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1篇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外科患者412例,妇产科患者280例(剖宫产108例,子宫肌瘤全切术97例,次全切术75例),血栓形成6例:1例为腹股沟斜疝术后,2例为剖宫产术后,3例为子宫肌瘤全切术后,小腿轻度肿胀2例,下肢明显肿胀、压痛、伴体温升高者4例;糖尿病史2例;高脂饮食2例;无阳性体征2例。经积极治疗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预 防

做好宣传工作:给患者及家属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尤其是高位者;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心脏瓣膜病、肿瘤、糖尿病、血液高凝状态及骨科手术患者,入院后全面检查血常规、凝血酶等系列指标,提高警惕。

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小时翻身1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指、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反转运动。如果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在病情允许时,建议早期下床活动,并保持心情舒畅。

正确输液: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如果没有上肢损伤,一般不要在下肢穿刺。长期静脉输液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避免在同一静脉内反复注射刺激血管的药物,持续静脉滴注不要超过48小时,如果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如番茄、洋葱、木耳、芹菜等,因这些食品中的吡嗪能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多饮水,饮水量>1500ml/日,防止血液浓缩。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静脉补液:由于术前禁食、禁水、呕吐、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应遵医嘱给予补充足够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

观察:术后进行静脉穿刺时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血凝过快现象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经常观察术后卧床患者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效果明显,应用时应注射腹前壁外侧,左右交替。

护 理

一般护理: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注意保暖,避免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及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免影响抗凝药物的作用。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另外,防止患肢压疮形成。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4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导致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患者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均容易引起DVT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了DVT护理方面的一些进展及预防措施。

1 DVT的护理

1.1 一般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患肢避免大幅度活动,严禁冷热敷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1]。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对于急性下肢DVT者,过去认为需要绝对卧床10-14d,禁止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而并发PE[2]。而近期相关研究认为早期下床活动并未增高PE发生率,相反使下肢的肿胀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且多普勒造影显示卧床休息者静脉血栓明显增大。对于急性下肢DVT是否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的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皮肤温度及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股青肿及股白肿的发生,以及有无胸痛、咯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或一过性升高等异常情况,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每日测量并记录双腿膝上(10cm)及膝一欣10 cm)周径,并相比较,了解溶栓治疗的效果。若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出现上述症状,立即使患者平卧、嘱患者放松并避免活动,即予吸氧及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1.2 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跟、皮肤等

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师汇报及处理。

1.3 出血的护理: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平均为8.3%,其中颅内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不超过1 %,平均为0. 9%[3]。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齿酿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 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块2cm X 2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4]。

1.4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仍处于恢复期,患肢可穿具有压力治疗作用专用弹力袜,进行辅助治疗,以改善静脉内淤血症状,并减轻患肢下垂后引起的水肿。有抽烟嗜好的患者应当戒烟,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出院后仍应当低脂饮食,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加强日常锻炼,避免长时间站立,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已经再通的下肢深静脉再次发生阻塞。

1.5 DVT的预防:对高危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可以减少DVT的发生,降低死亡率.(1)卧床期间要定时更换,每1-2h/次,定时进行下肢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踩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护士要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5]。(2)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3)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如有及时通知医生。CS)合理的饮食、戒烟及保持大便通畅.(4)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癖中药或抗凝药物。(5)勿使用过紧衣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将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及预后,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加强对高危病人的观察、护理及传达相关知识可预防 DVT的发生。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则要予认真、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fJ].护理学杂志,2002, 17(5): 399-401.

[2] 廖桂红,刘丽森,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

[3] Vedlanthan S,ThonPE,CaidellaJE,etal,Quality impr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 use of endovascular thrombus removal[J].Vasc Interv Radio ,2006,17(3):435-447.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3篇

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好发于下肢特别是瘫痪肢体,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病人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综合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01~200901收治的180例脑卒中患者中,15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其中12例发生在患者瘫痪肢体,3例发生在双下肢。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增粗、疼痛,亦可出现皮肤色紫,皮温升高。

1.2 治疗结果 14例患者经小剂量的尿激酶、抗凝药物治疗及护理后,症状消失;1例突发肺栓塞(PE),抢救无效死亡。

1.3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血液高凝、高黏及血管的改变。(2)卧床、运动减少、肌肉松弛,造成静脉回流淤滞。(3)大量使用脱水剂,加重血液高凝。(4)解剖上,骼股静脉的径路通过腹股沟管,前面有腹股沟韧带。尤其左侧右骼总动脉横跨左骼外静脉,影响血液回流。(5) 脑卒中致抑郁等不良情绪造成血管痉挛。

2 预防

尤其注意早期患肢的被动活动,对于神志清楚的脑卒中患者,我们协助病人早期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并为病人做详细指导,讲述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使病人很好的配合。对昏迷病人,护士每班协助病人活动2次, 10~20 min/次,并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循序渐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注意患肢抬高静脉回流,控制患者的高凝状态[1]。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对于深部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尽早给予干预。对高血压、糖尿病早期给予恰当控制,注意脱水剂的量和时间,避免在患肢穿刺,特别是长期大量输入有血管刺激性药物。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饮食以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同时降低血液黏稠度。

3.2 心理护理 脑卒中病人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抑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所以要主动关心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开导安慰,使其消除思想压力,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肢体护理 一旦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应抬高肢体30°。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静脉波动情况,测肢体周径,2次/d。患肢避免挤压,严格制动,以利静脉回流,严禁热敷、按摩,以防栓子脱落而造成肺栓塞。

3.4 抗凝、溶栓的护理 用溶栓药时应选择患肢足背动脉,要求护士穿刺成功率高,技术熟练,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反复穿刺,防止损坏血管。加强对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监测。观察有无其他部位的出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防止脑出血的发生[2]。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以及瘫痪引起的下肢静脉回流缓慢,容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果观察护理不及时,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早期预防至关重要。我们针对脑卒中病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注意患肢观察及早期功能锻炼,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保证病人顺利康复,获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宁洁.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60.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4篇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导致成人下肢骨科手术后病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骨科相关文献对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已有明确的报道。对此类患者密切观察,及时诊断,有效治疗,抢救配合,预防复发是很重要的,自2004-2007年,笔者通过22例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取得一定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3~72岁,平均52.5岁,下肢长骨骨折8例,多发性骨折9例,骨盆骨折3例,脊柱骨折2例,伤后72 h~1周内发生DVT 1例,超过1周13例,超过3周者6例。本组病例术前血流变学检查均处于高凝状态。所有的病例均做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

1.2 治疗结果 本组22例,首先用下肢托垫抬高患肢并制动,辅以高频治疗仪。同时采用0.9%氯化钠加尿激酶10万U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14例治疗7~10 d症状消失,双下肢对应平面周径相等,6例好转,肿胀减轻,症状消失,双下肢对应平面周径相差<1 cm,2例无效,治愈率63%,治愈好转率90.9%。

2 预防护理

2.1DVT的预防 临床中患者≥40岁,肥胖,有静脉血栓病史,卧床≥5 d,静脉曲张,下肢骨折,多发性创伤,雌激素治疗者,应接受预防性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d,25~50 ml/次,术前改善血液粘稠度。吸烟者劝其戒烟。食低脂肪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避免高胆固醇。合并血脂高血粘度高者,积极治疗,尽可能使血脂粘度恢复到正常范围,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骨折及手术后卧床期间,及时处理过紧的石膏夹板及包扎物,早期指导患者主动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滞留。患肢平卧时,下肢主动定期活动,做踝关节的屈伸活动。被动活动时,护士帮助患者做腿部肌肉按摩,自上而下周而复始,使腿部肌肉收缩,发挥泵功能,对外周血管壁施加压力,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产生栓子。术后尽可能减少止血药物的应用,因止血药物可使血小板聚积易于形成血栓。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特别是股静脉的穿刺,最好选择上肢静脉穿刺。选择静脉的小分支输液时,针头宜细,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棉球按压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局部血栓形成。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途径给药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使用对静脉有刺激性的药物时更应注意,从而降低DVT的发生率。

2.2 静脉血栓脱落的预防 骨折患者卧床期间DVT形成后,栓子脱落是并发急性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护士要注意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静脉的充盈情况,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必要时测量双下肢相应部位的周径。一旦发现DVT,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下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的肿胀。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绝对卧床,制动,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芒硝1000 g加冰片5 g装入布袋包裹患肢,待药物变硬后取下, 1次/d,以利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2.3 溶栓抗凝的护理 护士必须掌握溶栓的过程,做到心中有数,用药剂量准确,确保各种管道通畅,并注意配伍禁忌,以免药效下降,患肢静脉滴注溶栓药,选用大隐静脉穿刺,更加靠近血栓部位,使药物随血流方向流经血栓处,提高血栓局部血药浓度,使溶栓药易于渗入血栓中,激活纤溶酶原,促进血栓溶解。在进行溶栓治疗时重点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观察口腔黏膜、皮肤、齿龈等处有无出血点,观察神经系统症状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及时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二便颜色,作血尿常规及大便潜血试验,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2.4 发生肺栓塞的抢救配合 骨折患者尤其是多发性骨折以及四肢长骨骨折后应注意骨折肢体安全有效的制动,正确固定牵引伤肢。在搬运、翻身、更换床单、皮肤护理时动作需轻柔。如遇到突发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突发的晕厥、突然出现急性右心室负荷增加,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在设法通知医生的同时,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4~6 L/min),嘱患者不要深呼吸和强烈咳嗽,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抗凝溶栓药物,尽量少搬动,操作要轻柔,密切观察T、P、R、BP变化及吸氧效果,缺氧纠正情况,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心肺复苏术,全力抢救患者。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的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脑卒中患者约有三分之一需卧床。因其运动功能障碍使血流滞缓,易出现的主要并发症为瘫痪肢体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DVT轻者可引起患肢肿胀、疼痛等,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DVT是病死率极高的肺动脉栓塞的基础病。

1 临床表现

脑卒中患者并发DVT的临床表现有患侧肢体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障碍、浅静脉扩张、下肢水肿,皮肤发绀,皮肤温度升高,肌肉萎缩及双下肢不对称等,但约50%或以上的下肢DVT患者无自觉临床症状和体征,研究表明左下肢DVT的发生率高于右下肢。重度偏瘫及长期卧床患者的DVT发生率较高,且患者瘫痪程度越重,DVT发生率越高[1]。

2 DVT的病因以及预防

脑卒中患者发生DVT多在脑卒中早期1~2周内,其高发原因:(1)肢体肌肉瘫痪无力,其深静脉失去血液回流的主要动力,血液淤滞。(2)血液黏滞度高。由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措施中脱水剂和促高凝剂的使用,造成血液黏滞度增高,易形成血栓。(3)深静脉损伤。最常见的是深静脉置管术和介入性操作,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纤维蛋白原与血液中有形成分易于黏附、聚集而形成DVT。DVT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引起肢体坏死,临床上9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DVT引起的,故有效的预防措施有重要意义[4]。基于上述DVT的发病因素,采用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肌肉按摩及加穿弹性压力袜套,通过被动运动促使瘫痪肢体深静脉的血液回流。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鼓励患者经常做足伸屈运动和早日离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安全有效的措施[2]。弹性压力袜套是一般使用于大隐静脉曲张的辅助性治疗物品,脑卒中患者使用弹性压力袜套可通过压迫瘫痪肢体的浅静脉促使瘫痪肢体深静脉的血液回流。降低DVT发生的同时,应避免深静脉创伤性护理操作,适当补足水分。

3 护理方法

3.1 患肢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的疼痛和肿胀情况,触摸患肢动脉搏动,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同时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色泽、弹性和患肢的感觉。每日测量周径并记录,测量方法可采用以膝关节为中心,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处测量周径,并与溶栓前对比,以观察了解疾病的发展及恢复情况。

3.2 患肢体位 DVT发生后,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患肢抬高20~30 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5],腘窝处避免受压,患肢制动,局部禁止按摩,可予以湿热敷,以缓解血管痉挛,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

3.3 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 药物溶栓时首选患肢静脉,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龈、皮肤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性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下肢DVT后1~2周内最不稳定,血栓极易脱落,要警惕PE的发生[6]。

3.4 出血的护理 用软毛牙刷刷牙,如齿龈出血时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时可用拇、食指压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1%盐酸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7]。对于穿刺点出血,于穿刺点上方约1 cm处压迫止血,渗血量较大时,于压迫止血后再在穿刺点处加1~2 块2 cm×2 cm的明胶海绵加压包扎,并加用沙袋压迫[8]。

3.5 心理护理 下肢DVT患者常因疼痛较重、患肢水肿、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患者家庭、社会的支持。

3.6 健康指导 避免长时间久站及卧床时间过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绝对戒烟,进食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饮茶,因茶叶有促进排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脑卒中患者是DVT高危人群,特别是合并重度瘫痪者,多数脑卒中患者的DVT累及下肢远端深静脉,DVT发生后,栓子脱落可发生肺栓塞,病死率可高达20%~30%,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血栓形成后出现一系列综合征,给患者的生命、生活及工作带来影响。所以DVT的早期预防对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45-147.

2 徐秋霞,王松,赵永志.血栓栓塞性疾病.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93-94,108-109.

3 付佳,高凡,郭红,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使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6):550.

4 曹洪,李伟,谢祥仁.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概况.医学综述,2008,14(2):2752-2781.

5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6 单爱静,张轶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腔静脉滤器置入行导管溶栓术的护理.现代护理,2005,11(22):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