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设计素描教学 改革 实践

一、引言

随着世界设计学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为培养现代设计师的基础课素描教学观念不断更新,适应设计艺术学科需要的“设计素描”新教学观念随之而生,为设计学科的造型基础训练带来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素描”的提出的直接目的是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素描基本功教学的新秩序。以现代设计为窗口,用科学和实用的观点,吸收现代美术流派中有用的美学规律,逐渐改变我国美术领域中各门类的面貌……经过二十几年各类院校的教学实践,现代素描教学体系已初现轮廓,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许多院校已总结出相对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这些经验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梳理,实现新的素描教学体系目标明确化、操作规范化、评价科学化,进一步确立设计素描课程的长期发展方向和在本学科的定位,在课程设置与教纲、教材建设和教学双边的实践环节的创新、改革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二、设计素描课程的特征与内涵

(一)注重深入研究抽象本质,创作具有独创性。

结合设计艺术学科特点,构建设计素描教学的训练模式,培养基础扎实、创造能力强的设计人才,使培养对象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因此,在素描课程中,训练想象力比基本功更重要。

(二)强调实用。

借鉴融合传统绘画素描艺术精华,结合现代设计艺术学科的特点。作为设计类专业开设素描课,设计素描是为设计服务的,是设计师表达设计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手段和语言。

(三)由“信息传授型”的传统模式转变为“能力培育型”模式。

目前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多表现为多元化技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水平。要从教学观念上了解现代设计素描教学的内涵,运用多种形式的应变措施,改变教学现状。

三、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一)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方法。

1.高职院校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的方向,最看重的是学生创意方面的能力。在创意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在设计素描的学习中就开始体会创意的快乐,满足人类生活需要,完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2.产品的物质性、适用性往往是第一位的,审美价值则是从属的、第二位的。造型设计最终是以设计适用、美观的纯实用产品的本质特征发挥造型功能,一件产品或一个展示环境方案的造型设计是作为整体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3.转变观念,变“信息传授型”为“能力培育型”。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能力培育型”教学是设计素描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方向。在设计素描的造型表现中,特别强调思维的推理性、逻辑性和有序性。

4.借鉴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设计素描是培养创意设计的基础课程,教学过程应强调构思与想象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设计素描各阶段的教学,培养造型与空间思维等基本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转变观念,建构一套为培养创造型设计人才服务的开放性素描教学体系。

(二)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专业课程安排。

1.课程定位。设计以专业设计素描为切入点的综合性艺术设计课,借助实物、线条、音乐欣赏、美术作品欣赏、即兴绘画表演等手段,将艺术设计领域里的绘画和设计素描等进行自然的融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获得知识与技能,了解设计素描的功能和设计的创作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能力。

(1)过程与方法:在练习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物体,感受造型,激发记忆与发现的兴趣;在比较中体验设计素描的美感;在创作中提高结构素描的表现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能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思维能力。

3.教学互动。设计素描的教学实现互动教学更有实效,使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位。使学生在组织画面的构成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思维和观念,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4.开发创意素描。设计的理念和创意是本专业的精髓。创意素描要转变学生对事物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思维模式的开发。培养创新思维模式就要让学生对感知的原形进行分析,通过素描过程的表现,创造出具有深层意义的形象。

5.课程设计。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增强直观性。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地渗透,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还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全体教师都要做到认真批改作业,给学生写出详细的改进意见和评语。

四、设计素描教学的改革的实践意义

(一)设计基础教学采用绘画素描的教学方式。

首先,学生明确了设计素描训练的专业特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其次,更新了观念,造型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意思想变得活跃,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基础教学采用多角度、多方位的创意和表现方式。

不仅使设计素描造型严谨、规范,而且因这种思维与思路包含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等因素,大大拓宽其造型的表现力,获得新颖的视觉刺激,达到体现想象表达创意的目的。

(三)重新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基础技能。

依据设计艺术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设计素描”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符合设计学科需要的综合性系统教学训练模式,发展、深化、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设计意识与创造意识,丰富素描教学的内涵和作用,具有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四)构建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以学生提高能力为导向。

通过教学改革,提出设计素描要从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重点的确定入手,达到增强设计素描课程时效性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视觉的感受能力、造型的表现能力和设计的创造能力。通过对枣庄科技职业学院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素描教学的理论、创作与教学等发展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在课堂上开展教学互动和开设创意素描等一系列活动,我们对当下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设计素描教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和凝练,探讨当下艺术设计素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方向。通过设计素描系统教学训练课题的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型能力、创造意识普遍得到增强,达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素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

素描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是必修课程,对于学习本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基础课程是不可缺的,因此,素描课程基础教学中的很多弊端就必须进行解决完善。

1艺术设计中素描课程教学现状

在我国多数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基本教学方式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对基本知识进行统一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技法,教室对学生讲解绘画经验,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这就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中国的教育比较传统,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尽管这种方式能够让教学过程更加有序统一,但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一是整个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基础造型训练模式不能根据具体专业进行调整,二是教学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够发挥自身的独创能力,并且传统教学会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三是在教学不能很好的和后续专业衔接导致教学效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学生在课后很多基础性问题还是不能解决。

2对素描课程基础教学进行改革的目标及意义

2.1改革目标

在现代化设计中,强调的就是能够将艺术和技术有机的进行结合,素描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在对素描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时,应该将艺术和设计进行结合,将两者的共同性联系起来,让整个素描教学过程能够更加体现现代艺术,素描人才可以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加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2.2改革的意义

素描课程长久以来基本是以表现写实主义风格为主要内容,对精神层面上审美功能的艺术价值进行追求,素描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就是为其服务的,在本质上更应该体现实用性。对素描课程的基本教学进行改革,一方面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具新颖性、让设计素描更具实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学生的学习也更加有益。

3艺术设计素描课程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路

为了给国家培养出更加优秀更加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就是必要的。对于艺术设计素描课程基础教学的改革,应该抓住重点,从多方面入手。

3.1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到国家艺术设计发展的背景,并且也要结合各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模式对教学进行改革。

3.2理论联合实际

现下,我们对于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理论和实际能够有机的结合,开创一个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够用于生活。

4艺术设计素描课程基础教学改革的方法

要想对素描课程基础教学进行改革,不仅要从教师教学模式上入手,对于学生来说也应该强化其观念。

4.1使用多元素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多元素描,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学生的不同专业方向,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让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例如在服装艺术设计这门专业中,素描课教学的内容更应该偏向于对人体以及着衣人物,以求能够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素描学习的作用。

4.2更新学生观念,提升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观念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让课程的精髓能够贯彻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设计素描不仅仅强调技术,更加强调的是情感知觉等在图画上的表达。因此,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想法,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创作,这样能够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艺术设计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应该对素描课程基础教学进行改革,促进艺术设计的发展。

作者:张园园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工业设计;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改革实践

随着不断进步的社会科学,数字读图时代也随之到来,由此工业设计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形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革,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们当然不能在以单纯的感知设计作为设计理念的出发点,由此,推进理性的综合创新设计成为必然趋势,而发展创意性设计思维则同时成为了现代设计理念的要求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出发点。

一、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现状

1、专业培养受传统教学理念限制

传统素描教学理念以绘画写实为目的,源自于19世纪中期契斯恰科夫,他认为素描应该体现事物的形体、透视、光影以及材质的写实性和科学准确性,提倡写实的素描绘画技法,并由此产生了一套关乎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理论体系。虽然我们今天将之视为传统理论,但并不代表它带来了很恶劣的影响,相反地,这套理论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为我国的素描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由于历史阶段的变更,这一侧重追求绘画技法的熟练性、形体透视的准确性以及光影、材质表现的真实性的理念已显出了其与当代工业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不适应性,片面践行这一理论会使设计素描教学的真正意义被忽略,更何况设计素描教学在整个工业设计教学体系中并非是一门单独的课程,它担任着工业设计教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再继续固执于传统教学理论,则势必会导致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在创意设计意识、专业认知度以及艺术素养方面的发展限制。

2、教学目标及模式不能明确的体现课程特点

提到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我们必须明白是建立在工业设计之下。因为设计素描是作为全国艺术设计类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通用名称,但是在不同的设计专业领域具有不同的目标和特点。因此,基于工业设计专业之下的设计素描是必然与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下的设计素描不相同的。

虽然我们强调工业设计专业在设计教学内容与模式时需紧密结合专业特性制定教学目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其“工业性”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一点通过其含糊的教学目标与单一的教学模式中便可见一斑。而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点因素导致。第一,教学大纲的指导目标性弱,而一般来说,教学的主要依据即为教学大纲。但一个套用现有艺术设计类或本专业艺术类设计素描教学大纲的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大纲又如何能给师生一份明确的目标性指导,如何能体现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第二,设计素描的教学师资中有很多都是出身于“纯”艺术专业,这些教师具有较强的绘画功底,但在专业理解上却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当这些教师在开展课程中采取“纯艺术绘画”为主的教学模式时,学生们如何能够在对事物形体、光影、透视等方面的单一训练中认识专业的整体教学目标,由此必然导致其与后续设计课程的脱节。

3、“传”与“受”的程度差异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制约

教学过程总是涵盖着“传”与“受”两个部分,前者的主体是教师,而后者的主体则是学生,当“传”与“受”实现完美结合时,必然可以有一个较高的教学成效。然而,我国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较大差异的“传”与“受”。这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某些学校的工业设计素描教学的课时较少,并且以学期阶段性和贯穿全学期的模式进行教学安排,由此必然导致那些美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不能对设计素描的含义和教学的目的及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二,某些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由此必然会导致学生们在对课程认知和理解的过程中出现偏差,而他们的创意思维和造型能力方法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第三,在这一课程的开展中,教授方并没有对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做一个理性的研究,更有甚者,在教学中直接将教授艺术生的方式套用在理工科学生上,由此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茫然、信心不足、拘谨以及无从下笔的状态,试问这样的教学方法如何能够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和高的教学效率。

二、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现代设计理念在革新与发展中的必由之路

设计基础教育这一奠定设计教育发展基石作用的课程也要学会与一些新的教学体系、教学观念和教学组成形式契合。而作为设计基础教育的组成类型之一的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早进行教学时,必然要与“纯艺术绘画”这一美术教育观念相区分,从而实现与新的设计教育理念的吻合,由此才能对工科类学生的设计创意意识进行培养,才能实现工科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一基本目标,才能为思维到设计搭建好一座意识桥梁。而若要实现工科类学生在形成设计意识和今后专业特点上起到实质性的推动,则必须要改革现有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构建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必备条件

设计素描课程在整个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中占据“启下”的理念作用。当然,构建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包含有设计素描教学、设计色彩教学和构成设计教学等。与艺术类学生不同,一般说来,工科类学生都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或绘画功底,因此,在对工科类学生做设计教学时,必须要从基本的造型技巧和创意思维两个方面开始,并且要做十足的重视。

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他们在创意思维和造型能力上呈现较差水平,则必然会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影响,进而使他们在今后难以从事相关的设计工作。因此,为了构建设计基础教学梯次,促进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结构的发展,为了合理优质的构建专业基础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教学体系的稳步发展与建设,我们必须改革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课程,以保证设计素描教学的形式要素和精神内涵得以很好的体现。

三、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确定层次分明的设计与实施环节,创建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教学

这一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具体的教学时段的安排和对教学实训内容的设置上,我们要遵循连贯性与针对性两大原则。首先,以“课时”作为基本单位,而“日”“周”“月”则被作为组合元素,通过对组合元素的设置运用,形成连贯性的组合式教学时段。其次,为了体现针对性原则,我们还要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创建出阶梯式教学和训练模式。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例子对这两点要素做更进一步的介绍。

我们将教学总时段定为2个月,而总课时为96个,那么,我们则可以在每周设置4个连续日,每个连续日开设3个课时,如此,可实现为期8周的连贯性的组合式教学。而在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这一教学时段进行划分:第一时段教授结构素描,占据36个课时,第二阶段为构成艺术式素描设计,占据24个课时,第三阶段注重培养创意设计思维,占据最后36个课时。如此,便也实现了阶梯式教学。

2、实施以线型结构素描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工科类学生虽然不及艺术类学生的绘画功底,但好在有较强的理性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因此,在对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进行教学设置时,应将对“线”的分析和表达方式作为重点,以“造型”为对象进行线性结构素描,由此在对结构的分析与研究上,给予学生们正确的引导。而通过较大强度的默写训练、多角度实物观察分析的训练等多种训练方式,可以加强学生们的设计理念与意识。

3、增加设置意象构成式的素描教学方式

所谓意象构成式素描,即是通过对构图设计原理的运用以素描的形式表达心中对于物象的认知与感受的一种方式。它是运用学生的主观审美意识进行的系列性视觉构成训练。以体验、认知、感受和实验为基本原则,以对物象结构的形态、质感等元素的研究为重点内容,而其教学内容则是研究设计造型表面视觉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通过对意象构成式素描教学方式的运用,工科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意设计思维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时,意象构成式素描教学的内容体现也正是今后工业设计领域中的产品设计元素的要点,这对于延伸今后的专业教学和构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4、灵活运用计算机三维设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通过对3DMAX设计软件的三维成像技术的充分运用,可以直观的演示设计素描中的形态、结构等因素的组合方式、构造原理和构成模式。因此,如果我们可以将这一技术运用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的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则必然可以令专业学生对于造型设计元素有一个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由此形成“四维一体”的艺术审美的教学气氛,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互动性、热情性、以及积极度可以在这一技术的运用中得到提高。

设计素描是工业设计专业造型设计基本功的训练课程,而“造型设计”无论是在工业设计的基本概念还是其设计理念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设计素描课程引导学生从专业设计理念认知层面进入工业设计领域的启蒙,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以“造型”为角度进行观察,在对造型外观有了一份体验之后,结合他们较强的逻辑思维,分析出这些造型的外在与内在的关系,由此寻找出设计构想,进而在这一训练中培养出创新的思维意识,提高整体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志坚.论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02)178-179.

[2] 尹虎.突破传统模式践行学科融合――工科工业设计专业素描课教学探索与时间[J].学园,2012(09)191-192.

[3] 李哲.设计素描在适应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教学发展之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6)92-93.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07-02

一、模块化课程的特点

模块化课程是一种偏向能力本位的课程。近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始关注欧洲应用型大学的模块化课程。其主要特点如下:

1.强化了职业能力培养

模块化课程教学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模式:一是模块式技能培训(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另一种模式是能力本位(简称“CBE”),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两者的区别是:CBE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但两者也有共性,即都强调“能力”和“应用”。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正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改革吸纳了模块化教学的核心要素,并结合本科教育的特点而开发出的课程模式。

2.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现象。每门学科都为了追求各自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很多教学内容重复。实行模块化以后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观、设计概念十分必要,过去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开设四门课程:即专业导论、工艺美术史、工业设计史、设计概念等。各学科为了追求完整性、系统性,每门课程都要讲述设计史,重复交叉的内容很多,现在把它整合成一个模块――“设计理念及思维”,将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学生在了解美的历程、造物的历史、工业设计历史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设计观,建立起来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模块化教学强调智能一体、知行合一,强调理论、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强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此外,模块化教学还可以将过去分散的、零散的实验综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4.教学更有针对性

过去的公共基础课没有和专业结合,全校所有专业使用相同教材,教学内容相同,课时也相同,教学没有针对性,实施模块化课程以后可以将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分派到不同专业,与专业课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内容,制订出符合专业特点的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服务于专业课程,效果较好。

5.有利于拓展学生个性和特长

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在与某一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或岗位)进行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重新拟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进行模块选择,为强化和突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每个模块还可设计若干个子模块供学生选修。

6.教学安排更加灵活

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功能,在其组合过程中以及组合完成后,可以对其进行在改造或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模块,且各个模块均可以被其他模块所替换。多种多样的模块组成的模块化体系非常灵活,只要模块间的学分相当(或差别不大),对模块进行重新组合或再改造是很容易实行的,从而使得教学的安排更加灵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计思路:一是学校是课程的生产者,学生是课程的消费者。学校应树立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不断调整、创新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满意的课程内容。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更要通过课程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这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二是要牢固树立课程的中心地位。首先,课程中心地位的确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体现。课程建设是一所学校最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建设,学校只有始终围绕着学生需要的课程这个核心进行不断建设、高效管理,学校才能办好。其次,课程中心地位的确立是“从出口往回找”的具体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首要工作就是能提供满足学生消费需要的各类课程,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切实解决招生与就业“两张皮”的问题,其根本出路就在于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课程创新与建设,最终化解“计划入口”与“市场出口”之间的矛盾,也是“从就业出口往回找”的具体体现。最后,就业市场与所学专业、就业岗位与所学课程两个“符合度”是课程地位确立的基本依据。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必须要扬弃传统的精英模式定位,转而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大军”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突出“地方化”“应用性”“草根式”属性,为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人才”提供职业范畴的高等教育服务。因此,要高度重视就业市场与所学专业的符合度如何、就业岗位与所学课程的符合度如何,这两个“符合度”应成为课程设置的最基本原则,学生毕业了到哪里就业,就业岗位需要什么知识能力,学校就应该设什么专业,教什么课程,即课程地位的确立依据就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及对学生就业的贡献率为依据的。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设计策略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当结合相关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审慎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合理安排课程结构,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注重文化熏陶,从而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技能。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主要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化课程设置实现了专业培养计划的现代化。[1]借鉴德国的模式,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把课程框架体系设计为三大模块:宏观模块、中观模块和微观模块,每个“微观模块”都对应不同“能力要素”,将这些若干个“微观模块”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排列,组合成“中观、宏观模块”,最后形成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框架方案。

1.宏观模块

宏观模块是专业模块的顶层设计,统领和指导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设计。宏观模块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专业方向的教学重点,并围绕特定专业方向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综合来看,可建立三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个性拓展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或职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是整个模块的主体和基石。个性拓展模块是按照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设计了若干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选修模块,以拓展自身的特长。

2.中观模块

此模块是整个模块化体系的核心,它既是宏观模块构建的基础,又是对各微观模块的统领。中观模块构建的依据是能力分析。中观模块制订时首先要进行调研,研究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有哪些,然后对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素质进行分析:某种能力需要具备哪些知识?需要强化哪些能力训练进行研究?然后按照适切的原则组建微观模块,若干个微观模块再构成一个中观模块。如工业设计的产品开发大致包含产品企划、产品工业设计、产品工程设计、产品营销推广等几个过程,相对应的岗位群大约有ID设计(概念创意设计)、CMF或CMG设计(产品色彩材质表面工艺设计)、UI设计(产品人机界面设计)、ID设计(外观造型设计)等七个岗位群。根据每个岗位群的特点,再分解出38个专业能力要素,根据这些专业能力要素再设计出38个微观模块,最后将这些微观模块按照系统性、关联性的要求,构建出8个中观模块(能力模块)。[2]

3.微观模块

微观模块是整个模块的基础,它划分的依据是专业所对应的能力要素,即一个能力要素对应一个微观模块,将这些不同的“能力要素”封装,就成为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模块”。如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包含设计理念和思维、设计表现基础、形态设计基础能力、设计工程技术能力、产品工业设计能力、职业素质修养能力等6个基本能力。这6个基本能力可以分解出设计理念思维、设计理念思维、设计表现基础、设计表现基础等25个能力要素,这些能力要素分别对应设计概论、设计史论、工业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基础等25个微观模块。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微观模块时,要尽可能地考虑模块的大小。模块过小,则会使综合性、跨能力培养变得困难;模块过大,又会使原本通过模块化所带来的灵活性及个性化、多样化程度降低,导致教学组织上的困难,甚至使学生的学业时间加长。在德国,模块大小一般是2―4―6周学时或是3―6―12学分,且尽量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模块化课程是将传统的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按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教学更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为使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有充分了解,为就业做好准备,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目标,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课程模块化教学与其定位相一致。首先,需要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如,在模块化课程体系里增设专业导论课程,每个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15~20学时的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特点及所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初步认识,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最后,在实践教学课程里增加认知实行学期,在第二学期暑期增加8~12周的认知实习,让学生在与自己专业相近的岗位上亲身经历所学专业在实际应用及具体要求,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目的地选择课程模块,合理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第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开发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校本教材,鼓励教师从教学改革课题开发入手,编写模块课程讲义、校本教材,在使用中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学校通过科研立项、评审、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特别注重开发“四新”含量高、综合技能强、教学效果好的校本讲义、教材。

第三,合理制订模块化课程考核标准。每一个学习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并培养学生一定能力的实体,一个模块结束后,要及时检验学习效果。譬如,可以采取实行“N+2”的过程考试,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中,“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N≥3,可以是小测验,也可以是课程综述、小论文等,占总成绩的50%);“2”是期末考试和学习笔记,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10%,涉及实践目标的模块还可以采取实验考核的办法,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3]

第四,模块化课程的实施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指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还要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有效的措施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一是鼓励教师在职进修,特别是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进修,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目标努力。二是聘请大企业中卓有成就的工程师、工艺师、技师来校担任客座教师,并特邀他们参与课题设计开发和教材的编写。三是精心选择本地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某些子模块或课题的教学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也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另外,将现有教师队伍合理组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担任某一子模块或课题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法尔克・赫恩.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几个特点[A].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首届中德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2-307.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计素描;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目前社会上普遍着存在设计人员设计能力低下,抄袭成熟设计的问题,而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缺乏较强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设计素描作为一门基础可能能够有效地提高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设计素描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培育设计创新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设计素描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授课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中职以及普通中学学生,他们过去学习成绩较差,为了上大学而去学习美术。由于其美术学习时间短,且授课教学方法单一,因此这些学生的基本功普遍较差。除此之外,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普遍不好,知识接受能力薄弱,这使得高职教师的授课难度变大。考虑到学生薄弱的基础,有些授课教师就因此减少创意类素描课时,增加写实训练的比重。其结果是短期的写实训练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造型写生能力,而创意类素描授课时数的减少又使他们无法理解以及掌握创意设计素描的核心知识,难以通过课程学习来提高其思维方式,最后使得开设这门课程意义大打折扣。设计素描授课老师有必要改革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先进的理念来增强授课效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拓宽并激发他们的创意兴趣。

二、以创意为导向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式的教学体系

设计创意素描课程在设计素描基础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要上好设计素描,相关教师就必须优化课程结构,采取灵活的授课模式。教师可对专业基础课进行课程整合,将设计素描作为专业创意形态的基础课程,以此将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相贯通,使学生能够在后学课程学习中强化某些创意概念。教师在立体式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上可以采用基础加模块的方式,将与创意素描有关的模块课程内容引入课程教学中来,其具体的结合方式如下:

(一)把课程活动和课程要素相结合

在设计素描几何体和静物结构写生的实践训练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观察角度去发现各自写生对象不同的特点。教师要求学生从单个或整体的写生物象内外结构和轮廓上重组、异变、派生新的具象物体或抽象物体进行创意设计,由于写生角度的不同,创意素描物体组合的构图必然不同。在不同构图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引进各种方法进行多样性变异创新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的表现能力。传统教学方法将专业教学脱离于基础教学,教师盲目地培养学生的准确造型能力,却忽略创意能力的培育,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的开发。采取此种多样化的教学培养方法,能够实现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体现高职实践性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性。

(二)与构成设计中课程中的点线面要素相结合

要求学生对身边的物体进行仔细观察,寻找和发现其独有质感、肌理、结构、特点,并运用构成设计的原理进行画面的点线面、黑白灰关系的归纳与处理。之后学生要根据韵律、节奏、对称、均衡、重复、特异等形式美法则,让作品具有设计形态感。为了能在创意表现素描中形成富有创新创意的思维模式,学生可以参照客观物象,将其形态和情节进行归纳,简化成构成设计中丰富的点线面关系,重新解构、整合,创造出新的理想组合方式。在处理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形态的主次和疏密感,整体风格的一致性,教师要求学生的绘画位置不再是单一的某个角度,而是要全方位地观察物体。不同位置的学生要根据所在位置自主地构图,主观地移动所描绘物体的位置,根据自己的画面的需要而设计画面的构成。这种自主性思维对于未来的设计组织,视觉形象和空间形态布局将有很好的帮助。学生可以采用的放射旋转法有具象——抽象的变异法、重叠反复强调法等。

(三)与图形创意课程中创意手法相结合

由于图形创意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在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可引导他们运用图形创意的某些设计方法,使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豁朗开朗,从而激发他们对创意素描的兴趣:学生以画创意稿的形式进行立体式、多角度多方位的尝试,结合图形创意等设计创意原理,升华出多种创意形态。这种教学方式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眼、脑、心、手实现协调统一。经过几年教学,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最基础的设计素描创意方法:填充形态法、形态仿生法、发散性思维联想、交像形态的变异法、材质的替换法、形态同构的变异法、换置或置换变异法、共生图形法、迭视形态法等等

第一,与装饰图案相结合。中国传统设计中图案设计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学生通过对图案的设计可以使原来物体的质感产生变化,赋予它不同的含义,使之具有设计性与装饰性。

第二,与手绘表现技法的结合。学生可以通过导入文字,用不同的线的排列形式来表现人的情绪情感。线条的扭曲、夸张等多种排列与组合可使画面形成不同的气氛与表情,让整个画面产生不同的氛围:如直线表达使人觉得宁静的感觉,斜线表达有一种不安的感觉,曲线表达则有一种动感。

第三,与不同表现工具的结合。教师让学生多角度、多视点、多方位的立体观察与表现,通过运用不同的技法手段来打破常规的物体组合模式。通常我们都是主要使用铅笔进行素描绘画,而这却使得学生感觉过于枯燥与单调。因此我们可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大胆地去尝试各种不同的形式与表现风格:例如比如采用树叶、鞋底等一切可以用来拓印的工具进行转印。拓印能使转印物在画纸上产生深浅不一的肌理,可以让画面变得丰富生动。

其它的创意素描方法还有:多维空间想象法;点、线、面,黑、白、灰的综合处理手法;无序线条勾勒法;光影聚散法等等。尽管每个学生层次都各不相同不同,但通过使用这些变异方法,他们只要用心都可以做出不同创意的作品。

三、以设计素描教学中创意素描教学为范例,提倡“个性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意能力

艺术应该是张扬个性,把自己所见所闻通过视觉语言巧妙的表达出来,把有限的造型通过无限的想象,准确快速的表达出来并富有内涵。在了解传统素描基础性原理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变异训练、个性化训练,他们可以从一个小切入点的变换到大物形的变化,从写实逐渐过渡到抽象甚至打破常规从寓意中、偶象上得到深层次的理念训练。学生可以从观察方法上寻找切入点,也可以从构图上寻找切入点,他们可以从自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磨练、个人好恶喜好中寻找到自己设计灵感,从而设计出具有创意的素描作品。

(一)创新素质的培养。

创新素质的培养分两步走:一是从高考美术向设计素描教学的转换。从明暗写实素描转换到构造素描的方法,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设计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对物体的内在结构的形态、比例、透视、空间的严谨性的把握。二是“从生活中的各种观察做起”,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各种积累运用到创意素描中去。学生通过从结构素描的写生到变异,运用发散性思维,利用结构素描的外部轮廓与内外结构线,根据画面形象在头脑中的具体反映,捕捉到头脑中或生活中的各种物象、形态结合起来,特别是细节,以及跨时空的可动观察,都会勾引、触发许多意想不到的基本灵感和形态变化。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必须通过不断的积累转化。设计创意素描,不再拘泥于一个局部,而是要从已有的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从更多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教师应当让学生多阅读设计类书籍,自主分析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具有善于观察与分析设计手法的眼光,将其思路转化为自己的思路所用;鼓励学生多参观各种类型的设计展览,空余时间多观摸一些设计作品,寻找设计灵感,养成主动的、个性的、富有创新的思维组织模式。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一有想法多去尝试与记录,多画草图,一稿多图,选择最具创意的图形。增强表现能力与图片的处理能力。在培养造型能力的同时,通过创意设计素描的训练,在素描与创意设计之间建立起更紧密和直接的联系。“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最基本的原则,“一个中心”就是要围绕“创意”这个主题。“两个基本点”,一是表现性方面:形态创意与画面的构图、明暗的黑白灰的处理关系,培养灵敏、灵活的意识,对画面的处理抛开传统的画法避免死板无思想地“死画”。二是表意方面:就是画面必须要具备含义,能用“设计说明”去支撑整个画面。使画面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四、总结

本课题以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创意素描教学的改革为切入点,针对设计素描中的“创意”这一主题,加强基础教学课程间的协调能力,意在探索出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从创意素描的小单元、小切口中寻找到创意设计的途径,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有研究、有乐趣地学习,使学生学有所用。设计素描课程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动手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做铺垫,为将来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打好学生基础,在专业领域拓展思路,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也是我们高职高专的教师在当前就业难的大环境下所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熊风.浅谈以岗位主导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型的《设计素描》教学[J].大众文艺.2011(18)

[2]位郁斌.设计素描的教与学——解读形体训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张春盛.主动与被动—关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艺术探索.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