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标准农田优势

高标准农田优势

高标准农田优势

高标准农田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分散,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农田建设的诸多方面,如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等,近年来,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都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但是对高标准农田的理解各不相同,投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国土部门侧重于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侧重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水利部侧重于农田水利建设等等。高标准农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投资分散甚至出现重复建设现象,不利于发挥项目的效益。

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重表面轻地力

目前建设中的一些这些项目往往集中在重复建设沟、渠、凼、路等硬件基础硬件设施,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甚至导致地力短时间内下降,影响粮食生产产量:一方面,为了使“田成方”,项目将一些边边角角的生地规划进来,同时,项目又需占用一些熟地建设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影响农田的整体地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农田田面平整,应加铺生土平整田面之后再铺设一层熟土以保证耕地土壤质量,但是一些非农业部门的项目责任部门,或因缺乏相关农业知识,或因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在项目建设中没有严格按照农田生产要求进行建设,导致所谓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地力反而在短期内下降的现象。

3、高标准农田管理缺乏合理制度安排

近年来,各部门的农田基础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标准农田使用管理制度缺位。在投入上,很多项目没有配套的修护资金;在使用上,很多项目是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建设、农业部门使用,项目建设与使用脱节;在管理上,政府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农田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当农田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没有相关的补偿机制,农户或其它社会力量一般不会自发组织维护。

4、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上缺乏一定的保护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用地与建设规划用地、工业用地的矛盾呈上升趋势。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一旦农田被征用,前期建设项目也随之被毁。另外,近些年来,城镇周边的农民生计来源比较灵活,流转土地和种田的积极性降低,出现了个别高标准农田抛荒或季节性抛荒的现象。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甚至出现一定程度边建边毁边弃现象,亟待加以制止。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须进行广泛宣传。

2、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4、整合项目,综合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科学选点、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规模开发、综合资源、分别利用、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县级负责、有序推进、整体验收、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综合开发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利用的亮点。

5、创新机制,处理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意愿,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正确处理适当提高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6、加强管护利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管护机制。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改造后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结束语

当前,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尤其作为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度实施管理制度,采用一切激励性的、有利于农民切身利益的手段和措施,激发农民和管理者的工作热情,让我们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在高素质人群的管理中,抓住机遇,大胆务实地改革创新,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有效管理,实现基本农田的高产稳收。

参考文献

[1]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2011,(04).

高标准农田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探析

中图分类号:F3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这是回良玉副总理“两个聚焦”的重要论断,是农业综合开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和方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引领现代农业示范作用的重要途径。积极研究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对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指土壤、排管、作物、耕作方式等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体系,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人工改造,全面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土、肥、水、热、气、能等多种自然条件综合平衡,装备高水平、生产方式先进、管理现代化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并具有持续保障能力,达到进排水通畅、条田格式化、作业路网网络化、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现代化的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

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升现代农业核心力的战略选择

2.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民众福祉和社会稳定。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是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两大关键因素。目前耕地数量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二是人口增加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不可逆转;三是社会发展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综合开发抓住耕地质量这一关键因素,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稳定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良好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2.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升农田质量推动农田升级换代的重大举措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不少地方农田质量和农产品品质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对农田质量的一次重要提升和根本性保护,是在改造中低产田的基础上,对农田建设的一次升级换代。

2.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

农田质量不仅是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主导因素,同时也决定着农产品品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高标准农田,将进一步拉动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加快项目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3.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

3.1加强领导,协调推进,切实形成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县级政府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本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扎扎实实抓出成效,形成“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支农资金投向的集聚和创新,应加大资金投入,发挥规模效应。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整合支农建设资金增加投入力度。对此,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引导,整合水利、农业、土地等相关涉农建设资金,吸引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实行项目大集中、资金大整合,建立项目建设高效运行机制。按照“多元投入、立体开发”的原则和“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资源,合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3.2加大宣传,提高认识,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利实施

高标准农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定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农民的认知程度。目前,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土地略微的占用与调整,均涉及到农民的自身利益,常常由此引发各类占地矛盾。而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打破现有土地格局,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这也成为高标准农田项目推动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对此,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舆论媒体加以宣传。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重要意义,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前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有利的工作条件。二是加大对示范点的宣传力度。通过现场观摩,舆论引导等推广典型经验和成效,以示范带动作用加以宣传引导,让群众看到,经过土地治理,耕地面积可增加6%-10%的巨大潜力,为大家谋福利的长远利益,并通过土地治理提高自身亩产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其在对比中得到启发,从而逐步转变认识观念。让农民群众接受、配合、并愿意加入到工程建设中来。

3.3严格标准,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按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建设标准实施,水利、农业、农机、林业、科技等措施整体推进,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真正达到治理效果。平坦地区实施“平整格田化”治理,达到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田成方、林成网,基本实现园田化;坡耕地区实施“等高格田化”治理,达到旱能灌、洪能排、路相通、基本实现梯田化。排灌渠道根据需要设计建设,桥涵闸站渠配套齐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田间道路建设达到顺直通畅,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通行要求。全面推进“沃土工程”,加大秸杆还田、稻壳还田的力度,增施有机肥,加强地力建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面实现土地平整条田化,道路相通硬质化,沟渠相连衬砌化,桥涵配套通达化,农田作业机械化,全面彰显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层次、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3.4制定规划、规范有序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支农资金投向的整合聚集,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涉及利益调整的改革,必须有理论作支撑、有制度为约束、按规划来实施。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能和责任,有序组织实施。一是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依据地方总体规划和优势农产品产业规划,组织有关专家认真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规划要注重粮食主产区,突出万亩以上规模粮田,突出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确保规划合理、设计科学,并以规划为引领,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对确定的项目区进行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对建设规划确定的项目区按照综合、超前、可行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和科学设计。综合是强调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田渠路桥林等各项工程合理布局,实现布局一体化;超前是设计的项目区20年、30年以后仍然先进、适用,打造永固工程;可行是对每个单项工程认真进行实地勘察、详细论证、广纳民意、切实做到科学规划到位,提高项目建设标准。

3.5创新机制、深度开发、放大项目建设效应

一是创新实施主体,大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探索和鼓励其为项目实施主体,直接申报农发项目,并通过承包、反租、倒包、合作入股及托管等方式,实施先流转后开发,这样既能解决调地难的问题,又可推进规模开发,变低效利用或闲置状态土地为高产高效土地,发挥土地最大效益,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也为二、三产业提供劳动力资源。二是要实行深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开发与利用并重,实行深度开发,只有逐步实现粮食规模化生产,才能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才能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区完成“硬件”设施建设后,要继续进行深度开发,安排少量资金,培育和启动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应用协会、专用粮食品种生产协会等“软件”组织建设,在不改变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实现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和统一机收,提高粮食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

4.结语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应结合本地实际,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思路,争取建设一片,成效一片,从而进一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优秀调研报告和论文集.2010.

[2]张钢军等.关于推进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农业经济.2010年第3期:35-36.

高标准农田优势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时期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围绕提高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两大目标,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两大重点,强化装备和科技两大支撑,突破加工和流通两大环节,推动经营产业化和服务社会化两大进程。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特色优势农产品园区基地为载体,以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为重点,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联结、政策扶持和社会化服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目标任务。

1、建成优质蔬菜基地20万亩,名优柑桔100万亩,生猪800万头,山地鸡8000万只,优质水产养殖面积30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0—15个和省级名优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4个。

2、发展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龙头企业约150家。其中部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每家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5000户以上;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家,每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税利30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3500户以上;市重点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40家,每家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税利5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1500户以上;各县(市、区)共培育年销售收入在l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0家。全市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30万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3、全市经工商、民政等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达100家以上,5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

二、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工作重点

(一)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一是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三是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四是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五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一步

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的优越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议案,加快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田整治,健全完善农田排灌系统,示范带动全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推动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继续落实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机电排灌议案,提高农业有效排灌面积,推进农业水利化。建立有效快速的农田水利排灌体系,加强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加快“沃土工程”和“两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的实施,把基本农田建设为渠成网、路相通、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壮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面启动农业名牌发展战略,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农业规划管理,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构建优势特色区域农业产业带,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各地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推进优质禽畜水产、中华名优果品、高效林业及特色林产品、名优蔬菜、绿色食品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和品牌产品。要加强规划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支持,扶持发展农业“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培育发展和巩固扩大一批专业村、专业镇,打造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以各地主导产业和名优农产品基地为依托,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结合基本农田水利建设、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及中低产田改造,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强化投入,整合优化各类资源,按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发挥和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群。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做大做强林产化工、林浆纸一体化、粮食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组建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

(六)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按照培育一批、改造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四个一批”的要求,全面启动实施“111”示范工程。争取到“*”期末,每个镇培育1个以上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每个县培育10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全市培育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互利的原则,并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社会的参与共助作用,积极兴办县、镇、村三级的以发展生产、开展农产品流通经营为着重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

(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逐步建立农产品质检制度和生产记录等可追溯制度,完善质检手段,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龙头企业要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逐步推行IS09000、ISOl40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快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加速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

(八)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抓紧构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应用平台,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共性的关键技术,培育科技人才队伍,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组织实施农业品种、技术更新工程,加速品种技术更新步伐。抓紧制定或修定全市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九)加速农产品流通及国内外市场开拓。加大政府推动农产品流通的力度,抓紧规划建设和改造升级一批农产品物流园区和综合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和农村流通服务队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对国际市场行情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收集研究,优化贸易商品结构。龙头企业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协作。

(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展绿色经济,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发展集约经济,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要大力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实现增值增效;发展循环经济,鼓励龙头企业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年,市政府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350万元;*-2010年,市政府每年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400万元。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发展、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发展、农业产业化科研和信息化专项发展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项目。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农户1500户以上的外向型、科技含量较高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扶持一批重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各年度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资金安排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在年度财政预算安排的总额内统筹安排。各县(市、区)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发展资金,扶持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加强信贷服务。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将各地有信贷需求且有一定经济实力、信誉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向当地农业银行分支机构推荐,建议农信社、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要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并允许农业龙头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开展抵质押贷款。同时,各类专业银行在现行信贷政策制度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专业大户发展生产、扩大经营。

(三)支持基地建设。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农业综合开发的多种经营资金要加大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都要采取业主投资的办法,实行市场化运作,走“公司加农户”或“公司加专业合作组织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要建立标准化农田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职能部门如农业、水利、国土等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四)力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各级政府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指南,结合地方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工作计划,落实扶持奖励政策。农业、民政、工商等部门要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引导指导、扶持协助等方面的工作,保证其健康良性发展。要加强调研工作,不断总结探讨创新发展机制,要积极帮助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组织解决好办公场所、运作经费、建章立制、经营管理、培训推广、产品流通等方面的问题,强化其功能,提高对农民的辐射带动面。

(五)加强流通环境及信息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增强市场的集散带动能力。经市外经贸部门认定的出口创汇业绩显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市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市外经贸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进口种子、种畜、种苗和加工生产设备等,海关等有关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大力支持。加快“肇庆农业信息网”等农业信息等服务系统建设,加强信息综合和,把信息网络延伸到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农户,及时提供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等动态信息。

高标准农田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31

党的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成效显著,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围绕这一系列目标,田阳县也进一步实施农业强县的战略。

1 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田阳,素有“天然大温室”和“天然大棚”之称,常年无霜,四季可耕,大自然赋予了她发展亚热带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田阳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以芒果、番茄为主要品牌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2015年粮食总产量12.2万t,蔬菜总产量105万t;水果种植总面积25466.67 hm2,总产量20.6万t,其中新种芒果3586.67 hm2,柑橘、香蕉等水果2086.67 hm2。田阳县农业产业逐渐向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

1.2 科技入户显成效

邀请农业院校等各路专家深入指导种植户按照标准化规程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培训和宣传力度,大力推行蔬菜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番茄嫁接栽培和芒果高接换种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引进果蔬种植新技术,以番茄、芒果标准园示范工程建设为重点,在继续坚持普及常规技术的基础上,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3 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1.3.1 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制定《田阳县绿色食品芒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田阳县绿色食品番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逐步完善产前、产中、产后3个环节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其中田阳县编制的《樱桃番茄(圣女果)生产技术规程》成为自治区级标准。田阳县加大建设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投资力度,投入1.24亿元,建成右江河谷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成为首批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1.3.2 实施品牌战略

全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涌现出“田阳香芒”、“田阳圣女果”、“壮乡红”等全国知名品牌。全县有3种农产品取得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4种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7373hm2蔬菜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基地认证。特色农产品芒果、番茄、香蕉、火龙果、红肉蜜柚、百香果等产业带也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引进壮乡一品公司进驻现代农业示范区,流转土地333.33hm2,发展以种植火龙果、大青枣等特色水果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引进聚之乐休闲农业有限公司、壮乡河谷公司等企业在拓展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片,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1.3.3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对全县范围内农药化肥经营场所,实行严格管理,确保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严抓基地监管,着眼市场,强化抽检与督查,确保全县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4 产业化经营纵深推进

1.4.1 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规模

田阳县目前拥有20666.67hm2芒果、16166.67 hm2番茄等较大生产规模特色产业。目前,全县拥有田阳县农产品批发市场、百色壮乡河谷公司等2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老韦物流、果香园等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91家,家庭农场21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

1.4.2 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目前,田阳县农业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现代农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尽管如此,田阳县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分别为22℃、1100mm、1191h,全年352d无霜期,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全县农业人口28.41万人,农村劳动力16.7万人,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拥有较好的农业经济基础。田阳番茄和芒果等特色农产品具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广大农民群众、干部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优越。位于广西西部的田阳县,百色巴马机场坐落境内,云桂高铁、广昆高速公路、右江黄金水道等穿越县境,拥有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建立旅游农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机遇。

2 田阳县发展现代农业工作重点

2.1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引进企业承包经营,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果蔬增产提质增效。突出抓好番茄、芒果“两大”优势产业,适度规模发展种植蜜柚、火龙果、香蕉和百香果等特色水果,着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形成产业化规模,创建出口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县,全面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同时加强休闲旅游开发、培育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促农增效增收。

2.2 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程。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而种地难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大力推广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2.3 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

加大创建“三品一标”,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创建自治区级出口农产品(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县,全面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重点开发芒果、番茄、蜜柚等优势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原产地品牌、生态品牌和特色品牌,提升田阳农业品牌效益。

2.4 着力提升农业开放合作水平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充分利用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平台,继续加强与东盟国家、台湾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大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田阳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3 田阳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新常态下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

改革创新是新常态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规模经营,降低农业成本费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主体素质和效益,解决因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等实际问题。

3.2 以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切实抓好农业生产

加强与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高科技基地交流合作,以重点龙头企业为平台开展农业科学新技术研发,充分利用“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基地为载体,将农业科技研究新成果应用推广和转化。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招商引资、金融贷款等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新品种引进推广和示范等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强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速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

3.3 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业商品化水平

建设芒果文化展示馆,不断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等产业链条延伸。以企业为主体,不断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流通模式,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争取阿里巴巴村淘项目、商务部西部电商项目进驻田阳,推动“京东白条”在乡镇试点,大力发展邮乐购乡村加盟店,鼓励企业、种养合作社、农户积极开展电商业务,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4 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

完善县城区城镇化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建设步伐,把南、北部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科学、有序转移到县城区或河谷乡镇,从事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等二、三产业,为河谷地带建设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农业提供保障。同时出台优惠政策,让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3.5 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良好条件

落实农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产业化农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市场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贴息贷款、补助、奖励等形式给于重点扶持,同时进一步健全农业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3.6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

落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发展有机农业,提高田阳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田阳农业产业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生态化等“四化”目标,推进全县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农业梦”助推“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崔长彬,张金杰,孙宇.加快河北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4(11):68-69.

高标准农田优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优势农产品;制约因素;发展目标;对策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支撑国民经济平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作者针对当前我国优势农产品发展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制约因素

1.1设施薄弱,优势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人增地减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数是20世纪60、70年代完成的,多年超负载运转,损毁严重,减灾抗灾能力较差。目前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以上。虽然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投资比重和总量仍然比较低,还没有形成良性的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比较低,畜禽圈舍建设落后,重大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粪便与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农产品交易、仓贮、物流等方面基础设施滞后,阻碍着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

尽管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等农产品产需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00-2007年,我国国内大豆产量由1 530万t下降到1 273万t,大豆进口量由1 042万t上升到3 082万t,年均增长16.7%,大豆进口依存度由48.1%提高到78.7%。2007年我国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823.6万t,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低于国际安全警界线。

2008年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816万t,进口大豆3744万t、油菜籽130万t,2009年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需缺口在1 300万t左右。棉花消费需求受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带动,国内产需缺口不断扩大。2002年我国棉花进口量18万t,2006年快速上升到364万t。2007-2008年棉花进口量分别为246万t和211万t。硬质面包小麦、软质饼干小麦等仍需大量进口。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双增长,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连续9年增长,但进口增幅远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已成常态[1]。

1.2科技含量低,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待提高

新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农业科技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十五”末的48%,2009年增至51%,但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也远远落后于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科技投入比例偏低,总量偏小。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运行体制有待完善,科研、教育、推广衔接有待进一步改善。地区之间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不均衡,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率较高,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较低。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任务繁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长期以来我国注重农产品数量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不够。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品使用数量急剧增长,化肥、农药、兽药的残留和激素、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消毒剂的毒害作用越来越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食用品质和质量安全。受工业“三废”的影响,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遭受水、土、气等方面侵袭和污染,造成有害成分超标,对食品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近年来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风波等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敲响了警钟。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监管措施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重大转变,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监控,确保食用安全的重任[3]。

1.3组织化程度低,优势农产品产加销有待改善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扭转了我国农产品长期紧缺的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仅用于自己消费,更主要用于市场交换,尤其加入wto以来,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千家万户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生产,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社会分工不明确,难以实现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目前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分别是35%和13%,处于较低水平。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能力比较脆弱。近年来,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亟待科学引导和大力扶持。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多年来仍然以原料或者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相对落后,产业链较短,优势农产品产后转化增值优势发挥不充分。受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脱节的影响,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在占有相对优势的同时,国际竞争力已呈现减弱势头[4]。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薄弱,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消费等环节损耗比例偏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均衡供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发展目标

2008年8月,农业部修订实施《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在原来规划的基础上,将牛羊肉拆分为牛肉和羊肉2个优势农产品,增添了马铃薯和天然橡胶2个优势农产品,并在全国调整划定了16个优势农产品的58个优势区域。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4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6个优势区域,强调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豆和油菜2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7个优势区域,从国内食用植物油供给不足的实际出发,强调提高自给率;棉花、甘蔗和天然橡胶3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9个优势区域,强调提高国内供给能力,突出保障产业安全;苹果、柑橘和出口水产品3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0个优势区域,强调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继续扩大出口;肉牛、肉羊、奶牛和生猪4个优势农产品划定了16个优势区域,强调转变养殖方式,保障基本供给。针对部分优势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在空间上出现重叠现象,提出了复合产业带的概念,并指明了各类复合产业带的发展方向。

2009年2月,农业部编制完成并规划期为2008-2015年的16个优势农产品分品种的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全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从总体规划到分品种规划体系基本形成。通过区域布局的优化,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区域农业功能、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体系构建等5个方面得到强化,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势区域对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能力。到2015年,形成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县(市、区、旗、团、场),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的现化农业产业示范区。

3对策建议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出能力

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确保全国耕地1.2亿hm2和基本农田1.04亿hm2的红线不得突破。建立有效的土地培肥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抓住国家财力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加强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农田水利和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加快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动植物育种、农业机械化、农田节水、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农产品加工贮藏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一些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初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解决农业生产缺水问题。搞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大植物保护、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渔政渔港等建设力度。加快中小型农田水利、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优质粮食产业、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启动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积极开展优势区域的粮食核心区和后备区建设,全面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养殖业为重点,推进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农村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的名牌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加速先进适用农机具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优化装备结构,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分工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

3.2加快科技创新与进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继续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开展动植物遗传育种、栽培和养殖、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为重点,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道路,力争到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5]。

围绕种养业良种、投入品安全使用、生产操作规范、农兽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保护、产品等级规格、包装贮运等为重点,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优势产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对危险性疫病的防范和控制能力。率先在优势产区建成符合国际惯例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种植业非疫病生产区,推动我国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3.3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产加销对接

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在分析产业发展动态、开展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交流行业信息、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维护生产者和相关企业利益方面作用,推动我国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消费等环节的协调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分享到更多的产业化经营成果。鼓励、引导和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发展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互助服务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倡导以社会化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市场服务。

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优势区域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效对接,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产品的转化增值。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农业经纪人队伍,扶持农产品营销龙头企业发展。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开展农产品产品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和订单农业、网上销售、直销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鼓励各类优势农产品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展示,逐步形成培育品牌与品牌促进的良性循环。建设功能齐全、反映敏捷的优势农产品信息网络系统,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进出口贸易,立足国内实现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利用国际贸易调剂余缺。

3.4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促进产品产业升级

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收益。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面落实国家对粮食、油料、肉类、奶类等农产品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巩固、完善和强化水稻、生猪等现有农产品补贴政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补贴品种和补贴标准,制定补贴办法。各级政府切实增加农业投资比例和总量,加大对优质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民收入性补贴政策,加大技术应用性补贴和生产性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加强农业支持保护,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收贮政策,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保护生产者正当权益。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机制,做好农业贸易谈判和涉农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工作,确保国家农业产业安全。

参考文献:

[1]马光霞.200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其分析[j].世界农业,2009(4):43-47.

[2]李浩,白玉瑞.当前农产品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j].决策探索,2008(4):72.

[3]王娟.加强安检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j].种子科技,2009,27(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