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SWOT分析模型的最大长处是应用广泛。它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的单元,并迅速对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关键因素进行排序。SWOT分析模型并不要求大量的计算资源,只需要一些必需的数据,就可以迅速而部分有效地完成SWOT分析。AHP分析法的特点包括系统性、综合性、简便性和准确性,将SWOT分析方法和AHP法结合起来可系统评估决策过程中各元素的优先权,从而增强SWOT分析法在战略决策中的能力。

2基于SWOT+AHP分析模型的建立

2.1建立SWOT

战略因素矩阵在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浙江省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对这些主要因素进行评价和筛选,最终确定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要素个数的增多会导致两两比较的次数迅速增多,因此在每一个SWOT组内选取分值最高的4个因素(如表1)。

2.2建立判断矩阵及计算

确定了AHP分析模型和影响浙江省设施农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后,下一步需要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我们利用AHP分析法中的1~9的标度(9个标度的具体含义是:标度1、3、5、7、9分别代表相同、稍强、强、明显强、绝对强;标度2、4、6、8分别代表对应的中间值),邀请相关专家对SWOT组中的4个要素(S、W、O、T)进行两两比较,再对4个SWOT组内的4个子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5个判断矩阵。用数学软件Matlab计算出各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指标CI。最后,将SWOT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可以通过其单个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向量(qS、qW、qO、qT)与A矩阵的正规化特征向量qA相应分量的乘积得到,

3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实际实用实效、设施与农艺相配套的要求,推进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区域协调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3.2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原则

a.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设施和农业品种结构,政府在设施农业的公共部分和关键环节给予必要支持。避免出现弃市场不顾,领导拍脑袋决定发展项目的情况。

b.坚持科学规划、挖掘潜力原则。结合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农机化发展规划,尽量避免与粮争地,拓展设施农业发展空间。

c.坚持经济实用、效益优先原则。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易于操作、成本较低的设施,扩大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面。坚持实用、适用和易用的原则,从低到高地逐步发展设施农业。同时,通过对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集成示范,辐射带动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普及应用,提高设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d.坚持农艺设施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要坚持对新农艺和新设施的开发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使农民能用、会用和用好先进的设施装备及农艺。

e.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发展设施农业,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f.坚持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原则。围绕生产实际需求,以设施农业发展技术瓶颈为重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研发水平。

4发展设施农业及装备技术的政策建议和主要措施

4.1实施适度倾斜扶持政策,增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投入

建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新起点上实施增量倾斜政策,即将中央下拨浙江省的购置补贴资金增量部分,继续向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倾斜;另一方面,全省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对发展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财政投入。因此,在保持农业机械化投入全局稳定增长并适当调整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大田生产和设施生产的机械装备间投入差距。促进二者间的协调发展,不仅符合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统筹兼顾的原则,而且也符合农业机械化投入稳定增长且注重实效的要求。

4.2加大设施农业装备技术补贴力度,调整和增加农机作业补贴标准与项目

在新形势下,应根据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特点及设施农业发展需求,通过改进农机购置补贴办法和措施,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类型和范围进行适当调整,加大对大宗设施农业农产品,如蔬菜、花卉苗木、水果和食用菌种植,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等关键环节所需的生产作业、环境调控、商品化处理及贮藏保鲜机械装备与设施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鉴于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实施水稻规模化育秧、插秧、统防统治和油菜收获等环节的机械作业财政补贴政策,来增强农户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以及促进全省粮油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的实际,并考虑设施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户经济条件,应对设施种植中的蔬菜、水果生产,以及畜牧、水产设施养殖中部分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环节进行财政补贴。

4.3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研发适合设施环境作业的装备技术

根据目前浙江省农机行业技术创新现状,应重点支持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领域为:

①支持建立农业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对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所需的基础性和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以获得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②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部门和推广部门参与,以区域化为特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上述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农业装备企业的产品制造技术水平,并根据农机农艺融合要求,加快设施种植中蔬菜、水果、食用菌,以及畜牧、水产养殖等关键环节所需机械装备技术的研发制造,进而满足设施农业发展对装备技术多样化的需求。

4.4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提升设施农业机械装备作业水平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摘 要]设施蔬菜的发展是我区农业发展的一大重点,它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宁夏冬季蔬菜种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农残超标等一系列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使不少消费者对设施蔬菜产生了恐惧心理。本文通过问卷形式对银川消费者在设施蔬菜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通过问卷统计结果分析消费者对银川市设施蔬菜的认知、质量安全问题的态度及相应的购买行为。

[关键词]设施蔬菜;质量安全;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070-02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直接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作为整个食物链的起点和基础,农业生产过程不仅是食品污染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易受到污染的薄弱环节。设施蔬菜作为农产品的一个部分,其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方面,很多生产者为了获得较高产量和收益,不得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这些农用化学品的不当使用,造成了食用农产品中污染物残留超标,导致食品污染事件发生,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产者的最终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监管手段落后,导致设施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基于该背景,本文通过对宁夏银川市蔬菜消费者的调查,试图获知银川市消费者对设施蔬菜质量安全的认知状况、态度、安全认证蔬菜的购买行为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研究数据获取方法

调查问卷初稿在参阅大量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消费者对设施蔬菜的购买行为及需求状况、消费者对于设施蔬菜的质量安全认知、消费者对于设施蔬菜品牌认知程度以及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四个主要方面。本研究样本按照不同业态的设施蔬菜购买场所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根据从事设施蔬菜经营的资深业内人士估计,普通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市场份额比为4∶6。个体经营的菜店及新兴的蔬菜直销店按普通超市对待。在实际调研中,按该比例确定不同形态购买场所抽样样本的大小。因此,计划发放的调查问卷200份分布在普通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数量分别为80份和120份。

样本容量及抽样方法确定后,采用正式问卷对银川市三区(金凤区、西夏区、兴庆区)的设施蔬菜购买者直接进行调查,收集原始数据。按研究需要选定具体设施蔬菜购买场所,于不同的时间段在购买场所入口处发放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刚完成设施蔬菜购买的城市居民。按计划,实地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回收的比例为70%。从回收有效问卷的数量角度分析,在普通超市回收有效问卷62份,占所有回收问卷的比例为44.28%;在农贸市场回收有效问卷78份,占所有回收问卷的比例为55.72%。基本维持了原分配比例。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银川市三区(金凤区、西夏区、兴庆区)的被调查者中女性消费者为大多数,占67.98%;家庭人口为3~4人者居多,占67.5%;由于此次调查对象中中青年消费者基本上各占一半,所以未婚与已婚消费者基本持平,分别占47.9%、52.1%;同时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140名银川消费者中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到了74.3%,而且职业为公务员、工人等身份者占到了72.1%,从侧面反映出银川市的市民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从收入水平来看,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者占绝大多数,所占比例为78.6%,这说明银川市民的收入水平并不高,改善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收入的任务还很艰巨。从总体来看本次调查样本呈正态分布,选收的样本都较有代表性。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消费者对设施蔬菜标准化认识状况分析

(1)根据调查数据可得出,只有15%的消费者知道设施蔬菜的标准区分,23.6%的明确不知道设施蔬菜的标准,而61.4%的消费者不是很清楚。这组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出银川消费者大部分并不了解设施蔬菜的标准。在调查的消费者中有32.1%在超市购买蔬菜,54.3%的消费者在菜市场或个体蔬菜店购买。由于超市中对于设施蔬菜的标准通常会通过标签等方式告知消费者,而菜市场或个体蔬菜店对于设施蔬菜标准的区分还很混乱,导致了大部分在这里购买蔬菜的消费者并不清楚设施蔬菜的标准化。消费者主动去获取的相关方面的知识是很少的,多从卖方获得信息,而政府和企业方面也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或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还没有落到实处。

(2)对于有机蔬菜、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的区分标准,有17.1%的人知道,21.4%的消费者明确不知道,78.6%不清楚。

(3)不论是知道设施标准的消费者,还是在我们的告知下了解设施蔬菜标准的消费者,有3.6%非常相信市场“三种蔬菜的分级标准能确实执行”,35%的消费者有点相信,48.6%的消费者基本不信,12.9%的消费者完全不信。由此可见,消费者对市场上蔬菜的销售还是缺乏信心的,对政府监管与检验不信任。

2.2 消费者对设施蔬菜质量安全的态度

(1)对于“购买农残超标的设施蔬菜”,53.6%非常担心,38.2%有点担心,7.1%不会因为担心而影响购买蔬菜。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消费者非常在乎蔬菜质量安全,并且对现在农残超标有一定的认同。

(2)“只要安全蔬菜的质量能保证”,38.6%的消费者愿意接受较高的价格,13.6%不能接受较高的价格,47.8%的消费者不能确定。被测群体收入在1000元下的消费者占38.6%,在1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占61.4%,也就是说在仅能保证基本生活的消费者没有办法接受较高的蔬菜价格即使质量可以保证。这也说明了,在当今社会劣质农产品还能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大批低收入者的存在,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没能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却趁乱通过降低成本牟取暴利。

(3)“对经过检测合格的安全蔬菜价格可以增加的比例”,68.6%可以接受增加10%以下的价格,22.9%可以接受价格增加10%~20%,少数人可以接受20%以上的价格增加幅度。对于价格的增长绝大多数消费者可承受的范围还是10%以下,这也和宁夏居民整体收入不高有关系。

(4)择购买蔬菜时,判断蔬菜是否安全的指标从重到轻依次为:新鲜程度、安全认证标示(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等)、生产日期、产品的产地、价格、产品品牌、农药残留度、卖方信誉。其中新鲜程度在消费者心中的重要程度远远高于其他指标。消费者在购买蔬菜过程中,最直观且最易于识别的指标也是新鲜程度,在菜市场等销售场所,蔬菜缺乏认证、生产日期、产地等标志,消费也只好从新鲜程度上来选择购买蔬菜。这方面也说明了市场缺乏规范性与制度的约束,导致鱼龙混杂,消费者在购买蔬菜时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

(5)在对“设施蔬菜在进入市场前是否需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的问题中,有81.2%的消费者认为需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17.1%的消费者认为不需要质量检测,12.9%的消费者不清楚是不是需要进行质量检测。但是绝大多数消费者清醒且明确的认识到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在这81.2%的消费者中又有49%认为需要每批都需要进行检测,51%认为进行市场进行抽检就可以,不需要每批都检测。

2.3 数据分析结论

通过对本次设计银川地区消费者购买设施蔬菜相关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银川市设施蔬菜的销售存在很多的问题:第一,消费者多数并不清楚设施蔬菜的标准划分,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第二,消费者对于设施蔬菜的质量安全尤为堪忧,说明蔬菜市场检测标准不健全,检测力度不够,管理还不够严格。

3 建 议

3.1 加强市场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完善设施蔬菜质量检测站的建设,强化设施蔬菜集中产区环境监测、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监测的工作力度,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质量安全认证。要着力创建生产者、经营者信用体系,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实行质量安全的可追溯,通过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测相结合,推进产品年检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测,逐步建立与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3.2 规范蔬菜市场,及标准认证

政府在大力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的同时,还应着力规范蔬菜标准化认证,并规范市场,明确区分不同标准的设施蔬菜。

3.3 强化生产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

强化生产监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切入点,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净化设施蔬菜产地环境,使生产过程远离污染,另一方面要严格监管农业投入品,尤其化肥与农药的生产、销售、使用,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

3.4 宣传设施蔬菜标准划分与质量安全标准

政府通过一些宣传方式,让消费者了解设施蔬菜不同认证标准,以及质量安全识别,帮助消费者理性选择不同标准蔬菜。

3.5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设施蔬菜

国际农产品市场消费结果变化趋势表明,绿色、有机农产品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绿色、有机食品需求快速上升,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自然、纯净和健康的主题。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出口,一是迎合国际市场消费趋势,二是发挥我国现有资源优势,三是解决了现有设施蔬菜质量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金发忠.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田宁,黄越,李丽娟.消费者购买设施蔬菜行为研究——宁夏银川市部分消费群体调查与分析[J].农业科学研究,2011(3):80-83.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 问题 策略

一、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盲目跟风

农产品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是农产品市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农产品结构调整滞后,生产、技术、加工、流通信息不灵,农产品流通的网点、规模、设施等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极不相称,适应农村市场商品流通的体系不健全所致。市场信息的形成机制和信息传播手段的落后,使农户缺少市场信息的指导。这样,生产就很难适应需求的变化,农产品面临严峻的市场问题,也就必然导致农业增产不能增收。

(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装备落后,在大中城市要稍微好些,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包括县乡,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大多简陋陈旧,流通辅助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储藏条件差、能力低。过去,我国农产品十分短缺,仓储设施的建设较少,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产品出现大量的剩余,这就要通过储藏等方式进行吞吐,调节市场的供应,以缓解农产品的季节性矛盾。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投资以及缺乏引导和管理,我国的农产品储藏设施的建设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三)农产品交易市场不规范,方式单一

农产品流通主体发育缓慢。现在传统的方式主要是一对一式的现货交易,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农民受益有限。农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和市场覆盖率低,一家一户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如同散兵游勇,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现代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不普及,期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形式更少。这种状况造成交易市场运作的效率很低。

(四)农产品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

我国农民虽然在生产方面已经努力地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在销售方面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关键在于他们还不能走出去,主动地选择最有利的市场去销售,而是被动地等待市场的选择。目前,农民自己的经销组织较少,这样,农民不仅会失去大量的商业利润,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的运销成本,使一些在产地价格较低的农产品进入销售地以后价格较高,同时也会发生区域性的供求矛盾。就农产品的营销手段而言,目前是比较落后的。

二、加强农产品流通的有效策略

(一)培育多层次农产品市场,拓宽农产品流通主渠道

目前,我国农产品收购、储藏、运输等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批发市场是我国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70%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进一步扩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支持范围和规模,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势在必行。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建设。鼓励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恒温冷藏保鲜库、低温冷冻冷藏库、气调保鲜库等冷藏贮运设备,实现对生鲜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全过程的保鲜冷藏。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和检测、安全监控、信息、结算、废弃物处理中心等准公益性设施项目。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分捡、包装等农产品增值加工设施,以及交易厅棚、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

1.加强农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和信息的采集。建立主销市场农产品需求信息库,加强市场信息的采集。积极建设大宗农产品预警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2.积极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和充分利用农产品销售的信息平台、农产品流通协会等,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窗口,扶持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连锁店,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专销区或专柜。

3.积极推动产地与市场对接。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形势,发展订单农业,尤其要推进大宗农产品和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场(市场)地(农产品基地)挂钩”管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降低市场风险,增强市场服务功能。通过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切实扩大农产品消费、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

(三)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

1.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首先要根据产业布局和市场容量,认真做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编制,构建数量适度、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其次要在巩固农产品市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市场的信息功能、价格形成功能、质量安全功能、客商采购功能、物流配送功能、网上虚拟市场功能。要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

2.积极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农产品营销网络。利用大型流通企业营销网络优势。整合资金,支持一批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领办、创办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

(四)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

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平台和商务网络平台,世界各国和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与供应信息、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农产品主产区的气象信息、主要经销商信息、重要农产品产量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以及预测走向等,强化信息引导生产功能和沟通产销衔接功能,让农民下种时心中有数,产成品适销对路,能够顺利出售,能够卖个好的价格,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农民的增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已由社会生产中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松,邬文兵.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架构.科技导报,2004.

[2]孙民罡,曲雪梅,刘永艳.论我国流通政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0).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市化的不断扩增,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拥有的业余时间持续增多,加大了对娱乐休闲、亲近大自然的需求。至此,休闲农业应运而生。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新形式,不仅开拓了农业发展的空间,而且还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因为休闲农业兼具环保、娱乐、经济、社会、教育、餐饮和传承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休闲农业已然成为辽宁省农业发展的新趋向。通过分析辽宁省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调整和优化辽宁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业产业面积,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的综合效益。

一、辽宁省发展休闲农业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正确认识

辽宁省旅游资源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对休闲农业缺乏投资建设。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同时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产业。在实际过程中,很多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经营,未能真正发挥休闲农业的特有属性,不仅失去原有效益,而且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二)缺乏整体规划近年来,部分地区政府偏重的数据值,从业者急于增加收入,缺乏对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的认真分析,导致发展盲目。既没有突出本地区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休闲农业项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益低下。

(三)缺乏市场调查分析

休闲农业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城市居民,但当前大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并没有对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缺乏对临近地区的充分了解,盲目跟风。

(四)产业规模狭小及产品项目单一

休闲农业产品过于单一,对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缺乏了解。现有项目多是从满足游客物质需求角度出发,缺乏精神需求层次的满足,不适应现代旅游市场。应该进行创新性的开发,使其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沿海地区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五)管理缺乏科学性

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紧缺。在管理上没有协调性和组织性,行业领导者的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水平不足,导致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与市场环境相悖,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六)科技含量低且效益低下

当前处于信息化社会,在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需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让顾客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了解最近的农业生产和作业技术,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有更具体的认识和理解。然而,由于农产品品种少,极易出现季节性发展瓶颈的风险,导致资源缺乏有效利用。因此,农业产业需向多元化发展。

(七)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就扶持政策而言,目前国家建立了对农民生活具有扶持作用的规章制度,但是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却缺乏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各地大都未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政府的宣传力度不足。

二、辽宁省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作用

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弱势状态,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把休闲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现阶段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建议辽宁省相关部门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改善:一是对辽宁省和市属企、事业单位在水库周边地区修建相应的养老设施、相关培训中心以及会议中心等作出评价,同时对经营管理的水平进行全面整改。二是在水源地、山区河道等地区严禁建设休闲农业项目,不论何种形式,以防对当地的水质产生影响。三是对于新建休闲农业项目的安全、环保等方面要通过相关部门和专家的科学评定和审核,待合格后方可实施。

(二)强化相关休闲农业的激励机制

设立专项扶持基金。辽宁省政府和各市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专项扶持基金,进而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同时,应该积极促进民间现有休闲农业基础和民间投资的融合主体,减轻财政困难,发展特色项目。税收减免。国家在进行征税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目前,辽宁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处在重要阶段,税收减免可以更好地帮助乡村居民参与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贷款政策的完善。发展休闲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至此,贷款政策的完善对休闲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保证了后期建设资金的供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极其必要的。基础设施包括:观赏区道路、停车场、移动卫生间、观赏长廊、指示标志等。如本溪市东营坊乡完善了基础设建设,为其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地理优势

辽宁省地处东北三省,富含满、汉、辽等多种文化特色的属性,拥有其地理区位的优势。另外,农村设施、农业生产、农村空间、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等资源丰富,具有鲜明地理特色,为其提供先决条件。

(四)注意环境以保证永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事。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是: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也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再塑造的过程。但是,回归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切忌过多的建造人文景观。

(五)培养专业人才

休闲农业作为新兴产业,包括了一、二、三产业经营内容,涵盖了休闲、农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知识,因此,该产业需具备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在高等院校创立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进行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六)加强宣传力度并扩大知名度

政府还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寻求休闲农业更多的发展路径。一是要加强信息化推广。让游客对休闲农业区所处区位、休闲内容、道路交通、娱乐设施、餐饮民宿、联系办法等内容进行介绍。二是应注重与旅行社的合作关系,通过旅行社对市场进一步开发。三是要与相应媒体联合组织宣传活动,增加知名度。四是通过建立辽宁省休闲农业网络平台,来与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进行交流,并产品信息,更多的迎合市场需求。

三、结语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村 信息服务 体系建设

1 我市农村信息体系建设现状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各有关部门,应把农村信息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不断增强投入规模,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各项建设,使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服务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市农村信息体系建设现状:

(1)我市农村信息采集范围狭窄。实际工作中多数地方信息资源采集的渠道主要依靠基层的情况汇报以及报纸、电视等传媒方式,信息人员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现场观摩,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充分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较有独特见解的信息资料还比较匮乏。

(2)农村运输渠道不畅。目前我市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在一些地方虽然得到了加强,农民获得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但要真正解决农业信息传播给广大的农民,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农业信息还不能及时有效的传递到农民手中。所以,必须从各方面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用信息服务带动我市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有效解决农民获取信息难的问题。

(3)农村信息服务手段落后。广大农村信息服务手段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农村黑板报等传统媒体传递农业信息给农民,而这样的信息传递还是少数的农村,加上现实中的市场需求变化莫测,新技术、新品种层出不穷,广大农民往往由于缺乏科技知识和及时的信息而陷入被动,不知道今年种什么、怎么种、种了卖给谁、什么管钱,造成农村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产业结调整效应低,这与信息时代的农业要求完全不相适应。

(4)农业信息服务面窄。主要表现在注重产中的技术推广服务,忽视产前、产后的配套服务,导致广大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不能在生产前及时了解到品种信息、栽培技术措施、市场需求情况等有关信息,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结构上盲目跟风,最终导致生产的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达不到调整结构增加收入的目的。

(5)农村信息服务缺乏对农民的必要引导。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日益突出,农民收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也更加敏感,农村信息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改革虽然是从农村开始的,但真正步入市场经济却是农民最晚,特别是我们落后地方的广大农村社会,尽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当时实行的是粮食统购统销,农民基本上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因此,一直以来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国家信息服务。事实确也如此,农民们大多表示面对变化的市场需求,不知道种什么、种了也不知道卖给谁。

2 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涉农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我市涉农信息由不同部门归口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信息服务管理机制,各部门和各单位分别依靠各自独立、相对薄弱、不尽规范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标准不够统一,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信息资源尚不能得到共享。

(2)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对比省内外发达地方,我市的农村信息体系建设投入,特别是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有较大差距,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等手段落后,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信息采集面窄,且缺乏规范化。信息的采集面相对较窄,采集、分析和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信息的采集范围还主要以国内为主,对国际农业信息涉足不多,与国际有关组织合作力度较小,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各主体的住处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信息分析形式和窗口种类繁多,但实用性、统一性和固定性较差,需要加强规范和管理。

(4)信息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到目前为此,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不足,培训工作滞后,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省外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少,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市场信息,影响了对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向县乡网络延伸才刚刚起步,涉农企业、生产和经销大户入网率低。在不少地方,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使得信息服务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3 当前我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