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血栓形成分析;护理总结

资料和方法:2002年起,收集静脉血栓病人资料21例,其中有外科大手术史3例,有剖腹产手术史5例,化疗输液后静脉炎上肢静脉血栓3例,不明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方法:对各类血栓形成病人病史症状询问,查阅各种检查报告护理病历护理记录做记录。21例病人中8例有胸部腹部大手术史,1例术后10天肺动脉栓塞死亡,1例因治疗期间变更抗凝剂量没有监测凝血时间导致出血时间延长超过9分钟,2例为无意间超声检查发现下腔静脉血栓,5例有剖腹产史。调查资料显示,静脉血栓预防性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健康性知识教育宣传不够,总结经验,积极有效护理对策,对降低静脉血栓的形成预防因静脉血栓带来的发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深静脉血栓血栓形成cdeep vein thvombosic,DVT常见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DVT是妇产科外科大术后可见到的并发症,以剖腹产术后最为常见,其次为肿瘤大手术后。

静脉血栓形成是多因素性疾病。原因包括影响血流因素(如血流凝滞血流速度减慢,静脉回心流动依赖肌肉收缩),影响血液成分因素(如高凝状态),影响血管壁因素(如手术对血管壁的破坏,大量组织细胞的破坏等)。很多研究表明剖腹产术后、妇科肿瘤术后、外科大手术后风险评估为DVT的高位人群。原因有多个方面:1、女性盆腔静脉解剖特点为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女性盆腔静脉管壁薄容量大,无静脉瓣,盆腔内压力变化,麻醉后导致平滑肌松弛,盆腔静脉扩张回流障碍,以及手术后卧床,下肢肌肉收缩运动减少都会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2、肿瘤因素 :恶性肿瘤细胞分泌的凝血活酶导致血液的凝固性发生变化。3、输血止血:库存血的细胞碎片、止血剂对血液凝固性的影响以及手术中创面出血会激活全身及局部凝血系统[1]。

1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对策:

1.1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手术病人作手术后的DVT预防知识性宣传,让病人了解自我预防的各种防范措施,踝关节伸屈运动的临床意义。

1.2术后观察 :手术后要密切住意观察病人的体温及腓肠肌压痛情况,观察病人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机制情况,观察病人的双下肢有无水肿,观察病人的尿量情况。

1.3手术一周后查看下肢静脉回流情况及下腔静脉检查情况,及时将异常告知临床。

1.4切实做好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注意一旦血栓形成12小时到48小时制动,禁止按摩。使用弹力袜时,要注意告知病人各种注意事项。

1.5使用化疗药物输液时对血管的保护性护理:5.1、合理使用静脉,掌握输液技巧,化疗药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洗,防止静脉炎发生。5.2、局部预防性用药减轻化疗药刺激:如硫酸镁湿敷,输液时沿血管方向涂抹喜疗妥,化疗前使用冰敷或芦荟外敷,自莫非氏管滴入维生素C和地塞米松等。5.3、患者局部放疗和外渗过的血管处避免在此输液。

1.6静脉血栓临床抗凝治疗期间告知病人使用抗凝剂和变更抗凝剂剂量时如何监测出凝血时间。

参考文献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关节;置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364.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a)-043-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下肢骨折术后常见问题。尤其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率为66%~84%[1]。我科2004年1月~2008年6月共收治下肢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66例,发生DVT 5例,发生率为7.5%,经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和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将预防措施与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50~74岁。手术方法为人工全髋置换术41例、人工全膝置换术25例。发生DVT 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66~74岁。左下肢4例,右下肢1例。手术后发生DVT的时间为7~30 d。

1.2护理方法

66例采用了护理预防措施,40例进行了药物预防,8例进行了机械预防。5例DVT病人均实施了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了尿激酶溶栓治疗,4例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

2结果

发生DVT 5例,发生率为7.5%。5例DVT病人在7 d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肿胀基本消失,皮肤颜色正常,经彩超证实下肢静脉通常,2个月后均下地行走。

3预防和护理

3.1预防

3.1.1机械预防措施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如被动的按摩足底或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力袜等。

3.1.2药物预防措施低分子量肝素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并不增加出血的发生率,无需反复进行凝血时间(APTT)检查,并可明显减低DVT发生率[2]。根据医嘱术前12 h或术后12~24 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术后4~6 h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术前或术后当晚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时监测,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上述两种药物不联合应用,任一种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 d。

3.2护理

3.2.1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3.2.1.1鼓励病人尽早开始经常性的功能锻炼:术后立刻开始足、趾的主动活动,进行双下肢等长肌肉收缩锻炼,定时翻身更换,协助被动锻炼。

3.2.1.2指导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水肿;避免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勿过度屈髋、用过紧的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3.2.2观察和记录

3.2.2.1密切观察病人患肢疼痛的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及游走方向。可触摸肢体相关的动脉波动情况,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每日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和健侧同一部位周径相比较,以判断治疗效果。

3.2.2.2观察出血倾向。每次用药后都应在专用记录单上记录时间、药名、剂量、给药的途径和凝血时间、凝血酶原的时间等相关化验检查结果并签名。进行溶栓治疗应严密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和局部切口渗血情况,如鼻腔、齿龈有无异常出血,有无黑便、血尿等。

3.2.2.3观察肺动脉栓塞的表现:病人有无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咳嗽、心悸、咯血等。

3.2.3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 d,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止血栓脱落和导致其他部位栓塞。患肢抬高,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3],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恢复期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增加行走距离和锻炼下肢肌,促进深静脉再通和侧肢循环的建立。

3.2.4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DVT的主要症状。抬高患肢可减轻疼痛,指导病人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默念数字等方法。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给予有效的药物止痛措施。

3.2.5溶栓的护理

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时,应现用现配,按医嘱严格掌握输液速度。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的病人应按时给予服用抗凝药物。

3.2.6饮食与禁烟

指导患者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给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排便用力使腹压增加而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禁烟,防止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血管收缩。

4小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机制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减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近4年来,我们对DVT的易患病人进行早期预防,使DVT的发生率明显地下降。对发生DVT的病人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护理,均为发生肺动脉栓塞及严重的深静脉血栓后遗症。

[参考文献]

[1]Clarke MT,Creen JS,Harper Wm.Screening for deep-venous thrombosis after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 without prophylaxis[J].Bone Joint surg,1997,79(15):787.

[2]杨刚,吕厚山,高健,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5-26.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血栓;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81-01

由于长期卧床、大手术、骨折、老年人、静脉回流受阻等原因易致下肢深静脉血栓(VP,血液瘀滞、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吸烟、心血管疾病等都是引起VP的病因,研究发现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骨折后病人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58%[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3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病人作为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龄在46-72岁,平均年龄61岁。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完善检查,24例行髋关节置换术,6例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及各项护理,本组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全部治愈出院。

2预防措施及护理

2.1与休息将患者置于外展中立位,下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衣着宽松,注意保暖,寒冷季节室温宜在25℃[2]。

2.2饮食进清淡少盐,富含维生素,选择高纤维素、高蛋白、低胆固醇、低糖食物,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500ml,忌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禁烟酒,因烟中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血流缓慢[3]。

2.3功能锻炼术前牵引期间,指导患者平卧,抬高患肢,每天4-6次,每次30-40组,做远端关节(踝屈伸,股四头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并用双肘关节及健肢屈膝挺腰撑床做抬臀运动;同时病人家属应每日给病人做下肢的按摩,重点是按摩下肢肌肉组织,按摩时应从下至上循序进行,每次重复按摩时都应从小腿远端开始,这样能加速下肢静脉回流,加速血液流动;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开始功能锻炼。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可以减少静脉栓塞75%-77%[4]。

2.4心理护理患者因疼痛及功能障碍、担心愈后、角色转变、治疗时间长等原因可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我们应多关心病人,耐心讲解,介绍康复病例,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5病情观察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神智、生命体征及足动脉搏动、趾端皮肤颜色等下肢末梢血运情况。

3治疗

3.1物理治疗术后第二天开始使用气压循环促进静脉回流。弹力袜借助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的加压,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瘀血,在临床应用于预防VP的发生和发展效果显著[5]。

3.2药物治疗术后8小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2500-5000U每天一次,连用七天,也可口服拜瑞妥,连续35天。

4小结

经临床研究证明术后早期活动锻炼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仅为1.49%[6],因此我们应加强病情观察,实施功能锻炼,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预防VP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创伤骨科静脉血栓栓塞防治[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7,6(8:41-44.

[2]陈晓滨,杨伟国.70岁以上老年人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08,6(32:115-116.

[3]马金玉.神经外科术后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护理版,2009,5(1:53-54.

[4]章左燕,陈海燕。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原因及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7,7(5:64-65.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09-02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下肢创伤,外伤性截瘫痪患者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技术的普遍应用,骨科手术后发病率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逐渐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轻者早期造成肢体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晚期遗留下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严重者可引发静脉血栓流入肺循环导致肺动脉栓塞(PTE),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我国对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由于缺少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范措施,我国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63%。因此,增加对DTV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DTV预防和护理的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总数230例,年龄16~78岁,其中髋臼骨折10例,髋关节置换126例,粗隆间骨折94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0例。

1.2DVT预防方法

1.2.1 基本措施

①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③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④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1.2.2 机械预防措施

按摩下肢并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1.2.3 药物方法

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直至术后4周,对术前准备时间较长者先用低分子肝素,但手术时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则采用机械性措施预防血栓。

1.3DVT患者护理方法

明确DVT诊断后,我们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

1.3.1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3.2 DVT患肢护理

血栓形成后1~2周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淤血,缓解肿胀和疼痛,同时应注意患肢的保暖,室温最好保持在25℃左右,患肢制动,不得按摩或作剧烈运行,以免造成栓子脱落。严密观察患肢皮温及足背动脉博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疗效。为防止肿胀患肢破损,应保持皮肤清洁,可使用中性肥皂,适当水温。被褥保持平整干燥,避免局部皮肤受压过久,可防止褥疮发生。

1.3.3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

溶栓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牙龈、皮肤黏膜有无自发性出血,定时监测大小便出血及隐血,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青紫及血肿。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四项,同时注意病人有无意识模糊、瞳孔变化、头痛、呕吐、肢体活动受限、血压升高等颅内出血现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3.4预防肺栓塞的护理

为避免血栓脱落,禁止对患肢施加压力,如按摩、静脉推注药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突然站立,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患者出现烦躁、呼吸频率加快、发绀、胸痛等症状,应考虑为肺栓塞,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急性呼吸窘迫患者可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遵医嘱静脉输液以维持和升高血压。

2 结果

本组41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5例治疗4 d~7 d,16例治疗8 d~15 d症状好转,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栓消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DVT病因分析

DVT形成的机制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前后需长期卧床、如肢体处置不当使血管扭曲、受压、以及肢体制动、骨碎片压迫血管、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特点,造成血液回流缓慢、停滞,产生涡流而诱发血栓形成;其次,术中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引发血栓的另一机制;第三,创伤、手术等引起机体应急反应,凝血因子合成增加,炎症因子释放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血栓;第四,骨折患者年龄偏高或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原发性高凝状态、妊娠、口服避孕药以及中心静脉插管、并发炎症等,患DVT的危险性增加。

3.2 DVT的预防原则

术前预防术前要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情况。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术中预防摆正手术作位。术中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操作轻柔细致。防止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特别注意保持暴露手术野的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而诱发血栓形成,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预防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 h指导病人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趾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同时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静脉回流受阻。

3.3 DVT护理

3.3.1 基本护理措施

医生在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时特别轻巧、精细,能避免静脉内膜的损伤。责任护士利用查房或治疗之便为病人做详细指导。若病人伤口疼痛,且担心活动会加重,多不合作,则耐心向病人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讲述深静脉栓塞形成的危害性,经解释病人都能配合。术前鼓励病人进行患肢远端关节的主动活动,功能锻炼原则上每天坚持1次或2次,每次5 min~10 min,逐日延长活动时间及增加活动幅度。术后要求病人按术前要求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并协助不能主动运动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护士做好健康指导并加强巡视,手术后抬高患肢时,保证不在病人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3.3.2 机械护理措施

下肢可穿弹力袜,弹力袜借助于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即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进静脉血流回心脏,防止下肢静脉淤血。

3.3.3 药物护理措施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控制解聚而得的,其半衰期长,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出血的危险性小,剂量单一,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阻止和破坏血小板的凝集。严格按医嘱于术前12h或术后12h~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 h~4 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5000U;或术后4 h~6 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用药期间护士要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观察牙龈、鼻衄、伤口渗血或血肿,泌尿道或消化道出血,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肝素用药过量,引起出血,应以等量鱼精蛋白对抗。

4 总结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并危及生命,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了解DVT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骨科手术后患者严密观察,并严格、有效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地降低DVT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Arcaso SM, Vachani A. Local and systemic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acut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J]. Clin Chest Med, 2003, 24(1): 73.

[2] 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5, 25(10): 636-640.

[3] 唐汉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8): 631.

[4] 魏鹤新.骨科大手术前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28): 54-55.

[5] 殷 婷,王凌云,陈明莹,等.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 5(11): 1103.

[6] 吕厚山,徐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18(2): 55.

[7] 张爱萍,吴民慧,朱小平,等.不同剂量的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全麻醉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 2004, 11: 440-442.

[8] 李 婧,邱贵兴.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的预防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12): 741-742.

[9] 程凌燕,耿莉华.骨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12): 2086-2088.

[10] 李光辉,李锋,陈 超,等.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21) :122.

[11] 耿树军,裴玉昆.术后小腿按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临床医生, 2002, 30(9): 49.

[12] 金婉芬.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16): 3199.

[13] 郑雪玲,唐海远,兰海妮,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防护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2): 199-201.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羊水栓塞是指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过程中引起肺栓塞导致出血,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是严重的分娩并发症,产妇死亡率高达70%~80%,也可发生于早孕大月份钳刮术时,其病情缓和,极少造成产妇死亡。

临床资料

近年来收治羊水栓塞患者4例,年龄20~38岁,妊娠28~42周,足月产1例,早产1例,死胎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多器官出血,表现为产后阴道流血2例,尿血1例,内出血1例,平均出血达1400ml,最多达3500ml,以上病例除1例死亡外均抢救成功。

抢救:迅速识别羊水栓塞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应高度重视,这是羊水栓塞的早期症状。产妇在分娩中出现寒战,误认是室温低,产妇冷或输液反应而延误治疗,应注意。静脉抽血时,血液很快凝固,应高度怀疑。阴道流血不凝固或形成血块小而松散,产后不易控制的大量阴道流血,伤口渗血,休克血压,少尿或无尿,都应考虑羊水栓塞。医务人员应镇静不慌,保持清醒,医生和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器械及急救药品使用方法:①立即予高流量吸氧4~6L/分。②应采取休克卧位,抬高头胸和下肢,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③产妇发生抽搐时应加床栏,用开口器或压舌板防止舌咬伤,保持呼吸道通畅。④迅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大静脉通路确保快速给药和输血,应正确使用抗休克、扩容、抗过敏、解痉利尿等药品。用药过程中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观察出血是否控制,血压是否回升,尿量有无增加,并作好记录。⑤及时采集血标本。⑥留置导尿,及时、准确观察尿量及颜色变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为手术准备。

抢救护理:抢救此类患者,医院应在短时间内成立抢救小组,制定救治措施,人员齐全,抢救器械,药品保证供应,抢救措施得当,使羊水栓塞患者转危为安,救治中的护理体会如下:①立即予高流量氧气吸入采取中凹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气管插管加压给氧,留置导尿保持通畅。②用大号留置针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双管或多管同时开放以便于应用多种药物及血液,尽早开通中心静脉置管,进行抗休克治疗,及早应用大量抗过敏药物,同时予解痉药物解除支气管痉挛。③准备好一切急救药品抢救时同时备好化验标本,做好术前准备。④密切观察患者注意神志变化,生命体征,阴道流血,尿量,周身有无瘀血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为医生抢救提供可靠依据。⑤预防感染在整个抢救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注意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⑥肝素肝素是治疗DIC的关键药物,为抗凝物质,能改善微循环功能,恢复凝血机制,应及早应用,但有导致出血的不良反应。后期使用时应严格掌握肝素的指征,若出现尿血,创口渗血不止,大量阴道流血应立即停止给药。⑦心理护理: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及时与家属及患者沟通,如患者看见多次流出不凝固的鲜血,极度恐惧焦虑,应告知患者精神紧张对止血极为不利,向其介绍病情及选择救治方法的目的和意义,有针对性做好思想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属配合,促进疾病恢复。

讨论

羊水栓塞发生的原因分析目前认为羊水栓塞好发的因素有高龄产妇,多产妇,过强宫缩,急产。常见诱因有胎膜早破或人工破膜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缩过强或强制性子宫收缩,子宫体或子宫颈有病理性开放的血窦,巨大儿死胎等。羊水栓塞可发生于产前、产时、产后。分娩前的羊水栓塞常有头晕、胸闷、呛咳、气促,较易识别。但产后发生羊水栓塞者,产前无典型前驱症状,直接表现为产后顽固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且血液不凝很快进入休克状态,出血与血压下降不成比例,只有及时正确的诊断羊水栓塞才能进行迅速、有效及全面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