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转型的技术

数字化转型的技术

数字化转型的技术

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范文第1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is the origin and cor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will become a communication transition par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nd the effective power and reform of the whole traction starting point. Combined wit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P键词: 数字化技术;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

Key words: digital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pplied undergraduate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192-03

0 引言

转型是高等职业教育对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的主动适应,也是对自身价值和定位的重新思考和调适。职业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文化整体的单位之一,与政治、技术、经济等文化单位密切相关,所以转型发展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外互动的过程,而处于转型初期的转型主体必然也会面临着诸多的内茫和外困。转型主体一般对外部的宏观语境难以发挥主导和决定作用,必须加大力度投入到中微观层面要素的改革和重构,走内涵式、提质式发展路径。转型主体中微观层面的内部改革转型的展开方式、切入点选择成为首先面临的问题。

1 高职转型发展途径的数字化切入点选择

奥格本的社会变动论中提出了“文化基础”这一假设,认为社会变化由文化引起,文化拥有发明、蓄积、传播、调适四个特征,发明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包含于发明因素之中,教育则能够在蓄积、传播、调适因素中得到体现。同时他提出了“文化滞后”的概念假设,认为文化各个部分并非以同样的速率发展。技术和教育分别属于文化的不同部门,技术发展引起产业变化,产业变化要求教育进行调适。产业是独立变量,教育是从属变量,产业和教育属于典型的“文化滞后”现象。职业教育与技术和产业密切相关,以技术发展为依赖和载体,是人类生产在教育领域的延伸。虽然在社会文化变动的实践层面,职业教育发展涉及的因素更为多元,过程更为复杂,但是也可以了解技术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也可以说技术是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因。

当前,网络、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已经突破了社会生产的框架,波及到了社会文化和个体思维层面。技术成为除“人、文化、教育”三个维度之外理解和重构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新维度,选取技术作为视角和切入点来探讨高职转型途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价值诉求。如图1所示。

2 高职转型的数字化策略

我国高职转型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展开的。在工业4.0概念背景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产业的核心特征。数字化技术发展改变了产业和社会的展开和呈现方式,并催逼职业教育进行调整和适应。

2.1 数字技术文化情境下的高职转型目标调整策略

数字化技术文化中的高职转型本质上是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包含了职业教育价值观、目的观、功能观、体制观、内容观、方法观、质量观、师生观等全面变化,而价值观和态度是内核和关键。数字化技术引起的文化变革蕴含了新的效用价值、观念、规范、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并进一步重构人类的文化内蕴和价值取向。教育学的文化性格也从“科学”转向“文化”。个体在数字化成长的过程中享受更多时间自由、空间自由、充足资源和发展可能性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受控、自我异化、自我分裂、自我意义消解的困境。

高职转型,理念先行,办学理念决定政策制定和行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必须一步到位,避免升级而没有转型,又落入到学术性大学的发展窠臼。转型也不是“拿来主义”,不照搬照抄国外经验和学术性大学经验,而要强调创新和融合。高等职业教育学校需要走在个体发展的前面,为个体发展创造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促进学习者深度参与的教育生态。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理念要与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相匹配,或者更富有前瞻性和动态性。技术实践要与中国社会、文化相融合,进一步形成具有一定民族特性的价值观体系。

2.2 数字化情境下的高职转型组织管理策略

高职转型后的办学定位大多是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主要的模式之一。政府、企业成为影响高职转型、快速发展的最有力的两个外部因素。政府和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理念必然会对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院校管理体制造成很大的影响。

高职院校转型后的组织管理在多元合作和技术促进的双重要求和作用下,必须对组织自身连接松散、目标笼统、依赖性强、合作性差、静态封闭、竞争意识缺乏等问题进行改进。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将为教育组织内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供支持,加强组织内部以及与组织外的连接,使组织管理跨越时空限制、更趋多元化、开放化和有效化。其次,随着组织内个体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辅助,组织分层要不断减少,使组织结构不断趋于扁平化,促进管理决策更加民主和高效。第三,在数字化技术管理的情境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过程和流程需要随着组织结构变革不断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第四,加强组织中个体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组织成员的主动性,适应组织发展和变革需要。最后,转型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打破非赢利性组织惯有的管理文化,不断将营利精神和市场意识引入到组织管理中,提升组织个体的集体感和融入度,提高组织整体竞争力。

2.3 数字化情境下高职转型教学改革展开策略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要素,知识化员工和终身学习成为人才培养新要求。数字化技术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展开的宏观背景,数字化技术素养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中的要素,数字化技术应用成为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成为有效化教学和终生学习实现的强有力支撑平台。

2.3.1 学科和专业建设

高职转型后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决定了学校发展服务的方向,一般地区和行业为学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决定因素。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一般不会对学校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模式造成决定性影响,但是会影响专业调整的周期和方式。转型后的高职院校首先要在办学定位明确的基础上对专业进行重新考察和评估,考察和评估的第一步既是建立信息渠道,获取需求信息。当前,大数据、云技术等网络技术能够广泛收集、精确分析相关数据,结合行业需求和技术更新,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能力,提出专业方案,或者在原专业基础上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拓展展业课程覆盖面。

2.3.2 课程建设策略

在数字化背景下的职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建设目标应该是双向度的。在整体课程建设上应扩展课程的外延,将学校课程扩展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隐形课程以树人为目的,包含学校所有的文化影响。显性课程以成才为目的,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主线。

在显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中,数字化技术重构了课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贯穿到课程目标定位、内容选择、资源开发、组织实施、评价等整个流程中。数字化技术拓展了课程开发、建设的主体观和时空观,课程开发过程不再是一劳永逸,而是形成性循环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的;课程开发主体不仅限于某单一主体,而是多元参与,开发者、使用者、学习者等同样可以参与到课程开发中。高职转型后的数字化课程建设并不能仅囿于技术论、工具论和思想论的取向,更关键的是将数字化作为行业或者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文化、社会、价值和观念背景。数字化技术文化存在于行业和专业中,而不是仅仅体现或者应用在专业教学中。这就意味着数字化课程建设并非要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而应以行业、职业和专业为中心。数字化课程建设的核心内涵应该是行业数字化技术的存在方式、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复合。

2.3.3 非正式学习开展策略

在数字化背景下,高职转型后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过程中,非正式学习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得到彰显,一方面原因是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符合学习过程中个体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不断凸显的学习理念。转型后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仍然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工作场所学习是这种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同时,在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工作场所中的非正式学习也成为主要的实现手段和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教学理念和情境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E-learnning、混合式学习等学习形式也正在逐渐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教学模式,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校园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些非正式学习形式中,数字化技术将发挥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双向互动、支持全面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将为校内教师、学习者和企业导师提供沟通合作支持,使校内教学和工作场所学习具有更系统的联结。

3 案例

以“微课程”为教学单元,从教师课内教学、学生课外学习两个层面,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微课程”视频的设计。主要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教师依据预设的问题,通过问题层次细化及问题逻辑关联后建立的问题逻辑体系,构成“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二种是在收集学生问题并与教师预设的问题对接,调整原有问题体系结构或重设问题后,制作“微课程”视频。教师通过集体备课,选择部分教师拍摄四段“微课程”视频,时间各为8~10分钟,上传到“慕课”平台,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再次,“微课程”的教学实施。教师可以自己决定在课堂上现场授课或播放“微课程”视频。如果播放其中的一段视频,让学生先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可以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如果把本校或其他学校最优秀教师的“微课程”视频课录下来,让平行班的学生一起学习,对学生来说则是充分享受了优质的教育。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通过“慕课”平台可以自主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做作业、在线答疑等学习活动。由于有了“微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会倒逼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 总结

数字化技g文化变革是高职转型的起点和主线,也会成为沟通转型主体内外部因素,牵引整体性变革的有效动力和抓手。作为转型发展的主体,改革发展必须以教学为核心和根本,也必定要从教学改革抓起,这是转型院校的首要任务,也是院校自身改革发展最合适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郑娟新.文化再造职业教育―基于技术变迁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3]朱厚望.中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7.

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395-02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内容上,使用数字技术来编辑加工;传播上,是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包括电子出版、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电子出版是指将数字化内容与具备一定外在形式的物质载体固定在一起提供给消费者的出版方式。互联网出版: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客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手机出版因接受信息的终端设备主要是手机而得名,是一种通过无线网络传动出版物内容信息的出版方式。

一、数字出版的特征

1、内容生产数字化。精神产品生产阶段要采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手段,使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所有信息都以二进制数字编码的形式记载在相应的存储设备中。

2、管理过程数字化。使用全数字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把各个出版项目中各个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规制、存档并动态更新,从而让管理者随时随地协调和控制各个出版项目的进程,确保产品的质量。

3、产品形态数字化。对原有信息信号的处理后形成的二进制编码信息流,需要一定的解码设备将数字流转换成人可以感知的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信号。

4、传播渠道网络化。固定物质载体的出版物要通过仓储、分拣、包装、交通运输等流程才能实现出版物产品的传播;而数字出版其产品是由能够转换成电流或电磁信号的数字流所组成,无法通过传统物流系统,只能通过一定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传播,这一过程快速便捷,而且传播的成本很低,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网络等。

总之,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它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数字出版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目前已经形成了期刊和图书的新业态。目前,数字出版业总产值已超过传统出版业。

二、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业造成冲击也带来挑战

传统出版业作为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延续与发展的文化生产方式,目前正受到了数字技术风暴的影响。一方面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之遇到了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1、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挑战。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来全国图书销售总册数一直呈徘徊状态,增长乏力,单品种销售量下滑,出版利润下降,图书市场从整体上看已步入一个成熟期、呈现出不景气的态势和经营滑坡的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分流了大量原来属于传统出版物的潜在购买力。

2、数字技术给传统出版业在生产流程、营销方式、人才储备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提出了挑战,让众多出版商如临大敌。

(1)对传统生产流程的冲击。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出版生产流程,在组稿、编辑和印刷等方面更具有优越性。.数字出版物的随机检索增加了出版物的交互性,加之信息的海量存储增强了信息传播的能力,可以随机检索的海量信息,突破了纸张版面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编辑的工作量。数字出版对印制流程方便快捷、实现了按需印刷,数字出版使出版载体从有形到无形,印刷流程或将消失。在网络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信息是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和传播的。网络出版通过数字化的“复制”取代了“印刷”,传统意义上的印刷环节被省略。

(2)对传统营销方式的转变。数码印刷解决了困扰出版界很久的库存和退货问题,对发行环节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发行流程被大大缩减。随着电子商务技术和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发展,出版物的发行可以在网上完成。

(3)数字技术的发展需要复合型出版人才。传统出版业中缺乏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出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随着我国出版社全面转企改制工作的推进,出版市场特别是数字出版市场将会吸纳更多复合型人才的加盟。传统出版业的体制与运营机制还没有与数字出版这个新兴产业全面接轨,构建一个清晰化的商业模式似乎还需时日,大量的传统出版机构依然是数字出版的旁观者,至今没有实际参与的动作。

(4)版权保护制度还需完善。在数字出版领域,版权保护的问题较为突出。数字出版的繁荣是不可能建立在一个缺乏对原创知识产权尊重与保护的环境下的。

三、数字技术给传统的出版业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从技术上看,传统出版物上的内容可以比较容易地转化为数字形式,出版的发展空间以新的形式得到拓展。

2、网络为出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等新媒体不会简单地代替传统出版物,而是开拓、满足了读者的新需求,而且还会拓展传统出版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因此,从传播史看,新媒体的诞生对传统媒体往往具有包容性,各类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

3、在相当时期内,数字媒体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会共存。从发展趋势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呈现出融合共生、互补互动发展的趋势。

出版业是名副其实的创意产业。所谓创意出版是指出版人凭借个人知识、智慧和创意,对出版活动或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通过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赢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创意出版的核心是创意,没有创意,出版就失去了灵魂,创意只有运用于出版,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的力量。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数字出版的兴起,出版社需要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出版从业人员队伍,特别是需要编辑人员素质的转型与提高。这里所说的编辑素质转型是指其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的转变,由不适应创意出版转向适应创意出版,开创编辑工作的新局面。具体说来,转型是素质上的更新和变化。在发展创意出版产业背景下,编辑素质转型已成为编辑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1、思想观念的转型

(1)认识观念的转型。出版活动中的认识观念包括对出版活动、出版单位、出版物等性质的认识。传统观点片面认为出版活动属于文化活动,是意识形态的阵地。出版物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商品生产的性质界定出版活动中认识观念的转型,是编辑思想观念转型的重中之重,是做好新时期编辑工作的重要条件。

(2)思想意识的转型。编辑的思想意识主要体现在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编辑人员对其生产的产品,必须注意质量,增强质量意识,并把自己的产品推向流通渠道。

(3)思维模式的转型。编辑思维模式转型要求有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能力,有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思考新的问题的能力,有判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信息不断发生变化的能力。

2、知识结构的转型

(1)从封闭型知识结构向开放型知识结构转变。在当今社会,谁不更新自己的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要适应网络出版和创意出版的要求,编辑的知识结构应成为开放型结构,即对一切有用的新知识开放;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

(2)从单一知识结构向复合知识结构转变。新型的编辑不应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应成为具有全面性知识的人才。随着网络出版的发展,网络知识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将大大增加,应该在包括声音、图像、音乐、动画和影像等多媒体出版中,具备成为“系统制片人”的能力。

(3)从被动型知识结构向主动型知识结构转变。知识结构是影响乃至制约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未来社会的知识将处于不断地更新中,而出版物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编辑首先就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必备的创造能力。

3、业务能力的转型

(1)语言文字能力。编辑要在语言文字方面建立自己的职业优势,就必须比作者更熟悉有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文件,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并能敏锐识别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常见错误。写作能力也是出版物编辑的基本功。否则,就容易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种种“硬伤”,甚至闹出以错改正的笑话。

(2)策划能力。编辑策划以选题策划为主,还应包括市场营销策划、出版单位形象宣传策划等。编辑策划中要重视信息感知能力的重要性。能及时地把握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利用。

(3)社交能力。编辑应把作者、读者视为自己的知音和朋友,建立深厚的感情和广泛的联系,相互理解和支持,做好这一点,编辑需具备一定的社交和公关能力,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得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信息技术能力。蓬勃兴起的数字出版有着全新的网络出版环境,出版工作越来越多地与互联网相关联,从而对传统意义上的出版理念、出版流程带来了全新的概念诠释。所以,编辑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电脑,将人脑的信息转录在电脑上,将文字内容转变成数字信息;具备网络运行、硬件维护和软件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悉保护著作权的技术手段;能熟练制作专题页面,制作多媒体动画,熟练处理图片。出版社编辑只有掌握了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使自己在数字出版发展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对传统出版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在于如何去应对。随着世界范围内数字时代的到来,在大众的阅读方式已经从传统纸介质开始向新兴媒体转移,电子书、在线阅读、手机书等数字出版的全新载体正悄然兴起、且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出版业而言,顺应时代潮流向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出版业只有适应市场经济和出版活动的规律,才能有发展。在数字出版异军突起的形势下,传统出版业编辑的素质只有依据现实需要进行转型,才是一名合格的编辑,才能不被淘汰。

参考资料

[1] 中国新闻出版网:王熙俊《数字出版离我们有多近?》;

[2] 中国新闻出版报《加强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是数字出版发展的当务之急》;

[3] 柳青《数字技术对专业图书出版的影响》,《科技与出版》2004年第6期;

[4] 吕志军《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务流程的影响》,《大学出版》2007年第2期;

[5] 文宏武《数字化浪潮与出版创新》,图书选题创新――2006香山论坛;

[6] 蒋云峰、蒋保纬《传统出版应对网络出版的对策研究》,《大学出版》2003年第1期.

[7] 中国新闻出版报:齐峰《积极投身数字出版的洪流之中》

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范文第3篇

一、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相关概述

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变是我国对高校教育发展做出的规定。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变能够使高校教育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外,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能够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缓解人力资源结构失衡的现象。因此,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变十分重要。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力量,必须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办学模式改进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高校应积极明确图书馆在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定位,根据高校的发展规划、教学现状、办学宗旨和科研工作来找准图书馆在高校发展中的位置。只有高校图书馆结合高校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信息需求制定发展规划,使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能够与高校转型发展相适应。

二、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中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作用

1.提供知识载体。图书馆资源建设能够为高校转型发展提供知识载体。在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下,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点向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变。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必须向学生传授应用技术知识,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而学生应用技术知识的掌握需要完善的理论指导,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引进应用技术知识,加强学生对应用技术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夯实学生的应用技术知识基础。另外,高校各专业教师可以在课程讲解之后,向学生推荐图书馆中有关应用技术知识的书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加快学科专业建设。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加快学科专业建设,使高校的学科专业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尤其在当前技术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校应根据各行业的发展建设学科专业。并且,在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设置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而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高校积极建设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图书馆中各专业的信息资源,着重建设重点学科专业的信息资源,使高校图书馆建设为学科专业建设服务。

3.促进高校转型发展。在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以高校的应用技术型转型为中心调整资源结构,完善应用技术型教育资源和学科专业资源,使高校的应用技术型有充足的知识保障。例如,高校图书馆建设积极响应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学科专业资源和应用技术知识,为学生提供知识载体,使学生深入接触应用知识和技术性知识,为学生的实践锻炼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进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技术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配合学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三、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中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特色资源库问题。高校转型发展需要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建设特色资源库。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缺乏特色资源库。很多高校都是对各专业所需要的图书资源进行整理,引入转型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技术知识,缺乏特色资源建设。另外,虽然有些学校建设了特色数据资源,但是其特色数据资源只是将本校的论文和图片等资料进行单独整理,没有对现有的本校的特色资源进行深入加工,也没有将本校的图书馆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特色数据资源质量不高。并且,大多数高校都对本校的特色数据资源进行了权限设置,学校以外的人员很难获得高校的特色数据资源,特色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2.学科资源不完善。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离不开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高校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应根据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学科资源建设。但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不够完善。首先,很少有高校建立学科导航,学生在查阅学科资源的时候只能从复杂的分类中进行筛选;其次,很多高校的学科资源数量较少,缺乏更新和维护,难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学科资源需求;最后,部分高校在建设学科资源的过程中对学科资源的分类比较混乱,只按照学科种类、文献类型和资料作者进行分类,学科资源分类不合理,给学生和教师的资源查询带来了巨大困难。

3.数字资源建设不合理。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为响应高校的转型发展积极建设数字资源。但是,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不合理,大量引进中文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中的资源大部分是重复的,数字资源内容不够丰富。另外,部分高校的数字资源建设不够完善,没有开放数字图书馆。学生只能在图书馆机房才能进入数据库,无法使用自己的手机和电脑进入数据库。

四、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中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措施

1.资源建设多元化。首先,馆藏结构多元化。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于高校的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转型发展战略中,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丰富馆藏资源,并重点建设新增专业和特色专业的馆藏资源。其次,数字资源多元化。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应积极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将本校特色的科研资源与应用技术资源相结合,积极引进应用技术资源,满足高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资源需求。最后,渠道建设多元化。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应积极拓宽资源建设的渠道,采取多种渠道引进应用型技术书籍,建设数字图书馆,扩大外文文献的检索范围。

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教育;出版;编辑;核心素养;专业成长

众所周知,在传统图书出版和电子音像出版领域,教育出版一直是产值比例最大的板块。可以说,教育出版实现转型升级是传统出版业完成转型升级的关键。《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数字教育市场总体上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传统出版单位正在加快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和模式创新”。再观现实情况,当前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仍面临产品核心价值不明确、产业链话语权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等诸多困难,且缺乏大量人才。有学者认为,缺乏复合型人才是阻碍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1],数字出版专职人员少且多来源于内部转岗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2]。由此,文章立足于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难点,对数字教育出版编辑的核心素养和专业成长路径进行分析。

一、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难点与人才需求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用于支撑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其产品的核心特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以内容为核心,围绕内容配套相关教育功能与服务,这是其不同于一般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和系统的根本特点;其次,以学生为核心用户,兼顾教师、家长等相关群体;再次,在内容、功能、服务等方面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和实际教育教学的需要;最后,技术实现需要符合网络传播业态和教育规律的要求。从实际看,传统教育出版以教材、教辅产品为主,而数字教育出版则除了数字教材、数字教辅出版外,还增加了数字化课程出版和教育资源数据库出版两大新形式,并且关系到出版平台、商务平台、课程教学平台、版权管理平台等各类配套系统。可以说,数字化教育产品在出版过程中,内容、产品形式、发行渠道和应用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当前阶段,数字教育出版的有效业态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包括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结构体系、管理方式、盈利模式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许多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仍在探索中,各种数字技术如何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尚无定论。因此,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在产品设计、开发、运营方面均存有较多难点等待攻克,需要编辑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毋庸置疑,数字教育出版强调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融合发展。理论上讲,其编辑应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实现融合应用。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每一个领域均包含复杂的知识、能力体系,且具有各自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加之当前从事数字化教育产品出版的编辑多为传统编辑转岗而来,同时具备上述三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并实现跨领域融合应用绝非易事。以教育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为例,早在20多年前,将传统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多媒体化呈现就已经是教育出版数字化的一个主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科书内容的数字化已从多媒体升级到富媒体、智能交互、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而这种采用“新媒体技术改变知识呈现方式”的教育出版产品设计方法在近年来一直广泛存在于教育出版行业。该类产品看上去改变了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已经结合了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个领域,但编辑在策划产品时对各领域的认识深度不足,仅做了形式上的改变而无法从融合的角度对产品的内在教学逻辑进行系统设计,即并没有触及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认知需求,因此无法被教育工作者视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有效促进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笔者认为,对多数正在从事或想要从事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编辑来说,应在具备一定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专业学习途径,逐渐成长为能够驾驭一些数字教育出版项目的专门人才。

二、教育出版转型中编辑的核心素养

在综合了能力、知识、素质、态度等要素后,人们提出了在评价人才时可使用“素养”这一概念[3]。在传播、教育等领域,“competencies”“skills”“literacy”等单词都在不同场合被译为“素养”。从这些词的含义和词源不难看出,“素养”本质上是人们胜任某一领域工作时必备的能力、技能、知识等的综合体。所谓的核心素养,则是各类素养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根据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需要,编辑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从事数字教育出版的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可概括为社会责任和人文底蕴;第二,具有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即融媒思维和学习能力;第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即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核心素养处于编辑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体系的底层,支撑着编辑知识、能力结构的不断建构,也引导编辑长期、持续地进行专业发展。

(一)基本品格和基础技能:社会责任、人文底蕴

社会责任是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编辑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社会责任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化的责任方式两个层面。在社会责任意识中,最为关键的是政治坚持。数字教育出版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和育人的职责,读者以未成年人为主,其产品的政治方向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国家认同等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甚至影响到未来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编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教育理论,这是工作的基本方向。同时,由于数字教育出版工作具有多领域融合的特点,合作担当是有效的社会化责任方式。对编辑来说,应该认识到数字教育出版需要分工合作,以团队方式完成数字出版产品的研发和运营。人文底蕴是编辑的必备素养,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出版工作,一个编辑的人文底蕴都是不可或缺的。普通编辑学认为,编辑活动的本质就是从原有的社会文化出发,缔构并产生新的社会文化[4]。数字教育出版的编辑工作实质也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目标,将已有的社会文化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内容产品。在这之中,编辑的人文底蕴对内容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并能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二)持续的专业成长潜力:融媒思维、学习能力

教育出版向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出版实施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出版的内容、形态及传播途径都需有相应的变革。传统编辑工作多受限于纸张载体进行平面思考,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应树立多媒融合观,形成多元化的思维和立体思考模式,主动探究不同媒体的教育功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中。信息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编辑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广博、系统、复杂且在不断发展。因此,具备学习能力是教育出版转型现状对编辑提出的必然要求。学习能力既指编辑应该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同时又强调编辑应具备合理高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比如,编辑应该积极尝试各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对编辑来说,自身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会直接影响到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无论从教育出版转型的发展阶段,还是从编辑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来看,学习能力无疑都是编辑的必备素养。

(三)正确的工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创新意识符合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且在教育出版转型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当前,无论是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还是作为出版服务对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都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只有通过创新发展填补空白、完善产品设计与应用,才可能进一步推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在教育出版的转型过程中,融合创新、集成创新、改进创新都是可以尝试的创新方向,包括将新技术以合理的方式应用于教育出版中并形成新型的产品,应用不同的技术,以创新集成方式为教育出版服务,依据教育和出版的实际需要对已有技术进行改进等。而所有创新的前提是,编辑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与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工匠精神有了新的时代表征。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所涉及的已不仅限于手工业者应具备的价值取向,而是各行各业的通用素养[5]。在教育数字出版中,工匠精神是指敬业态度、乐业情怀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甚至可以认为,工匠精神是上述各项核心素养能够可持续发挥作用的保障。无论是学习还是创新,都只能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才具有持续、深入发展的可能性。上述三方面六项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对编辑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编辑实现进一步发展并推进教育出版转型的关键。

三、编辑的发展途径

如上文所述,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由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彼此融合、交叉形成,并且领域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两个或多个领域知识与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重构了一种新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而形成新的专业领域。由此,上述新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编辑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编辑的专业素养以实现核心目标是各教育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具备三方面核心素养的编辑可通过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等方式逐渐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一)立足自身专业稳扎稳打

在教育出版机构中,编辑都已具备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大多数编辑拥有与教育相关的专业背景,包括宏观的教育学、课程论、教育心理学专业或具体的学科专业。少数编辑则是编辑出版、新闻传播或数字出版专业。无论编辑本身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应该首先立足于自身专业,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加深对自身专业的认知。

(二)开展定向学习分项突破

某个具体的数字教育出版项目,并不会要求编辑具备覆盖教育、编辑出版和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教育和信息技术方面,单一项目往往只涉及与产品定位相关的一小部分知识或技能。在这些项目的预备或启动阶段,编辑可以通过定向学习集中攻克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并基于对自身专业的深度理解在项目范围内实现跨领域融合。在一些项目中,编辑只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话语体系、了解其基本原理,遵循社会化责任分工,与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完成数字教育出版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而这一过程本身需要编辑具备社会责任、善于学习、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积极参与科研推进深度认知

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是教育出版在数字化转型时期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数字教育出版目前存在太多需要研究的空白领域;另一方面,参与科研是普通编辑成为学者型编辑的必要方式。编辑参与的科研工作一般直接与出版产品相关,属于实用研究。科研的成果将成为提升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品质的直接因素,而科研的过程则是编辑内化知识、创新突破,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当然,对于任何编辑来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参与科研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更需要编辑具备善于学习、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

(四)不断融合创新发挥价值

创新意味着对旧的、常规事物的超越和突破。由三大领域融合而成的数字教育出版行业,更加需要编辑善于创新,从而推动数字教育出版的发展。但融合创新的本领并非一蹴而就,也没有哪所高校或研究所可以直接培养出符合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要求的创新型编辑人才。那些具备核心素养的编辑,只要在不断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并在一定范围内敢于融合创新,实现跨领域的知识、能力融合,就可以成为满足数字教育出版需求的人才。

四、结语

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目前仍处于攻坚阶段,其对传统出版行业整体实现转型升级有着重要影响。编辑人才的遴选和培养在这一阶段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核心素养和编辑专业素养提高途径,意在尝试解决当前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编辑人才缺失的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看,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无疑有着巨大潜力。但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出版不同于其他传播领域,教育出版的受众对信息掌握深度有刚性需求。这也是技术与内容浅层结合的方式不适用于数字教育出版,以及数字教育出版产品设计、开发、运营面临诸多困难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任重而道远,需要编辑们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李莉.山东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21.

[2]雷鸣,湛冠琼,冯英.我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出版广角,2021(18):39-42,53.

[3]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

[4]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18-20.

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勘察设计企业;转型

1 勘察设计企业转型发展的现状

勘察设计中包含多项内容,即使部分此类企业存在差异,但从行业整体的发展层面而言,大部分此类企业转型发展情况基本类似。首先,行业前进方向趋同,拓展市场份额的动力有限。从“十三五”开始,此类企业在制定运营战略时,区域化、一体化等词语出现概率较大。而在当前竞争形势下,更多的此类企业积极推进产业链的整合,涉及项目总包、动态咨询等,并在发展增长点区域实行全面拓展,在业务细分行业拓展方面也积极推进。该种发展确实与市场变化相适应。换言之,基于原本的市场存量,进一步拓展增量市场,且对于此领域的竞争会持续加剧。在紧张的竞争氛围中,向下竞争的现象逐渐凸显出来,并购频率日趋提高。其次,行业界限模式,竞争方呈多样化趋势。勘察设计企业实施跨行业推进期间,竞争方随之增多【1 】。同时,资本影响程度加深,其他领域的企业逐渐加入行业竞争中。后来者在资本及价值量等方面均呈现出良好的竞争优势,能构建闭环业务。其他领域的企业借助资本方式进行收购或入股等,直接介入该行业中。最后,效率提升趋稳。该行业的工作模式由原本的手工设计演进至如今的计算机软件绘图,作业效率实现有效提升。而步入数字化时代后,部分企业的效率似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最终呈现的效率提高是通过增加作业时间达到的。

2 数字化助力勘察设计企业转型发展

勘察设计企业承载着从源头为工厂注入优质基因的使命,搭起技术与工程转化的桥梁。工厂运营期间的运行效率、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勘察设计阶段的设计理念是否先进,设计优化是否先进。数字工程开启了自工程建设期伊始就进行智能工厂建设的新模式,实现物理工厂和数字化工厂同步建设,以及延伸构建桌面炼厂,赋能智能工厂建设。数字化转型的勘察设计企业,就是从源头为工厂注入数字基因,助力工厂的数字化转型。

2.1 助力市场开发

勘察设计企业若想实现转型发展,需充分发挥当前社会信息大爆炸的形势。在市场开发方面,需借助大数据分析,了解目前项目市场情况,采取数字化的手段进行数据整合。为此,相关企业可将自身以往参与设计的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汇总,并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获取其他相关企业的有关信息,建立与勘察设计工作有关的数据库。如价格库、工程量库、投标报价库等。以价格库为例,相关人员可在自身当前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开发,除勘察设计所需的资源价格外,还可开发与工程项目相关价格库,以助力自身的转型发展。如施工材料、设备价格库等。再如投标报价库,该数据库中包含大量的工程项目信息,企业可借此查询到同类型项目的超投标价格情况,并结合自身的工作能力及市场情况,使给出投标方案更为合理,提高投标行为的精准性。

2.2 助力项目执行

2.2.1 数字化助力协同设计三维协同设计的要点主要有4 项:首先,以标准化定义为前提,构建基于系统化工作流和标准化数据流的集成化设计平台;其次,建立统一的编码系统,以建立多项内容之间的关联性,确保交互“行为”均明晰可见,同时,编码后可提高数据查询的便利性,是达到借力于数字化的基础保障;再次,形成数据库一体化,勘察设计系统中,将不同阶段的设计内容均录入系统中,设计师可从中选择设计素材【2 】;最后,通过集成化设计平台深度应用,可有序管理各专业、各类型设计文件,互联互通设计数据,多专业二三维协同联动设计与校验,通过多源数据同构化,有效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和价值。2.2.2 数字化助力可溯源采购材料决定一项工程是否具备符合标准的能力,因此,采购环节极为关键。通过构建数字化采购平台,提高各类信息的透明度,强化采购链条关联性,使得建设过程中采购物资从下订单时的价格寻优,到物流运输过程实时监控,再到项目现场物资管理等全过程实现实时追溯。工厂交付业主时,不仅便于后续检维修、备品备件管理,更有利于设备信息溯源。2.2.3 数字化助力打造智慧工地从工程施工的角度而言,施工现场的智慧管理平台开发与实施应用,助力打造智慧工地。借助物联网技术,将施工作业产生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直接导入数字工程平台,相关人员可直接根据系统显示的数据,利用智能化手段,如无损检测智能评定成套技术、管道焊接智能化管理等方式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实时监管。同时,利用BIM+GIS,通过工地现场的三维模型了解工程施工的进度,以此达到可视化施工的效果。

3 助力工程技术转化

通过构建并深化应用开放连接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工程转化为技术创新需求指明方向、技术创新持续助力工程转化的良性循环,加速工程转化与技术创新的双向迭代。一方面,基于工程建设过程,可使技术创新团队明确创新需求、确定研发方向、辨识可得资源、确定协同策略;另一方面,可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工程转化效率,产学研创新团队通过契约关系在创新平台实时共享信息,明确责任矩阵,使研发、设计、制造数据适时相互验证、量化评价并迭代优化,有效解决了关键技术创新与高效精准放大实施的难题,显著提升工程转化能力。

4 助力人才转型

数字化推进企业转型,并非以“转型”为终极目标,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其同时属于“创新”与“变革”的范畴。在转型发展期间,注重人本观念,强调用户的视觉体现。以往勘察设计在人才方面强调的“工程技术”,缺少数字化的高质量人才。需利用社会吸收及内部培训等方式缓解不良情况。同时,数字化人才总量有限,促使人才流动率偏高。而数字化的发展确实促使企业完善对应的激励机制。即开设专项的发展渠道,由传统的产值提奖转变成年薪制,由此保证数字化人才结构。在培养此类人才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会持续转变组织整体文化。数字化为企业文化朝着高反应效率及协同能力等方向发展提供助力。数字化转型期间,企业应当在稳定且变动的文化中找出平衡点【3 】。

5 助力结构完善

基于数字化,企业若想实现转型发展,势必要完善现有的组织框架,以满足数字化转型的需要。以往模式下的企业内部一般不会设置专门的有关信息的行政部门,即使存在,负责的工作内容多半是计算机维护及采购等。而数字化转型应当依靠独立的部门及小组团队加以整合,全面推进有关内容。开设数字化中心需准确定位,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部门,而应“扮演”顾问的角色,和其他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在完全掌握企业管理及业务的情况下,分析数字化助力经营效率及吸收新业务。

6 结语

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洪流”依旧没有衰退的迹象,日益兴起的人工智能、机器算法、大数据等正在改变着传统行业的工作方式。数字技术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推动工程建设运行模式发生变革。基于数字经济,助力于数字化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已然是勘察设计领域的发展方向。而如何借助数字化,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以谋求新的“发展之路”,应当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亚娟.数字化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中建西南院的数字化实践与探索[J].中国勘察设计,2020(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