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和指导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和文化保障,语文教学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和充实,从而更好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传统优秀文化中涵盖了多种知识,包括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在渊源留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都可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即为繁荣,为后人的学习和鉴赏提供了素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要求应以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目标,这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作用相吻合。所以当前很多小学均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一部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古人流传下来的礼仪。

虽然很多院校开展了传统优秀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整合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常以阅读古诗、鉴赏古诗文的方式来讲解传统文化,而鉴赏和阅读的只是古诗的一部分或几段话,存在传统文化教育过于片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相对固定,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1 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本教材,对教材中古诗词和文章详细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并达到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品位的效果。例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等等。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传统优秀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过少或过多,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增强学生情操和思想品质而服务。

2.2 合理的选取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教育案例,结合案例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蕴含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通常应用的都是古诗词,对小学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应对古诗词的内容、意象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获取语文课本外的知识,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非常有利。

2.3 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设置和运用也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非常枯燥、乏味。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下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4 借助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涵丰富,在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把握一项基本的原则,即以学生为本,要考虑小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向学生解析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民族特点鲜明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教师应以此为入手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以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等传统的节日为例,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源、发展和庆祝方式,并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这些节日中学到的知识,利用作文的方式总结对这些节日的学习结果。这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均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增强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信心,感受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乐趣。

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定价:48元

推荐语:如何将“霜叶红于二月花”、“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妙处说得令人心服口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究竟好在哪里?《背影》中的父亲“很不潇洒”且“违反交通规则”的形象里蕴含着什么美学问题?薛宝钗、蘩漪、周朴园是坏人吗?在这里,作者细细分析了不下百篇的文学作品,带你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细品经典之美。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定价:58元

推荐语:当前语文教学脱离作品的顽症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有日益扩散之势。无效分析已成为制约语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而对作品的有效分析则是检验语文教师是否优秀的试金石。有效分析的妙处在于:既展示独特的视角,给予方法上的可操作性的深刻启示,引发思维的震荡,同时分析文章本身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孙绍振教授的解读正提供了这种“精微的生成”。

孙绍振:《演说经典之美》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定价:38元

推荐语:本书为作者在东南大学的讲座,根据录音记录稿整理、修订而成,内容包括:

另眼看曹操――多疑和不疑;

青眼看宋江,法眼看武松――人性、神性和匪性;

复眼看鲁迅――杂文家和小说家矛盾;

冷眼看钱钟书――对浪漫爱情的消解;

正眼看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

凤眼看古典诗歌赏析――绝句内部的潜在变幻;

笑眼看中国古典小说――美女难逃英雄关:

慧眼看文学经典――真善美的“错位”;

换眼看幽默和雄辩――“他圆其说”和“逻辑错位”:

天眼看科学家――造福人类还是毁灭地球。

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定价:19.80元

推荐语:站在当代语文课改和学科学术研究的制高点上,与大师真诚对话,洞悉思想的甘苦艰辛:走近大师的心灵,倾听历史的遗韵回声。本书分别对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等四位现代最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全面、清晰地展现了他们的精神实质和对语文教育实践的思考进程。

潘新和:《语文:审视与前瞻――走近名家》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定价:32元

推荐语:这是一本在语文教育领域探新求变、激活思维、引领方向的书。本书对话王富仁、钱理群、孙绍振、曹文轩四位名家,对他们的语文教育观做了系统的介绍与细致的剖析。名家的教育观连同作者的批判,将给语文教师以丰盛的精神享受,对语文教育实践也势必产生深邃、持久的影响。

赖瑞云:《混沌阅读》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出版定价:25元

推荐语:传统语文学科中心主义的弊端主要在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领域,如何处理“建立线性知识体系”与名篇佳作原汁原味阅读之间的重大矛盾?文本解读如何做到“多元有界”?当代的语文课堂如何既超越古代混沌,又超越现代的线性序,而成为容纳线性秩序的更为高级的混沌序?作者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对于历史及当代众多语文教学思想条分缕析,引人深思。

赖瑞云主编:《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 定价:29.80元

推荐语:本书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省级精品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不仅引入了当代教育学的系统理念,而且结合课改以来的偏颇举行反思,以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知灼见,对权威理论加以补充和修正。同时,本书立意的重点之一是实践性、可操作性,对于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的学术争论、学科历史沿革等等都忽略不计,但是,全书仍然理论、底气十足,学术活力一目了然。

王立根:《作文智慧》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 定价:35元

推荐语:真诚对话著名作家、教授――谢冕,孙绍振、曹文轩、叶永烈、高洪波、张晓风、北村、江浩、梁小斌……尽显才华与睿智;40年来,不懈聆听万名学生的作文心声,今天,精心化为200篇学生作文的充满智慧的文本解读;全书告诉你一个答案:什么是作文?作文是跳动着的生命!写好作文靠什么?靠智慧。这就是学生喜欢王老师的原因,是他的学生作文屡屡迎风招展的“秘诀”。

王立根:《我说语文――语文教学退思录》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 定价:26元

推荐语:本书集合作者在各种座谈会上的发言、演讲稿而成。王老师侃侃而谈,和你聊起他从教四十余年逐渐积累的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教什么?教学生写字、读书、作文而已;语文教学之难,难在何处?难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外部环境的压力;内外兼修,根深叶茂,才能做好一个语文老师!

陈日亮:《我即语文》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定价:39元

推荐语:“我即语文”是作者对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自我期许和终生追求。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一个勤于教书、能够教好书的指导者,还应该是一个既能体验语文又能体现语文的实践者。除了语文课堂,他还应该有自己的一块语文校园地,躬身其中,亲知甘苦,自得其乐。他既要用语文育人,更要以语文修身,应该让学生从他身上,看到学到许多更亲切更生动的语文。

俞发亮:《中国学生作文怎么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出版定价:26元

推荐语:这是一本关于“作文争议”的书,“争议作文”实际上是“优秀作文”的特例,它处在“优秀作文”上下左右的边缘上,好像落在边线上的足球。作者精心搜集了近百篇中小学生“争议作文”,它们几乎触及“优秀作文”上下左右的所有边缘底线,从写的内容到写的样式。本书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优秀作文”何以优秀或何以不能优秀的种种规则,把当前语文教育界关于“作文”“写作能力”“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集中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具体地了解所面临的现状,所要解决的问题。对希望自己的学生或本人的作文能在中考、高考中跃居前列的语文教师和学生来说,从这些角度来研究“作文”与“写作能力”,从这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或改善自己的作文品质,应该是一条比较有把握的捷径。

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育》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出版定价:32元

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本刊讯 近日,柳州市教育局举办了职业院校德国“双元制”课程开发培训班,共有107多位职业学校教师参加此次培训。培训为期5天,通过专题讲座、公开课等方式,向教师讲解“双元制”课程开发的方法,目的是将这种理念本土化,让本地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将之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桂文)

梧州市“好教师”评选表彰活动入选全国优秀工作案例

本刊讯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全国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名单,梧州市实施的“‘梧州好老师’评选表彰活动”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入选全国优秀工作案例,成为我区唯一入选案例。近年来,梧州市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陈丽萍 茹铭江)

广西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开展“花儿朵朵开”期末开放性测评活动

本刊讯 日前,广西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开展了“花儿朵朵开”期末开放性测评活动。活动设置有全能语文王、数学智慧星、英语好口才等10个项目,内容包括语数英等科目,以及科学、美术、音乐等科目。活动当天,该校各年级学生手拿积分表,到相应年级的相应项目前接受评委测评,评委根据学生现场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表现,给出相应的星级分数。最终,该校根据学生获得的星级分数评出各项目的小达人,并予以一定的奖励。

(蒙秀溪)

防城港东兴市建立中小学诚信文化教育基地

本刊讯 最近,防城港东兴市举行东兴市中小学诚信文化教育⒍暨示范基地授牌仪式,标志着该市中小学诚信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仪式上,主办方除了将“东兴市诚信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的牌匾和“东兴市实验学校诚信文化青年支愿服务队”的旗帜授予实验学校,还组织教师、学生在“我与诚信同行”横幅上签字。据悉,东兴市建立中小学诚信文化教育基地,旨在通过诚信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发挥诚信文化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推进全市诚信体系建设。

(桂文)

河池市南丹县推进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

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不同体裁、不同课型的具体特点就能确定出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应该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同时,教学目标一定要紧扣教材,把握重点;还要考虑学生知识层面,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二、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让学生主动学习

不少语文教师普遍感到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气氛压抑,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呢?

首先,要做优秀的语文教师。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学识渊博、举止文雅、谈吐不凡,课堂表现要让学生佩服、敬仰,让学生从喜欢语文老师到喜欢语文学科,从而激发起积极投身于语文学习的热情。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其次,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要有艺术性,要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有问题探讨,有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读有所得,研有所创。

再者,充分调动学生合作精神,营造讨论氛围。语文课堂上要把学生根据不同的程度,合理调配、分组,课堂上适时进行讨论,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积极思维,相互启发,智力得以开发,语言表达能力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要准确把握语文课堂的操作流程

第一步,指导好学生的预习。

课前制订导学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课前或者课堂上自主学习。预习期间学生可以展开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或者把疑难问题集中起来,最后由老师统一解决。

第二步,抓好训练提高。

首先是抓“训练点”。按照课标基本要求,根据不同课型,筛选出最基本、最管用的语文能力“训练点”,一课几个点,一单元一串点,“点点相连”,期中、期末再来综合训练。

其次是有“例”训练。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除了找准“训练点”外,还得有训练的例子,不能纸上谈兵。

再次,要有“法”可依。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例子的训练都离不开方法的指导。对于有规律性的问题,还可以设计成答题公式,成为“点石成金”的方法。经过举一反三的迁移训练,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不难提高。

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江苏省高考新方案在高考招生中的要求是“3条线同时满足”:(1)5门必修科目必须达到“4C(除信息技术外的4门学科必须达到60分以上)1合格(信息技术合格)”,这是对学生高中毕业和取得参加高考资格的最低要求。(2)2门选修科目必须同时达到“2B”及以上,这是本科院校录取的底线。(3)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的总分必须达到省教育考试院划定的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

我们遗憾地发现,从实际情况来看,江苏高考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课改的需求,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合理、不公平、有太大的偶然性等诸多弊端,亟待调整和改革,以更好地引领中学教学。

一、“木桶原理”式标准压缩了部分学生的发展空间,对高中教学形成不良导向

一只木桶的容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这就是现代管理学中著名的“木桶理论”。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江苏省高考新方案的录取原则,发现它与“木桶理论”是如此惊人地相似!

据《扬子晚报》报道:江苏某重点中学一名学习成绩一贯非常突出的优秀学生,其高考成绩语文、数学、外语3门原始总分达417分(超出省控第一批录取本科线87分),2门选修科目中的物理1门为A+(该选科的全省前5%),而另1门化学是C(该选科的全省前50%),在实施高考新方案的江苏,该考生就失去了被第二批本科及以上大学录取的可能。

这样的现象绝非个案。很多学生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的原始总分均超出省控第一批录取本科线或第二批录取本科线,其中的一门选修科目的等级达B甚至是A或者A+,恰恰是由于另一门选修科目的等级是C而失去了跨进第二批录取本科院校的可能。

面对这些大量的案例,我们不禁要问:高考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似乎很清楚,那就是为高校选拔人才,为国家选拔人才。如果这些考生参加的是江苏省已往的高考,那么他们是不可能进不了本科院校的,有的甚至能够被一流大学录取如果这些考生2008年不是身处江苏而是在其他省市,那么他们也不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如今江苏省的高考新方案给人的感觉是,既不是以综合实力来衡量考生,也不是以最高水平和能力来选拔人才,而是以那块“最短的木板”来制约学生,抓住学生的弱点做文章,严重影响和限制了一部分优秀学生的深造和今后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高校对人才的选拔。我们以2008年的高考为例对两个考生的情况作一比较,也许能够更清楚地看比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一考生语文、数学、外语3门原始(不含附加分)总分为300分,2门选修科目的等级为2B;而另一考生语文、数学、外语3门原始(不含附加分)总分为380分,2门选修科目的等级为1A1C。试问哪一位考生更优秀、综合素质更高?哪一种情况更符合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毫无疑问,应该是后者。但是,实际情况却恰恰是相反:前一位考生也许能够顺利跨入本科院校,而后一位考生连上本科院校的机会都没有。

在实施高考新方案的背景下,江苏省的高中教学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学校指导学生选科时,选择的标准不再是已往的“兴趣+优势”,而是“平衡”,即不求最好,但求过关。教学的重心也已经发生了偏移。因为“2门选修科目必须同时达到‘2B’及其以上等级”是本科院校的录取底线,也是资格线,所以,很多学校喊出了“得2B者得天下”的口号,把大量的课时用到了两门选修科目上,使得教学本应该有的“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教学策略变成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单课突进,抢占先机”,无形中淡化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因为那是“下一步”的事,如果学生2门选修不达标,那么其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再好,也无缘本科院校)。教学安排中出现的这些“厚此薄彼”的变化,也是无奈之举。

二、等级划分造成部分学生真实水平与录取机会间的严重落差

江苏省高考新方案对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等级划分作了如此说明:(1)选修科目各科原始分满分为120分,根据考生数划出等级,前5%的考生为A+,前6%~20%的考生为A级;前21%~30%的考生为B+,前31%~前50%的考生为B级;前51%~90%的考生为C级,90%以后的考生为D级。(2)必修科目中,信息技术科目测试等级为合格和不合格;其余4科原始分满分为100分,90分~100分为A级,75分~89分为B级,60分~74分为C级,59分及其以下为D级。

这里我们暂且不说必修科目的等级划分,只谈谈对高考有重要影响、有时甚至能够决定考生命运的选修科目的等级划分。选修科目不是凭学生的原始成绩,而是以参加该科考试的人数来划分等级的。这种等级划分的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原始分数上的落差,因而也就派生出一种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6个等级中人数比例最小的是5%,最大的则达到了39%。以江苏60万考生计算,在这样一个范围和群体中,同一等级中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学生的原始成绩落差到底有多大?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也必须充分考虑,即有的学生得到的可能是B等级,但却是B等级中的最后一名;有学生得到的可能是C等级,但却是其中的第一名,两人的原始分数可能仅仅相差一分,且后者语文、数学、外语3门原始总分超出前者许多,但后者却可能从此失去进入本科院校的机会!

再者,等级划分也使得学生永远失去了“补救”的机会。按已往的江苏高考方案和现行的其他省市的高考方案,一门学科成绩比较突出是完全有机会“补救”另一门略薄弱学科的不足的,即两门学科原始成绩相加的总分并不一定达不到录取要求。但是,从整体来看,江苏高考新方案使学生没有了“以长补短”的机会和可能。

这种考核方式,实际上是以一种“全才”的眼光来衡量学生,

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使得原本学有优势的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适当放弃自己的优势,转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弥补有可能达不到B等级的那一门学科上。这样,就会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优势逐渐丧失,造成各科均是“中不溜”的现象。因为在这种高考招生模式下,“1C1A+”不如“2B”,各科“中不溜儿”的学生比那种“优势明显,但略有欠缺”的学生更有可能跨进大学的校门。2008年“1C型”考生四处碰壁就是一力证。

三、“文理同线”忽视了文理科生源的实际差异,造成无序竞争

如前所述,江苏省高考新方案选修科目的等级是依参加考试的人数来划分的,文科、理科的各种不同组合均按照该组合参加考试人数的50%来划定达到B等级的人数。例如:文科必考历史,参加历史学科考试人数的前50%即为B级或B级以上;理科必考物理,参加物理学科考试人数的前50%也为B级或B级以上,依此类推。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是,这里其实存在着一个生源整体质量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笔者在江苏省一所“四星级高中”从事教学工作,我所在的学校及周围学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在很多层次比较高的重点中学中,物理方向也就是传统的理科方向集中了学校最优秀的那部分学生,而历史方向也即传统的文科方向的学生整体生源质量要相对薄弱一些。笔者所在学校本届高三共计16个班级,其中物理方向的就有11个,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生中的“精英分子”大都集中在这里。以点带面,从全省范围来看,生源的整体状况也大致如此。

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出,从大的范围来看,历史和物理两个不同选科方向所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对等的生源的状况。生源状况不对等,却要人为地以同一尺度去圈定一个等同的范围,这本身就很不合理!因此,“文理同线”不符合考生生源的实际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使高考的竞争和选拔失去了公平性。由此,很可能会带来以下两个比较突出的弊端:

第一,理科方向异常残酷的“强强竞争”使得一部分优秀学生成了高考新方案的牺牲品。因为按照正常情况,这部分学生本来是能够也应该进入本科院校甚至是一流大学的,但“文理同线”把他们挡在资格线外,这对于这部分优秀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因此,50%的“生死线”成了很大一部分优秀理科考生心中永远的痛。

第二,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不对等的“强强竞争”。因为2008年的高考使得部分理科方向的优秀学生“吃了大亏”,因而在2009年及以后若干年的选科安排上,极有可能出现大量优秀学生涌向历史方向的现象,事实上这种情况目前就已经出现。那么这样,以后高考中惨烈的“强强竞争”的一幕就会出现在另一选科(如历史方向)上。如此就会形成一种选科上的恶性循环,使高考的公平竞争成为一种无序的竞争,形成一种“田忌赛马”的格局,为投机取巧者提供机会。

“文理同线”的现状如果不加以改变,势必会对高中教学尤其是学生的选科带来直接的影响。2008年高考结束后,就有很多学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据高考达线和录取的实际情况,迅速对学生的选科作出了调整,而调整的原则不再是已往所强调的“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而是某一选科竞争的强弱和达“2B”的可能性。这样,就迫使一部分原本对某门学科有兴趣也有特长、但另1门稍弱的学生在选科中转而“投奔”那种自己既无兴趣更无特长但能顺利达“2B”的组合。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眼下有些学校已将物理化学方向的组合削减一半甚至只保留个别班级。假如每所学校都这样做了,2009年的高考会怎样呢?恐怕又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如此,高中教学将会陷于一种始终动荡不定、疲于应对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