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范文第1篇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回过头来总结、反思自己的工作。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要提高教学反思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进行自我培养和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笔者认为教师反思过程可分为三个环节: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钻研教材、参考资料,认真备课。

在备课环节,笔者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拟定教学方法,并精心安排教学程序及时间,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九年级历史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着眼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生动有趣。例如,在学习“古代希腊”前,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古希腊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如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帕特农神庙等,从而引入新课。由于教材在对雅典的民主政治讲述得不全面,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拓展知识面,笔者补充讲解了雅典民主制度对今天的民主制度所起到的作用以及雅典民主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课后,笔者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反思及总结。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设疑,创设生动有趣的思维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前,笔者首先出示了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的照片,从一个黑人能成为美国总统谈起南北战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原因、性质、结果,并设计一系列问题把学生带入教材,让其带着问题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有众多历史人物,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些历史人物总是穿插在以朝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这些历史人物重视不够。如果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来开展历史复习,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近这些历史人物,学生是不是会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于是,笔者让学生对该册历史教材中的主要历史人物进行总结。并按帝王将相、民族英雄、建筑师、发明家、航海家、科学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等进行分类,然后引导他们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结合历史事件进行复习。

3.对教学主体的反思: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尤其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展世界近代史教学前,笔者首先指导学生看教材目录,结合历史地图册概述世界近代史的分期,明确学习时必须抓住的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和把握教材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材中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

开展教学反思需要长期坚持,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继续努力。

1.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掌握记忆技巧。

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些知识时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应尝试教给学生更多有效的记忆方法,如分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纲要记忆法等。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历史

反思性教学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实践蓬勃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如“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而将反思意识上升为理论为人们所重视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则在当代,该理论强调教学主体借助行为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全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使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当今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时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探析及运用反思性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具体为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积极开展反思教学

1、现状分析。长期以来学生对历史学科较不重视的状况,影响了教师进行深层反思教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之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初中历史课时量相对较多,高中历史教师由于会考、高考的压力,一方面必须督促学生为取得高分而苦读,一方面又将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加班加点、使用题海战术等常规教学和机械反复的活动中,而用于探索、研究教学问题的时间较少。再者反思性教学具有科研的性质,通过全程性教学,对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特点进行探索研究、开拓思维、总结创新,这是一种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钻研精神和自觉的行动意识,这是许多教师多普遍欠缺的。

2、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历史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反思性学科,这就是史学的借鉴功能。人类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继承、发展和创新。借助史实,在探索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过程中拓宽眼界并赋予新意,使史学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之一。因此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思维是其基本特征。所以,在历史教学设计、实施和方法研究之中运用反思教学,将促进教学全程更优化。

3、当今创新教学需要采用反思教学。近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被研究的各种历史对象产生、形成、灭亡的历史经过,是再现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充分结合与体现,历史教学把创新思维放在首位,历史学科的创新思维体现为:思维具有独立性,有理有据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能提出与教科书的某种论断不同的见解;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今天的社会现实能进行纵向、横向、逆向思维;能用批判眼光看待历史上争论的问题;能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人物等。反思性教学强调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反思对教学产生怀疑、困惑,进行探索和教学研究,达到释疑或解疑的功效,在反思中求新求异,这与历史创新思维的目标要求相一致。

二、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1、教师要有自觉的反思意思。教师只有真正的意识到教学时无止境的,无论自己的课教得何等的有效,不断提高总是必要的、可能的,教师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至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首先,要深刻认识反思的价值,明了反思能帮助自我在教学中识错纠偏,同时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水平。其次,增强教学的责任感,经常思考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对象,是否符合教学对象身心发展。第三,形成习惯化的反思行为,教师有反思习惯,势必会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一有疑点即进入反思状态。

2、教师要有较强的反思能力。首先,要对自己在教学中形成的经验进行反思,善于突破思维中的经验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其次,学习反思教学的有关理论,以较强的理论功底,指导教学实践,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第三,培养反思毅力,反思在某种程度上是“揭短”,目标盯在教师教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因此,教师要有毅力、勇气和理智面对自我。容纳他人之说。

3、明确反思性教学的程序。构成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完整的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

教学实践反思(前反思):对行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措施、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修正。如:教学总设计中要能够说明怎样进行备课?预期如何展开教学?预期师生得到哪些具体的发展?解决什么问题?

教学实践中反思(中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情境、过程、态度、内容及时反思并有效调控,如:课堂教学中反思和调控教学的进度、步骤;反思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等。

为教学实践中反思(后反思):通过实践结果归因、总结评价,寻找差距,产生新的理解力,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如:教学设计中有哪些闪光点、哪些疏漏?授课进程与备课意图之间是否吻合?自我分析性评价或他人的评价中有哪些合理可取之处?如何使教学更加完善?

以历史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历史问题教学法为例加予说明。历史问题的问法多种多样,设计角度各不相同,哪种问法教学效果最佳,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这就需要仔细琢磨、精心设计。许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常有类似“背景、内容、过程、影响、评价”之类模式化得通病,问题设计得过大或过于模糊,使学生一时不知从何思考,从何答起?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进行反思,突破以往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势,在问题的合理性、针对性、启发性、量力性上下功夫。如:世界历史中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节中,华盛顿会议这一纲目拟设计两组问题:

第一组:①华盛顿会议的背景是什么?

②美国为什么能在自己的首都召开这次国际会议?

③会议通过了那些文件?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④你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是什么?

第二组:①美国人为什么要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

②能否用具体史实说明美国在会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③华盛顿会议的实质是什么?这次会议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什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120-01

课堂教学总是围绕学生展开的,然而,在整堂课中,学生并不能全程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而是随着学习兴趣减淡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因此,笔者认为,上好一堂历史课的关键,就在于能够捕捉到学生情绪波动的特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诉求为出发点,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如何利用各种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以下是笔者上好历史课的一些尝试。

一、“戏说”历史,创设情境

初中生由于刚刚接触历史,对于历史学科所特有的严肃性与琐碎性不能适应,因而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即是使学生认识到真实的历史。其实,在正式学习历史课之前,学生已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影视作品、漫画、曲艺等艺术形式了解到一些历史。虽然这些被“戏说”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只要教师巧妙使用这些“戏说”的历史,就能使之成为情境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资源。

比如,《三大战役》这部电影,突出展现我军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较为著名的三次战役。影片将每次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历史意义刻画得非常清晰,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分别进行了演绎,叙事风格具体、写实,还原了历史,是一部立体的教科书。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引用这部电影的剪辑作为教学开场白,通过听觉、视觉等感观刺激,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记忆相关的历史知识。由于电影剪辑中生动立体的画面展现了学生所不了解的历史,因而唤醒了学生探究未知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实现互动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历史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历史包罗万象,包括社会、文化、风俗、生产等各个领域,学生要想掌握这些纷繁的知识,还需要培养高度概括与提炼的能力。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图”,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梳理所学知识,并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渗透历史学习的方法,为今后更轻松地学习历史奠定基础。

仍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单元为例,如果教师按照教材所列的五个部分来讲,那么学生对人民解放战争的理解则更多地停留在地理位置的迁移上。如果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制定的学习任务为“绘制人民解放战争的知识结构图”,不仅要求学生注明每次战役发生的始末,还需要标出战役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则可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如有的学生负责标注转战路线,有的学生负责标注各场战役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等信息,而有的学生总结提炼能力较强,则负责给每场战役定性,如“重庆谈判”的作用是争取和平民主……这样,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学会了思考,并养成了历史学习的思考习惯,最终在知识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双重训练。

三、启发反思,挖掘潜力

学习历史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启发学生反思,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尝试从另一角度进行反思,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在启发反思的教学环节中,适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即通过问题设计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仍以上述提到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单元为例,其教学难点在于使学生弄清“人民解放战争能够迅速实现胜利的原因”。因此,教师可以就此设计“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能够迅速地实现胜利呢”的问题启发学生反思,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这段历史知识的前提下说明这一问题,并根据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再进行小组讨论,从而保证其中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能够更加全面、概括性更强。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致胜原因在于人民是正义之师,也有的学生认为在于的英勇奋战和拥有人民的支持……遇到这样的问题冲突时,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本小组总结的各种原因逐条罗列出来,以训练学生的总结和提炼能力。最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并给予指导性意见。

启发反思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习惯,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整堂课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开课;历史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46-01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这是上好历史公开课的前提和基础。做好历史公开课课前准备工作,可以这几个方面入手:

1、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当今素质教育,教师要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打破传统落后的教育观的束缚,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教学观念,且切实落实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2、要把握好公开课内容的教学地位

公开课内容的教学地位如何,这就需历史教师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对于我们讲好历史公开课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是非常重要。这样,我们讲授公开课时才能有重有轻、才能拿捏得恰如其分。

3、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

教学目标不明确,尽管公开课设计环节很齐全,很完美,但是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教学重难点不突出,不但学生分不出本课的重难点,导致练习、复习没有针对性,且使历史公开课变得乏味、没活力。

4、要备好学生

课堂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公开课教学的效果。因此,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近他们的生活,经常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成绩状况及理解能力的差异,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5、要反复试讲,及时改进教案

课前教案拿捏得熟悉程度如何,都不如课前给同行教师反复试讲,让其指正存在问题及如何改进。可以说,同行丰富、直接、有针对性的建议是你授课的一面旗帜,指引着你的方向,左右着你的课堂。

二、做好教学过程的细节工作

1、新颖的课堂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起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如:在《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公开课教学中,我大胆采用唱歌形式导入新课,即让学生演唱《春天的故事》片段来导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总之,导课的方法很多,只要你有心,就能设计不同新颖适合学生的课堂导入。

2、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还能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教师的“善问”就是教师对所讲历史问题设问要有明确性和针对性。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学生才能体验到由"问"带来的交流之乐,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才能使公开课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好的语言表达,力求声情并茂,语言简练,逻辑性强

公开课上,学生处于昏睡状态,课堂效率不高。大部分是教师讲课没有好的语言表达,没能吊不起学生的胃口。教师讲课声音洪亮、音调抑扬顿挫,语速适中,语气亲切。语言轻松活泼、幽默诙谐,夹杂着点小笑话更能吸引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公开课教学中,历史教师的语言要做到:(1)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语言的逻辑性和系统性。(3)语言的启发性和教育性。(4)语言的艺术性和示范性。总之,语言的表达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要自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才能把历史公开课活络起来。

4、实效的教与学

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习活动基础上,要防止出现教与学脱钩,就得把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如何做?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好教学,驾驭好课堂,使得课堂井然有序,听课气氛浓厚 ,听课精力集中。二是防止课堂前后教学脱节。公开课上讲的神采飞扬,恨不得把一切讲细讲全,但课后对学生学习的落实全然不管,出现了“无效用功”现象。总之,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形式,做到教与学的真正"到位"。

5、精炼的课堂练习

公开课的课堂练习题过难或过易,且没有针对性,易导致公开课的效果达不到,进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那么,课堂练习题应紧扣教纲的重难点,形式要生动灵活,难度要适中,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这样公开课的效果达到,且使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切忌公开课中的课堂练习题 “繁”“难”“偏”“旧”。

三、做好课后的教学反思工作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公开课教学的结束。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说,做好课后的教学反思是上好公开课的延伸。反思应如下:

1、反思要有“落脚点”

首先反思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得失,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其次“反思”要结合实际教育资源,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总之,“反思”要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

2、反思要有“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3、反思要有“系统化”

“反思”不仅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即为提高我们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只有“系统化”的反思与实践,才能提高我们整体历史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

4、反思要有“发展性”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反思性教学

一 引言

反思属于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进行“严格估计、把握思维材料、精心检查思维过程”的过程,其特点在于“严密、全面、有自我反省性”。所谓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进行不断的分析与反思。笔者认为,进行反思性教学不仅培养了教师自身的反思能力,在教师教授学生反思的方法后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反思训练,使之强化与内化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并依据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提出相关的挑战性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生生合作讨论等途径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馈来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反思与调整教学活动内容。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能够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融合,是师生共同提升的教学模式。

二 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践――以“辛亥革命”为案例

反思性教学活动需要教师运用具体的项目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认为,完整有效的反思性教学活动应分为“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生自主思考与生生合作、总结反思与评价”三大模块。

1.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笔者依据长期的教学经验认为,在一节历史课的起始环节,新课导入无疑担负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等重大任务,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反思内容在于如何为学生创设符合课程内容的情境,来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怀着丰富的求知欲,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建构自身的学科知识。

《辛亥革命》一课因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属高中历史课程中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该课的导入中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孙中山的成长经历,包括“辛亥革命爆发前――革命团体的建立――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清帝退位――孙中山请辞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继位――《临时约法》的颁布”,以此为基础让学生了解,在19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并清晰明确地指出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为下一步教师依据学生自身认知水平设计,提出相关的挑战性问题,为学生独立思考与生生合作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合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反思重点在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师选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取决于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例如,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中采取的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其优点在于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够获取最多的知识信息,其缺点在于学生无独立思考空间,个性受到限制。

笔者结合《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点,从而清晰把握该课内容的脉络,同时给出学生思考的空间扣时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生生合作讨论等途径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

(1)孙中山的童年经历对其走上革命道路是否存在影响?

(2)19世纪末,孙中山在求学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何种变化?

(3)革命的目标是否就是清政府?1912年元旦时期,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如果是你处于孙中山的位置,你是否也会将中国共产党人民得来的政权让给袁世凯?请分析原因。

笔者在提出上述问题后,安排学生进行思考并划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答每组派出代表来回上述问题,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同时反思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想法与原因。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上述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辛亥革命时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存在的局限性。

3.进行总结反思评价

总结反思评价是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需还依据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同时教师应善于发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师生相互期待的过程,即教师期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建构自身学科知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期待教师的启发与指导。该环节教师应将上一教学活动中,学生总结反馈的信息问题集中分析透彻,并要求学生反思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否正确?(对自己思考问题的思路进行检验)。

《辛亥革命》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清晰地总结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存在的妥协性,这注定了中国依靠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失败的,中国的出路又在何处?从而在学生的思考中,为《五四青年》运动一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参考文献

[1]夏红霞.培养反思性意识,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J].科技资讯,2010(09).

[2]方维绪.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教学的反思[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2).

[3]王志华.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J].成功(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