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

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

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管理;智能化;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大众的关注点由注重教育规模的扩大化转向注重教育质量的高精尖。教育事关民族未来,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明确当下乃至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至关重要。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成为引发国家之间新一轮角逐的着力点。新技术的出现及逐步成熟能够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智能教学管理将成为未来教学管理新常态。

一、智能技术应用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契机

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能够通过个人信息数据的收集,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管理,促使其实现个性化发展。

(一)政策导向

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召开以来,智能化时代初露端倪,智能化的发展在曲折中前进。2012年,各个国家纷纷出台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推动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中国也紧紧把握时代机遇,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政策。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要构建人工智能五大保障措施,分别是加强组织实施、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加快人才培养、优化发展环境。各大重点高校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开始为社会培养、输送该领域的紧缺人才[1]。最近教育部又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行动》,对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做出顶层规划和部署,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领域的深度结合。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重点推进领域。

(二)现实因素

从“互联网+”到“AI+”,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在,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数据的交流与传递[2]。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是围绕核心技术与创新型人才开展的竞争。为了维系传统大国地位,各个国家纷纷制定新一代信息化战略,以期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继续取得领先地位。中国当前取得的成就远超预期,这一态势鼓舞了教育界人士,开始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多领域结合。除此之外,2019年末随着疫情的爆发,“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使在线教育成为教学领域的新图景。高校教学大数据监测显示,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在线课堂出勤率达到91%,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达到80%,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高达85%。线上课程的大规模实施及其良好成效,为未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样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于在线教学这种灵活多变的模式,因此,教育管理新“样态”的出现推动着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发展。

(三)技术支撑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当今教育评价中的重要指标,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灵活多变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模式单一刻板,难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以泛在化、精准化、个性化、协同化、自动化为典型特征的智能教育迎合了当前的教育导向[3]。目前应用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技术包括:知识表示方法、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和情感计算等[4]。“人工智能+教育”能够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教育数据,辅助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从知识层面看,“人工智能+教育”能够促进知识生成、更新、传播、管理,解决知识陈腐老旧的问题;从学习者层面看,“人工智能+教育”能够自动感知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适当方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使得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发学习;从教育者层面看,它促进教师重新思考教育者的角色,从教书匠向教练员角色转变[5]。智能化的学习进度分析相较于传统步调统一的教学模式更具有灵活性,数据的挖掘技术、智慧学习还能够提供多层次的教学内容,迎合不同对象的发展需求;通过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兴趣爱好能够分析并提供多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

二、智能化时代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智能辅助教学应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人工智能与教学的融合仍然是低水平的。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教学活动的结合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起点定位模糊、人工智能的教学应用集中开发以及技术不成熟且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缓慢。

(一)智能教学管理定位模糊

教育与技术的结合过程中普遍共识是首先应当重视教育的起点和价值,其次强调技术性。当前,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过于强调技术研发及应用,忽视了教育承载的社会共同价值和文化创新发展功能,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反思的现象。技术人员缺乏教育教学知识,教学人员难以理解相关的智能技术工作原理,导致技术与教育并未叠加出理想的成效。当前教育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强烈追捧,夸大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学成效,高校通过引入新型教学设备、采用智能教学技术,传授教育教学内容,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一方面这样大规模教学模式改革有助于改革面积的迅速铺开,加速智能教学改革进度,扩大智能教学普及面。另一方面,当前智能技术中的情感计算和言语处理并未发展到足以替代传统教学模式的地步,不加批判的盲目引入智能教学手段、忽视人的情感发展需求和人的价值,反而会起到负面效果。

(二)智能教学管理指向不明

高校教学管理涵盖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资源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诸多内容,涉及数据量巨大,且数据呈动态变化,因此,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实时性及严谨性提出更高要求[6]。当前人工智能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点聚焦于教学过程管理,对于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质量及其教学评价研究较少。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智能教学的开发及应用主要集中于在现有的教学科目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人工智能教育本身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还有待于研究及开发。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人们热衷于在多个教学领域进行尝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重复建设和过度建设倾向。例如当今个性化发展的提法,致使人工智能在教学应用中过于强调其个性的一面,忽视其共性的养成。过于强调学习的个性化、碎片化、轻量化,对于学习时的纪律约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程度不足。归根结底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指向不明确,应用标准不规范。再就学生个人信息的收集过程来讲也容易出现重复操作的倾向。信息数据跨介质互联困难,导致教育数据的冗杂、学生的负担加重、学校统计及收集也较为困难。

(三)智能教育技术落地迟缓

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我们就积极将信息技术产品引入课堂,首先引进的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包括电脑、投影仪、大屏幕等。由于这些设备的引入,能够方便地将音频、视频、文本、动画等媒体集合在一起,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7]。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当今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我们不能忽视当前教学过程中师生运用智能技术挖掘学习资源的能力不足且新兴的智能技术应用不足。教师授课过程中仍然依赖单一的多媒体技术,对于学生个人学情关注较少,单一的教学方式和信息体量庞大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丧失兴趣。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又不得其法,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教育对象数量的增长及相应产生的数据给数据收集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中虽然依托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数据化管理,但是管理流程及模式仍处于低水平阶段,面对时下日益繁多的科研信息、学生信息、教学信息等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严重滞后,影响了高校教学教务工作的高效实施。当前应各方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应当做到严谨、准确、及时、简明,数据收集、处理、分析技术应当迎来发展新局面,但大数据在其他领域中的推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而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然处于低层次的应用,并未能够有效地辅助高校教学教务工作的展开。

三、智能化时代高校教学管理的新常态

随着计算机、大数据、区块链的发展,教育生态的智能化成为一大亮点。高校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将智能技术运用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水平[8]。智能化下的高校教学管理通过数据收集及管理、在实践中反复演习制定规范的智能教学运行标准、面向多种主体进行教学信息的搜集有助于做出科学的教学管理决策。

(一)智能教务系统辅助教学管理

智能化时代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应注重“一个中心,三大主体”。即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人才培养过程包括知情意行四大环节,任何环节都缺一不可。三大主体是指教学管理之过程中涉及的三大群体,即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智能化时代的教学管理应当以智能化技术为支撑、以人才培养本身为主导,防止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将知识传授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评价指标,忽视教育对象人性的培养。各主体应当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与国家政策整体导向以及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更好的完善自己。学生应当主动寻进步,通过学习数据挖掘等智能技术,拓宽自己获取知识的来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避免盲目依赖智能化技术,通过学习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其更好地辅助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完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做好关于教学意见的搜集及问题及时处理,做好教学辅助工作。

(二)数据治理辅助处理冗杂数据

教育大数据,是指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以及根据教育需要采集到的,一切用于教育发展并可创造巨大潜在价值的数据集合[9]。随着教育教学过程的演进,教育过程会不断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能够有效挖掘以及对于数据进行可视化表征是当前教育数据处理中的一大难题。由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数据是非线性的,因此智能教育管理系统中的模型应当具有复杂问题分析能力,当前高等教育中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冗杂数据是因为教育数据搜集标准制定不明确、收集到大量的无效数据。因此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应当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于高等教育数据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完善数据收集理论,改进教育数据收集和管理的机制,尽可能避免数据的冗杂和烦琐。以清晰、直观的数据表征方式对高校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展示。对相关以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成效为目的的教育数据进行伴随式收集、集成化管理以及实现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避免相关数据的重复录入,形成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流通网络,为高校及时、准确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妥帖的技术支持。

(三)深化技术应用推进教学变革

构建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学习状态及情感感知技术、计算机智能技术、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教学管理平台取代传统低效的教学管理平台。具有复杂适应能力的教学管理平台能够通过分析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者个人学情,描绘个体学习图谱,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自适应调整。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情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可以根据其他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内容做出部分调整,避免教学进度差距过于悬殊。智能教学平台能够借助自适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家长、学生、教师的全面连接[10]。未来智能教育平台将通过数据的搜集、整理、归纳、分析以及算法和算力支持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教务人员的管理工作等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已经出现较多的局限性。为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移动智能设备与大数据结合下的教学管理系统能够实现高校教学工作的便捷化、及时化、准确化,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优化、更加精准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唐怀坤.国内外人工智能的主要政策导向和发展动态[J].中国无线电,2018(5):45-46.

[2]罗维,周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人工智能前景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9(12):113-114.

[3]梁迎丽,刘陈.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典型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8(3):24-30.

[4]闫志明,唐夏夏,秦旋,等.教育人工智能(EAI)的内涵、关键技术与应用趋势———美国《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报告解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1):26-35.

[5]吴永和,刘博文,马晓玲.构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5):27-39.

[6]王晓玲,刘嘉滨.高等教学管理中智能化管理技术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2):247-249,278.

[7]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4):14-21.

[8]项丹.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7(6):40-43.

[9]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50-61.

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范文第2篇

一、智能制造风靡全球,培养现代劳动者迫在眉睫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陈副会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刊的专访。根据《赫尔辛基新闻》的报道,据波士顿咨询集团近期估算,在今后5年内,机器人将在芬兰普及,这就意味着大概6~10万份工作将由机器人代替,这对于人口只有500多万的芬兰已经是不小的比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一趋势在中国也有所显现。您认为这种趋势会对中国有怎样的影响呢?

陈宇:当前的世界和中国已经明显处于一个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的重大转型期。回顾历史,农业文明主要靠对生物能量的征服和开发;工业文明主要靠对石化能量的征服和开发;正在到来的未来文明,已经表现出将主要靠对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的能量的征服和开发的趋势。

比如,日本在对比了中日两国制造业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制造业生产一线有7000万名工人,平均月薪3600元人民币;日本制造业生产一线仅有700万名工人,而平均月薪达1.4万元人民币,约是中国的4倍。所以,日本的制造业在薪资方面相对中国没有任何优势。为此,日本计划研发、生产和投入使用3000万台可以24小时工作(3倍于人的工作时间)的工业机器人,相当于增加了9000万名制造业工人,而机器人的“平均月薪”仅合900元人民币,这无疑将一举扭转日本制造业的劣势。事实上,未来5~15年,智能机器人、智慧制造和人工智能将席卷全球,改变传统产业。据我所知,现在中国的大型企业,无论国营、民营还是外资,也都在全力研制机器人,如富士康科技集团已经准备用100万名机器人取代100万名工人。因此,从就业的角度看,首当其冲受到最大威胁的是中国生产和服务一线的1.2亿从事体能劳动的操作执行型工人(即所谓的“蓝领”队伍),而欧美国家的这种类型的工人早在过去近40年中几乎被中国工人全部取代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欧美国家主要受到威胁的不是一线产业工人,而是从事初级知识技能型劳动的所谓“白领”队伍。美国的一项研究估计,最近5年全球将有500万工人被机器人取代。我觉得,这个数字实在是太保守了,仅在中国就应当不止这个数量。显然,近期如何为面临重大产业转型的中国劳动者大军开发和寻找新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是存在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适应性转产转业转岗培训(这种教育培训特别困难),是我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在职在岗培训领域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这项工作急需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的紧密协调与合作。

二、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未来从事智能劳动,教育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教育信息》:英国《每日邮报》2016年7月27日报道,澳大利亚工程师马克・皮瓦茨(Mark Pivac)开发出世界首台全自动砌砖机器人“哈德良”(Hadrian)。它可以一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小时能砌1000块砖,两天内就能砌完一栋房子。由此可见,智能机器人已经能够在某些方面代替人类。您刚才也提到了中国劳动者要“转型”。那么,“转型”的突破口在哪里?

陈宇:转型的突破口无疑是教育,下面我想谈谈面向2030年的教育。我国教育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但是,近40年来形成的中国新产业工人(即农民工群体) 及其子女,一直在大中城市及其边缘聚集,他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村庄,只能生活在城市郊区或者新形成的小城镇。他们所需要的是职业教育,他们也是职业学校的主要生源。随着我国城镇化运动的发展,以及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二胎化),在2030年前后会形成新的教育需求高峰。届时,中国将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不同层次的人群都会强烈地追求更加体面的劳动和就业,也就必然追求更高质量的城市教育、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这将对2030年的中国教育提出巨大而严峻的挑战。毫无疑问,考虑2030年的教育也离不开上述“人工智能、智慧生产、智能机器人,以及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将成为未来生产力的主体”这个大背景。我们只能在这个大背景下想清楚,我们到底要让全国的孩子“学什么、怎么学、 为什么而学”,下面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据悉,在阿尔法围棋(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激励下,世界各国机器人研发机构都提出了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有3个国家的机构:一是华盛顿大学图灵中心开发的美国考试机器人,其目标是在美国高中生物考试中取得满分(100分),据说目前考试机器人已经能够达到60分;二是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开发的日本高考机器人,其目标是考入东京大学,据说目前也能够达到录取标准的一半以上水平;三是中国科委有关部门立项,科大讯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参与研制的类人答题机器,近期目标是通过高考进入一本学校,而远期目标则是超越95%以上的考生,考上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显然,如果从阿尔法围棋战胜李世石的经验看,考试机器人要实现这些目标一点都不难,因为各国高考试题和变化范围根本不可能和围棋同日而语。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今后,“应试教育”的意义会越来越被质疑。我们要彻底改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方向和教学方法,摈弃只能适应前工业时代的那一套以文论为中心、以复述为主要方法的教育理念;对工商时代的先进教育理念,要积极、有选择地吸收。比如,美国盛行的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gineering-Arts-Maths,STEAM)的理念就有许多以目标为导向、实际有效的内容。不过,美国的这套标准现在也暴露出难以完全适应时代迅速发展的弱点。因此,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面向未来,深刻观察并高度概括时代特点和文明发展方向,抓住未来文明的基本特征,找到创建新型教育和推动其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我最近与多位产业和职业专家讨论,深感面对存在大量未知因素的未来时代和未来文明时需要教育观念的根本改变――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人构建起符合时代精神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教授具体内容。纵观中国历史,农耕时代需要的是一种文论思维方式,所以最重要的是读经史子集、做八股文章;工业时代需要的是一种产业思维方式,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未来时代是数字技术时代,人们最需要的是一种数码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就让孩子熟悉“ 0、1”概念、接触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编码,对数码空间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和想象能力。非如此,我们难以培养出最能适应新时代的人力资源。

无数事实证明,不论在哪个层面上,具有数码思维方式(亦称“数码基因”)的人最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趋势。比如,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最具引领方向的顶级创新企业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 马斯克、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等,都有深厚的计算机技术背景,也就是“数码基因”。而且,他们的事业都起步于计算机编程。至今相对落后的大国印度,由于从小学就抓了普及计算机知识、计算机使用和计算机编程等,他们培养的新生劳动力有很强的“数码基因”,大量人员从事全球计算机软件外包工作,还有大批人才直接进入美国高科技公司,如谷歌、微软等。硅谷科技公司高管和技术领军人物中,印度人已经占到1/3。印度总理莫迪去年造访硅谷时居然有5万印度人报名参加欢迎会,由于场地等原因,最后来了1.8万人。难怪他敢在硅谷夸下海口说:“21世纪属于印度!”

由于人工智能和智慧制造的发展,大量新产生的职业、岗位和工作都和计算机使用、计算机控制和计算机编程密切相关。人类新一轮的生产力释放,已经从材料、能源领域, 进入信息和生命领域。过去看似与计算机不相干的生物科学,最终都可以阐述为“生命基因作为一种软件密码的破译和排序”的数码问题。显然,处于平行发展的数码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紧密融合,正在成为人类新科技力量发展不可阻挡的前锋。据此,我的具体建议就是,一定要在城乡教育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让孩子们接触计算机、使用计算机、习惯计算机技术,进而掌握计算机编程。当然,这种计算机教育一定不能再是封闭的、生硬的、死记硬背的;相反,应当是活泼的、开放的、自由创造的、高度激发孩子热情和兴趣的,一定要让孩子通过计算机编程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想像力和无限创造性,培养他们对数码世界的直觉和理性。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我国城乡就业和职业更替变化的趋势有哪些呢?

陈宇:人类的劳动活动可以简单地从两个维度来区分:第一,以体能为主,还是以智能为主?第二,是规则性的,还是非规则性的?如果以第一个条件为X轴,以第二个条件为Y轴,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矩阵,以表示今天社会上实际存在的四个工作区域(见图1)。

其中,第一区域为规则性体能劳动(图中左下角)――从事这一区域工作的人员通常被称为“蓝领”,是目前我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但是,这种劳动最容易被智能制造和各种各样的产业机器人或服务机器人所完全取代。这一趋势无可阻挡,我们必须认清这一历史潮流并作出相应对策。

第二区域为规则性智能劳动(图中右下角)――从事这一类工作的人员通常被称为“中低层员工”或“普通白领”,他们是目前我国员工队伍中人数仅次于第一区域的大群体。一方面,这一类工作现在也面临被人工智能、专业软件、智能机器人大量取代的趋势,其中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管理工作。因此,现在欧美已经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你能接受一位机器人老板吗?”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智能机器和人造生命的发展,大量属于人机接口、人机界面、人机协调,以及相应的人与人关系的新职业、新岗位、新工作被创造出来。同时,对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的使用、管理、监控、维护、修理等工作也发展起来,成为这一区域中产生的新工作的主体。因此,这一区域将成为接收和容纳从上一区域中排挤出来的大量劳动者的主要领域。当然,进入这一区域的劳动者都需要相应的教育和训练。而一个人有无“数码基因”,对他能否迅速接受这一领域的教育培训或者再教育再培训非常重要。

第三区域为非规则性智能劳动(图中右上角)――这一区域是至今无法被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取代的人类专属工作区域,其典型工作又可以分为“专业性思考”和“复杂性对话”两大类,主要涉及从零到一的原创性活动;同时涉及商业运行模式的创造、组织和实现等活动。这一区域的工作是人类劳动活动中最精华的部分。这一区域的活动覆盖了科学家、政治家、发明家、创造家、创新式企业家、 高级管理专家以及多数艺术家的劳动。从一定意义上说,从事这一区域劳动的人才的数量多少、水平高低和成果大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范文第3篇

 

一、“未来学校”建设行动

1.制定出台“未来教育”创新区、窗口校创建指导意见,加强种子地区、学校的遴选与过程指导,立项首批创新区、窗口校培育名单,优化创新实践项目一体化管理、交流、展示平台建设。

2.出台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导则,成立教育设施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教育专规编制技术指导小组,督促各地在年底前完成新一轮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修编。聚焦“未来学校”新样态,出台《温州市学校建设标准实施意见》,提高学校建设品质。

3.积极创建全省“分类办学”改革试点区、试点校,认定培育学术高中、特色普通高中20所以上,特色学科基地和特色项目基地各20个以上。

4.推进全省“双高”中职和专业建设,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10个、“智能+”示范专业实训基地10个。

5.实施100所重点建设初中提升行动。市县同步出台集团化办学评价细则,加快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

6.制定出台《高品质幼儿园(未来幼儿园)培育方案》,培育首批高品质幼儿园(未来幼儿园)10所。

7.开展市局直属学校“未来学校”文化空间新样态创建评比。

8.争创省现代化学校55所以上。

9.全力推进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出台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县级智慧教育示范区、示范校遴选和建设。发布温州智慧校园2.0建设标准和实施方案,新建新教学空间1000个,推进13个省级区域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工作,初步建成“馆校通”系统,评选优秀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微团队3-5个。实施创客教育2.0提升工程,培育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100所。

二、“未来学生”培育行动

1.加强理论研究、体系完善、品牌建设,推进“三全四课五育”育人模式整体创新。推进“三全四课五育”育人新体系学校建设,启动评选市级“五好学生”。

2.出台《温州市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实施指导意见》,研发“瓯越文化与价值观教育”地方课程,完善《中小学价值观教育48课》课堂教学模式,提炼价值观教育温州模式学术成果,启动评选“价值观教育”示范区、示范校。

3.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和学生体育学业评价机制,确保所有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1小时以上,积极创建“活力校园”。推进“明眸皓齿”工程,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继续下降1个百分点。

4.出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织中小学“心”健康教育论坛、心理健康活动周等活动,完善学生心理筛查、人文关怀、危机防范和干预机制,开展健康教育公益课程200场以上,辐射学校、家长、学生100万人次以上。

5.制定出台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意见、校外劳动与研学实践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行走瓯越”研学带建设,加快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

6.开展第22届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举办创客·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拓展创客文化节、科技节等平台,引导学生提升审辩思考、逻辑推理、创新创造等能力。

三、“未来课堂”变革行动

1.在STEAM教育的基础上,把握学段特点,实施“五育”融合项目化学习推进项目,开展项目化学习示范区培育试验区域申报。结合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行动,实施“城乡共学,同题异构”乡村项目化学习推进计划。

2.聚焦课堂学习方式变革,实施“素养为本”课堂新样态行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的多样化情境与技术的教学,提炼“互联网+”的同步教学实践经验,积极培育“未来课堂”示范区、实验校。

3.聚焦作业减负体制,借鉴上海市作业改革经验,加强“素养作业”设计与应用研究,以作业重构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学科作业设计和跨学科作业设计实施的应用研究。加强作业内涵管理、建设校本作业体系建设,形成符合温州实际的作业管理机制。建设形成温州市小学优质作业资源库。

4.开展“教、学、评一致性”评价改革行动,开展基于学业命题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出台学校教学常规“指导性管理”评价方案。

5.积极构建 “互联网+”协作研训新范式,进一步整合教研、师训部门的专业力量,建设全国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组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联盟,建立10个教科研项目实验室,完成100个推广应用与深化研究子课题,促进基于实践创新的教科研成果培育、应用与转化。

四、“未来教师”培养行动

1.出台温州市教育系统新时代“教育家型”校长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坚持校长从名优教师中培养的导向,创新校长评聘选用培养模式,加大考核评价激励力度。

2.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完成第二轮一级、二级校长评定,积极推荐评选全市省特级校长。

3.举办全市高中校长高端研修班,遴选培育50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教育管理水平的优秀校长。

4.组织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暑期读书会暨“未来教育”论坛,分批分类开展直属学校(单位)中层干部轮训,提高干部队伍专业素养。

5.完善年轻干部“选、派、管、育”锻炼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加强年轻干部岗位历练。

6.深入推进“思想筑基、师德铸魂”专项行动,大力建设师德建设专家库和优质师德教育数字资源库。

7.实施瓯越教育人才培养提升第二轮行动,评选骨干教师1800名。

8.实施“教学攀峰”“名师领航”“红色赋能”“星火计划”等教师研修培养行动,提升教师培训覆盖面和实效性。

9.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建设教师在线学习资源中心,汇编《温州市未来教育技术学院讲师团研究案例集》。

10.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绩效奖励、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倾斜政策,重点加强乡村骨干校长、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培训。

11.出台《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创新理论与实践培训,打造“导师型”班主任队伍。

12.出台《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和奖励办法》,完善教育人才引进政策。

13.出台《在职教师取得研究生学历奖励政策》,加大对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的招引以及在职教师的进修力度。

14.深入实施教师关爱工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持续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五、“未来社区”服务行动

1.制定出台《温州市关于高质量建设“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2.制定出台《温州市托幼一体化实施方案》,统计预估未来社区公办幼儿园所数、学位,提升学前教育基础设施与社区的布局紧密度。

3.加强青少年“四点钟学校”建设,完善托管服务成本分担机制,合理安排校内托管服务时间。

4.优化社区教育布局,培育学习型社区5个以上、幸福学堂5个以上;创建省级现代化社区学校10个、市等级社区学校30个;推进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行动,打造社区学校·文化礼堂共同体10个以上。

5.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品质,开展社区教育“510”品牌评选。

6.推进老年教育提质扩容,乡镇街道老年教育机构覆盖率达到100%;打造示范老年大学(学堂、医养教综合体)10个以上;实施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培训行动,遴选20个以上优秀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数字资源(包括案例和教材等)。

7.推进“数字化”+终身教育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全民数字化学习圈建设,绘制“全民幸福学堂”数字地图,开展推进“线上+线下”社会培训150万人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以上,学分银行成果数占当地常住人口数20%以上。

8.实施家长素养提升工程,开展全市中小学家庭教育典型经验推广;开展“新雨”家庭公益讲座110场以上,家长覆盖面达到25万人次以上;完成10%数字家长学校培育工作。

9.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监管。

六、“未来教育”专业引领与品牌宣传

1.加强温州“未来教育”专家团队建设,定期开展指导、会诊。举办品牌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进行深入解读。

2.各项目组围绕难点堵点工作确定1-2项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加强科研攻关,进一步提炼操作策略。

3.搭建未来教育论坛等平台,定期举办总论坛或系列分论坛。

4.《温州教育》开设“未来教育”专栏,组织系列主题征文。

5.邀约省级以上专业报刊,作深度专题报道。

6.系统总结经验,编撰温州“未来教育”年度报告,召开年度大会,加强各种媒体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认同感。

 

附件:1.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2021年工作行事历

      2.2021年度“未来教育”重点研究课题

 

 

 

 

 

 

 

 

 

 

 

附件1

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2021年工作行事历

月份

工作内容

牵头单位

1-2月

完成学术高中培育学校申报工作

基教处

确定省现代化学校创建名单

督导处

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

技术中心

统计预估未来社区公办幼儿园所数、学位

职成教处

研制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培训方案

3月

制定普高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学科)基地申报培育方案

基教处

完善学校课后托管服务政策

确定10所高品质幼儿园(未来幼儿园)名单

学前指导中心

开展2021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创建申报

技术中心

开展全市第二十二届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

组建温州市未来教育技术学院讲师团

修改完善温州市教育局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奖励方法

人事处

启动第三批“百名领军教师”高端研修项目                                                                                                                                                                                                                                                                                                                                                        

教师院

启动“线上月讲”“名师大讲堂”“名师在线答疑”活动

开展市首批“五育融合”项目化学习教研基地工作研讨

教研院

调研培育学习型社区、幸福学堂、现代化社区学校

职成教处

4月

研制“未来教育”创新区、窗口校创建指导意见

秘书处

开展市局直属学校“未来学校”文化空间新样态创建评比

直属处

召开“双高”中职学校建设现场推进会

职成教处

出台《高品质幼儿园(未来幼儿园)培育方案》

学前指导中心

召开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推进大会

技术中心

发布《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启动中小学“心”健康教育论坛活动

体卫艺处

出台《瓯越教育人才第二轮培养行动计划》《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在职教师取得研究生学历奖励政策》等系列政策

人事处

开展“未来教育家型”校长、“导师型”班主任研修活动

教师院

出台《温州市中小学“未来教育”课堂变革三年行动实施意见(2021-2023)》

教研院

开展全市第四批中小学(幼儿园)STEAM教育试点校申报

开展全市第二批基于技术的教与学方式变革试点学校申报

开展“新雨”家庭教育公益讲座

基教处

启动“全民幸福学堂”数字地图建设

职成教处

开展老年人普及智能手机和网络基本常识培训

5月

研制普通高中分类办学推进支持政策

基教处

举办温州市第九届班主任基本功比赛

发布温州市智慧校园2.0建设标准和实施方案

技术中心

举办创客·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

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周

体卫艺处

组织2021年度名师工作室(站)主持人和设站学校审核

教师院

组织“名师送教”初中段研训一体第一次活动

组织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育

组织处

制定出台《温州市关于高质量建设“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实施方案》

职成教处

研制托幼一体化实施方案

学前指导中心

6月

实施100所重点建设初中学校提升行动

基教处

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出台集团化办学评价细则

评估院

开展省现代化幼儿园、小学省级实地评估

督导处

出台《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和奖励办法》                                                    

人事处

完成温州市第六届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评选

实施义务段新锐教师“教学攀峰”培养计划

教师院

举办全市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机器人项目和人工智能项目比赛

技术中心

组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整校推进”成果总结评比

                  

开展基于技术的教与学方式变革案例评比

组织全市第二批“STEAM教育学校实践样态”申报

教研院

举行2021年中小学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评审活动

检查通报全市学分银行平台录入情况

职成教处

举行全市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培训研讨会

7月

开展全市普通高中分类办学主题培训

基教处

举办优秀中学生夏令营、苦磨练夏令营活动

举行5所高品质(未来)幼儿园培育阶段性成果展示

学前指导中心

推进“思想筑基、师德铸魂”专项教育,组织评选“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活动

人事处

8月

组织市局直属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微团队领导力培训

技术中心

组织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暑期读书会暨“未来教育”论坛

组织处

公布首批“未来学校”创新区、窗口校培育建设单位名单

职成教处

9月

“未来教育”创新区、窗口校调研指导

项目组

完成2020年新型教学空间建设

技术中心

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评审工作

开展基于技术的教与学方式变革试点研讨活动和首批试点校中期指导

10月

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活动

基教处

组织参加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比赛

组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研和课堂教学评比

体卫艺处

启动赴高校提前招聘优秀毕业生工作

人事处

开展温州市第二轮校长职级评定、全省首次特级校长推选

组织市局直属学校班会优质课比赛

直属处

联动卫健、民政等部门培育示范老年大学(学堂、医养教综合体)10所以上

职成教处

遴选市等级社区学校30所、社区学校·文化礼堂共同体10个以上

11月

评选温州市项目化学习试点校20所

教研院

组织10所高品质(未来)幼儿园培育效果展示

学前指导中心

举办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

技术中心

举办第八届创客文化节

《温州市未来教育技术学院讲师团研究案例集》汇编

评选认定第二批基于技术的教与学方式变革试点学校

开展省现代化学校实地督导评估

督导处

开展全市中小学家庭教育典型经验推广

基教处

调研托幼一体化落实和各地课后托管情况

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学设计、个体辅导案例评比

体卫艺处

评选认定温州市项目化学习试点校20所

教研院

组织省数字化全民学习体验基地申报工作

职成教处

12月

编撰年度报告、举办年度会议

项目组

认定培育学术高中、特色普通高中20所以上,特色学科基地和特色项目基地各20个以上

基教处

举办市局直属学校未来学校文化与校园空间提升研讨会

直属处

举办市直属学校“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比赛暨班主任培训会

完成未来幼儿园课程方案、文化管理案例汇编和调研报告

学前指导中心

举办全市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创客大赛

技术中心

评选优秀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微团队3-5个

举办温台中职学校师生技能大赛

职成教处

打造一体化数字学习空间,接入未来社区智慧服务服务平台

评选认定温州市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学校50所

教研院

 

附件2

2021年度“未来教育”重点研究课题

 

1.温州市“未来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省教科研重点课题)

2.未来学校“六度空间”(教改供需度、五育匹配度、场景智能度、空间开放度、建筑美学度、文化标识度)研究(基建中心)

3.“未来课堂”指标体系研究(教研院)

4.“五育”融合项目化学习模式研究(教研院)

5.指向“未来教育”的学科骨干教师评选模式研究(人事处)

6.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和干预策略研究(体卫艺处)

7.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研究(基教处)

8.“未来社区”老年教育场景建设路径研究(职成教处)

 

 

 

 

 

 

 

 

                                                               

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情商教育;智商

智商与情商是当今社会都比较关注的话题。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IQ)是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工具,也是测量智力水平常用的方法,智商的高低反映着智力水平的高低。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写成EQ)是表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情商的高低反映着情感品质的差异。大量的学者通过对智商与情商的比较研究发现,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比智商更为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企业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学得的知识和技术,85%是靠他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能力”。

一、大学生情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智商的开发,情商的培育被忽视

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495万人,2008年更是高达559万人,就业工作任务更为艰巨。“至去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351万人,但仍有大约144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由于升学与就业的压力,我国很多的家庭、学校历来都非常注重孩子智商的开发,却往往忽视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着潜在影响的情商的培育,致使许多智商非凡的孩子一事无成,白白浪费了一生。单一的智商开发往往导致学生高分低能,调适能力差,认知社会的能力差,融于群体的能力差,公关社交组织能力差。有的大学把情商的培育工作当作智商开发的附属物,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就开个讲座或者举行一次活动。其实,智商与情商,就好比人的两条腿,要使人走得平稳,走得更远,两条腿必须平衡发展,瘸了任何一条腿都不可能走得太远。所以,家庭和学校应该在关注学生智商开发的同时,强化学生情商的培育。

随着近几年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理性回归,人们已不再追求人才高消费,而是非常地务实,以“用得上、用得起、留得住”为基本标准,这样,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有了很大改观,但是,毕竟目前的就业大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几乎所有的大学都非常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远远超过了对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恐怕是一个误区。当然,也有一些院校意识到了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二)情商教育的内容零散,不具有系统性

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大学生的情商教育跟智商的开发一样,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非常广泛,但情商教育跟智商教育又不同,因为情商主要跟人的情绪的驾驭和环境的适应相关,培养的是学生的某些特质如耐心、爱心、宽容、分享、自信、团结、协作、抗挫折能力、适应性、自控能力、责任心等。正是因为情商教育不像智商开发那样便于操作,所以很多大学只是在情商教育的某些点上作了一些工作,不具有系统性。

非系统的情商教育的缺陷是,无法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教育的重要意义,因为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可能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具有不同的情商特质,零散的情商教育未必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把这些点连成线,再把这些线连成网,最后把这些网组成面时,才能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出其中的真正内涵,也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

(三)情商教育时间分布不均,缺乏长期性

很多大学认为,新生入学时是进行情商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开学后的一段时间各种各样的报告会、班会、讨论会、联谊会、晚会等层出不穷,让学生应接不暇。当然,这个阶段对新生进行情商方面的培育的确很重要,因为学生来到一个新环境里,对这个环境充满了新鲜和好奇,这时候及时地灌输一些新的思想是很必要的。但是这个阶段学生的角色并没有转换过来,多数仍然处于中学生的角色,心也不安稳,杂事太多,比如了解学校及所在城市的环境、准备生活用品、准备学习用品、熟悉人员、打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等,密集的各种会议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这时候的学生穷于应付,并不会静下心来体会这些工作的真正意义。当所有的事务性工作完成之后,学生便转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并且心也基本上安定下来了,也完成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这时候后续的情商教育工作没有再跟进,似乎情商教育结束了。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就是“前期吃不了,后期吃不饱”,情商教育在时间上不连续,缺乏长期教育的思想,其结果将会大打折扣。

(四)情商教育主体不明确,没有计划,随意性强

有的人认为,学校没有专门开设情商教育类的课程,情商教育是课程学习之外的事,因而应该是学校主管机关的事,是学校领导的工作。也有部分人认为,情商教育属于思想政治工作,是各系部领导和辅导员的工作。还有一些人认为,情商教育是各任课教师的工作,因为整个教学任务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只有教师最合适。正是因为情商教育的主体不明确,没有纳入教学计划,所以,整个情商教育的工作就是随意的、零散的、可有可无的,再者,对情商本身认识的偏差也使得大学的情商教育工作相当滞后,很难达到培育高情商学生的目的。转贴于

二、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大学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一块跳板,社会与校园有着很大的不同,挫折更多,人际关系更复杂,如果此时不及早认识和调试,以后将很难适应工作。

针对目前大学生情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下列措施,以期解决目前的问题:

(一)改变观念,实行智商情商并重

观念的改变是一个相对比较难的过程,也是具有决定性的方面,因为如果在观念上没有引起重视,很难在行为上有所改变。其实大家也明白,由于目前就业环境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影响最大的、最直接的是其技能水平,是其胜任岗位的能力,而对大学生未来发展起着重大影响的情商因素并不是直接竞争因素,所以大学才把主要精力放在直接竞争的、可见的技能上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教育解决的绝对不仅仅是近期的、显性的问题,它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起着潜在作用的能力,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彻底改变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育的思想,才能真正做到智商与情商并重。

(二)系统设计情商培育的内容

前面我们也谈到了情商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这些内容同时也比较地杂乱,比较难于把握,很难用单一的项目包罗如此广博的内容,鉴于此,需要学校深入分析和讨论本校情商教育的内容,只有经过充分酝酿的内容才能做到既贴合实际,又便于操作。一般地说,情商培育的内容需要多个项目或活动来实现,因为一个项目或活动只能涉及有限的情商内容,学校需要做的是确定到底涉及情商的哪些内容,通过什么形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情商教育的成本如何等。

根据我们的研究,尽管各个大学的情况互不相同,情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至少应该在大学生的心态教育、吃苦耐劳、挫折教育以及团队意识教育等几个方面做好学生的情商培育。

(三)选好情商教育的时机,必须打“持久战”

我们认为,大学生的情商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从大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到他们毕业离开学校为止,学校都应该随时进行情商培育。现在这一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选择,在家深得父母的宠爱,几乎没有吃过苦、受过累,饿了有饭吃,渴了有水喝,冷了有衣穿,没钱的时候,有父母给,脏活、苦活、累活更是鲜有体验,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改变起来绝非易事。此外,有的大学生没能如期进入他们理想中的大学,很多学生存在一种失败心态、后悔心态,对学校不满意,缺乏自信,自卑感特别强。凡此种种,学校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可指望一蹴而就,搞突击。

从整个大学学习的过程来看,大学生情商教育的时机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入学后的第一年,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最强,以形象化的培训和讨论为主,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教师设计的培训活动中去,以学习和体验为主。这个阶段是接受阶段。第二个阶段大致就是入学后的第二年,这个阶段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参与为辅,主要让学生设计和组织一些锻炼项目,训练学生的沟通、团结、协调、忍让、宽容、合作、责任、抗挫折等能力与品质。这个阶段是巩固和运用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入学后的第三年至第四年,此时的学生已经比较成熟了,他们开始运用情商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弟学妹们,这个阶段完全可以放手由学生们承担一些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这个阶段是情商理念的传播阶段。

(四)完善情商教育的组织与领导工作

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范文第5篇

广东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刘根平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社会变革的发展趋势。从关注教育手段和环境的改变,到关注教育的系统变革,重构教育模式以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以技术提升教育智慧正逐步成为未来教育的常态。

深圳市南山区提出“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每一个孩子都幸福,让每一位教师都精彩”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以国际化和信息化为两大抓手,打造教育的“南山质量”。在对未来学校教育、学习和技术发展变革趋势的预测与判断的基础上,探索新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机制和策略,并创造性地将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应用到教育实践。

什么是教育智慧

教育是科学,是艺术,也是技术。教育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需要天赋,需要创造性地反复实践,需要尊重基本规律。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艺术、技术高度融合的一种境界,是尊重教育规律的具体表现,是优质教育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

教育智慧主要通过以下形式体现。

教育环境的智慧。表现为支撑师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进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系统等软硬件环境的智能化程度。

教育过程的智慧。表现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育管理机制策略、课程资源建设、教学与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个体、社会关系(包括与计算机的互动)的交互系统的完善程度。

教师的智慧。表现为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对教育教学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等综合素养和专业水平。

技术如何提升教育智慧

1. 通过新技术的引入和重新设计学习环境,助推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变革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迅猛发展,进入教育领域并催生了人们对学习环境智能化的深度思考和应用。

云计算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大规模开放共享。教育资源云平台和教育管理云平台等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教育云服务。学生在学校可用数字化学习终端在智能教学平台上与老师、同学互动学习;在家里则可在智能教学平台上完成作业、复习与预习。教师可在网上研究学习并获取资源,在云端教学平台上放入教学素材、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汇总学生学习情况,辅导学生学习和进行家校沟通。教育管理者可以凭一个账号进入多个管理系统,进行便捷的管理,获得基于有效数据的决策支持服务。社会公众可在网上参与网络教育,每人均有自己的学习空间,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实现终身学习。

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提升了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自主学习和社会交互模型,按照学习环节组织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将学习活动的相关群体有机整合到学习管理系统中,实现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家庭辅导和自主学习管理环境,“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因此成为现实。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开展学习,通过数字化平台也可以实现对每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智能化引导。教师随时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情分析报告,快速准确地掌握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家长能够对孩子的学习进展和掌握程度一目了然。学校等管理机构可以便捷开展教学管理,清晰地管理学生学习档案和教师教学进度,辅助教育决策和预测发展趋势。

物联网将多种功能设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RFID标签和校园智能卡系统的结合是物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教师利用分布在多个物理场景用以监控实验过程的物联网系统,可以自动统计实验结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和主动的教学管理体系。与物联网关联的增强现实、3D打印技术正逐步进入学校教育应用。基于3D打印的教与学,能够帮助教师制作个性化教学模型,创新学生课程学习设计,推动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教育发展。

2. 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和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

“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已成为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在内的学习科学研究的主题。面对技术给未来学校教育带来的变革,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确定21世纪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如何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和清晰可靠的评估方法,以评估学生对关键能力的掌握程度?如何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学习效果进行诊断,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

新技术有利于重构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更具有开放和创新的特征,学习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在提升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同时,促进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信息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如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翻转学习等。在技术环境支持下的学习交互模式中,学习者在每次知识建构、剖析、探究和问题解决中进行反思、总结并提炼有价值的内容,并在互联网上与其他学习者分享,在互动中激发了学习者的深层思考。海量数据与多视角处理特征,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融合的愿望,发挥整合和协调多学科的能力。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的常规学习、课后学习和其他学习形式提供了支撑,拓展了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互助,满足了他们的多元学习需求。

新技术提供了相对真实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技术虚拟的情境下,学生在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同时,在学习共同体中一起学习与互动,并将新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某一特定领域知识和能力的专长,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习惯。问题解决、沟通协作和社会适应力等关键能力的养成,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3. 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推动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叶澜教授提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它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教育智慧是教育认识、教育情感和教育实践的统一,是教育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统一,具有知识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等特点。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加强培养规划,提升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推动信息时代的教与学变革,推动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2013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的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随后制定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以加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相应地,在课程标准中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深圳市南山区的创新行动

深圳市南山区的每个校园都在开展着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和创新行动,新的教育技术正被广泛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正深入课堂,新的教育实验聚焦课程创新。技术正提升教育智慧,推动学校教育变革,引领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

1. 建设“泛在学习”环境

深圳市南山区是教育部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广东省“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目前,南山区高标准实现了全区公民办学校和幼儿园有线、无线双网全覆盖,正优化升级“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南山教育云平台实现了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等综合服务一体化。以“南山教育城域网”为例,建有“网上办事大厅”,提供及时在线的“问答咨询、资料下载、审批办理”等工作端口。每位南山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开展虚拟教研,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继续教育选课及学习、网络课程申请、教学随堂满意度测评和诊断反馈等。资源平台提供微课等优质课例共享,支持网络课堂直播、在线远程协同学习等;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反馈报告,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育管理者教育决策等提供支撑。

2. 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深度变革

推动MOOC体系开发。聚焦未来教育对MOOC的推动,依托在线学习平台,构建“学生精品课程、教师生涯提升、家长幸福力培养”三级MOOC课程体系。

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向南小学等学校参与“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项目,开展了网络环境下“超市化四环节”课堂教学实验,从核心学科延伸至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开发系列校本课程和社团。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开展“八岁能读会写”学科教学实验,加入C20慕课联盟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后海小学等学校将iPad引入课堂教学,开展创客式教学与游戏化学习探索,引发了音乐教学、美术绘画、科学探究等课程教与学行为的重大改变。同乐学校等学校利用“课堂诊断仪”“课堂互动仪”等辅助仪器,课上同步投票、讨论、小测验,生成了“游戏化”导学模式。全区现有150多个自带终端(BYOD)班级开展“泛在学习”实验研究。

推动未来课程建设。一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南油小学以“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统筹”为带动,与国内外项目试验联盟校共同开展以“桥”为主题的研究活动。二是STEM课程。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等一批实验校以国际化的STEM课程理念统整学校课程,用技术变革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模式,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校园NO.1”网络竞技,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人人都可以创造吉尼斯”的理念。

信息化推动教育国际化。南山区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网络无边界的优势,引进国际项目,推动校际、国际远程合作。全区20多所学校参与ISC国际学校联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微软携手助学项目、甲骨文教育基金会ThinkQuest和“视像中国”等国际项目。与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多个国家的学校开展合作交流,与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共同开展“学生潜能预测”等信息技术前沿应用研究,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经验开展“未来学校”“未来教室”等研究与实践。

3. 开发教师培训MOOC平台

在原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南山区启动教师培训MOOC平台的开发工作,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仅共建共享教师培训网络资源,还开发了一系列南山师资培训网络精品课程,包括特色培训课程、师德培训课程、学科整合课程、专题探究课程、校本研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人文社科课程、通识技术课程等,实现教师的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