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外投资

根据WTO分类,服务贸易包括过境交付、消费者移动、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四种方式,即服务贸易竞争力应指一国服务业出口和对外投资能力。因此,通过运用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计算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来评价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至少忽略占很大比例的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因此,较全面评价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还应考虑服务业对外投资及由此引发的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美跨境和商业存在模式(某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对外国公民的服务销售模式)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以期为中国鼓励服务业对外投资而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建议。

中美总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为全面比较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笔者对两国跨境模式(BOP模式)和商业存在(附属机构模式-ForeignAffiliatesTrade)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见表1)。

表1显示,1996年,美国FAT模式服务贸易总额首超BOP模式,2005年是后者的1.3倍;2002年,顺差额首超BOP模式,2005年是后者的2倍多。中国BOP模式服务贸易总额远低于美国,且处于逆差地位,即中国跨境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远弱于美国。

因中国整体对外直接投资严重滞后,所以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及FAT模式服务出口也很滞后、竞争力极其薄弱;FAT模式服务进口方面,即在中国境内的非金融类服务业外国附属机构境内销售收入,2005年总计739.74亿美元,2006总计913.2亿美元,远远低于美国水平。总体而言,中国在FAT模式服务贸易方面处于明显竞争劣势。

中美双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服务业FDI比较分析

为深入分析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笔者分析中美双边服务贸易(见表2)。表2显示,无论是BOP还是附属机构模式的双边服务贸易,中国竞争力均远远落后于美国,特别是附属机构贸易模式,中国更显薄弱,2005年逆差额2倍多于BOP模式。

无论是总体还是双边服务贸易额,美国两种模式均处于竞争优势,且FAT模式强于BOP模式;中国两者均处于劣势,且FAT更劣于BOP模式。鉴于FAT模式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和趋势,所以需对FTA模式的来源——服务业FDI进行比较(见表3、4、5)。

表3、4、5显示,无论是服务业FDI总额,还是双边服务业FDI额,美国都远高于中国,使得美国FAT模式服务贸易发达于中国。美国服务业FDI处于净流出地位,而中国处于净流入地位,故美国FAT模式服务业处于竞争优势,而中国处于竞争劣势。

美国鼓励服务业FDI的政策

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表明,某国服务业FDI对其服务贸易竞争力,特别是对占主导地位的FAT模式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薄弱的中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通过促进服务业FDI来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一)重视国内服务产业发展,并重点进行产业培育

美国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之所以发展迅速,与其国内发达的服务业分不开。服务业已是美国经济中最庞大、发展最快的部门。美国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很多,较有特点的是:

主要通过宣传、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使国内服务产业发展服从服务贸易全球战略发展的需要,适度放松反垄断限制。注重国防工业,特别是军民共用技术对国内相关服务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确定重点服务产业并保持其竞争优势。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自实施“国家出口战略”和“服务先行策略”以来,其服务贸易和投资的产业发展重点愈益清晰,即将促进重点放在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旅游、商务与专业技术服务(包括环保、能源等)、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教育服务、影视娱乐、电信服务等领域,并由商务部分别与能源部、环境保护署、卫生部、教育部等相关机构及行业协会组成专门小组,采取针对性促进措施。

(二)加大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创造并保持服务业竞争优势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人力资本/技术密集型已成为服务产业的主要属性,人力资本/技术对保持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和人才的引进,为美国带来丰裕的人力资本,美国已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最具优势的科技人才队伍,促使为美国服务贸易提供竞争优势的产业基础持续得到发展,发达的服务业又反过来促进和扩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使得美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保持优势地位。

为争夺国际市场,使美国跨国公司在与国外公司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美国政府充当为其跨国公司在研发方面保驾护航的角色,如制订出一定的科研计划,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跨国公司科研与开发的发展;通过延长跨国公司研究与实验机构的课税减免,来鼓励跨国公司进行科学研究,推动新型科技产品的开发,以便使美国的跨国公司能够在技术上领先别国,从而为跨国公司提供创造和发挥比较优势的机会和手段,增强美国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

(三)提供资金扶持与援助,为跨国公司提供“基础支持”

利用各种渠道和机构对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资金扶持和援助是美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金融支持。美国进出口银行的对外货款业务中,有两项贷款是专门支持跨国公司向外直接投资的:开发资源贷款和私人对外直接投资贷款,即对跨国公司给予贷款,帮助扩展业务,提高在国外的竞争力。1971年成立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主要有两项业务: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投资保险和对私人投资者提供融资活动。

因中小企业开展海外投资面临更多风险,所以应更重视对其开展海外投资的鼓励和保护。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就日益重视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如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对高科技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及实行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等。

税收支持。税收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而提供税收优惠则成为政府鼓励私人资本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的重要手段,也是美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公司向国外扩大投资的重要工具,如除与许多国家在双边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外,还通过分类的综合限额税收抵免、延迟纳税制度、在税收协定中不列入税收饶让条款、经营性亏损结转制度、在进口关税减免制度、国外投资收入优惠税率等方式鼓励和促进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

设立扶持企业海外投资的政府性基金。如“TDA基金”作为政府资助私人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之一,其主要职能是通过资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定向考察、特许培训、商业研讨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技术辅助等,增强美国公司的对外竞争力,帮助美国公司获得海外商机。其中,资助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费用约占美国贸易发展署整个预算的77%。

(四)建立海外投资保障制度,保障跨国公司对外投资

美国于1948年首创官方海外投资保证制度;1969年,美国再次修订《对外援助法》,规定设立直属国务院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1971年1月,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正式开业,从此确立沿袭至今的由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管理海外投资保证业务的体制,即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对美国的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承担特别风险和综合风险保险,如禁兑风险、征用风险、政治暴力风险,大大减少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促进跨国投资事业的发展。

(五)为海外投资者提供系统、完善、可靠的信息服务,以降低投资风险

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行政机关或国内特别机关驻外使领馆所设的经济与商业情报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等机构形成的信息网络为企业提供从项目考察设计、论证到组织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咨询服务等来实现对投资者的情报服务。

(六)与企业密切合作,注重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

美国商务部等主要贸易促进机构除注重通过立法、设立专门机构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促进机制,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健康、迅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外,特别注重与企业间密切合作,更多地应用深受服务出口和投资企业欢迎的务实性、技术性促进措施:如大量通过派出政府与企业联合商务团组,包括利用类似于召开美中商贸联委会等双边贸易协商方式开展游说与促进工作,以及举办各种商务对接、商务会议、展览等商务促进活动,帮助企业寻找商机;针对服务出口和投资不同于商品的不同特点,举办大量技术性、务实性很强的专业培训活动,帮助分析出口和投资目的地国家的市场和投资做法、消费趋势及习惯等,以帮助中小服务企业提高服务出口和投资技能等。

(七)改进跨部门合作及与各州的合作,提高促进与服务效率

1994年后,美国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专门组成由各部门专家组成的服务业出口工作小组,主要集中进行跨部门合作与协调:数据采集与分析;共同确定为推动促进工作所必须的各服务行业的专业技术与专家人选;研究建立与民间企业最为有效的联系与沟通办法;共同制定在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出口促进活动计划与方案。由于服务贸易涉及面很广,有许多州的法律在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规定与双边谈判或多边谈判存在矛盾,因此,“国家出口战略”还要求联邦政府与各州及地方政府官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中国无论是在BOP模式还是FAT模式服务贸易上均处于劣势地位,且后者的劣势更为明显;而美国服务业对外投资发达对其服务贸易,特别是FAT模式服务贸易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中国应把握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特别是服务产业国际转移和FAT模式服务贸易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通过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产业、丰裕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确定重点服务产业并实施战略性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综合服务网络、建构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充分合作、协调互促的服务产业出口和海外投资促进体系等,以推动中国服务产业海外投资,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根龙,服务贸易自由化和竞争力[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国商务部服贸司.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3.中国商务部服贸司.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4.李敏,美国、法国、日本鼓励对外投资税收政策比较[J].涉外税务,2006(8)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而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应用性人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因此从行为导向教育哲学思想中的“模拟公司”教学法探讨其在国际贸易专业中的具体运用,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真正零距离上岗。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在探索与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而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实用型国际贸易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模拟公司”日前正成为一种新型的应用于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各高职院校正积极地进行研究与运用。

1 “模拟公司”简介

11 “模拟公司”的起源

“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的创造仿真模拟经济活动,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学生可在其中进行全部业务流程的操作,熟悉与掌握其各环节之间的业务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的风险。同时,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此可以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运输、税务、海关、保险、商检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时,除货物是虚拟的并且不发生实体位移外,其它如票据、账册、操作方式、核算办法等均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由此可见,“模拟公司”也可理解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12 “模拟公司”的特点

“模拟公司”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半开放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学习。“模拟公司”运作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采用行为导向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

“模拟公司”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实践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也就是通过外贸业务实践来获得贸易理论与相关知识。在模拟公司中,就如一个真实公司设立诸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部、财务部、采购部、销售部、市场部等职能部门,学生可在模拟公司的每一个部门进行轮岗操作实习,直接与其他国内外模拟公司发生业务关系,直接与模拟的社会经济部门,如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商检等发生联系。在这种仿真的商务活动中,使被训者了解、熟悉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这样将极大地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2 国际贸易专业实行“模拟公司”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相关核心课程教法单一、实际操作性差,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典型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一味强调课本上有的东西。然而,目前我校在该课程的教学上,基本上仍以课堂内教学为主,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概念、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各项交易条件和进出口合同有关内容的规定方法以及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法规等的理解,也仅仅只停留在课本上,难以深入理解,更谈不上进行灵活应用。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预期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

22 缺乏相应的模拟实验教学环境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涉外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专业,涉及到金融、贸易、政策、法律等诸多领域的问题,单纯通过理论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学生在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于实际操作。但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却往往落实不到位,没有相应配套的贸易实验室,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所教知识缺乏生动性,无法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更无法进行实际操作。师生间缺乏教学上的有效交流,教学效率不高。有些高职院校为学生联系了校外实习基地,但外贸企业一般接纳学生到本单位实习的名额和时间有限,很难满足校外实习教学的需要。

23 师资水平与结构不合理

从工学结合的角度、从进出口业务课程的实践特性来看,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师资的来源分散,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经验都丰富教师只占很小比例。有些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并不是经济或贸易专业的,而是从其他相近专业转来的,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学习;有些教师是该专业的,但缺乏相应的实践锻炼,对于贸易实务课程大多只能纸上谈兵。

实践教学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成为国际贸易专业急需合理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模拟公司”仿真教学将成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将教与学,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缩短他们就业后的业务适应过程,为他们将来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顺利实现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对

接。

3 “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专业中的运用

在具备成立“模拟公司”的软硬件条件后,学校可以根据自有条件,有序地开展模拟教学。为了发挥“模拟公司”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建立多样化的模拟外贸企业

随着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国际化,以及学生毕业去向的实际情况,单一以外贸企业为模拟对象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教学的要求。在进行国际贸易模拟实习时,我们应建立不同类型的模拟外贸公司,除一般进出口贸易公司外,还应包括如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使其在运作形式、经营产品方面更加全面,以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外贸企业的运作方式及产品经营特点。学生在进行模拟实训时,可首先进行国际市场调研,选择贸易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选择不同职业岗位完成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相关的角色扮演。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再通过角色扮演将信息反馈给老师,同时学生之间的信息也可以相互交流,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量的交流。学生对整个外贸业务流程熟悉后,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全面的模拟的商业环境。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32 根据外贸业务操作环节建立相关模拟机构

外贸业务与内贸业务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涉及更多的相关机构,须接受更多的监督与管理。因此在建立模拟外贸企业的同时,还应建立高仿真的外部经济环境。此部分应由专人负责,随时跟踪真实贸易环境及相关贸易政策的变化,调整虚拟背景条件,以达到模拟公司系统与真实状况的吻合,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环境的关注能力、适应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3 加强模拟公司的系统管理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开展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时几乎都是在本校范围内进行,缺少必要的对外联络,各模拟公司的活动缺乏统一的操作规则,相互之间难以进行业务交往,现实经济活动中一些十分重要的环节,如资金往来、财务核算、税务登记、海关申报、商品检验等都得不到真实的模拟,这种实践教学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模拟公司”教学,它只是一种简化版。因此,要进行高效的、更为真实的模拟公司教学,必须规范模拟公司实践教学的运行规则。同时,为了使这一方式得到最大限度的仿真,应扩大与外部的联系,如与国内外同类院校进行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模拟实践。

34 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

“模拟公司”教学对指导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既需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能指导学生的技能操作,又需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模式是否能够达到一定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教师的素质和理论业务水平,而实验教学教师的素质必须是全面、综合的,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爱岗敬业精神;而且还必须十分熟悉外贸业务各个环节的实践工作。因此除需对指导教师做好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师资培训外,还应为其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包括港口、码头的实地参观,到各类外贸公司的制单科、业务科、储运科等实习锻炼,及时将外贸实务中出现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

4 结语

模拟实训是国际贸易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实训教学的模式创新对于提高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业务素质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模拟公司”的教学方法在高校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是符合高校实践性教学需要的,也是教育创新的一种途径,需要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对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蔡珍贵,王石,杨竹试析外贸模拟实验在外经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人力资源,2006,(1):246-247

[2]何莉萍产学结合的高级形式——模拟公司[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86-90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3篇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将深刻地改变传统的贸易模式,通过货物流程再造可以产生分工细致、流程简化、信息传递快捷的高效贸易模式。基于国际物流、全球供应链、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全球采购系统和外包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的流程再造,将减少贸易公司人员配备并使得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即贸易公司无需再成立如运输部,仓储部,单证部等相关部门,人员配备也相应减少,从而节省了大量公司的人力及运行成本,使得贸易公司全身心的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国际市场开拓与营销。这种流程再造必将增强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外贸流程再造的影响因素

什么因素促使外贸流程再造,从而形成崭新、高效的贸易模式呢?既有关键性的因素,也有其它内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外贸流程再造中是一种关键因素。在人类历史上信息技术是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对企业的生产方式、贸易方式、组织架构,乃至整个社会结构将产生深远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信息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从而实现人类行为及组织运行成本的大幅降低。信息成本的重要性已经被前沿经济学的机制设计理论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如此,当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时就有了B2B、B2C等商务方式,就有了网络认证、电子银行、网络招标、远程质检、电子口岸等电子化的现象,这对外贸公司传统的运作模式和组织架构产生强大的冲击。

2.国际企业间外包。所谓外包,是指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助的业务外包给一些专业服务性机构,利用他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而自身专注于那些核心的,主要的功能或业务。基于这样的理念,国际贸易企业同样可以将自己的一些非核心和次要的业务外包给中介服务机构,从而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例如外贸企业可以将储运、订舱、商检、报关及制单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相关服务性企业,以节约企业人力和运行成本。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迅速发展就受益于这种外包模式。

3.国际物流。国际贸易是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因此,快速发展起来的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流程的重要性和影响是显而易见。所谓国际物流,是指按照客户的要求,在国际间将货物从供应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是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相关活动的结合。因此,国际物流企业必然是进出口企业将储运、仓储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必然对象。物流企业的不断扩张的规模及垄断地位,决定了它在整个外贸流程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对外贸流程中其他服务性的中小企业必然实施整合和“收编”,使得物流企业可以对进出口企业做到“一站式服务”。这给国际贸易企业实施流程再造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二、外贸流程再造的两种形式及其特点

基于上述因素,如何对传统外贸流程进行再造呢?目前,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和从事国际采购的企业(或打造全球供应链的企业),它们的外贸流程再造颇具代表性。

1.一般贸易型的外贸流程再造及其特点

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传统外贸流程的再造创造了条件,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可以对图1-1的流程作如下再造(图1)。

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如下:出口商在国外设立公司,并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及时向国内的办事处下达出口计划,收到计划后,国内办事处迅速联系国内供货商并签订合同。根据合同的规定,供货商将订舱、储运、商检、保险、报关等出口环节外包给国际贸易中介组织,供货商在约定的时间内交货并接受款项。

相对于传统外贸流程而言,基于一般贸易的外贸流程再造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出口属于公司内贸易。因为完成产品出口的主体是同一家贸易公司,即企业在国内设立办事处,在国外设立贸易公司。

其次,企业没有任何出口风险。因为出口产品一直掌握在公司自己的手中,因此不可能出现货、款两空的现象。

第三,将非核心出口业务外包。由供货商或出口商国内办事处将图2小方框中的订舱、储运、商检、保险、报关等业务外包给中介服务机构。目前,在我国的实践中通常由供货商负责外包,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供货商而言,贸易商更处于垄断地位。

第四,出口商国外公司专注于市场营销与产品开发。由于繁琐的、非核心的出口环节全部外包出去了,因此为出口商国外公司专注于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在这种流程中出口商处于国外市场的最前沿,因此能有效地开拓市场。

目前,台湾商人和浙江商人较成功地应用这一高效的流程进行产品出口。

2.国际采购和全球供应链型的外贸流程再造及其特点

国际采购或全球供应链在实质上就是一种外贸流程再造。国际采购或全球供应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外贸流程再造。其具体的形式见图2。

这一模式的基本流程如下:进口商在全球各地寻找供货商,经考察合格后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并建立合作关系。进口商同时和某一国际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将进口运输等相关事宜外包给它。进口商根据生产和销售情况向供货商和进口商办事处下达进口计划,并由后者对前者进行生产监督与指导。在规定的时间内,供货商将货物交给国际物流企业,并由后者将货交给进口商。

图3是基于全球采购和供应链的外贸流程再造图,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供应链的通用公司,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采购系统的沃尔玛公司等,都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流程进行再造。从上述流程可知,这一新流程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进口企业与供货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进口企业会对供货商进行长时间的考察,甚至提供技术指导,同时监督生产。考察合格之后才列入供货名单并签订长期的供货合同,早期的供货量往往比较小,关系稳定之后再逐渐增加。

其次,进口企业会在全球各地广泛的派驻专业人员,协助当地供货商的生产和采购,以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和采购网络。因此,进口企业通过外派人员可以直接帮助供货商进行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以符合顾客的需求,双方之间形成战略协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

第三,进口企业将储运等环节外包给国际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将根据进口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准时并保质保量的将货物交给进口企业。

第四,进口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这也是流程再造带给企业的一大优势。

综合来看,两种形式的流程再造具有以下的共同点:

(1)主体合并,利润提高。在传统的外贸流程当中,出口商和进口商是两个不同的独立法人实体,而在两种改造后的外贸流程中,出口商和进口商是同一家公司。在基于一般贸易流程的改造中是出口商合并进口商,实行前向控制,在后一种流程改造中则相反,由进口商合并出口商,实行后向控制。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因此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

(2)有效地规避了贸易风险。阻碍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欺诈等风险的存在,贸易双方都互不信任。再造后的贸易流程,由于实行了贸易主体的一体化,产品一直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因此风险大大降低了。

(3)通过外包专注于自己的优势。这正是外包核心思想在外贸领域的体现。

三、外贸流程再造的进一步创新方向

基于规模效应可以对以上两种基本的外贸流程再造进行创新。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通过规模效应可以进一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

1. 一般贸易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

创新的理论基础是规模经济,那么如何创新以获取规模经济呢?方法是将图1中的出口商国内办事处与国际贸易中介组织合并(通常是后者对前者的取代),即外贸公司把国内的办事处功能进一步外包给国际贸易综合公司。不仅如此,国际贸易综合公司可以将同行业许多家出口商国内办事处合并起来,甚至可以将不同行业的多家出口商国内办事处统一起来,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经济以节约成本。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服务性公司可以在国内重要的港口、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商品集散地等地设立机构及仓库分拨、配送中心,再通过信息技术将各机构联络起来,形成庞大的贸易网络,规模再次扩大,这将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

在图1中,出口商国内办事处和国外公司是同一家公司,因此是一对一,而流程再造创新后,一家国际贸易服务性公司对多家出口商国外公司。

2.全球供应链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

国际采购或全球供应链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理论基础也是规模经济。其创新的方法和一般贸易型相类似,但也存在不同。首先,由一家国际贸易中介组织将图2中的进口商办事处合并,以设立国际贸易综合公司,即图2中的进口商办事处的功能由国际贸易中介组织承担,这样进口商公司就节省了在海外设立进口办事处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综合公司可以将同行业许多家进口商办事处合并起来。国际贸易服务性公司还可以在国内重要的港口、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商品集散地等地设立机构及仓库分拨、配送中心,再通过信息技术将各机构联络起来,形成庞大的贸易网络,规模再次扩大。和一般贸易型外贸流程再造后的创新一样,从一对一向一对多转变,原因同上。

目前,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和肆虐,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正处于大幅下挫阶段。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外贸企业流程再造对于稳定、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份额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等都是远水不解近渴的长远之计,而外贸流程再造是属于外贸企业的经营创新方式,所以能够在短期内起到促进出口的作用。不仅如此,从长远来说,外贸流程再造对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同样有深远意义。为此,国家的有关职能部门可以协助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以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这是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加强港口方面的建设,尤其是港口的运输条件和吞吐能力;加强公路,铁路,航空,邮政等基础运输设施的建设;加强通信,银行,税务,信息中心等软件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牛鱼龙.《第三方物流:模式与运作》,海天出版社,2003年.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4篇

商业模式的范围非常广泛,它蕴含于公司中的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与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还包括对其他公司的收款政策、合作方式等一系列的规范。商业模式的含义是指公司在选择经营方式及经营对象时的商业标准与规则,简单的来说就是确定公司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赚钱。商业模式这个概念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经贸公司研究的最新视角,虽然所有的公司都要选择经营的对象和经营的方式,但是,以前的公司的都不研究商业模式,他们主要致力于研究如何降低公司成本以及如何的加大公司的销售额。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这才让更多的公司开始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了。

二、我国传统经贸公司的经营现状

1.经贸公司规模增速缓慢

虽然,目前我国经贸公司的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但是扩大的速度已经明显的下降了,市场前景堪忧,以我国经销大宗物资的经贸公司来说,以前,我国非常重视发展重工业,经销石油、钢材的公司不断崛起,而且产品供不应求,然而现阶段,重工业市场基本饱和,经营这些大宗物资的商贸企业就面临着商业转型,只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才能保证经贸公司的稳定发展。这就充分的说明了我国商贸行业的商业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传统模式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经贸公司必须要不断研究新的符合时展的商业模式。

2.经贸公司的销售地点相对集中,分布范围不广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二线城市的经贸公司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重要的大城市对于经贸公司经销的商品已经逐渐的饱和了,经贸公司想要扩大公司的销售量非常困难,而现阶段公司在大城市的生存成本却在不断的上涨,这给经贸公司带来了很大的销售压力。然而,在我国的一些三线、四线城市中,对经贸公司产品的需求却在逐渐的增加,再加上这些城市的生存成本比较低,经贸公司在这样的地方具有更多的发展空间,经贸公司销售地点的过于集中以及对于大城市的过分重视,在某种角度上看,是制约公司发展的。经贸公司想要提高产品销售额,要加快对于我国三线、四线城市销售渠道的开拓,扩大公司产品销售的广度。

3.经贸公司的运营风险不断加大

传统的经贸公司都是资金密集型公司,公司需要大量资金来保证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转,一些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采用赊销的财务政策,为了得到更好的产品资源,有些时候对于供应商提供预付款,这使得经贸公司的资金全部外流,资金回收速度缓慢,不仅增加了公司的资金成本,还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运营风险,不利于公司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三、经贸公司对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的适应策略

1.开发网络贸易的渠道

经贸公司是经济流通环节中的中转站,不能对贸易行业的发展产生主要的影响,但如果经贸公司能够和经济流通的终端环节联系起来,那么经贸公司将对我国的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就为这一设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经贸公司可以通过网络开发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贸易渠道,根据消费者的反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这不但节省了中间中转环节的费用,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经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降低了产品价格,让广大的消费者从中得到了实惠。经贸公司应该从两方面拓展网络渠道:首先,经贸公司可以在网络上设立销售网点,然后再以连锁经营的形式不断的拓展经贸公司的交易渠道。连锁经营不但能够扩大销售规模,还能不断降低经贸公司的交易成本,它是经贸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其次,经贸公司还要建立与销售体系对应的配送体系,完善的配送体系对于销售体系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销售做的好,配送也必须跟上,让消费者在感叹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惊叹于送货的速度。良好的配送体系,让消费者为产品加分不少,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2.加强经贸公司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增强公司应变能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经贸公司要高度重视自身发展与时展的脚步是否同步,公司内部要不断整合资源,不断提高公司的应变能力,为互联网时代下剧烈的商业竞争做好准备。经贸公司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现在社会不是降低产品成本,加大产品销售额就可以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的时代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市场商业信息实现了共享,本公司能找到价格低廉产品供货渠道,其他的公司同样也可以找到,然而一旦经贸公司的产品比别人的产品售价贵,那么消费者就会选择售价低廉的产品。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经贸公司想要得到长足稳定的发展,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研究既符合时展,又和公司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经贸公司就要根据互联网的特点,研究适合公司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同时,经贸公司还要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公司员工的职业素质,增强公司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公司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公司的稳定发展。

3.发展经贸公司的电子商务业务

电子商务对我国的经贸公司来说是一次重大的革命,经贸公司依靠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市场与银行,方便消费者购买商品,同时,还能扩大经贸公司的销售半径,以前的经贸公司要在城市中设立很多的销售网点,而且很多时候会忽略小城市的消费能力,造成大城市产品供不应求,小城市产品供需紧张,现在通过电子商务这个平台销售商品,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只要网络到达的地方,都是公司的客户,都可以购买公司的商品,享受公司的服务,这是经贸公司发展的全新方向。我国的经贸公司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在网上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直接面对消费者,把公司产品分类展示在网络平台上,对商品进行详细的介绍,方便消费者了解商品。第二、经贸公司可以依托电子商务形成产品批发市场,只要进货数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可以享受批发价格,方便大宗商品的交易。第三、经贸公司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要实行网上销售与网下销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网上的宣传,带动商品的知名度,加大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从而提高公司产品的销售额。

外贸公司业务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跨国公司 供应链整合 国际贸易中心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4-0041-04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通讯、运输和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市场竞争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原来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扩大销售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种竞争模式下,一些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开始不断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其中供应链整合能力更是企业达成良好绩效,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强有力武器。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商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供应链整合(supply chain integration),就是以核心企业为核心,对行业供应链上相关的过程组织、流程及其管理的优化,以提高核心企业及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绩效的经营管理活动,它是一种供应链伙伴之间为了给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和提升竞争优势,而进行更高水平合作的管理方法。

目前全球供应链整合的主体是跨国公司,供应链整合也成为跨国公司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对供应链上的资源进行整合,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跨国公司内部彼此相关但彼此分离的职能,把外部既能参与共同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最终客户服务的系统,实现其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从而增强其竞争优势。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需要适应这一趋势,将全球供应链整合模式提升到战略层面加以推进。

二、国际贸易中心的内涵与形成条件

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传统国际贸易中心阶段和现代国际贸易中心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国际贸易中心有不同的内涵。传统国际贸易中心主要以货物贸易等有形贸易为主,具有城市功能健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万商云集等特征。现代国际贸易中心与传统国际贸易中心相比,无形贸易和离岸贸易地位凸显,城市的功能更加完备和多样化,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

目前,从贸易模式构成上国际贸易中心可分为两类:腹地延伸型国际贸易中心和港口中转型国际贸易中心。腹地延伸型国际贸易中心是指依托国内广阔的腹地,以国内完整而发达的产业体系和广阔的国内市场为支撑形成的国际贸易中心。这些国际贸易中心兼具国内贸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双重功能。纽约、伦敦和东京便是这类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港口中转型国际贸易中心是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配套的设施条件和人才优势,但由于自身市场狭小,资源相对贫乏,生产力受客观条件制约难以充分发展而形成的,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中心。新加坡和香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无论是腹地延伸型还是港口中转型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它们的经济结构都是外向型的,都必须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贸易规模巨大,在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国际贸易中心应具备的条件,国内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传统的关于国际贸易中心形成条件的观点认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建立应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要素禀赋和便利的贸易条件。从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形成的经验来看,仅仅具备这些条件是不够的,还不足以支撑万商云集的世界级贸易中心的地位。在建设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进程中,地理位置、要素禀赋等重要性相对下降,而供应链管理的质量等,日益成为影响国际贸易中心的决定性因素。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已不纯粹是买卖中心,而是供应链的管理中心,必须要有供应链整合的能力,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供应链的管理与整合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产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多数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开发新的制造技术、精益生产方式、全面质量管理、现代营销手段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方面的效果已经慢慢走到了极限,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把眼光投向企业之外的供应链管理,政府管理部门也在供应链的整合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据统计,美国在供应链管理与整合方面的投入已超过GDP的10%,并还在不断增加。这些投入主要用于配送网络的配置、库存的控制技术、供应链集成方式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产品外包和采购策略、信息技术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等。对现代社会而言,一个有着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有利于供应链管理与整合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国际贸易中心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三、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整合对建立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性

跨国公司的企业内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据统计,跨国公司的企业内贸易量占全球贸易的40%以上,而这些贸易正是通过跨国公司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来进行的。在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整合模式主导下,传统的国际贸易分工格局发生了变化,演变为一种金字塔型的分工格局。跨国公司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掌握着国际贸易分工链条的核心环节,更多的企业分别处于下端或更下端,为其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在整条全球供应链中,跨国公司统筹整个生产流程,控制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物流等环节,生产任务主要外包给全球的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的采购来源、物流渠道分布在全球各地,从而确保了货源的丰富充足以及物美价廉。更为重要的是,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自己的零售网络来获取消费者信息,即通过记录消费者在商场购物的消费行为本身,来获取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公司总部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来给生产企业下订单,增补市场畅销货,减少不受欢迎的货物,并可根据消费者购物兴趣的微小变化,指导生产企业进行产品革新和创新,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更新的需求。跨国公司的这种企业内贸易,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从原材料开始一直到零售消费品的整个过程,采用全球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整合原有供应链。

美国是供应链管理和整合的主要受益国家。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运输业的进步,航运相对于陆上交通的价格优势逐步丧失,众多受益于航运优势的美国制造业城市出现了陆续衰落的迹象。针对这种情况,纽约等大城市开始调整贸易模式,通过设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在商品货物集散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加工、商品分拣、大件分类、二次包装以及商业营销等,使原来在制造业中的一些生产功能逐步与运输、销售连成一片,融成一体。在这一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的供应链管理的总部经济逐渐兴起,众多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中心的云集,促进了纽约的国际贸易,尤其是转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使纽约及周边地区在制造业逐步萎缩的情况下,找到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整合对上海建立国际贸易中心的启示

从国际贸易中心形成应具备的条件来看,上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如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吞吐量居世界第一的海港码头,传统的外贸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足够的城市经济规模,中国最具实力的长三角腹地依托以及对于长江沿线中西部的辐射影响力,四通八达立体化的海陆空交通网络等,这些都成为构建国际贸易中心强有力的基础。

然而,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上海离真正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还有相当的差距。在国际商品货物流通中心方面,自身的外贸运营能力不足,国际“中转贸易”份额很低,商品大流通体系尚未很好建立,没有像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那样在全球范围内调运配送营运大流量商品的跨国公司,也缺乏像利丰那样进行全球采购的专业外贸企业,缺乏现代化的高运行效率的供应链平台等等。

目前,我国企业的供应链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或者说只处在全球供应链的末端,其熟悉的只是拿订单、生产、供货、提供简单服务等。全球真正的供应链管理中心还是在纽约、伦敦等地。上海要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中心,必须紧跟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整合潮流,以攀升价值链为目标,提升自己在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布局中的地位,使整个上海成为跨国公司的国际供应链中心,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服务。

1 提高各方认识,将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整合模式提升到战略层面加以推进。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整合内容和模式非常丰富,既是一种服务外包。也是一种贸易方式。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需要有全球供应链整合模式的战略思维,要从整个产业链条来谋划产业布局、区域布局、市场布局与平台布局。要统筹服务外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流通渠道、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等各项工作,将全球供应链整合模式纳入战略层面加以考虑,大力鼓励引领制造业、零售业、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创新,并将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上海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主要目标与载体加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