特别是要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农村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坚持以“普初”基础,“普九”为重点,同时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变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提升劳动力价值。农村要把公共卫生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着力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没地方看病、看不起病的问题。第三,推进“三个文明”整体发展。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三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统一于建设__*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之中。全面发展,必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就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实施好宪法。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无所不为、无所不包的“无限政府”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转变,继而向更加注重效益的“效能政府”转变,向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转变。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各族群众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我县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我县的文化产业做大、文化事业做强。(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必须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自然之间,及其内部诸领域、诸要素之间,保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从而保持量和质的平衡与适应的关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益良好的发展状态。协调发展是指导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同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当前,体制仍然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因素,许多领域的改革亟待更大突破。特别是资源优势迫切需要转变为经济优势,而制约其转化的最大阻力是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体制不顺、机制不灵、政策不活。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实现市场化配置资源,涉及到利益关系。用市场的办法公平配置资源,还是领导审批来配置资源,是一个利益调整的问题。我多次讲过,要害是利益,关键在干部。我们抓这些典型,就是为了铲除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的障碍,使资源的效益得到最大发挥,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护。

实行协调兼顾,是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总体要求。要协调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把维护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隐蔽战线的斗争。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各种难点和热点问题,积极化解一切不稳定因素。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着眼全局,敢于坚持原则,碰硬解决各种难题,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在和谐有序中协调推进。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论蕴含;实践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我党进行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融合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完善。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上的精神食粮,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

1 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发展理念中融合社会发展创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共享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现代社会发展新观念[1],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享、文化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社会主义事业逐步完善和发展的思想引导,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共享发展的理论蕴含

(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共同的富裕,促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将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发展上。共享发展是我国在社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发展理念的逐步完善,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发展,共享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发展伟大目标的进一步诠释。共享发展中强调实现社会发展中不同生活环境中人民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某地区对我党提出的发展理念进行深入学习[2],积极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该地区干部带头人带领干部对当地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进行慰问,及时帮助该地区生活生产中有困难的民众解决困,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

(二)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相同

共享发展的理论蕴含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具有相同之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坚持市场经济为主体,政府实施宏观调控。自由竞争理念与共享发展中资源共享理念相同,自由竞争环境打破了传统“垄断”经济下的不平衡发展[3],实现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政策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创造源泉的充分涌流,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保障。此外,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是对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的进一步诠释,并且共享发展的开展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措施更完善,发展目标更精确,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

(三)与我国政治指导思想相融合

共享发展目标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一方面,是我国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的思想指导。我国政府职能中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4],共享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绿色、共享理念对政府职能的发挥具有指导作用,位置政府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是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理论指导。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本质在坚持为人民服务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为人民服务理念,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建设上的理论引导,促进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发展。

(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

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建设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两部分。共享发展蕴含中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中国古文化能够融入时展元素保留与创新;另一方面,注重对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融合,社会主义社会处于逐步探索发展阶段,合理应用共享发展理念,结合中外古今历史发展趋势,把握历史发展整体趋势,结合马克思辩证唯物历史观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文化建设。

3 共享发展的实践指导

(一)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寻求新途径

共享发函理念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分方面。第一,共享发展理念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坚持自由竞争为主体,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共享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发展提供了指导。例如:近年来[5],我国经济经济发展形式多样化,市场竞争激烈,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引导自由竞争中的企业注重产品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引导企业发展与社会新科技手段相结合,实现了产品销售线上线下同步经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促进社会制度完善

共享理念中协调、发展与创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而完善提供了新趋势。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设为社会主义的完善了理论依据。共享理念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完善一方面体现在大众的社会意识增强。实现社会资源共享,使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得到满足,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社会参与程度提高,例如: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中不文明现象的态度普遍,“从置之不理”向“出言制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意识提高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法制体系更加完善。共享发展理念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中上层建筑逐步完善,社会发展管理体系中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理念逐步更新发展,实是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标准也逐渐实现了人性化管理与法制管理想混融合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明确化。

4 结论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体现,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加详细的建设发展步骤,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念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余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李志强.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理论阐释与现实建构[D].吉林大学,2015.

[3]龚晓B.哲学的民族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4]储著源.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建构[D].安徽大学,2014.

[5]朱姝.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D].华东师范大学,2014.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心镇 动态综合评价 原则 思路

一、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意义及现状评述

1、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意义。中心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培育、发展中心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更是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之相应,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中心镇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能够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激发中心镇功能的发挥,增强中心镇对周边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在有效形成一批经济发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各具特色的中心镇的基础上,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因如此,基于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综合竞争力提升为中心,构建系统、完善、可操作性的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现状评述。一方面评价考核内容不断细化、全面,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另一方面在坚持用共同指标进行标准化考核的同时,增添特色化考核评价指标兼顾各中心镇的发展差异,考核评价更显公允。但当前对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其实施过程仍存在一些不足。其一,虽然各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在不断充实,但考核评价的中心仍停留在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上,对环境保护、社会安全等可持续性发展指标的关注严重不足。其二,现有的评价多注重过去的发展结果,很少涉及乡镇的未来发展能力评价,难以促进中心镇经济的持续发展。其三,缺乏对中心镇辐射效果指标的关注。其四,评价体系中的创新内容多限于技术变革范畴,缺乏对政府职能转变及以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方式变革为代表的非技术创新内容的关注,由此导致地方政府的因循守旧,不利于社会经济运行与管理方式的突破,必将限制社会发展后劲,制约着未来农村建设“新”的程度。最后,目前中心镇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特色考核指标所占比例过低,导致特色考核指标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且基于简单分类的特色考核指标难以适应中心镇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依据的原则

1、坚持考核促发展的原则。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对其的评价考核旨在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并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在中心镇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中,不仅要关注已有的成绩,更要在立足未来、立足长远的基础上,增加发展力的评价内容,通过增加素质提升、品牌创建等具有发展性和辐射力的指标评价内容,力求做到以评价考核为手段引导中心镇政府工作努力方向,引导中心镇政府注重长期决策,在培育和保持中心镇强有力发展后劲的同时,致力于把中心镇构建成小区域特色经济中心,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整合和优化生产力,促进中心镇的持续发展,促进中心镇对地方经济发展辐射力的提升。

2、以包容性指标设置化解差别化考核需要的原则。就当前我国各地区中心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主导产业特色差异较大的发展状态,盲目地追求评价考核指标细化基础上的一致性,简单地以绝对水平作为评价考核依据,必然会导致形式公平下出现本质上的评价不公,不能客观反映中心镇的发展现状和鼓励中心镇的特色化发展。因此在确立中心镇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时,一方面,在兼顾各镇发展水平差异的基础上,力求扩大评价考核指标的内涵,通过具有内涵包容性的指标设置,增强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应坚持速度与规模水平的结合,利用规模与速度之间具有反向比例的辩证关系,兼顾各中心镇历史发展差异的同时,力保评价考核相对公平。

3、引导、鼓励创新的原则。作为在动荡多变环境下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实现政府管理的不断创新是中心镇保持经济活力,实现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正如同志在九届一次会议期间与科学家座谈时强调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新型的中心镇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中还应增加具有创造性的自主申报项目评价指标,旨在调动中心镇政府主动创新的热情,并以此为引导,鼓励中心镇政府勇于突破已有的做法框架,大胆尝试经济与社会运行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4、促进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原则。培育发展中心镇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对中心镇建设与发展的评价方面,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同时还要重视素质的提升,重视文化、社会保障、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评价考核,促使新农村建设真正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5、简化实施操作的原则。中心镇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不仅要保障考核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真正实现以考核促发展、以考核促和谐的目标,同时还要注重考核评价过程的经济性和操作的简便性,力求让考核评价实施简单易行。实践应将新的指标体系与原有的城镇考核指标体系结合起来,力求运用现成的职能领域考核结果,减少考核中的工作量和负担。

三、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1、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综合评价体系中指标类别构成。未来中心镇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将包括三个方面:标准定量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镇人口集聚度、社会治安事件发生比率等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在把握好“以包容性指标设置化解差别化考核需要的原则”前提下,采用绝对值优序与相对增速优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以确保考核评价结果具有最大限度的公允性。具体做法是,依据各指标相应绝对值和增速的排序来确定该指标的最终排序。标准定性指标,包括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状况、社会管理等难以用数量准确反映的指标,考察的是这些指标是否发生及其发生的效果。操作中,实际指数值的确定,将依据打分综合法,由专家根据这些指标是否发生及发生的效果进行打分。自主创新申报项目,包括体现各自乡镇特色自主创新的一些指标。由于这些附加的具有创造性的例外考核指标内容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各中心镇彼此之间无法进行比较,因此也无法采用综合指数法、优序法以及功效系数法来确定它们的分值,实际的做法应与标准定性指标类似,通过打分综合法由专家打分确定。

2、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综合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在指标权数的确定方面,考虑到实际存在差异,难以采用统一的标准值,各地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主要采用专家评分和层次分析两种方法来确定具体数值。第一,由若干名专家分别对某一层次的若干个指标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对比打分(标准见表1),并计算每一对比打分的平均分数,从而建立成对比较判断优先矩阵(见表2)。第二,依据上面建立的比较判断优先矩阵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首先按下式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系数:接着依据每个指标的权重系数按下式计算归一化权重系数:第三,采用同样方面可以确定每个层次每个指标的权重。依据上面所介绍的步骤和方法,分别确定出考核评价体系中各定量指标、定性指标以及自主申报创新项目的各项指标得分,最后各项指标的得分总和就是该中心镇的最后得分,以得分的高低评价确定各中心镇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情况。

四、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综合评价实施建议

1、成立中心镇建设与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集中性的联合评价机制。建议在成立中心镇建设与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基础上,分年度实施集中性评价机制。年初,各中心镇将年度工作计划及镇属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上报中心镇建设与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一方面以此督促中心镇工作的计划性,另一方面作为未来评价的依据。年末,由中心镇建设与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年度评价考核计划与实施方案,拟定评价考核细则与标准,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培训考核人员,组织实施集中性的联合评价。

2、制定完善奖惩制度,依据评价考核结果实施奖惩。依据动态评价的结果,不仅要对综合排名靠前的优秀中心镇给予奖励,对排名殿后的落后中心镇给予处罚,同时更要关注综合排名变动情况,对当年综合排名前进三位以上和后退三位以上的中心镇要分别给予奖惩,以此表明对镇政府领导层当年在中心镇建设中贡献的肯定。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两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在奖惩内容方面要做到精神与物质相结合,另一方面在奖惩对象上要做到主要领导个人和镇领导集体相结合。

3、强化动态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实施问题督查整改制度。如前所述,对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综合评价并非目的,而应以此为手段,引导促进中心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实践中不仅要完善奖惩制度,强化对中心镇领导者个人与群体的激励,更要建立健全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帮助中心镇发现自身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问题反馈与限期提交整改方案的方法,检查监督中心镇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效果,真正落实以评价考核促进中心镇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机制;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消费需求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尤其是社会发展滞后问题,人们习惯偏至于批判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进而质疑经济发展目标的失当,而人类在反思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似乎不太情愿反思自身的消费行为。经济发展饱受垢病,其实经济发展目标的失当根源于社会需求的非理性,而社会非理性需求则根源于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这实质上是社会整体理性的消极不作为,纵容个体非理性需求对经济发展的误导。

一、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缺位误导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或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既包括物质消费需求,也包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只有满足社会需求,经济活动才被证明是合目的性的活动,只有满足了社会消费需求,经济活动才从社会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也才会被证实为合规律性的活动。因此,经济活动必须接受社会需求的规定,否则就不能够持续进行,也不值得持续进行。可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这一关联集中体现为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即社会需求规定经济发展的合理目标。然而,社会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尤其是社会需求通过规定经济发展目标,从而引导经济持续发展是有条件的,即以人类整体理性为主导的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建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是由国家计划安排的,缺少变化,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被僵化的计划管理阻断,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被掩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经济关系可以通过市场迅速而有效地联结起来,这就为消费引导生产、需求激励供给创造了条件。不过,目前我国的社会需求导向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突出的特征是:第一,社会消费需求仍以个体消费需求为特征,缺少社会整体理性的引导与规范,往往带有非理性特点,厉以宁教授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一书中列举了六种有违社会规范的消费行为,包括奢侈性消费、吝音、节俭、早熟消费、炫耀性消费以及消费陋俗等,[1]136-153这些以个体消费意识及行为杂合而成的社会消费需求往往缺乏理性。第二,个体消费意识及行为是分散、互扰的,难以形成明确、一致的社会消费需求信号,对经济发展的指示含混不清,对经济活动产生扰动,引导作用被削弱。在此影响下,经济结构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结构优势、产业优势,制约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第三,个体消费较多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较多关注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较多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因而个体消费往往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作为消费动力,较少考虑这一个体消费行为对他人、社会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影响。第四,个体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个体消费需求既受到、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消费理念等“堕性”因素的影响,使个体消费需求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个体消费需求又极易受到消费心理,如攀比心理、炫耀心理、时尚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响,使个体消费需求变化不拘,难以捉摸。随着现代市场供应的日益丰富以及消费文化、消费心理的日新月异,影响个体消费需求的活性因素的作用超过惰性因素,导致消费需求的不稳定性更趋明显。

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导向密切关联。马克思说:“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归结为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的需要。生产的发展既扬弃这种自然必要性,也扬弃那种奢侈。}.}a7zo因此,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误导经济发展的目标,从而对经济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制约。个体消费的非理性,尤其是过度消费引发经济不断扩张,加剧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紧张,削弱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个体消费需求的散乱特性,使经济发展目标难以统一、明确,经济活动相互干扰、内耗,降低经济发展的效益;个体消费需求的不稳定性使经济发展面临更大不确定性,承担更多的风险,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环境。

二、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构成要素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缺位致使各种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难以形成合力,消费需求难以社会整体理性消费需求的形式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个体非理性的消费需求。“消费是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或不良性循环的枢纽点”,〔’〕”因此,要使消费需求由非理性走向理性,由个体消费需求走向社会消费需求就必须把多种消费因素加以整合,形成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以理性因素约束非理性因素,把分散、互扰、不稳定的个体消费行为整合成理性、科学、健康的社会消费行为,从而使经济发展的目标更趋明确、科学、合理,引导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其一,消费理念,即消费观,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持有的对待消费的一些根本原则和观念,如我国人民长期持有的节俭消费是一种传统的消费理念,而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超前消费、借贷消费或透支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理念。影响消费理念的因素大多是哲学层面的认知科学及认知理念,如生态文明、消费文明、消费伦理等。消费理念应为社会普遍认可并接受的科学、文明、合理的消费原则及观念,更是社会整体消费理性的集中体现。

其二,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消费对象的组成结构,可用各种消费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表示。根据消费主体的不同,消费结构可以分为个体消费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a)ioa社会消费结构与个体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其形成、演化、变动规律存在一定差异。相对而言,社会消费结构受宏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生产结构等,呈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稳定性等特点;而个体消费结构往往受消费心理等活性因素的影响,呈现多动性、个性化等特点。

其三,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购买力条件下的消费欲望。广义的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可以指有购买能力—即能通过购买得到满足的现实的消费欲望,也可以指纯粹的消费倾向或消费想象,但这种消费想象因缺乏购买力支撑,因而是不现实的,只是在购买力条件改善后,消费想象可能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由于受购买力条件的约束,现实消费需求必须有明确消费目标指向及消费数量的限度。消费需求的目标指向性及有限性是其重要特征。

消费理念在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中居于最高层次,是社会整体消费理性的集中反映,体现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文明,对社会消费具有重要引导、示范及规制作用,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较为稳定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形成与稳定是社会消费理念的载体,反应并折射消费理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程度。

消费理念对消费者的消费目标选择的影响较为间接,其作用方式及效果也并不稳定。当然,消费理念对个体消费需求也有两种直接影响方式。一是消费理念直接引导与约束个体消费需求,这依赖个体消费者对消费理念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二是国家和社会通过非市场手段将消费理念直接

内化到个体消费需求中,常见的方式是强制性消费,如政府为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教育行政命令的方式统一、强制推行的“早餐奶”消费。

与消费理念的作用方式及效果相比,消费结构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较为直接,效果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消费结构是社会群体消费需求的集中反映,也是经过长期的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行为形成的客观结果,因而对消费者个人的消费选择有直接指导作用。消费者的个体消费行为往往受到从众消费心理的影响,使得他人的消费行为及习惯对自己的消费选择产生示范作用,一旦从众消费,便会以个体消费习惯的方式对个人的消费行为加以固化。

当然,消费需求也会反过来对消费结构及消费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作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联性较强。但从作用机制上看,消费理念体现消费文明,引导社会群体消费行为的理性形成稳定的消费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消费心理等影响个体消费行为的因素作用,进一步引导个体消费选择。这样从理念到集体行动再到个体行动,使得社会消费需求理性得到贯彻,使分散、互扰、不稳定的个体消费,趋于科学、合理、稳定,从而使社会消费需求目标明确而一致,这是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整个逻辑体系。这一内在逻辑严密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向经济发展发出明确的信号,即经济发展必须以满足理性的社会需求为目标,也从而为经济发展追逐不正当的发展目标划下红线。

三、社会需求导向机制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理性

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目标是确保社会需求理性,以实现对经济持续发展目标的正确引导。因此,社会需求导向机制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保证社会消费需求体现社会整体理性,即倡导科学、文明、健康、适度的社会消费需求;尽可能消除个体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分散、互扰,实现社会理性消费需求目标的明确、统一;向经济活动发出明确的社会需求信号,引导经济发展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

第一,消费理念引导社会消费需求体现社会整体理性,从而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理性。体现社会整体理性的社会消费理念至少应具备四个特征,即科学、文明、健康、适度。消费理念的科学性是指消费行为要遵循科学规律。科学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基石。消费理念的文明,指消费理念是生态文明观、经济伦理观、经济哲学等科学认识论的重要载体,是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经济一社会一自然”等重大关系的认知成果的集中反映。文明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最高表现形式。健康的消费理念是指人们的消费行为必须以提高人的生存与发展质量为目标,也就是说,人们要生活得健康且有尊严。健康的消费理念是理性消费理念的根本旨归,是判断消费理念是否理性的根本标准。消费理念的适度是指社会消费行为控制在适当的限度之内。适度消费观念的提出对传统消费观提出了挑战,即人类消费的无度是有害的,人类消费的非理望及行为是应该收敛或禁止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人类没有无限消费的权利。科学、文明、健康、适度的消费理念将保证社会需求保持理性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确立理性目标。

第二,消费结构引导分散的个体消费倾向统一到社会整体消费倾向,从而向经济发展传达明确、一致的信号,引导经济持续发展确立理性目标。实践证明,消费结构可以通过消费文化、消费时尚、消费潮流等确立消费标准与消费模式,引导消费者的模仿行为;或者通过攀比、从众、炫耀等消费心理,促使消费者进行从众消费;或通过消费反作用生产,引发消费结构—生产结构的调整,从而迫使没有确立消费目标的消费者进行强制性消费选择,即市场供给并不提供和满足消费者其他消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