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活动目的

健康教育活动目的

健康教育活动目的

健康教育活动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 健康教育 完整性 科学性

当前很多幼儿教师都知道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当前的幼儿健康教育是在传统的科学常识教学和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实施体系尚不够成熟,教育内容不全面,没有受到实质性的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幼儿园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各环节和其他教育活动过程中,积极组织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应该关注并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幼儿园的健康教育。

一、注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完整性

当前很多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只是停留在上好体育课的层次上,基本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幼儿生活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

必须加强体育课的健康教育价值,避免体育教学活动设计的随意性。《纲要》把“培养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趣味性游戏是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另外,还必须加强体育活动的计划性,每一次体育活动的发展目标是否得到实现,达到什么程度,也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和关注。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各种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指导家长转变教学观念,具有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其次,注重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各个教育领域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最后,还可以组织专题研究,由专任心理辅导老师或带班老师对有心理障碍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

二、注重幼儿园健康教育科学性

幼儿健康教育要取得成功,关键要看教育者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程度,对幼儿健康教育理论观点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具备将理论观点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活学活用的能力。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才能真正对幼儿起到帮助引导作用,否则只会造成对人力物力的浪费。

首先,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幼儿健康教育知识,有的幼儿教师甚至不明确幼儿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认为健康教育就是上好体育课,加强幼儿的身体锻炼就行了,忽视了健康教育应该是身心、保健安全等全面地教育。其次,幼儿教师还必须掌握幼儿学习方式,习惯养成方式方面的理论知识。如关于幼儿健康认识、健康态度及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必然性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幼儿健康教育必须经历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最后,了解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教育方法,如教育效果比较好的“幼儿感知体验教育,即行为训练”,“讲解演示教育”,“情景表演教育”,“组织讨论教育”等。

三、注重在生活中进行幼儿健康教育

幼儿园健康教育仅靠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很难达到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幼儿健康教育不是脱离生活的、抽象的说教教育,而是一种生活化的教育。

首先,要注重在生活中感知。教师要善于从身边找资源,从具体的生活中寻找素材,让幼儿在生活中接触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参与各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学习有关的榜样和示范行为,并开始建立自身对健康所负有的责任。其次,要强调在生活中养成。教师要注意幼儿健康教育中的“养成教育”,即寓健康教育于幼儿的各项生活活动之中。再次,重“防范”也要重“应对”。幼儿健康教育不仅是“防范”教育,而且要培养孩子的“应对”能力。

四、注重在其他领域教育中进行渗透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必须和其他教育相结合,才能共同完成幼儿教育系统目标。幼儿健康教育和其他各领域之间的联系、渗透不应是形式上的大综合,而应是实质性的融合。

首先,各个领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些目标,如在科学活动中让幼儿认识五官及它们的功用,了解保护这些器官的一些知识,或了解科学小实验中的安全知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等。其次,幼儿健康知识的学习过程、健康态度的转变过程以及健康行为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各领域特有的教育形式的密切配合。最后,健康教育和其他各领域教育活动一样,应该充分的挖掘游戏的价值,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将健康教育与游戏有机的渗透融合,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注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一体化

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中的、高密度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效率比较高,如果缺乏家庭和社会良好的、正确的健康教育,或缺乏与他们的配合,就会影响幼儿园健康教育效果,出现“520”的健康教育状况,尤其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家庭成员之间和睦、民主,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和家庭气氛,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真正尊重孩子,更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

很多幼儿园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家园合作。如召开定期的家长见面会、开展亲子活动、开设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等等。因此,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要与家庭、社会健康教育活动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充分发挥三者各自的积极作用,使三方面的教育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达到健康教育一体化,使健康教育产生更为显著和持久的效果。

六、注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多样性

在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组织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幼儿健康教育活动。首先,可以积极有效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现代教育媒体,如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这些媒体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幼儿兴趣的优势,并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其次,还可以积极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如有的幼儿园组织幼儿远足,参观蔬菜超市,参加社区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等。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因此,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保护和促进幼儿生命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树立科学的健康教育观,对幼儿实施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清.回归生活的健康教育.纪念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学术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0).

[2]柳倩.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早期教育,2003,(4).

健康教育活动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健康中国;学校体育衔接;优化路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印发,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提供了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1]。其中有关学校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部署,也标志着学校体育也已经纳入健康中国的大战略、大教育、大健康的格局中。当前,学校体育的开展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作为关系着学校体育开展水平与效果的重要因素,学校体育衔接问题自然也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在健康中国的规划背景下,如何以此为契机对学校体育改革进行再审视与调整,对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来具有着重要且长远的意义。

1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机遇

1.1健康中国战略高度为学校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的意义,不单是国家对于相关工作的部署和目标的制定,国务院的印发也把相关健康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相关健康问题不再仅是卫生部门的工作范畴,学生工作也不再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协作。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存在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遇转变缓慢[2]。随着健康中国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部署,也把学校体育工作提升到了新的平台高度。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3]强调,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这对于学校体育相关工作的开展推进来说,势必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平台影响力。

1.2健康中国相关文件为学校体育发展构建了强大的保障

2015年,随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新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首次将健康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体育价值在全民健身中的发挥提供了指引。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专门对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学生体育活动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强调,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4]。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5]健康中国行动考核指标框架,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优良率做出数据要求。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都把健康中国相关领域的战略目标与执行进行了细化,对于学校体育目标实现不仅是强有力的保障,对于学校体育工作考核而言也多了衡量依据。

1.3健康中国战略主题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方向引领

《纲要》指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对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以及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重点要求。体育课又被称为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也顺理成章成为体育课的职责。作为我国新时期的顶层战略目标,健康中国有关教育的主题思想,为学校体育课程该如何推进,未来健康教育的模式,以及师资技能等问题提供了方向引领。提升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思想融合对于学生认识的灌输,推动国民体育素养和全民健身意识从小抓起。

1.4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为学校体育赋予了发展使命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学校教育是基础也是希望[6]。对于促进健康制度体系的完善来说,学生即是受众也是主体,推动课题成果KETICHENGGUO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学校体育处于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无论是对于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还是运动技能掌握的目标,注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至关重要。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中提出了健康中国行动考核指标框架,要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由当前的基期水平31.8%提升到2022年的大于等于50%。这些目标的细化,对于学校工作是指导更是使命。要结合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战略、大教育、大健康的格局去定位、思考学校体育的相关工作,从而为健康中国的推进助力。

2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的不足

2.1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缺乏空间衔接

对学生体育活动的空间进行划分,可以大致分为课堂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就当前学校体育来看,存在着主抓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自由、校外体育活动放手于家长的现象,学生体育活动空间的衔接严重不足。早在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7]中,就对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做出了相关要求,这也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导。但是就这些年学校体育活动的执行情况来看,并未真正达到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仅靠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对学生体育参与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家庭体育,对于学校体育活动时间的保障与技能的练习,都有着广阔的空间。

2.2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缺乏课程衔接支撑

随着人们对于体育运动参与心理体验的重视,运动技能水平在体育参与中的作用也愈加凸显。由于对体育学基础性研究的滞后和长期的忽视,体育学科基础性与逻辑性知识体系一直缺乏层次性,这也造成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与方法的逻辑性和“低级重复”问题。近年来,人们对“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技能都没有掌握”的批评声,更多的也都归因于学校体育课程衔接不足[8]。缺少课程衔接的有效性做支撑,运动技能的掌握很难得到保障。

2.3学生体质健康缺乏实效性举措

多年来,学校体育改革进程一直在追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无论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还是“快乐体育”思想的实施,在教育理念完善和形式多样性上都取得了不断提升,对于体育在全面育人领域功能的发挥都愈加重视。虽说学校体育一直也在践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然而学生体质健康却出现了连续多年的下降,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学校体育改革的成效标准和最终目的进行反思。

3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衔接的提升路径

3.1建立与健康中国战略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教育观念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彰显了党和政府对于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是指导各项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健康理念的必然要求。“大健康”理念的树立与推动,需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学校体育发展也不例外。学校体育衔接要以健康中国建设的相关要求为契机,注重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审视与调整,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体质健康和技能传授的同时,还要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完善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切实把健康理念融入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中。

3.2建构学生体育活动空间衔接的协作体系

当前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学校校园,以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为主。相比较课堂教学来说,课外体育活动基本上处于自由参与、无人组织的状态,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更是参差不齐。针对学生体育活动空间衔接不足的问题,正确处理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协作关系至关重要。可以尝试出台具体措施以鼓励家庭体育功能的发挥,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健康促进的强大合力,创造学生健康支持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健全学生体育活动空间协作体系的形成。

3.3尝试建立区域性教学内容一体化衔接机制

体育课程目标通过体育教学的形式实现,而体育教学又借助教学内容得以发挥功能,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对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是一个系统繁杂的过程,需要连贯的教学与练习过程予以保障。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选择随意性大,教材编写存在各学段各自为战现象,这也是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欠缺的重要因素。面对教学内容一体化衔接的严峻挑战,尝试建立县市区域性的教学内容一体化机制试点,选定主修内容加特色内容结合的形式,既增强教学内容一体化的衔接,又能保证学生兴趣内容的开展,逐渐形成相关衔接机制加以推广。

3.4加强学校体育目标的层级衔接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经历了近九十年的历史演变,教育部进行了八次体育课程改革,学校体育目标历经多次的坎坷和艰辛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9]。无论是体育课程目标还是学习领域目标,都不是单一性的,而且随着教育改革和体育价值认识的深入,体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充实。实现健康中国对于学校体育的相关要求,应结合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加强对学校体育目标的层级衔接,把握各层级间的递进关系,做到区分重点逐级实现,排除对所有目标任务的一把抓,侧重于体育课程目标和课外体育活动目标逐步实现目标体系化,尽量具体可操作,力争做到定量评价,便于目标的达成和实现。

4结语

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化,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工作现状与“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所提目标相差还相对较远虽然,如何从学校体育各衔接领域的优化入手,探寻相关的完善路径,发挥学校体育在健康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健康中国的推进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

[2]于素梅.体育课程实施中教育内容的缺失及根源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5):10-16.[3]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2019.

[4]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2919,07,09.

[5]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2019,07,16.

[6]郎健,毛振明.论体育课程在大中小学的断裂与衔接(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2(45):38-44.

[7]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通知》.1990,05,14.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A].号.

健康教育活动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快速变迁和青少年自我成长交织在一起,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叛逆、恐惧、自卑、孤独、猜疑、嫉妒等心理,因此,带来的抑郁症、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等问题见诸报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怎样科学有效地进行预防和干预,怎样构建一个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党的十八报告中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承诺,关怀着青少年的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魂强健、意志坚强”,党和国家正以积极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这为新常态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抓住契机又好又快的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点。全国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也促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较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研究样本,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强对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社会化,推动全国素质教育的平衡性发展。本文利用观察法、访谈法对苏北地区S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解答目前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方法介绍与调查样本选择

本文观察的场所是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与便利性,研究者通社会服务关系进入到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选择了1所中学、1所小学、1家课后辅导机构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内容等,同时在机构内观察学生的心理等。观察完毕后,撰写观察日志,并汇总和梳理分析相关日志。本文还采用深入访谈法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途径、方法等教育体系。秉承聆听、开放、干预服务的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谈对象采用立意抽样方式进行选择,总共选择了12位访谈者,其中学生10名,老师2名,每次的访谈或提供干预服务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每次访谈进行了详细记录,记录的同时还对部分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在访谈记录中,以便于数据分析。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边缘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组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完善人格、适应社会。在推广素质教育的时代,应试教育仍是欠发达地区教育的主要方式,从学生到家长,甚或学生本人都比较重视应试教育,所以在应试教育中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尚不清晰,应试目标是中小教育的根本,家长关注的也是学生的应试成绩。被访谈的中学老师直接简单明了地说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访谈者直言不讳地谈到,学校过于重视文化课成绩,以文化课教学为主,把学生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等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次要位置。因此导致学校心理教师被边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文化课侵占,使得心理健康教师无事可做,不得不借调到其他部门从事非专业工作。部分领导和教师还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小城市的学生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大城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且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城市生活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是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被应试教育目标所取代,重视语数外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较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略好于中学,原因是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偶尔也会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一些心理素质训练、心理辅导等活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非正式方式进行,甚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被访谈的小学老师谈到,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目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一般不安排上课时间,主要在课间或者其他时间开展。被访老师说,如心理测试、心理训练等活动是我们学校开展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他们始终认为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次要的,学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和研究团队的其成员在三家机构进行观察时,主要观察到了学习类的活动,很少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活动。看到最多的是海报栏和黑板报上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展示与介绍。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被边缘化,重视心理健康仅停留在思想和理念上,理念转变为行动还需一段时间。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趋形式化。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学校也不得不开展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但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出现了形式化趋势。笔者在两家学校中发现他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或者小组活动室之类的空间,但经过一个月的驻点观察发现,这些活动室要不大门紧闭要不就是用作它途。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研究团队对10余名学生开展了深度访谈,他们普遍反映自己从未去过心理咨询,也没有听说同学去过心理咨询师,只知道有这样空间,不知道怎么使用,甚或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心理有疾病的人。除了心理教育空间的形式化,心理活动也日趋形式化。某些心理测试活动和心理训练活动被其他教学活动挤占,观察期间曾经看到某中学把一些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活动放在课间,给学生发一张表格随便填写完就可以,没有进行专业的指导与训练。未进行专业训练的学生错误地把心理测试看成是一种形式活动,心理健康的答案可以进行百度搜索。当问及这些被访者时,他们都认同学习是第一位的,没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自然而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被形式化了。心理调适、心理辅导、抗逆力培养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能容和方式,但学校很少开展类似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学校和学生都把心理咨询疾病化认知,师生都把心理咨询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根源。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不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支持系统,家校合作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目前,这种生态系统尚未理顺,家长关注学生的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学校以倡议书、家长信的形式向家长开展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导致单相传达,缺少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机制。学校开展的各类心理将康讲座和心理游戏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很少亲自进行相关活动,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机会减少,知识传达有效程度降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支持系统处于断裂状态。家庭方面,访问的学生多以隔代抚养为主,父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较少,只是一味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认为一切都好,这是一种错误的培养观念。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几乎不与学校进行沟通,家校合作系统尚未有效建构。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媒体的话语权较重,是媒体在唱独角戏,只是部分的社会团体进行参与,参与力量不足。课后辅导机构主要对强少年进行课后作业的辅导,较少涉及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提升方面的辅导。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尚不健全。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问题分析来看,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停留在表层,且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观念和教育方式。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边缘地位走向核心,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团体等教育主体的优势,充分挖掘各教育主体的优势,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健康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从思想走向行动,学校、家庭与社会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联着青少年的成人成才,也影响着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积极主动地扭转已有的教育误区,走出唯成绩论范式,使心理健康教育从边缘地位进入教育核心位置,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三方也要重视学习能力提升、人际关系调整、情绪调节、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实现心理健康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的良性循环模式。

2.从形式走向实质,多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行动上。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学校、家庭、NGO等教育主体推动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积极宣传与思想认识,还应从行动上积极推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生态支持体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应尽快构建生态支持体系,形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互动模式,邀请家长、社会成员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王鑫强,张大均.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张大均,郭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汪慧.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发展[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健康教育活动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幼儿园体育活动

在实际的幼儿园活动情境中,许多教师受“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观念的影响,对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关切有加,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没有引起相应的关注。而幼儿期又正是认知、自我意识、情绪能力及社会交往发展的关键时期,若可以抓住这段时期,向幼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幼儿园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体育活动帮助幼儿化解发展危机

对自身身体活动能力的肯定程度对其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尤为重要[1],幼儿年龄越小,其身体的活动能力越是其行为的基础。埃里克森的发展危机理论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幼儿处于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这一阶段幼儿希望主动地做一些事情,获取胜任的满足感(如在母亲做饭的时候,幼儿给母亲递东西),但是由于身体活动能力的影响,他们的很多活动被成年人禁止,这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之间存在差距而产生内疚感,这可能会对幼儿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造成间接和深远的影响。[2]所以,若要解决这一危机,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促进幼儿基本动作机能的发展。而在体育活动的内容之中恰恰包含大量对幼儿进行肢体训练的内容,如走、跑、钻、爬等。通过体育活动,幼儿的各项机体功能得到训练,为满足他们的主动感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体育活动中蕴含大量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幼儿体育活动除了可以协助幼儿规避潜在危机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社会适应及交往能力、表达和调节自身情绪能力的培养、自我概念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基于以上两点分析,不难发现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最优选择。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渗透途径分析

(一)榜样示范渗透

幼儿的认知特点具有极大的具体形象性,一项研究让3~5岁幼儿用“我是个……”和“我是个……的男孩(或女孩)”的句型,说出关于自己的10项特征。大约50%的幼儿描述了自己的日常活动,而对心理特征的描述几乎没有。[3]基于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若要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让内在的心理素质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注重树立榜样。

1.教师的榜样示范渗透

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活动的指导者,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幼儿许多运动技能都是依靠教师的镜面动作示范,在模仿中习得的。同样,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的许多心理因素会以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被幼儿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调试自己的情绪状态,以积极的状态感染学生,在活动中适时展示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例如开朗友善、幽默乐观、自尊自信等。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更需要注重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掌握一些心理健康及维护的知识与技能,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培养爱好,丰富业余生活,为良好的榜样示范提供前提。

2.幼儿的榜样示范渗透

在发挥教师榜样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幼儿的榜样作用。幼儿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之间年龄相仿,心理因素相似,榜样的行为更能被幼儿所接受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幼儿中的榜样,使得幼儿主动向榜样模仿学习。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对榜样幼儿的表扬语不可过于泛化,切莫单用“很好”“不错”等表扬语,需要根据幼儿实际展现出来的品质运用表扬语,将内化的心理品质外显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便于幼儿直观感受,加深对目标心理品质的理解。

(二)活动环节优化渗透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蕴藏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何将这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作为切入点展开,进行分析整合,寻求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方式。

1.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设计

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需要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挖掘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第二,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体育活动目标有机融合。(1)深入挖掘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前阶段的心理健康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社会适应及交往、表达和调节情绪、促进个性形成、培养良好习惯。要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把握学前阶段的心理健康要素的基础上,对体育活动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归纳、整合。内容分析可以通过“宏观+微观”的方式进行。首先,分析体育活动的四项基本内容(基本动作、基本体操、体育游戏、运动器械)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大的方向上做好保障。其次,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进行分析,坚持大的指导方向的同时把握差异性。例如,幼儿园常见的操类体育活动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体操动作的练习以及排队和变换队形练习。在体操动作练习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素更多是规则以及习惯的培养,而后者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更多的是合作协同,基于它们心理健康因素的不同,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时,采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2)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当中。在当前的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设计上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这一环节中,秉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此外,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的目标描述缺乏操作性,所以既定目标难以通过活动得以实施,长此以往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于是这就要求幼儿体育教师改变传统的以知识、技能掌握为本位的目标观,转变过于强调目标传授、技能掌握的倾向,在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时重视目标的操作性,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性,在目标设计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当中,也可以单独成列,构建四维目标体系,使活动目标的知情意行相互融合,以此来促进幼儿心理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

2.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实施

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兴趣、参与、体验深刻地影响着其情绪、行为,对幼儿心理健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展开环节中,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幼儿兴趣,提高幼儿参与,及加深体验上。[4]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教学进行有效的监控,这种监控不仅体现在对幼儿安全的监控上,而且还体现在对活动中生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监控上。(1)切实提高幼儿兴趣、参与,加深体验。幼儿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在活动中产生并形成的,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参与和体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心理素质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体育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体育活动中坚持以游戏的形式为主导,运用多种媒体和手段,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发多种活动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愉悦的心情,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幼儿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这既有利于实现认知与技能目标,又可以更好地实现既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培养积极的情绪表达能力。(2)做好有效教学监控。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实施中生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本身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预设”突出的是教育的计划性,但真实的教育活动由于主体及情境的因素,以及互动式交往活动的深化,教育的过程充满着变数,充满着无法预知的“附加价值”和有意义的“衍生物”,这就是教育的生成性。[5]对于在实施过程中生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把握,因为这些内容是在活动实施中产生的,具有直观性、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基于此生成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大有裨益。

3.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评价环节

教学评价的诊断、鉴定等功能使之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息息相关。在教学的评价环节,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因为,这两种评价的侧重各有不同。过程性评价注重强调幼儿的参与程度,强调幼儿的努力程度,而终结性评价注重幼儿活动的结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过程中获取积极心理体验,在结果中强化体验,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所习得的。对于广大的幼儿体育教师而言,应该坚持以下两点:首先,幼儿园体育活动强调体验性,所以要淡化甄别和选拔,秉承发展的理念,使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因为不合理的评价容易使幼儿形成自卑、胆怯、缺乏主见等人格缺陷,会妨碍学前儿童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提高。综上所述,对于广大的幼儿教师群体来说,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只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健康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强化自身对学前儿童的榜样示范作用,致力于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富有人情味的体育活动环境,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董静,郭敏.学前儿童体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田澜,张大均.论心理素质教育的“两高一深”策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健康教育活动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内涵;专业知识;艺术手段;一日生活皆教育

一日生活是教育幼儿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教育幼儿的重要内容。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坐在教室里的集体教育是行不通的,而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就是一日生活本身。所以,作为幼儿老师,要使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教育价值,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使一日生活教育的作用最大化。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健康教育开展的需求

《纲要》中指出: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幼儿只有一个童年,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自然发展,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将幼儿园的教学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可以促使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同时也尊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更是我们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体现。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健康教育实施现状

(一)日常健康行为教育存在不合理方面

1.目标意识淡薄,活动过程缺乏对目标的真正重视活动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是教学设计的归宿,整个的教育活动都是要围绕着活动目标进行的。 然而,在健康教育中,老师们通常只把精力放在活动的设计上,很多时候活动目标只是一个摆设,很难发挥他的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技能和知识方面的目标受到很大的重视,而诸如主动、乐观、合作等情感方面的目标都是被忽略的,活动中很少会有与之对应的内容,就显得目标可有可无,造成目标的流失。

 

2.教师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全面现在有很多的老师对健康的概念理解的很狭隘,常常把健康教育等同于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教师们的这种认识就常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们只是在保健和体育活动中关注幼儿,这就使得老师们只向幼儿教授卫生和体育方面的知识,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是被忽略的; 教师会把健康教育等同于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所以保健医生和体育老师对幼儿就会有更多的教育,其他老师的教育机会就会缩少很多,因此,教师对健康概念理解的不完善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二)饮食营养教育不健全,缺少常规指导幼儿身体健康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幼儿的身体健康需要均衡的膳食营养作保障,但是当前幼儿园普遍忽视饮食营养工作。 在健康领域中,涉及到饮食营养的教育是很少的,而且老师也只是在课堂上说教,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却忽视了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 这就使得幼儿在进餐的过程中,依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挑食行为,使得老师的教育没有什么意义。

(三)幼儿身体生长教育方面存在局限内容选择与组织重视身体结构轻功能。老师在组织实施生长教育活动时, 老师可能会利用一些道具更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幼儿面前,但是仅仅只是停留在认识各部位的器官,而对于各个器官所具有的作用缺少相应的解释,使得幼儿只之其一不知其二。

 

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健康教育实施建议和策略

(一)幼儿日常健康行为教育方面的建议

1.制定合理的活动目标,发挥活动目标的实际作用制定的活动目标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涉及到幼儿的方方面面,全面培养幼儿。 在课堂上,活动的进行要严格按照目标去执行,避免让目标成为摆设。尤其是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目标要切实可行,注重培养幼儿积极向上得到情绪,让幼儿充满正能量。

 

2.提高幼儿教师对健康本质的理解 促进和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老师们不能只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 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以后的教育中,要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置于同等的位置,从而才能使幼儿健康成长。 同时,幼儿健康教育的工作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保健老师的工作,只有所有老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幼儿饮食营养方面的建议健全饮食营养教育内容,加强老师的指导。 课堂中要多对幼儿进行饮食营养的教育,课堂上让幼儿知道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在进餐的时候适时的指导幼儿,遇到挑食的幼儿,主动向幼儿讲解食物的好处,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

 

(三)幼儿身体生长教育方面的建议教学内容要全面,不能只重视身体结构忽视功能。 幼儿正处于身体生长的阶段, 课堂上对幼儿讲解各个器官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可以更全面的认识自己。

 

(四)幼儿安全生活教育策略

保护和教育并重。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每一个步骤都渗透着安全的教育,不能一味地保护幼儿,可以让幼儿自己在活动中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让幼儿自己去实践意义更好。 平时可以进行一些演习,增强幼儿的逃生技能。 这比空洞的讲课有很大价值。

 

(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建议

加强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根据幼儿时期孩子的特点,制定和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和技巧,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性格和心理素质。

 

四、结语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联系。而作为教师,尤其是幼儿教师,是孩子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引路人,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所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学会调节心理压力,完善自我。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带着明媚的心情,乐观的态度,与孩子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顾荣;学前儿童卫生健康教育[J].苏州教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