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号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精神,通过设立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以建设促保护,创造新鲜经验,探索长效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各地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和建设水平。

二、目标任务

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共同努力,通过示范区建设,力争在2~3年初见成效,使示范区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成为各地学习参照的样板,全国宣传推广的典型,带动“*”期间整个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示范区建设主要承担以下具体任务:

(一)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安排土地整理项目,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

(二)规范加强基本农田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和档案标志;加快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逐步建立和实施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管理和动态监测系统。

(三)完善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规章制度。研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四)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重点探索责权利相结合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的集中投入机制。

三、设立条件

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以县(市、区)为单位设立。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粮食主产省(自治区)各设立4~5个;北京、上海、天津、海南、、青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设立1个;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设立2~3个。

示范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具有代表性。选定的示范区能分别代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形地貌的基本农田特色。

(二)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粮、棉、油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示范区耕地集中连片,优质耕地比例较高,交通便利。

(三)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条件。示范区所在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政府支持,部门配合,群众保护基本农田的意识较高。

(四)具有一定的土地开发整理基础。曾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或项目已列入国家和省级项目投资计划。

(五)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较为扎实。基本农田管理基本做到制度化、日常化;基础数据及图表册等资料档案比较完整,保护责任书签订率在80%以上;初步建立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四、建设要求

(一)基本农田标准化

五年内,示范区基本农田经过土地整理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农田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土地集中连片。在开展土地整理的基本农田项目区内做到无零星分散建构筑物、无废弃地、无闲散地。

2.田块平整、规则。平原(坝)地区的基本农田要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达到“保水、保肥、保土”要求。

3.水利设施配套。平原(坝)地区的基本农田排灌水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坡地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旱地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4.田间道路通达。田间道路布局合理,适应耕作和田间管理要求;平原(坝)地区的基本农田要适应机械化耕作需要。

5.防护林网配套。主干路、沟、渠两旁要按照项目规划设计要求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区的防护林建设要满足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要求。

(二)基础工作规范化

1.档案资料完整齐全。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应做到清晰,具有统一标定的区、片、块位置和编号,反映基本农田现状;图表册等有关资料要整理归档,永久保存并做到逐级备案。

2.数据资料及时更新。规范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台账,建立基本农田变更统计制度,落实动态监测措施,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基本农田变化情况要及时反映到基本农田登记表并落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做到图表册与现状一致。

3.保护标志统一规范。基本农田保护标志要经济适用、整洁持久,主要设置在交通沿线和城镇、村庄周边;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统一编号、登记;标志内容要明确保护范围、面积、要求及责任单位等。

(三)保护责任社会化

1.完善责任体系。完善县(市、区)、乡(镇)、村各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管制度,形成执法监察网络;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

2.明确保护责任。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范围、期限、责任人应当明确,并与实际一致;土地使用证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应注有保护面积和责任人。

3.探索长效机制。从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出发,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社会监督和鼓励机制;探索建立有关部门、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机制。

(四)监督管理信息化

以基本农田基础资料和土地变更调查为基础,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运行可靠,信息采集、处理、上报、反馈及时有效;准确反映基本农田现状和利用变化情况,可为基本农田审核、补划、执法监察、统计分析等提供依据。

五、申报程序

(一)推荐示范区名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本工作方案规定的示范区设立条件,并考虑本地区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平衡,提出拟设立示范区的县(市、区)名单,在征得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将拟设立的示范区名单附基本情况说明报部。

(二)编报示范区建设方案。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示范区报部审核同意后,由示范区所在地区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编制示范区建设方案。示范区建设方案应包括:示范区基本情况、总体目标、具体建设任务、实施步骤、资金预算和保障措施等。

(三)核准示范区建设方案。示范区建设方案经示范区所在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对示范区建设方案严格把关,核准同意后报部。

(四)正式确定示范区。部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上报的示范区建设方案进行审核,对符合设立条件的分批批复;不符合条件的,提出修改完善意见,重新上报后再审核批复。示范区建设方案批复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应抓紧组织实施。部将适时统一公布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名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区正式确定后,在部和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组织领导下分阶段、有步骤开展有关工作。部将成立有关司局及事业单位参加的示范区工作协调机构,共同做好示范区建设方案核准、整理项目安排和检查指导等有关工作。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示范区工作负总责,做好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示范区所在地区应成立以政府领导挂帅,由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国土资源部门承担具体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示范区所在地区可以在建设期内每年申报1个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部将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审核作出安排。省、地、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示范区建设目标和任务,相应安排土地整理项目,确保完成基本农田整理任务。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争取政府支持,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林网建设、使用土地出让金的农业土地开发等支农项目优先安排在示范区;争取财政支持,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或土地收益中列支示范区建设及管理经费。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北斗卫星;智慧农业;航空农业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272-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of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 while applying it to more different industry fields, people start combining it with wisdom agriculture, which not only proposes new ideas of the wisdom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but also promotes the application areas of BD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function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BDS while it is put into wisdom agriculture.

Key words: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wisdom agriculture; aviation agriculture

1 北斗卫星对农业的作用

1.1 促进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决策与监督

第一,对农场、农田、农业进行数据化管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将北斗终端模块安装到被划分区域、编号且建立地籍的土地上,利用北斗卫星获得农业农田的相关数据,如,农田种植面积、农作物品种、耕种施肥和收割时间、农田责任人和整年积温等数据,传输给农场的数据管理库中,通过实际种植数据即时监测农业种植的情况,保证科学化种植顺利进行。第二,建立土地养分资源和土壤肥力信息系统,辅助农场主进行正确决策。系统的建立离不开两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是对北斗定位土壤的抽取化验,通过GIS分析出的土壤中钾、磷、氮元素含量,土壤PH值和土壤质层图,另一方面是农业专家的帮助和支持下GIS生成的施肥变量处方图。第三,环保、民政、水利、监察、公安、纪检和国土等农场下属部门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少不了农田数据库的参与和补充。利用手机客户端的便捷性,当相关业务出现问题时上述部门巡检人员能够即时获取问题,并用手机拍照取证,将问题汇报给领导,领导获知后能够很快地处理。北斗终端的配置能够进一步完善部门的检查监督制度,这样能够即获知工作人员的即时地理位置和出行路线,为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1.2 提高农业耕作精细化、科学化

想要达到农业自动化操作和农用机械的无人操控,必须依赖北斗卫星的定位功能,再安装北斗模块,将操作指令通过传感器传输到农机上。拖拉机或其他农用机械在设计的过程中,已经将传感器、微型计算机、北斗模块装置安装上去,同时留出化肥槽和农药箱的携带空间,当农机在田间工作时,各个装置各司其职,传感器将收集到农田和农作物的情况,北斗模块对每块土地进行精确化定位,微型电脑负责将传感器和北斗模块获取到的信息导出并快速分析决断出具体实施方案,如是否需要进行灌溉及如何灌溉,是否需要追肥及如何追肥,是否需要给农作物喷洒农药及决定用哪种农药等农耕方案。此时,北斗模块装置可以对农机的位置进行定位,农庄负责人可实时掌握农机的运行轨迹和任务完成程度,还可以随时调控农机的路线,当农机运作失常时,及时调动维修人员进行维修,避免时间因浪费时间而造成的损失。在耕种农田方面,无人驾驶的北斗农机无疑地比人工驾驶的操作更加精确,更大程度地满足了农业耕作的标准,进而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作物;无人驾驶操作相对人工操作,不仅耕作的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耕作也更为精确,将人工操作的目标“少重不漏”提升为“不重不漏”;因为无人驾驶农机的引进,农场农机操作员的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避免了因操作技能不高造成的工作延误问题,农场可以长时间地运行北斗农机提高利用率。

1.3 提高农业对灾情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的低消耗、低功率的智能传感器连结而成的网络,它是高度集成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而形成的,主要用于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在实际运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上所有的传感装置能够感知到周边环境和对象,并对它们进行监测,尽可能地获得最为详细的信息,经过处理,提高信息的精确性。农业灾变想要得到智能化的升级发展,可以通过处理灾情软件来实现,有效地将受灾区信息和灾变情况进行智能化连接,然后针对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受灾程度制定出一份可行的灾变处理方案,如虫害时确定农药的使用剂量和实施方式。假使农业受到虫害的面积较广,使用安装北斗装置和微型电脑的飞机对植物进行准确施药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1.4 促进农业商务化水平

农业生产环境由监测到监测和控制的升级,让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领域,实现了人们从餐桌追溯到农田的想法,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库提供了食品供应链中产地、制作、运输、购买等相关内容,当食品实际情况与数据库中的信息不一致时,根据食品安全信息查询到问题源,及时控制商品的流通或直接召回商品,追本溯源地将信息进行修正,这样厂家和顾客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是积极执行当今时代“食品安全大于天”的政策表现。数据化时代的到来,真实数据对消费者更具有说服力,将采集到的食品安全信息传递给顾客,无形中提高了农业的销售业绩。智慧农业的普及和运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农田的污染和伤害。北斗技术在智慧农业运用,能够即时、快速把控和监测到农业农田多维度、多尺度的动态信息,及时更新农业数据库,在数据和农学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实现农业的自动化操控,达到智能喷药、施肥和灌溉等,利用北斗精准定位功能实现农业的精耕细作,加快落后农业的发展进程,释放双手,持续性地使用土地。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2 北斗卫星在智慧农业的应用

2.1 航空农业

机械化农业的延伸和发展,诞生出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和航空农业的结合。相对传统农业来说,这样的结合有着明显的优势,如准时进行农耕、节约时间、节省劳动力,使用较少的农药、种子和化肥达到种植目标,进而减少农业投入,还可以解决陆地机械无法解决的问题。目前,农业飞机主要用于农业的播种、喷洒农药和施肥方面。首先,飞机操作人员利用北斗定位功能规划出飞机的操作区域,或者可使用电子地图划定作业区域,做出飞机运行路线图。其次,飞机利用北斗仪器按照事先设定好的路线,进行不重不漏的作业。若作业过程中农药、化肥、种子等使用完毕,则可在北斗仪器上标记出断耕节点,重新添加缺失的物品后方可从节点处继续实施作业。在飞行过程中,北斗仪器采集到飞机的实际作业路线、喷雾系统关闭情况、作业速度等数据和信息,通过GIS可以分析出此次作业的实施情况。

2.2 农田信息采集与测土配方施肥等

顾名思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就是根据土壤测试情况科学配比出化肥然后实施的方法。经过土壤测试,能够了解到土壤的肥沃程度,同时决定肥料的配比方案和用量时,还要考虑农作物的品种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农作物的生长,科学使用化肥,最后实现增产的目的。这种施肥方法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在这个过程中仍要使用到北斗仪器的精准定位功能,采集到土壤样品并标记出土壤的取样位置。土壤样品经过实验测试,将测试结果输入到GIS中,自动生成三维土壤矿物质含量和土壤属性的分布图,明确标记出钾、氮、磷元素的含量,有机质层的分布,以及土壤酸碱指数。根据不同农作物对养分需求的不同,决策出施肥的量,并通过GIS显示出化肥使用量的差别,在农机施肥时,参考施肥方案在作业区域定量施肥。这种方法还可预防和整治农业虫害,采集土壤污染程度、农田水分含量、温度和农作物产量等农耕信息。

2.3 跨区作业农机监管

跨区农机在保护农业、抢种抢收方面有着巨大作用。在跨区作业农机上安装监管服务平台的车载终端就可以实现对农机的监管。监管服务平台作为整个监管系统的核心,能够快速地将相关的信息传递给车载终端,车载系统能够快速收到服务平台发送的定位、求助信息。监管服务平台实时定位跨区作业农机的位置,并将信息传送给车载系统,车载终端利用电子地图显示出农机的方位,这样农机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跨区作业,做到不重不漏。同时服务平台还可向农机传达气象信息和作业任务信息等。另外,当农机发生故障或农场出现事故时,操作人员能够及时地通过车载系统向服务平台发送求救信号。

2.4 拖拉机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的拖拉机有五个极其显著的优点:作业方向准确、行距精确、间距标准、持续作业、不用常规标记。自动驾驶技术不仅降低了拖拉机对人工技术要求,还提升了拖拉机作业的精度。自动驾驶的关键性技术是控制导航、规划路径、自动转向和变速等。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极其广阔,我国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将BDS与拖拉机自动驾驶技术完美融合,实现导航控制作业,该技术主要以是现代化农业为服务对象。当BDS定位难以达到作业要求时,田间差分基准站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提高BDS的定位精度。在拖拉机进行作业前,需要在系统上做出作业实施方案,减少少耕、不耕的情况发生。作业期间,车载系统即时获取定位位置,并导航或调控拖拉机进行作业,利用自动转向功能和自动变速功能设定作业路线。这里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动驾驶并不是无人驾驶,也是需要驾驶员的,无人驾驶是在自动驾驶的基础上,额外还进行了方案最优化的升级和拖拉机的自动操作,相对自动驾驶技术来说,无人驾驶技术难度更高,费用也更高。在农耕时,自动驾驶农机相对一般农机的作业质量高,燃油量低。农忙时,自动驾驶农机的重要发挥的淋漓尽致。

2.5 机耕道、农田灌排渠道选线和地籍测绘

在测量机耕道、田地灌排渠道选线时,BDS相对于传统测量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传统测绘主要内容是平面测量,首先选定主线点位置,然后水准仪高程测量地面,两次测量后确定主线点三维坐标。BDS测量选线时,基准站差分的定位功能能够帮助准确定位,利用北斗卫星技术,多次定位后可确定立体坐标。在实施测量机耕道、农田排管路线时,途中的障碍物、山坡、河流有时不可避免,这时利用北斗卫星能够方便快速地获取取点和增补点,实施准确定位。在这一点上,传统测绘所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重复测量。

地籍测绘就是精确测量所属土地的界线界址坐标,其主要

工作内容是宗地和附加内容的所属关系、位置和面积、使用情况等的精确测绘。现如今,BDS建设不断的加强,终端技术设备也不断优化升级。BDS地基增强系统得以建立,基准站差分定位技术发展速度增快,定位也越来越准确,BDS在地籍测绘和道路渠道选线测绘应用上发展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 翟传凤.GP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J].当代农机,2007(6).

[2] 云成.北斗大规模民用扬帆起航[J].卫星应用,2013(2).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GIS;RIA;AE;Flex;Silverlight;高标准基本农田

中图分类号:TF3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18-03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简称“高标农田建设”)是国土资源部、财政部重点推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开展与监管仍采用手工方式,实时性不高且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分级审批和监管,也不利于存档、汇总和报备。针对目前高标农田建设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如何实现建设任务、项目进展、资金去向的实时动态掌握?如何解决省级人员在立项、验收等工作下放后对全省高标农田建设的全程实时监管?如何解决市县项目范围重叠、实施项目进度监控与上报?基于以上问题,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构建基于GIS和RIA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引入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模型,以及Silverlight的“一张图”监管,制订规范的数据共享接口,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一次填报、分级管理、多级共享的对下监管和对上报备,提高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信息。

2 系统设计与功能特点

2.1 系统设计

系统体系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依据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和思路,系统在统一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数据备份等安全体系下,结合统一的数据规范与标准,构建统一的土地开发电子政务与空间基础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层建立系统的设施层、数据层、地图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应用表现层,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如下图所示。

(1)设施层

网络体系、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等设施是系统运行的基础。系统建设按照最大限度节省投资的原则,尽量考虑运用各类现有的设施与设备,只对部分确实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的少部分设施进行升级。

(2)数据层

根据数据存储结构的不同,将数据分成关系型数据源、非关系型数据源。关系型数据源包括系统元数据库、字典表、系统表、各类业务专题数据库表等。非关系型数据源包括各类文档、图片等。业务表包括年度计划、项目、规划编制、中介、用户等专题数据库表。

地图服务层

在数据层上进行地图服务的,供系统业务逻辑和应用层功能调用。的地图服务包括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项目范围等。

业务逻辑层

处在数据之上、应用表现之下的系统业务层,主要用来实现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与服务,包括数据服务、目录服务、工作流引擎、安全验证、权限控制、日志管理等。

应用表现层

处在最上层的应用表现层是业务功能的最终交互终端,包括年度计划管理、项目进度管理、规划编制进度管理、月报管理、中介管理、项目范围管理、接口开发与集成、系统后台管理等。

2.2 系统功能特点

本系统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

采用Flex技术的工作流引擎,可以根据项目进行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并且具有执行效率高、易用性等优点。

2、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张图”

系统利用GIS成熟的数据共享及互操作技术,实现项目区在“一张图”上的各种空间分析功能。

3、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

通过信息的逐层填报、审核、汇总,系统自动实现归档检索、统计分析,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管理。

4、图形化管理,解决数据规范与统一问题。

通过统计报表与图表的联动、项目范围自动生成与重叠检查,解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数据的规范与统一问题。

3 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

3.1 基于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与定制应用

为实现对高标农田项目的逐层填报、审核、汇总,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自动化,本系统采用了工作流(WorkFlow)技术和模型。

工作流(Workflow)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执行。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任务。实施工作流管理可以规范业务流程、跟踪业务处理过程、优化并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人为差错和延误,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流程设计器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人员通过流程设计器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从而产生一系列可以在流程引擎中运行的业务流程模型。本系统采用基于Flex技术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Flex是一种很轻便的客户端技术,只要客户端安装了FlashPlayer就可以使用Flex技术,而目前世界上95%的机器上都安装了Flash播放器。Flex项目最终编译成的Swf文件在FlashPlayer中是以字节码形式运行的,其执行效率远远高于浏览器解析执行的JavaScript,而且Flash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对比其他技术实现的流程设计器,可以根据项目进行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并且在效率和易用性上具有优势,如下图所示。

用户可以通过右侧的操作导航来进行流程各个组件的创建,如拖动缩放工具条,可以缩放整个流程查看界面,点击“选择”按钮则可以选中节点或连线,点击“节点”按钮则可以在左边的画布中增加一个活动节点,点击“连线”则可以增加一条迁移线,如果用户需要删除流程的节点时,则点击选中需要删除的组件,然后利用键盘上面的Delete键就可以删除组件,如果用户无意做了错误操作,则点击“撤销”按钮撤销前一操作,或者“重做”按钮返回上一操作,整个流程设计完成后,点击“保存”按钮,进行流程保存。整个过程基于可视化操作,简单明了,用户可以很容易上手。

通过可视化工具对流程进行定制,流程定制完成之后,将会生成相应的xml文件,通过调用Web Service接口将流程配置保存到数据库,从而实现整个工作流的配置操作。

3.2 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张图”监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张图”监管是以空间数据库引擎与GIS空间分析、Web Service、Silverlight等技术为基础,结合项目建设地块信息、空间分析服务等云服务资源,开发对地块坐标等空间信息全过程管理的应用接口,与可视化工作流、定制应用等共同构建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它不仅实现项目地块在地图上的浏览、查询、定位等操作,同时具备地块空间信息的属性信息检查、逻辑检查、空间拓扑检查,实现空间数据导入导出的数据接口和与其他模块交互操作的应用接口,强化空间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从而实现了项目建设的全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测与监管。“一张图”监管在实现中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统一坐标系统的确定

坐标系统是GIS图形显示、数据组织分析的基础,所以建立完善的坐标投影系统对于GIS应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的空间数据由各县级单位生产提供,其采用高斯克吕格3度带投影坐标系统,且广东省包含37、38、39共3个投影带号,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系统中的空间数据均采用西安80地理坐标系统来存储和显示数据。系统开发了ProjectXian80ToGaussKruger()和ProjectGaussKrugerToXian80()方法实现了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统与西安80地理坐标系统的坐标正算与反算。

2、天地图服务资源的共享使用

“天地图”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它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系统利用编程接口将“天地图”的服务资源嵌入到已有的各类应用系统中,并以“天地图”的服务为支撑开展项目管理的地图服务与应用,从而有效缓解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动态更新难等突出问题。编程接口通过继承ArcGIS API for Silverlight中的TiledMapServiceLayer类,重写该类的Initialize()与GetTileUrl()等方法实现了对天地图服务资源的嵌入式调用。

3、空间数据的检查与提交入库

用户在客户端导入项目空间数据之后,客户端负责对数据进行逻辑检查并提交至服务端的Web Services接口,服务端将数据检查后分类存放入空间数据库中。采用Web Services + Arc Engine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检查和提交,可以使该工作在服务器后台运行,减少客户端压力与节约用户时间,并且实现较为全面的空间数据检查。

4、图形应用接口与交互

地图管理模块设计应用接口供项目管理模块调用,从而实现项目管理模块对于图形的多种操作。在地图管理模块中对其他模块开放RunOperation(string OperatorArgs)方法,传入参数OperatorArgs中指定地图操作类型、操作对象及其他必须与可选参数,在RunOperation方法中实现对参数的解析与操作的实现。

4 系统实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从总体功能结构上分为基础框架、五大业务功能、后台管理、接口开发、项目范围检查工具等模块。

1、基础框架平台是支撑整个系统平台的基础,根据统一数据库、地图服务、工作流引擎、权限控制、接口集成、标准机制、网站服务等7个统一的原则进行设计,实现系统平台各个子系统模块的数据及资源共享。

2、五大业务功能。年度计划管理、高标农田项目进度管理、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进度管理、高标农田项目月报管理、土地整治中介管理等组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业务功能。

3、后台管理功能。包括行政区划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系统基础数据管理,以及业务账号管理、用户管理等业务数据管理。

4、接口开发。系统接口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部报备系统对接接口,实现与国土资源部新版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报备系统)的无缝对接。二是项目报备数据批量导入导出功能,将本系统涉及的报备数据按条件、批量导入、导出为如excel、word、jpg等通用中间格式,方便与其他系统对接或撰写整理文字报告。

5、项目范围检查工具。对各类高标农田项目的空间范围是否重叠进行检查,主要功能包括:坐标导入:读取、导入固定格式的txt或excel坐标文件,自动生成图形。当坐标系统不一致时,自动进行坐标系统的转换。范围审核:对导入的项目空间范围进行叠加检查,包括与已有高标农田项目的空间范围、基本农田范围、行政区划范围进行叠加,检查是否有重叠。截图打印:当有重叠发生时,对当前项目范围进行截图、打印。

5 结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是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相关业务管理提供全程的信息化服务及管理支持。该系统解决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工作量大、任务多、人员少的情况下,在立项、验收等工作下放后如何实现任务进展、资金去向的全程有效监管的问题,为高标农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为职能部门大幅节省了劳动力投入和项目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伍育鹏, 郧文聚, 李武艳. 用标准样地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 2006(04).

[2] 胡存智. 中国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理论与方法研究――兼论《农用地分等规程》总体思路及技术方案设计[J]. 中国土地科学, 2012(03).

[3] 张凤荣, 郧文聚, 胡存志. 《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应用方向[J]. 资源科学, 2005(02).

[4] 王加恩, 胡艳华, 宋明义, 等.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整合方法――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J]. 广东土地科学, 2012(02).

[5] 陈柏松, 游娟, 潘瑜春, 等. 农用地等级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6] 兰小机, 刘德儿. ArcObjects GIS 应用开发-基于C#.NET[J]. 江西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7] 朱仕杰, 南卓铜. 基于ArcEngine的GIS软件框架建设[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6(04).

[8] Nagel Karli Watson Christian, Others. C#入门经典[J].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9] 马建辉, 吴克宁, 赵华甫, 等. 我国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21).

[10] 颜国强, 杨洋.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初探[J]. 国土资源情报, 2005(03).

[11] 彭强勇, 周卫, 张彦彦, 等. 基于ArcEngine的地图整饰功能的实现[J]. 现代测绘, 2007(04).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兴凯湖农场近几年的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离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为确保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垦区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发展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部署要求,兴凯湖农场将以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为突破,全面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现就结合农场实际研讨如下:

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面向整体全面陕速、跨越式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农业、农机、水利、种子、林业、科技、畜牧等行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场农业耕作栽培、土肥、植保、气象、科技服务推广信息网络化系统;加快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增强各类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指导、服务、推广体系的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措施。

通过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达到夯实农业基础,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以产业调整为重点,以科技支撑为扭带,实现措施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全程化和农业稳产、高产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建立以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推进小组,进一步统一对建立现代化大农业认识,提高加快建设现代大农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紧迫感,建立健全责任分工机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有效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完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目标考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

2、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农业稳产、高产、标准化落实的重要保障,是农业承包户增收的前提,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保证。

农场今后将继续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水田条田化改造、水稻集中育秧大棚、现代农机装备、粮食晒场和仓储等标准化建设,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实现企业增效、农户的目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结合国家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建设和自筹资金等进行。

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和建立农场农业植保体系建设,增强农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综合抵御灾害能力。提高生物灾害的预警预报和有效控制;加强专业力量建设,提高应对和抗御生物灾害能力,科学实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改善和完善飞机作业条件和扩大航化作业面积。强化植保体系建设,配齐植保专业人员,确保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三个”安全。做好稻瘟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叶鞘腐败病;监测玉米螟、蚜虫、大斑病、大豆灰斑病、食心虫的监测工作。

(2)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技术信息中心、基层信息服务站和网络化管理平台建设,全面实现农场与管理区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微机联网,实施网络化管理,实现信息共享;继续实行农场农业生产技术部门设立科技“110”,开办短信服务业务,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农情信息、气象信息、市场信息等服务项目,形成覆盖全场的技术服务网络。

(3)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为农业趋利避害,实现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建立专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等的管理组织机构,制定防灾减灾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在作物生育期间,为增雨防雹提供气象信息,同时提供短、中、长期天气预报,服务于农业生产。提出预警预案,对特殊灾害性天气能够及早预测,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科学组织和指导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为农业趋利避害,实现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4、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的前提,针对农业生产特点,对产前、产中、产后要严格制定生产技术措施,管理人员要靠前服务指导,将标准化措施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贯穿农事活动始终,为农业的丰产丰收提供保证。

5、抓好高产创建、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带建设,为农业生产起到示范、引领、推广作用。

一是继续采取小面积攻关和大面积高产创建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高产创建活动,通过开展水稻高产攻关活动,加快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农场建设四个高标准现代化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公路沿线科技示范带,通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带建设,成为农场科学技术培训的窗口和基地,全面展示农场农业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将国家农业现有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综合补贴及农机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应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农业生产政策法律化,使补贴制度化,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2、完善农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如加大农业保险理保额,使农业承包户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和持续增长。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一、严格制定和实施规划,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数量

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涉及土地利用的相关规划,必须将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作为重要原则。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改变或占用。严禁违反法律规定擅自通过调整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基本农田区位,把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的基本农田调整到其他地区。城市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单独选址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要尽可能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农业建设用地布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以农业结构调整的名义改变基本农田数量和布局。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或调整均须依照有关规定报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条例》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实施退耕还林。不得擅自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作条件良好、不会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必须落到地块,个别地区由于需退耕的陡坡耕地多等原因,未能完全落实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要严格核实,研究提出调整和补划方案,修编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按规划确定的指标进行补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要坚持以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重点,保证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不得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调减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现有基本农田中坡度在25度以上,以及严重沙化或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按照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规划需要退耕的,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统筹调整;对坡度在25度以下或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当地禁垦坡度以下基本农田的退耕还林要严格控制,按照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规划和防沙治沙规划确需退耕的,要通过调整布局进行补划。对于将平坝缓坡并且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退耕的、绿色通道建设超规定范围占用的基本农田,以及各类非农建设项目违法占用的基本农田,不得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予以核减。

二、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审查,严禁违法占用基本农田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除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和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外,其他非农业建设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必须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加强对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用地的审查。法律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以及违反法律和有关规定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用基本农田的各类非农业建设不得报批用地。不得批准对基本农田耕作层造成永久性破坏的工程临时用地。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加强基本农田的社会监督。依法批准或经法定程序通过调整规划占用基本农田的,征地补偿按法定的最高标准执行,对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充耕地的,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

规范基本农田补划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非农建设项目,要先补划后报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对补划的基本农田进行验收,保证补划的基本农田落到地块,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的平衡,防止占优补劣。占用前要将耕作层进行剥离,用于新开垦耕地或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并要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

三、强化监督管理,不得擅自改变基本农田用途

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41号,以下简称《紧急通知》)要求的保护基本农田“五个不准”,确保基本农田的规定用途不改变。绿色通道建设不得超出《紧急通知》规定的范围。基本农田上的农业结构调整应在种植业范围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签订在基本农田上造林的合同;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在基本农田上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仍要按基本农田进行保护;对耕作层和农田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的,要限期恢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因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质量不因农业结构调整而减低。

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骗取批准、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行为的执法力度。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坚决制止,责令纠正,情节严重的要从严查处,依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加大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基本农田质量

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各级政府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要向基本农田保护区,特别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主产县)和商品粮基地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落实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任务。基本农田土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要划为基本农田。生态脆弱地区在对陡坡地和严重沙化地退耕的同时,要加大对平坝和缓坡耕地的整理力度,加大坡改梯、淤地坝以及对出现沙化趋势的耕地的建设和治理力度,使当地保有足够数量的基本口粮田。

加大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技术,加大对使用有机肥料的支持力度,培肥基本农田地力;大力推广应用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地力培肥、退化耕地修复等技术,提升基本农田地力等级。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改造和配套水利灌溉排水设施,增加基本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

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主产区(主产县)和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资金,按照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部门管理、项目运作的原则,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制定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

五、开展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基本农田变化情况

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省(区、市)、市(地)、县(市、区)、乡(镇)四级基本农田档案做到图件、数据齐备,可核可查,作为监督、检查、审核、补划、变更基本农田的依据。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基本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准确掌握分析基本农田利用和变化情况。组织开展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土壤肥力和环境动态监测以及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结合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建立基本农田质量档案。

加强基本农田的动态监管。建立省(区、市)、市(地)、县(市、区)、乡(镇)、行政村五级基本农田保护监管网络,开展动态巡查;开展基本农田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利用卫星遥感手段,定期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监测,重点对集中连片、优质高产以及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非法占用基本农田行为。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状况,定期质量监测信息。各地每年要根据动态监管的结果,汇总基本农田保护情况,逐级上报。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定期通报制度。在各地动态监管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定期对各省(区、市)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和相关数据进行核查和通报,对问题突出的地区提出警示并督促整改,对基本农田没有达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目标的要责令限期补划。

六、探索新机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