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范文第1篇

一、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至今有超过10年,随着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预算改革结构已经逐渐完善,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化特点越来越突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中,预算的编制要依据要关国家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做好实地调查,认真测算,科学编制;最大程度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考核、评价预算编制过程和执行结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基于非营利性质和财务收支情况的会计信息核算,是单位财政收支行为和细节的具体体现。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协调性不足时当我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是问题,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方法模糊、项目支出预算和会计制度不协调、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协调、预算无法满足单位日常支出等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①编制的预算失真,不能准确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这主要与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缺乏沟通有关;②部门预算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预算编制质量不高,难以实现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③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超支浪费等不良现象频出。(2)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①会计核算方法不当,无法反映真实的资产情况;②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不当,科目范围受限,不能完全满足当前会计核算业务的需求;③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质量,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二、事业单位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有效协调

1.规范事业单位部门的核算方法

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对完善预算管理以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解决两者之间的不协调问题迫在眉睫。推进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首先要明确以及规范行政部门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行政单位的经营事项应采用会计集中核算方法,此过程要注意与财政部所规定的会计核算新规定保持一致。事业单位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适当扩大会计科目的涉及范围,通过对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调整和规范保证会计预算的完整性。另外,事业单位应对基本支出范围和项目支出范围进行明确,并对各部分进行会计考核和监督,从会计层面规范行单位的财政支出情况。

2.规范预算编制方法,加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预算编制是反应国家财政资金情况的重要依据,科学地进行预算编制对完善预算管理以及提高资金利用率有着重要意义。其一,要进一步加强预算工作细致化,明确事业单位各部门权责,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延长预算编制工作的时间,并采用当前最先进、最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结合单位部门的基本情况编制最合理、最实用的预算。同时还有建立完善的财务报表制度和有效的反馈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其二,对行政单位的经济事项实用的范围进行界定,并合理运用权责发生制,优化会计核算程序,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现金收支行为,以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其三,加强单位内部控制,不仅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有建立专门监督部门,监督会计核算工作,管控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合理设置预算、核算科目

事业单位预算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突出预算编制的全面化和精细化,预算编制的全面化和精细化一方面要求财务人员熟知会计准则,对会计科目的划分统一口径;另一方面要依据新的预算法,将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纳入到会计核算范畴内,同时要加强支付制度和资产管理。事业单位对会计科目的调整要依托于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此外,财务部门是事业单位的灵魂部门,应加强财务部门与单位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从多方面加大对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力度,在保证单位部门预算完整性的同时提高单位部门预算的透明度,这对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纰漏机制,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纰漏真实性和全面性,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扩大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范围,注意增加事业单位非会计信息的披露,比如事业单位经营过程中品牌的发展形势及受众对服务的满意度等这些方面的信息披露,从而能够从侧面反映事业单位实际经营情况。另外,要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比较容易出现信息舞弊领域的信息披露问题,注重对这些领域信息的披露处理,以便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促进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地发展。

4.提高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

财会人员是在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过程扮演者重要角色,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对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帮助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和掌握会计准则和预算法。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岗位责任感,单位可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通过定期考核评价员工的工作成果。另外,事业单位领导应充分认识到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紧抓预算与核算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完善预算编制方法,降低预算编制风险。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范文第2篇

一、现行财政性缴存款缴存中面临的难点

(一)缴存科目较多且名称不一

从人民银行规定财政性缴存款范围情况看,要求商业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的科目名称、个数较多,在不同系统间也不一致,增加了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的管理难度。据统计,仅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科目就有20个,其中名称相同的仅有财政预算外存款、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待结算财政款项4个,名称不同的有12个。在12个不同名称的科目中,核算内容大致相同的有7个(主要为发行、兑付国债资金科目),核算内容存在包含关系的有3个,为农行的财政性存款科目,工行、中行的财政预算专项存款科目,建行的财政性专项存款科目。同时,不同商业银行间缴存财政性存款的科目数量也不一致,如要求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的科目个数分别为4个、5个、8个、3个。

(二)财政性缴存款具体范围界定不清

一是名称相同科目在不同银行间规定不同。如财政预算专项存款,工行纳入财政性存款缴存范围,而中国银行却纳入一般存款范围。二是名称相同科目在同系统内规定不清。如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中国银行既纳入财政性缴存款范围(科目代号分别为8141、8143、8144),又纳入一般存款范围(科目代号分别为8145、8146、8147)。三是具体核算内容不明确。在人民银行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范围的相关规定中,都只规定调整缴存的科目代号与名称,而缺少相应会计科目具体核算内容。在商业银行没有或不及时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会计科目增减变动文件情况下,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科目使用的准确性难以确定,从而难以准确判定哪些性质的存款属于应缴范围的财政性存款。四是部分缴存要求相互冲突。如财政预算外存款纳入了工商银行财政性存款范围,而在《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银发[1998]118号)中却将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一般存款范围。如仅从规定的缴存科目名称来界定缴存范围,二者相互矛盾。财政性缴存款具体范围界定不清,不利对商业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情况进行柜面监督和现场检查。

(三)个别财政性存款科目存在双重管理

主要是对待结算财政款项实行税收入库与财政性存款缴存管理。目前待结算财政款项核算的资金主要是税款。对于税款,国库部门管理规定要求应于当天(最迟不能迟于第二日)缴入国库,而按财政性缴存款管理规定,在待结算财政款项核算的税款还应该于旬后第五日按旬末余额数缴存财政性存款。这导致在该科目核算的税款须执行税款入库与财政性缴存款两方面的管理规定。对同一笔税款实行税收入库与财政性缴存款的双重管理,造成商业银行需在一定时期内垫付一定数额的资金。如商业银行某旬末该科目余额为10亿元,按国库管理与财政性缴存款管理规定,该行在第二日将此税款上解国库后,还必须在旬后第五日向人民银行缴存10亿元财政性存款。这实际造成了商业银行垫付了10亿元资金缴存财政性存款。就目前反映情况看,商业银行对待结算财政款项实行双重管理反对意见较多,而且经常采取多种方式规避缴存。

(四)缴存范围内科目计息差异大

主要是对应缴财政性缴存款的财政存款,有的按活期存款计息、有的不计息。一是人民银行对有国库业务的商业银行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外专项存款和财政预算外存款三个科目按活期存款计付利息,对没有国库业务的商业银行以上三个科目不计息。二是在国库的商业银行内,人民银行对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外专项存款和财政预算外存款三个科目计付利息,而对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不计息。税务部门对商业银行将待结算财政款项归属在机关团体存款核算并按活期计息的行为予以默认并配合;财政部门对没有国库的商业银行将应缴财政存款的资金纳入机关团体存款核算并计付利息也听之任之。在对相同性质的财政存款实行不同计息管理模式下,趋利原因形成了财税部门与商业银行三方在逃缴财政性存款上有一定默契,增加了监管难度。

二、调整规范财政性缴存款范围的建议

(一)调整财政性缴存款范围

将商业银行在一般存款核算的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统一纳入财政性缴存款范围;对属于应缴存财政性存款的资金,一律不得纳入非财政性存款科目核算;将待结算财政款项调出应缴存财政性存款范围。综合考虑在该科目核算资金最迟应于迟日上解的规定,将此类科目纳入商业银行过渡性科目,以解决商业银行在该科目核算资金实行上解与缴存双重管理的规定,但该科目仍应作为人民银行税收入库情况检点。

(二)规范财政存款科目设置

主要统一规范商业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的一级科目设置。分两种情况:一是有国库业务的商业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可设置财政库款、财政专项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待结算财政款项(未作调整的情况下)、待报解预算收入(过渡科目)、发行(出售)或兑付国家(政府)债券等科目;二是没有国库业务的商业银行或其分支机构设置财政专项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待结算财政款项、发行(出售)或兑付国家(政府)债券等科目。在一级科目下,各商业银行可根据缴存业务情况设置二级科目,特别是发行(出售)或兑付国家(政府)债券科目可根据发行或兑付债券名称与种类设置二级科目。同时,要明确商业银行各科目核算的具体内容。

(三)提高收益促进规范使用科目

在对财政存款计息时,应不分是否国库业务,一律按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所存财政存款金额对财政部门计付利息,同时,适当提高对商业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行为计付手续费的标准。建议对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存放的财政存款,一律按活期利率对财政部门计息,对商业银行缴存财政性存款手续费标准提高到按全年日均余额的千分之二,以适应银行机构管理成本提高的现实情况。通过适当提高财税部门与商业银行收益,减少甚至避免乱用、错用科目行为,促进规范使用科目。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改革;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对预算管理有着直接影响,首先,两者之间的协调性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单位财务人员可以根据预算改革反映出来的单位财政收支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整会计核算工作,保证单位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其次,两者之间的协调性是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保证。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能够保证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对后期合理安排资金运行以及保证收支预算平衡有着重要意义。另外,两者之间的协调性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能力。,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能够保证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这对事业单位履行自身职能,顺利开展公益性事业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至今有超过10年,随着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预算改革结构已经逐渐完善,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化特点越来越突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中,预算的编制要依据要关国家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做好实地调查,认真测算,科学编制;最大程度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考核、评价预算编制过程和执行结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基于非营利性质和财务收支情况的会计信息核算,是单位财政收支行为和细节的具体体现。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协调性不足时当我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是问题,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方法模糊、项目支出预算和会计制度不协调、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协调、预算无法满足单位日常支出等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①编制的预算失真,不能准确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这主要与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缺乏沟通有关;②部门预算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预算编制质量不高,难以实现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③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超支浪费等不良现象频出。(2)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①会计核算方法不当,无法反映真实的资产情况;②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不当,科目范围受限,不能完全满足当前会计核算业务的需求;③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质量,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二、事业单位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有效协调

1.规范事业单位部门的核算方法

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对完善预算管理以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解决两者之间的不协调问题迫在眉睫。推进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首先要明确以及规范行政部门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行政单位的经营事项应采用会计集中核算方法,此过程要注意与财政部所规定的会计核算新规定保持一致。事业单位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适当扩大会计科目的涉及范围,通过对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调整和规范保证会计预算的完整性。另外,事业单位应对基本支出范围和项目支出范围进行明确,并对各部分进行会计考核和监督,从会计层面规范行单位的财政支出情况。

2.规范预算编制方法,加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预算编制是反应国家财政资金情况的重要依据,科学地进行预算编制对完善预算管理以及提高资金利用率有着重要意义。其一,要进一步加强预算工作细致化,明确事业单位各部门权责,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延长预算编制工作的时间,并采用当前最先进、最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结合单位部门的基本情况编制最合理、最实用的预算。同时还有建立完善的财务报表制度和有效的反馈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其二,对行政单位的经济事项实用的范围进行界定,并合理运用权责发生制,优化会计核算程序,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现金收支行为,以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其三,加强单位内部控制,不仅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有建立专门监督部门,监督会计核算工作,管控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合理设置预算、核算科目

事业单位预算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突出预算编制的全面化和精细化,预算编制的全面化和精细化一方面要求财务人员熟知会计准则,对会计科目的划分统一口径;另一方面要依据新的预算法,将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纳入到会计核算范畴内,同时要加强支付制度和资产管理。事业单位对会计科目的调整要依托于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此外,财务部门是事业单位的灵魂部门,应加强财务部门与单位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从多方面加大对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力度,在保证单位部门预算完整性的同时提高单位部门预算的透明度,这对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纰漏机制,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纰漏真实性和全面性,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扩大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范围,注意增加事业单位非会计信息的披露,比如事业单位经营过程中品牌的发展形势及受众对服务的满意度等这些方面的信息披露,从而能够从侧面反映事业单位实际经营情况。另外,要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比较容易出现信息舞弊领域的信息披露问题,注重对这些领域信息的披露处理,以便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促进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地发展。

4.提高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

财会人员是在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过程扮演者重要角色,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对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帮助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和掌握会计准则和预算法。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岗位责任感,单位可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通过定期考核评价员工的工作成果。另外,事业单位领导应充分认识到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紧抓预算与核算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完善预算编制方法,降低预算编制风险。

三、结语

预算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完善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事业单位部门的预算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在肯定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脱节的问题。会计核算是预算改革中的关键一环,两者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对预算改革的顺利进行有机改革成果最大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保证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以上本文对事业单位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有效协调作简要分析,以供同行工作者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舒.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6):48-49.

[2]杨洪.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1):89-94.

[3] 甄彩.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经界,2014,(5):180,190.

[4] 郭秋芳.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中外企业家,2014,(35):68-69.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支出周期;预算会计;改革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预算会计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掀起了发达国家预算会计改革的浪潮。我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预算会计领域里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改革的步伐比较慢。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和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频繁,在政府财政资金应用、对外信息披露等方面已明显地存在不适应,更难以支持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西方国家的支出周期理论对我国预算会计改革还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一、预算会计与支出周期的概念

在我国,传统的预算会计大多定义为:是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为目的,以政府预算和单位预算管理为中心,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用于核算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属于分配领域中的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非营利组织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体系。是政府会计(或公共部门会计)的重要分支,用以记录、计量和报告需要在政府预算中反映的财政交易与事项。这里的财政交易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从事的具有财务意义的活动或事项,比如税收征纳、经济业务的购买承诺、收到对商品和服务与合同条款进行相符性核实、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支付供应商货款等。这里的“具有财务意义”是指可以通过货币形态对财政交易事项进行计量。由此可见,预算会计是反映与核算财政资金运动过程、流向及其结果的会计。财政资金的运动从纳税开始,到业务层付款终结,期间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支出周期就涵盖了付款的全过程。支出周期是指财政预算经过立法机关审批后,预算资金从政府公共部门最后流向商品与服务供应者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财政拨款,终止于公共部门或组织向其商品与服务提供者的付款,这中间还需经历承诺、核实两个阶段。所以支出周期一般包括对预算资金分配拨款与拨付资金、承诺、核实和付款四个阶段。其中,拨款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授权某个政府单位或某个特定目的在一定期间内可开支的法定数额。其可分为确定拨款和分配拨款两个步骤。承诺是指政府、支出部门或机构做出的已经导致财政支出义务发生并且需要在未来某个时候履行的决策或决定。核实指政府或公共部门对供应商交付的商品、服务与所签署的合同和发出的订单的条款进行相符性的核对。付款即公共组织向商品与服务供应者支付款项。其中支出周期中下游的承诺阶段、核实阶段和付款阶段的交易统称为机构交易。预算会计就是用于追踪支出周期各阶段交易的信息系统。通过对支出周期各个阶段记录,预算会计可以用通用的会计语言提供的信息,有效实现预算执行过程监控,评估政府财政状况,对财政风险进行管控以及支持各级财政健康、持续发展。

二、中外预算会计的差异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外预算会计体系存在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预算会计体系的构造基础不同

发达国家以支出周期作为预算会计的构造基础,我国依托组织类别构造。以支出周期构造的预算会计对于相同的经济业务都采用相同的会计科目进行记录,并同时记录预算数与实际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加强了预算的适时监控。而我国是按照单位的组织类别作为预算会计的构造基础,长期以来,虽经演变,但分为财政总预算、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三种会计制度的格局并无变化。会计信息不通用,会计报告加总困难,不同部门核算的信息不同,信息失真。

(二)预算会计适用的范围不同

多数发达国家的预算会计覆盖支出周期的各个阶段,而我国预算会计是由三种互不衔接的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国家预算会计的范围比我国大的多。发达国家的预算会计可以反映应计支出、应计负债这类监控预算过程的信息,而我国预算会计却不能反映,从而造成财政监督职能落空、会计核算不充分、削弱支出控制的有效性、财政风险管理困难、损害公共承诺的可信度和约束力。

(三)对机构层交易的控制机制不同

发达国家大多实行的是一种以集中为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预算会计控制机制,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实行的是高度分散化的会计控制机制。这种机制导致财政部门长期处于只是分配资金的角色,财政监督长期弱化。

(四)会计规范的模式不同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准则规范,我国采用制度规范。准则规范是指指导和规范具体会计活动的文本,是由权威会计主管部门或会计组织定期不定期会计准则来进行的。而制度规范则是指对会计主体的会计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的文本,是由政府制定预算会计制度来进行的。二者相比,准则规范比制度规范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方向

会计是国际的语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下和国际政府间协作加深的大背景下,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势在必行。其实,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财政领域和预算会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改革,比如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政府集中采购、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预算会计改革等等。这些改革举措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与发达国家的支出周期理论预算会计还相差甚远。未来我国预算会计应增强会计信息的国际间可比性,拓宽预算会计核算功能与范围,加强财政部门的监督、管控能力与提高政府公信力。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发展更为全面的预算会计。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扩展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

全面引入支出周期理论,建立追踪支出周期各个阶段交易的全面预算会计系统。改变现在按照单位类别确定预算会计范围,而是将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扩大到支出周期的各个阶段,至少应包含付款和承诺阶段。主要包括预算外资金的营运合并到正式的预算系统中;所有政府实体都应按照相同的分类进行编制和送呈财务与绩效报告;对或有负债进行记录和报告;按时编制和财务报表。

(二)引入应计基础会计和登记资产

或有负债是许多国家财政风险的主要来源,也是现金基础会计下最容易忽视的风险项目之一。或有负债的范围非常广泛,常见的有贷款担保、未决诉讼、挽救陷入严重财务困境的国有金融机构的可能等等。虽然我国各级政府积累了大量的或有负债,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进行全面的计量与确认,使得政府财务状况难以评价。同样的问题也在资产方面,对于政府掌握和控制的资产如何进行鉴定和确认,比如基础设施、自然文化遗产、军事资产、无形资产等。所以引入修正应计基础会计和登记资产,编制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财务报告也是未来预算会计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建立集中性预算会计控制,适时颁布预算会计准则

把现行的财政总预算、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合并,实行由权威部门的预算会计准则,统一核算核心部门和机构层的财政交易,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把三张皮有效地整合为高度统一的预算会计准则,核算支出周期各个阶段的交易,将原来分散的预算控制改变为集中的预算控制,有效提高财政的监督职能和资金使用效益。预算会计准则至少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运用指南,对预算会计目标、主体、核算基础、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具体的会计实务及操作等作出规定。这也是预算会计发展的方向。

(四)开发预算会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未来的预算会计是涵盖支出周期各个阶段、既是核心部门政府整体与支出机构之间的会计联系的通道,也是各种办事流程与控制的网络体系。依托现代化的科技与信息技术,开发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预算会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外部控制者如财政、国库和其他核心部门和内部控制者如支出机构所分享,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活动以及财务与预算的营运效率,并对决策制定提供巨大的便利。其实,这种基于支出周期理论的预算会计改革,在我国已经拉开序幕,试编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政府财务报告,政府会计准则——一般准则的颁布,就是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有步骤的推出的。相信,随着我国国家治理的不断规范与科学化,与世界经济组织和发达国家信息交流的加深,我国预算会计朝着支出周期理论框架构建将进一步加快,逐步构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高效、精准、清廉的财政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雍君.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8.

[2]赵建勇.我国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改革趋势之我见[J].经济科学,2000(01).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范文第5篇

一、项目资金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一)合理计提原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合理计提当期费用,客观反映政府资金的收支情况。

(二)分类管理原则。根据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区别不同类型,对年终结余资金进行分类核算,正确反映资金归属。

(三)明细核算原则。对纳入《**市市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范围的项目资金,采取细化核算科目,分项目设置明细账,实现项目收支一一对应。

二、项目资金的核算范围与要求

(一)项目资金是指纳入政府预算项目库管理的财政预算资金,包括基本建设类项目、行政事业类项目及其他类项目。

(二)项目资金应当与其他预算拨款资金区分开来,分项目设置明细账,分别核算。

(三)凡纳入《**市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资金,仍按现行办法进行会计账务处理。

(四)基本建设类项目仍按现行办法进行会计账务处理。

三、项目资金的会计处理

(一)总预算会计

在批准的部门预算范围内,市财政部门按部门用款计划拨付项目资金,年终无结余。

市财政部门拨付项目资金时,会计分录为:

借: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类—款

贷:银行存款

(二)行政单位会计

1.收到市财政部门拨入的项目资金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拨入经费—项目经费—××项目

实际支付时,会计分录为:

借:经费支出—项目支出—××项目

贷:银行存款

2.收到从市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项目资金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预算外资金收入—项目经费—××项目

实际支付时,会计分录为:

借:经费支出—项目支出—××项目

贷:银行存款

3.年终,预算单位应按照项目进度、合同规定及已由预算安排确定的当年应完工项目,其应付未付的项目资金结转支出,会计分录为:

(1)借:经费支出—项目支出—××项目

贷:暂存款—××项目

(2)以后年度实际支付时,会计分录为:

借:暂存款—××项目

贷:银行存款

(3)该跨年度项目全部结束后,若暂存款资金有结余的,年终将差额部分结转,会计分录为:

借:暂存款—××项目

贷:结余—专项结余

反之,则作相反分录。

4.已完工项目在年终结账时,应将该项目资金的“拨入经费”科目、“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和“经费支出”科目对冲,并将差额部分结转,会计分录为:

借:拨入经费—项目经费—××项目

或预算外资金收入—项目经费—××项目

贷:经费支出—项目支出—××项目

(1)若项目拨入经费大于经费支出:

借:拨入经费—项目经费—××项目

或预算外资金收入—项目经费—××项目

贷:结余—专项结余

(2)若项目拨入经费小于经费支出,需动用历年结余时

借:结余—专项结余

贷:经费支出—项目支出—××项目

5.项目支出属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在项目完工后,应同时作固定资产相关会计核算:

借:固定资产—××项目(分类详细登记)

贷:固定基金

6.预算单位已完工的项目结余资金,应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抵顶以后年度预算经费。

(三)事业单位会计

凡纳入政府预算项目库管理的项目资金,其收支核算在“拨入专款”和“专款支出”专用科目中核算。

1.收到市财政部门拨入的项目资金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拨入专款—××资金—××项目

2.实际支付时,会计分录为:

借:专款支出—××资金—××项目

贷:银行存款

3.年终,预算单位应按照项目进度、合同规定及已由预算安排确定的当年应完工项目,其应付未付的项目资金结转支出,会计分录为:

(1)借:专款支出—项目支出—××项目

贷:其他应付款—××资金—××项目

(2)以后年度实际支付时,会计分录为:

借:其他应付款—××资金—××项目

贷:银行存款

(3)该跨年度项目全部结束后,若其他应付款资金有结余的,年终将差额部分结转,会计分录为:

借:其他应付款—××项目

贷:专项结余

反之,则作相反分录。

4.年终结账:

(1)对未完工项目,“拨入专款”与“专款支出”不结账,在决算报表中将轧抵数暂记“专项结余”,即称为“表结”

(2)对于已完工项目,应先将该项目的“拨入专款”与“专款支出”对冲,会计分录为:

借:拨入专款—××资金—××项目

贷:专款支出—××资金—××项目

(3)完工后结余的项目资金应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年终结账时,应将该项目资金作“专项结余”处理,会计分录为:

年末:借:拨入专款—××资金—××项目

贷:专项结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