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级审计师相关基础知识

中级审计师相关基础知识

中级审计师相关基础知识

中级审计师相关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初,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日益迫切地需要公司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实时会计信息,为此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得到扩展。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历史财务信息进行鉴证,还需关注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以及风险管理等。为适应这些变化,审计教学需进行重大变革,而丰富案例教学是改进审计教学的首要前提。

一、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正在将传统审计服务责任拓展到鉴证服务责任,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拓展技能。其次,在审计模式由制度基础转向风险导向时,审计实践发生相应变化,需要对审计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另外,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通过后,审计环境的变化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处理公司治理和其他PACOB要求的事项的能力。为此,必须对传统的审计教育进行改革。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审计课程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即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费时费力,课堂输出信息量少,导致审计教学“假、大、空”,教学气氛沉闷,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尽管有些高校在审计教学中采用一些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教师在上审计案例课时,仍然采取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这种授课方式不适合案例教学。讲述审计案例先要介绍案例的背景、该案例发生的经过、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做账的依据和一些原始凭证等,这些大量的信息仅在黑板上板书显然行不通,一些原始票据在黑板上更无法展示。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很多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需要。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2007年2月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强调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应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重点应掌握审计方法与技巧。案例教学是审计实践教学的基础,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审计案例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审计的“实践活动”。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对具有宽广知识面、开拓创新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审计学案例教学方法必须创新,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课前,运用双向导入即承上启下的引导、典型案例引入两种方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诱发其学习欲望,让学生悟出教学内容。导入案例时要有导入提问,提问引入课堂中即将讲述的理论,是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经验就能够回答的问题,不要涉及复杂理论问题。导入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从而活跃课堂的讨论气氛。如讲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这一章时,可以先提问:你经历过什么不道德的事情?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讲一些经历过的事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此时可引入职业道德和道德的区别,讲述导入案例。

课中,采用“设疑提问――探究分析――发现问题”的教学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实践证明,这一教学形式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问题的解决又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根本上改变现行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听得懂但又不会解疑的弊病。首先,探究式教学是以提出问题为始点,以探疑求知为主要教学活动方式,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还要深入案例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最新的知识,才能为学生创设较好的问题,营造探究氛围,把学生引导到探究之路上来;其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而这些问题很多都是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的,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既要加大审计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注意相关学科的交叉点,把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设想出来。这一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

课后,通过“案例反思、作业设计及交流、导入下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来巩固延伸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学生逐步积累了有效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从“学会”走向“会学”;同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

(二)建立高质量案例库。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选择案例,是审计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但目前的案例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高质量的案例。要进行有效的案例教学则必须有一个质量优秀的、结合中国实际的审计案例库。

建立高质量案例库需正确挑选审计学教学案例,要选择具有真实感、启发力、典型性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真实感是指审计案例必须来源于实际工作,但在提炼过程中,为了使案例有更多的逻辑扩展空间,更加吸引学生,还应虚拟一些经得起逻辑推理的生动情节,将学生真正带入审计工作的现场。案例要有启发力,即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其进行分析和思考。案例必须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外露的,即明确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能是隐含的,即把问题隐藏在一般描述中让学生挖掘处理。典型性是指审计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可以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典型案例进行研讨,以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收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应用网络建立仿真式案例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结合起来,以大幅增加信息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抑制学生的疲劳感,提高学习效果。信息多媒体化可以提供高保真度的声音、照片质量的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以及活动影像,使信息内容逼真、形象、丰富而完整。信息可以以各种方式刺激人们的感官,有利于人们的无意识记忆,促进短时记忆。同时,人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使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大大增加,而且使学生不易疲劳,色彩和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点,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仿真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形式,比较典型的一种是利用信息多媒体化和审计案例结合起来,把审计案例制作成多媒体视听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另一种形式是制作课件,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加以结合,以网页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展示给学习者。具体来说,是以网页的方式并结合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构建课件的主体内容,开辟“案例讨论室”、“模拟会计师事务所”等多个交互环境,这样就能够做到图文并茂,将有关联的实践内容真实地再现于网络之上,以增加对该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对于学生理解该门课程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但具备科学性、艺术性,更具备良好的教学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用广义案例教学模式。首先,审计课程的内容相对财会类其他课程来讲,说教性、规范性内容较多,使得教师在教学技术上的把握难度较大;其次,审计课程内容综合性极强且涉及面较广,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不仅是知道而且要精确,不仅掌握财务基础知识和基本审计理论,还要对法律、金融、国际事务等均有所知;另外,审计业务的处理还需敏锐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和高尚品格的支撑,审计业务的锻炼需要很多的实践活动。对于审计课程尤其是审计案例课程来说,更多需要的是“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即由教师事先布置案例资料供学生们自行阅读和理解,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总结。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案例教学基本采用这种方式。狭义的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适合于班级规模小,学生层次齐、且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好、课前准备充分、教师资质高、案例素材综合的情形。该模式的起点对学生和教师都是较高的,要达到案例教学的终极目标的难度也很大。广义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事先对教学资源按照教学目和进度划分相应层次,然后逐一开展。可将审计案例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初级层次着重训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中级层次着重训练学生的检索和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一般需要教师给出典型性案例资料,通过学生自己进一步查阅文献来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高级层次的训练是狭义案例教学所进行的内容,需要综合性、完整性的案例来支撑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人数学生较多,财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等均有一定的局限。从现有的审计案例教学的状况来看,对于审计案例的教学更应定位于广义案例教学模式,来逐步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兰芳.论案例研究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J].会计研究,2005.10.

[2]何玉.国外审计教学研究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7.

中级审计师相关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OBE理念;应用型审计人才;审计教学

一、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单一

审计学本科专业最早于1985年开设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会计学、税法、财政、经济管理等多种学科知识为基础,与其他学科相比,审计学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方法创新性都比较强。目前很多高校的审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会计专业相同,开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忽视了审计学自身的特点和理论基础,缺乏系统的学科体系支撑,审计理论比较肤浅。很多学生表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以至于学习审计学时,难以发现会计中的错报问题。另外,很多高校没有设置审计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上课学习的理论知识很难理解透彻,有的高校即使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其实践课程和实务中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差甚远,引进的审计软件往往只使用一个月的数据,对于错误舞弊的覆盖面较窄,很难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师资队伍缺乏审计实操经验

教师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想要学生具有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目前,在很多高校,由于招聘要求以及师资个人发展的局限,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来到学校任教,科研能力很强,但是由于没有工作经历,缺乏实务操作经验,讲起课来难免空洞,脱离实际,上课难免照本宣科,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实务操作经验,有一些理论知识可能会和实践脱节,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之后却发现在实践中没有用武之地,难以做到知行合一,或者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陈旧,跟不上实践操作的变化。

(三)教材内容晦涩难懂

近年来出版的审计教材,多以审计准则为主,缺少案例,教材对审计方法叙述较多,但对于审计方法和所查问题之间的逻辑性阐述较少。很多同学反映审计教材过于晦涩难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审计教材是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翻译的,有一些翻译不太符合我国的表述习惯,导致教材晦涩难懂,学习难度大。另外,部分教材章节顺序安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大部分教师讲课时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安排,导致知识架构混乱。

(四)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能动性

审计工作非常重视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而审计教学却往往忽略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审计教学基本上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讲课内容侧重基础理论,重理论,轻实践,“教为主,学为辅”,内容难免枯燥,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没有机会参与到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中来。教师和学生普遍感觉审计教学课堂比较沉闷,学习兴趣比较弱,学习效率低。

二、改进审计教学的建议

1.树立OBE教学理念。以OBE理念为指导,能够保证审计教学围绕提高学生学生综合素质展开。OBE理念要求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时,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实验课时的比重,并增加实践环节。另外,可以对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以往的学生对学校课程是否满意,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现有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进行修订。2.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要打好学习审计学的基础。要设置税法、经济法、管理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作为学习审计学的基础,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协调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审计课程要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模仿实际审计工作模式,建立审计项目组,以真实的企业案例为背景,进行综合实训。鼓励学生利用证监会网站,巨潮资讯网等,下载企业年报,分析数据,整理审计案例。另外,学校要加大投入,建立审计实验室,以辅助进行实验课教学。3.改进审计教材。教材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对教学有着导向作用。学校应注重选择有配套案例的教材或组织教研室老师自己编写教材。我国目前实行的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所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人员非常重要的能力。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注重通过案例锻炼学生的风险识别能力。另外,教材编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教材的难度,把审计教材的内容讲透彻,还需要教师融会贯通书本前后知识。比如审计程序的性质分布在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多个章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总结归纳,系统记忆。4.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要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必须拥有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所以,首先学校要招聘具有实务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或者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去企业、事务所学习经验,提升审计实务水平。鼓励教师考取审计师、内审师、注册会计师证书,积极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还可以聘请企业的资深会计审计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5.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实践周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定期聘请事务所的会计师对学生进行培训。还可以与企业内审部门合作,派送学生到企业内审部门实习。与企业进行的深度合作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实践、论文的各个方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6.改革教学形式。改变以往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的地位,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第二,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翻转课堂、慕课等引入课堂,提高课堂知识覆盖面,提升课堂效率。第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把教师选题、学生准备、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审计学课程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搜集比较经典和近些年新发生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考核方式上,要以考核方式引领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课本条文的死记硬背。成绩比例中可加入实验课、实践课程成绩。另外,也可以通过“教考分离”加强考试效果。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高校审计教学应以OBE理念为导向,完善课程设置,修订教材内容,培养和招聘双师型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兆东.审计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研究[J].财会通讯,2018,(3).

[2]唐菊.应用型本科审计学专业三维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财会学习,2018,(8)

中级审计师相关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OBE理念;应用型审计人才;审计教学

一、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单一

审计学本科专业最早于1985年开设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会计学、税法、财政、经济管理等多种学科知识为基础,与其他学科相比,审计学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方法创新性都比较强。目前很多高校的审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会计专业相同,开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忽视了审计学自身的特点和理论基础,缺乏系统的学科体系支撑,审计理论比较肤浅。很多学生表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以至于学习审计学时,难以发现会计中的错报问题。另外,很多高校没有设置审计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上课学习的理论知识很难理解透彻,有的高校即使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其实践课程和实务中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差甚远,引进的审计软件往往只使用一个月的数据,对于错误舞弊的覆盖面较窄,很难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师资队伍缺乏审计实操经验

教师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想要学生具有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目前,在很多高校,由于招聘要求以及师资个人发展的局限,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来到学校任教,科研能力很强,但是由于没有工作经历,缺乏实务操作经验,讲起课来难免空洞,脱离实际,上课难免照本宣科,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实务操作经验,有一些理论知识可能会和实践脱节,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之后却发现在实践中没有用武之地,难以做到知行合一,或者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陈旧,跟不上实践操作的变化。

(三)教材内容晦涩难懂

近年来出版的审计教材,多以审计准则为主,缺少案例,教材对审计方法叙述较多,但对于审计方法和所查问题之间的逻辑性阐述较少。很多同学反映审计教材过于晦涩难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审计教材是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翻译的,有一些翻译不太符合我国的表述习惯,导致教材晦涩难懂,学习难度大。另外,部分教材章节顺序安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大部分教师讲课时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安排,导致知识架构混乱。

(四)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能动性

审计工作非常重视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而审计教学却往往忽略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审计教学基本上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讲课内容侧重基础理论,重理论,轻实践,“教为主,学为辅”,内容难免枯燥,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没有机会参与到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中来。教师和学生普遍感觉审计教学课堂比较沉闷,学习兴趣比较弱,学习效率低。

中级审计师相关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病案信息管理技术;医院等级评审;医院管理

病历档案也就是病案,是患者在医疗机构内经历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及护理过程中记录临床信息的档案。目前,各阶层医疗机构均积极开展病案的信息化管理,医院开展信息化管理已经从临床科室扩展至辅助及后勤部门,如病案管理室、后勤管理处、医务处等,有助于无纸化办公的推广。病案信息管理水平与医院等级评审直接关联,这说明加强病案信息管理技术,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病案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强化医院等级评审基础平台[1-2]。本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作为研究阶段,分析在此阶段初期、末期医护患三方的满意度、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作为研究阶段,在此阶段参与研究的医师35名,护士56名,以及随机选择在此阶段内来我院就诊80例患者。医师35名,男22名,女13名;年龄25~56岁,平均(38.45±7.49)岁;大专及以下10名,本科21名,硕士及以上4名;工作年限0~5年8名,6~10年22名,11年以上5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4~55岁,平均(37.65±5.88)岁;大专及以下20名,本科31名,硕士及以上5名;工作年限0~5年26名,6~10年24名,11年以上6名。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22~67岁,平均(36.82±7.12)岁;来自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肾病科等临床科室。

1.2方法

1.2.1强化病案管理意识

由于病案管理与医院体制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现已成为医院登记评审工作的基础之一,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全院管理质量,因此需加强病案管理意识。这就需要从思想及行动两方面督促工作人员对病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及动力,促使其在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主动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管理方法及水平,促进医院等级评审。

1.2.2提高病案管理技术应用水平

我院成立病案管理小组,参考权威机构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中涉及病案管理相关内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将合理用药指标、单病种质量指标、手术病程、ICD-10编码等诸多指标纳入院内评审指标涵盖范围内;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案中与病案及相应技术信息辅助条款超过150项,说明病案管理占据着重要作用,表明病案信息管理是代表医院医疗数据利用的管理指标之一,有助于保证数据处理质量。同时,由于我院尚未完全脱离纸质病历,因此需建立双轨制病案管理制度,尽快统一病历书写、装订、病案首页、病历追踪系统等方面,并减少非必要书写,统一纸质病历与电子病历质量。而且管理小组应明确小组成员个人责任制,并由主管部门及领导负责对人力安排进行协调及管理工作,定期或非定期对管理工作进行考核。纸质档案在患者出院后1d内归档,若出现特殊情况,需经由相关科室至少2名主管领导签字确认后方可适当延后,但必须在3d内归档。电子病历可适当推迟,但在归档后即被纳入信息监控程序中,注意在病案中标明档案号以及索引号,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储存。在录入病案过程中,需注意病案首页信息的录入,可最初由人工录入,到描后直接读取信息,工作人员仅需做好信息的核查以及关键信息录入工作,有助于逐步推进电子病案所占比例的提高,提高病案信息管理技术应用水平,强化在医院等级评审中发挥的有效性及实用性,为推进院内管理工作优化提供可靠数据[3]。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医护患三方满意度、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1)在研究阶段与病案管理部门有过联系的院内医师35名,护士56名,选择查阅档案的就诊患者80例,分别在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填写病案管理情况满意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核查病案借阅信息,病案管理是否规范、管理是否严格、流程是否合理、病案查阅是否方便等;按照满意程度不同,可分成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2)在研究阶段初期及末期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考核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对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初期及末期医护患三方对病案管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末期医师、护士、患者满意度均高于研究初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初期及末期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研究末期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评分(92.02±3.44)分高于研究初期的(84.19±7.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电子病案是在纸质病案的基础上,套用电子病案模板便于规范化书写的电子工具,方便临床信息的记录与查阅,有助于提高病案书写速度,促使书写更加科学、标准、规范,降低手工书写病案差错风险,降低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病案管理系统的不断优化,等级评审工作效率在不断提升,在加强病案信息管理及技术辅助水平的前提下,病案管理漏洞获得弥补,这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院内病案管理及辅助信息应用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需减少病案非必要描述内容,有助于在评审医院等级过程中提供优质物质及技术利用基础,促使我院快速发展。本研究中,在研究阶段内加强病案信息管理技术方案,研究末期医护患三方对病案管理满意度、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均显著高于研究初期(P<0.05)。总之,加强院内病案管理技术应用水平,有助于缩短病案查阅时间、提高病案及医疗资源利用率,强化我院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护患三方对病案管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为医院等级评审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明光.基于等级评审基础下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开展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7):189-190.

[2]刘炳麟.数据挖掘技术在病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中级审计师相关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摘要:ACCA专业课程强调掌握核心专业知识,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课程的特殊性,探索适合于我国学生的学习方法。本文证实了批判性思维与会计课程融合的基本理论关系,在分析了ACCA专业各门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14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国际会计 ACCA 教学 批判性思维

ACCA是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的简称,是世界上最大的会计师团体之一。高校会计专业(ACCA方向)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会计职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新型专业。随着高校ACCA学员的扩张及毕业生的不断增多,ACCA在本科教育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将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运用到会计学ACCA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挑战。

一、会计学ACCA专业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的运用评析

目前,我国会计学ACCA专业的教学仍然采用机械记忆的教学方法。Richard Paul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正是建立在批判强调机械记忆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的,并吸纳了多种批判思维观念,他指出没有想象力的说教式的教学是一种持续“反思维文化”。从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看,它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方式。批判思维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特征:(1)批判思维的基础为清楚、正确、关联和逻辑标准,并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形成准确的判断。(2)这些标准可以连续运用到学生“自我纠正”过程中,并有利于他们在动态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3)利用自我评价标准,学生可以自觉提高思想行为,并能意识到学习过程的基本方法与学习本质的基本方法是紧密相连的。由此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最终可以达到的目的,就是学生对所学或所遇到的问题清楚地进行主体判断,并由此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稳定的思维模式,而这恰恰是未来会计教育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二、ACCA专业课程体系中批判性思维培养方案设计

ACCA课程依照内容难度和课程逻辑进行安排,具有循序渐进的特征,14门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阶段。基础课程包括知识部分的F1-F3和技能部分的F4-F9共9门课程,涉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方面的核心知识;专业课程包括核心课程的P1-P3和选考课程的P4-P7(4选2)共7门课程,专业课程是对基础课程的引申和发展,注重专业人员所需的高级职业技能和知识技能。根据会计学ACCA专业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水平,将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基本内容分配到各门具体的课程中,同时将每门课程所承担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内容分配到具体的课堂中。

(一)F1-F3课程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内容及其方法。F1(会计师与企业)是会计学ACCA专业的第一门课,从这门课程开始ACCA专业的学生开始学习自身的特色课程,课程涉及范围广,可以充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所必需的情感要素。作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第一步,F1(会计师与企业)强调的重点是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接受不同观点”。首先,教师使用一些简单又能达到训练目的的案例,在课堂讨论中制定一定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要求。通过各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再对每一个有价值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此外,在教师对案例模拟运用的鼓励下,学生参加案例讨论分析技巧,并且积极探索有价值的观点,避免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观点上。教师可以通过对案例讨论分析技巧的模拟,鼓励学生“接受不同观点”,学生基本具备了简单地认定一些毋庸置疑事实的情感要素。

在学完F1(会计师与企业)后,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已经能够满足批判性思维所必需的策略运用,他们根据思维策略判断自己是否能在ACCA专业继续深造。教师应该结合整个学期F1(会计师与企业)的教学内容,制定一个全面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熟悉重要的会计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评论和判断实际工作中模棱两可的会计问题。

ACCA专业F2(管理会计)和F3(财务会计)是针对财务会计方向设置的基础核心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管理会计、会计学原理以及中级财务会计的一些较为浅显的专业知识。课程需要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和思维习惯的差异,比较英国会计处理程序与我国会计处理方法的区别,并从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认知、理解创建会计概念框架的不同。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所必需的思考能力以及认知要素。这个阶段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接纳“局部不同意见”。运用的案例注意不能选择明显带有倾向性的观点,以利于训练学生的思考过程。

各学习小组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激励小组成员之间的“独立思考”。在小组里要营造一个充分交流和评论各自观点的氛围,不存在个别的权威观点。教师应该鼓励每名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讲出自己的观点,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分享他们的思想,因此,对于小组来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讨论环境。学生自己查找一些课外资料,写出一段文字报告,并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学生专业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其批判性思维水平正处于由“简单地认定一些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总是模棱两可”过渡的时期。

(二)F4-F9课程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内容及其方法。从ACCA专业的学生学习F4(公司法与商法)、F5(业绩管理)以及F6(税务)开始,学生需要接触一些课外读物。ACCA课程原版英文教材并没有包含所有必要的知识,如果没有相应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教材的内容无法做到融会贯通,考试题目中出现的一些特殊内容便很难理解;而能够有效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知识面和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都会比较好,对于学生未来学习其他ACCA课程以及步入社会大有裨益。阅读的范围以ACCA课程内容为核心,其目的主要在于扩大自身知识面,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可以深入细致的钻研。阅读时要仔细思考、注意积累,以批判性的意识去看待每一本书籍,培养和提高自我学习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F4(公司法与商法)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英国的公司法、侵权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判例”占有核心的地位。“判例”通常被汇编成册并写入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授课教师以传统教学方法和集中讲授法典以及假设性案例为主,优点在于有利于学生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抽象的法律原理的理解。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发展,单一的讲授教学法呈现出简单地对学生“填鸭式”的灌输和照本宣科等缺点。在授课时应该普遍采用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的英美式教学方法,由抽象到具体地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逐渐达到“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总是模棱两可”的标准。

当学生学习F7(财务报告)、F8(审计与认证业务)和F9(财务管理)时,他们已经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批判性思维水平应该达到二级标准,这就意味着在他们的思想里存在模棱两可的多种要素,因为有些问题根本没有确定性的答案。相对于F3(财务会计)来讲,F7(财务报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要少得多,但其理论深度要深得多。这就要求教师能就个别问题带领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加大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案例分析水平,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超越“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总是模棱两可”,发展到更高水平。认清“个人偏见”是批判性思维水平从“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总是模棱两可”过渡到“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的关键性内容,是与反对“没有根据的结论”相联系的。在F7(财务报告)中对案例的讨论分析,通常是以图表形式表明环境变换的各种有关事实和各方讨论的各种结论,并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答案。

由于F8(审计与认证业务)的难度过高,学校预先开设中文的审计学课程,即使学生系统地学习CICPA中审计学的基础知识,也无法达到衔接ACCA课程的效果。中文审计学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与F8的课程相衔接。例如审计师的职业道德可直接引入ACCA教材的职业道德守则,内部控制可直接引入COSO五要素等。最重要的关于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部分知识,不再单单向学生教授知识点,而是像ACCA的模式一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加入大量的案例分析教学和课后练习。在F8(审计与认证业务)中对案例的讨论分析,通常是以文字叙述的形式表明环境变换的各种有关事实和各方讨论的各种结论,并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答案。让学生学会运用审计的知识去批判性思维思考而非生搬硬套,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从“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总是模棱两可”向“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转变,锻炼审计实务中所强调的审计职业性判断。

F9(财务管理)是为学生解决财务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系统解决方法和非系统解决方法的。F9(财务管理)中提出的问题需要学生根据特定的信息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判断”。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清楚地描绘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指导,对教师来讲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让学生提出自己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二是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在学生彼此的观点发生冲突时,更需要教师的指导。

无论是F7、F8还是F9,都鼓励学生将知识运用到“新的不同环境”中去,并在运用时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三门课程的教学中,要针对未来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基本问题,就解决方法和步骤编制教学方案。在批判性思维拓展过程中,学生自然提高了解决更加复杂会计问题的能力。

(三)P1-P3课程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内容及其方法。学生在学习ACCA核心课程P1(专业会计师)、P2(公司报告)以及P3(商务分析)时,其批判性思维水平已经从第二阶段“发现要解决的问题总是模棱两可”过渡到第三阶段“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知道如何以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但这时他们的思维水平又进入新的困难时期,因为他们相信“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并且是相互联系的”。在审计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要能够收集有关问题的各方面信息,并从这些相关信息中获得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因为学生之前对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知识点已有了很好的了解,所以再学习相关更高阶的知识时就不会压力过大,P1(专业会计师)和P2(公司报告)课程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认知情感”中“分析数据”以及“信息综合”的训练,相信任何情况都是相对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教师要重视不断地根据掌握的新信息修正自己的判断,而不能简单的以最初收集的信息得出结论。

P3(商务分析)要求学生广泛收集有关问题各个方面的信息和数据,不应仅仅停留在局部问题的真相上。P3(商务分析)告诉学生怎样通过类比法将“知识运用到新的环境”中去,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批判性思维水平的极好机会。此外,P3(商务分析)课程进一步强调“运用语言恰当的表述”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功底和专业思维。

(四)P4-P7课程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内容及其方法。选考课程P4(高级财务管理)、P5(高级业绩管理)、P6(高级税务)以及P7(高级审计与认证业务)(四选二)作为ACCA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最后两门课程,ACCA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长加以取舍。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将过去学习积累的专业知识与批判性思维技能有机结合,在平时的学习中凝练自己的知识并在考试过程中提出自己开创性的观点。两门课程包括训练学生“认知要素”的“界定问题”和“思维转向”等内容,同时也包括训练“行为要素”中的“批判式对话”和“辨别真相”等内容。课程分析非常复杂的案例,也能充分研究会计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在复杂案例讨论中,“界定问题”常常是找到最有价值答案的有效方式,因为案例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明显地展现给学生,需要经过已知条件逻辑推理,由一个问题衍生为众多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具有创新性的答案,要求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采用“非常规思维”,如归纳法和演绎推理法等。

在ACCA专业的最后两门选考课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行为要素”中的鼓励“批判式对话”和从不同意见中“辨别问题真相”都能在课堂中进行培养和训练。训练“积极倾听”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要求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的观点,所有成员必须写出本组的观点总结。代表本小组报告的人经常轮换,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代表本小组发言。教师要给学生演示“批判式对话”技巧,要求学生参与“批判式对话”,公开评论其他同学对问题的描述或认识。如果要求对一个小组的观点进行评论,可以让其他小组评论对问题的认识,丰富问题的解决思路。在全球统考中,两门课程的通过要求学生具有独特的视野,批判性思维水平至少达到三级水平,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观点获得支持提供支撑材料”,少数极为优秀的学生可以达到批判性思维四级水平,即“从复杂的、相互冲突的不同观点中做出选择”。

三、批判性思维培养方案对我国ACCA人才培养的启示

在我国ACCA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用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毕业的学生才能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嵌入“批判性思维”的ACCA课程,通过尝试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体系,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具备国际执业的素质与资格,在专业培养方面具有比较好的预期效果。第一,“批判性思维”教学有利于拓展专业教学内容,提升专业教学的系统性。通过ACCA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选择嵌入“批判性思维”的专业教育,实现专业的通用性、执业性和国际性。第二,“批判性思维”有利于递进式教学设计的运用和实施。嵌入ACCA的课程设置及考核,体现了阶段性、持续性发展的教学设计。通过设置阶梯式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模式,改善过去专业教学单一、纵向思维的课程体系,强调课程功能的广泛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能够缓解专业教育与实践应用脱节的问题。第三,“批判性思维”有利于ACCA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升学生的专业层次。由于ACCA协会行业规则的世界性,ACCA课程的递进式设计,可以实现课程考试与ACCA硕士的培养相结合。S

参考文献:

1.周天芸.嵌入ACCA课程的经管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5).

2.刘国武,陈少华,贾银芳.会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法运用策略分析[J].会计研究,2005,(12).

3.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4.杜鸣.大学会计专业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运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