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进出口企业财务制度

进出口企业财务制度

进出口企业财务制度

进出口企业财务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外贸企业 财务管理 对策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1、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关联越来越紧密,我国外贸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国际经济、金融的变化,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于严重的冲击。而这种冲击需要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加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外贸企业的主要业务内容在流通环节,因此它拥有较少的固定资产,对整个流通环节中的资金控制和管理要求较高,资金及其流转是进行贸易业务最重要的前提,也是其财务管理的内容。

2、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制定财务计划、加强财务控制,并为财务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以提升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外贸企业对资金的管理要求较高,由于其实际的毛利率水平并不高,采购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出,而销售环节中可能存在回款较慢或者无法回款的问题,因此在各个期初,外贸企业都需要做好其财务计划,结合整体业务的开展计划进行财务资源的匹配和计划。为了实现这一财务计划,外贸企业需要加强其内部的财务控制,通过详细的财务流程和健全的财务制度,保障财务计划的执行,完成公司当年的战略规划和业务计划。财务决策是外贸企业重要的财务管理内容,对于如何进行资金的使用、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融资、对具体客户的信用政策、对财务资源的分配、财务队伍的建设等都是财务决策的内容,这要结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进行制定,有比较高的技术难度。

二、中小型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不被重视、基础薄弱、功能弱化、缺乏统一的财务制度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正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不断复苏,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壮大,但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仍然很落后,不能把财务管理的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有一些企业领导认为财务的工作就是加工信息、收集信息、储存信息,并对外披露信息。财务管理应考虑的其它问题却无暇顾及,例如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库存管理、往来账款管理、企业外汇风险的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等。

在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将其重点投入于业务和客户的开拓、供应商的选择上,这种业务重点本身也没有问题,但是很多企业因此而忽视企业的财务管理,很多业务人员对财务工作轻视,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清晰,岗位职责不明确,多头管理,企业没有清晰的产权,很多财务人员即使发现问题,也面临其他部门的推诿和扯皮。

2、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中小外贸企业很多更加重视业务而非财务,对财务人员的配置较少,对财务人员的学历、专业要求较低,这导致其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更加影响了财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这些企业财务人员对金融理财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没有理财意识。他们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凭借以往的经验做法,没有把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在实际工作当中有效实施。有的财务人员对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不能完全理解,不能熟练运用财务管理的预测、预算、控制、分析等方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由于很多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容易依据自己的经验或直接借用其他企业的经验建立企业的财务制度和流程,经常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完全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建立起一套真正符合本企业的业务经营的控制流程和制度。

3、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

外贸企业的资金充裕及平衡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金不足与企业的融资能力息息相关。一方面,中小外贸企业虽然很有活力,但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较少,能够用来抵押的资产较少;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一般都比较低,企业在融资上的困难很大。从银行的角度看,银行也不愿意贷款给风险大的中小企业,由于外贸企业很多都是注册资本较小、固定资产较少的企业,企业的成立历史也较短,违约成本不高,银行并不愿意借贷给这些企业,即使借贷,企业实际融资的成本也较高、等待的时间也较长。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无法筹集到资金,也难以做大,很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并淘汰,这样加剧了市场对外贸企业的回避,导致其融资更难。

4、中小型外贸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款慢、回收难

由于周边国家加工制造业的兴起和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加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放缓,我国出口商品逐步失去竞争优势,买方市场在贸易中逐步形成,出口企业为获得订单,增加产品规模以获得对供应商的议价优势,越来越多接受了赊销的结算方式,承担的风险加大。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应收账款金额增加较多,很多外贸企业的应收账款账龄延长,超过信用期的应收账款越来越大,容易造成后续的回款难及对方不予支付的风险,这样加剧了外贸企业的资金压力,也造成外贸企业无法持续进行采购,其原有的利润也归零。

5、未能够持续跟踪学习国家的政策、管理制度的规定

为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支持外贸转型升级,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如优化出口退税管理、出口核销政策、专项扶持资金等优惠政策。政策及相关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会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能够具备综合能力,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充分利用政策,最大程度地为企业发展服务。而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经常无法熟练掌握出口退税及外汇核销的运作,未能及时申请外贸定向支持的资金,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三、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对策

1、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员工的培训

中小型外贸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提高财务基础工作水平,必须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核算,健全资金支出审批和费用报销制度,做好企业的预算管理,加强企业自身的内部财务审计,明确各个财务岗位的职责,明确强化财务部门的职能并加强内部费用报销的审批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全员业绩考核制度。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高素质的员工。要发挥财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要求财务人员具备外贸专业知识,加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变得更有效和活力,财务人员就必须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把ERP系统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经营当中去。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当前,在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中,存在着业务员垄断客户资源的现象,从一开始的产品推销、订单的确认、催收货款到入账,全部由同一业务员负责,出口业务全部流程都是由同一业务员全部办理,这样企业就无法对其流程进行真正的监督和管理,也无法发现可能的漏洞,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客户的流失。因此,企业要加强进出口业务的内部控制,必须加强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梳理,实现业务流程上的制约,通过不相容岗位的分离,提升对业务员的管理。有条件的企业应将企业业务运营系统和财务核算系统进行整合,设立ERP系统,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3、拓宽融资渠道,采用多渠道融资方式,加强资金的使用

资金对外贸企业非常重要,也是外贸企业破产的最大原因,大多企业由于达不到商业银行贷款标准与等级,难以从银行取得信用贷款,部分外贸企业还通过民间的借贷维持业务,导致企业的资金周转出问题。企业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采用多渠道融资方式,如与长期合作的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取得银行信用资质,争取与银行合作,拓展国际进出口贸易融资渠道,开展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出口贴现、进口授信额度等融资方式。同时成立结算中心,对资金实施集中管理,统筹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加强外汇账款的管理,确保及时、安全收汇

在出口额不断增长的同时,出口逾期收汇问题越来越突出,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信用风险、交易风险、结算风险时刻威胁着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及时、安全收汇成为外贸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外贸出口形成了买方市场,赊销已成为主流贸易方式,信用证结算方式比例下降,赊销比例上升,由此带来的海外应收账款问题日益严重,应收账款的回收产生了很大的风险。因此,外贸企业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制度,设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应收账款监控制度,规范合同管理,防范合同风险,完善信用评估机制,建立应收账款监控和追收机制。外贸企业要有意识地借助出口信保或者银行的出口保理来降低风险。

5、强化汇率风险管理,研究具体的外贸政策,争取相关补贴

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新常态,汇率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面临着新的考验。2015年以来汇率波动加大,汇率双向波动趋势成为主导,这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成为外贸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风险。随着汇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未来人民币的可兑换,外贸中小企业更应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外汇风险防范理念,有针对性地实施外汇风险管理,避免企业受损。在汇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采取人民币结算方式规避风险,或者采取一些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如远期外汇、外汇期权、掉期期权等对冲策略规避风险。同时,外贸企业要认真研读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向有关部门申报外贸发展专项资金。在扩大企业出口规模同时,调整商品结构,培育竞争新优势。

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去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进而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把财务管理的理念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进出口企业财务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港口企业 财务风险 防范 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港口吞吐量的日益攀升,使得港口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大。港口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同时贯穿于企业各项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目前,财务风险是港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一大主要风险。对此,港口企业就应当注重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为港口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推动港口企业的不断发展。

一、港口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目前,对于港口企业财务风险,一种观点认为港口企业财务风险是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被称作筹资风险。该观点人物港口企业的财务风险与负债经营存在密切关系,财务风险是由于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该观点以财务中心来对财务风险进行界定,认为企业负债融资是港口企业主要的财务风险来源。同时,也有观点认为港口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会直接导致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偏离,而使得港口企业存在蒙受损失可能。港口企业在组织和管理日常生产经营中的财务活动时,某方面或某环节的问题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转变为财务损失,降低港口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该观点以财务本质角度为中心来对财务风险进行界定,一定程度上将财务风险进行了外延,将港口企业财务风险外延到所有财务活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从本质上讲,港口企业财务是企业装卸生产过程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港口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当为组织、控制以及协调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经济关系,是港口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管理工作。对此,港口企业财务风险可以总结为港口企业的筹资风险,同时港口企业的财务风险也涵盖了企业投资风险、利润分配风险等风险,市港口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类不确定因素为港口企业带来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差的可能性。

二、港口企业财务风险来源

(一)外部因素

港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常会由于一些外部因素而使得港口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一方面,政策变动使得港口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港口企业开展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必须以政府的政策规定为准则,政府的各项政策变动会对港口企业开展的各项财务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港口企业的建港资金投入相对较大,投资时间也相对较长,使得港口企业在建港过程中相关政策变动会使得企业资金回收的不确定性增大。同时,由于我国一些地方存在政绩工程和地方保护主义,使得一些港口企业难以按期收回投资资金,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港口企业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港口企业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而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各种市场信息对于港口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不完整、不对称的市场信息直接影响着港口企业的财务决策,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港口企业所面临的货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得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加上港口企业在获取获市场信息方面成本较高,一些市场信息港口企业甚至根本无法获取,直接影响港口企业的财务决策,加大企业财务风险。此外,港口企业无法有效控制客户未来合作状况,一定程度上也增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情况下,港口企业都是通过合同来与客户进行合作,无法有效控制客户未来的合作情况。对于一些违约客户,港口企业尽管能够通过相关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是也会使得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发生破裂,影响企业的今后在当地的业务承揽。

(二)内部因素

第一,企业财务运行效率不高。目前,我国一些港口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时,仍然传统、保守的财务管理方式,缺乏灵活、高效的现代财务管理模式,使得港口企业的财务运行效率不高。同时,一些港口企业在部门结构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使得财务信息在各个部门的传递中速度较慢,一些财务信息甚至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失真失效现象,直接影响港口企业财务运行效率。加上一些港口企业财务关系混乱,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有效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使得港口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第二,港口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一些港口企业资本在结构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直接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港口企业的资本结构即是港口企业各种资金构成及比例关系。负债在企业在所占比例高低时判断企业资本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标准。港口企业应当对资金进行科学配置,以实现降低企业的资金运行成本的目的。港口企业若在投资过程中不对负债比例进行全面考虑,一味、片面地增加投资,会使得企业的负债率不断增大,会降低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和企业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严重时甚至造成企业破产。因此,港口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会使得港口企业直接面临财务风险。

三、港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有效途径

(一)强化港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港口企业对产物风险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港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实效。对此,港口企业应当不断强化港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确保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港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风险与收益并存,企业获得收益越高伴随而来的风险便越大。港口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全面考虑和分析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合理的财务决策来实现财务风险的风险。港口企业也应当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系统,以便及时收集和分析各种财务信息,从而有效预测和规避各项财务活动中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提升企业财务决策水平

港口企业的财务决策的失误可能直接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对此,港口企业应当不断提升财务决策水平。港口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应该明确筹资形式,同时熟悉掌握各种筹资方式的基本构成方式,实时关注自身负责信息,合理调整自身资本结构。港口企业应当自身财务数据的实时更新,科学 、全面地对自身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同时,港口企业在进行相关投资决策时,应当对投资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实时、准确把握企业的收益情况和风险情况,以便实现企业内部资金的合理调配,在实现集中收益的投资目的的同时,有效分分散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三)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

港口企业及时、完整地掌握各项财务信息离不开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对此,港口企业在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时,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以便企业及时防范和控制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港口企业应当构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管理于一体的、完整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同时注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企业发展战略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机结合。港口企业应当密切关注各类财务风险发生的工作环境,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注重对企业的资本成本、投资回报、股东权益以及利润分配等风险的预防,有效降低港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维持企业资金的稳定,提升港口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为港口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政策变动、缺乏市场信息以及无法有效控制客户未来合作状况等外部因素会使得港口企业面临财务风险,同时企业财务运行效率不高、资本结构不合理等内部因素也会为港口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来源。对此,港口企业应当注重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同时提升企业财务决策水平,并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推动港口企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青.国有港口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J].财经界,2013,(12):155,157

[2]吴必胜.港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J].交通财会,2010,(4):33-36

[3]苏灵霞.浅议港口公司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7):3789-3789

进出口企业财务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港口企业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港口产业已经日益成为沿海各国竞相发展和竞争的重点领域之一。然而当前整体经济危机的阴霾以及航运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要求港口企业必须不断更新和学习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一般来说,内部控制是帮助企业提高会计活动的质量,确保企业各项财务的安全,预防和管控财务风险,加强对会计信息的审核,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一个系统性控制方法。就我国港口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说,其规模在不断扩张,运营成本也在不断攀升,这客观上就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之相应地进行完善和创新。由此可见,加强并完善港口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将针对当前港口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此希望为港口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当前我国港口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很大一部分港口企业目前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是很到位,比如有相当一部分港口企业尚未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还有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虽已形成但不成体系,不能起到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作用。常见的典型问题有私设小金库、侵吞国有资产、未经科学决策便盲目投资等,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一)理念落后,内控组织虚位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诸多港口企业盲目追求快速扩张,导致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其内部财务控制的关注需要。由于受到长期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港口企业的许多管理者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经营观念和管理思想,建立现代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还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比如,一些企业的财务部门还在单纯扮演“账房先生”的角色,缺乏对内控的足够重视和学习;企业领导层对下属员工的工作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无法形成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清晰的建设理念,造成内部控制环节的失效。此外,企业的治理结构也不能满足内控建设的需要。目前我国港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企业不能从根本上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治理机制,从而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难以进行科学决策和业务执行,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投入成本,加大了潜在的运营风险。

(二)资金管理控制呈现“虚、散、弱”的特点

港口企业,尤其是一些上市的公司,往往资金量很大,企业里除了设立基本户之外,往往设有一些一般账户、临时账户等,这些都为其进行资金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当下,我国港口企业在资金控制执行环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虚”――财务预算管理;“散”――资金结构管理;“弱”――资金监督考核。具体表现是:资金支付结算审批制度存在漏洞:一些企业经常发生超越授权范围及权限审批资金支付的事件;信息不透明,存在沟通障碍: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对于港口企业来说,就需要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来实现企业物流和资金流控制。目前一些港口企业内部信息内部不对称、不透明和不集成的现象依然严重,导致企业的领导层很难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影响企业整体财务管理的效果。

(三)内部控制的风险意识和预警机制缺乏

不难发现,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已经成为港口企业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港口原有码头和泊位以国家拨款或国家投资居多,港口企业受政府干预就相应过多,因此矛盾凸显:经营风险:对于港口行业来说,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比重偏高。伴随港口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固定资产规模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折旧费和修理费等也在增加,这些都加大了港口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比如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往往由于企业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存在大量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的情况。

二、港口企业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应采取的对策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财务内控执行力,可以保证港口企业经济信息正确性和可靠性,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根据港口企业现阶段财务内控存在的漏洞,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增强港口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效力的对策。

(一)多方面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层应树立内部控制理念。港口企业应作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全体员工树立内部控制理念,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加强对企业领导层的风险控制方面的知识培训,不断培养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寻求内部会计控制执行过程中的多方支持与配合;加强对港口企业财务人员的有关培训。2012 年,我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将交通运输业和一部分现代服务业归入“营改增”的试点范围。这带给港口企业的直接影响是装卸搬运服务从 3%的营业税率调整至 6%的增值税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港口企业的适用税率,但是也导致其销项税额随之提高。这就要求港口企业必须用端正积极的态度来配合国家政策的调整需求,针对新方法、新政策和新变化等内容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等。

(二)强化和完善资金管理

严格按照资金管理的制度和规范来进行企业资金的投资、调度、分配等业务,形成资金保护机制,使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形成良性循环。港口企业在生产和运营中一般都会产生巨额的货币资金流动。随着如今世界范围内船舶大型化、自动化和高速化的发展态势,企业除了需要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外,还需要承担巨额的日常管理费用和船舶燃料费用等多种变动成本的支出。因此,需要企业运用现代化的专业技术作为内控保障,规范货币资金收付业务内控制度设计和完善:建立授权审批制度制定,具体明确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规范现金收付等有关业务;实施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建立和完善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等。

(三)建立全面风险评估和监督体系

随着港口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必须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及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加强风险管理,及时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实现经营目标。因此,港口企业要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建立内部审计师制度,完善内部审计准则,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对资料的收集和风险的评估;二是要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揭示潜在的财务隐患,采取有效补救措施,杜绝财务危机的发生;三是聘请专业风险评估机构开展高效风险分析,尽可能地减少风险的损失。四是强化监督机制,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一方面要求根据会计准则及新的会计制度,结合港口集团生产经营的特点与管理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与会计处理行为,另一方面加强对会计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力度,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决杜绝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操纵利润指标现象,有效防范投资项目潜在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港口企业不仅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而且急需大力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港口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完善港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若干策略。但是我们必须根据港口企业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体系,同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去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根.目前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02)

进出口企业财务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 金融危机 财务管理

在世界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也已经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企业面临日益显现的财务风险。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尽管不能立竿见影,其效果也很难量化,但能推动企业练好“内功”,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升级”,将有助于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化解财务风险,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1.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途径及表现

1.1外贸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企业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

2007年,我国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7.5%,其中机械、纺织、钢铁、化工、轻工、电子等行业的出口额名列前茅。但2008年前三个季度,这些行业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出口增幅急剧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此前被高速增长的出口销售额所掩盖的财务风险,开始显现。

1.1.1坏账风险。据商务部数据,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3倍左右。我国企业对外出口八成以上采用信用销售形式,欧美国家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时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使我国企业出口形成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1.1.2汇率风险。人民币持续升值,不但给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出口造成压力,还使企业应收外汇账款等外币资产相对贬值。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自2005年7月汇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了19.25%,自2008年初以来就升值了7.41%。金融危机使得未来美元对人民币继续走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1.1.3筹资风险。有些行业民营和外资企业居多,其中又以中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日常经营和投资所需资金,较少来源于资本市场发行上市等直接融资渠道,更多依赖于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受前期紧缩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暴跌,金融机构惜贷,企业正常融资受阻。

1.1.4现金流量风险。企业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和偿还债务本息,需要有足够的现金流。以上财务风险的共同作用,使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难免陷入倒闭破产的境地。

1.2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企业财务费用上升,利润空间被挤压

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石化、汽车、施工及房地产,对信贷资金的依赖比较大,因此财务费用对其利润的影响十分重大。受前期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这四大行业中国有企业的财务费用,2008年1~9月同比分别增加62%、71%、65%和73%,而2007年同期增幅为39%、-6%、22%和33%。由于非国有企业债务资金成本往往更高,因此其财务费用的压力也更大。受此影响,投资者信心不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外投资者新增资本投资步伐明显放慢。

1.3汽车和房地产两大行业面临消费信心下降的严峻考验

当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低于预期时,消费者一般会改变家庭支出决策,并首先考虑推迟甚至取消汽车、住房等特定产品的购买计划。这已导致汽车和房地产行业连续数月的销售低迷。而汽车和房地产普遍被视为各地区的支柱产业,其对零部件制造、钢铁、建材、施工、装修、维修等上下游行业的关联度甚高,使其财务风险通过上下游传递,形成连锁反应。

1.4财务风险日益显现

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受国际需求萎缩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运行出现利润负增长、现金流量不足等情况,面临的财务风险日益显现。第一,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出现负增长,亏损企业亏损额急剧增加。据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2.9%和 0.3%。而在2007年同期,这两项指标的同比增幅分别为24.9%和45.7%。截至2008年9月,我国亏损企业亏损额比2007年同期增加102.9%。第二,净资产收益率下降,股东投资回报水平降低。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股东累计投资的当期报酬率。2008年前三季度,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6.4%,比上年同期降低1个百分点。第四,库存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规模增大,营运资金吃紧。库存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增加,必然加大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压力。第四,资产负债率略有上升,利息支出压力增大。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发生的财务风险,将通过减少财政收入或加大财政支出,最终转化为财政风险;财税政策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往往是企业。

2.1加强以现金流管理,增强自身的风险“免疫”能力

经济危机中企业生存的关键,是保证现金流足以维持生产经营所需。在此基础上,如果企业还有更多的现金流,就能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投入、并购重组等手段,实现战略转型和扩张,真正地化危机为发展的契机。而这要求企业具备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此次金融危机波及的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即使处于同一个行业也有着明显的差别,有的陷入“危”境毫无生“机”,有的却能化“危”为“机”,其中最大差异就在于现金流是否充足。要及时总结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典型案例,广为宣传或者财务风险管理指导意见。

2.2重视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建设,扭转企业粗放管理的局面

我国许多企业存在财务管理粗放的问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仍停留于会计核算层面,对外部条件变化引发的财务问题缺乏分析和应对能力。事实上,企业财务管理涵盖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的方方面 面,其财务管理能力的建设,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制定实施财务战略,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企业应当分析金融危机中的产业状态,结合近年来经营发展和财务管理情况,理清经营思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加强财务战略管理。第二,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健全财务运行机制。通过成文的制度,确保财务管理贯穿各个业务环节,并健全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激励与财务监督机制,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第三,培养财务管理人才,加强风险管理的人才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政策性较强,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既要掌握国家相关财政、财务、金融、税收、资产管理等政策法规,又要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敬业精神。

进出口企业财务制度范文第5篇

一、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和制度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确定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政策基调。但是在具体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实际的政策和制度与国际惯例进行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出口退税率政策不稳定

1994年的财政税收制度重大改革,依据国际惯例确定对出口货物税收实行零税率政策。出口货物适用的退税率就是其法定税率或征收率,即按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对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出口货物退税率为17%和13%;对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的特准退税的出口货物退税率为6%。出口退税零税率政策和制度执行不久,在1995年就开始了较大调整。由于在进出口税收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少征多退、出口骗税和中央财政出口退税承受财力不足等问题,1995年和1996年国务院决定先后两次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由17%和13%的零退税率下调到9%、6%、3%的退税率。1997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外贸进出口遇到困难,其增长速度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1998年国务院决定提高一些大类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由9%、6%和3%提高到17%、15%和13%,目前平均的出口退税率在15%左右。

(二)实际退税数量受到财政预算指标的严格限制,年度退税指标缺口很大

目前实际的出口退税数量并不是按照政府承诺的退税率进行及时的退税。实际能够退税的数量是按照财政预算给予的指标进行退税,按照退税率计算的应退税与实际退税数额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以宁波市为例,宁波经济属于典型的外向型经济,2002年该市的外贸依存度达到67.7%,高于全国的外贸依存度水平。2002年1~12月份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22.73亿美元,其中出口81.63亿美元,同比增长30.73%。扣除不退税出口额,按该市平均每美元退税1.1元人民币计算(折合退税率13.75%),当年应退税约94亿元,加上上年结转的应退未退税额66亿,至2002年12月底,全市应退税总额约160亿元。2002年国税总局共下达给该市退税指标36.13亿元,出口退税指标缺口123亿元,占累计应退税额的76.88%。

这种情况在全国经济发达、对外开放度高的东部10省、市(除个别地区外)具有普遍性。据反映,这些地区结转的出口未退税占全国出口未退税的88%。天津市2001年的外贸依存度为82%,当年统计的1730户出口企业应退税款63.6亿元,应办理免抵税调库47.6亿元,两项合计111.2亿元。截止到2001年末,上述企业实际办理退税35.5亿元,办理免抵调库10.2亿元,两项合计45.7亿元,退税指标缺口65.5亿元,占应退税款的58.9%。

(三)出口退税没有时间限制,无限期拖欠企业的出口退税十分普遍按照出口退税的有关规定,纳税人在向海关办理报关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按月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该项出口货物的退税。对于税务机关在多长的时间内应该给予纳税人退税,在目前出口退(免)税的操作规程和《税收征管法》中没有规定,即未对出口退税审核时限及退税时限加以限定,因此拖欠企业应退税款在法律上是允许的。加上财政预算的出口退税指标与应退税数量存在很大的缺口,管理出口退税的国税局只能将退税指标兑现以前拖欠的税款,而不能兑现当年的出口退税款。以宁波市为例,目前国税局办理的企业出口退税,平均退税月份只到2001年8~9月,即拖欠企业出口退税18个月左右。据资料反映,全国总体的拖欠退税时间大体为1年以上。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出口退税的拖欠时间呈不断拉长的趋势。

(四)“免、抵、退”制度难以推行

根据文件规定,自1997年1月1日起凡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出口的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外,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但实际中各地执行政策不统一,许多地方对应该实行“免、抵、退”政策的企业继续实行“先征后返”办法。2002年1月,政府有关部门又发文重申在全国实行“免、抵、退”办法,但据我们了解,实行这种办法的企业十分有限。难以实行“免、抵、退”制度的原因:一是实行该项制度会影响当地税务机关税收任务指标的完成;二是由于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承担,免抵税部分将占用地方政府增值税25%的收入,虽然可以通过调库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调库资金必定有时滞,因此地方政府对于实行“免、抵、退”办法是不积极的。

(五)出口退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海关管理难度大,人员少和管理技术手段落后,跟不上外贸出口的增长。二是出口退税管理的机构多,协调难度大、管理效率低。企业办理出口退税起码要涉及海关、税务、外经贸等部门。在实践中,一些管理办法“政出多门”,相互不一致、不配套,严重地影响了出口退税的效率和企业的运营。电子信息化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出口退税的管理需要,例如,企业反映的出现出口退税电子数据与纸制报关单内容不一致,税务机关无法给予办理退税的情况时有发生。

(六)出口退税的法制化管理滞后

从出口退税政策实施开始至今已有近20年,但是目前我国仍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出口退税专门的法律规定。出口退税的规定散见于《增值税暂行条例》、《税收征管法》、《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以及相关的行政通知。在出口退税的权利和义务上,退税管理机构和纳税人之间不对等,前者的权利大、义务小,后者的权利小、义务大,典型地体现为征纳税的时限规定上。

二、拖欠出口退税所带来的问题

(一)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资产负债率明显提高

由于国家出口退税指标不足,税款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企业应退税资金严重积压,小的企业数十万,大的企业上亿元。拖欠的出口退税款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企业只有通过向银行贷款缓解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宁波市政府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这一问题,并设法降低企业的贷款成本,从1999年开始大力推行了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在下文专门介绍和研究这一办法),地方政府各级财政并对各类办理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的所辖企业,按年度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利息实际支付额,给予50~100%不等的贴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的外贸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但是,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十分难堪。以宁波市的几个较大的外贸公司为例,2002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高达90%左右。

(二)增加了企业经营的财务成本

尽管可以通过托管贷款的办法缓解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地方财政并给予了部分的贷款贴息,但是企业仍然要承担一部分贷款的利息。宁波市辖外贸企业的贴息率大多为70%,另外30%的利息要由企业自己负担。由此,出口退税拖延的时间越长,贷款额度越大,利息负担就会越重。另外,由于出口退税的拖欠的时限拉长,而且没有明确期限预期,给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经营的预期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市、县两级,以及各个县级政府在贴息率上不统一,也影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三)政府信誉受到损害

企业反映,由于政府在出口退税上拖欠和管理上的低效率,使得政府的诚信受到影响。首要的问题是政府没有对出口退税的管理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平规则。在现有的不全面、不科学的管理制度下,企业为了争取尽可能早地得到出口的退税款,不可避免地要与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在出口退税指标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也难以避免各种“寻租”行为。目前在一些开放度比较高的地区,政府管理部门的行风评比中,已经出现由于出口退税的问题带给相关主管部门名誉受损的案例。

(四)形成新的债务链

一些外贸企业为了缓解由于出口退税拖欠带来的财务困难,采取拖延支付原材料采购款等措施。在企业财务账上,一方面存在不少的应收帐款,另一方面还有不少的应付帐款,例如某进出口公司2001年和2002年应退税款(财务上的应收款)分别为3.1亿和4.4亿,而应付帐款分别为1.1亿和1.9亿,即别人欠他的,他又欠别人的。在调查中,企业反映,如果再不解决出口退税拖欠问题,随着外贸进出口的增长、出口退税拖欠数量的累积,我国经济运行中将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债务链。

三、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办法内容及利弊分析

(一)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办法的主要内容及做法

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为解决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款未能及时到账而出现短期资金困难,在对企业出口退税账户进行托管的前提下,向出口企业提供的以出口退税应收款作为还款保证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这一办法最初是宁波市试行,200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肯定了这一做法并允许在全国内实行。

采用这一办法后解决出口退税问题的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按照文件规定,出口退税账户是一个专门账户,未经贷款人同意,借款人不得擅自转移该账户内的款项。该账户托管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贷款最高额不得超过企业应得退税款的70%,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执行。各级税务部门要保证退税款退入该账户,不得转移。图1

出口退税政策流程图

(二)宁波市目前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的规模情况

宁波市在1998年提出这一办法,1999年在6、7家企业试行,贷款只有几个亿。2000年全市出口退税拖欠31个亿,托管贷款6~7个亿。2001年出口退税拖欠66个亿,托管贷款16.6亿。2002年1~12月,出口退税拖欠累计123亿,607家企业办理了托管贷款业务,共有11家银行办理了出口退税账户托管业务,当年贷款发生额102.6亿元,贷款余额共计60亿元。几家主要银行的该项贷款余额占该行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是:中国银行48.45%、交通银行14.32%、工商银行13.55%、建设银行12.96%。

最值得注意的是两点,一是该种做法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宁波市的该项贷款规模由1999年的几个亿,3年间达到100多亿;二是在银行的总贷款余额比重越来越高,从事该项业务的最大银行是中国银行,目前该项业务已经出现了展期和逾期的贷款,尽管目前数量还不大。

(三)在这种办法下的财政、企业、银行三者关系的透析

从表面上看,这三者的关系是:财政拖欠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款,形成企业财务上的应收帐款;企业向银行借款,企业是债务人,银行是债权人。由出口退税拖欠引起的这些债权债务关系,是财政的拖欠税款引起了银行的贷款,如果把企业这个中间者抽掉,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真正的贷款债务人应该是财政。所以这种办法的实质是财政向银行的借款,而且在实际上,这种贷款也是以财政的出口退税作为担保的。

(四)辨证分析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的利与弊

从利处来看,这种办法缓解了外贸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更重要的是缓解了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核实和确定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的合法性赢得了时间,最终为进出口贸易的增长起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但是,不容忽视问题的另外一面,这种办法掩盖了出口退税问题上长期存在的财政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并且可能会延缓这一问题的解决。同时,这种办法运用的好,会把“祸”转化为“福”,运用的不好则会把“福”转化为“祸”。因为从实质上讲,超过一定时间的出口退税拖欠款,应该作为财政的赤字(目前没有这样对待),即便在目前公布的财政赤字规模中没有这一部分,但是从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的实质是财政向银行的借款来看,它毫无疑问是与财政赤字相对应的,只是以潜在的赤字存在而已。如果上述的分析是成立的,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用这种办法的结果是将财政与企业之间的国家信用关系延伸和转化为了财政与银行之间的信用关系。这里且不说这种转化有没有合法性(因为1993年开始不允许财政向银行借款)。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由于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办法的实行,将国家财政信用的风险与银行的金融风险沟通了。这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需要防范的最起码的一个问题是,一旦中央财政的退税指标的增长低于出口退税数量和托管贷款余额的增长时,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就会受到影响。

四、全面解决出口退税矛盾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一)已经提出的解决出口退税问题的多种思路和不同意见

第一,根据国际惯例,坚持实行“零税率”政策。这种思路和意见的特点是:立足国际经验,只考虑到企业的利益和促进外贸的发展。

第二,主张降低出口退税率。这种思路和意见的特点是:考虑到中国的国情,着重考虑了如何解决中央财政的承受力问题,以及主张依据税收征收的能力和水平,以及依据征税的实际水平确定退税的水平,即所谓的征多少退多少。

第三,主张将进口税收与出口退税结合考虑,尽可能地缩小进口税收优惠政策面,使得进口税收尽可能多收;出口退税应作到按照承诺的退税率及时退税。

第四,降低出口退税率,同时对承诺的退税率做到及时退税。

以上思路和意见集中了研究部门、实际部门和企业界的意见。

(二)需要选择正确的思路

显然,以上的思路中多数是反映了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我认为,在考虑解决出口退税措施时,片面地从某一个利益主体的角度出发制定和出台政策问题,就会出现我国1994年以来的政策反复调整的不稳定局面。形成这样的循环:出口退税率提高财政承受不了降低出口退税率外贸企业承受不了、进出口增长下降提高出口退税率财政承受不了、拖欠出口退税企业和财政都难受。目前新的情况是又开始将这一矛盾向银行转移。我认为,这样的思路和办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在延缓矛盾中,积累财政和金融风险,并将外贸企业的财务状况退向恶化。对于我国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尤其是东部的一些省、市,一旦矛盾和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后会出现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在矛盾和风险积累的目前阶段,已经到了寻求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时候了。

正确的思路是兼顾外贸增长、财政承受力和企业发展三方面的利益和需要,制定一个参照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国情、规范、稳定的制度目标,同时需要设计一揽子的相互协调的过渡性措施。

(三)制度目标

———以国家开放战略、国家对外开放度、国家经济安全为前提。

———以国际上国际贸易税收的基本规则为基础。坚持进口货物税收保全原则,对进口货物的税收实行严格管理;以出口退税实行有利于增强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基本原则。

———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和考虑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中国产品在劳动力价格低等方面存在着价格优势,出口同类产品存在超额利润,可以考虑对这类产品的出口退税实行“非零税率”的选择。

———根据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必须对等的原则,建立规范的国际贸易税收制度法律体系。

———建立高效、统一、协调的国际贸易进出口税收征管机构,以及具有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工具的管理系统。

———研究和考虑建立财政预算进出口收支专户,对进口税收和出口退税实行专门管理。

———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由目前的中央财政单独承担进出口税收收支的制度调整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制度。

实现上述目标是我国对外开放形势下实现税收保全、财政税收主权完整的客观要求,但是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与上述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此提出以下过渡性的措施,一方面解决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向建立目标制度迈进。

(四)过渡性措施

———可以继续使用金融手段(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办法以及探讨实行票据融资等金融工具)作为辅助性手段,但是必须十分慎重,及时跟踪贷款规模及银行资产状况。财政的出口退税指标的增长应该高于出口退税应退税额的增长。绝不能由于有了这种金融办法而将出口退税的责任变相转嫁给银行,使得银行成为出口退税的承担者,这会导致财政职能和银行职能的错位。如若长期下去,势必积累新的金融风险,重蹈我国上个世纪80~90年代积累金融风险的覆辙。

———根据调研,对一些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绝对价格优势和较高超额利润的出口产品可以调低出口退税率。———建议财政出口退税指标的增长率略高于外贸出口的增长,逐步缩短对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拖欠时间,这需要相应调整财政的支出结构,甚至财政赤字的规模。

———在各地区之间合理分配出口退税指标,增加外贸出口大省、市的出口退税指标。

———最大限度地统一出口退税率,过多的出口退税差别税率一方面给出口骗税以可乘之机,导致监管的困难;另一方面为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漏洞。

———进一步清理和缩小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对加工贸易实行严格的保税管理。原则上凡进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企业,实行“不征不退”的管理办法;凡是这两个管理区外的企业一律实行“先征后返”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