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积累知识

高中语文积累知识

高中语文积累知识

高中语文积累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 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多次提到积累。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也无论是阅读鉴赏,还是表达交流,都少不了积累这一基础环节。如何正确认识积累之于语文学习的价值并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合理应用积累的策略,是教师和学生应予充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下面试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新课标视野中的语文学习积累观

(一)积累是一种态度

态度是一种心理定势。积累不仅仅在于狭义的积学,即语文知识的增加;更在于积德,即完善自我。

语文学习要具备积极的积累态度。首先,积累必须用心专一,锲而不舍。其次,积累要围绕一定的目标。目标清晰,积累行为才有明确的指向。第三,积累需要及时梳理、整合。“格式塔理论和研究表明,组织好的材料比较容易学习和回忆(Katona,1940)。米勒(1956)也认为,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组,变成组块,能促进学习。”及时梳理、整合,去伪存真,弃粗留精,推陈出新,才能建构起知识系统。第四,积累是为了调度,为了应用。不是为积累而积累,而在于涵养,在于充实,在于提升。如高中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的学习,需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这背诵就是一种积累,经由背诵,使经典积淀、内化为我们的经验。最后,积累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生活的;不仅是能力的,也是情感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多大,积累的途径就有多宽,积累的领域就有多广。书本、生活、课堂、学校、社会等都是积累的载体。

(二)积累是一种过程

积累是一个不断拓展、衍生和增殖的过程。积累不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语文学习者要增强过程意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没有积累的奠基,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积累是高中语文课程五级目标中的第一级,是基础。

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不是知识的静态堆砌,不是经验的杂然相陈,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首先,积累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应用的过程,比如语文知识的积累,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个必要的抓手。其次,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如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需要阅读鉴赏者审美经验的积累。再者,积累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积累得以丰富和深化。

(三)积累是一种方法

达尔文曾经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即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方法。有效的积累,是经由观察、记忆、判断、比较、甄别、分类、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等等步骤的具体操作才能达成的。积累与爱好、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爱好和兴趣影响积累的指向,情感和意志左右积累的质量。

二、新课标规范下语文学习积累的操作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一是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二是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三是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标还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里提出了阅读积累的量度。要使每个高中生达到这个基本量。教师就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究其缘故是他有着厚实的生活积累和丰赡的阅读积淀。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汩汩滔滔、纵横驰骋的雄辩演讲,旁征博引、张弛自如的幽默谈吐,需要的不仅是卓越的言语智慧,更得力于厚实的言语与生活的积累。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高中语文积累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识积累;思维培养;应用

一、小学语文

小W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涵盖了听、说、读、写以及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同时它还是一门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说语文知识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语文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知识积累与思维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知识的积累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提高了学生在语文知识积累方面的效率与质量,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和培养。

二、知识积累

所谓的知识积累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把字、词、句进行积累的过程,通过对知识的积累,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可以在日后的学习、写作中灵活运用。

我们先了解一下,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知识积累教学现状: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知识积累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差。

2.虽然新课改的实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创新,但对于知识的传授与积累等方面的教学手段却还是比较传统的,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共同谈论一下,知识积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勇于表现自己,但自制力比较差等特点,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部分需要识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竭尽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尽可能多地记住所学知识。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少数民族的图片,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的少数民族都有哪些?这些少数民族有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用小鸟、树枝、蝴蝶等这些景色来描写上课的情景等,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少数民族的特征,而且还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在基础知识积累过程中,多采用形象记忆法,便于学生乐于接受。如,在学习“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人多力量大,因此,三个人在一起,就组成了“众”。

3.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的技巧,在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把一些名言警句,写得比较好的段落积累下来,便于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运用;教师也可以每周抽出一节课,举办知识积累大比拼,既可以激发学生知识积累的热情,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思维培养

思维培养主要指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教师应在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是创造兴趣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因材施教,并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创造思维方式。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引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地去接近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多发表不同的意见,由被动地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对课程的探究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看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语文知识积累和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这两方面的培养与创新,要充分发挥两者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积累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积累 阅读 表达交流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重新聚集。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一点一滴的重要,其实语文教学也是这样。如果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就会永远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永远干涸。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应将积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读善思的同时,强调重视语文材料的积累,引人注目地在阅读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要求,其意义非同一般。应该说,这为改革语文教学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因此,对语文积累的重新认识与研究成了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一、语文积累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语文教学界重视积累的人越来越多,但认识中的模糊、偏颇也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视野狭隘

人们都在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看法却往往大相径庭。不少人谈积累都只局限在语言层面上,文化积累、生活积累都不在视野之内,这就是个“大语文”“小语文”的认识转变问题。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热切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教育能造就出“孔乙己”式的酸秀才,却很难培养出心胸开阔、涵养丰厚、有历史责任感的现代英才。语言积累方面,则要么只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似乎只要记住一些文字符号,记住一些词语, 语文积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似乎只要多记诵一些精彩语段、篇章就万事大吉。

(二) 理解机械

积累是什么,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不是死背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不是不动脑筋地记诵他人语段、篇章。当前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需注意纠正以下倾向:

1.切断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经验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机械的累加、堆积。积累的对象必须是有意义的内容,不能是无意义的符号群。弄清内容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一切理解、感悟、品评、揣摩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学生的兴趣难以持久,“悟性”也会逐渐萎缩。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就是这个原因,没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何异?

2.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行的。只有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眼力。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把眼界打开,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价值判断的标准,研究探索积累的方法策略,而不是充当包办太多的“保姆”,硬让学生“积累”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积累指导偏重于内容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内容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 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己“持续发展”。

二、高中语文积累的做法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1.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2.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3.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高中语文积累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高考语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在整体上呈现的倾向是弱化处理,知识动态性、能力上的考查逐渐形成。根据笔者对几届高考学生语文分数的比较分析,凡是超过120分的同学,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项上丢分较少至多丢6分,凡基础知识项丢分超过50%的同学,其总分很难到达110分。目前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安排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多结合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学生对这种繁琐的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化的认识,往往是学一点记一点、在整体分类和系统化总结归纳上很难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且,许多基层高中把高考基础知识的积累放到高三上学期中,利用一个月就复习完了,这就是蜻蜓点水,学生理解不透、积累不足,考试中学生多数是碰运气,分数自然高不了。当下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在题型、内容、形式上不断改革,稳中求变,是对学生发展的时代变化的调整,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基础知识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学习中提高基础知识文化素养,是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之一。

二、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

语文基础知识从内涵上来说,具有工具性、传承性、个体性、稳定性特征,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帮助学习者在思维、交流、工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相关活动内容,这也是语文作为工具性载体的重要因素。语文基础知识中多是从传统文化中积累下来的,在文化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基础知识是主要的内容基础,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也将成为未来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目前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多是围绕高考考纲考点要求展开,基础知识的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是当前教学中以高考命题标准为参考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知识零散,在基础知识总结上多是通过单元导语和小结串联较为全面的知识点,这种形式在系统化知识构建上还有很大差距。在教材的练习思考中存在一些比较内隐化的知识点,通过问题思考呈现,这种知识往往需要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积累总结,对这种知识很容易忽略。课程改革在教材编写上也出现很多变化,这种内隐的知识增多,直观展现出来的知识点逐渐减少,对学生探究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师知识系统化高效教学的难度。教师在语文基础知识素养上的不足也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积累中,偏重知识的针对性,在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泛度上没有较全面的系统的积累,对学生知识运用引导也会有所局限。

三、基于高考基础知识考查的高中语文教学改进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实际运用

语文基础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相对隐性的特点,传统教学中的内容逐渐积累成越来越多的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增加。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集中在成语、古诗文名篇名句、文化常识性考查、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等内容上,相对稳定。针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进行专题教学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进行的一项内容,这种教学主要是在题型、内容范围、解题技巧上进行,对基础知识的文化价值教学没有深刻的体现。改进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下的遗留影响,在认识上明确基础知识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将语文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真正落实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构建更为先进的教学体系。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II卷第19小题,考点是表达得体,该题的出现就要求一线教师把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加强积累方法的引导

在教与学的问题上,要改变过度依赖高考基础知识考查要求的教学指导,切实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辩证看待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教师在教学引导上给予重视,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善于观察、归纳总结收获,比如引导学生们在看新闻、读报刊和新媒体时,要注意其中语言基础知识运用是否得当。语文教学本身是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是应是学生根据学习兴趣指引积极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认识上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及时更新,不能一味针对高考灌输大量的基础知识积累方法和要求,努力构建师生价值观的共同导向。如在文化常识性知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上,一般结合具体文本阅读进行,古诗文的学习首先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翻译文本,其后再做题,在这一形式上应给予重视,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实现综合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对文化常识、古诗文文化传统知识在文本中的应用,应进行适当结合实际教学安排进行专题教学,提高基础知识的系统化。

3.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注入课堂教学新元素

除了利用传统的早晚读、课前读等积累方式外,还要探索新的方式,比如翻转课堂,网络微课、智能手机积累等。语文基础知识在经典文本阅读中的运用较多,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进,融入新的元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基础知识学习现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当下热点文学时政话题,高效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教育立足长远,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体系庞杂,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不断更新,为基础知识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结语

语文教学立足当下,在发展的历程中坚持教育教学初心,为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途径和空间,基础知识教学融于语文教学点滴之中,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观念,教师在语文教学探索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艳.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王广杰.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反思[J].语文建设,2012(5):56-58.

高中语文积累知识范文第5篇

一、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和梳理

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应用与感知能力,因此,对语言进行积累是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的。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课本中文章的难度也在加大,很多文章都出自名家大师,这些文章中有大量的经典和值得推敲的语句,对这些语言的积累对于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水平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对优质语言进行模仿也能很好地提升写作水平。此外,对于语言材料的梳理也是很有必要的,对积累起来的素材如果没有有效的整理,在混乱中积累的内容很难真正发挥其价值。

积累语言应当首先从教材入手,教材中有大量优质的语言素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语言十分优美,《沁园春·雪》()的语言磅礴大气,《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的语言清新隽永……教材中有不胜枚举的优质文章,这些文章中的语言素材都值得学生反复推敲、积累。此外,学生也可以尝试接触课外读物,让自己的语言素材更充实。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水平及思辨能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阅读好的课外书籍。选择的书籍应该易于学生接受并且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鲁宾孙漂流记》就是不错的选择,小说充满奇幻色彩,正好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书中也充满了精彩的描写,大量的语言素材可以被学生吸收利用。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学生需要对现有的语言材料进行有效的梳理,例如,自己所熟知的语言素材中哪些是古典诗词部分、哪些是白话文、哪些是现代文学作品,按年代分类是很有效的梳理方式。同时,学生也可以就语言材料的风格及类型进行分类,这也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

二、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

语文知识看似一个大而笼统的概念,其实主要指和语文学科有关的知识,主要涵盖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作品的体裁格式等。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就像是建造一所语文知识的房子,首先搭建它的大体框架,再不断往其中填充物质。

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可以首先以时间为主线,梳理中国文学史上从古到今的优秀作品:从最初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年代遗留下来的大量文化产物,例如课本中出现的《孟子》二章中的《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古代先贤留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之后的唐诗宋词,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登飞来峰》(王安石)、《相见欢》(李煜)、《浣溪沙》(晏殊等),有太多的优秀作品可以让学生欣赏积累;在近现代作品中也有很多佳作,多读多背并且用心去体会,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领悟和运用能力必能得到提升。

三、对生活的积累和梳理

生活中蕴藏了最真实、最能够触动人心的素材,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应当逐渐培养他们对于生活的领悟与感知能力,这首先要从加深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