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体系范文第1篇

(一)知识管理对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呈现出区域创新主体要素集聚的特征。通过自主创新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要素。首先,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区域内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过程是隐性知识再现的过程,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体现在知识的有序化、反馈的监控和保持竞争优势等3个主要方面。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并通过创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优势。其次,知识管理强化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链接。通过对知识在流动过程中有效引导、反馈,可以提高知识吸收和应用能力来优化创新过程,有利于创新主体增强知识创造能力,提高“知识溢出”效应。政府通过及时获得最新科技资源,强化区域创新体系知识链接。第三,知识管理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创新过程中知识的存量与分布、知识流动的规模和效率、知识收集与处理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运行效率。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还取决于知识配置力(KnowledgeDistributionPower),即一个系统向创新者及时提供渠道,使其获得相关知识配置的能力。系统的知识配置力比知识生产更为重要,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配置力影响创新者获得知识的速度以及社会资源浪费的程度,进而影响到系统的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影响到知识在各创新组织之间的配置,从而最终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优势。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分析

大学、企业、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3个基本要素,它们以知识流动和配置作为纽带而组成一个整体。一般来说,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3个基本阶段。科研机构和大学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知识源,企业同样是科研机构和大学知识创新的信息源。政府是区域创新的宏观管理者,为创新主体的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管理是以知识的创造为起点,以知识共享为传播方式,同时以知识应用为目的。知识创造是知识管理的起点,通过技术知识市场向创新组织提供原材料;知识共享是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过程,也是知识应用的必经阶段;技术知识市场是知识应用的交易平台,是运用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要素进行创新的必要手段。

二、基于知识管理三阶段的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知识创造阶段的运行机制

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在知识创新以及使知识的载体————科研成果进行转让或产品进行销售过程中,会发生知识外溢现象,从而创造出新知识。组织知识创造过程涉及组织内部员工与企业团队层次的互动,最终形成区域层次的知识互动与反馈。对于区域创新体系而言,知识在个体层次组织层次和区域层次被创造出来,在各个层次都存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存在知识创造的螺旋。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包括个体、组织与区域3个层次。个体层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个人知识的增加、个人新思想的出现以及个人发明或技术改造,创新个体是知识创造的来源。组织层次的知识包括已经形成文字的显性知识,也包括存在个体之中的隐性知识。随着组织个体知识不断积累,知识增加到组织知识库当中。创新组织的知识创造行为一旦导致知识溢出效应,组织的知识就会扩充到其他创新主体之中。知识创造以区域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以多个创新组织知识库为基础的区域知识库。区域知识库是一种整合性、结构优化的知识库,使得区域内任何创新组织都可以共享区域层次的知识库资源。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知识创造机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不仅增加了社会知识量,同时也是区域持续创新的根本。

(二)知识共享阶段的运行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动是知识共享的基本途径,创新主体能够通过这种共享机制来获得创新所需知识。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共享机制包括开放的信息交流机制、互动的学习机制以及基于效益的激励机制3个方面。其中,组织之间通过区域知识库、网络等技术来交流,使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流机制化,它是实现知识共享的前提和基础;组织间的互动学习是区域层面的学习,可以通过组织之间的知识合作,或者是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移等等;区域知识共享的效益来自于各创新组织最大程度利用知识所获得的价值,企业通过知识共享获得重要创新资源,科研院所通过知识与信息共享了解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政府通过知识共享有针对性地协调区域创新的发展。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分享,也包括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传播与应用。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区域内知识传播与知识共享,在此,本课题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知识共享机制。

(三)知识应用阶段的运行机制

知识作为生产要素意味着以一种价值的载体进行交易和扩散,也就意味着创新知识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来参与市场交易,从而发挥知识在创新中的最大价值。区域知识应用机制保证创新知识在区域创新主体之间自由转移。其中,政府制定有利于区域知识应用、技术转让的相关政策;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知识的使用者,也是知识的主要“购买者”,从相关知识的“供应者”处购买知识。下面分析知识市场的构成要素。

1.“知识购买者”、“知识出售者”与“中介组织”“知识购买者”通常是对知识存在需求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它们从其他创新主体那里购买知识寻求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知识出售者”是区域创新体系中所有创新主体,它们需要通过知识资本的共享与交易来获得收益,这主要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等等“;中介组织”是连接“知识购买者”和“知识出售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例如专利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法律咨询机构、知识产权咨询机构等,可以扩大知识的流通范围,促进创新知识的流动速度。

2.知识库知识库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知识汇集和积累的场所,以充实知识市场的知识交易量。同时,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市场微弱信号收集机制,作为创新组织来说是一种创新刺激因素,促使创新组织能做出有效的、及时的决策行为。

知识管理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体系 和谐性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有的从管理对象的角度进行解释, 定义知识管理为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送给正确的人。有的从知识流程的角度定义知识管理为创造、捕捉、分配和使用知识以完成任务的过程。有的从知识管理作用的角度来解释,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定义的多样化恰恰说明了知识管理本身的复杂性。从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企业知识管理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中。总的来说,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知识活动管理和员工管理。显性知识可以用语言文字传递和保存,可以由计算机处理。知识活动指知识的采集、整理、审核、共享、应用、创新等过程。员工管理主要包括调查知识在员工中的分布情况,设计员工的工作岗位,建立实践社区,衡量员工知识贡献等。

二、知识管理体系

体系是指相互关联的事物或要素组成的整体。本文从知识管理体系的角度,解释企业知识管理为把人力资本、信息技术资本和组织资本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共同创造和开发知识的价值,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人力资本指的是公司员工所拥有的技能、才智和知识。在知识管理中,负责创造、解释和利用知识的基本主体是人。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创新和对已有知识的利用是任何信息系统甚至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特别是员工的隐性知识是员工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形体动作或感官接受而获得的感觉与体验。知识员工在知识管理体系处于核心地位。

信息技术资本指的是公司的信息系统、网络、软件、技术基础设施、知识库。信息技术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使能因素,为知识管理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实际上,知识管理中的许多任务只有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开展。通过建立知识库,可以积累和保存信息和知识资产,使知识有序化,从而便于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组织资本包括企业文化、领导力、激励机制、组织结构与流程。企业文化将员工汇集到一个共同的方向,激励员工共同努力完成组织任务。企业领导者要能够帮助员工理解变化并且激励知识共享。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卓越的影响力,能够有效地影响和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根据一项主要对大型组织的员工价值、责任心和满意度的调查,良好的领导能力是知识管理成功实践的最重要因素。另外,企业需要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间的知识交流。组织结构和流程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架构。组织结构通过有意的安排来为特定的行为模式提供约束和激励。组织流程反映组织的顺序。合理的组织流程能够促进部门之间知识流的畅通。

三、知识管理体系和谐性

知识管理是使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与企业经营战略和谐统一起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谐”一词既强调人员、信息、技术和组织的科学合理性,更强调以环境诱导、文化熏陶、员工的自我管理。人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因此不能仅依靠命令和制度来加以控制,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激发主动参与和学习的环境。通过将合作精神提高到核心价值高度,企业成员之间的友谊与信任将大大增强。因此,企业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知识管理和谐体系的建立。

首先,企业员工、领导者、技术系统需要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具有合理的组合和匹配。其次,企业需要构建合理的组织体制和结构。宽松民主的组织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需要建立起信任、合作、学习的企业文化,从而促进开放、真实的知识交流。另外,企业应该鼓励学习和创新,为员工提供各种学习的途径。最后,企业知识管理体系需要发展自适应机制。企业应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使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有效的领导应使组织战略、组织架构与工作流程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企业应不断根据环境变化制定自己的和谐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设立知识管理的目标,继而从知识管理的目标出发,不断审视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包括人员配置、知识管理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从而确保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与环境的和谐以及自身的和谐一致。

四、结束语

知识管理和谐体系的建立的最终目的是营造一种有利于企业全体员工创造和开发知识价值的和谐环境。知识管理体系要保持与环境的动态适应性。知识管理包括对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变化过程的管理。知识的创新和开发必须围绕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建立和谐的知识管理体系,并由此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Bhatt, G. (2000), Organizing knowledge in the knowledge development cycle,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J].Vol. 4 No. 1, pp. 15~26

[2]G.Tomas M.Hult. An integration of thoughts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J].Decision science,34 (2), 2003.189~195

知识管理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医院档案;信息服务体系

一、知识管理与医院档案管理的关系

(一)知识管理是医院档案管理的新阶段。从医院档案管理发展的历程来看,医院档案管理经历了以下个重要阶段:1.档案实体的管理。主要是注重档案实体资源的整理与保存,目的导向是提供档案信息利用。2.档案信息管理。主要是注重开发利用档案的内容,重在档案信息的传播与共享。3.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在于对档案信息的内容以及其支撑工具的管理。4.知识管理阶段。一些发达国家档案管理已经到了此阶段,但目前我国的医院档案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医院管理者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对知识管理理念、方法及技术并没有很好掌握。所以应用知识管理的方法与理念来改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转变管理模式是目前医院档案管理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把工作重点由对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转变为对档案信息知识的识别、挖掘和重组,从而实现由医院档案管理向知识共享和知识的创新转变。(二)知识管理促进医院档案管理观念创新。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信息的服务利用非常欠缺;而且医院档案管理特别强调对档案显性知识的保管工作,而不注重对档案隐性知识的信息挖掘和利用。与之不同的是知识管理更为注重对显性及隐性知识的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讲,医院档案管理可以借鉴知识管理的理念,充分认识并挖掘医院档案信息的价值,把单纯的医院保管、存贮的档案信息进行充分转化、挖掘并利用,通过知识共享,把医院原始档案信息中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转化为显性知识,最大限度地挖掘医院档案信息价值,为医院管理各项活动所用。(三)知识管理促进医院档案管理知识创新。知识管理是一种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是以人为本,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动态管理。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强调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追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大结合。医院档案管理的创新要充分吸收知识管理的最新理念,利用知识组织和知识应用等知识管理的内容,提高医院档案信息的价值和服务价值。要在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发现隐含在档案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单元,并对其进行集合组织,实现知识挖掘和知识表示,使利用者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医院档案室既要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开发,又要重视知识需求与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医院档案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这是医院档案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四)知识管理促进医院档案管理及服务模式的创新。受传统医院档案管理观念的影响,一些医院管理者认为档案管理仅仅是保管单纯的“历史记录”,而忽略了其作为知识载体的重要价值。受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医院档案管理者往往将档案管理工作模式限定在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码和保存上,而忽略了开发和利用,或者说开发和利用也仅仅是从表面上,而未实际深入挖掘医院档案中隐含的知识资源,这种管理模式严重限制着医院档案管理的发展。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后,档案管理及服务模式将会有极大改变,档案管理从单纯的保管式向深层信息挖掘利用进行转变,通过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及技术,实现医院档案的信息化、知识化管理,从而实现对整个档案实体管理模式流程的创新。

二、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医院档案管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医院档案管理的制度措施还不完善、不系统。二是医院档案管理的观念落后,档案安全意识淡薄,档案丢失、损坏风险普遍存在。三是医院档案管理的设施设备欠缺。四是医院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程度较低,诸多机构还未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管理。五是医院档案管理人才欠缺,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教育和培训。六是医院档案资源价值未充分被开发利用,未实现其应用价值、发挥服务功能。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医院档案信息服务体系

在知识管理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不应只停留在传统的档案保管管理阶段,而更重要的是担负起档案信息知识交流与利用的任务,成为医院的知识金库。医院档案管理者应积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将大量无序档案信息整理编研,为医院搭建知识管理平台做好档案信息基础。同时应积极利用知识挖掘技术,提取医院档案中隐含的知识要素,通过知识挖掘、提取整合、分析归纳,将有用的档案知识要素通过系统平台的形式为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提供知识化服务。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我们参考借鉴有关研究理念探讨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医院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一)服务组织体系。基于知识管理的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主要包括服务的目标理念、制度流程以及组织设置这几个方面。1.服务目标理念。以人为本,以服务医院用户需求为出发点,转变传统档案管理服务观念,将其与知识管理理念相融合,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促进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的知识化、系统化,为医院用户提供系统、全面、有效的医院档案信息服务,促进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的知识化建设步伐,从而进一步促进医院整体知识管理体系的逐步形成。2.服务制度流程。制定基于知识管理的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的相关制度及流程,从制度上对医院档案信息服务工作进行规范化、流程化、系统化。同时严格设置并规范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的各项业务流程,对档案信息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尤其是对于档案信息的知识化管理流程进行把控,不断提高档案信息的知识化水平,促进医院档案信息服务向知识化、系统化发展。3.服务组织设置。设立基于知识管理的医院档案信息服务职能机构,成立医院档案信息服务委员会,对整个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管理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导。同时从组织架构上健全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的三级服务网络,通过对各个服务层级进行组织管理,不仅利于医院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系统化,也利于对整个服务体系进行组织协调与质量控制。最终抛弃原始的医院档案信息服务流程,形成“以档案数字化为核心、以管理系统化为中心、以服务网络化为基础”的新的服务流程。(二)服务支撑体系。知识管理视角下医院档案信息服务支撑体系主要指支撑体系所需的软硬件技术平台、档案信息资源系统以及所需的人才资源队伍这几个方面。1.支撑体系的软硬件技术平台。主要包括软硬件设备设施,硬件设备设施如存储设备、服务器、终端设备等等。硬件设备设施是医院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硬件基础。软件则主要指的是相应的档案信息服务软件服务系统,包括相关业务管理系统、查询系统、模块加工系统等等。软硬件设备设施是服务体系的筋骨,是支撑体系运行的重要基础。2.支撑体系的档案信息资源系统。档案信息资源系统可以说是服务体系的血肉,是体系建设中尤为重要的部分,资源系统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服务体系所提供的档案信息服务质量。因此在建设支撑体系的资源系统时,要尤为注意几个方面:一要确保服务资源的全性面。即对所提供的信息服务要全面、完整,确保帮助医院用户全面了解相关领域内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进展。二要确保服务资源的准确性。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源。三要确保服务资源的连续性。要做好信息资源的动态化、连续化跟踪和管理,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可参考性。四要确保服务资源的及时性。确保提供信息知识资源可用、可靠。3.支撑体系的人才资源队伍。人才是实现医院发展的根本原动力,也是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的重要支撑,可以说是服务体系的灵魂。医院档案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档案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基于知识管理的医院档案信息服务体系能否构建成功,能否实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关键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档案信息服务人才队伍,这是由医院档案信息服务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医院档案信息服务人员要在医院档案与临床和科研工作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了解医院档案工作对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影响,并分享临床和科研工作的成果。同时要着力建设档案人才队伍:一方面,要不断汲取并充实人才队伍;要从人才引进及人才开发两个途径,一是选拔优秀人才到档案服务队伍中去。二是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与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建设合理高效的档案管理人才结构,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为档案信息服务工作提供长期可靠的人才保障。(三)服务输出体系。基于知识管理视角下的医院档案信息服务体系,虽有传统服务的成分,但更多的是高效的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信息服务。它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服务资源的数字化、虚拟化。二是服务内容向知识多样化发展。为医院用户所提供的服务不仅仅是档案信息线索,更重要的是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化单元信息。三是服务模式向个性化、主动化发展。医院档案服务机构要有针对性主动地为用户提供有关服务。四是服务环境开放化、多渠道化。医院档案服务从传统的封闭转变成开放式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医院档案信息交流与服务模式。1.服务方式。知识管理视角下的医院档案信息服务以“主次相依、多层次结合”为服务理念。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的服务方式:一是直接型档案信息服务,包括提供原始性的医院档案信息材料,以及经过加工的二、三次档案信息材料。二是特色型档案服务,如专题档案信息汇报等。三是延续型的档案服务,如某一专题的科研档案信息资料。四是知识型档案服务,它是将医院档案信息转化为知识后提供的一种知识化档案信息服务。2.服务途径。知识管理视角下医院档案信息化服务途径主要是指服务提供者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概括来说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直接交流服务,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电子化通信手段等方式进行的即时交流。这种方式提供的服务是最直接的,不需要经过多层次加工的服务,通常提供的服务准确性和及时性能够得到保证。二是间接交流服务,这种服务方式所提供的服务一般是需要经过多层次加工的服务,通常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更为完整和全面,服务质量和水平也较高,但在及时性方面有一定弊端。

四、研究小结

本研究所探讨构建的医院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是以知识管理为基础,以用户服务为最终目的,它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医疗机构提升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优化医院档案信息服务并提供理论借鉴,同时也为医疗机构自身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化建设提供了参考模板,这对于医院档案信息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讲,本研究对知识管理视角下的医院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框架的研究还不太深入、不够细化,且须在日后的医院档案管理实践中应用验证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任鑫.知识管理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档案,2009(2):37-39.

[2]张红丽,郑红艳.构建档案管理体系服务医院等级评审的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4(19):204-205.

知识管理体系范文第4篇

一、知识管理的三种策略

1.市场化策略――知识地图的建立。知识地图,或称知识分布图(又称作知识黄页簿)是知识的库存目录。就好像城市地图显示的街名、图书馆、车站、饭店、学校、机构等各项资源的地理位置,知识地图所以寻找的人组织有那些知识项目及其分布地点位置,以便员工按图索骥,找到他们需要的知识来源。知识地图所显示的知识来源,可能是部门名称、小组名称、专家名字、相关人名字、文件名称、参考书目、事件代号、专利号码、或知识库索引等,但却不包含知识的内容本身,它是指南和向导,用以节省员工追踪知识来源的时间。有了良好的知识地图,无论所需要的知识多么冷僻,只要有个开头,就可以透过层层的推荐一路追踪下去找到知识的源头。这样的雪球效应,使员工在需要知识的时候,不会因为太费时间而将就于便利但不完善的知识。组织也可以利用知识地图了解那些知识尚待补强或开发,那些知识应当扩散及推广等。因为知识地图和组织架构图不同。组织架构图以阶级排列员工从属及职位名称,但并不能显示具备重要知识的基层员工位置所在,所以对找寻知识助益不大。要制作一份良好的知识地图,必须完成以下五件工作:将重要知识及技能的型态加以分类,将各类知识及技能的程度加以区别,明订各特定职务所需要的知识种类与程度,将各“知识型员工”之能力表现加以评等,建立知识地图索引系统。微软公司的知识地图中包含了137项显性知识及二百项隐性知识,每一种能力都有四级知识程度:基本级、操作级、领导级、专家级。每一级的程度定义都有详尽的描述,务求清晰及易于评量,并避免主观的差误。微软重要部门的每个职务,都需要经理赋予40到60个知识项目加以评估,而每个员工的实际能力也依此标准衡量,评估过程由员工、小组、及经理互动完成。最后,微软将此《知识地图》上传,使全球各处的微软员工都可以利用网际网络查询。便于分类查询,知识项目被归类于四种属性:入门知识、基础知识、独特知识与全球知识,愈后面的知识则愈珍贵。

2.系统化策略――知识库的建立。知识存在于人脑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客观及易于用语言表达的,另一种是主观及不易形式化的。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广隆在其《创新求胜》一书中,将前者称为《外显知识》,将后者称为《内隐知识》。该两位学者认为,组织内部创造知识的过程就是这两种知识交互作用的结果。外显知识既然是可以客观捕捉及描述的概念,就容易以具体之方式储存及流通,譬如报告书、手册、程序、文件、记录等,多具有文字性与结构性。内隐知识是主观的概念,在团体与组织中,则透过个人的经验、印象、熟练的技术、文化、习惯等方式表现,如果一定要将其形式化,最多能做到的是故事性的描述或是条例式的原则,譬如:观点、事件报告、企业文化、轶事等。将外显知识整理成文件以利于知识的储存与流通是知识管理系统化阶段的主要工作,亦即组织《知识库》的建立。知识库的目的,在将组织中的知识以容易取得及了解的形式呈现给需要该知识的员工。换言之,将知识化成有形的符号(不一定是效率符号),而尽量地加以结构化、清晰详尽,并建立易于操作的索引系统,以便查询使用。在建立组织知识库的执行中,有三个重要观念必须先予澄清。

第一个观念就是,组织中最宝贵的知识往往是知识员工经过长时间工作历练而累积下来的专长,这种知识蕴含丰富的亲身经验以及学习成果,包括了复杂的内隐及外显成份,有时很难,将二者区分抽离开来。第二个重要观念是知识库的价值在于知识的“活用”而非文件的管理本身。“知识管理”与“文件管理”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文件管理”的对象是“过去的知识”,而“知识库管理”的焦点则是“未来的知识”,所以知识库管理必须与创造未来价值的活动相合。虽然企业由于不同的理由(法律规定,作业效率等)必须把“文件”管理好,但是良好的文件管理并不能保证良好的知识库管理,知识在建立“知识库”的时候一定要先确定下述四个条件:谁是知识库的使用者,亦即未来的知识库价值活动为何,“库化知识”的形式与数量为何,适切性比完整性重要。“库化知识”的品质与价值为何,评估的工作绝不能省。有效的储存与传播媒介为何,要用什么样的信息科技。第三个重要观念是恰当的数字科技有助于知识库的管理。虽然知识库管理不一定非用到数字科技不可,但是由于网际网络是联结全世界知识宝库的管道,可以克服知识受限于区域性以及分布失衡的缺点,信息所在位置对于搜寻效果也不再成为问题。特别是网际网络中介人出现后,大幅提升了网际网络成为知识工具的价值,许多公司开始利用网际网络的技术来建构“企业内部网络”,储存有关产品、行销、客户、及经营等相关知识。网络超文书的架构,让使用者悠游于各知识库之间,但是完善的知识库管理系统除了网络浏览器之外,还需要其它复杂的工具配合,才能有效掌握与传播知识,像等知识库管理工具都能有效地协助组织做好知识库管理。

3.社会化策略――知识社群的建立。知识地图的建立是为了方便组织“知识市场”的操作,知识库的建立则是把有价值的外显知识储存在系统中,但是知识库和知识系统都不能确保知识的移转,特别是最有价值的内隐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创新与利用系乎于员工的“人脑”之中,无法以任何系统代劳。研究人员发现,文件、数据库、群组软件等任何智能型系统都无法取代员工在知识移转与创新中的角色。知识社群的社会化策略所形成的分享知识的文化是知识移转与传递最有“效果”的作法,组织对知识社群可以施肥,但不要去耕地。培养知识社群成长的方法有:给予半官方的地位、给予需要的资源、鼓励跨部门的社群、员工轮调制度的实施、举办跨部门的交流活动等等。人力资产社会化成功的公司就是最能够留住知识人才的公司。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实体。应该将企业作为公司的知识载体而不是员工的大脑。将这些知识如何有效和高效地利用起来,达到企业知识创新的目的。就是我们认为的知识管理的目标。

二、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步骤及关键节点

1.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步骤。(1)通过知识管理将公司内部信息积累、保存起来这是企业内开展后续知识管理战略的基础。比如一个企业的档案管理体系,将公司内有价值的文件归档。比如企业的信息系统,将企业的业务数据保存下来。这些都为未来的企业进行决策和判断提供了事实基础。《麦肯锡方法》中提到麦肯锡公司解决问题的程序的第一步就是:以事实为基础。事实是友善的。作为知识创新的土壤,有了宝贵的知识积累,知识创新才能成为可能。比如美国福特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发动机实验数据、撞车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迅速进行计算机的模拟测试。(2)将积累的知识在企业进行共享。如果知识只是积累,而没有提供共享和交流的手段,没有形成知识在企业内部的自由流淌。知识积累的价值就没有体现。从现今的经济来看,经济模式从封闭性、地区性向开放性、全球性转变。故步自封的想法是可笑和危险的。将企业内宝贵积累的知识在企业内共享和交流。让知识共享成为一个企业的文化。那么一个项目的失败的教训,会为企业所有项目借鉴。一个项目的成功的经验,也会为企业所有项目学习。将一个项目的个体行为,拓展成一个企业的整体行为。将提高企业利用知识的整体价值。(3)知识的创新。它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终极标靶。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有了知识的积累后,并有了知识在企业内部共享的文化,共享成为企业员工的一种标准行为,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脑力激荡,才能产生具有高知识含量的产品。而这时的产品已不过是知识的物质体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著名的公司在创新方面表现出的非凡活力,比如摩托罗拉公司最初是生产汽车收音机和无线电话的。夏普最初是出售自动铅笔的商店等等。企业在了解了知识管理的原则后,那如何引入知识管理呢?

知识管理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创新;集群;高校专利管理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志码:A

1.知识创新体系和集群知识创新体系

高校是知识精英和科技成果的汇集地,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理念是构建大学知识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使大学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对大学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趋势有着巨大的凝聚与导向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服务与依托经济发展的知识创新体系又逐步发展成为集群知识创新体系。集群是一种空间聚集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专门的企业及其支撑机构会因为各种原因集中于特定地方,尤其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发展使产业集群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是指为了获得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外部资产和知识利用的结合中获得收益。产业集群下的知识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建立知识创新体系的动机主要来源于集群成员间相互间复杂的学习动机、保持领域领先的推动创新、不断地提升自身在国际技术经济分工中的地位等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诸多因素。产业集群对创新的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提供人才、资金等有形资源上,更重要的是集群内部的知识转移。在产学研用创新系统中,集聚产生最新技术、专业知识及诀窍的及时流动和传播,产生新思想、新资源与新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在产业集群内,因为地域的接近和相互了解,产学研用间的联系更为紧密。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及时把握集群内企业的需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研究和人才培养;而集群内企业也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作用和成果有更直观的认识,必然会促使其不断加强产学研用的合作和互动。

产业集群能够带来集聚效应,可以使知识在集群内充分转移和传播,这种转移和传播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发展。高校的专利技术要想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得到转移和传播,就需要发挥集群效应,深入研究在集群内的转移方式,加快专利技术在集群下的创新体系内转移的速度,在转移中实现有效的知识耦合,将专利技术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集群的竞争能力。

2.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校科研工作者是高校专利产生的主体,科研工作一部分被推向市场,科研人员从熟悉的实验室来到陌生的市场,校园自由的知识创新氛围和社会多元的科研需求得以广泛结合。教授学者们的科研成果可能远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应用,无法将大量的知识创新和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高校科技工作与市场需要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高校的科研工作只有树立先进的大学理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教研结合意识、知识创新意识、资源优化意识,才能构筑坚实的大学知识创新体系,从而更好地在高校知识创新体系中发挥中坚力量。

高校专利技术具有转移性和融人性的特点。

首先,高校的专利技术有别于企业的专利技术,其具有转移性的特点。高校的专利技术只有通过转移才能够转化为生产力,专利技术转移不但包括单纯的专利转让或者专利许可,还包括与企业共同研发并申请的专利,以及继而通过纵向、横向合作或者自主设立的项目开展研发的专利技术。目前高校申请获批的专利技术往往脱离市场应用需求,专利技术管理不够完善,专利政策激励不足,出现专利实施转化率低的现象。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还受到专利技术转移机构设置与机构人员队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不但要明确专利权属,还要明确专利权转让的责权主体和利益分配机制。设立学校直属的专利技术转移机构,配备专业化的专利技术转移的人员队伍。专业化的专利技术转移人才不但要熟悉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具备商业谈判能力和与知识产权、合同等相关的法律知识。

其次,高校的专利管理工作具有融人性的特点。高校要将专利技术的产出和转移融入到工程教育当中去,并将其作为工程教育责任的延续。由于高校工程学科的研究应用性强,高校的专利产出大部分集中在工科院系,工程学科技术转移的比例也比较高。完善的专利管理和技术转让制度能够促进大学在科学研究上保持前沿领先地位,为学校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够为工科学生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企业也会有积极性参与大学的研究和学生的培养,为工科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说,在专利的产出、保护与实施应用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参与其中,那么参加专利技术产出和转移的学生就有机会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进一步积累工程实践经历,并在此过程中找到自主创业的方向,可以直接把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与此同时,对工科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工科教师作为专利技术的发明人,通过专利技术转化,其研究成果能够获得市场认可,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工科教师了解行业的需求,使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得到进一步历练,更好地完成科学研究任务,并且进一步促进其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3.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中国专利的数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高校作为专利产出的重要主体,其管理仍存在较多问题,通过分析问题,能够探索基于知识创新体系高校专利技术管理工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从而提出提升专利管理效率的对策。在高校专利技术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强化意识,充分发挥信息情报在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专利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专利的商业化运营。

3.1高校专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高校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侵权行为呈现出复杂化、网络化和链条化的新特点,给专利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得专利保护结果与创新主体的期待效果存在较大差距。专利维权存在举证难、成本高、时间长、赔偿低,赢了官司、丢了市场,以及判决执行不到位等情况,这样就极大地挫伤了高校利用专利制度维权的积极性。目前高校专利维持年限比较低,大量专利因失效而得不到法律保护。高校教师技术保密工作意识淡漠,教师在、学术访问交流等相关科技活动中的疏忽导致专利成果失密的风险较高。

(2)缺乏高效的专利信息情报平台。在美国高校设有高效专利成果管理转化中介机构,国内相关职能一般挂靠在科研处,虽承载了搭建高校科研工作与社会需求的信息桥梁的功能,但缺乏专业性的管理制度,其在有效挖掘市场潜在需求,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的前景和风险预警方面有欠缺;在推广高校专利的情报价值、技术价值、品牌价值等方面的作用不强,积极性不高。因专业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缺失,导致大量获得授权的专利只能处在实验室研发的初始化阶段,不能融入“政产学研金介”的科研产业化链条。

(3)专利管理体系亟待完善。目前专利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专利及专利转化在高校科研评价系统性中地位不高,高校在科研管理中的激励重点仍在项目、论文方面。第二,专利成果推广实施对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法律素质、经济管理素质要求较高,目前的管理服务机制尚不能适应专利高效推广的需求。第三,目前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申报专利数量逐年增多,由于高校专利风险管控机制存在漏洞,导致部分高价值的专利流失。

(4)专利实施转化率不高。目前我国高校专利的实施率和转化率相对较低,造成大量的专利技术闲置在高校,这就说明我国高校的科技生态系统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高校科研评价导向使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存在泡沫增长;高校的专利开发有些脱离市场需求;通过专利技术转化获得的收益很难维持有效专利所需的费用;科技、经济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结合不够紧密且缺乏合理的分工;在上市、并购、入股和质押融资等活动中,无形资产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等原因。

3.2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的对策

(1)强化知识产权意识。专利是具有相对公共性特征和相对排他性特征的统一体。由于专利属于无形性资产,专利技术授权后容易造成外溢,如果高校只注重专利技术的产出,而忽略专利技术的保护,那么申请授权的专利可能无法带来预期的现实经济利益。专利技术保护就是在专利技术相对公共性和相对排他性之间进行决策,通过法律手段调整因专利技术创造和实施应用过程中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协调好专利技术的专有属性与知识产品的社会属性之间的矛盾。专利技术保护促进专利技术的广泛传播,同时保护专利技术产品创造者的合法利益,从而形成专利保护、合理利用、技术扩散三者并重的格局。为保护和鼓励专利技术的创造,推动专利技术的实施应用,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制定并多次修订了专利法。高校应当强化创新主体对专利产权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专利分析预警机制,定期对其拥有的专利进行风险的评估与预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专利风险,加强自我保护和应对专利纠纷的能力。并且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让自己的专利成为行业标准,达到保护专利技术的目的。

(2)发挥信息情报作用。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高校的科研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海量的专利信息中包含的技术信息、经济信息、法律信息等,通过科学的加工、整理与缜密分析,能够形成具有较高技术与商业价值的专利情报。专利情报分析方法分为点、线、面、立体等4个层次。点情报分析是对专利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的统计分析,以取得某高校的专利投入和产出情况的初步情报,初步了解专利质量的高低和研究热点的转移情况。通过点情报排序得到有序化的线情报,时间序列分析得到有关发明先后的线情报,反映各高校技术创新行为变化的趋势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强弱,识别技术领域的演变。面情报分析是将点线情报加以组合,得到各种相互联系的有关技术发展状况。立体情报分析是将面情报组合进行多维分析,得到发明活动与其它各因素间的联系。

通过对专利技术进行分析,可以解析并掌握某技术领域的全局状况,揭示技术发展历程和影响技术发展的相关工业领域,揭示技术难题发展的变化趋势和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法。专利分析在权利要求定位中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方面是在新技术的研发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现有专利权利要求点的分析,寻找技术权利空白点,规划正确的权利空间,完成新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是在侵权判断过程中的应用,新产品研发投入市场后,不论是被诉侵权,还是诉他人侵权,都可以由专利、技术和法律专业人员借助专利分析对双方技术要点、权利要求点进行对比,从而分辨侵权的可能性。

专利对高校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情报价值、技术价值、法律价值、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专利信息分析和专利分析管理软件在专利技术管理决策中如果得到应用,能够提高专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专利信息分析较多的运用了数学、计量科学和计算机分析技术,是以科学思维、文献计量、数理统计为主的管理分析手段,实现了二维和三维的地图方式,是专利管理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要提高专利管理水平,必须要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专利价值有全面认识,才能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建立健全专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3)健全专利管理体系。构筑知识创新体系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包括维护好教师权利、调整好学科结构之间的政策不平衡等,促进大学良性运行和发展。依托大学理念,构筑好教师投身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其重点是加强自主创新,强化团队合作,构建交叉融合集成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高校的科研创新系统包括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服务保障体系和科研评价体系。科研评价体系包括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政策和人事制度,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纳入其中。科研创新系统是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

专利源于技术创新,专利产出就是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固化,将丰富的技术创新潜力转化成为专利优势和市场优势。专利产出能够引发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新的技术创新行为又将产出新的专利技术,形成了高校专利技术产出与技术创新的螺旋进步耦合机理。高校专利管理过程中的三要素专利产出、专利保护和专利转移,其在结构上是相互融合和相互独立的关系,强调专利管理体系融合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各要素的相对独立性。三要素之间不但呈现出相互并列独立、交叉融合的结构关系,而且还呈现出分级递进和逐步升华的结构关系。

高校专利管理的直接目标是持续增加专利数量的同时不断提高专利的质量。专利管理的战略目标就是不断提升专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专利管理对自主创新和高校发展的贡献。专利制度是国家以法定程序和条件授予专利成果完成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一定的独占权、并以法律手段保障权利不受侵犯的法律制度,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激励创新、规范竞争和调节利益的重要作用。高校要重视专利的发展和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自主创新,掌握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真正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优势。知识创新体系要有效率地运转,实现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实现专利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有决策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决策机制就是顶层设计,领导者拟定专利发展远景,规划高校专利未来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动力机制包括鼓励科研创新精神、投入资金激励、创新型人力储备等。保障机制包括营造有利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指制定的鼓励高校教师投入知识创新的各项组织制度等方面,软件环境指塑造崇尚创新的氛围、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等方面。

(4)推动专利实施转化。推动专利实施转化要求高校要不断改进科研成果考核评价体系,重视教师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价值评估。突出企业在专利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高校专利管理模式应当由以专利资源保护为重点,发展为从专利的开发、到保护、再到专利资产运营的一个完整周期。从单纯发展专利数量,发展为实现专利价值、利用专利协助企业发展、创造专利领导技术发展、协助企业调整、以及创造市场空间。从专利保护的传统观念转向专利经营的现念,从专利的侵权防御阶段提升到专利的战略规划层次,将专利从作为法律资产转化为将专利作为商业资产,做好专利商业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