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政府会计体系; 政府会计目标; 政府会计要素; 政府会计规范

政府会计的构建是当前我国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政府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主要围绕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及其会计规范进行研究和探讨,主要涉及政府会计体系、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要素、政府会计规范等内容。本文就政府会计理论的相关基本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政府会计内涵及其体系构成

(一)政府会计的涵义

1.政府组织的界定

会计研究应当以社会组织为起点。现代社会把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因此,政府组织是现代社会组织不可或缺的部分。“政府”组织的范围决定了政府会计的范围。《现代汉语词典》将政府定义为:“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在我国,政府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组织是指整个公共部门,包括各级政府、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狭义的政府组织仅指各级政府机关、立法机构、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政府权力机关,不包括事业单位。

政府组织与营利组织相比,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财政性、专用性、组织目标的多重性等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等国家普遍实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行政改革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着新公共管理理论,其主要特征是:(1)现代政府是有限的政府而非全能的政府;(2)现代政府是服务型政府而非管理型政府;(3)现代政府是公开透明的政府;(4)现代政府是诚信的政府;(5)现代政府是绩效型政府(张雪芬,2006)。目前,新公共管理运动已席卷全球,我国也正在进行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政府的功能将逐步向服务型、绩效型政府转变。

2.政府会计的涵义

关于政府会计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从近10年已发表的相关政府会计研究文献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李建发(2002)认为,政府会计主要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和政府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郭磊、郭玲(2005)认为,政府会计是服务于各级政府及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为对象,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政府组织的各种受托财务责任。

(3)张雪芬(2006)认为,政府会计是以政府作为会计核算主体,用于确认、计量、记录政府接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报告政府运行的宏观经济信息以及政府对公共财务资源管理业绩及履行受托责任的会计系统。

(4)景宏军、王蕴波(2008)认为,政府会计是反映、核算和监督政府单位及其构成实体在使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过程中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管理系统。

(5)曹越、赵西卜(2011)认为,政府会计是对政府财政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解除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并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控制系统。

以上几种观点都明确了政府会计的对象(政府单位财务收支活动)、政府会计核算程序(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和政府会计目标(反映政府单位的受托责任),但在政府会计包含的内容、政府会计对象和政府会计目标表述上有一定的差异。笔者认为:政府会计是现代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府预算管理为中心,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和政府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专门会计。因此,政府会计的本质是满足信息使用者反映政府及政府单位财务收支活动与预算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

(二)政府会计体系的构成

政府会计是为政府组织服务的。政府会计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性、层次性和结构性,体现政府会计基本特征的会计系统。政府会计体系的构成可以从政府会计的适用范围和政府会计功能两方面进行考察:

1.从政府会计适用范围看政府会计体系的构成

目前,从政府会计适用范围看政府会计体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广义的政府会计等同于传统的预算会计,包括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以及参与组织各级财政总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等;狭义的政府会计仅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上这两种观点的焦点是事业单位会计是否属于政府会计的范畴?笔者认为,如果单纯从经费领拨款关系来划分,事业单位应属于政府会计的范畴。事业单位的本质是介于政府组织与营利组织之间的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虽然提供准公共产品,但具有公共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体系,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王庆成(2004)认为,在会计这个大系统中,首先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两个系统,非企业会计又可划分政府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等就是政府会计。从2012年财政部新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看,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上与政府会计有较大的不同。也有学者认为,只有符合“政府主体”的界定标准,即从事的活动属于非市场性和资金的来源属于强制性征收的事业单位才能纳入政府会计范围(叶龙、冯兆大,2006)。事实上,这种具有被授权行使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在现实生活中将越来越少。因此,事业单位会计是介于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的新型会计,既与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有相同之处,又有其本质的不同(李定清,2003)。从发展趋势看,传统的预算会计必将向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转变。

2.从政府会计功能看政府会计体系的构成

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是监督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提高财政透明度,评价政府绩效和解脱受托责任。从政府会计功能类型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二元论”、“三元论”和“四元论”三种学术观点。

(1)“二元论”:该观点认为政府会计体系由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构成。持这种观点的主要学者有:路军伟(2007)在其博士论文《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研究》中提出建立包括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在内的双轨制政府会计;张奇(2007)主张,将政府会计系统划分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与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发挥两类不同会计系统的各自的优势功能;曹越、赵西卜(2011)认为,政府会计可以划分为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以满足内部信息使用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信息需求。

(2)“三元论”:该观点认为政府会计体系由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成本会计构成。持这种观点的主要学者有:腾绍娟(2008)主张建立以支出周期为框架构建全面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以财务会计要素为框架构造政府财务会计系统和以绩效评价为目标构造政府成本会计系统;荆新(2009)提出了“三元系统”观点,认为政府会计体系应以财务会计(基本功能是提供整体财务状况信息)为主导,融合预算会计(基本功能是提供预算拨款收支信息)和成本会计(基本功能是提供业务、项目成本信息)。

(3)“四元论”:该观点认为政府会计体系由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政府成本会计和政府管理会计构成。持这种观点的主要学者有:景宏军、王蕴波(2008)认为,政府会计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政府财务会计、政府管理会计、政府成本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陈劲松等(2008)也主张建立包括政府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内的政府会计系统;李媛等(2009)对此也持相同观点。

从以上三种不同观点可看出,都勾画出了未来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的发展方向,也由此说明,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范围相当广泛,很多政府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与实践。关于上述三种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建立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二元系统”是近期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点。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因主要来自于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系统的需要。近几年,我国推行的部门预算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以及政府采购制度等要求完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以便有效地发挥收付实现制下政府预算管理的控制作用;二是我国目前政府会计环境的变化使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发生了变化。随着我国政府功能向服务型、绩效型政府转变,政府及政府单位的利益相关者更加关注政府运营状况,了解政府债务和或有负债的信息,以及政府资源占用和资源使用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披露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会计信息,政府财务会计系统的建立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当然,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政府会计的功能,建立包括政府成本会计、政府管理会计在内的完备有效的政府会计“四元系统”,是政府会计改革的长远目标。

二、政府会计目标及其构建

(一)政府会计目标的内涵及其定位

1.政府会计目标的涵义

政府会计目标是政府提供财务信息或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或目的,它是指导政府会计准则制定的最高层次,是用于评估现有会计准则、发展未来会计准则的基础。会计目标从本质上讲,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代表性观点,不同政府会计目标决定着政府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或编制财务报告的需求。这两种观点对政府会计目标的分歧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经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而产生的,差异的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职能的拓展。从时间观念看,受托责任观是立足于过去,而决策有用观则面向未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目标应同时满足两方面需求: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即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并存的双重目标。

2.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

关于政府会计目标定位问题,在学术界有不同观点:

(1)“单一目标”观:认为政府会计目标是反映政府或政府单位的公共受托责任。陈小悦、陈璇(2005)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在于实现政府履行职责的高经济透明度。经济透明是指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履行职责所涉及的一切经济方面。常丽(2008)认为,政府财务报告的总体目标应定位于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不是强调决策有用。

(2)“双重目标”观:认为政府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观并存。张琦(2006)认为,政府财务报告目标是提供绩效评价有用信息。一是解除公共受托责任;二是为政府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景宏军(2010)认为,我国政府会计目标正在向“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有助于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双重目标转变。

笔者认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联系的。目前,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都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结合。但考虑到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会计存在的客观基础。因此,政府会计目标应该定位于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导,以“决策有用观”为辅助。

(二)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构建

在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中,政府会计目标通常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向谁提供政府会计信息;二是提供什么样的政府会计信息;三是提供这些政府会计信息有什么作用。因此,政府会计目标要根据我国政府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全面分析政府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以及政府财务报告能够提供的财务信息来构建。

1.我国政府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分析

(1)政府利益相关者,即政府会计的信息使用者。根据我国《预算法》和《会计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政府会计改革的要求,政府会计的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一是立法机关。按照《预算法》的规定,政府预算和决策应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二是监督机关。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三是资源提供者。纳税人和投资者是具体向政府提供财务资源的人,他们非常关心政府财务资源的来源和使用情况以及政府的偿债能力。四是上级主管部门。他们代表政府对所属下级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及财务业绩等作出评价。五是社会公众。政府的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必须对社会公众负责。六是其他使用者。包括经济和财务分析师、媒体、工会组织、政府公务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因此,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广泛性和特殊性。

(2)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需要以下三类信息:一是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情况的信息。政府预算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它代表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以评价政府预算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二是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信息。政府财务状况就是政府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以此评价政府资产结构、债务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政府偿债能力的状况。三是反映政府运营成本和绩效的信息。政府及政府单位在运营活动中也要讲成本效益和工作效率,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服务努力、成本和成就。

2.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层次结构

关于政府会计目标的层次划分,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张月玲(2009)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层次的划分,应借鉴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的观点,将政府会计目标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最高目标三个层次;丁鑫、荆新(2010)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其中总体目标又分为基本目标、重要目标和最高目标,具体目标包括预算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与绩效管理目标;王慧平等(2012)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上述几种观点虽然表述的层次和内容有所差异,但基本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受托责任是政府会计目标的最高目标或重要目标,具体目标是满足信息者使用的信息需求,包括预算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

笔者认为,政府会计目标层次划分,主要考虑政府会计目标的内涵、政府会计的功能和政府会计信息需求等因素,充分体现政府会计目标内在的逻辑性,将政府会计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1)基本目标:就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并存的“双目标”观,在全面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同时,提供有助于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信息,提高政府财政透明度和信息的质量。为了实现政府会计基本目标,必须做到两个转变:一是从内部使用者导向向外部使用者导向转变,以解除内部和外部的受托责任,以此作出科学决策;二是政府会计提供的信息内容从反映合规性导向向绩效评价导向转变,以评价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具体目标:政府会计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具体化。由于政府会计由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构成,相应的政府会计具体目标包括政府预算会计目标和政府财务会计目标。政府预算会计目标是评价政府预算管理合规性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体现了政府预算管理的目标;政府财务会计目标是评价政府财务状况、运营业绩等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作出合理决策,体现了政府财务管理的目标。随着政府会计功能的拓展和信息需求的变化,还应明确政府成本会计目标和政府管理会计目标。

三、政府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一)政府会计要素的分类

1.政府会计要素的涵义及分类

政府会计要素是政府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它既是政府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确定政府财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的基础。划分会计要素的目的是便于会计日常核算,如账户的设置、分类登记并最终形成会计报表。正因如此,政府会计要素又称为政府财务报表要素。

政府会计要素的划分是由政府会计目标所决定的,其会计要素的具体核算内容与政府会计核算基础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政府会计,只能说是传统的预算会计,包括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中净资产包括基金和结余。这种会计要素分类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按不同职能会计主体分别设置;二是会计要素的确认都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这表明政府会计要素是一种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要素。

2.政府会计要素划分的不同观点

目前我国会计学术界对政府会计要素设置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三要素”观:认为政府会计的本质是分配会计,只设置收入、支出和结余三个会计要素;也有学者认为政府会计目标是反映政府履行责任的情况,应该设置政府资源、政府责任和政府剩余三个会计要素。二是“五要素”观:认为政府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需要设置结余要素,只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三是“六要素”观:认为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除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要素外,还应设置结余要素。

以上三种观点都是建立在传统的预算会计体系基础之上,在一个会计主体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收支表会计要素(收入、支出)和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一种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王彦等(2009)称其为“一元结构”的会计要素。这种会计要素划分没有客观分析政府会计的环境变化,更没有遵循政府会计目标和政府会计功能的要求,显然是不够恰当的。随着政府会计目标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其会计要素的划分也会从“一元结构”向“两元结构”转变。

3.完善我国政府会计要素划分的思考

笔者认为,政府会计要素的分类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会计要素要符合政府会计目标的要求;二是会计要素应完整反映政府活动涵盖的会计核算对象;三是会计要素要满足基于不同确认基础的会计报表的需要;四是会计要素的定义应具有普遍适应性。目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包括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两大子系统的政府会计体系,由于两个子系统在会计目标、确认基础的差异,其会计要素的设置也有所不同。即政府会计要素分为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和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二元结构”的会计要素。

(1)政府预算会计要素:政府预算会计目标是评价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履行的受托责任,政府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与政府预算基础的一致性,决定了政府预算会计要素是在收付实现制下设置的会计要素,即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要素。

(2)政府财务会计要素:政府财务会计目标是评价政府财务状况、运营业绩等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作出合理决策,政府财务会计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决定了政府财务会计要素是权责发生制下设置的会计要素,即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属于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和费用属于收入费用表要素。

(二)政府会计要素确认

政府会计要素确认就是将会计事项以一定的项目归为某类会计要素正式记入账户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政府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是会计确认的标准。会计确认的标准是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推导而来的,同时又有助于形成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用以解决编制财务报表的各种问题。

1.资产负债表要素确认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5辑《论财务会计概念》中要求,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信息,要符合4条基本标准:(1)可定义性,即被确认的项目应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如确认资产必须符合资产的定义;(2)可计量性,即被确认的会计要素必须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凡是不能可靠地货币计量的要素都不能加以确认;(3)相关性,即被确认的会计要素应当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可靠性,即被确认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可验证的和不偏不倚的。凡符合上述标准的均应在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的前提下予以确认。因此,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中“资产”和“负债”要素确认要符合“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条件;“净资产”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不存在单独确认和计量问题,它是对资产、负债确认和计量结果的一个综合反映。如果会计信息主要反映政府运营管理的受托责任,则会计确认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如果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则会计确认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见,政府会计要素确认时应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权衡,以保证输出的政府会计信息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2.收入支出表要素确认

政府会计要素中的收入与支出或费用要素的确认主要是通过会计确认基础进行确认。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有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和权责发生制四种模式,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反映不同的财务信息。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对收入与支出的确认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随着我国政府会计环境的变化,必须完善现有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笔者认为,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改革,既要借鉴西方国家政府会计的经验教训,又要符合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和政府会计目标的要求。即实行“双确认基础”:政府预算会计对收入与支出要素的确认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政府预算管理一致;而政府财务会计对收入与费用要素采用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以评价政府的运营业绩和工作效率。

(三)政府会计要素计量

会计计量是对会计要素中的各项目予以货币量化的表现形式。景宏军(2010)认为,政府会计计量是对政府交易与事项的价值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和衡量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认定政府活动中“量”的结构。它使政府财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增强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1.政府会计要素计量模式的种类

会计计量是一个模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计量单位是指计量尺度的量度单位,可以分为名义货币和一般购买力货币两种计量单位,我国一般采用名义货币计量单位。计量属性是被计量对象数量化的特征,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它们各有优劣,但彼此并不完全排斥,往往可以在会计计量时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计量属性,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规定,对会计要素的计量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四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是公共部门主体主要的计量属性。在某些情况下,也允许采用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计量属性。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是依据其与决策有用性的相关程度。

2.我国政府会计要素计量模式的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会计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并以会计核算原则的形式加以规范。如《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十九条规定:“各项财产物质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是会计计量模式中最早出现的,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等优点。但实践已经证明,计量模式的单一性既不能真实反映政府资产的实际价值,也无法反映政府不确定性事项和或有负债,不能全面实现政府会计的目标。在政府会计中,对会计要素项目计量是为了满足政府决策有用并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

况。因此,政府会计目标决定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客观要求政府会计计量模式从现在的单一计量模式向综合计量模式转变。即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共存并相互配合,以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多元化会计信息的需求。

四、政府会计规范及其构建

(一)我国政府会计规范模式的选择

政府会计规范模式是用于指导和规范政府会计信息生成的系统,基本任务是规范会计行为和业务操作。关于我国政府会计规范模式,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制度”模式,主张中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应当立足中国国情,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二是“准则”模式,主张中国的政府会计规范模式应当与国际政府会计趋同,采用会计准则模式;三是“准则+制度”模式,即“混合”模式,主张取准则和制度之长,避其所短,这样也兼顾了国情和国际趋同。

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环境看,“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范模式是现在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政府会计规范模式的现实选择,即我国政府会计规范改革的近期目标是“政府基本准则+政府会计制度”并存,实现两种形式的规范。其主要的理由是:一是“准则+制度”都是会计规范标准,在内容上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表述形式和会计规范的方法、角度有所不同。从规范的需要和执行的效果分析,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准则制度混合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政府会计“双重功能”的作用。二是制度侧重于按会计主体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行为,体现了与预算编制责任主体的一致,有利于政府、部门和单位决算与预算的衔接、可比。三是构建政府基本准则框架下的多层次政府会计制度体系,既反映了准则与制度的融合,又涵盖了西方政府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体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方向。当然,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准则+制度”模式必然向“准则”模式转变,实现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与国际政府会计规范全面趋同的目标。

(二)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规范采用的是会计制度规范模式,即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近期目标就是从“制度”模式向“准则+制度”混合模式转变。由于我国政府会计系统包括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因其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确认基础等方面差异,它们规范模式也有所不同。

1.政府预算会计规范模式

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是以披露政府财政收支为主,反映政府预算管理目标的政府会计子系统,这表明政府预算会计是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的结合。在美国政府预算会计中,预算基础与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完全一致,都采用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与报告的规范由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并予以实施。可见,政府预算会计规范是以“预算执行情况”为层面展开,即预算会计规范用以规范政府的预算活动。因此,我国政府预算会计规范必须符合《预算法》及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借鉴西方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经验,采用“制度”模式予以规范,以此建立统一的并适用于所有预算会计主体的“预算会计与报告”制度。具体讲,就是以《预算法》、政府预算拨款等有关规定为依据,结合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等财政制度改革内容,按照统一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制定并建立一套自我平衡的账户和预算会计报表体系。

2.政府财务会计规范模式

基于我国政府财务会计的目标,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政府财务会计采用“准则+制度”的混合模式。政府财务会计规范体系应当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会计法》、《预算法》及相关法律。《会计法》是会计工作根本大法,是最高层次的规范,是政府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的强制规则。《预算法》是调整国家预算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政府预算收支活动要受到预算法的约束。第二层次: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可以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组成。目前主要任务是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用以指导和统领整个政府会计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基础和财务报告等内容,并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鉴证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第三层次:政府会计制度。在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将目前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及参与政府活动国库会计等合并成为政府会计,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建发.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光忠.关于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建议[J].会计研究,2010(12):11-16.

[3] 丁鑫,荆新.政府会计三元系统初探[J].财务与会计,2011(10):63-65.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内部报告会计;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原则

中国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4-0114-02

一、管理会计的涵义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它是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大组成部分。

管理会计起源于19世纪早期工业革命过程中企业对内部计量的运用。科学管理运动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泰罗通过对工人的工作进行分解分析,为特定产出建立成本标准,并形成了费用预算、标准成本法和差异分析为主的会计管理技术。20世纪早期,纵向一体化的多元经营活动公司出现,为了协调和控制其多样化活动,管理控制实务技术方法的需求应运而生,1920年,杜邦公司对子公司通用汽车公司进行了管理控制系统的革新,形成了多数现代企业使用的组织形式和报告评价体系。由此建立了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管理控制技术系统。

二、管理会计控制的原则

在实践中,管理会计的控制遵循以下原则:

(一)可控性原则

可控性原则要求企业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成为可以通过财务和管理手段控制的指标。

(二)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各责任中心不仅要有明确的责任,还要有完成责任所必需的职权和权力,以及完成责任后所获得的利益和权益,以便调动工作积极性。

(二)例外管理原则

企业的常规事务应通过程序性规范交给下级管理人员处理,高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处理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非程序性决策的例外事项包括几个方面,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从量的角度看,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从时间方面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三)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四)整体性原则

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五)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

(六)可验证性原则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依据的信息本身要能够被验证;二是做出的决策在执行中能够被检验。贯彻可验证性原则,可以判断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便于找出差异和进行差异分析。可验证性既是决策的原则,也是对决策结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依据。

三、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管理会计随着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管理会计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创新管理会计的思想和实务方法,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树立适应发展的新观念

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信息时代后,产品寿命大大缩短,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二)结合环境和组织的变化,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环境和组织的改变意味着应用于决策制定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用途的改变。公司治理自身的特征和状况也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决策层与管理层真正分离,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和功能更加完善,势必会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既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

(三)强化管理会计的应用,推动管理会计和实务的结合

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得到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

(四)改变传统观念,培养企业领导人管理会计意识

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已经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应该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促使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

四、建立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管理会计的核心工作是预算管理,只有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才能真正使管理会计发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核心在于“全面”二字,它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全员”是指预算过程的全员发动,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人人肩上有责任,建立全员的“成本”、“效益”意识;另一层含义是企业资源在各单位之间的一个有效协调和科学配置的过程,通过企业各职能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单位的作业计划和公司资源通过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分清“轻重缓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企业预算不仅包括财务预算,更重要的是包括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全程”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预算管理不能仅停留在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制和汇总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企业战略、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被统称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三驾马车。企业战略确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总体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明确了企业在年度内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这种目标的具体措施,它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具体行动方 案;绩效考核主要是对企业所属分、子公司和各部门、单位以及员工完成全面预算情况进行考核和综合评价,是实现全面预算的手段和方法。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以现金流为核心,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使决策更加符合企业战略需要,能够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关注的问题

1.实施战略保障型的预算制度。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预算管理是分层的。战略保障性预算制度应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公司智力结构为基础,主要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在预算管理中的权责分配问题,这一层级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障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第二层次是以企业经营的管理结构为基础,主要规范经营范围的预权责关系,这一层次制度的目的是保障既定预算目标的执行。

2.确立互动一致的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程序。(1)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在确定战略时常用的方法就是进行价值链分析,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衍生出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可以利用价值链分析的结果在经营信息、经营动因和战略、预算间建立起必要的桥梁;(2)明确关键成功因素及其相应的衡量指标。关键成功因素是促成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明确了实现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之后,从日常经营的努力到战略的成功就变成了一个自然的过程;(3)分配资源。根据实现关键成功因素所需的财力和人力进行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配,战略预算根据战略需要来分配资源,保障资源供给,即预算编制的起点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并据此决定企业应该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从而明确为达到这些目标、从事这些活动需要什么资源和多少资源。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战略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4)确定预算的目标体系和报告体系。根据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和衡量指标来确定多维的预算目标(包括财务与非财务目标)和报告体系,并建立短期性的目标值,用以表示组织沿着所选择的战略道路所取得的进展;(5)监督实施和提供反馈信息,据以修正年度预算或战略计划。通过滚动预算系统,根据外部环境和企业实际业绩对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并编制新的预算。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预算会计;比较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两大分支。预算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它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其他非盈利组织,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和财政性的特点。而企业会计是以营利为目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采用特定方法,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与监督,为有关方面提供可靠、有用的财务信息,与营利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两者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同时也有很多联系。

1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联系

首先,我国政府与各级行政部门事业单位采用的财政供给型管理方式和报账制会计管理模式是与我国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对过去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地拓宽和发展,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变化和加强,绝大部分国有非盈利单位一改过去纯国拨经费收支的局面,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势态,并强调成本核算,从只注重现金收付走上了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的轨道。这一变化导致部分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再者,两者有很多共同点。第一,两者的会计基本假设是相同的,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第二,两者在会计核算的原则上也有相同之处,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第三,两者的会计要素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内容和方法上也有共同点,企业会计要素包括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而预算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2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不同点及其研究

2.1核算基础不同。预算会计采用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企业会计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收付实现制简单明了,对于几乎不发生复杂的经济业务的事业单位以及非营利性组织,能使账务更加清晰明确,但是对于经营性收支,则采用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以应收应付作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以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有时,企业发生的收支业务与交易事项本身并不完全一致,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更真实地反映特定时期的财政状况与经营成果,因此企业在核算过程中采用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

2.2两者会计制度不同。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次在所有者权益列报中,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其收入主要来自等价交换取得,即交换易收入;合算原则有13个分别包括,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谨慎性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权责发生制原则。在会计报表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预算会计制度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其中:资产=负债+净资产;在净资产中,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在会计合算原则中有11个原则,分别为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重要性原则、配比原则、实际成本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在会计报表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

2.3所用的会计科目不同。在处理同一业务时,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分录形式相同,借贷方向相同,但因不同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不同而将有关内容分别记入不同账户。3两种制度转换衔接的基本原则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转换衔接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企业会计制度》为标准进行调整原则、追溯调整原则、符合公认原则、特别处理原则、重要性原则、明确调整程序原则。综上所述,我国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虽然在制度上有很多不尽相同地方,但是两者也有很多联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现行预算会计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公共财政管理需要,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需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政府采购等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未来,预算会计会慢慢向企业会计靠拢,使得自身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孔凡芹.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准则趋同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单价预算;编制

1有关混凝土工程单价编制的分析

混凝土按施工工艺可分为现浇和预制两大类。现浇混凝土工作内容包括: 冲 (凿) 毛、冲洗、清仓、铺水泥砂浆、平仓浇筑、振捣、养护,工作面运输及辅助工作。碾压混凝土工作内容包括: 冲毛、冲洗、清仓、铺水泥砂浆、平仓、碾压、切缝、养护,工作面运输及辅助工作。预制混凝土工作内容包括: 预制冲洗、清理、配料、拌制、浇筑、振捣、养护模板制作、安装、拆除、修整、预制场内的混凝土运输,材料场内运输和辅助工作,预制件场内吊移、堆放。现浇混凝土由混凝土拌制、运输、浇筑等工序单价组成。对于预制混凝土,还要增加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运输、安装工序单价。根据水利工程预算定额的相关规定,使用 “混凝土工程”部分定额应当注意:

1.1有关混凝土材料的相关规定

材料定额中的“混凝土”一项,系指完成单位产品所需的混凝土半成品量,其中包括: 冲 (凿) 毛、干缩、施工损耗、运输损耗和接缝砂浆等的消耗量在内。混凝土半成品的单价,只计算配制混凝土所需水泥、砂石骨料、水、掺和料及其外加剂等的用量及价格。各项材料的用量,应按试验资料计算; 没有试验资料时,可采用定额附录中的混凝土材料配合表列示量,总之一定把握混凝土材料的配制,试验资料的计算在实际中能够凸显其优越性。

1.2有关混凝土拌制的规定

浇筑定额中单独列出“混凝土及砂浆拌制”项目。混凝土拌制定额按拌制常态混凝土拟定,若拌制加冰、加掺和料等其他混凝土以及碾压混凝土等,则按定额调整系数对拌制定额进行调整。混凝土拌制定额均以半成品方为单位计算,不含施工损耗和运输损耗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机械的数量和费用。混凝土拌制及浇筑定额中,不包括加冰、骨料预冷、通水等温控所需的费用,各项规定又应当有相关的规定,这样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就会受到明显的成效,同时也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进行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1.3有关模板的规定

现浇混凝土定额不含模板制作、安装、拆除、修整。预制混凝土定额中的模板材料均按预算消耗量计算,在计算时应当注意相关计算中的变量,以此来掌握各个因素对相关预算消耗的正确计算,它主要包括制作(钢模为组装)、安装、拆除、维修的消耗,并考虑了周转和回收。

1.4有关混凝土运输方面的规定

运输方式与运输机械由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混凝土运输单价,应根据设计选定的运输方式、机械类型,按相应运输定额计算综合单价。混凝土构件的预制运输及吊 (安) 装定额,若预制混凝土构件重量超过定额中起重机械起重量时,可用相应起重量机械替换,台时数不作调整。混凝土运输定额均以半成品方为单位计算,不含施工损耗和运输损耗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机械的数量和费用。预算定额中的混凝土浇筑定额未包括混凝土运输 (包括水平和垂直运输) 费,定额中只列有 “混凝土运输”一栏,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混凝土水平和垂直运输施工方法分别选用相应的定额子目计算。现行定额编制时,已将混凝土运输单列子、目,供灵活选用。为统一表现形式,编制混凝土综合单价时,一般应将运输定额中的工、料、机用量分类合并到浇筑混凝土定额中统一计算综合单价,也可按混凝土运输数量乘以每立方米混凝土运输单价 (只计直接费) 计人混凝土浇筑综合单价)。预算定额各节现浇馄凝土定额中的 “混凝土运输”数量,已包括完成每一定额单位有效实体混凝土所需增加的超填量及施工附加量等的数量。

2混凝土单价预算费用的相关构成

混凝土单价预算费用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税金组成,即水利水电工程中对混凝土预算费用的相关计算主要由上述几部分构成,所以若想节省相关的开支预算,就必须从上述几个方面对混凝土单价预算进行计算。

2.1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指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直接消耗在工程项目上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由直接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组成。直接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这些费用都属于同一类型的费用,即直接工程费用。

2.2其他直接费

其他直接费包括冬雨期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和其他。冬雨期施工增加费指在冬雨期施工期间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所需增加的费用。包括增加施工工序,增设防雨、保温、排水设施等增耗的动力、燃料、材料以及因人工、机械效率降低而增加的费用。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冬雨期施工增加费按直接费的百分率计算。夜间施工增加费指施工场地和公用施工道路的照明费用。夜间施工增加费,按直接费的百分率计算。照明线路工程费用包括在“临时设施费”中; 施工附属企业系统,加工厂、车间的照明,列人相应的产品中,均不包括在本项费用之内。其他费用包括施工工具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工程点交、竣工场地清理、工程项目及设备仪表移交生产前的维护观察费。其中,施工工具用具使用费,指施工生产所需,但不属于固定资产的生产工具,检验、试验用具等的购置、摊销和维护费。检验试验费,指对建筑材料、构件和建筑安装物进行一般鉴定、检查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自设实验室所耗用的材料和化学药品费用,以及技术革新和研究试验费,不包括新结构、新材料的试验费和建设单位要求对具有出厂合格证明的材料进行试验、对构件进行破坏性试验,以及其他特殊要求检验的费用。

2.3现场经费

现场经费包括临时设施费和现场管理费。临时设施费。指施工企业为进行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所必需的但又未被划人施工临时工程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临时设施的建设、维修、拆除、摊销等费用。现场管理费。主要内容包括现场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辅助工资、工资附加费和劳动保护费。混凝土单价预算编制的结果对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预算结果的合理性影响是关键性,必须严格根据水电工程预算编制的相关规定,认真根据充足信息来调整预算中的相关数据,并根据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双重预算编制程序,科学规范的开展预算编制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讲述了有关水利水电中混凝土单价预算编制的相关内容,并阐述了混凝土单价编制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性。首先根据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将混凝土分为现浇和预制两类,并随着两类混凝土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并对混凝土的相关编制,对其相关的规定进行分类比较,然后对混凝土单价预算费用的构成进行了总结,并对各种费用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从上述的内容能够体现出混凝土单价预算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录祥. 浅谈甘肃省水利概算标准的修订思路 [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4,(01) .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第5篇

一、 加快财会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就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计队伍素质远不能适应即将时展的需要,必须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重视会计队伍建设,加强会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企业会计人才的层次架构。

1. 高级决策层。应拥有研究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会计对策和建立符合实际的会计核算、会计控制系统的决策层人才,他们应受过高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企业管理和会计专业教育,具有较高的企业管理和财会专业理论知识,通晓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惯例和国际贸易相关规定,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经济分析预测方法,是企业领导决策参谋体系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职责是:

(1) 研究分析会计工作现状,设计会计政策、会计制度和会计控制制度,并不断的补充完善;

(2) 预测经济技术指标变化趋势,编制中长期、短期经济技术指标计划和预算;

(3) 分析经济活动数据资料,查找经营管理薄弱环节,提出解决解决方案;

(4) 负责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

2. 各功能模块的管理层。企业会计业务是按功能划分成个功能块的,各功能块的管理人才是会计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他们应受过良好(大学本科以上)的会计专业教育,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精通本模块的具体业务,通晓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规定,能够正确理解决策层制定的会计政策、会计制度和会计控制制度的意图,并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将各项政策制度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1) 组织会计人员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企业的政策制度、规定;

(2) 组织日常会计核算,按照管理要求编报各类报表、报告;

(3) 组织相应功能的会计数据分析,编报分析报告;

(4) 负责主管业务的内外沟通和工作协调。

3. 业务主办层。根据岗位分工,负责各自具体核算业务执行的会计人才,他们应受过一定(中等专科以上)的会计专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会计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通晓本岗位的会计核算办法、控制制度,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熟练操作计算机。主要职责是:

(1) 负责本岗位的日常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2) 定期编制符合要求的相关会计报表;

(3) 对本岗位核算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编报分析报告;

(4) 对本岗位的辅助人员的业务进行指导及检查。

4. 辅助层。根据会计业务工作量的需要,给业务主办人员配备的辅助人员,他们受过会计专业培训或是刚进入企业会计部门的大中院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对企业会计政策、会计制度和会计控制制度有一定的了解,有会计资格证书,在主办人员的指导下,能完成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主要职责是:

(1) 在主办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会计核算工作;

(2) 在主办人员的指导下,编报部分会计报表;

(3) 按业务主管或主办人员的要求,收集正确的会计和经济业务数据;

(4) 在业务主管或主办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经济业务分析工作,编报分析报告。

二、 加快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为了规范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财政部起草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现正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适应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完善制度建设,健全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主要内容包括:

1. 与《企业会计制度》内容一致的,符合企业具体情况和特点的会计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2. 会计人员控制制度。包括会计从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要求,会计业务分工,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等内容。

3. 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使用、保管、盘点、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的具体要求;

4. 存货控制制度。包括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产成品、半成品等采购、保管、领用、发出、盘点、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等具体要求;

5. 成本控制制度。包括成本构成要素计量、记录、分配、归集、稽核、内部审计等的具体要求;

6. 销售控制制度。包括销售发式确定、货款回收、发出商品跟踪、稽核、内部审计的集体要求;

7. 资金筹集控制制度。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吸收投资、发行债券等决策、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等具体规定;

8. 投资控制制度。包括投资决策、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等具体规定;

9. 工程控制制度。包括决策、核算、稽核、内部审计等具体规定。

10. 会计电算化控制制度。包括收据录入、复核、网络安全等具体规定。

三、 加快网络环境建设,健全会计计算机管理体系。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将更多地依赖于虚拟的网络,网络经济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将促使企业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促进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的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具体、细致、深入,传统的手工处理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加快完善会计管理的网络建设,健全会计计算机管理体系,包括硬件准备和软件开发。

1. 硬件准备。

(1) 会计信息系统要把企业各部门信息纳入范畴,其信息资源将延伸到供、产、销、库存物料、人力资源、资金调度等各个方面,在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计算机信息网络体系,变传统书面信息传递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共享。

(2) 会计信息系统要具备良好的网络管理功能,网络管理范围既能包括各部门集中在一个区域的常规的局域网方式,也还必须包括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广域网方式,这样形成完备的网络体系,才能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如图所示:

2. 软件开发。

(1) 数据收集的功能模块。企业应根据一盘棋的思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关的数据库进行规划,实现数据共享,开发数据收集模块,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完成各种数据收集。

(2) 预算控制模块。开发出相应的预算控制模块,自动将全年的预算指标根据实际分布情况,分解到各月,对会计人员报警,提醒及时加以控制,在有了完整的价格体系后,我们还可以要求控制模块自动计算实物量的使用数量,变事后控制为事中控制。

(3) 会计分析功能模块。会计分析的主要功能通过编制相应的功能模块程序来自动完成,自动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做出判断。对于超出正常值范围的异常状况要能给出解释说明,并分析异常情况将会产生的影响,同时给出建议的应付措施。

(4) 会计预测功能模块。会计预测在分析多年的会计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找出构成会计要素各因素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编制出内部实物、劳务、费用变化的数学模型,进行符合规律、科学合理的预测,指导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下,进行科学决策。

3. 电子商务系统。信息时代的到来,降低费用,提高效益,将越来越多的依靠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便捷性,应用网络发展电子商务,是一条捷径,商品销售、物资采购、货款结算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既可扩大市场范围,又可节约费用,现在电子商务应用还不普及,抢占商机,率先发展,发展电子商务是个很好的途径。

4. 安全机制。

未来竞争信息起着重要作用,维护数据安全显得十分重要,网络环境下,公司数据安全的威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局域网规模不断扩大,连入网络的机器越来越多,善意、恶意闯入会计信息系统,登录会计专用服务器的危险性越来越大。外部,连入国际互联网,来自全球善意、恶意的攻入几率也很高,对会计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带来严重的挑战,在健全网络体系的同时,加大网络安全机制的建设十分紧迫。

完整的会计信息体系图如下:

四、 建立以分析边际成本、边际利润为基础,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

1. 按管理会计的要求,对成本费用要素重新分类。为了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必须将成本费用按其性态分成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等类别,这与财务会计的成本分类方法不同,要根据成本费用发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部分成本费用要素还要进行分析分解,要建立成本费用要素的分类方法体系。

2. 建立与财务会计并存共享的数据库。管理会计的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根据管理会计的要求,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加工,因此可以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统一考虑各自的需要,建立共享的数据库。

3. 在会计软件中开发管理会计模块。

4. 建立合理的责任中心,推行责任会计。根据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只对成本费用负责,没有收入的车间、分厂考核其成本费用,将他们建成成本费用责任中心;对相对独立核算收入的分厂、分公司等单位,考核其利润,建立利润中心;对有投资权的子公司等单位,既要考核利润,有考核其投资效果,建立投资中心。确定各种责任中心的考核目标,就要根据目标,编制详细的预算,通过对照预算完成情况,分析偏差,查找原因,明确责任,奖罚兑现。

五、 要进行相关会计研究,适应国际环境。

1.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入关临近,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中国加入wto,就得融入全球性的知识经济浪潮,这要求会计在资产核算方面的重点研究无形资产、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