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三性特点 教学方法

现阶段语文界中争论比较激烈的便是高中语文教学,针对这一情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三性特点”作了分析和研究。

一、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内容上的模糊性特点

这种模糊并不专指抽象画等相关文学艺术当中的模糊含义,准确地说是一种模糊的现象。可以说,对于一件事情进行直白的描述,追求到这件事情的比较深层次之后,发现准确其实并无法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模糊的思维方式却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在物理界中有不准确的原理,在微观世界当中有“海森伯测不准原则”等,那么在语文界中也有模糊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有4个量化的教学目标,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有七个量化的教学目标,六年级、七年级一直到九年级有八个良好教学目标,在高中时期,只拥有两个教学目标。其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能力培养、巩固、提高等方面都处于模糊状态,并没有准确的规定。

从高考的考试手册可以发现,针对语文的考试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也就是可以相对熟练地对简单浅显的文言文和现代文进行阅读,拥有一定的理解、评价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等等。能写出具有议论性、说明性和记叙性的文章,等等。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选题和立意,具备布局等相关能力。可以这样说,高考的考试手册当中针对考试目标的规定是比较准确和清晰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掌握的程度制定具体的标准,从这种角度讲是一种模糊的规定。简单基础的语文知识,高中生已了解,教师可以对之前的基础知识进行不确定性的回顾和传授。高中语文习题当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多种的,也就是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从高中语文范围看,它包括文化艺术、哲学、自然和人文科学等众多不同的知识,无法辨别出哪一个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可以说进一步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模糊性”特点。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特点

教学目标、内容所具有的模糊性特点和教学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模糊性特点进一步决定了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和教材开发过程中的开放性特点。

1.教材开发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决定了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现阶段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出版了全新的语文教材书籍,这些新出版的教材书都拥有全新的特色,体现教材开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并掌握了一部分教学特点,在相关课程标准方面,基本上处于一种模糊的界定,在实践语文教学中,应当以比较开放的态度对待相关的教学目标,不能只依据规定教学,否则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但不应当过于随意。

2.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特点。我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性的教学方法,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学方法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了解自身的特点,了解自己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了解学生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从而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强化教学效果。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增强学生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习题,同时回顾相关知识点,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根据“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语句,提出全文最后一个“鸡鸣”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段,并通过一个你所学过的古诗反映出这一表现手法的习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情况,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证明高中语文的模糊性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

所谓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在语文高考试卷中,上海卷对于全国卷当中固定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进行了取消,增加了一部分立意题目,同时使用苏教版的省份也出台了一部分全新的考试评价命题模式,这便是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开放性的评价手段,培养并增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被考试手册而限制了教学行为,而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让学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隐形性特点

所谓思想教育中的隐形性特点,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想教育,但是又不能够从表面上要求学生过于重视思想教育,而是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协调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时,应当应用这一思想观点,可以说这体现了各个学科的共性和语文学科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朱秀珍.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要“五味俱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年龄特点

初中语文学习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以及运用交际环境。从语文的学到语文的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相当多的时间长期日积月累才能够逐渐做到。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特点与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有直接关系。不同的年龄阶段针对的学生的特点不尽相同,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和侧重点及采取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应变地促进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要想搞好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必须对初中生的特点了如指掌。经过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中学生的这一年龄阶段具有以下特点:初中生的自我约束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学生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教师要利用语言环境,不能够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只进行简单的机械讲解,把学生单纯地当做知识的容纳器,而不注意营造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语言的运用环境,导致学生眼中的语文教学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把利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研究。只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让他们乐于学习,积极主动地掌握语言知识并在语言场景中主动应用。那么,如何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特点搞好初中语文教学呢?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这方面的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要想搞好初中语文教学,我想首先就应该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学生信赖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中师生不平等的思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爱护学生,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对于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程度的学习目标,对于后进生要多尊重和包容,多给他们鼓励。

二、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关注点主要是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教师在课堂上灌输,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学,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不好。要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必须改变这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因为课堂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对学习采取的态度。课堂氛围的营造责任在于教师。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采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学习态度。教师要想改善课堂氛围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情趣性

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单一、缺乏趣味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高低。即使再优秀的教学方法,长期使用也会变得乏味,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学习新鲜感,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变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新鲜的学习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外,在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尽量不选择哪些没有趣味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在教学方法多变的同时以趣味的课堂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实践证明,多变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摆脱教学枯燥性,又可以活化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范文第3篇

一、高中文体特长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

根据我上高中文体特长班的教学实践和经验,高中文体特长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鲜明的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动力不足。

据我的调查,在我担任语文教学任务的文体特长生班级里,除少部分学生确有文体专长、文化基础稍好外,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文化课薄弱而被迫选择文体特长班来进行学习的,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故而学习动力也严重不足。

2、语文基础薄弱。

根据我对特长班学生所进行的成绩调查统计来看,在高中所进行全省学业水平语文测试中,全班获得A等级的仅为2人,另约有一半的学生在B、C等级,其余的全为不合格的D等级。语文基础之薄弱,由此可见一斑!

3、学习的自制力差,纪律易涣散。

由于文体特长生的语文基础薄弱,所以对学好语文的自信心相对不足;又由于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时候,专业辅导教师的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慢慢的就会养成一些自由散漫的习惯。

二、善于激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欲望

教师应当在初步掌握文体特长生在语文学习上所表现出的特点的基础上,立足于从精神和思想上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肯定他们,才可能把对高中文体特生长的语文教学工作做好。那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1、善于激励学生,给予学生学好语文的强劲动力。

奥斯古德和塔南鲍姆认为“教师的称赞有助于学生克服缺点,他们所获得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受到激励的程度,虽然教师的赞美和表扬超出了他们的实际水平,但他们会朝你赞美的方向努力,时间长了,他们渐渐地就成为你所期望的样子。”

2、学会欣赏学生,以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古语有云: “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也。”“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虽然可能只是小小的闪光点,但如果能够及时捕捉、挖掘,也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高中文体特长生语文教学策略

在基本掌握高中文体特长生在语文学习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初步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欲望的基础上,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具体实施好语文教学的问题了。根据我这几年对文体特长生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经验,我认为采取以下教学措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多种手段进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特别是文体特长班的语文教师更要始终朝这方面努力,力求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1、开展课堂3分钟说话活动或3分钟朗读训练。

一般是每课1 人,轮流进行,这样一周就可以让7名同学在讲台上尽情的表现自我。这样做,非常适宜于文体特长生个性鲜明、外露的性格特点。

2、发挥学生专长,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文体特长生敢想敢说,活泼好动,求新求异愿望强烈,且各有其独特的专业所长。因此,作为文体特长班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会有效利用学生的喜好及所长,将学生的专业所长与课堂教学任务相联系,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尽情展现其所长,更重要的是能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针对文体特长生需要离校外出进行专业学习的特点,要学会灵活处理教材内容,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高中文体特长生的学习具有独特的特点。除知识基础薄弱外,知识零散、未形成知识体系也是一个很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把零散庞杂的内容有机的梳理,构建起整体的知识框架体系,让学生有序进行学习,从而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

1、把基础知识和平时的点滴积累紧密结合。

按高考常规复习安排,是要到高三才进行系统的强化训练,但对于高中文体特长生而言,这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在高三的上学期,文体特长生都会因专业考试在即而离校进行专业的强化训练,这自然就会严重影响到语文高考的复习。

2、注重学习方法的整合与作业要求的整合。

每个文体特长生的知识基础都不一样,同时也各有各的学习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别注重对复习方法的整合与指导。

(三)针对高中文体特长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

《论语》中有一小故事,讲的是孔子针对弟子子路与冉有提同一问题而采取不同回答的内容,正如宋代大学者朱熹对此评价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则故事其实是体现了孔子一个著名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其主动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了解教育对象,深入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尽可能符合学生实际。因此,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对高中文体特长生的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必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高中文体特长生这一特殊群体,任何一个担负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都应该转变观念和方法,用心对待学生,精心整合教学内容,重视高中文体特长生的个性特点,找到能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有一种财富叫精神,有一种可贵叫坚持。”虽然我们面对的是高中文体特长生这一特殊群体,存在许多可以预见或不可预见的难题,但只要我们能存有平和的心态,能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相信“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就一定能够把高中文体特长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新课改语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教育 高等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32—02

[作者简介]白燕,沈阳化工大学社科系(辽宁沈阳 110142)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强调开设中国语文课,其着眼点在于“民族文化保护”。但在随后几年的大学语文“复兴”热中,人们各自的出发点和归宿却大不相同。这种对大学语文各取所需的态度,最终导致了这门课程在定位上的含混不清。以下从语文教育、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三个维度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并对当下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中的模糊认识予以厘清。

一、语文教育

从教育的学科体系上划分,大学语文属于语文教育,这是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决定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特征。大学语文的“语文”属性,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内涵:

1.大学语文具备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从工具性层面而言,在突出强调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语文必要的工具性。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人们更多的是标榜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而鲜及它的工具性,这实际是存在一定偏颇的。“大学语文”终究还是“语文”,它仍然要发挥语文学科固有的工具价值。大学阶段的学习需要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如快速高效的文献阅读能力、准确规范的学术写作能力等,这些高层次的语言应用能力,正体现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意义。从人文性层面而言,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首要特征,但不能架空语文去谈人文性。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落实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而不是宽泛地将文、史、哲的基本知识笼统地传授给学生。后者的做法不仅打破了各学科体系之间的内在平衡,而且使大学语文不堪重负。

2.大学语文必须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即采用以经典文本阅读为基础的审美性教育方式。大学语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经典篇章的解读与涵养上,通过由语言文字和文学建构的审美世界去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课切忌完全讲成文学史或文化史课,相关知识的传授也应配合文选进行,尽可能将学生带进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审美感悟中,进而引发出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大学语文这种特有的感染性审美教育形式,是与其他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的重要区别。总之,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首先应该立足于“语文”,扣紧“语文”。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语文本位上来,体现出语文教育的“当行本色”。温儒敏教授提出“走出语文,又回到语文”的观点是切中肯綮的。所谓“走出语文”,是指突破旧有的僵化的教学体系,拓展“大学语文”的视野;“回到语文”,是指虽然教学内容广了,但也还是要把“大学语文”作为语文课来教。由此反观当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有学者提出以“大学写作”(甚至“应用写作”)、“大学文学”、“大学人文”或者“传统文化”课来取代大学语文课,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偏离或模糊了大学语文的本质特征,都是对大学语文教育功能的片面性理解。

二、高等教育

从教育的发展层次来看,大学语文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这意味着大学语文教育必须纳入到高等教育的轨道中来,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大学语文课程的“高等”定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从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大学语文是语文教育的高等形态,是对中学基础语文的提升。这里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两个转变:由偏重语文的工具性,转变为偏重语文的人文性;由偏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偏重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更注重兴趣的激发以及品位的养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悟力、想象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种着重于素养培育的取向,正与中国高等教育经历的由着重关注知识、关注能力深入到关注素质的总趋势相一致。总之,大学语文课程要努力建立起符合高等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而不是对中学基础语文的简单延伸,更不能功利地定位为为中学语文“补课”。

2.从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同样担负着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使命。大学被誉为养成人才的精神家园,高等教育的终极关怀理应落在健全人格的培育上,高等教育的一切目的都应与促成人的优质发展这一终极命题相符合。大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高尚情操、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人。这一目标的达成并非大学语文一门课程所能胜任,但是大学语文却能以其丰富浓郁的人文内涵成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渊薮。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成人”教育,语文教育素有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的优良传统,大学语文更应秉承这份优秀资源,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三、素质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维度看,大学语文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素质教育最初是作为教育观念的改革而提出的。在基础教育领域,它针对的是应试教育,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则通常特指为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199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大学素质教育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大学知识结构的片面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自身发展的不利影响,它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提高。

素质教育直接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大学语文课程设立的初衷即迎合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并非大学语文课的专利,但是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大学语文课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语文以其关注人生、贴近心灵的独特方式,关怀着人类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人文素质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精神感染的特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滋养和熏陶中提升自己的内在气质和修养。此外,大学语文又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优长,这正与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相契合。

注释: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美报刊选读 特点 问题 教师素质

1.引言

2007年7月下旬本人有幸参加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组织的在西安为期4天的全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与教法研修班,与近四百位来自全国100多所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师聆听了四位专家的报告,并在专题讨论会上交流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秦秀白教授做了题为“固本强基: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的报告。报告中秦教授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作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剖析了当前英语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英语专业建设应该固本强基,希望英语教师能够“潜心读书,锲而不舍,不急不躁”。虽然秦教授的报告是从整个英语专业的全局考虑,侧重的也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即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其论述对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也很有启发。本文试图通过对英语报刊选读特点的分析,结合秦教授的讲座,探讨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为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提供根本保障。

2.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

(1)定位。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由国家教委认定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开始于1990年(李志东,2000)。相较于精读和泛读课程等其他基础课程,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是外语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中的一门新课。现已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一定的重视和肯定。2000年的《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已开始注重外语教学的实用性、复合性、发展性(端木义万,2005),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的。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英美报刊课程与传统的语言教学课程,(如精读、泛读)从教学目的、内容到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李泮池,2001)。它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2)特点。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特点与《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注重的外语教学特点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具备了课程本身的特色,即实用性、综合性、时效性。

①实用性,这是外语教学的一大特色,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这一语言。英美报刊阅读是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熟悉并掌握新闻英语的特点,丰富并积累阅读英文报刊所需要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

②综合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报刊阅读课与精读课和泛读课分别有很高的交融性;与此同时,它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地说,新闻刊物是“使用新词的庞大机器和杜撰新词的巨大工厂”(端木义万,1994),且常用简称略语;新闻标题简短精练,在句式和用词上都有相应的省略手段;在句法上,新闻报道常用前置定语、名词性定语等来精练句式;在修辞上,新闻英语常使用“借代”“比喻”、典故及习语活用来增强表达效果。以上这些特点也正是学生在报刊阅读课中经常遇到的难点,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细致的解释,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趣味并且指导他们学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在这一点上,报刊阅读与精读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应该加以区别的是,报刊阅读课并不是以掌握词语、操练句型为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郝琳,1998),它的具体任务是通过对新闻英语语言特色的介绍,使学生首先顺利地理解英美报刊的一般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英语新闻报道的篇章结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进一步探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以期正确地理解新闻内容。

相比之下,报刊阅读课与泛读课的交叉似乎更多些,也更容易理解。一方面,泛读课所注重培养的阅读技能(对词语的理解和对句法、篇章的分析能力)和技巧(如根据词根、词缀和上下文猜测词意,跳读,快读等)同样适用于报刊阅读。另一方面,二者都很重视与文章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介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地给二者划等号。首先,报刊阅读是一种专项的阅读训练,它有自己的训练重点和难点,涉及新闻英语的标题、篇章、用词、句法、修辞和文体等各方面。其次,由于报刊文章包含大量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折射其特有的社会心理,堪称一种文化成果;故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成为重中之重,要做到“无微不至,以点带面”,以“baby boomer”这一短语为例,仅仅释义是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搞清其来龙去脉。还有,在阅读外刊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英美读者的阅读思维习惯也是报刊阅读课所特有的教学任务。

总之,报刊语言综合了新闻学、词汇学、修辞学、文体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既融合了精读课和泛读课的一些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说报刊阅读课切切实实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③时效性,这是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由报刊文章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同广播、电视及因特网一样,报刊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可以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医疗、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更以迅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为第一准则。换言之,报刊文章强烈的时代性造就了这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时效性(timeliness)。这一点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1)片面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我们一般很难忽视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实用性,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可以在学过程中掌握很多新颖实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此外,对该课程的深入学习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面的拓宽产生积极影响。大多数学生选择这门课程,看重的就是其实用性。然而,正是教师和学生对其实用性的片面强调,使这门课程很容易转向工具性,而抹杀了其自身具有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把教学的重点倾向于新闻英语的标题、篇章、用词、句法、修辞和文体甚至对词句的理解等方面,不可否认,这些方面的确是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重点,但只是单纯片面地强调这些方面,却忽视这门课程是作为文化类方向的一门选修课。对实用性的片面强调恰恰也是对其综合性的认识不足。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教师本身素质与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教学对象同时入手,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作为英语报刊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语言,还要适应英美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的要求。大量接触并熟悉英语报刊新闻,系统地学习新闻知识,从较深的层次把握英美报刊教学。英美报刊课的教师应熟悉新闻的文风,并系统总结其文体特点。外刊教员应该以新闻的眼光去审视报刊文章,了解新闻文章的结构,了解倒金字塔结构,了解制作新闻标题的原则。如果教员能根据新闻的特点,利用新闻知识在课堂上对阅读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大大提高。教师还应了解不同题材的报道手法,对这些专业报道分门别类,帮助学生摸清规律。教师应不断积累总结报刊文章中层出不穷的特殊语言现象。英美报刊课教师本身应该具备一些有关英美报刊的常识,对英美报刊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所隶属的利益集团等都要尽可能了解。这些因素时刻都会影响报刊文章的风格、论调,对整体上把握文章有指导意义。

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选课对象是已经掌握了英语基础知识,具有一定阅读技能的高年级学生。基于这一点,笔者建议课堂教学不宜以解词句、培养阅读技巧或速度为主,而应围绕丰富学生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和报刊语言知识进行。应该说,文化背景知识和报刊语言知识是构成学生阅读英美报刊基本能力的左膀右臂,二者缺一不可,权重相当。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不会忽视报刊语言知识的讲解,却有可能因为教材信息量大,时间紧等原因跳过文化背景知识的灌输,在笔者看来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报刊文章总是与英美国家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文化无处不在,外刊文章不可能脱离文化环境独立存在(李泮池,2001)。没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的灌输,学生很难深刻理解一些社会现象,因此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也会出现偏差。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教学任务转化。

(2)缺乏完善、科学、可行的课程教学大纲。这一问题与作为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时效性,是紧密相连的。由于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依赖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选择教学素材。报刊文章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如此,文章的体裁还多种多样,粗分有硬新闻(hard news or straight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两种,后者又包括了特写(feature articles)和言论(opinion articles),而且还可细分下去。这种复杂的教学素材使很多学校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那么面对这些形形、不同类型的报刊文章,如何去“伪”存“真”以满足课程的教学目的呢?从目前售的外刊教材来看,质量上乘的教材都是本着内容典型多样、语言丰富的原则来选材的,如周学艺编注的《美英报刊文章阅读》(精选本),端木义万编著的《美英报刊阅读教程》。这些教材以注释详细、相关背景知识及语言知识介绍丰富见长,是初学者的好帮手。但由于编写、出版上的时间差,教材中的文章失去了应有的时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对信息的敏感性。对国际社会,英美国家的新闻保持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敏感。要密切关注并善于发现,及时了解西方社会的发展态势,并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如今的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教师要学会开发利用这些渠道,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因特网。因特网信息量大,网上提供的各种在线新闻电子杂志基本上弥补了国内英美报刊的资料不足。

4.结论

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作为一门相对新兴的专业选修课,它的成熟离不开科任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作为该课程的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这门课程的突出特点,认真贯彻《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突显外语教学的实用性、复合性、发展性。秦教授在其讲座中强调了固本强基是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笔者深刻感受到,固本强基也是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当务之急,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提高是这门课程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质量工程。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编著.《美英报刊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端木义万.报刊教学与外语教改[J].外语研究,2005,(1):36-39

3.郝 琳,试论报刊选读课的教学定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

4.李泮池.英美报刊教学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3):57-61

5.李志东.英语时文选读课教学改革初探――兼析99届时文选读课问卷调查结果[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