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下肢股静脉血栓临床医学研究

下肢股静脉血栓临床医学研究

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诊治的肝脓肿并发双下肢股静脉血栓的患者36例,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在32-68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行腹部BUS及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其中有细菌性肝脓肿22例,真菌性肝脓肿10例,阿米巴肝脓肿4例,所选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疗效不明显,均行腹腔引流术处理,且排除有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疾病。

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血栓形成诊断明确后,给予抗凝、溶栓、对症处理,实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干预措施为:

2.1病情观察

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发热情况,观察患者双下肢肿胀程度、温度,注意下肢血运情况,尤其注意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症状出现,此提示肺栓塞的可能,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在溶栓治疗期间监测患者有无出血情况发生,注意有无牙龈、鼻子等部位出血,早期发现早期诊治,避免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本文中3例患者在诊断溶栓治疗的第3天出现牙龈出血,给予适当止血处理,监测凝血功能变化,后未出现明显出血。

2.2静脉输液护理

遵医嘱建立静脉输液通道,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损伤血管内皮,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给予留置针,保持静脉输液顺利进行,尽量避免双下肢静脉输液,避免输注高渗性液体,损伤血管内皮加重血栓形成。

2.3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患者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脓液,促进肝脓肿快速吸收。要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畅通,记录引流液体的颜色和量,定期换药更换入口处敷料,保持其干燥无菌,如有发现引流管引流不畅,管子无折叠异常,往往提示血块或者脓块阻塞引流管,于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更换引流管;[2]如引流液颜色较红,提示有新近出血,严密监测引流液量的变化,必要时止血治疗。

2.3心理护理

患者肝脓肿行腹腔引流术,行动不变,双下肢股静脉血栓形成,需卧床休息,术后疼痛、患肢胀痛,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心理负面情绪表现居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医护人员应该多巡视关心患者,协助家属鼓励患者坚持,与患者多交流吸引注意力,减轻其对疼痛的关注,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4饮食护理

患者需卧床休息,活动受限,建议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内压增加引起栓子脱落,引起严重并发症。

2.5功能锻炼

患者卧位休息,尽量抬高患肢,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定期行双下肢的主动被动运动,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回流,避免肌肉挛缩。但是注意血栓形成初期一周左右及溶栓过程中,栓子不稳定禁止按摩、挤压下肢,翻身变化体位时动作轻柔,避免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

3结果

所有3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34例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良好,2例转外科行手术取栓,溶栓过程中有3例出现牙龈出血,给予止血对症处理后好转,无严重肺栓塞、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随访半年无一例复发。

4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公认因素是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以及高凝状态。肝脓肿患者行腹腔引流术,术后较长时间卧床,活动受限,静脉血液回流心脏较难,导致血栓形成,且其本身疾病造成凝血因子异常以及全身血液中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引起血小板的异常聚集,启动凝血机制,导致血流缓慢、血液高凝,易形成股静脉血栓。在积极临床对症处理的同时,进行高效的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本文研究的36例肝脓肿合并双下肢股静脉血栓的患者,经过系统的护理干预后,全部痊愈出院,非手术治疗34例占94%,手术治疗2例占6%,疗效较好,且随访半年无一例复发。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临床多发病,其发生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尤其多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因其极易并发肺栓塞,随时危及生命,渐渐被医疗工作人员重视。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在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同时,辅以高效的护理干预,能显著缓解患者症状,促进病情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