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精选5篇)

时间:2023-08-06 11:27:19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健康生活;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03

1儿童生活现象扫描

早晨上学,总有一些学生在车上吃早饭,快到学校路段时,匆匆啃上两口下车。这样的饮食方式怎能保证消化吸收的质量,这样的早餐质量如何保证半天学习和锻炼的营养和能量。在升旗仪式集会的时候晕倒的学生中,多数是早饭吃得少,个别是没吃早饭的。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体质必然下降。

学生不小心崴脚了,韧带或肌肉拉伤了,他们不懂得处理的方法,有的忍痛继续活动,有的坐在地上揉揉疼痛部位。跑完步后,就地坐下,甚至躺下,根本不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向前摔倒时,不懂得向前顺势滚动,习惯用手撑地,往往造成骨折。

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作为一名体育与健康课的老师,应该让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必备的知识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能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儿童健康生活需要哪些知识

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丰富多彩,可谓浩如烟海,教学中只能选择少数一部分必须传授的知识。而本文要探讨的儿童健康生活需要的知识也是属于必须在体育课中学习的。儿童现在和未来健康地生活是与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密不可分的,我们体育教师应将儿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为教育资源,与相应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让他们感受到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的意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那么,究竟哪些体育与健康知识是学生健康生活需要的呢?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三大类: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营养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安全运动的措施与预防。(详见下表)

3如何有效地教学儿童健康生活需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

3.1在实践案例中渗透

实践教学是体育知识的主要传授平台,主要方法是结合一些教学环节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渗透。如在课堂开始部分要检查学生的服�b和鞋子是否合适,口袋里有无尖锐物品等,在对学生提出安全要求的同时并让他们懂得由此会造成相关的危害。在准备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明确不同的运动要做不同的准备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受伤,还可以更好地在运动中得以发挥。在基本部分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在体验各种动作的基础上知道相关动作对身体的锻炼作用,熟悉锻炼方法,为以后的锻炼打下基础。总之,让学生在知道应该怎么做的同时,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体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底,有备无患,要到用处,信手拈来。只要体育教师具备将基础知识渗透在实践教学中的意识,始终贯彻并加以坚持,随着时间的积累,所传授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是海量的,而且会是学生印象深刻和牢固的。因此,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渗透体育知识的做法,是一种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做法,是以运动规律指导体育实践的做法,是受学生欢迎的做法。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很多内容与学生的运动实践和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应该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比较典型的案例,有针对性地教学,通过这些案例的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思考和讨论,并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相应的解决方法。比如扭伤后,大多学生不懂得正确处理方法,有的继续运动,有的还要搓揉扭伤部位,有的马上去贴止痛膏,由于处理不当,会使扭伤部位更加肿胀,直接影响恢复。正确的方法是:扭伤后要立即停止运动,马上进行冷敷处理(可用冷水或冰袋),抬高伤肢,过24小时后情况缓解时才能热敷或贴止痛膏。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不少诸如此类的生活方面的小误区,关键是我们要及时去发现,及时去分析,让学生懂得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而应该怎样做。这样教育,我们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结合突发事件,进行教育。

3.2在媒体辅助中增效

体育教师应精心准备每一节室内理论课,因为室内理论课是传授体育知识的主战场。在室内理论课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如在营养方面知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让他们感受到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对于有些营养知识,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关注的程度不同,则采用网络教学法。课前设计好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带着任务在无穷的资源库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进行有关青春期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录像片段,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体育教师应将重点传授的体育保健知识精心制作PPT,将一些学生难懂的知识用动画、图文并茂等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有效地消化吸收相应的知识点。

体育教师还可以借助媒体开设体育欣赏课,体育欣赏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运动兴趣,熟悉技战术和规则。欣赏教学一般采用评论欣赏和随机欣赏两种方式。评论欣赏的方法适合于小学的高年级,随机欣赏适合于小学的低年级和中年级。评论欣赏要求教师在课前精选一段篮球、足球等体育比赛的视频,上半节课让学生欣赏,下半节课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评论,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球队,来评论自己一方或对方的优点及缺点。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技战术基础,而且在欣赏比赛前可以先抛出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评论欣赏有利于学生熟悉技战术,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比赛的欣赏水平。随机欣赏可以安排在重大比赛期间观看现场直播,也可精选一些视频进行播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体育比赛的常识,学会欣赏体育比赛。在欣赏比赛的过程中,老师就是一位现场的讲解员,要把一些专业的术语进行解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看得懂比赛。在欣赏过程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在我的精彩讲解中不时地冒出一个个小问题,好多是与比赛方法、规则有关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能掌握不少运动知识。【2】我还要求学生课后能陪爸爸妈妈看一场相同项目的比赛,并做一回小小讲解员。3.3在养成教育中培养

作为终身体育基础的学校体育应当是一种重在养成的教育。学校体育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生活习惯、生活技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是蕴涵着“生活习惯”的教育,这些教育可以“内化”并付诸学生的生活实践。因此,学校体育可以使学生热爱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不仅在课堂中进行,也要结合学生生活的一点一滴进行。如每天放学时,总能见到不少学生边走边喝着牛奶,我碰到后总要向他们教育一番。让他们明白空腹喝牛奶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因为空腹喝牛奶不利于营养的吸收,喝牛奶要在腹中有淀粉类食物的基础上,最好是在早餐时或晚饭后、睡觉前。他们听我讲后,基本能做到把牛奶带回家去。又如有的学生经常不吃早饭上学,有的边吃饭边看电视,有的吃过饭后马上做作业等,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关研究显示,家庭成员的生活体育习惯与小学生的生活体育习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小学阶段,儿童在生活体育活动方面并不具有完全的行为自主能力,其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受外界特别是家庭成员行为习惯的影响。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的家长陪同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主行为能力有所增强,家长陪同率下降,调查发现,家庭成员有生活体育习惯的小学生有规律地进行生活体育行为习惯的比例较高。面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趋下降的趋势,除了学校体育途径外,家庭也应肩负起一份责任,要高度重视,与学校体育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小学生体质问题。【3】家长要重视学校在平时和寒暑假布置的体育作业,监督引导孩子完成。有体育特长和锻炼习惯的家长要发挥自身优势,影响孩子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如现在朋友圈流行的晒行走步数也可以让孩子试试,激发孩子的兴趣。不少家�L在儿童时代能熟练地玩一些民间体育游戏,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因为,民间游戏是一种健康有益的游戏方式,其种类繁多,趣味性强,能够促进少年儿童身心愉悦发展和智力发展;而且民间游戏简单易学、对器材场地要求不高,适合学生课余和闲暇时进行。亲子同玩民间游戏,既能有效锻炼身体,还培养了亲子感情。

3.4在多元评价中巩固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家长参与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002-01

儿童社区预防保健工作对保障社区儿童健康、促进儿童正常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家长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其预防保健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成效[1],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进一步加强儿童保健工作,对本辖区内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小区内的婴幼儿及家长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80例婴儿中男婴儿46例,女婴儿34例,年龄3~12个月,平均年龄(5.9±2.1)个月,80例家长中男性21例,女性59例,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7.6±2.3)岁;观察组80例婴儿中男婴儿44例,女婴儿36例,年龄3~12个月,平均年龄(5.7±2.2)个月,80例家长中男性19例,女性61例,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6.8±2.5)岁,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家长文化水平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健康教育,包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二楼楼道内张贴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宣传画,制作板报并按时更换,发放儿童健康教育手册,在疫苗接种日向家长进行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的教育等。观察组给予特殊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实施健康教育前由儿童保健科相关专家对担任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系统培训,促使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掌握儿童保健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实施准则、调查问卷发放方法及实施健康宣教过程中应注意事项等,提高工作人员健康宣教水平;(2)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小儿感冒、腹泻、湿疹、小儿佝偻病的预防与治疗、婴幼儿贫血的预防与治疗等婴幼儿常见病预防与治疗,生长发育监测的意义、婴儿各月龄体重、身高正常值,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辅食添加时间、原则等,Ⅰ、Ⅱ类疫苗种类、各类疫苗接种时间、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3)健康教育形式:根据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兴趣爱好等采用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教;定期开展儿童保健相关知识讲座,通过专家宣讲、播放录像带、组织家长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注意了解家长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根据家长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实施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知识讲解;采用电话、短信、QQ群等联络方法为家长提供健康咨询,耐心解答家长疑惑,建立起与家长间的信息反馈、互动系统,丰富家长的儿童保健知识。1.3 评价指标采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制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生长发育监测、常见病预防、母乳喂养与营养和疫苗接种四个项目;调查统计婴幼儿定期健康体检的参与率及婴幼儿定时接种疫苗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婴幼儿定期健康体检参与率及婴幼儿疫苗按时接种率以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比较,P

2 结果

2.1 两组家长健康教育前后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比较 两组家长实施健康教育后,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均较实施健康教育前有明显提高(P

3 讨论

婴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随着婴幼儿活动能力逐渐增强,接触感染源的机会也逐渐增加,因而婴幼儿时期的预防保健工作十分重要[2]。家长是婴幼儿的监护人,其对预防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效果,对婴幼儿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而以往有调查研究发现,国内婴幼儿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参与儿童保健的积极性较低[3],从我中心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实施健康教育前,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均较低,因此加强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十分必要。

我中心在一般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健康宣教,对婴幼儿家长实施特殊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采用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对家长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从实践结果来看,实施系统化、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后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婴幼儿定期健康体检参与率及定时接种疫苗率明显高于一般健康组,表明对家长实施综合性、系统性的特殊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婴幼儿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提高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积极性,促使家长配合儿童预防保健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红芳.健康教育对预防保健的促进作用探讨[J].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12):43-43,44.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性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 学校; 社会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1]。性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传授给青少年关于性器官、性发育、性举止、性生殖以及性卫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那么健康的性心理就是作出正常的性思维、正常的。

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致使“留守儿童”这个新的弱势群体诞生。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2]。随着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留守儿童的性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殖健康教育问题

在当今愈来愈凸显1.1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

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们大多生活在父辈老人的身边,这些老人多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些老人大多基础教育水平偏低,教育观念落后且保守,不具备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教育理念,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仅限于解决温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发展教育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所以有问卷显示,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一般表现、学习、品行和情绪感受上比非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的滞后趋势凸显。当前各种非主流性文化的传播,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殖健康问题。

1.2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要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以培养

如今在广大农村,打工父母对子女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外出后,头脑考虑的仅是如何赚钱供养家庭的支出,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态,特别是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个令人堪忧、而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父母长期与孩子分离,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盲区。

1.3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责任教育

幼儿期教育要保护和善待自己的生殖器官、珍爱生命。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责任教育。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思想情感交流,缺乏性心理责任教育。在人格方面,自尊水平低,应对方式消极,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比非留守儿童差。青春期留守儿童处于突变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青春期是他们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性健康教育方面,极易受当今各种信息渠道、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影响。影视作品和畅销小说中含有的内容极易被正处于青春萌动的农村留守儿童模仿。由于家庭性安全教育的缺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遭受害的危险大大增加。

1.4学校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落后于留守儿童的性态度和他们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有资料发现学生的青春健康知识、性心理、性生理知识存在许多问题、盲点和误区。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教科书上生理常识的教育,与孩子平常在快捷网络、影视中接触的过于暴露的内容是不同步的。其间就缺乏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渡过程――家庭与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青春期发育、性生理、避孕、感染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AIDS)及其他生殖健康知识宣传的较少,致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受当前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对的态度日益开放,导致STD/AIDS(HIV)的感染率、少女妊娠和人工流产的发生率上升[4],损害了身体的健康。

2家庭应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

性心理健康教育2.1家庭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早期性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健康的形成有很关键的作用

家庭早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与否、开展的方式方法等因素均影响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3]。我们应该意识到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是任何人不可替代的。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孩子表面上不受伤害,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构建一生的健康与幸福,要让孩子形成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良好的心态、高尚的性人格。因此,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打工父母应该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学习掌握一定的性科学知识和教育方法,懂得孩子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认识到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小开始,必须与文化思想、人际关系和自信心等方面的教育同步进行,父母正确的引导和恰当的答复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性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更是指导和帮助。

2.2父母应将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接受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

遵循平时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和习惯,做到大方、客观、自然讨论性方面的话题,做到看似无心,实则有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将性教育表现得很严肃或神秘,让孩子不敢说真话。孩子们最渴望的是从家庭中获得相应的性心理健康知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农村留守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其父母还应该教育他们从道德层面上避免,在性价值观、性人格、性道德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还可以充分利用假期积极创造条件同孩子一起参观计划生育图片展览,或通过影视资料直观了解性知识,并与孩子一起讨论,消除他们对异性的神秘感。对性方面要从思想上进行升华,培养出富有思维、更全面、更优秀的下一代。

3学校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3.1学校要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殖健康现状,应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关注他们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著名少儿卫生学专家叶恭绍教授指出:“从我国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情况来看,身高已经比过去提高了,性发育也有了提前,性卫生知识的教育自然也应该随之提前。”现在有的女孩在10岁左右就来了月经,因此提前给孩子讲性卫生知识,无论对生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都会有好处。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教育工作者要突出研究并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动向,对早恋的信号要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要把一般的异性正常交往和早恋区分开来,不要轻易地把早恋与思想落后、品质恶劣划等号。学校要注意发现分析留守儿童的青春健康知识、性心理、性生理等方面的问题、盲点和误区。尤其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处于懵懂好奇状态,应及时给予全面的性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减少青少年STD/AIDS(HIV)的感染率、少女妊娠和人工流产的发生率。

3.2学校要向留守儿童提供适宜的性心理健康服务场所(可以推荐医院的生殖保健门诊)

对于中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性教育,重点应在性道德教育方面。应教育他们学会男女之间的正确交往,使之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正确处理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要自尊自爱,使中学生男女之间保持正常的交往。老师要尊重青少年的感情,加强性教育,尤其是性德育和人生理想教育。绝大多数青少年是积极要求进步向上的和通情达理的,恰当的指导、良好的教育方法必然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学校要建设一个文明的、科学的性文化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健康的,宽松的男女交往环境。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教科书上生理常识传授,应通过正规途径对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发育、性生理、感染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AIDS)及其他生殖健康知识宣传。学校还需积极寻找教育对策,动员社会、家庭多方因素,加强对留守儿童青春期问题的疏导和教育力度,使性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发育同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社会应该公开性心理健康教育

4.1社会应该公开性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知识、性态度、应用、性传播疾病(STD)的宣传,尤其突出预防艾滋病宣传

青春期留守儿童正处于性意识觉醒、性机能成熟的阶段,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是模糊的,所以社会应该让留守儿童了解性传播疾病的途径及其危害性。还要利用图片,画廊等条件,利用媒体宣传性心理健康与卫生知识,使他们学会防卫亲身、调节亲身、发展和妥善亲身,更好地避免在成长发育期间引起性心理疾病和性心理掩盖。在学校和社会要开展男女留守儿童共同参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客观上为他们提供了正常的交往机会,使他们可以逐步认识到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是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破除那种男女交往必然发展到性的错误观念,使得男女交往从一开始就避免出现性敏感等异常心理。

4.2性文化是每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性伦理是社会道德中最敏感的一个领域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性文化、性道德的高低,是衡量这个民族、国家道德与文明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性心理健康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村留守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他们对性抱有正确的态度和情感,能够自觉调解和克服不良情绪,正确看待性生理心理现象,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恋爱婚姻和毕生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5]。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升留守儿童的性道德,避免性犯罪,维持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栗九红,刘玉娟.心理健康.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09-10.

[2]辜胜祖,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新农村,2011, 16.

[3]陈昌霞,张洪峰.家庭早期性教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与研究.中国性科学,2012,21(04):45.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口腔健康教育;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行为;乳牙;龋病;患龋率

[中图分类号] R473.78;R78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2-0129-04

我国学龄前儿童存在患龋率高、口腔健康行为养成率低的现象[1]。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全国5岁儿童患龋率为66%,龋均为3.09。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是预防龋病的有力保障。而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理念可能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2,3]。本调查选择杭州主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两所幼儿园,研究对象分别是主城区儿童和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儿童,分别进行口腔龋齿检查和家长口腔健康教育,并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3月在杭州市两所公立幼儿园:一所位于主城区,抽取124名儿童,其中男童67名,女童57 名,年龄3~6岁,平均4.5岁;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幼儿园),抽取137名儿童,其中男童64名,女童73名,年龄3~6岁,平均4.5岁。2016年3月对这两所幼儿园再次进行口腔龋病检查,主城区幼儿园共抽取123名儿童,其中男童67名,女童56名,年龄3~6岁,平均4.5岁,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共抽取122名儿童,其中男童60名,女童62名,年龄3~6岁,平均4.5岁。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在口腔健康教育前、后分别对两所幼儿园的儿童进行口腔检查。检查项目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诊断标准进行记录[4]。检查在人工光源下,以视诊结合探诊的方式进行。检查器械包括平面口镜和CPI探针。分别记录乳牙龋坏牙数(decayed teeth,dt)、乳牙因龋缺失的牙数(missing teeth,mt)、乳牙因龋充填的牙数(filling teeth,ft)。计算乳牙龋均(人均乳牙龋坏、因龋缺失及因龋充填的牙数,dmft/受检人数)、龋补充填比[因龋充填的牙数与患龋牙数及因龋充填牙数总和的百分比,ft/(dt+ft)×100%]和患龋率(患龋人数占受检人数的百分比)。

1.2.2 质量控制 调查前统一诊断标准,4名检查者经过标准一致性实验,Kappa值均>0.8,并且由高年资医师负责质量监控。两所幼儿园检查均由同一批医生完成。

1.2.3 健康教育方法 针对幼儿家长和老师开展持续一年幼儿口腔知识讲座,每月一次,每次20 min,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内容涉及(1)胚胎期乳牙恒牙的发育;(2)乳牙的重要性;(3)龋齿是怎么发生的;(4)为什么要刷牙?何时开始刷牙?(5)正确的刷牙方法;(6)乳牙龋齿的危害;(7)儿童定期口腔检查的重要性;(8)乳磨牙窝沟封闭的意义;(9)甜食与龋齿的关系;(10)如何让宝宝爱上刷牙;(1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12)正确的口腔保健理念等。每月举行一次幼儿刷牙比赛;给家长发放口腔健康知识小册子及折页等宣传资料,教室内张贴爱牙刷牙宣传画,组织儿童观看爱牙刷牙动画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乳牙龋指数用dt、mt和ft表示。群体患龋情况用龋均和患龋率表示,龋补充填比表示乳牙龋得到治疗的情况。

2.1 杭州市两所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均、患龋率及龋补充填比比较

口腔健康教育后与之前相比,主城区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均(t=0.023,P=0.037)和患龋率(χ2=8.569,P=0.024)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城区幼儿园龋补充填比在健康教育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37,P=0.012),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患龋率和龋补充填比在教育前后无差异(P>0.05),仅乳牙龋均呈下降趋势(P0.05),龋补充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杭州市两所幼儿园儿童乳牙dt、mt、ft及构成比比较

两所幼儿园儿童在健康教育后,龋齿均数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杭州市伤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失、补人数百分比及构成比比较

健康教育后,主城区幼儿园乳牙龋坏人数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3,P=0.041);因龋乳牙缺失人数百分比持平。健康教育后,主城区幼儿园龋齿充填人数百分比明显上升(χ2=6.875,P=0.032),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上升不明显(P>0.05)。健康教育前,两所幼儿园d、m和f人数及构成比无差异。健康教育后,主城区幼儿园的ft人数和构成比明显高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χ2=6.214,P=0.023)(表3)。

2.4 杭州市两所幼儿园性别对乳牙龋均及患龋率的影响

两所幼儿园男女生龋均及患龋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3 讨论

龋齿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危害巨大。由于乳牙髓角高,髓腔大,根管粗,一旦龋病累及牙髓腔,牙髓病会快速发展形成根尖周病变[5],引起根尖周组织的肿胀,疼痛,患儿不能咬合,对进食和消化均会产生影响,不利于儿童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6]。长时间未受到控制的根尖周病变甚至可能引起儿童颌骨和牙弓的发育异常,导致恒牙列萌出后牙列不齐,给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均会带来负担[7]。但家长常常认为乳牙总是要换的,忽视乳牙龋坏的危害[8]。因此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的引导和监督[9,10]。有研究表明家长让儿童越早开始刷牙并坚持早晚刷牙,用正确的方法刷牙,其防龋效果越好[11]。本研究针对杭州市主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两所幼儿园儿童家长进行为期一年的口腔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口腔保健知识、正确的刷牙方法、正确的护牙爱牙理念、乳牙的重要作用等,以期提高儿童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认知度进而引导学龄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并探讨其对学龄前儿童龋病状况的影响。

本调查结果表明,口腔健康教育后,主城区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均和患龋率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健康教育前、后主城区幼儿园儿童乳牙龋均和患龋率均低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城区幼儿园龋补充填比在健康教育后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结合部幼儿园患龋率和龋补充填比在教育前后无差异,但乳牙龋均呈下降趋势。家长经过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了口腔保健知识认知度,能够正确认识乳牙的重要性,关注幼儿的口腔卫生健康,引起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的改变,乳牙龋均和患龋率呈现下降趋势。然而目前,从幼儿园教育开始的健康教育活动不多,重视力度不够,因此建议政府重视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12,13]。口腔健康从娃娃抓起。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应制定合理的计划,纳入常规,并扩大范围到社区[14]。

本次调查发现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的患龋率和龋均均高于主城区幼儿园,而龋补充填率却明显低于主城区幼儿园。且在口腔健康教育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的乳牙龋补充填率并无明显改变。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父母多为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口腔保健意识欠缺,收入相对有限,对子女口腔健康的投入欠缺。由此可见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口腔健康教育接受度、对口腔疾病状况的重视度以及对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投入度均与学龄前儿童口腔龋病情况相关[15]。

对乳牙龋均构成比和乳牙龋失补百分比深入分析表明,健康教育后,患龋牙齿均数依然占据较高的比例,因龋缺失牙齿均数比例较低,但龋补充填比依然不太理想,尤其在城乡结合部幼儿园。这提示虽然健康教育后学龄前儿童的龋均和患龋率有明显下降趋势,家长对乳牙龋坏的危害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杭州市的儿童龋病防治策略仍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口腔保健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失牙人数的下降表现缓慢,但龋齿充填人数的变化可以出现的更早。对儿童家长应进行持续不断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继续提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把口腔卫生知识教育纳入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广泛参与。对经济困难家庭政府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改善学龄前儿童龋齿治疗情况[16]。

有关性别与龋病的关系,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大多数调查显示乳牙患龋率男性略高于女性[17],但本次调查中男女儿童患龋率与患龋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内部分省市调查结果一致[18,19]。

本研究表明,对幼儿园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可以增进儿童及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认知度,是督促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口腔卫生行为可改善儿童患龋状况的有力措施,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幼儿园及农村留守儿童幼儿园更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20]。

[参考文献]

[1] 陈玲,张忠良. 2299 名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的调查[J]. 广东牙病防治,2014,22(11):579-582.

[2] Miller E,Lee JY,DeWalt DA,et al. Impact of caregiver literacy on children's oral health outcomes[J]. Pediatrics,2010,126(1):107-114.

[3] Vann WF Jr,Lee JY,Baker D,et al. Oral health literacy among female caregivers:Impact on oral health outcomes in early childhood[J]. J Dent Res,2010,89(12):1395-1400.

[4]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调技术指导组.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0.

[5] Theocharopoulou A,Lagerweij MD,van Strijp AJ. Use of the ICDAS system and two fluorescence-based intraoral devices for examination of occlusal surfaces[J]. Eur J Paediatr Dent,2015,16(1):51-55.

[6] Llena C,Leyda A,Forner L,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early carious lesions and diet in children with a high prevalence of caries[J]. Eur J Paediatr Dent, 2015, 16(1):7-12.

[7] Horowitz AM,Kleinman DV,Child W,et al. Perspectives of maryland adults regarding caries prevention[J]. Am J Public Health,2015,105(5):e58-e64.

[8] 白云洋,张笋. 天津城区学龄前儿童及家庭口腔健康行为[J].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3):343-345.

[9] 翁金龙,凌广慧,徐天婷,等. 口腔卫生宣教和强化刷牙 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的影响[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3,27(4):193-195.

[10] Ghazal T,Levy SM,Childers NK,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arly childhood caries incidence among high caries-risk children[J].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2015, 16(2):317-326.

[11] 张媛媛,石兴莲,程华刚,等. 遵义市城乡儿童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7):4439-4441.

[12] 慧兰. 兰州市城区3-6岁儿童零食行为现状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5):414-415.

[13] 李香君,周志江,吴贤清. 不同年龄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1,27(6):691-692.

[14] 马艳艳,张轶勋,张瑞,等. 朝阳区托幼儿童口腔卫生习惯及健康教育人员现状调查.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25(3):498-500.

[15] 蒋琳,庄庆明,王金华,等. 重庆市学龄前儿童龋病状况调查[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5):472-475.

[16] 唐琪,王维倩,杨宇,等. 2010-2012年杭州市12岁年龄组儿童恒牙龋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278-280.

[17] 李克增,李雪,胡德渝,等. 780名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调查分析[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6(1):70-72.

[18] 林居红,刘桥,王金华,等. 重庆市5岁儿童龋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2):220-222.

[19] 李秋忠,曾晓娟. 儿童口腔健康促进模式研究进展[J].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4):511-512.

儿童健康教育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8-183-02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经济、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预防接种儿童监护人的知识层次、综合素养参差不齐,许多家长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未引起足够重视,漏种、接种证丢失等情况时有发生,加大了社区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难度。近年来,本院针对新形势特点,加强了对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3年1月本院辖区内有预防接种儿童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将2009年2月~2011年1月有预防接种儿童的家庭1236户作为传统接种组,2011年2月~2013年1月有预防接种儿童的家庭1248户作为健康教育组。两组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组 对每个家庭的儿童监护人实施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促使监护人熟悉预防接种内容、相关疫苗的作用、预防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等。

1.2.1.1 新生儿期的健康教育 在医院分娩的婴儿,深入到产妇床边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给每个产妇发放书面资料,介绍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新生儿要接种哪些疫苗、如何进行接种,特别详细介绍新生儿要接种的卡介苗、乙肝疫苗的适应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选派专人到产妇身边为新生儿进行卡介苗、乙肝疫苗的接种,保证新生儿在出生24h内及时接种疫苗[2]。

1.2.1.2 建立预防接种档案时的健康教育 在婴儿出生1个月内,要求辖区内儿童监护人携带婴儿出生医院提供的《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到预防接种门诊建立儿童预防接种证、接种档案,建档时进一步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宣传我国对儿童实行的预防接种制度,并提醒监护人应积极配合预防接种工作,要认真填写儿童信息,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等内容,必须按预约时间准时接种。

1.2.1.3 接种前的健康教育 (1)每次接种前认真履行告知职责,让监护人了解卫生部制定的《扩大免疫规划范围实施方案》,一类疫苗免费接种,如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等,二类疫苗需自费接种,如水痘疫苗、流感疫苗等。(2)告知监护人儿童必须在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接种,如有身体不适可暂缓接种,接种前日要洗澡更衣,保证接种部位清洁卫生,接种当日不宜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等。(3)告知监护人本次接种疫苗的名称,预防的疾病,接种的禁忌证,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4)认真记录接种日期、受种者姓名、性别、年龄、接种过程有无异常情况等。

1.2.1.4 接种时的健康教育 接种时认真做好心理疏导,解除儿童的紧张恐惧心理、解除监护人的担心心理,告诫并示范讲解正确抱儿童的姿势,防止接种时发生意外损伤等。

1.2.1.5 接种后的健康教育 (1)接种后提醒监护人给儿童穿好衣服,防止受凉,告知必须观察半小时无异常后方可离开,叮嘱监护人儿童回家后要多喝水、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暂时不洗澡,不搔抓注射部位以免感染等。(2)将预防接种门诊室科室及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告知监护人,以便进行接种后的跟踪服务。(3)告知少数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发生一些副反应,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4)告知监护人下次接种时间及接种疫苗等名称,提醒要妥善保管好预防接种证,不能损坏及遗失。

1.2.1.6 日常工作中的健康教育 (1)定期举办有关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讲座,让儿童监护人《传染病防治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相关内容,使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深入社区居民心中。(2)利用社区的宣传栏、电视屏定期宣传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在预防接种门诊室张贴具有儿童特色、能让儿童及监护人看得懂的宣传图片,强化预防接种意识。(3)在社区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如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内容、预防接种家长须知、传染病防治知识等,使居民了解预防接种常识。(4)有目的地到学校和幼儿园进行宣传,引起学生、老师、家长的重视。利用计划免疫日、结核病日、艾滋病日等宣传日到街头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知晓度。

1.2.2 传统接种组按常规方式开展工作 两组均在每年年终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接种儿童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统计每年接种儿童的接种率。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进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接种儿童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

接种儿童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组明显高于传统接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接种儿童接种率

儿童接种率健康教育组明显高于传统接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32,P

3 讨论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健康知识、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

健康意识,从而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及生活习惯的教育形式。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3]。健康教育在各级医院预防接种门诊的工作中也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通过对儿童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使之树立科学的健康观,知晓计划免疫的意义,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3.1 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了接种儿童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

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在预防接种的各个阶段实施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组接种儿童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对预防接种目的、获得接种疫苗通知途径的知晓率均达到了98%以上,但对免费与自费疫苗的种类、疫苗接种前后注意事项、接种疫苗的禁忌证、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的知晓率健康教育组与传统接种组虽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健康教育组的知晓率均未达到90%,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仍要加强对这几个方面的教育。

3.2 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了儿童的免疫接种率

通过在预防接种中开展健康教育,使许多家长更多地了解预防接种知识,由被动接受接种变为主动要求接种,使儿童的免疫接种率达到了99.3%,与国内某些学者的报道相似[4-5]。在预防接种别是针对流动人口家庭重点进行健康教育,使由于种种原因在家中或私人诊所分娩儿童也能及时得到接种,大大提高了儿童的免疫接种率,有效地提高了儿童的抗病能力[6]。

3.3 健康教育的实施对儿童免疫接种安全性的影响

在健康教育中,通过告知监护人在儿童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儿童接种禁忌症等知识,观察能否能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本研究中,健康教育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传统接种组发生5例,因例数少未能作统计学分析。因此,健康教育对安全性的提高有待进一步论证。

综上所述,在社区预防接种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接种儿童家庭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儿童的免疫接种率,是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秋霞,黎娜.对孕妇开展婴幼儿预防接种知识的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8,23(8):69-70.

[2] 杜芳,万桂荣.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门诊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5-49.

[3] 李前风,王秀桃.住院病人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护理研究,2006,20(5C):1401-1402.

[4] 刘学芳.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9):1167-1168.

[5] 刘东梅,陈敏,孙艳丽,等.细节化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江苏预防医学,2012,23(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