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标准农田技术标准

高标准农田技术标准

高标准农田技术标准

高标准农田技术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分散,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农田建设的诸多方面,如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等,近年来,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都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但是对高标准农田的理解各不相同,投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国土部门侧重于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侧重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水利部侧重于农田水利建设等等。高标准农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投资分散甚至出现重复建设现象,不利于发挥项目的效益。

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重表面轻地力

目前建设中的一些这些项目往往集中在重复建设沟、渠、凼、路等硬件基础硬件设施,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甚至导致地力短时间内下降,影响粮食生产产量:一方面,为了使“田成方”,项目将一些边边角角的生地规划进来,同时,项目又需占用一些熟地建设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影响农田的整体地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农田田面平整,应加铺生土平整田面之后再铺设一层熟土以保证耕地土壤质量,但是一些非农业部门的项目责任部门,或因缺乏相关农业知识,或因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在项目建设中没有严格按照农田生产要求进行建设,导致所谓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地力反而在短期内下降的现象。

3、高标准农田管理缺乏合理制度安排

近年来,各部门的农田基础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标准农田使用管理制度缺位。在投入上,很多项目没有配套的修护资金;在使用上,很多项目是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建设、农业部门使用,项目建设与使用脱节;在管理上,政府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农田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当农田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没有相关的补偿机制,农户或其它社会力量一般不会自发组织维护。

4、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上缺乏一定的保护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用地与建设规划用地、工业用地的矛盾呈上升趋势。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一旦农田被征用,前期建设项目也随之被毁。另外,近些年来,城镇周边的农民生计来源比较灵活,流转土地和种田的积极性降低,出现了个别高标准农田抛荒或季节性抛荒的现象。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甚至出现一定程度边建边毁边弃现象,亟待加以制止。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须进行广泛宣传。

2、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4、整合项目,综合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科学选点、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规模开发、综合资源、分别利用、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县级负责、有序推进、整体验收、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综合开发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利用的亮点。

5、创新机制,处理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意愿,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正确处理适当提高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6、加强管护利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管护机制。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改造后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结束语

当前,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尤其作为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度实施管理制度,采用一切激励性的、有利于农民切身利益的手段和措施,激发农民和管理者的工作热情,让我们的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在高素质人群的管理中,抓住机遇,大胆务实地改革创新,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的有效管理,实现基本农田的高产稳收。

参考文献

[1]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2011,(04).

高标准农田技术标准范文第2篇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全区农田建设管理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和全区农业农村局长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新增9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为确保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一)落实项目任务。及时分解下达年度建设任务及资金,尽早落实任务到到项目、到地块,有序推进项目设计、审批、招标、实施等工作,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9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二)严格审查审批。严格立项前置查重、审核,拟建项目设计前位置查重、地类核实全覆盖,确保新建项目不重叠、地类符合要求。继续实行分级审批制,脱贫摘帽县自主审批,建设规模8000亩以上单个项目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审查审批,建设规模8000亩以下单个项目由市农业农村局审查审批,专家审查和第三方中介技术咨询相结合,严把审查审批质量关。规范项目变更管理程序,确需变更的项目依据管理权限进行变更。

(三)加强全程管理。县(区)农业农村部门严格履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责任。自治区和市级联合开展技术服务,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全要素监督指导,加强关键节点控制,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质量。6月底基本完成前期工作,8月底基本完成招投标,9月底开工建设,11月底完成80%建设任务。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使用方向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规范项目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专人负责,严格把关。

(四)严格验收考评。按照项目验收管理办法依规开展项目验收,及时完善2019年以来实施项目标识标牌。2019年立项项目年底前全部完成竣工验收,2020年立项项目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50%以上,并及时上图入库”。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高标准农田激励评价、财政资金绩效考评相关工作依据相关要求抓在日常、抓在经常。

(五)加强运行管护。建管并重,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竣工验收通过项目及时移交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压实县级监管、乡镇负责、村级管理责任,多措落实维修和管护经费,强化日常维护和管理,因地制宜探索管护模式。

(六)编制建设规划。对标国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年内完成编审工作并报批。市、县(区)按照整域推进思路编制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理清建设空间,开展项目储备,排好实施时序。规划编制应将高效节水灌溉、盐碱地改良等措施一并纳入其中。    

二、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七)谋划长远发展。按照三年全覆盖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思路,谋划《“十四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编制大纲,尽早启动编制工作。

(八)完善考评方案。结合2019年、2020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情况,修订完善《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考评方案》,印发《2021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全区2021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九)开展竞赛考评。组织召开全区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启动会,全面启动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密结合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黄河杯”竞赛考评工作,鼓励创新,样板引路,宣传鼓动,持续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补短板、强弱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监测

(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突出新建高标准农田、盐碱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等建设重点,兼顾整体,谋划县级及全区《“十四五”耕地质量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地力提升措施覆盖率90%以上。继续实施退化耕地治理项目,在贺兰县、惠农区、平罗县、红寺堡区等盐碱较重区域农艺改良盐碱地10万亩。注重科技示范,在平罗县、红寺堡区探索引黄和扬黄灌区盐碱地现代治理模式。鼓励农民投劳投资开展机深翻、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地力提升工作。

(十一)强化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扎实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加强监测网络规划和建设。抓好监测点数据采集,编制年度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开展耕地质量专项监测,重点对新建高标准农田、退化耕地治理区开展耕地质量专项监测。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编制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报告。配合自然资源厅开展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验收。开展耕地质量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编制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方案。

    四、统筹推进农发资金项目建设

    (十二)继续实施好国际农发基金贷款项目。项目执行期2019年至2024年,国际农发基金贷款3600万美元,中央财政统借统还,涉及兴庆区、利通区、红寺堡区、原州区、彭阳县。2021年计划投资3378万元,其中国际农发基金贷款2451万元,国内配套927万元。扶持设施瓜菜种植基地、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十三)启动亚行贷款农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2021年至2022年开展前期工作,2023年至2027年建设。预计投资3亿元,其中亚行贷款2200万美元,中央财政统借统还;地方财政配套1.5亿元。2021年上半年完成项目县遴选,下半年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农业农村部。建设绿色农田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五、加快提升农田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

(十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营造良好学风作风,加强政策和技术研究,注重在项目管理和施工建设实践中锻炼队伍、培养年轻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和农民群众,持续开展专家服务组下基层送服务活动。年内举办2期农田建设管理培训班和1期新型经营主体领军人物培训班,提升农田建设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组织人员赴外省区学习考察,扩宽视野。

(十五)加强科技示范,典型引领带动。开展黄花菜高效节水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试验示范、硒砂瓜高效节水精准补灌技术试验示范、旱作高标准梯田集成技术试验研究等项目,为面上示范推广节本高效的农田建设和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按照一县(区)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要求,重点以引黄灌区高标准农田提升、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灌溉、南部山区梯田化旱作农田“三类工程”和土壤盐渍化综合治理、数字农田、绿色农田“三大示范”为重点,每个县(区)年内至少打造1个升级版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加规范、更高质量。

(十六)加强信息化建设,注重创新突破。按照“1+1+N”思路谋划农田信息化建设,即开发农田“一张图”、一个管理平台、N个应用模块,规划编制覆盖农田建设管理、耕地质量建设监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基层农田建设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开发建设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充分利用现代智能设备和自动化技术,加快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智能化智慧化应用。

(十七)加强政策研究,健全制度规范。严格规范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全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组织制定相应的制度办法。研究制定《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概算编制定额》《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编制大纲,为2022年编制技术标准提供依据,逐步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提升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质量和水平。

高标准农田技术标准范文第3篇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西平:高标准粮田建设越来越好

来到西平县的麦田里,会发现田野里竖着一块块白底红字的牌子,标注着麦种名称、管理方法;在粮田一角的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中,风向、湿度、光照度等监测仪各司其职;开阔地上的高清彩色大屏幕,及时更新的农情信息一目了然;大田里行走的专家,间或停下用仪器监测小麦生长情况。

据当地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叫作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简言之,就是利用安装在大田里的摄像头,将大田实景实时传送到平台,并自行建立起数据库。无论专家身在何处,只要登录物联网平台,进入系统,就能清晰地“看”到大田,“对症下药”了。

据了解,西平县今后将加大投入该系统,尽早让西平县全县高标准粮田都“上网”。另外,当地将更新一批大马力农机,将高标准粮田集中连片并打算购买无人机飞防病虫害,再试购几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播种机,西平县的高标准粮田建设将越来越好。

商水:千百里外监测小麦

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大型收割机轰鸣前行……想目睹这喜人的中原丰收景象,你不必置身田间地头,只需轻点鼠标,或者点击联网的智能手机,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千百里之外一幕幕实时画面。

该系统不仅能对麦收情况“直播”,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等数据也能实现远程监测,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给广袤农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中原农业实现新的腾飞。

这是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正在建立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农田里设置各种感知终端,装配摄像头,可实现对农田作物的远程实时监控。2014年,河南省农科院就在商水县舒庄乡的高标准粮田里设立了一处监控点。

一个摄像头就可以监控农田的情况,离得较近的农田,拉近镜头,成熟的麦穗清晰可见。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舒庄乡百姓,只要在电脑或手机上下载相关软件,家乡农田里的麦收情况可随时查看。

邓州:“智慧大棚”果儿甜

智能监控种地,触屏配方施肥,地下管网机电化……眼下,在邓州湍河街道“智慧大棚”控制室里,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望天收”到种“智慧地”,邓州农民也越来越多地尝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甜头。

高标准农田技术标准范文第4篇

永修县完成了2010-2012年度一般小农水重点建设任务后,自2013年开始被纳入第五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县,建设周期为2013年至2015年共3个年度。永修县2015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批复总投资3213.1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40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资金90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500万元、农民自筹313.16万元。项目区涉及三角乡和马口镇的9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工程实施范围为三角中型灌区、青湖和长溪小型灌区马口灌溉片,设计灌溉面积4340hm2,改造总灌溉面积1020hm2,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560hm2。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现状

2.1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是以发展灌溉排水,调节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防止干旱、涝、盐、碱灾害,以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即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利于机械化作业、高效、节水、生态友好的”农田水利工程。2.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现状。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尽管国家很早就重视,但是目前的建设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建设水平不高、工程不配套、建设难度大等,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不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规划不科学、建设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不明确,这种现状不仅阻碍着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整体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水平都有严重的影响。

3高标准农田水利的建设中具体的问题

3.1施工监督不到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管理工作制度不健全,现场的建设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建设单位了提高完工,不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制度进行施工。比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建设单位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节省建设开支,私自使用劣质建筑材料,减少监管次数,不严格按照设计体制进行施工,施工现场责任划分不明确等等,这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3.2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员素质不高。在农业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的人员技术水平薄弱,没有过硬的施工科技手段。在整个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从管理人员的到施工现场人员都是缺乏科技知识,对创新意识薄弱。大都施工人员是农村的过剩劳动力,技术水平和思维能力与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不符,施工质量和要求有差距[1]。3.3资金投入不合理,工程配套设施陈旧。在国家政府和基层单位,对农田水利工程投放的资金,不能完全流放到基层单位,在施工使用的设备老化,科学技术设备跟不上。比如,在建设过程中对于混凝土的配置,完全是采用目测或者经验,没有形成固定的配比,在搅拌时候使用铁锹等手工工具,和建筑物建设相比,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的配套设施落后。3.4建设规划和施工方案不科学,缺乏理论指导。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方案和规划,对后期的使用有很大影响。在目前的建设手工中,没有统一设计规划,甚至出现了一个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多种多样,对于后期的统一管理和维护不便,在施工中对于农田灌溉方式设计不合理,排涝渠道不科学。在没有科学理论技术设计规划和合理的施工情况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就不能达到高标准的要求。

4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策

4.1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加强施工监管管理机制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为了更好的提高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各环节的施工,首先就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从施工的一开始到最后竣工,明确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目标,制定一个合理的管理计划,规范监管的内容和施工质量标准,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建设材料、中间产品和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在施工前期就着手监管,准备材料到施工现场到最后完工,全过程都进行实时监管,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完工的验收进行复核,保证施工质量[2]。另外,加强对于工程质量的评定,通过每一阶段的质量评定,来加强对于施工质量的管理监督,这需要制定有完善的工程质量评定范围以及标准。4.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人员综合素质。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保证,建设单位应该加强施工过程中人才团队的建设,从管理者到施工中的每一个员工,都要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提高施工过程中的业务技能和科技技术。提高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建设单位进行人才引进,通过吸纳高素质、高技能、高人才的建设工人,提高建设人员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是通过组织培训学习,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基层的施工人员,都要掌握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施工技术,进行岗位技能证书认证,通过证书的认证,加强建设施工人员的综合技能,这也是高标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要求。4.3加大资金投入改革工程配套设施。这需要政府和建设单位的共同努力。政府在政策有指导,建设单位引进科技设备上有资金支持。比如,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水利工程建设设备优惠政策,像“以旧换新”类似的补贴活动,刺激水利建设工程设备市场的活力,鼓励建设单位引进科技建筑设备,另一方面,建设单位不能只顾利益,要以工程质量和今后的效益为主,改革思想,解放劳动力,通过先进技术引进、机械化作业设备更新等。4.4重视高标准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加强科学技术指导。在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前期,建设单位要进行前期的调研工作,收集相关的资料。通过和当地农业局进行农田资料收集,收集的内容包括建设覆盖的农田面积、交通条件、农田地质条件以及附近可利用水源点等资料,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邀请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工程图纸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制定。其次是施工的人力资源安排,有多少施工人员进行怎样的施工项目负责。依据地势条件和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施工,比如,水利工程中的排水渠道,要遵循从高到底的流水原则,进行渠道设计;灌溉设备上,利用以点划圆方式,合理安排两点之间的间距,尽量采用节水的设备;进行科学的底线管道、线路设计,使其合理科学,在后期检修时候快捷方便[3]。

5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需要的几点

5.1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在高标准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经提到建设过程需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竣工后也要进行专业的管理队伍建设,比如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需要有专门的的管理人员进行疏导,宣传科学意识,保护农田水利设施。这就需要组织一个农田水利专业知识深厚,有科学力量、高效率的管理服务队伍,这样的管理队伍可以是聘请的,也可以是当地农业种植者。5.2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建设的过程管理已经提高,对施工中的每一项工程进行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同样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能够,也要进行责任承担制度。比如“谁管理、谁使用、谁受益”原则,让高标准水利工程在农村的使用中,找到专门的责任人,这样不仅理由高标准水利工程的长期使用效果,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有很大好的影响作用。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需要有专业的服务人员,比如一些水利设施损坏,使用者无法进行在自我维修时候,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维修。

6结语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个严要求、高标准的建设过程,需要建设单位和施工人员一起努力,共同建设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同时在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日后的使用和维护中,也要加强管理工作,使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真正的达到高质量、标准化、规范化,促进水利工程惠民的作用,推动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群昌,白美健,江培福,等.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3,11(01):22-25.

[2]刘英豪.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研究[J].水能经济,2016(02):87.

高标准农田技术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耕地;地力评价;标准粮田建设;江苏淮安;淮阴区

中图分类号 S158;S1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56-03

1 淮阴区耕地地力现状

土壤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历史自然客体,既是自然历史客体,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耕地地力主要由3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理化性状等土壤自然特征,二是成土母质、地形地貌等立地条件,三是施肥水平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建立淮阴区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表1)。

1.1 高产稳产农田数量与现状分析

淮阴区一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1.83%,面积为7 654 hm2,该土壤土壤质量高,土层深厚,属高肥型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土体结构良好,适种范围广,基本无限制因素,在1 m深土体内无障碍层次,主要分布在丁集、三树、渔沟、王兴、凌桥等乡镇。全区二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9.4%,面积为38 411.67 hm2,该类耕地土壤一般较平整,属于中肥型土壤,对作物也有一定选择性,存在部分限制因素,保水保肥能力一般,土体内一般无障碍层次,基本配套齐全,主要分布在陈集、码头、五里等乡镇。

1.2 中低产田土壤的基本情况

三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2.1%,面积为14 302.8 hm2,全区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该地土地基本平整,障碍层次一般出现在50 cm以下,能灌能排,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以稻麦二熟为主,地下水位常年在80 cm以下,保水保肥性尚可,耕性稍差。四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7%,面积为4 304.68 hm2。该类土地不够平整,农田基础设施一般,障碍层次一般出现在30 cm以下,易板结,耕性差,保水保肥性差,农业利用方式为稻麦二熟,地下水位约为60 cm,赵集、韩桥、刘老庄、西宋集古寨等乡镇。

2 标准粮田建设目的与任务

2.1 建设目的

近年来,我国耕地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逐步减少,土壤地力日趋下降,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单产水平降低,总量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1-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增地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改变,这就要求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切实保护耕地,实行量质并举,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进步和增加投入,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发展粮食生产。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和粮食工作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恢复水稻生产确保口粮自给为重点,严格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优化生产布局,加大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从由过去的“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市”与“藏粮于库”有机结合转变,把保护耕地、培肥地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作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根据这一粮食生产发展思路,建设标准粮田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水稻、小麦都是淮阴区大宗产品和优势产品。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通过与测土配方项目相结合,可不断提高稻麦生产能力,促进全区水稻、小麦生产区域布局的形成,使水稻、小麦生产优势更优,促进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产业化经营,增强优质稻米和面粉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

2.2 建设任务

淮阴区系徐淮平原稻麦两熟地区,在农业部所列的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产业带内,又属粮食主产省的粮食生产大区,符合标准粮田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要求。标准粮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恢复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关系紧密,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非常必要。标准粮田建设的核心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基础地力,增强抗灾能力等。淮阴区标准粮田建设主要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

3 标准粮田建设规划与措施

3.1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土水肥资源利用率,提高良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增产潜力,提高农作物抗灾减灾能力,确保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3.2 总体规划布局

总体规划布局是首批在老张集、古寨、刘老庄等乡镇,建设3 333.33 hm2标准粮田,做好田间工程配套,做到路、桥、涵、闸、站、渠建设配套。全面应用各种建设措施。加强配肥站建设和地力墒情监测,在淮阴区土肥站化验室的基础上建立地力和墒情监测站,做到综合建站,承担项目区土壤和墒情的监测。按 133.33 hm2为1个单位,建立25个监测点,每年取样测试土壤常规农化性状,指导平衡施肥。以后根据项目要求,逐步在全区建立标准粮田。

3.3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3.1 地力建设。其主要措施:一是增施腐熟有机肥。推广高温堆制快速腐熟技术,每年施用腐熟有机肥37.5 t/hm2以上。二是实行机械化秸秆还田。采用机械深耕翻埋,综合利用秸秆[5-6],每年还田量达到6.75 t/hm2以上。三是深耕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层,结合有机肥施用等措施,加厚耕层至20 cm。四是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做到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商品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

3.3.2 监测体系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点,长期定位综合试验区,土肥实验室配备完善。

3.4 产业带规划与标准粮田建设

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立足资源特点,瞄准市场热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切实加大规划力度。认真抓好《淮阴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各级的规划落实水平,尽快形成有利于优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二是明确各大产业的主攻方向。优质粮油重点突破加工增值,设施农业重点突破集约化,生态观光农业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基地建设。以项目为载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选择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办好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好一批核心示范基地。

3.5 节水灌溉与标准粮田建设

节水灌溉,准确地说应该是农业高效用水。农业用水中能被作物真正利用形成产量的水量是很少的,它的绝大部分都损失在从水源到田间入口输送过程的渗漏和蒸发中、进入田间后的深层渗漏和田间蒸发中以及从作物根系到形成产量的过程中。前2项损失直接影响水的利用率,后1项损失影响到水的利用效率。农业高效用水,就是要尽可能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把有限的水用到点子上,从而获得最大增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即做到节水、增产、高效。

由于粗放灌溉传统习惯的影响,再加上宣传力度、投资力度不够,节水措施、设备、工程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建设的标准偏低,管理滞后,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种种原因,淮阴区现阶段节水灌溉总体上技术水平不高,单项措施多,重硬件,轻软件。因此,应该有的放矢地与标准粮田建设相结合,建设不同类型的高标准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来总结经验,发挥样板作用和引导作用,从而带动标准粮田建设与节水灌溉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建设标准粮田,切实发挥示范区的示范作用,为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树立样板工程,使大家学有榜样、追有目标;为合理选择当地最适宜的节水技术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为能获得农业节水、增产,农民增收的显著效益,提出农民群众易掌握、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因此,在规划确定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具体内容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示范区本身的示范性、导向性和实用性。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广大农民群众的节水行为作示范。而农民最认可的东西是能看得见的诸如增产、增收、省地、省工等直观效益,只有让农民群众看到实效,才能把节水灌溉事业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很显然,示范区的效益越显著,农民投入节水灌溉的热情就越高,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就会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够有效地指导和带动周围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

3.6 测土配方施肥与标准粮田建设

2005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淮阴区是2006年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之一。这项工作的社会影响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农民的广泛称赞。一是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业节本增效。据统计,小麦平均增产300 kg/hm2,增幅为8%;水稻平均增产630 kg/hm2,增幅为10%以上;平均节约用肥30 kg/hm2;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33万hm2,为农民节本增效6 000万元以上。二是促进了施肥结构的优化,化肥利用率得到提高。2006―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淮阴区化学氮肥应用量逐年减少,养分比例进一步调优,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三是促进了技术成果积累,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基本建立。通过测试土壤样品逾 6 000个,开展肥效试验逾400个,调查农户近1万户,基本确立了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为全面实施科学施肥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促进了技术推广模式创新,一体化服务进一步完善。“五个一”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

3.6.1 地力建设纵深发展。随着农产品供求矛盾逐步加剧,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耕地生产能力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地力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地力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根据农业部的部署,进行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建立了区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农业结构调整、无害化生产和地力建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二是土壤有机质不断提升。应用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提高秸秆还田的质量和效益,累计示范面积达1万hm2,平均节约人工和机耕费825元/hm2左右,水稻增产5%~10%,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约0.03个百分点。三是标准粮田建设积极推进。通过修建田间沟渠,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积极改良土壤,耕地地力提高了1个等级,平均增产粮食750 kg/hm2以上。

3.6.2 肥料管理不断规范。根据《农业法》、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实行了肥料市场准入制度,把肥料登记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区农业执法大队坚持以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为重点,开展了肥料质量大检查和执法打假活动,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保护农民利益。坚持开展肥料主推产品公告活动,引导农民选购放心肥和安全肥。加强肥料市场监管,肥料质量明显提高。测土配方专用肥得到大面积应用。

3.6.3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尽管化肥用量不断增加,但投入产出率逐年下降。据专家测算,20世纪50年代,农民每投入1 kg化肥,可增产粮食15 kg,70年代下降到9 kg,而90年代只有7 kg。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有机肥投入数量减少。据调查,全区平均施用有机肥15.98 t/hm2,只有施用标准的1/2,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二是有些地方的化肥施用量已达到或超过边际效应,造成成本增大,效益减少。三是施肥结构不合理,长期大量偏施氮肥,土壤养分失衡的现象更加严重。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和水体污染,土壤生态破坏,最终危及社会和经济发展,危害人们身心健康,与农业科学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3.6.4 促进了农业“三增”。农业增产、农民增效、农产品增值,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实现“三增”,肥料的贡献率达40%以上。据测算,地力提高1个等级,平均增加粮食产量750 kg/hm2。化肥利用率的提高,也是大有潜力。实践证明,科学合理施肥不仅能够增加产量、节约成本,还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附加值,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尤其对瓜果菜等经济作物更为明显。

3.6.5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与标准粮田建设工作实现“四优化、四提高”:一是优化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提高耕地质量。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全区高产田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优化施肥结构,提高化肥利用率。调优有机肥与化肥、氮肥与磷钾肥施用比例,使化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三是优化农田节水模式,提高农田水利用率。以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为重点,使田间水分利用率提高9个百分点,达到45%。四是优化土肥公益职能,提高体系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肥料管理,使市场肥料合格率达到90%;加强体系建设,使土肥队伍得到稳定,工作条件得到保障。

3.6.6 工作任务。

(1)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从构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农化服务体系和生态体系着眼,整体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进一步扩大规模,2009年在配方肥应用占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的份额达到60%。强化推广技术创新,由目前粗放式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变,满足农户个性化需求,发展专家、厂家、商家、农家“四结合”的技术推广和服务模式,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抓好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争取其他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政府的支持,增加投资规模,要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2)努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实施标准粮田建设。这是淮阴区继测土配方施肥之后的又一个大项目,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扎实实施。实施耕地质量监测项目,共同构成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坚持做好耕地地理监测网点建设,加强预测预报和质量监管工作。继续实施好商品有机肥项目,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3)不断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推广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要大力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扎实办好示范样板,扩大秸秆直接还田,减少秸秆焚烧,积极推广粮肥、菜肥、饲肥兼用的经济绿肥种植技术,争取始实施绿肥种植补贴试点项目,积极引导农民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投入的目的。

(4)切实加强肥料管理。强化区内肥料生产企业的登记工作,重点把好实地考察关、资料审查关和评审核定关,严格肥料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坚持开展以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为重点的肥料执法检查活动,加强证后质量跟踪监管,打击制售假劣肥料、坑农害农的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做好春秋两季专用肥料配方的研制,推介一批质量优、信誉好的生产企业和肥料产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选购施用优质肥。

(5)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要不断创新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模式,加强科技培训,加强试验示范和调查研究。搞好现有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增强实用性。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科技服务领域,由常规作物扩大到各种名、特、优作物,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4 参考文献

[1] 孙承军,王礼焦.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89-291.

[2] 刘云,周就猫,宋晓.上饶市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资源保护[J].江西农业学报,2012(1):149-153.

[3] 孟俊杰,蔡世忠.基于AHP的中原地区耕地预警实证研究――以新郑市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1(3):1-5.

[4] 李晓东,王宇,王刚.阿荣旗耕地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