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数字化资源 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036-01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水利信息是国家基础国情信息之一、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合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整体效益是21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率和效能。

1 当前水利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1)信息资源不足。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窑的防范、水资源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厂,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同时积累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他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

(2)信息共享困难。当前对于信息的共享性以及重用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由于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对于当前水利系统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及相应的应用软件。但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

(3)应用基础薄弱。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市用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难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

2 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构思

对于国家建设来说,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作为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一减而就,需要我们有统一的指导思想,要做到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从现在起用几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把我国的水利信息化网络建设完成,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水利基础数据库,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另外,还需要健全当前我国相关水利信息化建设以及管理体制,实现及时以及准确有效的水利信息服务。建立水利工程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建成六大应用系统,并部署实施其他备用系统。要在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全面完成十大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投入运行。

2.1 国家水利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

水利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建设过程,其需要各个子系统组成并且共同作用,如需要建立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国家水质监测评价信息系统工程等,尤其是作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龙头工程之一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其需要全面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来传输相关信息资料。

2.2 基础数据库建设

为了能实现水利信息化,必须要借助于数据库。水利工程建设的数据库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其应当全面地包含多种子数据库,如包括方法库、超文本库和历史热带气旋等9个数据库,以及国家水利科技信息库、水利经济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

2.3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

为了能全面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还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建设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

(1)计算机网络设计。组成以局域网、Internet相关联的网络结构。非本单位用户只能通过Internet访问局域网的数据,内部网络的数据有选择的对外公布。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搭建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设计结构直接决定着整个性能的优劣和资源共享程度。

(2)实现网络连接带来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在整个系统网络内共享诸如打印机、传真机和扫描仪等设备。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网络建设中设计设备逻辑位置时有三种基本的方法:将设备与联网计算机连接、直接连接到网络集线器、使用一个设备服务器。

(3)另外,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远程办公功能。水利部门办公人员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登录系统。如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向上级汇报工作,直接通过Internet可以查看系统内部数据,完全实现远程办公的功能。

(4)通过系统网络,可以访问整个系统内具他计算机的文件。用户需要管理水利文档,以保证各部门的文件都在本部门计算机上。在建立网络之前设计好文件的管理能解决一些以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网络将处理多少事务,哪些文件需要备份,哪台计算机联有备份设备,存储和访问多少文件以及这些文件存放位置,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涉及业务复杂,数据量大,备份水利数据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ZIP压缩、刻制CD盘或通过存储设备(如磁带)实现备份。无论用户选择哪一种,清列出一个计划,备份网络内所有重要文件。

3 结语

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必须要重点推广的内容之一,其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小康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水利要求,应当实行采取电子化管理以及水利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同时提高信息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这样更能有效地确保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丰景春,赵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模型及架构[J].建筑经济.2013(7):33-36.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质量监督;信息化;浙江

检测工作是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质量监督队伍的不断壮大,过去凭借经验推进质量监督工作的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是在实体质量监督工作中“让数据说话”的信息化检测手段更加让人信服。然而,目前浙江省质量检测行业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存在检测单位数量少而检测任务量大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手段和机制,存在部分检测单位弄虚作假的情况。因意识不足、条件不具备或研究开发深度有限,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水利检测机构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行业管理或检测过程的少之又少,以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进行的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集成行业管理和检测行为为一体的研发和应用更是空白。浙江省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中,部分引入信息化技术对企业内部流程管理进行了提升,但仅停留在简单管理运用层面;部分由于意识尚未转变或能力不足,极少探索检测过程的信息化实现。为此开发了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平台,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检测效率、规范检测行为,推动浙江省水利质量检测行业发展。

一、总体目标

本系统总体目标是开发出一套适用性强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平台,为浙江省所有检测机构提供数据接入、业务流转的线上业务操作平台;同时为省、市、县三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实时全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相关数据,动态监管全省水利工程的检测数据平台;为建设单位提供项目相关的工程质量检测数据和报告,为施工和监理单位提供项目相关检测在线委托和样品管理的平台。具体业务需求和流程见图1。

二、研发内容

该平台包括基础数据库、试验检测、数据应用三个方面核心模块功能。1.基础数据库模块建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基本数据库,包括水利工程检测单位企业基本情况、仪器设备、主要人员、检测人员、计量认证、诚信情况等基础信息,对公众提供检测单位资质等级、有效期、地址、联系方式,质量检测员及外省检测单位分支机构等信息查询服务,实现全省检测单位信息共享。具体内容如下:①建立检测机构企业基本信息库。包括企业基本信息、地址、联系方式、组织机构、工商许可、企业负责人等信息。②建立检测机构计量认证信息库。实现对检测机构通过的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相关信息的录入和查询功能。③建立检测机构仪器设备信息库。包括检测机构仪器、管理信息、检定信息、使用信息等。④建立检测管理人员、检测人员信息库。包括检测人员基本信息、持证信息、培训信息等。⑤建立水利工程见证、取样员人员信息库。包括全省水利工程见证取样员人员信息、见证员人员信息、相关培训信息等。⑥建立外省检测单位分支机构信息库。包括外省检测机构分支机构信息、母体检测机构信息、分支机构本省计量认证信息等。⑦建立省内工地试验室信息库。包括工地试验室母体检测机构信息、人员信息、授权信息等。⑧各信息库互联互通以及应用。

2.试验检测模块该模块是系统平台的核心模块,搭设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相互联通的互联网工作平台,规范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数据及监管信息的提取、采集、传输。实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功能,对岩土、混凝土、金属结构、机械电气、量测等类别实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报告的在线生成、监管和共享。对全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形成统一格式,实现全省工程检测报告标准化、检测行为智能化,提高检测监管效率和精细化水平。具体内容如下:①实现各检测单位网上委托、收样、检测报告生成的全过程管理。在线填写工程检测委托内容、检测试件收样管理信息、检测报告跟踪管理信息等,实现全过程进程可视化管理。②部分检测试件实现唯一识别检测过程。检测试件与唯一性标识相绑定,在取样、制样、送样、收样、试验过程、试验结束等检测流程中实现试件可溯源性管理。③室内检测(力学性能检测)实现数据自动采集、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功能。检测记录表自动读取对应试验室仪器设备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记录表内含的数据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修约和结果判断,同时自动评判检测结果。④室内检测(非力学性能检测)实现手动填写原始数据、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功能。记录表模板依据最新的水利检测规范标准统一设置数据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修约和结果判断,用户只需输入最基本的检测数据,即自动计算生成并评判检测结果。⑤室外检测(现场检测)实现现场委托、信息定位功能,并与相应检测报告相关联,信息包括室外检测相关部位、检测内容、委托方信息、见证信息等。⑥检测报告格式和文本样式实现全省统一。统一全省检测机构检测报告格式、各类试验报告格式及文本样式。⑦实现检测报告的真伪性识别功能。在线查询检测报告编号及防伪标识。⑧实现委托进度查询和报告在线下载功能。⑨检测数据需要和现有的水利建设工程信息数据平台整合。

3.数据应用模块数据应用模块是体现智慧检测的核心要素。该模块将检测单位、水利工程、检测项目、检测指标等信息按不同维度在系统平台中进行统计分析展示,以掌握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情况,为质量控制趋势提供参考分析。同时,利用每个水利工程项目的检测数据、检测报告,跟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状态,实现对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具体内容如下:①根据不同权限实现各检测单位试验数据的显示和归类。②根据不同权限实现对各项检测指标的查询、统计和分析。③根据不同权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可按项目、属地、工程类别等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④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项目、检测机构等进行预警。⑤根据不同权限实现不合格检测报告的统计分析。

三、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1.关键技术①提炼检测项目指标。根据法律法规、检测管理办法等,研究分析提炼5大类检测中水利工程涉及的24项检测项目584个检测指标。②划分不同层级用户的协同操作模式。检测信息化平台开发需要解决监管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平台是行政主管部门、检测单位(工地试验室)、委托单位共用的协同操作平台,各层级单位和部门对工程质量检测的职责几乎完全不同。不同层级用户在平台中监管处理的事项均有差别,系统划分了各层级单位和部门的具体处理事项,形成协同操作模式。③跨平台数据接入与采集的方法。检测信息化平台开发需要解决现场检测数据如何实时上传的问题。平台涉及多种类型、多种数据接口、多种通讯方式的检测设备。这些设备在检测试验过程中产生大量检测数据,有些是实时数据,有些需要附带地理位置信息,有些是工地现场的数据。通过开发跨平台数据接入与采集方法,确定传输的通讯方式,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确保海量数据上报的安全性和通畅性,解决了平台开发的关键技术问题。④建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数据多维度、多埋点的标准网格化数据。通过网格化检测数据定义,将检测数据单元格细化到每一个可自定义的节点。以对水利工程质量的多维度、多埋点的统计和智能分析为数据基础。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预判,给监管者提供决策参考。

2.创新点全省检测机构通过本平台进行在线受理、检测过程管理、检测结果计算、出具检测报告的工作流程。检测范围涵盖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资质要求参数指标以及常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参数。检测业务委托方可在平台上查询检测信息、管理检测结果。通过检测过程取样唯一性识别标识防伪,进行检测试样溯源性全过程管理;通过改造后的设备自动采集检测数据,直接上传平台,自动出具成果报告;通过平台出具全省检测报告,报告编号唯一,且具备二维码防伪标识,杜绝虚假检测报告,打击了检测造假等不良行为。具体创新点如下:①实现了基于Web的水利工程检测数据集中管理检测业务处理模式。②实现了多层级、多角色、多类型终端协同操作的模式。③实现了利用“物联网+”模式对检测原始数据的采集,实现了多种设备类型、多种数据接口、多种通讯方式的统一接入。④建立了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基础网格化数据单元,并形成标准化的格式记录单和检测报告。⑤建立了水利工程质量多维度、多埋点的智能分析模式。

四、实践效果

1.检测业务处理和流转效率提高基于Web的检测业务工作平台实现了检测业务的受理、检测、出具报告等全过程线上管理。检测业务程序性的处理和流程由过去的5~10天缩短到现在的3~5天,极大地提高了检测工作效率。同时,为了进一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开发了专属APP,移植了Web端的全部功能。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主要内容

1、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全国水利系统已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的重大进步,这使得水利部门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逐步发挥了作用。

2、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水利部门建立了全国水利文献信息交流网络。一是1995年开始建设的全国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已连接全国重点防洪省、直辖市和流域机构的水文部门;二是开通了以水利部信息研究所为中心,联结六大委及太湖流域管理局的多个国内外联机检索系统。

3、开发建设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如《中国水利期刊文献数据库》、《长江资源数据库》等文献信息数据库。水利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国家水文信息数据库》,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还有一批数据库如《水利空间数据库》、《中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也已经启动。

4、项目信息管理控制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水平的迅速发展,水利工程逐步进入数字化管理模式,相应的管理系统陆续出台,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项目信息管理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工程质量的控制、工程成本的控制、工期的控制及安全生产的管理、施工技术的管理、数据信息的管理、工程合同的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等,严格控制施工期间的投入,合理规划管理制度。项目信息管理控制必须围绕人性化管理,因为水利工程施工具有特殊性,一旦项目信息管理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将会阻碍水利工程的正常实施,促使工程的施工期限延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5、施工过程的监控

我国多数工程建设的过程监控采用传感器采集信息,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全程控制。实施工程控制主要依赖施工现场的电视监控,但是电视监控存在一些隐患问题,无法准确记录施工过程的监控,因此,部分施工单位利用GIS技术,针对现场的施工情况,实施可视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质量与效率,第一时间接收现场施工情况,并且为现场的施工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6、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优化

优化整个施工过程中,给予实施工程足够的时间,确保工程能够在有效期间,提高施工的质量,合理控制施工的成本问题,实现施工企业的效益最大化。规划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能够有效推动数字化施工管理及工艺控制软件的实施,进一步优化整个施工过程。首先,施工单位应该充分结合本次工程施工的情况分析,根据有效的数据,规划工程设计方案。其次,对于项目工程的预算、人力、材料、工程技术、施工进度、工程成本等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实现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

7、项目工艺控制

水利工程建设应该大力推广应用自动控制管理技术。实施工程中,可以充分应用相关管理技术,提升工程施工的质量,例如:预拌混凝土上料的自动控制、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工程材料的检测机数据采集等,利用项目施工的自动化技术,实现工程施工的自动化管理目标。

8、网络化统一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链接工程项目于总部的局域网,进行数据的共享与远程信息的服务,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实现工程信息统一管理。

二、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在我国工业水平较低的时候被提出来的、相对较晚,所以基础比较薄弱。针对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困难,对我国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七五”开始对水情的汇总,80年底开始对信息源的处理,90年开始向计算机转型,到目前为止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一些基础的信息提取和应用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

2、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力不够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接触较晚,缺乏技术经验,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但效果并不是很好,缺乏良好的经验交流机制,使得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3、缺乏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共享机制

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开发技术,以致无法进行创新;再者就是缺少一个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传播受到种种阻碍,使得信息资源无法被广泛吸收和采纳,给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4、资金控制不到位

在工程建设中,资金是保障工程项目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支持,就会造成项目施工瘫痪。在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当中,由于相关资金难以得到落实,使得资金的投入不能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在工程建设中,由于资金流入的渠道不能固定,在信息化管理建设项目投入运营后期相关的工程维护难以得到解决,从而让工程施工受到限制。

5、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信息化建设总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较快,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发展较慢,这就在无形中拉开了差距。还有就是在十大重点业务系统中存在的不平衡,由于各个系统起步时间不同,研究水平也不同,导致他们的发展速度大不相同。

6、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运行创新系统滞后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管理难免要交给相应的政管部门,一些地区的水利信息和网络资源较为分散,不利于两者结合的平衡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本就具有科研性质,那么就会存在一些地方在项目上走报项、审查、立项的老路运作,等到真的立项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就无人问津了,使得建设单位陷入危机。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被当成科研项目就会导致大量的重复,缺乏创新,延缓发展水平。

7、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的技术和经验还很缺乏,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专业人员来进行指导,国内也急需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来接受后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的重视

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要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的重点,建设出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长期发展机制。要充分的重视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及及维护,要使已经建立的系统机制得到足够的维护,已到达其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目的。相关部门要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充分的利用好资源,在建设中敢于创新,要能够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来。在管理中要能够找到重点,节约相应的成本,并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够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有效。

2、对水利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信息化产业的重要组成条件。对相关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是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无形的资产,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水利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当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我们要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并且将其制度化、规划化。相关的部门要在各信息部门之间形成信息资源的整体体系,要能够使得资源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共享,发挥信息的时效性。在对资源进行充分开发的同时,要抓好各个水利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的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体制。

3、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3.1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是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正常进行的有力保障。相关的水利部门要迅速解决其维护体制的问题,要加快其建设的进程。水利部门要在同一的规划中发挥水利部门的职能,要对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完善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更加的便捷与高效。

3.2在水利工程管理迈入信息化阶段的过程中,一些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要明确信息化管理体系,对常规信息进行采集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水利工程的监控设施建设,利用GPS和RS系统实施信息的自动采集和传输,逐步实现信息的综合采集,使信息技术向着高科技高水平发展,从不同层次对施工建设进行协助,确保施工的快速进行,避免人工采集形成的数据误差,全面保障施工质量。

3.3通过对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确保过程中责任明确,对一些管理不善的人员实施责任追究,保证管理职能的切实发挥。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审查,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够执行到位,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果。还可以使用GIS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对一些管网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导入,将其保存在数据库方便管理人员查阅。

4、完善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为确保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资金充足,能够使得信息化系统稳定运行,可采用成本控制的方法对资金进行管理。在工程施工中对设备进行合理购置,施工所用的材料应该合理采购,在施工项目的运行中,施工单位需要按照工程规划的动态原则对施工项目进行科学组建,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人力,也可以减少工程的施工成本,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转。也可以运用管理类软件进行工程管理,减少施工人员工资的开支,从而达到节约工程成本的目的。可以将节省的资金用于工程的后期维修阶段,能更好的促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5、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

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论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上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信息系统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才能够保障水利工程信息化的正常进行。在培养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水利部门只有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机制,吸收具有较强技能的专业人员,并积极地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断的更新人才的专业知识,将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保持在先进的水平。不断的创造机会来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整个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周期长、技术条件复杂、规模大等特点,勘探设计、工程实施和验收等方面管理过程也非常复杂。由于不同项目建设的条件不同,设计变更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复杂如移民、征地、环境保护等,因此,水利工程管理难度大、问题较多,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现提供了可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包括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利用和处理等,大大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应用水平,全面提高了水利建设的效益,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祥,张坤,陈欣,等.水利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与地理环境因素自然密不可分,为了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科学、高效的施工,对周围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和考量则显得尤为重要,而信息自动化技术能够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需求,因此,加大对信息自动化技术数据库的建设,发挥其功能性作用,增强其技术研发的力度,将二者能够完美的融合,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具有极为重大的作用。

1.水利工程信息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1.1自动化技术功能性优势

信息技术以及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壮大驱使着水利水电工程朝向自动化发展,其自动化技术功能作用不断的被水资源调配系统所采用,不仅能够提升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而且也能够缩减人工施工操作过程中的难度,从而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够顺利的实施,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增强其自动化作业,提高整体的建设效率。网络信息平台的技术,能够给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中心及时并且准确的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能够给水量数据的自动化控制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增强水资源的分配,使水利水电工程逐渐实现自动化管理的模式,从而扩大水利工程信息自动化的应用前景。

1.2智能性能够满足水资源调度需求

智能更新与智能调配等等技术已经逐渐被各行各业所吸引和接纳,水利资源监控系统引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调度模式,其功能发挥主要是通过向数据中心传输水资源的数据信息,从而能够宏观的反映出输水作业的整体状况,并且向管理部门潜在水利风险信息,让技术工作者能够根据数据信息及时的调整输水控制策略,此技术能够实现在水资源信息中的智能调配功能,降低在使用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问题。信息化网络的应用使其水利水电具有储存水利项目有关信息数据的大容量功能,对于整个水资源调度的综合管理以及设备操作的运行具有极大的便捷性特征,十分适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水资源调度的需求。

1.3顺应时展的需求

社会正朝向信息化以及一体化方向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引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从而来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信息系统,为水利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综合信息分享以及支撑服务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为了能够满足社会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随着人们的社会活动不断朝向高效率的发展,对于水利水电供应以及支配要求也不断的加大,因此,水利水电工程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显得十分的重要,能够顺利的实现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的管理分配方式,从而提升整个水利水电的服务水平,顺应时展的需求。

2.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2.1技术应用程度低,资金支持薄弱

基于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需求,针对其技术应用进行变革是必然趋势,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就决定了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发展以及推广的速度。而在水利水电工程真正应用信息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对于技术的引用依旧处于一种表面现象,由于资金以及各方面的制约因素会导致沿用以前的技术支持成分依旧比较浓厚,技术的应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先进技术没有应用到实际生产。

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低的现象,可以反映出水利水电工程对信息自动化管理投入资金比例与工程信息自动化发展速度和水平成一种反比的关系,资金越多信息自动化水平越高,而资金投资低其自动化水平自然也会降低。在水利水电工程时间的建设过程中,一般都会忽视信息自动化技术层面的资金投入问题,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建设初期对于资金的使用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规划,大部门资金投入到其他建设环节,导致没有购买到技术较高的自动化管理软件和设备,从而制约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效率。

2.2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支持力度小

在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只拥有信息自动化技术以及软件和设备,而缺乏专业的技术操作人员也是一种较为病态的现象,二者必须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才能够更有利于整体的发展。拥有较强能力的信息操控者以及管理者才能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变动情况进行一个较为综合的分析和整理,对于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进行解决,使其从根本上杜绝能够避免的各种隐患问题,从而增强治理水利水电的技能水平。水利水电工程作为理论教学而言,比较偏向于一种冷门学科专业,对于此方面学习的学生极少,缺乏一定的理论研究知识,必然也会导致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

3.增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应用的对策

3.1注重技术的创新开发,合理资金配置

针对任何一个工程项目而言,成本控制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自然也不会例外。从水利资金配置的性质可以看出水利水电资金属性的确立绝大程度是依赖于资金本身就有的特性,而水利水电资金配置属性又是依靠水利物品的特殊性以及资金投资种类的多元化所决定的。

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降低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管理者能够在工程建设初期就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分配每一个建设环节所需的资金,并且注重技术的创新开发,引进信息自动化技术来增强技术水平,合理的配置在后期技术实践中所需要的资金,从而实现水利水电管理的自动化。

3.2培养技能人才,发展人才战略

水利水电企业要想得到长久有效的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水平,其根本上就要注重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创新型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吸纳市场上优秀的技术人才,对现有的职工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技能知识培训,从整体上来提升水利水电企业的技能水平。

水利水电企业需结合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引进技能型人才,以创新和专业技术团队来发挥自动化技术的功能作用,要从本质上建立自己独有的激励机制,将科技创新中人才的技能作用发挥到最大。注重自身职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制定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速度和效率,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提供更优质的发展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不断的发展进步,信息自动化的水平随之也得到提高,水利水电企业对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使水利水电逐渐实现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从而推动水利水电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仙桃汉江管理分局)

作者简介

王清华,1976,2,女,汉,湖北省仙桃市,大专,助理工程师,水利工程施工与管理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85-01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周期长、技术条件复杂、规模大等特点,勘探设计、工程实施和验收等方面管理过程也非常复杂。由于不同项目建设的条件不同,设计变更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复杂如移民、征地、环境保护等,因此,水利工程管理难度大、问题较多,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现提供了可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包括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利用和处理等,大大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应用水平,全面提高了水利建设的效益,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已经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通过作为新疆地区科技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可提高信息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及自动化水平,成为加快新疆地区水利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1]。也是水利事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基础。但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管理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但是目前新疆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匮乏、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缺乏水利工程信息资源。水资源的污染状况、洪涝和干旱等自然因素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必须监控和防范的内容,水利工程对信息资源的要求比较详细,但因网络不通畅,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信息共享比较困难,收集到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和传输,导致新疆地区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出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甚至可能因信息资源不完善导致严重的灾害和损失[2]。

第三,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由于需手机相关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还需分析当地水文情况,并制定有效的措施以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所以,工作人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新疆地区从事水利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导致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偏低。

二、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对策

(一)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资金是影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基础设备不完善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需加大经济投入,政府与相关单位需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吸收民间投资,使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另外,需对新疆地区信息网络进行优化和完善,保证大量水文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工作顺利进行,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按质按量完成。

(二)促进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是事项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中,因网络设施不完善等各种原因导致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相关部门需完善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建立数据库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3]。为了适应世道发展的需要,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络,将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传播,保证数据信息得到科学、统一的处理和保管,并将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有线网络处理与无线网络处理紧密结合。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需掌握相关信息,并能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制定出合理的措施。近年来,随着新疆地区水利建设项目数量的增多和建设难度的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在对已有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可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壮大工作人员的队伍,使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更好地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服务。

(四)建立和完善水文灾害预警系统。水文灾害是影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需建立水文灾害预警系统,能对干旱、洪涝等灾害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并依此作为依据制定抗旱和防洪措施,使水文灾害的随时降到最低。水文灾害预警系统可根据季节和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完善,并通过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还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和详细的数据信息,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水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疆地区水利工程管理中基础设施不全、网络系统不够完善等因素导致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产生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在今后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加大资金投入,对相关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对水文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水文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推进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进程,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不断壮大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队伍,最终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新疆地区未来几年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新疆地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需不断努力,更好的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吴祥,张坤,陈欣,等.水利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