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中学生 历史考试 应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94

考试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大事,有些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应考方法与技巧,在考试的过程中能够将个人的学科水平充分发挥出现,而一些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应考技巧,因此,在考试的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水平。为了使学生的考试能力顺利进行,同时也为了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也应该对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引起重视。本文就提升高中学生历史应考能力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

一、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学生十分重要,一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学量的历史知识点,对开阔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挑战,历史作为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分值的学科,对学生的考试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应考能力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应该从最基础的着手,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培养效果。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应考,首先应该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定理与定义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进行历史运算。而想要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基本的历史定理与定义并有效进行运算,就需要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相比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难度更大,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才能更好地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一些学生由于难以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导致学习效率较低,即使投入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也难以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并且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给学生的历史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在日常的历史学习过程中难以顺利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自然在考试的过程中很难有好的表现,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应考能力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

知识体系化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点体系化,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知识点,对学生有效应用知识点也有很大帮助。在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应考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实现知识的体系化,使学生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框架。

我们知道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要解的历史题目难度进一步增大,尤其在考试过程中,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能力,不管是针对某一知识板块的历史题目,还是综合性较强的历史题目,都需要教师通过对多个知识点的应用才能顺利解答。然而为数不少的学生可能在学习单个的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并不存在困难,但是在通过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解一道历史题目时,可能就遇到了较大的困难,有些同学可能会出现不知该从何着手的情况,大脑一片空白。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那么,学生在面对一道需要对多个知识点进行应用的历史题目时,就不会显得十分被动,能够及时的从知识体系框架中找出相关的知识点,使历史题目得以顺利解决。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框架也需要讲究方法与技巧,教师应该将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建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框架才能越来越完善。

三、引导学生考前进行正确定位

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为了使学生在历史考试的过程中考出更加优异的成绩,同时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应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水平进行正确定位,这样不仅对学生应考阶段的复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在考场上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有很大帮助。一些学生在考前往往不能对个人的历史水平进行正确定位,使得学生已有的水平难以有效发挥。

一些学生在考前对个人的历史水平做出过低的定位,过低的定位使学生还没有上考场就失去了有效进行历史学习的信心,学生认为自己没能有效掌握历史知识点,失去了有效备考的信心,自然在考试的过程中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些学生对个人的历史水平做出过高的定位,这也会对学生的备考产生不良影响,过高的定位会使学生难以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复习,同时,在考试的过程中一旦遇到较多自己解不出的题目,难以达到个人的心理预期,会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因此,为了使高中学生更加有效的备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个人的学科水平做出科学的定位,进而使学生从知识点学习方面与考试心态方面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四、注重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

为了提升高中学生的历史应考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在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方面多下工夫。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并收到了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应考能力的效果。高中阶段的历史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近年来的高考题目,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学生有效掌握了知识点与取得优异的历史成绩之间还存在一段距离,教师只有对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引起了重视,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应对考试。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范文第2篇

一、试题命制特征

1.考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文综历史卷突出对学科内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选取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如怀素书法、唐三省六部制、严复、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十二铜表法、巴黎公社、不结盟运动、中西经济发展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甘地等。

2.考核目标基础与能力并重,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1)试题在整体设计上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于一体,既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又不是对主干知识的简单重复。选择题基本上考查“阅读和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强调分析与思考,注重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相当多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题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如选择题第15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第18题考查了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第21题考查了巴黎公社。试题还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6题“名人陵墓”、第20题“研究性活动宣传海报图”、第23题“华盛顿邮报”等重点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第17题“史学观点”考查史学理论与方法;第41题C考查通过提取材料中甘地经济思想的信息并加以评价的能力。(2)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通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营造新的历史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阅读、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第14、15、16、18、2021、23、24题;从主观题来看,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阅读材料,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信息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如38题、41题A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采用了新素材。(3)适度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在选项中糅合了地理知识,第24、25题用上海世博会与中国茶文化为载体形成题组,分别考查历史、政治学科知识,第20题更是融历史、地理、物理学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第38题以经济学图表资料为素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以解读、分析,在巩固2009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3.试题注重“新材料、新情景”,凸显新课程观。新课程观强调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非惟一资源。新课程高考依托各种课程资源来命题,此次试题设置了大量的新情境题。如第13题“书法家”、第14“唐三省六部制”、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第16题“名人陵墓”、第17题“史学观点”、第18题“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第20题“研究性活动宣传海报图”、第21题“巴黎公社”、第23题“华盛顿邮报”,主观题38题中国与西欧对比、41题A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选修2――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选修4――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也采用了新素材。

4.注重对史学新范式的考查,整套试题渗透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如选择题第13题,“日本平假名与中国草书”考查中华文明的扩展与传承,第16题“名人陵墓”是对严复的维新思想的考查;第18题“尼克松访华、上海合作组织”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第19题“十二铜表法”、第21题“巴黎公社”、第22题“不结盟运动”是对政治文明的考查;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选考题都体现了对政治文明的关注,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选考题41题A、41题B、41题C,从问题的设置上,第一问往往是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第二问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内容考查上,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

5.增加乡土气息,体现福建特色。许多试题都体现了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试题巧妙挖掘反映我省区域经济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为考生营造出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如第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第19题“名人陵墓”、第24题“福建茶叶”。这些试题体现了命题者力图结合福建省的历史与现状,从乡土历史的角度命题,反映福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概况,引导考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福建特色题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是学习历史既要关注国内外时事,又要重视省内的时政热点及有关的重大方针政策;二是学习历史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做到对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进行现实的思考,以现实中的社会问题进行历史的联系、分析;三是地方元素可充分反映整体历史的发展,考查考生对整体历史发的认识和理解。

6.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社会现实。试题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和重大现实问题为素材,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第18题“尼克松访华”,体现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也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200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三十周年。“巴黎公社”题考查的知识点之一是公社产生的背景,即普法战争后法国的状况,2010年是普法战争爆发140周年。第24题“福建茶叶”题则直接以上海世博会为切入点。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第(4)问要求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更凸显了时代性;选考题“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当前如何处理好我国民族关系的一种思考。选考题“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蕴含着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试题巧妙地将历史学科知识与现实热点有机结合,凸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充分体现了历史高考命题的时代性、现实性。

7.选修模块单独设题。与2009年福建文综卷一样,福建文综卷历史试题的选修模块单独设题。如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的是专题北魏孝文帝改革;41题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的是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1题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的是甘地经济思想及评价。从问题的设置上,第一问往往是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第二问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从内容考查上,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从能力的考查上,则涉及了高考要求的“五种能力”,即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二、2011年历史高考复习的策略

1.重视历史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因素,它们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或知识板块。因此在复习中必须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主干知识网络,力求做到“点透、线通、面全”。

教师在历史复习中要做到:(1)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对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的掌握。(2)以课标、考纲为基准,掌握教材。凡是课标、考纲中没有的,阅读即可;以所用版本教材为主,根据课标、考纲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以求全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3)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和复习中,应该将小而灵活的专题教学渗透到新课教学、单元复习中,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联系。(4)在教学中要强化记忆,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让学生平时记得住,考试时用得上。(5)形成完整复习体系。注重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要像上新课一样,把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讲透,形成点、线、面的历史立体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要“基于考纲,重整教材”,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整合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轮复习要针对热点有机联系。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1)在历史教学中主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概念的阐释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语言和教材语言的互译能力,做到“论从史出”。(3)加强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提炼、分析能力的训练,做到:能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4)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5)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的训练,充分利用《考试大纲》提供的样题和以往的高考经典题型,反复练习,熟悉和掌握高考的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积累答题的经验和技巧。解题要力求做到:行文规范,用学科语言答题;行文简洁、清楚,行文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做到答得少,点要全。提前按高考答题模式训练;问答题答题要求做到:审题、组织答案、打腹稿、简单草稿,最后答题。

3.运用新的史学范式进行历史复习。高考按新的史学范式来考查学生,这就对历史复习的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文明史”为总纲,以“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吸收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变化、新观点,融入历史的复习备考中。(1)按整体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2)按现代化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3)按文明史范式构建新的历史知识体系。在这三种范式中我们进行历史复习时可适当选择一些较典型的内容进行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对这三种体系有所了解。这三种史学范式相互联系,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史范式更多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属于文明史范式所强调的一个特定阶段,我们可根据特点有选择地运用构建知识体系,如有关世界近现代史可突出运用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史可用文明史观构建知识体系,中国近代现代史则可兼顾几种史观构建知识体系。

4.加强乡土知识教学。对有关本省的历史知识,学生要给予足够重视,并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得出新的认识。在复习中我们可以以地域空间串联历史知识,如涉及福建的主干知识有:(1)古代史:唐宋时,泉州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发源地;明清时期闽商成为十大商帮之一。朱熹: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是理学集大成者。李贽:晋江人。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2)近代史: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福建的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仍属当时福建的台湾淡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沈葆桢(1820―1879):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中国“船政之父”。严复(1854―1921),近代著名思想家。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中在福建的有赣南闽西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3)现代史:“一五”计划成就鹰厦铁路。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福州为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闽南三角区(闽东南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另外要注意关注本省的重大考古成果;本省党委和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复习课 中考 历史教学

中考历史复习受时间紧迫、知识众多、内容零散等因素的制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历史复习课的实效,帮助学生从容地应对中考,是初中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下作者结合多年的教研经验,谈谈三点个人见解。

一、用好“标”

1.正确处理《历史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标”是指《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历史课程标准》)与《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历史科)》(下文简称《考试说明》)。《历史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则是地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量身定制的考试蓝本,是地方组织中考的命题依据。为此,初中历史教学不可能离开《历史课程标准》,中考历史复习课教学更是要依托《考试说明》有针对性地进行。可见,《历史课程标准》指导《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受制于《历史课程标准》。事实证明,正确处理好《历史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之间的关系,对中考历史复习课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2.认真领会《考试说明》中的命题原则、范围与要求

《考试说明》规定的命题原则体现了课程改革新理念: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其反映的考试目标明确,力求体现本地学生的学业水平。

《考试说明》规定的具体范围包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以及乡土历史的相关知识。《考试说明》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对初中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要求依次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后一层次的要求包含前一层次的要求。例如,“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是属于运用层次的知识点,教师不仅仅是指导学生简单地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事实并进行评价,而是要指导学生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与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内在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遵循“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辩证地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认真领会《考试说明》的命题原则、明确《考试说明》的范围与要求,这对于中考历史复习课的教学大有裨益。

3.紧密结合《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把握主干知识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逐条解读《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明确要求学生不仅对《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要了如指掌,而且对《考试说明》的每个要求做到胸有成竹,准确地把握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加深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熟练程度。事实证明,紧密结合《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恰当地把握历史主干知识是提高复习课教学实效的基本途径。

例如,复习“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时,教师指导学生紧扣“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个主干知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左宗棠这个人物的基本史实,甚至可以拓展到乡土历史中“福州船政局”这个重要知识点的复习。通过这样的复习课教学,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把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上好“课”

1.重视基础,回归教科书

高效的复习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初中历史知识虽然千头万绪,但是只要紧扣基础知识,对照教科书中重要的课节等内在的知识点进行条理化的梳理,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复习效果。不过,复习课绝不是炒冷饭,不是按照新课重复上一遍,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也和新课的教学设计大相径庭。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复习课准备的PPT相当精美,搜集的材料众多,课堂容量也很大。但是,其复习的历史基础知识大多游离于教科书之外。这样的复习课看起来似乎不错,倘若随堂测验,以巩固所复习的基础知识,相信学生的表现必定是另一番情形。实际上,复习课不仅要注重教学实际,讲究复习效率,更要重视基础,回归到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教师要求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帮助学生找到教科书中相对应的知识点,并标注重要的记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开卷考试中得心应手,翻书自如,真正帮助学生做到听得进、记得下、考得出,发挥最佳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才是硬道理。

例如,复习“闭关锁国”知识点时,教师指导学生快速地查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8页,从原因、具体表现、影响等方面入手,对“闭关锁国”作一个深入的了解,并标记成重要,以此节省考试的时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道理。

2.构建网络,知识系统化

初中三年六册教科书加上乡土历史,呈现的知识点众多而且比较零散。教师如果不加以整理,复习课出现线索模糊、要点不清、思路紊乱,学生就会学得吃力、束手无策。再加上其他学科的挤压,复习历史学科的时间是微乎其微,最终由于准备不足,学生匆忙应考,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重新归纳整理。依托《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以专题的形式归纳、比较,整合历史发展的纵横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历史发展的趋势。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把握历史主干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笔记,提高复习效率。

例如,复习“”时,可以连同“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知识点,按照“探索历程、学习西方内容、代表人物、口号或纲领、主要活动和历史作用”等项目制作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表格,这样就把《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干知识大多归类其中,一目了然,这种做法深受学生青睐。

同样还是“”这个知识点,还可从时代背景、时间、改革者、改革内容和结果等方面列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中外历史的比较,从而构建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实效。

3.适当练习,促能力提升

由于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平时不用怎么复习,不用另外花时间做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只要考试时翻翻书,找找知识点抄下来就可以了。要知道在规定的60分钟内,从头到尾翻书找答案就会花费很多时间,况且有的题目在教科书中没有明显的答案,而是考查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能力,结果是教科书还没翻完,考试时间就结束了,成绩当然不理想了。由此可见,即便是开卷考试,平时必要的练习也不可或缺,教师要精心备课,梳理相应的主干知识,精选典型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加强练习,训练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以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考出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加强基础知识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归纳、概括、综合以及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诚然,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对于提升各种能力大有帮助。但我们反对题海战术,决不能让陈题、滥题耗费大量的精力。实践证明,中考历史复习课的教学只有致力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选好“点”

“点”是指学年度发生的社会热点。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历史大多会结合本学年度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这些社会热点加上教科书上的重点,往往是中考历史命题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搜集资料、积累资料、选择资料,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联系社会实际。在复习迎考阶段,教师要时时关注这些热点问题,尤其是要选择好学年度的热点素材将其与《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以及教科书的重要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的热点素材更要精心挑选并充分地加以利用,这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例如,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毋庸置疑就是学年度的时政热点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利用这一素材,结合教科书上关于中国共产党历次会议如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些重要的史实,形成知识网络,指导学生更加系统地复习。

2013年是同志诞辰120周年,这也是学年度的热点素材。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查找教科书中有关同志的重大史实,如中共“一大”、“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和“开国大典”等重要的知识点,提高复习效率。

2014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二战”爆发75周年,两次世界大战问题就成为本年度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其中的萨拉热窝事件、诺曼底登陆更是成为重中之重。引导学生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了解两场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等知识,进而让学生深刻理解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总之,在中考历史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及早谋划,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复习效益,最终考出理想的成绩,这需要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不断地探索、努力地追求。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 新史观 主干知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和学生都在思考,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高考试题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迈进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大众化”“平民化”的今天,上大学不再是那么困难的情况下,高考内容方面是否会逐渐发生变化,高考试题是否也应该突出有利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理念?针对新课改历史高考复习该如何把握,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重视新史观。吸纳新理念

综观新课改省份的高考历史试题,不难发现新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魂。历史复习应适当重视新史观,吸纳新理念。

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复习中应注意对新史观的了解。这几种新史观大体概述如下:

1.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2.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发展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历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历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新课改下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二、重视主干知识复习的质量

新课程改革下,历史主干知识以三个必修模块形式呈现,而高考三个必修模块占90分,课改下高中历史讲授的和历史高考考查的就只能是历史主干知识,尤其是主干历史基础知识。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是关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等的知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知识。历史复习要狠抓主干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就是要抓好三个必修模块的主干知识的复习。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复习:

1.要素复习法: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个体或群体)、过程(或内容)、评价(意义、影响等)五个要素掌握历史主干基础知识。

2.系统复习法:按纵向和横向系统把相关历史主干基础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系统复习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视角变换复习法:此种方法实质上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史观引领下复习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所反映的重大历史问题。

三、重视非选择题的能力培养

综观新课改省区的高考历史试题,可以得出材料是历史试题之基,历史综合题以新材料为主,注重热点问题,信息形式呈现多样化。为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材料的阅读和解析上多下功夫。为此培养和提高阅读和解析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备考的关键。阅读和解析高考历史试题中的材料,要注意方式方法。

1.要认真审题,扣准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不要草率作答。

2.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读懂、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3.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4.要注意行文的规范。高考阅卷评分是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答题时不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要点。力求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不潦草。

(1)要点化:根据题意,写清要点,如要答原因,写出“原因”:

(2)序号化:在每一个要点前面标出序号,有几个要点就标几个序号,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段落化: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自然分出一个段落。

四、历史选修内容的复习策略

选修内容纳入高考命题范围且占总分的10%,广大考生格外关注,对于这部分内容既不能放弃也不能关注过多,掌握复习的度确实很重要。选修要抓重点,抓主干,以整理线索复习为主,同时要把选修和必修联系起来复习。个人觉得人物评价命题简单。

五、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范文第5篇

近年来,历史教改方向和高考命题始终围绕着四项原则: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尺度,实事求是),宏观微观相结合(方法),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看历史(角度,继承人类文明优秀遗产),旨在推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在今后的高三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注重构建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学生宜通过教师的点拨,将课本知识浓缩成提纲,多重视知识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的建构,在头脑中形成纵横相连、有序的立体知识网络;同时,反过来又可把每件史实放入这个网络中相应的坐标位置。这样,可以将书本读薄,避免死记硬背。在思维方法上要善于归纳提炼和扩充辐射,尤其要从纵横角度双向展开:从纵向上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从横向上组织起政、史、地相关知识,最终形成立体知识网络结构。其中,特别要重视历史阶段特征教学,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捕捉到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经验教训,明确历史发展趋向和进程,能够从整体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的局部发展,学会从历史长河中分析某一阶段的现象。反之,在考察某一史实、人物时,亦能将其放回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依据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交叉影响,依据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深远影响,去综合、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努力实现微观与宏观结合。

二要重视知识整理专题化。在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导向下,选材范围广、学科知识量的覆盖率低将是高考命题的趋势。高考命题将继续注重发掘教材的内涵,灵活设问,或补充材料,以形成新的问题,以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归纳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今后历史学科要更加注重系统单元式、专题式研究性学习,突出学科知识系统中的主干部分(基本的、重要的、紧密结合现实的内容),例如历史学科中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等。专题的设置,既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为载体(采用某一热门事件为主线),渗透三门学科的课程知识组合而成,也可以根据政、史、地三科知识的交叉点,用课本中的某一块知识,与其相关的知识组合而成。通过这种组合,能广泛辐射重大时政和人文文化,实现知识的有机整合,并对综合考试所需的一些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和提高。专题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研究性学习过程,其别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只有共同努力,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才能使能力得以提高。

三要学会历史与现实结合、所学知识与新的情景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拥有人文关怀,关注当今社会的重大热点、重点问题,深刻感受人类历史文明的演进过程,真正领悟以史为鉴。要打破课本知识狭小圈子的束缚,及时抓住时事热点,趁热打铁地从历史的角度加深对事物的分析与认识,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重新整合,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使课外知识真正融入新的知识结构中,并拓展综合思维能力。这同样也要求今后的历史学科教学对现实重大问题要有高度的敏感性,要善于及时地在现实与学科知识间架设桥梁,寻找切入点、结合点,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背景,探究对策,推测事态发展趋势,发表富有创意的观点。我们的历史教学理念应当从原先的传授所谓正确的历史转为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单纯机械地掌握一些现成的结论。我们只能通过对尽可能多的史料的掌握、辨别,去尽最大努力地接近历史的真实,这意味着历史学科本身就蕴涵着创新的功能。记忆只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为知识的真正积累、能力的发展服务,结论必须靠过程思考得出来,目标应是掌握历史学科本身的方法论。越善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越能适应今后的历史高考。

四要善于比较,史论结合。综合考试强调以能力立意来命题,强调能力的覆盖率。从历史学科的角度看,尤其要重视阅读、比较、史论结合等能力的培养,要会分析历史现象,把握住历史规律,形成历史观点。综合试卷十分强调读图和用图,复习中要注重读图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根据主要城市的古今名称或区域性的特点从地图中找到重大事件发生的确切位置,另一方面要学会把图例或图题与重大事件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推断出相应的历史结论。还有就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成就示意图的把握,知晓各时期所取得的代表性成就、得出取得成就的原因,一度出现曲折的原因,最后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

此外,一些历史教学内容符合《考试说明》要求的,但是人教版旧课程又没有的,也要求学生重点复习。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还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