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1篇

一、抓住背景作好阅读铺垫而突破重难点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有一些是年代久远的,小学生阅历少,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一个读者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社会状况,就会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造成一定的困难,有时甚至会有误解。而了解文本写作或文本所述事件的时代背景则可以缩短和跨越时空,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语文教师应把“时代背景”的告知与处置放在适切的位置,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譬如,阅读梁晓声写的《慈母情深》一文,如果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课文中许多内容是很难理解的。像“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只需一元五角”,“母亲从兜里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旁人说的话: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一元五角这么少的钱对现在的人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的母亲是不是很小气?“毛票”又要疑问了,什么是毛票?毛票有什么稀罕?旁人为什么会说这样苛刻的话呢?母亲又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如此疲惫呢?还不肯耽搁一丁点时间呢?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靠“时代背景”来化解。因为《慈母情深》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是作者对小时候的回忆,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对母亲的敬仰。梁晓声生于1949年9月,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他只有10多岁,那个时期也正是国家的困难时期,大多数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他家里也穷得叮当响。父亲是个建筑匠,整年没在家,母亲只是个裁缝,每月只有二十几元的收入,一元五角当时一家人可吃上两顿饭,谈何容易,怎能不苦干呢?只有理解了当时的背景,学生才能体会到当时的“小气”,当时母亲的艰辛,才能体会到慈母情深。再如,一些古诗词,如果不了解其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与个人情感,是无法透彻感悟那些古诗词的含义的,也无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下面摘录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两段话:“教学大纲里有一些最难的章节,理解了这些章节才能学懂其他章节。让学生就这些章节阅读一些扩充知识的书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学教师特卡琴柯从五年级教到十年级,他教的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止100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觉得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门科学是数学。他在教方程之前,学生们就读了几十页关于方程的书。所教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及格的。”这是一种知识的扩充,是学好新知的一种知识铺垫。这两段话也可以说明,了解时代背景,也是一种知识铺垫,课前或课中作好了这种铺垫,更易于突破文本的重点和难点。

二、抓住个性作好阅读铺垫而突破重难点

童话、寓言、故事……这些文本都有鲜明的角色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抓住了这一角色的个性,就能凸显出文章的主旨来。比如童话《小溪流的歌》主要写了小溪流不停地往前奔流,为人们推水磨的事。赞美小溪流乐于助人,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学时,只要抓住第二自然段:“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他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卵石,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一会儿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一会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的痒痒。小树叶不怕痒,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往前漂。小蝌蚪可有些怕痒,就赶快向岸边游。”通过朗读感悟小溪流的顽皮;抓住两个“一边”,四个“一会儿”,还有这些动作的词语“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凸显小溪流的顽皮;再通过关联词语“有时……有时……有时……”或“时而……时而……时而……”说出小溪流的顽皮。此时,小溪流顽皮的个性就跃然纸上,眼前好像站着

一个十分贪玩的“孩子”。可是,下文一个转折,巨石阻挡不了他,枯树桩、枯草叫不住他。如此贪玩的小溪流为什么不肯停下来玩一玩呢?无疑在学生的脑海中就会产生此问题。小溪流那种愿意帮人做事的大作用,教师不用言传,学生就能意会。课文的重难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

三、抓住对话作好阅读铺垫而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小学课文中有许多文本就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教学中如果抓住了人物对话中的语气、内容及神态。课文的重点、难点的把握就会变得容易多了。例如,《找骆驼》一文,只要抓住了老人与商人之间的对话,填补两人说话的神态。难点就可迎刃而解。

例:商人赶上去( )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了吗?”

老人( )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商人( )回答说:“是的。”

老人( )说:“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商人( )答道:“不错。”

老人( )说:“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商人( )说:“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 )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 )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

教学时教师出示这一组对话,让学生朗读,让学生想象当时商人处于怎样的心理状况,老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心理,再根据内容填补说话的神态,进行对话练习,学生就很容易进入文本中的角色。对话过程中,尽量表现出商人着急并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有把握的心理,因为他觉得骆驼越来越有着落了。同时还要尽量表现出老人平缓而漫不经心的心理,到了关键时刻他却说不知道。最后使得蛮有把握的商人大失所望,气恼之下不得不连续反问。至此,只要教师一点拨: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商人难道没有话要问那位老人吗?学生就会代替商人连续质疑:那你怎么知道我的骆驼左脚有点跛?你又怎么知道我的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呢?那你还怎么知道我的骆驼缺了一颗牙齿呢?通过朗读,通过填补说话时的表情,通过有感情地对话,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向高潮,最后的一盆冷水犹如火上加油,同时也把故事自然而然地推向了高潮。这样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最后一段)不用教师强调和说明原因何在,学生也就全明白了。观察、分析、推理、判断都会所悟。如果没有上面的对话阅读铺垫,只抓最后一段的因果关系来空洞说教是很难起效的。

四、抓住对比作好阅读铺垫而突破重难点

平铺直叙的提问不利于观察和发现问题,也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比,可以通过设问,激起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的热情,养成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有时只要抓住文本的重点与非重点内容进行对比,就能较容易地解决重难点问题。

例如,执教《桂花雨》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就在黑板上写了“桂花”一词并让学生读。然后引入课文,问:文中写到哪两处的桂花?

一处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让学生读句子,我问他们感悟到了什么。学生答“香”。

“香”——不能香飘十里,但前后十几家邻居都能闻到。

另一处是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又让学生读句子,我问他们又感悟到什么?学生答“广”“多”“香”。

“广”——面积之广。小山,遍地是。

“多”——数量之多。小山,全是桂花。

“香”——十里飘香。

我再问:这两处桂花,你喜欢的是哪一处?

这时学生就纷纷说喜欢杭州的桂花了。原因不言而喻,因为杭州的桂花比家乡的场面要广,数量要多,而且香气更浓,飘得更远。

此时及时抓住母亲的感叹——为什么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这一问就把母亲的“乡愁”自然而然地引了出来。

然后引导思考母亲为什么会有如此重的“乡愁”呢?再去理解“摇花乐”“赠花情”就容易多了。对母亲的思乡之情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难点;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高中新课改步伐的加快,英语阅读作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提高学生语言知识与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探讨当前高中英语阅读出现的难点及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分析

1.1学生阅读习惯有待培养

在高中生英语学习和阅读中,普遍存在着慢读(slow reading)、指读(pointing)、音读(vocalizing)、心读(sub-vocalizing)、复读(too many regressions)以及滥用词典(too dependent on dictionaries)等不良阅读习惯。我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阅读中遇到新词的时候会马上停下查词典,或者停在一段内容上反复阅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上述习惯不但会影响到阅读速度,而且也不利于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2生僻词汇处理能力不足

当前高中英语阅读出现的难点中最为常见的难点是遇到生僻的词汇。学生倘若没有或较少进行课外词汇的补充,就很容易遇到生疏的单词。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经常就因为对某一单词无法理解,同时又缺乏对文章上下文大意和对词汇本身结构的解析,在陌生单词上用的时间就会过多,导致对全文的理解弱化和阅读效率的下降。

2.当前高中英语阅读出现的难点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对学生阅读学习策略的训练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进行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限时阅读,重点训练略读(skimming)和查读(scanning)等练习。

例:根据上下文,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能解释划线词意义的选项。The students could not follow the teacher because he had been away from class for two weeks.The teacher had to present more examples to make his idea understood.

A.to go after B.Understand C.Catch up D.Talk to

通过类似的练习,就可以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内容,利用定义法、因果法、对比法、释义法和构词法知识进行猜词测义的能力。

2.2提高学生在阅读训练的猜词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针对阅读中的重难点指导学生根据标点符号或者文章内容以及语法知识等进行猜词,进而找出相关内容之间存在的补充、互释、说明等关系,透过猜测文章中存在的这些关系,进一步推断出生词的基本含义。例如,根据文章中生词所在的上下文的内容猜测一些词汇的意思:He showed that all games fall into 2 classes:there are what he called games of“perfect information”,games like chess where the player can’t hide anything or play tricks…Then there are game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 like poker,in which it is impossible to know in advance that one course of action is better than another.学生可以通过句中的同位语和定语从句看出两种game的不同特点。再通过下文给出的解释,学生能够推测词义。

2.3指导学生对长句进行简化或缩略

学生如果在阅读训练中遇到长句难句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对长句或难句的简化处理手段,就比较容易解决上述问题了。例如,有这么一个句子:His theory replaced the Christian idea of gravity,which said things fell to earth because God created the earth a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该句可以划分成这样几个句子来理解:1.His theory replaced the Christian idea of gravity这个构成了整个句子的主句2.which said这里由which引导了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3.things fell to earth because God created the earth a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整个句子看起来很长,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认识到,事实上这么一个长句就是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而已,一个原因状语从句从当定语从句中谓语动词said的宾语。同时,要求学生平时经常多读长句难句,提高对这种类型的长句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捕捉能力,一段时间过后就会熟能生巧,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快速提高。

3.结 语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解题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掌握阅读重难点的讲解就显得非常重要。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当在阅读教学中把握教学重难点,认清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解题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辅者,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难点的突破[J],教育教研,2011年10月;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分层教学 重要性

在当前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高中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情况进行教学,这就是所谓的语文分层教学。具体来说,分层教学就是根据班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接受的差异性,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在这个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以此来激发全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语文教学活动更加适应全体学生,进而提升整体学生的语文成绩。笔者根据高中语文的分层教学在当前阶段取得的成效,总结出以下几点语文分层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实施语文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分析,为学生量身制定培养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目标设计,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接受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来说,要适当地降低要求,让他们的学习目标略微高于他们的学习能力,保护好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要适当地提高目标要求,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语文的动力。

实施分层目标设计,让每一个层面上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情况的学习目标,脱离了以往教学中一刀切的教学境地,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分层目标的引导下,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会明显提高,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就能达到相应的目标,消除了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有利于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提问,锻炼学生的思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获得教学反馈的最直接的方式。提问的方式和提问的深度都是有学问在里边的,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提问那些优秀学生,提问的难度就会高一点,即使学生能回答出来,也不能代表所有的学生对某一问题都能理解和掌握,这样不利于全体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升。因此,在进行教学提问时要做到科学设计,分层提问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问,可以将问题设计为“一般”、“较难”、“难”三个层次。“一般”难度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后进生,这样的问题一般稍微深入地思考就可以得出答案;“较难”的问题主要是面向中等生,难度系数要与学生的思维能力保持基本一致;“难”类的问题主要是针对优秀学生而言,难度要大许多。

第三,有利于分类确定复习重点,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复习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在制定复习教学计划时,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深入地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确定复习重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其复习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要实现自我突破的章节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确定复习重点,查漏补缺,促使学生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内获得最优发展。教师要根据从学生的考核中得到的反馈信息,结合学生的学习目标,科学地确定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复习重点,做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在语文教学中采取这种复习方式,重点突出,使得教师在每一轮的复习中都能够准确把握住每一种类型与层次的学生的薄弱环节,使复习内容的安排、复习进度的调整等方面更具有针对性,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最优效果。

第四,有利于进行分层考核评价。高中语文开展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要激发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自身的积极性成为提升自身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分层考核评价是做到这一点的重要一面。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确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使得学生相对容易地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尤其是对于那些中低层次的学生而言,降低考核的标准他们在学习中就会增强上进心,依靠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学习目标。而且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产生巨大的作用,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紧张的语文学习中充当调节剂的作用,让同学们不会带有沉重的学习负担,而是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

第五,有利于开展各种组织专题,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的,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学生对那些在课堂上还没有理解掌握的一些教学难点还需要在课后进行理解巩固,因此,教师应该寻找一种课上与课后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一方面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组织专题研究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利用好竞争的作用,开展利用竞赛促学习的活动,营造一种竞争性的氛围,分层组织在这种方式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字释义 教学难点 突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38-01

词汇虽说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但是由于汉语是中国的母语,高中又是语文教育的高级阶段。大部分教师认为对字词释义是一个主要靠学生自发掌握的知识点,不需要过分的强调讲解,因而目前字词释义教学的重要性常常被许多教师忽略。再加上语文的字词覆盖面广、又存在着一词多义、多音字、近义词、同义词等多种现象,对词汇的总结归纳和讲述也成为了词汇教学的难点。因而在字词释义讲解过程中,其讲解内容也显得十分难以把握。因而,掌握合适的方法,突破语文字词教学的难点,丰富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强化学生的词汇网络结构,增强学生学习字词释义的兴趣和能力,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一、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教学难点

(一)同音异形字太多,不便于学生掌握

语文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异形字,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字词的难度。从最基本的层面出发,其书写就常常存在着错别字现象。

比如,学习中遇到的“罄竹难书”中的“罄”就很容易写出“磬”,生活中用到的基本词汇“安详”的“详”,就会有很多学生会写出“祥”。由于同音异形字在语文中非常的普遍,再加上语文教学课本上内容的局限,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过程中都及时的归纳总结并进行改正。

(二)字词本身的内容太多,教学中难以把握

由于高中语文的字词释义是包括很多方面的,比如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度”,“予度不得脱”中就表示“估计”,在“付之度外”中就表示“考虑”。但是在考试中,考查的内容都是非常灵活地,因而教学的内容难以把握。而类似的现象又没有相关的书目进行系统的概括整理,这就需要教师自己的归纳总结,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三)词释义的教学重心难以把握

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高中教材所呈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因而,对于语文的学习,字词意义的扩展和理解其实大部分应该来源于课外知识的拓展补充。但是由于教学大纲对于语文课本的重视和要求,课本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大部分的时间,这就给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充分的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学生对字词的充分理解和掌握。

二、高中语文字词释义的教学突破方法

(一)对词语的释义教学与语境语体相结合

不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境其用法和涵义不同,比起“闹”字,在常规的解释中指“喧哗,不安静”,多与声音相关,而在“杨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话中,正好与语言中描述的“花艳相交,蜂飞蝶舞”的语境相符合。又如,《荷塘月色》中描述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的“渺茫”就恰到好处的体现了荷香的若有若无。

不同的语体,是根据其不同的交际领域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区分的,每一个语体,都有它特有的词汇系统。这里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描述中所用的的语体来讲解词汇,比如,出现在课文《守财奴》中的“文书、签字、财产、收入”等词语都是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公文事务的语体色彩的。

(二)对词语的释义教学与语言的运用和语感相结合

不同的词语,在语言中的作用不同。比如鲁迅《祝福》中描述天气时写到“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句话中用到的“闪光、钝响”等词语就很好的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语感教学,就是将一些字词释义与学生的灵敏感觉结合起来,比如看到“红色”就想到正义,看到“绿色”就想到希望等等。只有感受到字词在语言中的魅力,学生才会真正的喜爱上语文,真正的去理解和学习语文。

(三)从字词释义出发,引导学生积累,进行深层的探讨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合理使用;提高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以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的重点,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能调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人的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它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加上学生的阅历匮乏,以及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对于文中介绍的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的虚拟技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打破人为因素和自然的限制,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栩栩如生地加以展现,这就有助于突破难点,讲清重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创设情境,优化教学。而其强大的交互性,又使演示可自由控制时间,画面可以停留、重复,便于学生观察和教师讲解。”实践证明:多媒体如果用得好,真可以语文课大放光彩。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时空,化难为易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那么,此时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于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是至关重要。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扬长避短

语文科目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不可过多的滥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工具。在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时,由于这些科目抽象性比较强,科学理论高度比较深,为了便于学生形象感知和理解,教师在讲课时较多地使用一些多媒体课件,效果会很好。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看来,语文应当是一门特殊的人文科学。它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图片、字词等知识,更要着眼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复杂教学目标,这些难道仅仅是依赖一些花里胡哨的课件就可以达成的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其核心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听、说、读、写能力及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阅读、积累、思考而逐步形成的,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只是一时辅助而已。有人说用多媒体教学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我觉得不免有些夸大其辞。比如有人举例说进行“写某个小动物”的作文教学时,播放“某个小动物”的录像,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觉得有些牵强,录像再逼真,能取代学生在生活中的实地观察、切身感受吗?录像只是短暂、有限的画面,能代替长时间、分时段的细致观察、比较和描摩吗?而且,有了课堂上看电视的方便,学生还能养成平时留意周围事物、细心观察的习惯吗?再比如说对想象力的培养,一幅“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壮丽画面摆在那儿,学生只顾“欣赏”美图,目光、情感和想象都框定在这张机械造作的画上,如何再从优美的文学语言中再创造、再想象、再感知《桂林山水》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魅力呢?这些精美的画面到底是培养了想象力,还是抹煞了想象力?

学语文说到底是学语言,而语言学习的规律应该是老老实实地去语言中学语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范“读”,除了声音外,体态和表情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学生自己“读”,对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些优势恰恰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许多教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虽使学生视觉、听觉受到刺激,然而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片面强调诸如图像、声音等形式,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舍本逐末之举。所以,不管科技如何发展,课程如何改革,语文学习必须牢牢抓住语言学习的规律去进行,仍要注重多读多写多积累及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语文课上不可舍本逐末,不可让过多的课件占用了大量的学语言的宝贵时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当用则用,不必用则不用。谁能否认过去一本书、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许多老师也同样打造出了无数精彩的语文课堂,培养了很多语文水平高的学生。只有牢牢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恰当适时地使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最大化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总之,多媒体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请记住: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千万不能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