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范文第1篇

以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为例,看其编辑思想。初、高中教材总的编辑指导思想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体现和贯彻“三个方向”的精神。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辑指导思想如下:

1.力求扎实活泼有序地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力求较好地体现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正确处理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掌握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以及严整有序与灵活多样的关系。3力求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面向大多数,力求难易适度,线索简明,梯度合理,易教易学。

该社新编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的编辑指导思想如下:

1.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坚持走民族化和科学化统一的道路,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而奋斗。2.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既要适当提高程度,又要适当缩短学程;既要适当加大容量,又要适当减轻负担。3.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起点,是现代语文读与训练已经初步“过关”。4.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初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严格的语文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5.语文教材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改革旧的教材体系。

英国是属于教科书自由制度的国家,“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行以后,出现了标有“国家课程”字样的教材,《牛津英语教程》、《英语》、《新阶梯》三套教材体现了以下编辑指导思想:

1.突出英语基础知识,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强调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3.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和日常生活。

通过对以上中英语文教材的编辑指导思想的陈述,我们尝试着作以下的比较。

一、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从总体上说,各国语文教材的编辑均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影响,它是一定民族、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最基本、最集中、最系统的反映,具体体现该时期对人才诸方面的要求,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和课程计划的物化形态,也是社会化的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强调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三个面向”的精神,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材编辑的总思想,它能给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过程方向性的指导,使我国的语文教育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相比之下,英国长期以来奉行教科书自由制度,没有国家层面上的总的课程标准,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教材,但由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意识形态在语文教材中的渗透也是必然的,同时,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干预的加强,这方面也有加强的趋势。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我国的教材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材编辑的灵活性,另外意识形态在教材中的体现并不意味着它在具体的语文教育中的成功,如何在教材编辑中更好地体现这方面的指导思想,以更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我国的语文教材的编辑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重视教材编辑的可操作性,而英国的教材编辑则具有效高的灵活性。我国的教材编辑思想是基于编辑和教学的实际的可行性,从知识、能力到智力和习惯,从学习规律到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从方法到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从阶段目标到长期目标,从教材改革到教学改革,都有比较细化的规定,这种规定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英国的编辑思想则显得空泛一些,语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语言和思维,言语实践活动,现实和日常生活等等,更注重宏观的把握,它往往不易操作,这正是其奉行教科书自由制度的影响所在。这种可操作与不可操作,导致了两个国家在教材编辑中,一个较为拘泥于框框,一个则较为灵活,这同样给实际的语文教学以相类似的影响。

三、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强调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有序”、“梯度合理”、“在初中的基础上”等随时在强调构建一个语文教材的体系,可以说,这个体系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统一的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材编辑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给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与我国的传统的循序渐进的思想密不可分。英国的教科书自由制度使得其在教材建设上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就是在国家课程标准颁布的今天,也缺乏类似的体系,使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衔接以及发展缺乏相应的循序渐进性。即使在教科书建设走向多元的今天,我们也应继承这一传统,使得我们的教材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四、我国语文教材的编辑思想在重视教材编辑的同时,也重视在教材的实践方面给教学改革以支持。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成型的教材是死的,教学是活灵活现的,死的东西很难适应活的教学需要,教学的变化要求教材作相应的变化。在教材的层面上重视改革,不仅是对教材建设的要求,而且也给教学提供了一个信息,即要重视实际的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改革反过来也会给教材的改革提供实践的支持。英国的教材编辑思想则没有对这方面的要求。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 文化渗入 文化教学

英语语言类学习就如同中文学习是一样的语言学习过程,学生在接受母语的过程中,也是在潜移默化的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文化是语言类学习的重要载体。但目前英语的学习主要是注重技能的掌握,缺乏对文化背景的学习和理解,所以中国学生能够取得较好的英语考试成绩,却无法快速运用英语的对话技巧,甚至对欧美饮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都一无所知。这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忽视,也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缺乏对文化知识的合理编排,因此本文主要是根据文化渗入以及文化教学两方面为视角,对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改进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文化渗入视角下的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改进

文化渗入视角下的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改进应该是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是礼貌性用语;二是习俗性用语;三是专业知识用语;四是其他知识。

1.礼貌性用语。礼貌性用语主要是包括在姓名称呼方面、见面问候方面的语言用法,这一类交际性用语应该在编排教材中进行一定的交际习惯解说,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对文化方面进行重视。例如教材中的“Everyday English And Making Conversation”中就包含对日常英语以及简单对话的正确使用。

2.习俗性用语。习俗性用语主要是在宴请朋友、居住等方面的对话,比如教材中的“Foreign Food”这一章节就是对外国常见的普遍性食物进行介绍,并穿插着朋友间的对话更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使用这类生活性对话。

3.专业知识用语。专业知识用语主要是包含一些简单的科普性知识,例如“The Conquest of the universe”就是关于一些简单的科普性知识,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多方面了解一些科学常识,也能够掌握一些关键词汇。

4.其他语言。这类语言主要是一些无法进行归类的,但是又往往被经常的使用,包括一些国外的名著、地名、常见的人名以及一些名胜古迹等,或者一些名人等等,都可以在书本中进行简单涉及。

二、文化教学视角下的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改进建议

文化教学应该是作为英语语言类教学中的一部分,尽管会被部分英语教师所忽视,但是在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应该为教师的文化性教学区考虑,因此书本应该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包含一些社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应该是在认识上进行转变,其次应该涉及到比较教学的方面,再次是从词汇的基础上去理解文化,另外还包括文章背景知识的收集以及母语与外语的文化背景对比。

1.认识转变,文化教学。教师在进行英语的社会文化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能够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因此在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能力基础上,也应该能够理解英语语言类国家的文化,这样才能在交往过程中灵活应用英语,才能在实践中进行学习。

2.比较教学,英美文化对比。英语教学中关于词汇,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学生往往无法在语音上进行严格区分,当然也就不会进一步去考量英美的文化差异,首先在教学词汇的前提下,就应该对英美文化差异进行梳理和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两种发音的差别。

3.词汇背后的语言文化。一类文字的发展和演变往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在教材编写以及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复杂性和生僻性的单词,应该将文化与单词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在把握英语单词的文化内涵基础上进行单词的学习和记忆。

4.文章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背景学习。高中时期的英语教学,文章已经开始由简单的文本对话转向一些知识逻辑方面的文本学习,而关于这些文章的学习应该将其背景知识作为预习以及导学的内容,这样通过对文章背景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国外文化,避免交谈过程中的对话失误。而且关于某一主题的学习中,也可以延伸多国文化背景知识对比,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阅读理解的外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性。

5.母语与外语对比学习下的社会文化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是以自己的母语为主,因此在减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恐惧时,应该将课堂中的文化知识学习与本国文化知识进行对比,这样一方面是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陌生感,也能够让学生尊重本国文化,避免过度倾向于赞赏国外文化。

三、小结

本文主要是在文化深入以及社会文化教学的视角下对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改编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改变进行简单的梳理,在这两个视角下高中英语教材应该礼貌性用语、专业知识用语、习俗性用语以及其他用语方面注意文化知识的渗入。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观念,运用比较教学,词汇教学以及文章背景文化知识的学习,母语以及外语文化知识的对比等方式进行社会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教材;语文教学

2016年9月小学一年级更换语文教材,采用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变化,也顺势而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为学生打造一个新课堂,希望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教材,跟随新教法,沉浸新课堂,习得新知识。因此,笔者在本文就部编版教材使用感悟进行归纳如下:

一、新教材・五变化

截至目前,全国小学语文使用的教材版本有粤教版、人教版、鲁教版、北京版、语文版、北师大版等,2012年教育部从全国调集了50多位专家,组建语文教材编写组,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进行重新统编,叫部编版教材或示范教材。新教材于2016年9月份开始正式投入使用,统称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中,编写的目录顺序为: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一、课文、识字 二、课文。

部编版新教材的目录顺序则变更为:我上学了、识字一、汉语拼音、课文、识字二、课文。

通过本学期对语文新教材的使用,笔者发现新教材具体变化有五方面:

1.入学后,先学部分基础常用字,然后再学拼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汉字,拼音作为汉字的语言符号,在生活中学生接触得很少,所以在教材中换一下顺序,关注学生的需求,先学一些基础的、常用的汉字,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语文学习先挂钩,然后再开始正式学习。

2.第一册识字量从400字减少到300字。在教材的开头篇目中,先学40个常用字,如天、地、人、你、我、他,学生在绘本、童话、电视新闻中经常见到,并不陌生。新教材中增加了常用字的识字比例,减少了学生在生活中不常接触的汉字,也不再是直接学习弧o、e、i、u……了。

3.新增“快乐阅读吧”栏目,带领学生开始课外阅读。在新教材第一单元“入学教育”中,有一幅讨论《西游记》的插图故事,表达了语文学习中对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重视,通过看故事、读故事、演故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入学教育”中,首次提到阅读教育,将阅读提升至识字、写字的同等重要地位。

4.新增“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是指老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妈,也可以是邻居家的同辈哥哥姐姐等,不会增加家长的辅导负担。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有的口语化,有的精炼,每个人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听到不同的故事,养成不同的语文素养。

5.语文园地新增“书写提示”栏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学生写字不能弱化,应学习写字的规律,观察字的写法,按照笔顺规则,在写字的时候了解字的写法,认真书写。

以一年级新教材上册为例,可以看到整学期教材结构包括我上学了、集中识字(2个单元、10课)、汉语拼音(2个单元、13课)、课文(4个单元、14课)、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梳理出教材组成:导语―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含口语交际),新教材围绕专题,组织单元内容,体现整合思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材具有时代感,贴近学生生活。

二、新教法・新课堂

1.入学教育:观察・感受・模仿。入学教育中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有四幅插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感受语文学习乐趣,了解读书写字正确姿势和书写执笔方法,奠定语文学习好基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画,讲一讲自己的感受。然后,结合插画内容和语文学习,指导学生认识语文,了解语文课堂学习常规。通过读书写字姿势插画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姿势,鼓励学生模仿姿势,做好课堂学习起步训练。

2.汉语拼音:情境・语境・规律・游戏・体验。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插画,让学生观察插画,有机结合字母、音节进行说话训练,在语境中进行拼音学习,训练语言。在插画观察中,学生观察情境图,认识朗读音节和词语,并用音节和词语说话,在说话的过程中巩固字词。同时,在新教材中的字母插画中,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插画中提示字母音、形、事物体态或形状等,发现插画中字母的形相像的地方,也可以在音节旁的卡通图中观察发现拼音之间的规律,发现鼻韵母组合规律,然后按照规律学习发音,识记字形。此外,在汉字拼音中,新教材还编写了顺口溜,用顺口溜学习字母,设计游戏巩固字母音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验“玩中学”的快乐。

3.识字写字:生活识字・语境识字・自主识字・写字规则・动笔写字・良好习惯。一年级新教材中要求学生识字量为950个,在识字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识字要求,多认少写,扩大识字量,提早阅读,承认学生差异,鼓励W生用喜欢的方法识字。在课堂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生活识字,依托教材内容,利用好学生生活经验,让生活成为“课堂”进行识字教学,在广告牌、电视、广播中识字,对识字学习产生兴趣,在生活中进行识字积累;教师为学生提供语言材料,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通过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去认、去记、去说,实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自主识字,通过设计阅读竞赛活动、字词游戏,让学生交流识字,或者自己对熟悉的字进行加减变换,在识字的时候,渗透识字方法和知识,学习识字。一年级是写作的起步阶段,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打下写字基础,才能写好字。

4.阅读教学:朗读・交流・感悟・表演・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大声朗读,读懂课文,置身其中,去感悟课文中的人物,读出课文中的角色,读出课文感情,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悟自得。教师对课文中不易读好的句子或长句子,会示范朗读,让学生认真听,学习朗读技术。在朗读后,教师给学生预留时间,去交流、去体验,说一说自己在朗读时对课文的感悟,大胆表达见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朗读思维。教师还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对好词佳句、好篇章的朗读、背诵、积累。教师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还设计了表演环节,让学生模仿课文人物的动作、神态,还原课文,在课堂中“动”起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5.口语交际:情境・话题・美句。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围绕某话题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去对话交际,在参与过程中引导学生互动,及时捕捉学生的亮点,记录学生童趣、精彩美句,让学生体验交际成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继而在课堂上、生活中大胆主动说,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小学语文新教材难度适宜,梯度合理,强化运用,联系生活,引导发现,倡导自主,课外阅读,纳入课程,是一本立德树人・自然渗透、保护天性・幼小衔接、夯实基础・全面启蒙的好教材,语文教师需要把握新教材变化,创新使用新教法建设新课堂,上好语文课!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本比较 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价值取向

在外语教学所涉及的范畴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准则和价值观念等等。这里的文化不仅仅包括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而更注重在具体使用语言时所体现出的文化。

一、文化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对于旧教材而言,《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提到,“外国语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对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从小学开始学习一些英语,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语感,发展智力和提高文化素养”。而在教学目的、目标方面则没有做具体规定。

新课程改革后,《英语课程标准》对教材文化意识方面的规定则更加具体。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

一直以来,人们往往都将注意力放在语言的形式上,而对于语言文化、跨文化意识却没有引起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占的比重很低。旧教材注重语言知识、语音和语法规则的教学,而对于文化的教学却很少渗透。教材中多以宣传中国的文化为主,课文内容里主要介绍中国的名胜古迹,科技发展之类。单词也以中国的节日、名人为主,像植树节、吉普车、鼓、孙悟空、雷锋以及一些食品等名词。而对于外国的文化介绍则涉及很少。例如:第二册教材中的对话:

A: Hello. Are you from Shanghai?

B: No, I’m not. I’m from Fujian. Where are you from?

A: I’m from Beijing. And where are you from?

C: I’m from Hangzhou

A: B: It’s a nice place!

对话当中主要涉及中国的城市,对于外国的城市却没有涉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新教材开始注重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新教材一、二册每个单元都设置了文化角,引入和介绍中外的文化,主要介绍了各国的节日、各国的国旗和珍稀动物、饮食习惯和风俗。对于文化角的设置这点是非常新颖的。第一册第二单元插入的歌曲泰迪熊也是一个外国文化的引入。新教材也有对各国国旗的介绍,但是没有提到偏好的问题。第三册开始文化角改成了“Good to know”,主要还是介绍中外的饮食习惯、生活起居和常识、公共场所的规则和风俗以及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基本都是中外一些不同之处的介绍和比较。新教材对文化的介绍非常详细和具体,而且还专门设置篇幅介绍文化,表明了当今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

二、新旧教材所体现的不同文化

从对新旧教材以及《纲要》和《标准》的比较分析来看,新旧教材实际上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旧教材对文化的要求是尊重和包容异域文化,而重点在培养学生理解、热爱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能够适应我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教材则要求对文化的掌握重在“均衡”,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意识。新教材总结以往教材的编写经验,采用渗透和直接导入的方式介绍中外的礼仪、风俗、生活常识等。但是新的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相对较少,我们在了解国外文化的同时不能忽视本土文化,要在潜移默化中不仅了解国外文化也要了解本国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是用于交流,交流的目的是向外国人介绍我们自己的国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因此,在关注语言知识本身的同时必须侧重学生对语言文化内涵的学习,侧重学生对文化的均衡掌握,使中外文化真正地融合。

参考文献

[1]程晓堂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石鸥 最不该忽视的研究――关于教科书研究的几点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5。

[4]晋学军 体现语言交际思想,改进语言交际设计――关于小学英语教材的研究[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10。

[5]任才 新世纪新课程新教材――人教版新教材的十大创新[J]人民教育,2002。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范文第5篇

如何对待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发展的问题。长期以来,对民俗文化的漠视使我们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早在1937年,钟敬文就撰文《民众生活模式和民众教育》一文,谈民俗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问题,点明了教育在改造民众生活模式,提高民众素质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999年钟敬文在《建立中国民俗学派》一书中,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各种层次的民俗学教育活动”,提出“民俗学不仅是一个科学的对象,它也是一种教育的事业……民俗学教育,不仅仅限于大学、研究院,还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大它的传播……至少应该从中学起,对学生进行民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让他们增强爱国情感,自强不息。”同时,还提出了编写中学民俗文化教材的设想,并以日本、北欧等国家典范做法为例,这些说明了在基础教育、大众教育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2004年在南昌召开了“民俗教育与当代社会”高层论坛会议,与会代表们围绕中国民俗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民俗教育与学校教育,民俗教育与大众教育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建议应把民俗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华中师范大学的副校长黄永林也提出,对民俗文化忽视悲观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从中小学到大学这种现象都存在着。如果这样下去,民俗文化就会在无形中流失,中小学应该把民俗文化纳入教材中去。2011年7月在贵州民族学院召开“中国民俗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在会上提出“民俗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编写双语教材,编写民族民间文化普及的读物”以及“传统节日为民族教育平台”等建议。专家学者们呼吁要高度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其强调要把民俗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课程改革的重视

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对教材提出了建议,强调教材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关注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强调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建议的第二条也指出:“教科书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课程标准都强调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正所谓“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里就直接强调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如此还强调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如: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各地都蕴含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这其中也包括对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其实早在2005年由等部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就强调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提出要在课程设计和教材中,进一步充实介绍传统节日的内容,加强民俗文化知识的普及。新课标颁布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编排都有了很大变化,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民俗文化素养。

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比重的增加

伴随着人们对民俗文化教育的呼吁,以及新课改对民俗文化的重视,渗透民俗文化理念的中学语文教材相应而出。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已经有数篇学位论文对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如西南师范大学覃宗毅的《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广西师范大学冯汝林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李菲的《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山东师范大学袁芳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探究》等。通过对这些论文的研究、对比,发现这些论文几乎都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了梳理。他们多以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对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分类、统计、罗列,有的还对涉及到民俗文化的课文篇目比例进行了分析。

从他们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确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高的比重。如西南师范大学谭宗毅,他初中教材以“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1年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为蓝本,高中教材是以“200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为蓝本进行研究分析。在他的硕士论文《中学语文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教材中与民俗有关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大,初中二册、三册、六册,高中一册、二册、四册、六册中占了一半以上,甚至高中第六册所占比例高达3/4。由此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依据的。”

山东师范大学2004级袁芳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探究》中指出“据粗略估计,在现行的山东版新教材中(包括必修和选修),与民俗有关的文章基本占到各册的二分之一,有的甚至占到四分之三。其中,有些课文全篇都在讲民俗文化,而绝大多数是文中涉及民俗知识。”以上都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民俗文化。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社戏》(第十六课)、《安塞腰鼓》(第十七课)等这样一些反映地方民俗风情的选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开设了民俗文化专栏,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述街头商贩吆喝的,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所选课文有《云南歌会》(第十六课)、《端午的鸭蛋》(第十七课)、《吆喝》(第十八课)、《春酒》(第十九课)、《俗世奇人》(第二十课)。不仅如此,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到民间采风去”。

开设有“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等五个专题让学生关注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教材建设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尤其是语文选修教材,更是琳琅满目,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就拿现行人教版教材来说,高中语文选入五本必修教材,十五本选修教材。为了传承我国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教材选入了一本专门介绍《中国民俗文化》的选修教材,在介绍这本教材的概况时有这么一句话:《中国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科目、人教课标版的选修教材,立足于培养中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在这本教材中,编者把民俗文化分为物质民俗和非物质民俗两个部分。教材从学习语文出发,从浩如烟海的民俗文化现象中选取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七个专题来探究民俗文化。这是一本完全意义上的民俗文化教材。同时民俗文化在必修课中也零散的存在着,如鲁迅的《祝福》,讲的是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

沈从文的《边城》,讲的是湘西淳朴的风俗人情。新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涉及到的则是封建社会的婚姻习俗,家族习俗等。其中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梳理与探究”部分第二个专题“古代文化常识”中,专门列有“四、礼仪制度”;第三个专题“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专门列有“二、年节风俗”。这些都强调了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为民俗文化的学习提供了条件。

中、高考的亲睐

无论是中学教材,还是高中教材,无论是选修教材,还是必修教材都强调民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民俗文化有关的中、高考试题应运而生。例如2010年的陕西中考试卷,试题在设置上凸显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整套试卷在“综合性学习”板块,设计了以“我来说生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则选取了人文性、文化味较强的两篇材料《秦岭》、《秦腔吼起来》,明确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归纳、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诠释,让学生能感受到陕西地域文化的氛围,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这样一个主题的选取,可以说这是本套试题的一大亮点。2011年许多省市的中考题纷纷“聚焦”传统文化,引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文化作一次深切的关注和理性的思考。(2011•辽宁省沈阳市)综合探究。是有关“中国月文化”主题探究活动。(2011•福建省泉州市)综合探究。涉及的是有关民俗节日探究的问题。(2011•福建省漳州市)综合探究。为弘扬漳州乡土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傩文化”民间采风活动。(2011•陕西省)的相关内容是以“走近姓氏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选题的目的是走近姓氏文化,了解姓氏文化,有助于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