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农用地;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 S96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是开展土地整治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工作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土地整治活动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

国土资源部印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主要是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和提高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水平,达到以下五个目标: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2、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研究区概况

此次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某省的省会城市中部,其由于特殊的地域特征也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山两坝”的隔档式地貌特征,“三山”从东向西依次为黄草山、西山、铜锣山三山,三背斜之间的长垫、湖洪两向斜形成两坝。2010年全区户籍总人口90.21万人,常住人口77.00万人,根据2010年长寿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全区土地总面积14.21万hm2。

2.2、数据来源与说明

该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长寿区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及长寿区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长寿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2011-2015年)等规划资料,部分数据的获取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以长寿区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照长寿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坡度分级归并为3类,其中,将长寿区第二次土地调查中0~2°、>2°~6°2个坡度级别合并成I坡度级。

3、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3.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总体思路

首先,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概念和内涵的要求,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评价模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进行评价,逐级修正后得到基本农田的综合质量。质量较高者即为现状可认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进而分析剩余基本农田质量限制性,筛选规划期内土地整治可改造主要指标,分析其可改造程度,确定整治后可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

3.2、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分区

长寿区高标准基本农田适宜田块主要集中在长寿湖、大洪湖西部地带。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采取以行政村为调查单元、乡镇为汇总单元的分区域差异化调查评价分区方法,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定义为A类型调查评价区(简称A类型区);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定义为B类型调查评价区(简称B类型区)。

B类型区采取按坡度级抽样调查法,根据坡度级定义3个样本分区类型,即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对耕地的坡度分级0°~6°、>6°~15°、>15°~25°定义为I坡度级、II坡度级和III坡度级,分别对应BI类型调查区、BII类型调查区、BIII类型调查区,每种类型选取4个共12个B型样本调查区,样区的选择需考虑空间分布的均匀性,A类型区质量潜力采取全面调查法,数量潜力以B类型区潜力调查结果的低水平值作为参考。

3.3、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方法

3.3.1、数量潜力调查评价方法

影响一般农用地整治潜力因素主要包括坡度、沟路渠分布格局紊乱程度、零星地类、耕作田块规模等,坡度是影响一般农田整治的主导因素,大于25°的区域不纳入潜力测算范围,并扣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和有条件建设区。

3.3.2、质量潜力调查评价方法

现在我们就针对A类型区质量潜力来进行调查评价方法,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以质量潜力为主,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以行政村为统计单元,以农用地等别、坡度级别和行政区为控制单元,根据不同单元的耕地质量等级、梯地状况、田面坡度等13种质量潜力影响因素的现状情况和理想值情况综合确定,并计算质量潜力提升度。见表1。

耕地质量潜力综合指数计算过程如下:

①数据标准化

为消除量纲影响,需对统计各项质量评价指标现实数值和标准化数值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采用归一化方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②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对同层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指标权重值。相对重要性指数一般采用萨迪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数值越大越重要,1表示同等重要;5表示比较重要;9表示极端重要。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采用方根法进行各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见表2)。

③计算第i项指数现状值和潜力值。

(1)

(2)

式中,Pi为第i项的只是指数值;f和g分别代表的是所涉及指标的起止序号;Wi代表的是第i项指标所对应的权重;Xi代表的是i项评价指标的数值。

④计算A类型区现状质量综合指数和质量潜力综合指数。

(3)

(4)

式中,Hj表示第j个评价单元的质量综合指数;Wj代表该指标对应权重。质量潜力综合指数越大,说明该区域耕地质量潜力越大、耕地的质量现状越差。质量潜力评价指标的理想值。

4、结果与分析

4.1、数量潜力结果

4.1.1、B类型区数量潜力调查结果

根据长寿区已实施农用地整治项目情况,确定长寿区农用地整治耕地标准系数。耕地标准系数是反映在当前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情况下,可实现的整个耕地类型区的耕地面积占耕地、农村道路、沟渠和田坎等面积的比例。

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抽样平均误差是0.0167,置信区间为(87.33%,97.96%);I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误差是0.0049,置信区间为(80.56%,83.71%);II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误差是0.0032,置信区间为(75.53%,80.53%)。

4.1.2、A类型区数量潜力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A类型区各评价单元不同坡度新增耕地潜力有限,主要原因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需新增大量农田水利工程,且田块集中连片程度相对较高,田坎比重较小,标准净耕地系数相对较大,因此A类型区12个调查单元中各坡度级采用B类型区净耕地系数统计结果的置信区间最高值,即I、II、III坡度级理想净耕地系数分别为97.96%、83.71%和80.53%。

4.1.3、研究区数量潜力汇总结果

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扣除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内耕地后,按乡镇汇总3种坡度级下A类型区和B类型区可整治耕地面积,根据样区测算出同一坡度级下的高、中、低3种整治潜力(即分别按B类型区调查统计结果置信区间的最低值、平均值和最高值汇总高、中、低3种整治潜力),计算出各乡镇3种整治水平下的新增耕地值。汇总结果显示,A类型区数量潜力551.78hm2,占数量潜力总量的26.49%;B类型区数量潜力1531.32hm2,占数量潜力总量的73.51%(见表2)。

结束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根据对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农村土地整治模式主客观依据分析,设计了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模式,其特点是:根据行政区范围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A类型区)与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B类型区),对于划定区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和结果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赵婷婷,曲衍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10:241-250.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范文第2篇

1.1存在的问题

(1)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高标准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高标准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高标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文献查阅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1.2成功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功做法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区域基本采用先丈量收回土地,然后重新规划布局,施工完成后再丈量有效耕地面积并分配到相关用户,使得工程所占土地做到了共同分担,避免因局部利益受损而造成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针对施工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河北等省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通过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策

2.1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2.2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

建议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各方认可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建立部门协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2.3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田景观宜人价值 农田经济价值 种植方式 外部性 补偿标准

一、引言

农业本来属于产业经济范畴,其主导行为是生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产业功能与价值取向的拓展使得农业不只是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精神财富。例如在欧洲,农田长期以来被认为除了提供食物、纤维以外,还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自然资源、开敞空间、农田景观和文化公共设施的服务;在我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在城乡用地布局中,将大面积连片基本农田、优质耕地作为绿心、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在十报告上亦提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见,农田景观建设已成为当代乃至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农田景观的建设依赖于农户的大力支持,农户对所属农地种植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了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的高低,而农田景观宜人价值受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特征影响,因此农户往往在种植方式选择过程中尊崇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忽视农田景观宜人价值,其结果一方面造成市场的失灵和政策的失效,另一方面导致农田景观宜人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通过调整制度规范,能够有效纠正环境成本收益的错位,实现自然资本及农田景观外部性的内部化。

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实施效果关键在于如何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基本概念、补偿标准等重要问题进行认识和理解。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农户种植方式分析,得出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基本概念,尝试阐述了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标准制定中受益或受损的农田景观宜人价值和农田经济价值的计算方法,以期为我国的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影响类型分析

假设条件1:研究对象是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属性的农田景观,不考虑非公共物品属性的农田景观。

假设条件3:评价农田景观宜人价值仅考虑农作物的类型,具体为生长期间农田呈现的主要作物形态,不考虑农作物成熟收割的果实形态等特征。

假设条件5:不同农作物之间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具有可比性和传递性。

假设条件6:农田景观宜人价值评价尺度基于可视美学角度,不考虑生态景观价值评价造成的影响。尺度的选择将影响农田景观的评估结果,尺度是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美学的一个中心概念。特别的在小尺度上,某个景观可以表现为视觉和生态的同质性,而在大尺度上表现为异质性。在景观生态学上尺度经常涉及粒度大小和斑块大小,而在可视美学上,与之相关的是感知单元。本文评价农田景观时,侧重于可视美学尺度,暂不考虑生态功能尺度的评价影响。

假设条件7: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产生影响分为未产生影响、产生有利影响和产生不利影响3种类别。本文所研究的影响基于静态时点分析,不考虑时间变化对人群所产生的农田景观偏好影响。

2、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产生有利影响

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产生有利影响是指农户对所属农地采取的种植方式,所产生的农田景观宜人价值明显改善了周边公众的生活环境,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景观被公众所乐意接受,周边公众幸福感明显提升,农田的景观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整个区域福利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产生不利影响是指农户对所属农地采取的种植方式,所产生的农田景观宜人价值明显破坏了周边公众的生活环境,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景观被公众所排斥,周边公众幸福感明显下降,农田的景观功能遭到了抑制,整个区域福利都明显的降低。

三、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概念及标准

1、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概念

通过对上述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作用类型分析,解析出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基本属性和基本概念。

(1)不属于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种植决策。第一,未引起农田景观宜人价值变化的种植方式变化,无论农户选择怎样的种植方式,该种植方式的转变均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未产生明显的影响,如上文中的类型1。第二,对非公共物品属性的农田景观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非公共物品属性的农田景观资源开发利用按照供求关系所确定的价格进行设定,相关方利益均衡,不存在补偿的问题。例如景区的农田景观资源。

(2)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必要条件。第一,农户的种植方式具有外部性。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研究的对象是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农田景观服务。农户对农田种植方式的选择要通过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的变化对他人产生外部影响,既要具有外部性。第二,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能够使得外部效应内部化。按照“受益者付费、受损者获补”的原则,通过合理调整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其中,受损者或补的依据为其受损的机会成本;受益者付费的依据为其享有的外部经济性所增加的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第三,农田景观宜人价值能从视觉上有效地进行区分辨识评价。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调节的是农田经济价值与农田景观宜人价值二者之间的差异,补偿额度的准确确定关键在于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的评价,只有能具备从视觉角度明显差异的种植方式,才能有效评价。

2、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标准

(2)恢复农田景观宜人价值补偿标准。该情形对应上述类型4,恢复农田景观宜人价值补偿标准强调的是在破坏农田景观种植行为为既定事实时,为了内部化其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价值,所采取的惩罚性措施,分析过程同上,此时恢复农田景观宜人价值补偿标准应当为当前破坏农田景观作物经济价值与恢复的种植方式经济价值之间的差值。

四、研究结论

通过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影响分析,首先将不属于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3种活动界定在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边界之外,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是调节相关方的利益关系,使因种植方式产生的农田景观宜人价值有利(不利)影响的行为外部效应内部化的一种手段或制度安排。具体而言,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是按照受益者付费、受损者得到补偿的原则,受益者依据其农田景观宜人价值向受损者支付费用,受损者依据其受损机会成本获得补偿,使种植方式导致的农田景观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行为外部效应内部化的一种手段或制度安排。

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标准的确定是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认为,在满足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问题存在的条件下,此时改善(恢复)农田景观宜人价值补偿标准应当为最高经济价值的种植方式与最高景观价值种植方式之间经济收益的差值。在实际中,由于农田经济价值应当以农产品的利润为准。

【参考文献】

[1] Aliza Fleischer,Yacov Tsur. Measuring the recreational value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7(3).

[2] Aliza Fleischer,Yacov Tsur. The Amenity Value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nd Rural-Urban Land Alloca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9,60(1).

[3] Brunstad,R.J.,Gaasland,I. and Vardal,E.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optimal level of landscape preservation[J].Land Economics,1999(75).

[4] Dakin,S.L. There’s more to landscape than meets the eye: towards inclusive landscape assessment i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The Canadian Geographer,2003(47).

[5] Drake,L. The non-market value of the Swedish agricultural landscape[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2(19).

[6] Feather,P.and Barnard,C. H. Retaining open space with purchasing development rights programs[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25).

[7] Fabian Waltert,Thomas Schulzb,Felix Schl?pferc. The role of landscape amenit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Swiss municipality data[J].Land Use Policy,2011(28).

[8] Fabian Waltert ,Felix Schl?pfer. Landscape amenities and local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migration[J].regional economic and hedonic pricing studies Ecological Economics,2010(70).

[9] 马鸿运: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0]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 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 史清华:农户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3] 王忠义、宇振荣:都市型农业走廊建设集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14] 宇振荣、郑渝、张晓彤等: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方法[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15] 蔡银莺:农地生态与农地价值价值关系-湖北省不同类型地区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16] 邓锡荣:农田景观的美学释义[D].西南交通大学,2008.

[17] 陈颖:景观农业的内涵和构建[J].经济学家,2008(3).

[18] 林清、魏云华、林魁: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8).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范文第4篇

为规范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奖励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取得实效,根据《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2013年扩大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的通知》(国农改[2013]15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2]437号)等文件精神,我部制定了《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现予印发,请各地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切实做好试点各项工作。

附件: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财 政 部

2013年9月30日

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扎实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规范各项试点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奖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遵循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自我考评与抽查考评相结合,考核结果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各试点省份对省以下试点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财政部对各试点省份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具体由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

第四条 考核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一)试点工作是否受到重视,工作机制是否健全,工作保障是否得力,宣传培训是否到位等;

(二)试点方案实施情况;

(三)资金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

(四)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包括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制度等;

(五)试点工作成效,主要包括农民满意程度、试点经验可推广价值等。

(六)试点工作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等问题,包括是否加重农民负担、截留挪用资金,是否出现群众上访等。

第五条 考核评价的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文件;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印发的政策文件;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国库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各试点省份出台的有关政策文件。

第六条 考核评价以自然年度为周期,实行自评和抽查考评相结合。除特殊情况外,每年年初各试点省份对上一年度的试点工作全面总结并进行自我考评,自评报告(连同考核评分表)于3月31日前报送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

第七条 抽查考评分为书面考评和实地考评。各试点省份对本省份的自评报告真实性负责。书面考评以各试点省份的自评报告为基础结合平时调研、宣传情况等进行评价;实地抽查以组成检查组形式赴有关省份开展检查,每年抽查比例不低于20%。

第八条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开展专家考评和农民满意度调查。专家可以从有关职能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学者中遴选,也可以委托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农民满意度调查。

第九条 考评的组织实施。包括制定考评方案、下发考评通知、实地检查考核、量化考评结果等环节。

第十条 考评结果的应用。坚持奖优罚劣的原则,量化考核评价结果将作为分配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的参考因素。

第十一条 考评工作的纪律要求。应坚持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的原则,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全面真实地对试点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应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注重廉洁自律。

第十二条 各试点省份应参照本暂行办法,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并报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3年10月30日开始施行。

附: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考核评价量化评分表(略)

国务院关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13〕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人民银行、质检总局、统计局、林业局:

发展改革委关于报请审批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着力规范建设标准,着力明确管护责任,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不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通过实施《规划》,到2020年,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改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四、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抓紧制定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细化配套政策,并督促县级人民政府编制实施方案,确保建设任务落实到地块。要整合资金,集中投入,连片治理,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和建后管护,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协作,不断完善相关标准和制度,做好相关规划间的衔接,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督促评价,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实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复合生态系统;旅游观光农业;罗田县

中图分类号: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5-3816-05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agriculture in Luotian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 was analyzed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plex ecosystem and the tourism agricultur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Luotian county was constru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and agriculture in Luotian county was evaluat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expert consult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agriculture in Luotian county had a good natural basis, bu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were not obvious, thus some suggestions on developing the tourism agriculture in Luotian count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omplex ecosystem; tourism agriculture; luotian county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化途径,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1],对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友好生态型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复合生态系统为旅游观光农业的实践注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活力[2],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实现在旅游活动开展的同时做到对环境的保护,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进一步推动旅游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

1 复合生态系统与旅游观光农业

1.1 复合生态系统

20世纪80年代初,马世骏等[4]在总结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通过有机复合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其中自然是经济、社会的基础;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和自然联系的中介。在复合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积极因素是人,同时也是最强烈的破坏因素。一方面,人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另一方面,人的能动作用又要受到客体的制约,其一切宏观性质的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5]。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不能以纯粹自我喜好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的能动性滥加发挥。

1.2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旅游观光农业

旅游观光农业是指具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和观光旅游等功能的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田园自然和农艺人工风景为主,辅以人文景观的新型生态旅游业[6]。旅游观光农业既不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也不是单纯的农业开发,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新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7]。旅游观光农业是将农民的生活、农业的生产、农村的生态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农民通过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吸引游客消费,带来经济收益,但同时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外来消费者的活动也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作用[8]。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应该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为前提,在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开发农业旅游资源,力求使自然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佳组合。

2 罗田县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罗田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北与安徽金寨县接壤。全县版图面积2 144 km2,是湖北省大别山试验区首批8个试点县之一,是全国闻名的板栗之乡、甜柿之乡、野生兰花之乡、蚕桑之乡、茯苓之乡。罗田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1%,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洗肺公园”和“天然氧吧”[9]。

罗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境内沟壑纵横,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以“天下大别山,美景在罗田”为主打品牌,通过板栗节、甜柿节、红叶节、吊锅节等一系列节会的举办,罗田县对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和吸引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罗田县也从昔日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县、地方小景,一跃成为人们印象深刻的大美之地、心驰神往的生态净土,已成为山水田园休闲的首选之地。2009年以来,罗田县旅游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1%,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15.3个百分点。旅游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表1),已成为罗田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罗田县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县,农业资源禀赋独特,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罗田县的旅游资源与气候、生态、文化、乡村组合程度高,分布极为密集,全域皆有风景,四季均有特色,是一个典型的旅游观光农业资源大县,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2011年以来,罗田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结合县域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2012年已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全县共有旅游观光农业景区景点106处;旅游观光类农庄、农家乐800多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加工企业35家,开发产品200多个,并建有农产品加工园区,建立销售网点300多处,产品不仅满足本地游客的需求,而且有20多个品种远销县外及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地。目前,已建成天堂寨景区、薄刀峰景区、天堂湖湿地公园、罗九百里生态画廊、三里畈温泉小镇、瑞源农业生态观光园、罗田板栗公园、燕儿谷生态农庄等10大旅游观光农业精品景区。由于旅游观光市场的不断繁荣,已带动全县近10万农民在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中受益。

3 罗田县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现状评价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针对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现状,目前还没有专门进行深度和系统的评价研究。本研究在借鉴其他相关评价体系和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罗田县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图1)。

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罗田县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现状评价可以理解为多目标决策问题,而层次分析法正是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有效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使整个评价过程量化,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很好地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指标权重确定过程首先以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罗田县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构建递阶层次结构;然后采用专家打分的形式,按照1~9标度方法构造各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通过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10],并进行一次性检验;最后得到各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3.3 设定评价标准及等级

在罗田县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现状评价体系中,采用五级等级评语集{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差}作为评价等级。各等级标准采用百分制,优秀为≥90,良好为80~89,中等为70~79,一般为50~69,差为

3.4 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计算采用综合评分方法,运用公式D=■WiDi,其中,设Wi为基本指标Ci相对评价目标的权重,Di为对应基本指标Ci的评分。Di采用等级评分,等级评分的评语集为(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差),对应评分集为(95,85,75,60,25)。依据评价标准对罗田县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综合评价得分为78.12,评价等级为中等。其中,自然系统得分为81.67,评价等级为良好;经济系统得分为75.81,评价等级为中等;社会系统得分为68.52,评价等级为一般。由此可见,罗田县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已具有较好的自然基础,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不明显。

4 建议

结合罗田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建议。

1)维护合理的自然系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只要系统的目标之间具有协调性,总是趋向均衡位置,系统就是安全和可持续的,在不断的调整中螺旋上升地发展。自然子系统本身存在着非稳定性,社会、经济子系统对自然子系统的作用有可能是非理性的,因此人类时刻面临着灾害风险,而很多灾害是一种自然过程,有些人类可控,但更多的是人类无法控制的,有的甚至无法估计它的强度和频度,人类只能积极面对,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旅游观光农业的建设和经营以生态资源及农业资源为基础[11],当经营过程中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中心时,就有可能改变农村原有的生态景观,通过人工景观来提高旅游市场的吸引力,从而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恢复,带来环境和经济损失[12]。

因此,罗田县在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过程中,应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和保护好现有的大气、水体和植被等优势生态资源;增加日旅游设施容量,增强农事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农业景观质量,使旅游观光农业兼备生产与观光功能,成为能够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农业。

2)保证经济系统的利润。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稳定的经济发展需要持续的自然资源供给、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不断的技术更新,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必须通过高效的社会组织、合理的社会政策,方能取得相应得经济效果[13]。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根本目的。但区域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状况、经营管理水平等都会影响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罗田县在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过程中,应遵循市场规律,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吸引资金,增强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建设力度,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增加游客数量、提高游客消费水平,在当地居民旅游获益水平的同时缩短项目投资回收期。

3)追求社会系统的效益。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经济振兴必然促进社会发展,增加积累,提高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当社会系统处在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时能支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14]。

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是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大批外来游客将最新的市场信息,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传递给农民,将促进农民不断解放思想,在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逐步转变观念,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将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通过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罗田县的农业与旅游、工业与旅游、商业与旅游开始实现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业态,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加快。但仍需进一步引导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不断提升价值观念、文化和科技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诚信经营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增强罗田县旅游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彭萍华.井冈山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建议[J].现代园艺,2013(11):20-22.

[2] 王 波.绵竹市观光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3.

[3] 吕 君.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1-8.

[5] 耿 芳.基于农业多功能视角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6] 胡休明.浅谈海南农垦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N].海南农垦报,2007-07-07(2).

[7] 朱镇斌.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经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鸡西大学学报,2013,13(3):62-64.

[8] 田晓珍,杨鸿佼,张法瑞.观光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46-247.

[9] 王立兵,雷 电,童伟民,等.全域旅游重塑罗田山水[N].湖北日报,2013-11-26(7).

[10] 张炳江.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案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1] 骆高远.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2] 陈春光.长春市净月开发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