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商风险管控

供应商风险管控

供应商风险管控

供应商风险管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评估

1引言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最早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管理与金融学的融合以及实践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方式,聚焦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目光。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是银行贷款的核心内容,这也预示着供应链金融中风险管理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活跃的理论研究前沿。Sunil(2004)从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多元性和复杂性。Diercks(2004)具体分析了资产支持类融资业务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策略,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参与风险控制很有必要。Barsky(2005)指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应该由传统的考查单个借款者主体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向控制整个供应链交易过程转变,并构建了包含业务流程、宏观环境、信息控制、人力以及基本结构这5类因素在内的风险评价模型。杨晏忠(2007)较为全面地描述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和行为风险等表现形式,对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提出了诸如建立社会协调机制、业务外包等具体的方法及应对措施。周纯敏(2009)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李毅学(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和供应链系统风险,将供应链金融的非系统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展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过程。牛晓健(2012)运用CreditMetrics模型,计算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转移矩阵,量化测度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揭示了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程度。顾振伟(2012)从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3个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白世贞(2013)建立了具有较好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风险指标体系,运用matlab的BP神经网络工具构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文献大多从风险识别的角度讨论,且多集中在信用风险评价方面,较少涉及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他风险。关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对策方面的讨论也较少,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本文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等供应链层次的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商业银行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2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根据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按照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全面进行风险评估。

2.1供应链金融风险辨识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一项增值业务。供应链条的稳固与顺畅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和供应链企业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了解并识别可能存在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1.1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具有潜伏性和持续性的员工队伍多元化及企业文化变革使得供应链中企业文化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与决策方式不断面临冲击、更新与交替,进而引发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可能造成供应链的混乱。2.1.2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近几年赢得了广泛关注。供应链中的某一企业遭受火灾、污染或其他不可抗因素影响,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流畅,使供应链中资金流阻断,生产经营过程无以为继,继而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目标的实现,将银行暴露在风险中。

2.1.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市场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抵质押资产是否缺失、价格是否波动较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容易变现;或抵质押资产是否因价格或替代品因素发生退货;或抵质押资产因能源、材料充足性和稳定性变化发生虚假交易等。这些市场因素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还款风险。

2.1.4产业风险。产业风险主要是特定产业中与经营相关的风险。不同产业的供应链具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建筑业、软件业波动性较大。处在不同的产业生命周期具有不同的产业风险。商业银行在选择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会因不同的产业而面临不同程度的还款风险。

2.1.5信用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大问题就是信用缺失,而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引致型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基于核心企业信用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必然会迅速扩散,影响到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安全。同时,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固有的信用风险和供应链背景下的综合风险,都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期收回账款。

2.1.6法律风险。供应链金融涉及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各企业之间关系、产品契约方式存在一定的法律隐患与漏洞,可能对供应链运转产生负面效应,诱发经营风险,危及商业银行权益。

2.1.7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员工、过程、技术、舞弊、外包带来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的严密性、规范性和完善性直接关系到还款效力,并可能造成信用风险的位移。并且,银行与第三方物流监管方的信息系统技术也会影响到银行对抵质押物信息的动态了解。总之,从本质上来说,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已经识别出的大多风险都是操作方面的。

2.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已识别出的风险来看,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都属于供应链层次的风险,这和供应链本身的风险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在选择供应链提供金融业务时就应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或风险补偿策略。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操作风险可能导致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也可能转化为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可适时采取风险对冲、风险补偿或风险控制等策略。

2.3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

商业银行需要对潜在的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价,评估风险的价值和风险对银行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可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或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对供应链、供应链交易状态以及银行操作方面的风险进行度量。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分析各项不同风险,初步确定银行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

3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银行要对不同的风险选择适宜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于供应链层次的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承担、风险规避或风险补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产业链上相关授信主体综合准入和交易质量进行整体性评审,选择优质供应链或在银行风险承受度内的供应链提供服务;建立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财务或人力补偿。对于信用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对冲和风险规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中各金融产品进行组合和捆绑销售;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不属于银行核心业务的实物流、信息流管理工作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包括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将风险屏蔽在银行之外。对于操作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控制和风险补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明确操作规范要求,细化操作环节要点,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员工有恰当能力并愿意执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确保银行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关于抵质押物的信息技术系统有效。对于法律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控制策略,明确供应链金融业务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尽可能完善各种契约合同文本。

4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应根据已制定好的风险管理策略,在风险事件发生的前、中、后组织人员依据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对相关业务流程采取应对措施。

4.1风险管理的组织

建立上下协调、机动灵活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风险 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制定再好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去实施,也是徒劳的。商业银行在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针对风险值较大的单项业务,比如供应链金融业务,应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具体业务操作人等规范化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具体业务具体分析。在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建有风险管理部门,同时,结合内部审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和具体业务执行部门,协调运作,共同做好供应链金融这一新兴业务。

4.2关键风险管理指标

关键风险管理指标可以管理单项风险的多个关键成因,也可以管理影响企业主要目标的多个主要风险。商业银行对传统业务建有一系列的包括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在内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来说,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价指标。首先,分析并找出关键风险成因,如前所述,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的关键风险,信用风险代表性的风险原因是到期不能还款;操作风险代表性的风险原因是员工操作失误。其次,将关键成因定量化,确定该成因导致风险发生的具体数值,得出信用风险的不良资产率、坏账损失率以及操作风险损失率等,以表现风险信息为目的,得出预警值。然后,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关键成因指标确定不同风险状态的界限值和预测分析系统。最后,当出现风险预警信息时,由专门风险管理组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4.3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4.3.1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个企业的风险文化将决定企业如何成功地进行风险管理,努力营造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和风险管理看做是商业银行日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内部,从下到上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培育风险管理氛围。

4.3.2建立风险考评制度。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将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建设和人事制度建设归纳进来,建立风险薪酬制度,不单纯以业绩为考核指标,兼顾风险,奖励风险意识强的员工。以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为原则,防止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行为的发生。聘任有风险意识的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任用制度,要充分考虑风险意识这一指标。

4.3.3建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制度。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设计相应的政策、制度和程序,控制影响流程目标的各种风险。建立内控报告和批准制度,明确相关当事人主体以及报告和批准程序;建立内控考核制度,将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奖励挂钩;建立内控审计制度,按照内控原则和风险管理流程,采用压力测试、穿行测试等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设。

5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者审计部门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及其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率将供应链金融业务单独进行风险管理或与其他业务综合进行风险管理。

6总结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创新点就是商业银行围绕供应链中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对供应链整体进行评级准入管理,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能切实保证供应链整体资金顺畅。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提高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鲁其辉,曾利飞.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现状与评述[J].软科学,2014,4.

2DiercksL.A.IdentifyingandManagingTroubledBorrowersinAsset-BasedLendingScenarios[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4,3.

3BarskyN.P.,CatanachA.H.,Evaluationbusinessrisksinthecommerciallendingdecision[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5,3.

4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5周纯敏.商业银行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2.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7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

8顾振伟.基于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12,25.

9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1.

10杨林.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9.

11代湘荣.供应链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策略[J].经济导刊,2011,8.

12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13陈才东.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J].银行家,2012,10.

供应商风险管控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采购风险;采购风险管理方法;生产经营

一、引言

采购在企业生产经营当中占据很高地位,是企业获取经营利润的重要来源。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经济风险、人为风险和自然风险。中国学者一般将采购风险分为两种类型:内因型和外因型。其中,内因型和外因型分为以下几种。

类 型 描 述

计划风险 如采购数量不准、供货时间不留余地、质量标准不明确等使采购计划发生较大偏差而影响整个采购工作。

合周风险 合同签订双方未按严格的法律规定办事。

验收风险 企业采购人员对采购物资数量、品种、规格,质量、价格等各项参数的审核验收没有达到采购标准。

存货风险 企业存货因商品过时、价格变动等因素而使企业的库存件价值减少。

责任风险 企业采购部门或负责人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有限等引起的风险。

预付款风险 企业预先支付货款,在取货之后,供应商所提供的物资在规格和交货时间上得不到保证。

合同欺诈风险 由于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供需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合同欺诈更加突出。主要包括用伪造、虚假、无用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相关产权证明签订空头合同。

价格风险 主要是表现在采购过程中物资设备因社会技术不断进步,企业进行盲目采购而发生所采购材料或设备的贬值所引起的风险损失。

质量风险 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材料供应商提供的样品质量与批量材料质量的不一致,发生以次充好的现象。

延迟交货风险 供应商不能够及时交货。

技术进步风险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不能适应当今消费市场而引起的产品价格下跌。

意外风险 由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等因素所引起的企业采购产品损失。

资料来源:研究整理。

二、采购风险管理建议和对策

(1)建立采购风险管理和评估机制。采购风险管理是企业采购重要的管理内容,为了减少和控制由于采购带来的。各类风险,企业应该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敏捷的采购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制度管控控制采购风险,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避免由于人员能力素质和徇私行为增加采购风险。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防范采购过程中的风险。(2)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优秀的战略合作伙伴能够在高品质、高效率,避免质量成本,避免不确定性风险,分享经验等多方面提供独特的价值,这些对于高品质产品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大幅降低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各种隐性成本和风险。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可以为企业提供成本价格,而为企业的竞争对手提供高于成本价格的市场价格。这样企业就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价格优势。(3)建立不同类别、阶段的采购策略。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时期对采购部件的要求制定不同时期、阶段的采购计划,减少需求不确定性对企业采购的损失。依照所要采购商品的特点、重要程度、数量、供应商种类、采购期限等进行分类,建立采购需求和不同供应商的资料,并且定期进行跟踪回访,保证制造企业采购过程当中的分类别、分阶段采购策略的有效实施。(4)制订年度采购策略 ,预先防范风险。预估各种风险因素,对不同种类的物资通过集中会审确定每年度的采购策略,分别制定出相应的供应商选择策略;明确采购过程当中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的不同级别,采购前、采购中、采购后控制相结合,从根本上控制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和进度风险。(5)加强供应商资格审查,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企业通过建立供应商资格预审机制,来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审查。对年度采购中的供应商选择,制订供应商现场考评标准,每年组织物资供应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职能部门,针对交易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保持情况、财务资金况、合同履行情况等各方面标准展开现场考评,结果作为采购商制订供应商选择策略的依据。

采购风险管理,主要是企业通过对自身采购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设计合理的风险控制流程和制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不断优化采购流程,完善采购风险防范体系。

参 考 文 献

供应商风险管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采购循环;内部控制;流程

采购业务属于企业运营的核心业务,与资金存在直接的关系,如果程序制度不够清晰规范,内部控制不到位,则极容易出现相关人员利用管理漏洞,为一己私利舞弊,串通共谋,损害企业利益的情况。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在内部控制中,采购业务的控制直接关系到企业产成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生产成本。尤其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原材料成本在产品中占比较重,采购资金比之其他类型的企业也更多,存在的风险也就更高。

1内部控制概述

2004年9月,COSO委员会提出一个概念全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简称ERM框架),标志内部控制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ERM架构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ERM框架指出,企业风险管理只是一个比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管理概念和工具,不是也不可能取代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八个要素中,有五个直接来自内部控制,显然,内部控制包含于风险管理之中。

2企业采购业务的风险及控制关键点

采购业务作为企业业务内容的一个部分,其风险存在于各业务环节中,主要有审核把关风险、采购价格失控风险、供应商选择不当风险、合同订立不当风险、物资验收不规范风险、会计记录不当风险、货款支付不当风险等。企业采购程序必须清晰,规范,即使企业采购流程较长,但人为简化,缩短流程将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巨大漏洞,采购环节的风险无法控制,给公司带来巨大隐患,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为此有必要对以下环节进行控制,规避风险。

2.1请购与审批控制

2.1.1请购

请购单的填写应该内容完整且依据充分,由有需求的部门或人员写明采购类别、数量、品名、规格、型号、质量等级、需用日期、请购部门等相关要求,交给部门主管审核并签字批准。

2.1.2审核批准

请购单在审核批准时,主要注意三个点:订货数量,供应商备选,订货时间(再订货点)。

2.1.3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请购与审批不应该由同一人办理,以避免盲目采购。如果请购与审批不能分离,那么上述要求能否遵守完全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职业素质,一旦遇上企业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修,则可能会出现编制虚假采购业务以套取公司现金的情况。

2.2供应商管理制度

2.2.1选择供应商

企业应该建立恰当的供应商管理体制,企业采购的原材料直接决定了企业产成品的品质,关乎企业的品牌形象,一旦出现问题,将对企业信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机制,为企业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只向经过授权批准的供应商订货,保证原材料的品质与来源。

2.2.2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询价与确定供应商不应该由同一人负责办理,否则将形成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漏洞,容易发生舞弊,出现相关人员收受回扣,高价采购等情况。其次,广泛询价,有利于企业拿到合理的采购价格,降低生产成本。

2.3采购控制

经过授权批准的请购单应该由采购部门汇总编号,生成采购订单,统一进行采购。在此步骤中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2.3.1采购行为应合法合规

对于零星用品的采购,可以授权在独立人员抽样暗访制度下的直接采购,但对大宗商品的采购应交由采购部门集中统一招标进行,原材料的集中采购有利于企业提高采购效率,取得大宗订单折扣,从而降低原材料成本,控制生产成本。

2.3.2关注供应商的生产情况与供货情况

供应商的生产进度缓慢甚至停滞将造成原材料供应延迟,导致企业设备人员的闲置,增加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企业经营效率,尤其在原材料本就稀缺的行业,短时间内难以找到价格合适的替代供应商,密切关注供应商生产情况,能及早发现异常,为企业赢得反映时间,提早做准备。在原材料短缺严重时,企业将无法正常运转,既买不到原材料进行生产,又因为生产停滞而产品短缺,无法进行销售以获得资金投入生产,将使企业经营周转不良。为保证供应商持续,无差错供给企业原材料,以支持企业生产运作。企业应当密切关注供应商的生产进度与生产环境。当供应商出现异常情况时,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并作出反应,制定对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营,最大限度降低供应商出现原材料供应问题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2.3.3采购人员定期轮换

企业采购人员应定期轮换岗位,并对离任采购人员进行审计,避免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串通共谋。采购环节最常见的问题在于:供应商为长期获得公司的大量订单而贿赂采购人员,或者采购人员与供应商长期接触与合作后,建立过于密切的关系,出现串通舞弊的风险。企业采购人员实施轮岗制,其一,可以避免采购人员与供应商建立过于密切的关系。其二,如果无法与采购人员建立长期的关系,供应商将降低付出回扣的积极性。其三,对采购员定期轮换时进行的工作考评与交接使舞弊更容易被发现,采购员拿回扣被发现的风险更大,促使采购员遵守公司规定,提升职业道德操守以及自律性,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控制氛围,从而维护公司利益。

2.3.4明确采购人员职责

明确划分采购人员的职责范围,有利于采购部门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互相推诿责任。及时调换职业胜任能力不足或是职业道德较低的职员,如果岗位职责安排混乱,企业的内部控制将无法实现应有的效果。

2.3.5明确质量标准

为保证原材料质量,公司可以在采购单后附上有关质量要求的文档。例如在采购零部件时,可由工程师在文档中写明各个部件需要达到怎样的质量标准,误差范围以及技术要求。由采购人员同时发给供应商,确保供应商在生产前了解图纸的质量要求。供应商生产过程中,采购部应该要求供应部定期出具质量报告,并定期查访供应商。

2.3.6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确定供应商与签订采购合同应该分离控制,不应由同一人办理。由专业专职人员负责签订采购合同,有利于回避风险,减少损失的产生。

2.4验收入库控制

验收入库是企业防止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进入企业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不合格的原材料流入企业生产环节,将对企业的产成品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三鹿企业能够重视食品安全,尊重消费者权益,收购鲜奶时能在验收环节严格管理,验收人员重视自身责任,仔细抽检,将没有达到抽检质量标准的鲜牛奶拒之企业门外,进行退货处理,也不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三鹿以其真实惨痛经历说明企业应当尤其重视对原材料入库的控制。

2.5付款管理控制

财务部门收到采购部门转来的相关凭证,例如采购计划、采购合同、入库单、发票抵扣联、运输费用发票、经过签字的申请单,经过审核无误后,作为入账的原始凭证,按照企业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付款,并及时登记应付账款总分类账以及明细账。付款虽然是企业采购流程的最后一个步骤,但其涉及资金的转移,风险较高,某些供应商为尽早收回货款买通财务人员,企业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6供应商考核

企业应该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送货及时性以及原材料价格进行考核评价,并对各供应商进行排序,于企业将来采购相同规格货物时优先选择。排序结果确保每年更新一次,对考评不合格者应取消其供应商认证资格。不断调整优化企业供应商队伍。综上所述,请购与审批控制,供应商选择控制,采购控制,验收入库控制,付款管理控制,供应商评价反馈控制均是企业采购循环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3完善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相关配套措施

为使企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能够落实到实处,企业一方面应该纵向完善采购流程与采购控制,横向健全采购控制制度,形成由线到面的控制局面,进行全面控制;另一方面,抓住流程中关键控制点作为重点控制。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将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3.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运行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又是公司治理的延伸。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发挥企业董事会及监事会的作用。第一要强调董事会独立于企业的管理层,限制董事会成员与高级经理层交叉任职的现象,以避免出现高级管理层控制董事会的局面。第二,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保持较高比例的,具有较高学历且管理经验丰富的独立董事的比例,利于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及企业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控。第三,建立专门的各类审计委员会,例如审计委员会,以加强内部控制。明确监事会职责,监事的监督工作要经常化,专业化,要努力提高监事会的监控能力和监控效果,董事会﹑监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应对公司管理实行有效监督,从而提高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如果治理层疏于监督,对控制不够重视,或者过分信赖管理层,就会给管理层提供舞弊的机会。

3.2将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结合使用

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制定标准、采取行动、衡量业绩,通过业绩的衡量来考核行为是否符合标准,从而使行为符合内部控制控制标准。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内部控制通过致力于抑制不利因素来达到内控目标,而激励机制则竭尽全力促使有利因素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如能将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使用,将会使企业内控发挥更大效果。

作者:张小莉 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策.采购循环的内部控制要点[J].财会月刊,2009(32):27-28.

供应商风险管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供应链融资 融资模式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但由于经营规模一般不大,经营稳定性差,资信水平不高,缺乏抵押担保等原因。中小企业难于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且融资成本过高,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而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锁定较高信用等级的单位作为应收账款及订单融资的核心企业,或者以价值稳定、流通性好的商品作为物权担保,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1 供应链融资研究进展

与在实务界的受关注程度和红火发展相比,关于供应链融资的理论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而国内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角度切入。由于供应链融资是供应链管理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财务供应链的研究,第二阶段为供应链融资的研究。

第一阶段:财务供应链的研究。供应链管理以构成供应链的商品流、信息流、财务流的最优化为理念。Profldeta1.(2003)将金融资源流看成是介于物流和金融之间的金融供应链,并在供应链管理的框架下将净流动资产的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田中禾等(2007)提出财务供应链管理下的新型财务流程具备的动态财务平台和五个功能模块。为企业优化财务流程,提升动态财务能力,构建企业动态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第二阶段: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为洞悉供应链融资提供了概念上的铺垫。国内学者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始于2007年。邹武平(2009)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三种基本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作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熊熊等(2009)研究了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提出了考虑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减少了目前对供应链融资业务评价大多依靠专家评价的局限。侯丽霞(2012)主要研究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风险。通过对风险评价体系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构建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评价综合模型,并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防范和监控提出参考和建议。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财务供应链和供应链融资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从降低资本成本率提升公司价值的研究依然空白,而这正是供应链融资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2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概念及现状

2.1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概念的引入

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在审查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基于供应链上的某一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状况,从生产周期中的采购原材料开始,再将原材料制成半成品、成品,最后将产品通过销售网络送到最终用户手中,对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的一种融资服务。

2.2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

目前,根据抵质押物的不同,以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为质押物为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融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三种模式使得处在任何一个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都可以根据企业的上下游交易关系以及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

2.2.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中小企业)、债务企业(核心大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也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一般运用于企业售出货物至货款收回的阶段,操作流程简单,能加快中小企业资金回笼, 提升资金周转速度。

2.2.2保兑仓融资模式

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有时也需要向上游核心大企业预付账款。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则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来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短期的信贷支持。保兑仓业务是指在作为产业链核心大企业的生产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额度,并以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服务。

2.2.3 融通仓融资模式

融通仓融资模式,又叫存货模式,是指受信人以存货为质押,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该模式适合处于任何时期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中小企业在申请融通仓融资业务时,需将合法拥有的货物(如原料、 存货、商品等可流动货物) ,交付银行认定的专业物流仓储公司保管,只转移货权不转移所有权,由银行、中小企业和专业仓储物流公司三方共同签订协议,银行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在企业发货后,银行根据物品的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为其融资。当提货人向银行支付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交给提货人。

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及风险测度

3.1 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客户由于违约导致银行损失的可能。因此,要明确供应链融资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就需要供应链融资服务提供银行在流程和制度上从信用风险的识别、到信用风险的度量、到信用风险的评估、到信用风险的控制予以规范。

3.1.1信用风险的识别

信用风险的识别就是要发现企业违约的主要原因。首先,在大类上可以将信用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其次,基于供应链融资授信的支持性资产主要涉及:存货、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最后,授信企业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也是信用风险中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

3.1.2信用风险的度量

现阶段对于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较为困难,主观判断的依赖比较强。因此,如何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成为当务之急,一个可行的方式是银行在进行风险度量时采用结构化的评估方式。

3.1.3信用风险的评估

信用风险的评估主要是需要银行综合分析授信的违约率及违约成本,考虑放贷的信用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若放贷的收益不足以弥补风险,银行就应要求授信企业提供更多的信用支持,来匹配相应的风险,以此来规避风险。

3.1.4信用风险的控制

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有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补偿、损失控制等。

3.2操作风险管理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3.2.1操作风险的识别

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雇用合同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

3.2.2操作风险的评估

对于操作风险进行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把供应链融资中操作风险的量度和管理结合起来。

3.2.3操作风险的控制

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控制,首先注意的是操作风险控制的方式是否做到了成本与收益相匹配,还有就是明确每个操作风险环节上的责任人。

3.3其他风险管理

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供应链融资中普遍采用授信资产支持作为信贷基础,各类授信支持资产能否做到与授信主体信用的隔离,其中涉及相关法律问题。因此,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也是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中所必需考虑的。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商品价格以及汇率变动,或替代商品的出现,造成企业资金链紧张,无法还贷的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动,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或使得供应链所在行业的经营现状发生改变,造成企业形成无法还款的风险。

4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措施

4.1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

信用风险是由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主要参与主体决定的,因此供应链融资中的信用风险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有必要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针对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主要有:

(1)建立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管理。

(2)选择与信用良好、实力雄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

(3)监控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动态控制信用风险。

4.2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

由于供应链融资的融资模式各不相同,参与主体也比较多,业务流程也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操作风险在所难免。针对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主要有:

(1)完善合同、协议和操作流程设计,规范操作行为。

(2)组建专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队伍。

(3)完善内控体系,构建分层次监督体系。

4.3市场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

市场风险对于是银行来说是不可控风险,因此,针对市场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主要有:

(1)选择价格相对稳定的质押物。

(2)建立灵活快速的商品市场价格监控体系。

(3)与商品价格相对稳定的行业合作。

4.4其他风险管理方法

4.4.1法律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

首先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前,商业银行应确保拟定相关的合同、协议和业务流程不存在漏洞,从源头上杜绝法律风险的产生。其次,在授信调查阶段,银行工作人员应审核作为质押物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所有权、合法性和可转让性,防止发生法律纠纷。此外,政府应当完善供应链融资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培育良好的法制环境。

4.4.2政策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

政策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国家宏观政策,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对于银行来说具有不可控性。因此,商业银行在管理政策风险时,只能对国家宏观政策进行预测,一旦政策风险发生,银行可以及时采取风险应急处理措施,避免风险大规模爆发。同时银行也应进一步加强对供应链行业和融资企业运营状况的监控。

参考文献

[1] 田中禾,王斌,颜宏亮.基于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研究[J].软科学,2007(2).

[2] 邹武平.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探讨[J].商业会计,2009(17).

供应商风险管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 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一、巴塞尔协Ⅲ解读

第一、巴塞尔协议Ⅲ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重点突出对资本金的监管要求。一方面,在质上巴塞尔协议Ⅲ要求提高核心一级资本(包含利润留存)比率,要求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的商业银行实现一级核心资本由目前的2%上调4.5%。核心资本下限上升至6%,其中核心资本包括普通股、利润留存、资本公积、优先股、储蓄账户。在资本充足率保持8%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率意味着降低附属资本比率,因此,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有利于约束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筹措资金以达到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行为。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巴塞尔协议Ⅲ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变革,下面对次级债券形成机制进行介绍,如图1所示:

图1 住房次级债券形成机制图

由图1可以看出,商业银行通过资产池把按揭房贷证券化而形成次级债券来获得资本金,以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为遏制“发行次级债券―扩充资本金―发放高风险、高收益贷款”的恶性循环,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核心资本率,强化对商业银行资本金质的管理,提升了单位资本金承受风险的能力,这有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另一方面,在量上它要求商业银行从2016年到2019年逐渐实现资本缓冲率从0到2.5%的要求,实质上,就是把一级核心资本比率提高到7%。

第二、巴塞尔协议引入两个流动性监管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来对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进行监管。第三、提出逆周期资本充足率。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定义及特征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定义

本文中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属于狭义风险的范畴,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链上企业和商业银行预期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行情况和实际状况不一样,最终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不确定性。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物流风险是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供应链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物流资源不能如商业银行预期那样进行配置和流动,使商业银行最终蒙受经济损失;资金流风险就是,贷款资金和收益不能如期、如质地回笼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信息流风险就是信息在从贷款企业向银行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的情况,导致银行在展业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贷款企业道德风险,最终损害银行的利益。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征

供应链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贯穿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整个流程,具有普通金融风险的特征,同时,它又有别于一般的金融业务风险,具体表现在:1.传导性。供应链金融风险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主体之间传导,链上的企业环环相扣,利益相关,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时会对链上其他的企业产生影响。因此,一个企业的风险向供应链上的上下游环节传导,最终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2.动态性。供应链金融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供应链的成长,融资模式的创新,运营状况的交替,外部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不断的变动的。3.不确定性。供应链金融风险跨越的时空区间广,业务参与主体多,因此,引起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因素复杂,风险链上哪个企业、什么范围、什么时点发生都具有不确定性。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形成机制

在三种风险中,虽然资金流风险处于核心地位,物流风险和信息流风险都会通过资金流风险表现出来,但是不能把供应链金融风险和资金流风险等价起来,因为三种风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体表现为物流风险、资金流风险,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信息流风险导致的,物流风险又会导致资金风险。在对物流风险和资金流风险的防控过程中商业银行会获取商业信息和积累信息流风险防控的相关经验,这样物流风险和信息流风险又会作用于资金流风险。供应链金融风险形成的具体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供应链金融风险形成机图

由于导致物流风险、信息流风险、资金流风险的因素变量众多,在图2中,虽然只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对供应链金融风险形成的本质性机理的揭露,因为可以按照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三种子风险,通过顺藤摸瓜的方式找到其他不断变化的导致风险升级的原因,以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动态监管。

四、供应链金融防范措施

(一)分阶段、有重点进行管理

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进行防控时,应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产业供应链依次经过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每个阶段商业银行应在巴塞尔协议Ⅲ的指导下有侧重的进行风险防控。

1.筛选孕育期金融服务对象、严格准入标准

内部评级法虽然是新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但是巴塞尔协议Ⅲ不是对新巴塞尔协议的背离,而是它的继承和补充,因此吸收新巴塞尔协议的精华,并引进切实可行的风险计量模型,是巴塞尔协议Ⅲ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的评分机制,站在整个供应链的高度对中小企业进行评分,对介入供应链金融前的风险进行控制。评分的依据因行而异,但是,银行对企业的信誉、企业的规模、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信用等级、国家产业政策扶植、盈利模式、与核心企业业务往来的稳定程度等公共因素的考察是一致的。商业银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持谨慎的态度来处理处于孕育期中的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关系,找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之间的均衡点,真正落实巴塞尔协议Ⅲ关于银行稳健经营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