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行业研究

会计行业研究

会计行业研究

会计行业研究范文第1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滞胀”,表现之一就是企业的景况不佳,因此,企业希望聘请收费较低的会计公司,以求节省审计费用,一些企业还以广告的形式对此意向进行公开宣传。与此同时,美国会计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加剧,一些会计公司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包括低价竞争)招揽审计业务。这种情况引起了相关管理部门的忧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美国司法部于1977年开始调查审计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调查一直持续到1981年。这期间,美国参议院的司法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其报告中对会计公司采用“低价进入式审计定价策略”(“low-balling”)提出公开批评,认为它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并号召会计理论界对这一定价策略进行研究,为制定相关监管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在政府有关部门和AICPA的推动下,美国会计理论界开始关注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问题。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针对会计公司和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数量显著增加,如“六大”会计公司(现为"五大")1990年的赔偿费和诉讼费约占其总收入的7%,1991年增加到9%,总额高达4.77亿美元,1993年则迅速上升到19.4%,金额之大,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1991年,整个会计职业界面临着高达300亿美元的损失赔偿要求。从责任保险金来看,据AICPA1994年的调查,1985年以来,“六大”会计公司的责任保险费增加了约6倍,而其他会计公司的责任保险费增加了3倍。由于必须支付高额的保险费用以防止和减少诉讼失败时的损失,这些被调查的会计公司中有40%陷入“无利经营”的境地。诉讼案件的不断增加也使美国会计理论界对其原因的探讨不断深化,眼光逐渐从审计收费以外投向审计收费本身,审计收费作为委托人与注册会计师之间重要的经济联系,不再被看作研究的前提,而被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探讨审计收费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影响,由此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的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产品费用,即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要的费用;二是预期损失费用,包括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等;三是会计公司的正常利润。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影响产品费用的因素

产品费用的多少随委托人的特征而定,一般取决于委托人规模的大小、业务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总体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的强弱。对较小的会计公司而言,产品费用受委托人特征的影响程度要大于那些财力雄厚的大会计公司。

1.委托人的规模。衡量委托人规模的指标一般是其总收入和总资产。委托人的规模越大,其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也越多,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也可能越高,相应地注册会计师就需要扩大审计测试的范围,增加审计时间;同时,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审计调整事项也越多,因此,委托人的规模越大,审计收费也就越高。

2.总体财务状况。财务状况越差,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多,审计测试的范围越大,相应地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费用。另外,财务状况较差的委托人更可能粉饰财务报表,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这会加大审计的难度,审计费用也会越多。

3.内部控制的强弱。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基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抽样审计,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使注册会计师评价较低的控制风险,减少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和范围,减少审计时间,降低审计费用。另外,较强的内部控制本身就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审计费用。

(二)影响预期损失费用的因素

预期损失费用随被诉讼风险的增加而增加。衡量预期损失费用的指标一般是以委托人是否是上市公司以及若干财务比率为依据。注册会计师一般通过了解委托人的资产结构、销售增长率、市场公允价值以及股票价格变动率,来判断诉讼风险的大小,估计预期损失。委托人总体财务状况越差,注册会计师承受的诉讼风险越大,向委托人要求的或有诉讼保证金也越高,一般而言,“五大”会计公司的预期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大于较小的会计公司。因为,小会计公司赔付能力较差,而大会计公司有“深口袋”,在同等条件下,审计委托人、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关系人更可能只对大会计公司提讼,这样,大会计公司的这类收费就较高。

(三)审计市场竞争的强弱

审计市场存在不同类型的竞争,如会计公司与委托人供求双方的竞争,会计公司之间的竞争。

1.若会计公司之间竞争激烈,总体审计费会减少。如玛尔等证明,1974年-1977年,美国会计市场的审计费每年下降1.365%,1977年-1981年,审计费每年下降3.908%,这正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审计费总体显著下降。

2.若会计市场需求旺盛,总体审计费会增加。如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年报审计的“繁忙季节”,此时审计市场的需求旺盛,审计费总体上要高于平常时期。

3.供求双方的竞争使审计费趋于均衡。虽然“五大”会计公司实力雄厚,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但由于竞争性审计市场的存在,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五大”会计公司的收费高于其他会计公司。帕尔姆罗丝应用基于销售额的两分统计法,对商业性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其研究没能发现,会计公司越大,审计费用越高。

除此以外,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还有会计公司提供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费的影响,委托人财务主管的任期长短,签署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对审计费的影响,委托人聘请注册会计师的特定目的的影响等。

三、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费的影响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国会计理论界开始探讨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费的影响。

(一)审计费增加

萨缪尼克认为,委托人向同一会计公司同时购买审计与非审计服务时,审计费与非审计服务费呈正相关关系,向同一会计公司同时购买两种服务的委托人所支付的审计费,要显著高于只购买审计服务的委托人所支付的审计费。帕尔姆罗丝还发现委托人向不同会计公司购买两种服务时也支付较高的审计费。这两项研究表明,委托人只要同时购买了审计和非审计服务,其所支付的审计费就较高。但美国会计理论界对其原因的分析及其是否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等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

(二)审计费增加的原因及其对独立性的影响

一种观点认为,委托人向同一会计公司同时购买审计与非审计服务时,提供非审计服务所获得的知识,可能向审计产品“溢出”,从而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产品的效率。会计公司可以据此提供价格折扣。为什么委托人愿意支付更高的审计费呢?其可能的原因是:(1)审计服务中所获得的知识向非审计服务“溢出”,可以使会计公司更好地为委托人提供非审计服务,委托人愿意支付较高的审计费;(2)同时购买两种服务使会计公司与委托人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委托人试图继续维系这一关系;(3)委托人试图通过支付较高的审计费来购买会计原则。由于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相联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往往是无法直接观察和测试的,在利益动机驱使下,注册会计师有可能做出不适当的让步。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审计费增加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对不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的会计公司而言,不可能有知识在审计服务中的溢出,也不可能产生委托人与会计公司之间的经济连结,因而不可能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对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的会计公司而言,较高的审计费可能是因为非审计服务能提供审计线索,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对同时购买两种服务的委托人的审计需要更多的努力。戴维斯等的实证研究表明,虽然同时购买非审计服务的委托人支付较高的审计费,但它是与注册会计师额外的审计努力相联系的,在这一研究中衡量审计努力的指标是加权和不加权的审计时间。其研究并不支持“知识溢出”提高审计产品效率,从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客观公正性上做出让步,影响其独立性的观点。

但究竟是注册会计师的努力程度带来了高审计费,还是“知识溢出”产生的高审计费,导致了注册会计师额外的努力,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仅限于规范研究,而少有实证研究,无法判定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否受到损害。从美国会计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实证研究来看,其结论也并没有一致地证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了损害。因此,当前比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持现状,继续进行理论研究,尤其要加强实证研究。

四、“低价进入式审计定价策略”问题

“低价进入式审计定价策略”(“low-balling”)是指:会计公司为招揽审计业务,将最初几年的审计费设定为低于其成本,并期望通过较长的审计约定来弥补此前的损失,而采取的一种审计定价策略。一般而言,“low-balling”研究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估计这一价格现象的规模;第二类则探讨其对独立性的影响。

(一)“低价进入式审计定价策略”的规模

虽然相关管理部门对“low-balling”定价策略可能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表示忧虑,但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会计公司广泛地采用了这种定价策略。大致而言,1988年以前,传闻性的证据居多,而实证性的证据较少。

萨缪尼克于1980年,利用同业审计费模型间接测试了“low-balling”定价策略的存在性。其思路是,会计公司期望通过较长任期来弥补此前的损失,如果“low-balling”发生,那么注册会计师的任期就会延长。但在其研究结果中,注册会计师的任期变量并不显著,其研究没有证明“low-balling”定价策略的存在。罗宾于1987年采用与萨缪尼克相同的思路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存在“low-balling”现象,但他使用的样本仅限于市政部门审计。1986年,帕尔姆罗丝直接测试是否在签订初次审计约定时存在较大的价格折扣,其测试结果并不显著支持“low-balling”现象的存在。总的来看,1987年以前的实证研究要么没能发现会计公司采用了“low-balling”定价策略,要么虽然发现会计公司采用了这一定价策略,但样本具有局限性(仅限于市政部门)或样本量太少,不具有普遍意义。

1988年,西蒙和弗朗西斯在其1987年研究的基础上扩大样本量,延长时间跨度,再次对"low-balling"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对照测试了1979年-1984年间214个更换了会计公司的公众公司和226个没有更换会计公司的公司,结果表明,初次签订审计约定书时,平均有24%的价格折扣,在随后两年,有15%的价格折扣,到第4年以后,审计收费与正常水平没有显著的不同。这一研究结论支持了AICPA的观点,即在第1年或最初几年,审计费较低,在随后的几年内,审计收费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低价进入式审计定价策略”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影响

美国审计市场监管者和会计理论界一般都认为“low-balling”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但也有学者提出,“low-balling”对独立性的损害是依条件而定的,不能一概而论。

1.关于“low-balling”损害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观点。1978年,AICPA下属的注册会计师职责委员会在其名为《结论和建议》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据AICPA道德准则第52号之规定,若存在尚未支付的以前年度的审计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就会受到损害。制订此条规定的依据是,这类应收账款使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利益相关……,同样的道理,若会计公司在签订审计约定书时,期望将来弥补此前的损失或低收费,也威胁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该报告进一步指出,“low-balling”等同于保释金,它为委托人的经理人员持有,一旦注册会计师可能发表对其不利的审计意见,经理人员就以没收保释金相威胁,“low-balling”成为注册会计师准备做出让步的不良信号,因此“low-balling”可能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与AICPA的立场一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认为“low-balling”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它要求上市公司及时披露“任何显著低于预期直接审计成本的审计费信息”,以引起信息使用人的注意。

从理论界来看,对"low-balling"有较早研究且影响较大的是迪安格罗。其1981年的研究认为,根据经济学原理,“low-balling”是一种沉没成本,它本身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没有影响,但最初的低审计费使注册会计师获得审计委托,通过“干中学”,在任注册会计师拥有了成本优势,较长的任期可以使其在随后几年内获得特定委托人“类租金”,这样“low-balling”就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1988年,西蒙和弗朗西斯引用对沉没成本的心理学分析文献进一步提出,沉没成本本身也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审计费折扣使注册会计师有延长任期的内在动机,甚至在与委托人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时,注册会计师也不愿失去审计委托,而倾向于按委托人的意愿解决争议,因此,沉没成本本身也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他们认为,直到审计费折扣被弥补回来,注册会计师的“独立精神”才会恢复,平均来看,这一时期在三年以上。

2.关于“low-balling”增进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的主要观点。李和古在其1998年的文章中提出,在雇佣和解雇注册会计师方面,股东事实上拥有最终控制权。其理由是:首先,股东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来施加影响;几乎所有的公众公司都设有审计委员会,95%以上的审计委员会成员是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参与选择和更换注册会计师,而股东通过股东代表大会对独立董事的选任和履职情况的审查来监督审计委员会的工作,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的选任。其次,股东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的选任,约90%以上的公司成文和不成文地规定审计委员会在选任注册会计师时,要报股东大会批准。再者,机构投资者日益增加,所有者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司治理。在所有者拥有雇佣和解雇注册会计师的主要权利的情况下,“low-balling”所创造的保释金成为所有者约束和控制注册会计师的方便而又廉价的把柄,“low-balling”也变成注册会计师准备维护所有者利益的信号。注册会计师必须绝对忠诚于所有者,他与经理人员之间的任何合谋一旦被察觉,所有者就会没收保释金。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要想通过“low-balling”获得特定委托人“类租金”,就必须自觉维护所有者利益,这样就增进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low-balling"能使所有者以较低的成本有效的消除注册会计师和经理人员之间的合谋,因而对“low-balling”的指责是不公正的,限制“low-balling”会导致市场无效率。

五、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1978年,AICPA下属的Cohen委员会发现,65%的已离开职业会计界的人士和56%的业内人士认为低额的审计费用不适当地影响了审计程序和时间预算;进而指出,不合格审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低额的审计费用所导致的时间压力。10年后,AICPA下属的Treadway委员会于1987年又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会计公司之间激烈的竞争导致了审计费用上巨大的压力,费用上的压力又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如减少人员编制、减少时间预算以及在审计约定中减少注册会计师及业务辅助人员。”这两个委员会都指出,低额的审计费用是导致审计质量低的重要原因。但对于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的关系,会计理论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一)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关系

其理由是:在审计环境中,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都是由许多内生变量共同决定的,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决定的关系。从审计服务的需求来看,根据委托理论,由于经理人员、债权人和外部股票持有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委托人期望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来监督人的行为,降低成本,不同的经济实体存在问题的程度不同,对审计服务水平的需求也不同,也就是说,是否选择大会计公司,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以便更好地监督经理层的行为,取决于问题的严重程度,而与审计费用无关,或仅有弱相关关系。从审计服务的供给来看,被审计单位的规模、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的复杂程度以及审计风险等因素影响审计服务的成本,审计收费的多少主要由会计公司的成本结构决定,审计收费的变化并不必然表明审计质量的差异。

会计行业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危行业;安全会计;信息;披露

据安监局统计,仅2016年10月份全国就发生安全事故4519起,死亡人数2727人。虽然相较于去年同比时期有所改善,可是安全事故发生数、伤亡数及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仍不容忽视。高危行业是指危险程度及事故发生数都相对较高的特殊行业,如采掘、建筑、石化塑胶等行业。针对于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行为加以约束,如2012年2月14日通过《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了高危行业的范围,并对其安全费用提取标准、使用范围等作了更详细的规定。安全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企业安全生产、持续运营的重要手段。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是推进安全会计的重要一环,尤其是针对高危行业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动因、影响因素、内容几个方面分析我国高危行业上市公司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及不足,并提出展望。

一、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

学者在对安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兴起了对安全会计的研究,并且主要集中研究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相关性。企业安全信息披露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是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所以对安全信息披露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李恩柱、朱学义(2008)阐述了安全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认为安全会计是使用以货币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安全预防资源的投入、估算可能造成的事故损失以及补偿的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沈剑(2008)梳理了安全会计要素确认、安全账户体系的设置等。李恩柱、朱学义等(2010)认为应建立独立于社会责任之外的安全会计理论体系,安全会计除应满足会计基本假设的一般属性外,还应有其特殊性。刘朝霞等(2010)认为不应只对生产过程的安全进行核算,对自然灾害及产品质量对顾客安全的影响等也应核算,进而对安全会计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以上研究多是理论性的规范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安全会计概念的提出、发展、理论框架的构建,随着安全会计理论研究的日渐成熟,学者们逐渐把目光转向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二、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动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动因的研究

安全会计信息披露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其从社会责任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关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动因的多种理论,并且各理论之间是互补而非竞争的。委托理论产生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被委托人和委托人目标不同产生成本,企业为减少成本、降低风险会积极主动的披露信息,郑玲(2011)、王玉平(2014)、赵婷(2016)等在安全信息披露的研究中都提到这一理论。1923年谢尔顿首提社会责任理论,认为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及社会道德,其中就包括要求企业安全生产,以及提高安全信息披露质量。沈洪涛(2006)发现信息披露水平沪市优于深市,披露的信息主要集中于社区责任方面,而对环境、员工、产品安全披露较少,披露数量和质量提高的不同步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表现为管理者为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利益相关者为降低信息不对称对其决策的影响,会更关注企业披露信息的详尽程度,而企业为了获得投资者投资、债权人借款、潜在供应商的青睐会更积极的披露信息,孙锋锐(2016)提到企业为得到利益相关者支持会积极的披露信息。迫于政策法规等的压力也是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动因,国内文献主要集中于以上这几种动因理论的分析。

(二)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安全会计的研究是围绕其理论研究展开的,继而涉及到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方面,理论研究多是定性研究,很难用数据分析来提高研究的信度,而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采用定量方法,极大的提高了研究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了研究的实用性,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也有助于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规范企业安全信息披露的行为。企业规模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力,佟丽娜(2014)发现企业规模与安全信息披露水平关系显著为正。债务风险高的企业为获得资本,会积极主动披露信息,减少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杨立永(2015)发现企业安全信息披露与偿债能力显著正相关。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在信息披露上投入的资本就越多,郑玲(2011)得到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以“专项储备”披露安全信息。股权结构与安全信息披露水平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王晓东(2016)实证证实了这一点。企业安全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表明越是积极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其市场价值也越好,李朝(2012)发现企业价值与安全信息披露关系显著为正。公司治理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黄海燕(2013)发现安全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市场化进程、独董比例关系显著为正,与终极控制人性质、两职合一关系显著为负,与董事会会议频率关系不显著。逄鹤宁(2016)证实了安全信息披露水平与外部监事及独立董事比例关系显著为正,与事务所名誉关系不显著。以上多是安全信息披露水平的内部影响因素,企业外部因素(如制度和市场因素)也产生一定影响作用,但是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三、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及披露模式的研究

迄今为止,国家未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安全信息披露内容加以界定,这使得企业在披露安全会计信息上有很大的随意性。郝成林(2002)认为企业应更加主动的披露安全会计信息,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对其决策产生的影响。杨世勇、朱学义(2009)发现煤炭行业安全信息披露不全面、信息披露较为分散且披露的形式不规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献回顾发现企业安全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有安全风险、安全培训、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专项储备、政府补助或奖励安全生产制度等。安全信息披露的模式主要采用补充报告和独立报告的模式。前者是在既有的财报上增加与安全相关的信息,后者则是通过单独编制报告对安全会计信息加以披露。李恩柱(2010)发现公司主要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对安全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也有少数企业在重要事项中披露,但采用独立报告模式的却很少,原因可能在于没有可参照的模板,或是处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

四、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趋势

(一)从参考国外经验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转变

国外注重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研究,各国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点及形式各异,但是基本都包含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可见,安全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内最初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来对社会责任加以研究,随着安全问题逐渐提上日程,才开始对安全会计单独加以研究,并且事实也表明对安全会计进行独立研究是有意义的。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国外经验并非完全适用于我国,因此在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后,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也有利于我国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内容由宽泛变得具有针对性

我国学者起初对安全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属于文献综述形式,涉及内容虽然较为广泛,可是大都比较空泛,缺乏针对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安全会计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对安全信息披露的某一重要方面给予更高的关注,并进行深入探究,如上文提到的从对理论框架的研究到对某一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从定性研究到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转变

刚开始对安全会计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框架层面,未涉及实证研究。随着理论研究的日渐成熟,及国家对高危行业提取安全费用等的规定,国内安全会计实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当中,进行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逐渐增多,这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样本数据。因此国内学者对安全会计的研究开始呈现多样化,从单一的定性理论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变。选取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增多,这也提高了我国安全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实用性,客观反映了我国安全信息披露现状。五、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展望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发现学者多从内部影响因素方面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对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而企业外部因素对信息披露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之后学者可以加强对于外部影响因素的关注。国外研究相比于国内更加全面、先进,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研究,如特别是近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萨班斯法案》。未来可以加大对内控信息披露重要性的研究,以及企业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内控信息披露机制和规范,以往学者多采用内容分析法打分来构造安全信息披露指数,衡量企业安全信息披露水平,但对于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值得商榷,因为企业披露的信息不乏有模糊性的语言,学者打分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继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所以之后学者可以采用一种更为权威、客观的方法来进行度量,以消除这种担忧,诸如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企业的信息披露考评等。

参考文献:

[1]李恩柱,朱学义,朱琼.浅析安全会计理论体系的属性特征[J].会计之友,2010(3):21-23.

[2]赵婷.高危行业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6.

会计行业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 管理会计 应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背景概述

(一)管算结合需求日趋迫切

现阶段,我国深入改革了公共财政体制,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市场化趋势在不断加强。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有着越来越高的社会服务需求,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将越来越多和更加复杂的公共产品提供给公众。而传统的会计工作将财务会计作为核心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无法满足事业单位日常运营需求。因此,就需要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借助预算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系统等来对日常管理进行协助,有效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

(二)管理会计模式迫切需要实现体系化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所构建的会计体系中还存在诸多细节问题,但是因为有国家指导文件的规范,以及经过不断的实践,体系已基本形成。这种会计体系仅仅在个别业务或个别板块中体现了管理会计的内容,比如: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活动时,往往依据国家相关文件来执行,决策体系比较缺乏。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却不能保证将其深入执行下去。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虽能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却无法将本制度实施于其他业务活动中。这些情况标明行政事业单位亟需构建一个体系化的管理会计模式。

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职能与特点

(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分析过去、管控现在、影响未来。通过三方面职能的作用,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内部治理,实现资金预算的合理使用,达到既定的绩效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特点,在服务对象上是兼顾外部报告的内部报告,在服务定位上与各级领导是伙伴关系,在内容构成上则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并重。兼顾外部报告的内部报告,同企业一样,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报告是一种内部报告,主要服务对象是内部管理者,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预算、决算、经费、审计等公开特点,因此也是一份重要的外部报告信息。与各级领导是伙伴关系在行政事业单位机构中存在着管理登记,该等级是建立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财务工作者与领导是业务伙伴关系。在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是管理会计的VIP客户,同时也是项目负责人以及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并重,为领导和管理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既要包含一定的数据信息,也要拥有较高的分析水平,数据必须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从而使得领导和管理者从全局战略出发,更多、更清晰地对信息进行了解,进而进行决策。既要报告过去成果,也要监控当前业务,进而预测未来。

三、加强管理会计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的措施

(一)加大研究投入,提高认识

虽然我国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和应用都相对较晚,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国际上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丰富,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通过拨付专项科研资金等方式整合科研资源,聘请组织专家进行研讨等来加大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以及应用。同时,组织对管理会计的培训投入,使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更加深入,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经验,为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提供便利。加大财务界对管理会计研究和发展的关注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广应用的成果,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也要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的研究和摸索,及时总结管理会计的实践经验,为单位自身发展开拓道路,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企业管理计方面先进的理论和实际经验,以此增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和建设的指导性。

(二)积极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专业水平

针对管理会计对于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引进方面,应该建立严格的筛选制度,比如从高校当中挑选优秀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队伍,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会招聘选拔具有相关管理会计经验的成熟人才,以此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在积极引进相关专业人才的同时,对原有的会计人员进行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大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人才合理利用以及人才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在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于人才的管理,建立健全人才的考核奖励机制,对于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有突出成绩的部门或个人给与奖励,对成绩或表现不佳的部门或个人则实施相应的处罚措施,使得管理会计应用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管理会计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三)建立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只有建立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为管理会计提供较为精确的信息资料,管理会计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管理会计能够得以有力实施的基础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确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协调部门,专门配置人员,并将责任分配下去,使得内部控制系统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为管理会计的应用保驾护航。比如单位可以开专题研讨会,对容易出现风险和漏洞的地方进行专项整治,同时找到内部控制的风险点,确定关键岗位和重要环节,从而引进风险管理系统,以此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和管理控制。此外,要建立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还要以信息化为支撑,对内部控制、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系统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进行加强管理,注重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

四、结语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体制的深入改革,其亟需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依据预算管理系统,有机联系预算管理和各项业务活动,加入内部控制体系,以便提升管理效率,有效防范风险,将行政事业单位资源使用情况充分反映出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会计行业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成本分摊 责任成本 实施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快管理会计建设步伐,通过对机构、条线、产品、客户等各类责任单元“责、权、利”的清晰界定,将管理会计打造成精细化管理平台的信息中枢。这个过程中,不但要解决外部利息收支、资金转移定价、风险成本等各类盈利信息,还要解决好成本分摊问题,尤其成本分摊对损益影响较大、主观判断因素较多,是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难题之一。本文将重点围绕成本分摊实施中的一些概念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成本分摊基本认识

成本分摊就是将银行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根据受益关系细分到机构、条线、产品及客户等不同维度的责任主体,以准确计量其应承担的责任成本。

根据不同使用者的应用分析目的,成本分摊过程中需要对成本进行针对性的细分分类,其中,较为常见的成本性态分类如下所示:机构层面一般划分为本级发生费用和上级分摊费用;业务条线层面一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产品、客户层面一般划分为可溯成本和不可溯成本。

(一)本级发生费用和上级分摊费用

从各级机构对相关费用的管控因素考虑,由于本级机构很难影响上级机构的费用支出,也无法控制从上级机构分摊过来的费用,我们在机构层面区分了本级机构发生的费用和上级机构分摊的费用,这一分类适用的责任主体是分行和支行。

(二)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成本按照与业务部门经营活动关系的紧密程度分为直接相关的成本和间接相关的成本,简称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指业务部门直接记账的、或可以直接控制的成本,而除此以外的由后台公共部门和管理部门发生的日常办公费用则划入间接成本的范畴。

(三)可溯成本和不可溯成本

在计算企业最终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时,经常会用到可溯成本和不可溯成本的概念。可溯成本是指可以从产品价值链末端向上追溯确认,与最终产品关系密切的成本项目,而不可溯成本是指没有直接动因归属关系的成本,通常要借助精细化的成本核算体系才可追踪确认。比如,产品的可溯成本一般是指产品的研发费用、营销费用、日常运转成本(包括人工、柜台等投入),而产品的不可溯成本则是指与产品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支出,即使不经营此产品也要投入的费用。

二、成本分摊必要性分析

成本分摊涉及环节众多,流程复杂,容易出现偏差,尤其是对间接成本采用不同的分摊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成本结果,因而,成本分摊对各维度盈利核算准确性,以及对产品定价、业绩评价等价值判断的影响和意义不言而喻。

(一)全面计量责任主体的成本

管理会计成本分摊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全成本”,不但要考虑责任主体自身直接记账的费用,还要考虑其他单位提供服务的间接支持成本,从而可以全面衡量投入产出效率。

例如,总行在承担全行管理职能的同时,也代表全行列支了很多全局性的费用项目,比如主机设备折旧费、监管费、审计费等,这部分费用是分行业务发展必需的刚性支出,即使没有记账在分行,在计算分行实际经营效益时也应考虑进来。

(二)强化费用管理责任意识

通过成本分摊结果的考核应用,管理会计在搭建责任中心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倒逼费用精细化管理,贯彻了费用管理的责任理念,将费用准确核算到各责任中心,促使各责任中心关注自身承担的费用列支情况,强化了成本监控意识。尤其是对于项目投入等大额开支,通过追溯原始的业务驱动因素,在前、后台部门之间形成成本投入的决策制衡机制,有效提升费用资源使用效率。

(三)有效支持经营决策

通过成本分摊,管理会计可以对各类型责任主体进行成本分析,向决策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成本信息,可以更加有效地支持产品定价、投入产出效率评估等经营管理决策。

例如,在银行与合作方共同建立业务合作单元时,需要对该业务单元进行准确的投入产出分析,这时候,科学全面地计算网点投入、渠道占用、人工投入、后台管理支持等方面的费用成本就十分必要。因为忽视本应承担的成本信息可能会使盈利分析结果偏离实际情况,账面盈利的背后可能是实际的亏损,将会影响后续管理决策,而且如果涉及利润分成的话,还会损及银行整体利益。

三、成本分摊逻辑框架

常见的商业银行成本分摊蓝图框架一般都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成本中心费用分摊。即将公共部门、管理部门的后台费用“打包”后,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摊至前台业务部门的责任成本中心。二是获利能力费用分摊(PA分摊)。即将归集到业务部门的全部成本,采用业务量等不同的分摊因子分摊至产品、客户、行业等维度盈利分析单元。

(一)成本中心费用分摊

在费用核算入账的基础上,能够直接明确责任归属的成本已经直接核算到相应责任中心,对于不易追溯动因的费用,如管理部门的工资、日常办公费用,一般是将责任中心各类费用打包后在责任中心之间进行批量划转,即责任中心费用分摊。

责任中心费用分摊框架蓝图与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或不同的管理阶段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国内实施管理会计的商业银行大都采取将公共、管理部门的成本分摊到业务部门,只是在具体分摊路径、成本细分类别和分摊因子等方面略有差异。

(二)获利能力费用分摊(PA分摊)

从前台业务部门责任成本中心将费用分摊到产品、客户等最小的账户级盈利单元上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账户级费用分摊。

经过责任中心费用分摊,所有的费用已经被分摊到各业务条线的责任成本中心,接下来就是要将归集到业务部门的费用,采用交易量、交易笔数等分摊因子分摊至账户级盈利单元。

由于盈利单元是管理会计系统中最明细的分析对象,每一个盈利单元都集成了收入、支出、成本等财务信息,以及机构、条线、产品、客户、科目等标识信息,经过对同类盈利单元进行灵活组合,可以出具产品、客户等维度的“全成本、全收入”盈利分析报告。

四、成本分摊需关注的几个方面

成本分摊流程复杂,涉及的工作环节众多,且管理会计责任成本理念也需要一个逐步深入人心的过程,因此,成本分摊实施过程中难免需要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加以关注。

(一)合理运用费用分摊数据结果

前面提到过,管理会计具有“不同目的,不同成本”的特点,成本分摊提供了一个全面、多维的成本信息库,需要大家在使用管理会计的成本信息时,既要全面考虑各项成本,又要合理应用,理性看待加载费用成本信息之后的盈利分析结果。

比如,在出具业务分部报告时,应使用各条线包含间接成本在内的全部成本,而条线部门在进行边际效益分析时,应以条线直接成本为主指标,以管理部门打包分摊过来的间接成本为辅助指标;在产品定价时应综合考虑可溯成本和不可溯成本,而在进行产品“本、量、利”分析以制定市场进退策略时,应重点考虑直接投入到该产品的可溯成本。

(二)持续优化费用分摊方案

为了不断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新情况,费用分摊方案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在应用中持续优化,在优化中丰富完善。一方面是要充分结合分行实际管理状况,引导分行深入参与费用分摊方案的定制,研究并选取更为合理的分摊因子,逐步优化具有分行特色的费用分摊方案;另一方面是要吸收外部先进经验,借助更加先进的平台工具,引入“跨层次直接分摊”、“定向分摊”等理念方法,不断丰富完善管理会计费用分摊框架。

(三)把握成本分摊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一般都已经搭建完成了一个较为精细的成本分摊体系,但是距离国外起步较早的先进同业还有差距。随着管理会计在我行各层面的应用价值开始逐步显现,基于作业流程的更加精细的成本划分要求也日益迫切,在管理会计成本分摊环节引入作业成本法无疑是未来发展的潮流方向。

其核心理念就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成本池中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费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准确分配到产品与服务。

参考文献

[1]苏佩利.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J].鸡西大学学报,2012(10).

[2]马隽.信息技术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7).

[3]史健.会计学科中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7).

[4]祁伟林.管理会计的定位及其原则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5).

[5]于玉林.会计交叉学科发展趋势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2(27).

[6]陈刚.浅析实务工作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效结合[J].金融经济,2012(18).

会计行业研究范文第5篇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我国银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由此也产生了愈来愈多的创新产品,在此基础上,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各项基本权益,世界范围内的相关利益人士开始提高对银行产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本文将通过一定的理论研究,以我国目前银行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差异为对象展开分析,得出其具体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保证质量提供一定的基础帮助。

关键词: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一、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

1.会计信息披露的含义。目前相关专家学者对信息作出的能够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是,通过详细的分析处理工作最终得到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客观世界具体形态的相关数据。该定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体现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间相互含有影响的数据关系,这种类型的数据传递能够在合理得到运用的前提下对人类的具体行为操作进行指导,表明了信息具备有用性以及传递性。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则是指银行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将总体经营状况全面完善、及时有效地向相关债权方、投资方以及监管方等进行按时公开展示的具体过程。

2.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属性和其他类型的企业有很大不同,它是主要经营货币信用的带有特殊属性的企业。首先,一般企业能够通过生产销售的流程环节来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但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对象是货币,除此之外,还需要依靠信用机制来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营。其次,主要体现在面对风险的态度以及应对上,一般普通企业在风险来临时,会选择尽量避免风险的影响,但是银行的特殊性质决定这不是它的应对态度,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就是依靠风险管理工作来达成经济效益的获取,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有比较独特的特点:注重披露效益性以及流动性信息。以银行的发展视角来进行分析,最大化经济效益的经营发展目标、行业竞争力、经营能力以及扩大产业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会受到其盈利能力的影响。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缺少资产信息披露以及负债结构信息披露。这两者的披露工作能够有效帮助相关利益者进行对市场、流动性以及信用风险的准确判断。由于市场中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两个影响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比例明显上升,尤其是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业务,且其中长期化的趋势较为明显。从具体收益的角度进行分析,顾客选择活期存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经营的资金成本,从这个方面进行探析可以发现,短期存款以及长期贷款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明显收益,但与此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期限错配的风险性强度。另外,资金如果没有转向投资与实体行业中具备生产效率以及急需发展的产业,那么最终就会造成资源错配的情况。

2.会计信息披露不够真实。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内部会计工作者对相关具体信息进行收集,并加以整理成为会计数据,经过专业检验之后将其对外公布。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能够一定程度上综合展示其具备的资产水平、经营成效以及财务收支具体状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掩饰其真正经营业绩,会采取对外展示有误差的财务信息的措施,因此会存在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严重将会给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3.会计信息披露可比性不够。会计信息披露具备的可比性,即要求商业银行最终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相互间能够进行比较,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即相同企业不同时期应当可比,不同企业相同时期应当可比。根据相关专业文献理论可知,对同一家商业银行而言,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但与此同时,不同商业银行同一时期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不是很理想。一定程度上会计信息不可比将会使得在后续计量过程中产生更加严重的会计信息处理差异,这种情况将会使得相关利益者合理利用会计信息的工作更有难度。

4.缺乏统一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颁布的针对会计信息的相关规定主要便是以人民银行为主要者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财政部推出的《企业会计准则》等,这些相关规定的制定标准不严格且相互间不统一,常常使得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无法正常衔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现状也会增大银行进行信息披露的工作灵活性,因此,以经济利润以及市场份额为主要考量因素的银行往往会选择在披露会计信息中有所保留,长此以往,将会为商业银行整体的会计信息披露带来不良影响。

三、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首先,要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工作,以监管的视角来进行分析,银行能够达到一定的持续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有效避免产生相关的运营风险,也就是说银行效益型信息的披露工作对相关利益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国商业银行注重流动性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受其经营特点影响而成的,一旦银行方面出现流动性不足的状况,严重将会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动乱,也与此可以看出监管方对银行流动性信息披露工作重视的必要性。加强监管并不是说要对银行的相关工作进行管制,施行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打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一定程度上保证银行业的正常运转。我国目前采取的是限制市场准入政策、强化管制的行为,以期通过对其施行大范围限制工作来降低其运营风险,但是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环境下,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多加疏导的方式来进行市场细化,通过将管制银行发展转为增强其经营自律性,来进一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以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质量。监管部门的混杂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监管的最终效率低下,因此可以不同属性的金融市场以及银行特性,来协调不同的监管机构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相应的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监管机构间的协调配合。执行较为严格的惩罚机制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有效减少商业银行违规操作会计信息的现状,提高其违反法律规定的资金成本以及信用成本。当前形势下,我国针对这项工作的惩罚力度较轻,一旦将其上升为刑罚处罚,将会成为一种较为严重的惩罚,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商业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四、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愈来愈高,本文对会计信息披露发展现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发现有部分银行在资产与负债结构信息披露、风险管理信息等工作不到位,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提出加强监管的可行性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伟.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2]王舒宁.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有效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朱丽.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