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材料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材料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多媒体; 视屏剪辑; 英语听力教学; 单词记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8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在国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国家投入巨资改善学校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走入普通中小学。即便是偏远的山区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英文电影也在多媒体的支持下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对象从客体过渡到主体,外语教学法从语法翻译法到交际法的发展,许多学者在不断地探寻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有些教师把电影用于英语教学,认为电影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听说能力的方法。国外的学者曾对此作了许多研究,Harmer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中就视听教学进行了一章的讲述,他认为在语言教学中视听材料的使用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通常运用off-air (停播)的材料让课堂生动起来。

上世纪80年代电影字幕首次引入外语教学课堂。它被认为是一种增加学习者的注意力,减少焦虑,增加学生学习动力和增强语言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看英文电影学英语的方法在我国由来已久,纵观近年来的研究,王守元、苗兴伟的“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一文中谈到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放些电影、电视片对英语听力教学有促进作用:“在听力教学中使用视听材料可使声音和图像相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语言和情景相结合,对视觉型、听觉型、感受型等各类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是有益的”。龙千红从优越性、可行性、操作方法、选片标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电影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问题,指出英语电影用于听说教学的前景广阔。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照实验方式对62名山东省某高中高二的学生进行分组对照实验,并通过访问方式对学生反馈意见进行采集。实验通过多媒体手段将英语电影剪辑转换为两种形式:(a) 无文字注释有视屏画面的电影剪辑;(b) 带有文字注释和视屏的电影剪辑;实验以学生对相关单词的记忆程度和材料内容的复述水平为判断依据。62名学生按照班级被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学生在课上观看无文字注释的电影剪辑。对照组的学生在课上观看有文字注释的电影剪辑。各组每重复观看两遍后进行听力和单词记忆测试。具体细节如下:

1. 参与者为来自山东省中部某高中二年级的62名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他们自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英语。其中男生20人,女生42人。

2. 教学材料为12段影片剪辑。他们分别来自三部英文电影《小鸡快跑》《阿甘正传》《圣诞夜惊魂》。每段剪辑长5~10分钟。每段影片剪辑在重复收看两遍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 What is Rocky’s attitude toward the other chickens’ life? 《小鸡快跑》

2) Does Ginger believe that the chickens can fly out of the farm? 《小鸡快跑》

3) Why doesn’t Rocky directly tell the chickens that he cannot fly? 《小鸡快跑》

4) What does the phrase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usually refer to? 《小鸡快跑》

1) In what ways was Forrest not so normal? 《阿甘正传》

2) How did Mrs. Gump educate Forrest Gump? 《阿甘正传》

3) Why did Mr. Hancock refuse to take Forrest into the Greenbow County Central School? 《阿甘正传》

4)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entence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life? 《阿甘正传》

1)Why is Sally lying to the Scientist about the soup? 《圣诞夜惊魂》

2)Why is Jack so anxious to tell the townsmen about Christmas? 《圣诞夜惊魂》

3)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alloween and Christmas?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holidays? (open) 《圣诞夜惊魂》

4)Has Jack really got the essence of Christmas? 《圣诞夜惊魂》

3. 单词测试采用填空的方式。每段视频播放两遍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关键词测试。测试题为该段视频的英文字幕其中有6~10个关键词被抠出来(划线处保留单词的首字母且该词为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词)。

四、实验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 听力材料为带有文字注释和视屏的语音材料的学生成绩最好。听力材料为无文字注释和视屏画面的语音材料的学生成绩最差。通过访问调查得知,没有获得注释帮助的学生认为注释的缺失阻碍了他们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和相关单词的记忆。获得文字注释组的学生认为屏幕上的文字注释有效的帮助他们对单词的记忆。获得图像注释的学生认为画面注释使他们对材料的理解更加深入形象,对单词的记忆周期也更长。

五、讨论

通过对62名学生的采访发现,有些同学认为文字注释比单有图像注释的更有效果。因为图像注释需要更多的思维转换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努力。然而,Salomon认为,学习者所花费的脑力越少,他的学习成果也越低。同理,当学生认为文字注释更简单时,他对信息处理所作的努力也就越少,从而对单词的记忆时间也就越短。

六、结论

经实验证明,当听力练习上下文相关辅助信息时,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会受到很大阻碍。文字和图像信息的添加大大的帮助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Guillory认为带有注释的听力材料可以加强学生自主练习听力的动力。多媒体语言学习环境中的带有关键词注释和真实情景的视频听力材料有助于促进学习者自觉的进行听力课外练习。

参考文献:

[1]Harmer., J. 200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陈俊,(2008), 浅谈英文电影赏析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作用 [J]。《科技信息》,总第13期,267。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语教材 教材评价 系统功能语法 纯理功能

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学当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料。它是教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教材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强与弱。所以在选择和使用教材的时候,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必须对教材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评价。目前,“一纲多本”的教材政策和日益开放发达的教材市场,使得外语教材琳琅满目。据统计,本世纪初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的小学英语教材有30套,初中教材有10套,高中教材有7套。[1]教材的多样化,虽然有助于学习的个性化,有助于教师的发展,但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在教材的选取上将有越来越多的责任,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材评价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对教材给予随意的印象性评价。但是当前的教材评价系统多是理论思想的介绍,而实际教材评价方法的介绍却相对较少。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法的纯理功能为指导思想,构建教材评价的具体模式,并以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

1.系统功能语法的纯理功能

不同于传统的语法思想和Chomsky的转换生成理论,Halliday创建的系统功能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隐含在表层信息下面的深层意义。正如Halliday自己所说的(1994:xv):The aim(of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has been to construct a grammar for purposes of text analysis:one that would make it possible to say sensible and useful things about any text,spoken or written,in modern English.[2]也就是说,他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的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

Halliday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各种各样的功能。这些功能,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种纯理功能(metafunction):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Thompson、黄国文、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李战子等都曾对这三个纯理功能作过阐释。

经验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包括内心世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或情形。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语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3][4][5]

这三种纯理功能不分主次,共同揭示了语言的种种用途和本质。

1.1经验功能

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如上文所述,就是用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经验功能在语言系统中主要通过及物性来体现。

及物性(transitivity),狭义上指的是一个动词是否需要接宾语。但是在经验功能里,及物性是一个对主客观世界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相关因素进行描述的系统。它的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通过及物性这个系统,人类的经验可以归类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表示的是做某件事的过程,它一般由动态动词(physical action),如running,throwing,cooking,动作发出者,即“动作者”(actor),以及动作“目标”(goal)构成。在物质过程中,动作者是必需的,而目标则是有选择性的,即有些句子没有“目标”。见Figure 1.1。

Figure 1.1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如see,like,know等。它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感知者”(senser),一个是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见Figure 1.2,Figure 1.3。

Figure 1.2

Figure 1.3

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反映的是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它一般含有一个表示“属性”(attribute)的成分、“载体”(carrier)及一个表示关系过程的动词。见Figure 1.4。

Figure 1.4

在Figure 1.4中,“This is Liu Yun.”表示的是具体身份的确定;“I have a cold.”表示的是一种归属关系;“I am sorry.”体现的是载体所处的一种状态。

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的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behaver)。它的过程模式通常是“行为者+过程”,例如:She laughed heartily.

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它由“讲话者”(Sayer)、“受话者”(Receiver)和“讲话内容”(verbiage)组成,例如:He told me a joke.

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如:There is a cake on the table.

1.2人际功能

语言的人际功能体现在它能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对事物的推断,以及在交际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提问者或回答者等。语言的具体交际功能取决于人际功能的“语气”(mood)。语气由“主语”(subject)和“限定成分”(finite)构成,限定成分属动词词组的一部分,是表达时态或情态的助动词。一个句子由语气和“剩余部分”(residue)构成,语气在语言的人际功能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主语和限定成分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语气。见Figure 1.5,Figure 1.6和Figure 1.7。

Figure 1.5

Figure 1.6

Figure 1.7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当主语在前,限定成分在后,则为陈述语气;而如果限定成分在主语的前面,就是疑问语气。

1.3语篇功能

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实际上就是指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相关性和一致性。在语篇功能看来,每一个句子的出发点都是“主位”(theme),其他部分就是“述位”(rheme),因此句子的结构就是“主位^述位”(符号^表示左边的成分比右边的成分早出现)。见Figure 1.8。

Figure 1.8

主位具有标记性:充当主位的成分恰好是句子的主语时,这样的主位是无标记主位(unmarkedness);当其他成分作主位时,这样的主位就是有标记主位(markedness)。在Figure 1.8中,句子“This is Liu Yun speaking.”和“I have a cold.”是无标记主位;而“Who is that?”和“How do you feel?”这两个句子,因为它们的主语that和you都不在主位上,所以属于有标记主位。

2.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与教材要求

根据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英语课程的目标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目标: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书写字母和单词;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小学英语的话题范围包括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等。

小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小学英语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语感;要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培养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教材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做事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3.教材分析评价过程

笔者将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纯理功能思想,从经验功能的及物性、人际功能的语气和语篇功能的主位三个角度对一则小学英语对话进行分析,进而评价该对话是否符合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适合小学生学习。这则对话是从现行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PEP)》(供三年级起始用)中随机抽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PEP)》是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与加拿大Lingo Media国际集团合作编写的一套全新的中小学衔接教材。这套教材的小学部分共八册,每学期一册。下文所分析的对话选自六年级下册,这是供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开设英语的学校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使用的。

为了方便分析,在此本文把该对话作为一个文本对待,而把如hello,yes,really,bye,thank you等看成是言语过程。

Teacher:[1]Hello.[2]Who’s that?

Liu:[3]Hello.[4]This is Liu Yun speaking.[5]I have a cold.[6]I can’t go to the party.

Teacher:[7-1]I am sorry to[7-2]hear that.[8]How do you feel?

Liu:[9]I have a sore throat.

Teacher:[10-1]I hope[10-2]you will get better soon.

Liu:[11]Thank you.[12]Is everybody having a good time?

Teacher:[13]Yes.[14]Zhang Peng is playing the piano.[15]Chen Jie and Mike are singing.[16]John is dancing.[17]Ed is opening a present.[18]Amy and Wu Yifan are playing games.

Liu:[19]I want to come,too.

Teacher:[20]Don’t be sad.[21]We will give you a surprise.

Liu:[22]Really?[23]What will that be?

Teacher:[24]Just wait and see.[25]Get well soon.

Liu:[26]Thank you again[27]and say hello to my friends.[28]Bye.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英语(PEP)》六年级下册P67。

3.1及物性分析

及物性是一个用来描述句子的系统。根据及物性,此文本中的28个句子可以归类如下(Figure 3.1)。

Figure 3.1及物性分析

Figure 3.2

从Figure 3.2中可以看出:

(1)关系过程、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三足鼎立,分别占31%、28%和25%,共占所有过程的84%。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的大量使用说明了该材料以描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事物间的关系为主,因而语言就比较形象、直观、具体,符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征;言语过程的使用体现了该材料的交际性。

(2)材料中所出现的动词,特别是物质和关系这两大过程中的动词,全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动词。如物质过程中出现的go,come,give,play,sing,dance,open等都是英语词汇中描述动作的高频词;而关系过程中出现的动词归纳起来只有三个:be,have和get。这些英语一级词汇的出现和反复使用证明该材料的语言简单,适合于小学生学习。

(3)材料中除了[7]和[10],其他的句子都是一个句子就是一个过程,这样简单明了的结构容易为小学生所掌握和理解。

(4)在材料中所出现的过程里面,心理过程所占比例最少,只有16%,这是由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不完全,也就很难理解和表达内心的感受,如果过多的出现这类句子,就会超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阻碍他们对语言的掌握。

3.2语气分析

我们在生活中利用语言跟他人进行沟通、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但是无论如何,语言所体现的交际角色归根到底只有两个:“给予”和“求取”。要判断讲话者是给予还是求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句子的语气来确定:如果是“主语^限定成分”,即陈述语气,那么就是给予;如果是“限定成分^主语”,即疑问语气,那么就是求取。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祈使句和hello,yes,bye视为陈述语气,将[22]really视为疑问语气。(见Figure 3.3)

Figure 3.3语气分析

Figure 3.4

从表Figure 3.4和材料中可以看出:

(1)该材料中陈述语气占82%,说明在信息交流中,以求取信息为引子,以提供信息为主,符合对话的特点;同时陈述语气的大量使用也利于小学生提取信息,这些都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性。

(2)该材料的28个句子中,代词作主语的(包括省略的)有18句,以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为主的,有14句,占总数的50%。这表明该材料主要是围绕着对话双方展开的,旨在介绍各自的情况。这样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也比较真实、自然、地道,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限定成分是指表达时态或情态的助动词。其中时态主要有三种:现在、过去、将来,其意义是讲话时的现在、过去、将来状态。材料中的所有句子大部分采用现在时(包括一般体和进行体)。现在时的使用一方面体现了信息交流的内容是目前存在的状况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也便于小学生理解,因为小学生对于过去和未来的表述尚无法完全区分和辨别。

3.3主位分析

主位-述位系统以讲话者为标准,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是指讲话者讲话的起点、谈论的题目;述位是指讲话者围绕起点、题目所要讲述的内容,往往是话语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对材料的主位分析来揭示信息的传递与话轮的转换情况。

Figure 3.5主位分析

Figure 3.6

从Figure 3.6可以看出:

(1)无标记主位的句子占大比例,这证明了该材料的组织方式简单,容易为教学对象所理解,符合小学生的求知要求。

(2)三个有标记主位分别由表语、状语和表语充当,这些都是未知的信息,从而产生了新的话轮内容。而且,该材料的主位推进模式为放射型和阶梯形交互使用。放射型的主位推进模式指的是几个句子的主位相同,而述位不同;而阶梯形的主位推进模式则是后一个句子的主位是前一个句子的述位。通过阶梯形引出未知信息,再通过放射型提供新信息,不断地推动着对话的进行,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符合对话形式的特点。以第一个有标记主位为例,其主位推进模式可简化为如Figure 3.7示并可简化为Figure 3.8。

Figure 3.7主位推进模式

Figure 3.8主位推进模式简化图

(3)虽然材料中的[1]、[3]、[13]、[22]和[28]不作主位分析,但是它们可以被当做语篇成分和人际成分,在材料的组织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这些表达都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用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让小学生接触这类用语,有利于他们日常交际能力的培养。

3.4评价教学材料

现行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和《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英语教材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教材应多采用结构、功能、话题相结合的方法;教材的语言应该具有实践性、交际性、真实性和实用性等,应该能促进学用结合;教材的编写应该注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力求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规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则对话的特点:(1)这则对话虽然只有28个句子,但是它既包含了口语交际的习惯用语,又包括了现在进行时的语法知识,把语言的结构、功能和话题交织在一起,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运用紧密地联系起来。(2)话题涉及打电话、生病问候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需要,注重实际运用。(3)语言材料的组织结构简单明了,语言直观具体,符合学生的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4)通过对话这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为交际需要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5)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语言材料中嵌入一定的“文化内容”。因此,这则对话符合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合作为教学内容供小学生学习。

4.结语

外语教学的好坏和成败不单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取决于教学大纲、教材等因素。其中,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主心骨、指导思想;教材则是载体,它是“在一定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将有关学科的数量巨大的知识予以选择和组织,以学生所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加以陈述,为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认识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方法”[6]。所以,教材的评估、选用尤为重要,可以说是推进教学改革、实施的核心环节。

但是,当前的教学材料来源广泛、内容繁多,如何选择适当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是一个值得教育行政部门、教学工作者及相关人员重视的问题。教材的选择和评价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还需要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一般来说,教材的评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2)教材使用的对象是谁;(3)教材的内容如何选择;(4)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和次序怎么样,等等。由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注重的是语言的实用性,它以语言的实际应用为研究对象,因此可以将之应用于教学材料的评估。在评价某一教学材料时,我们可以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特别是其中有关语言的纯理功能的理论为指导,对该教学材料进行语篇分析,确定该材料的难度、特点,以及该材料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为教学材料的修改、取舍、采纳、引进与否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道义,龚亚夫,张献臣.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69-75.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xv.

[3]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2000.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真实材料

二语习得研究认为第二语言学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潜意识的完成。而真实的阅读材料提供了语言学习者和文章的写作者之间真实且自然的语言习得平台。相信,在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运用真实材料不仅让中国中学生潜意识地更接近真实的目的语文化,也使得英语学习变得更激励人。

一、文献综述

1.真实材料

真实材料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外国学生编写或录制的材料,而是本来就是为讲本国语的人提供的材料”(Wilkins, D., 1976:79)。它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语言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并在外语学习中得到积极提倡。语言交际教学法认为,真实材料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的获得(Little, Devitt&Singleton, 1989:26);真实材料和媒体能帮助学生加强语言课堂与外界之间的直接联系(Bdnton, 1991, cf.,Gail K,2001:65);真实材料被视为一个具体化语言的方法(Gebhard, 1996, cf., Gail K, 2001:68)。因此真实材料有很强的内在教育价值,是其它材料不可比拟的。

2.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设理论与真实材料的选择

Krashen(1981:100)指出:“只有学习者理解了(通过听或阅读)难度上比他现有水平高一些的输入语言,才能习得语言。假设学习者英语水平是i,他能理解的输入就应该是i+1。”换句话说,仅达到学习者已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对习得语言毫无意义;相反,太难的材料同样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习者接触的真实材料应该是足量的、可理解的、分级的、在他们“i+l”舒适范围内。

二、大学英语真实材料阅读法研究设计

这个实验已在三届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中实施。下面我介绍一下第一次的实施过程及结果。该研究历时三个月,24人组成阅读组,25人组成非阅读组,两组水平相等。非阅读组只是一个对照组,没有参加阅读项目。项目的目的是:(1)创造一个自然的、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进行真实阅读的习惯;(2)潜意识地获得语言习得多;(3)扩大背景知识面,提高语言测试中阅读理解力。项目实施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宜的阅读中心,它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充足的真实图书资料。资料丰富才能吸引读者。阅读中心备有9种英文原版期刊和350本原版图书。“充足”也意味着时间的充足:中心每周开放三个下午,并且允许每周借出两本书刊。(2)轻松的环境(tension-free)。中心是利用一间空闲教室建立起来的,内有6个书架及一些桌椅,这有利于创造阅读的氛围。学生自己选择材料阅读,没有任何形式的学习要求,以此鼓励他们注重内容,从阅读中得到乐趣。但是要求他们每两周作一个口头报告,内容包括:他读了哪些资料?有没有值得推荐给同学们阅读的资料?为了引导参加者真正进入状态,也为了掌握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采用过以下几种做法:

1.进行了三次阅读理解测试

阅读组和非阅读组同时接受三次测试。每次测试均由5篇短文和30个多项选择题组成。第一次测试是研究开始的第一天,第二次测试是研究结束日,第三次测试是研究结束后两个月学生所参加的全国英语四级统考。这便于比较真实材料阅读法是否能有效地提高语言测试中阅读理解力。

2.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

这只是在阅读组进行。第一个问卷――“阅读兴趣”是在研究实施前一周进行的。这便于教师为中心准备资料以及能了解到学生现有的阅读背景。条项包括:(1)每星期所读过的真实材料时间;(2)喜欢的阅读的材料种类;(3)有困难的阅读材料种类;(4)是否喜欢阅读。

第二个问卷――“你对真实材料阅读法试验研究的意见”是在实验的最后一天完成的,以便了解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赞同、非常赞同、没意识到、反对、非常反对中选一答之。

(1)帮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使我对阅读感兴趣

(3)对我的写作有积极影响

(4)让我对阅读产生厌烦

研究结束后两个月,阅读组接受了第三次问卷调查“坚持自读阅读”。我想了解他们是否真正培养了阅读习惯以及试验的长久效果。调查项目包括:

(l)在这两个月中,你是否一直坚持进行真实材料阅读训练?

(2)你的英语能力是否有提高?

(3)是否提高了你的阅读理解能力?

3.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档案包括两个表格。表1:“每天用于真实材料阅读时间”,它要求受试者标出每天阅读时间,目的在于鼓励学习者坚持下去。表2:“个人阅读纪录”,它要求受试者把每天所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刊名(书名)、作者、页数、资料难易程度、阅读方式。这便于学习者对自己的自读进度有所了解,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哪些刊物(书)受欢迎。教师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只是偶尔单个查看所填内容以便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实验结果

为了清楚地了解真实材料阅读法实施效果,我们可以分析前面所提到的测试、问答调查及表格的结果。

1.测试结果分析

下面是三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分数。

从表中结果可以清楚看出:阅读组进步比较明显。在第一次测试中,两组水平相差很小。第二次测试中,两组距离显著拉大,在第二次测试中,对照组几乎保持原有水平,而阅读组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该项目结束后两个月,两组学生都参加了第三次测试一一英语四级统考,第三次阅读测试成绩实际上是统考成绩。阅读组平均高幅度很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真实材料阅读法在提高学习者阅读理解力及其应试能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来逐个分析三个问卷调查结果。从“阅读兴趣”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学生平时只花非常少的时间进行以兴趣为日的的自读。问题(l)每星期所读过的真实材料时间?问卷统计结果为:18人占总实验人数的75%每天阅读1~2小时;5人占总实验人数的21%每天阅读2~5小时;1人占总实验人数的4%每天阅读5~8小时。

B.学生阅读兴趣非常广泛。问题(2)喜欢的阅读的材料种类――学生偏好的顺序是:报刊,短篇小说,读者文摘,侦探小说,经济新闻。

C.科技读物是他们感到困难的读物。问题(3)有困难的阅读材料种类?测试所有学生一致认为科技读物,和国际时事类材料很难;6人自身在进行经济内容读物阅读有难度。

D.学生其实对自读很感兴趣。问题(4)是否喜欢阅读。该问题统计结果为:19人占总实验人数的79%对于真实材料的英语阅读感兴趣;5人(占总实验人数的21%)对于真实材料的英语阅读感觉一般;没有人对于真实材料的英语阅读不感兴趣。

虽然学生对自读很感兴趣,但由于时间、场地、环境及资料等原因使他们不能如愿以偿。所以试验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提供保障。

从第二个问卷――“对真实材料阅读研究实施的意见”,可以总结出:真实材料阅读研究积极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提高了学生阅读水平。下表就是他们的意见总结:

这份问卷还有最后一个自由回答问题:“请你评价真实材料阅读训练”。学生的答案可以归纳如下:(1)它提高了我的阅读灵活性。培养了我能根据阅读目的不同随时调整阅读速度。(2)这个训练应纳入教学计划中去。(3)培养了我阅读技巧。(4)增加了词汇量,扩大了背景知识面,而且提高了语言书面文字交际能力。从个人阅读档案的两个表格中,可以总结出:研究实施期间,参加者大多数每天花2小时自读,平均为1.5小时。在项目完成后,虽然时间少了,但比项目实施前每天多出1小时,可见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读习惯。可以看出,真实材料阅读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自读兴趣,促使学生进行了真实阅读,同时也为外语学习尽可能提供了一个正常的、真实的交际环境。

四、结论

真实材料阅读研究是在充分考虑阅读理解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旨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外语读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真实交际潜意识获得语言习得能力。本试验项目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果:

首先,80%的学生非常愿意进行真实材料阅读,它让学习者在轻松正常的阅读环境下进行非正式的学习,且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提高了阅读的灵活性,培养了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这种注重语言内容而非语言形式的阅读使学习者觉得阅读不再是语言形式的学习,也摆脱了教师过于中心化的课堂局面,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以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学生不但扩大了词汇量和知识面,而且也潜意识地提高了语言的交际能力,获得语言习得。但是,本实验过程存在一些缺陷,如实验样本仅是来自两个班级的具有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等。为此,我们期待进一步验证中学生阅读真实材料的可行性和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S.D.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2]Littlewood, W. Communi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3]Nuttall, C.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1982.

[4]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植根生活;依托教材;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中小学语文的一个新教学内容,它将小学语文中字词句篇的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统一整合

起来,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通过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我就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途径谈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一、植根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能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并能以此为学习的主题,搜集资料,进行讨论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获得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走进自然,引导学生从自然中汲取语文素养

农村学生虽没有繁华喧嚣的城市生活体验,但他们拥有更广阔更丰富的大自然。那里有青葱的山脉,有清澈的河水,有变幻的四季景色,有安静闲适的田园风光,这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

2.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农村学生虽没有城里孩子生活条件优越,有更多机会接触外面的新鲜事物,了解各类最新的、时尚信息,体验各种精彩纷呈的生活,但他们从小浸染大自然,与鸟兽做伴、与麦浪共舞,同样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开展“多彩的课余生活”“家乡的端午节”“家乡环境调查”等一系列以农村生活背景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走访调查、收集资料、汇报展示等方式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二、以教材为依托,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引申拓展

1.依托教材,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促成单元主题的有效整合

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所设计的综合性学习项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要以教材为依托,认真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有效开展丰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五组是以“爱”为主题的一组课文,同时教材中安排了“感恩父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围绕“爱”这个主题把课文的学习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整合,在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来自父母、朋友的爱,在这种情感不断加深的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感恩父母的实践活动,通过采访、交流、表演、写体会等深入体验并表达这种感情,最后再回到课文,升华情感。

2.挖掘文本,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优化课堂教学

文本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最便利的凭借,教师可凭借教材中文本的特点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拓展,优化课堂教学。

(1)课前补充

通过查阅、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可交代背景,可作学文铺垫,也可借此资料设置悬念。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可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故事,影视剧中诸葛亮的形象,然后导出本课,看看诸葛亮是如何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借来十万支箭的。

(2)课中拓展

有些课文在行文中有留白之处,教学时可以挖掘这些空白之处进行想象创作。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父亲徒手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连写了四个时间,这四个时间段中,父亲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周围的人怎么样?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写一写父亲不放弃搜救儿子的信念,不停在废墟中挖掘的情形,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3)课后延伸

有的课文虽结束但意未尽,有的情节还可延续,有的情感还在回荡,有的事件还能翻新,像这些课文都可以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延伸。如《掌声》,英子的回信只有一部分,如果你是英子,你还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同学们给英子的回信又会说些什么?

总之,在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从而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材料范文第5篇

[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从初中开始上外语课,上几

学期外语课之后就迅速地产生 了对外语课的厌烦情绪,即使研究生毕业之后,

绝大多数人也只能书面翻译和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而不能 流利地与外国专

家进行口头学术交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外语教学方法与指导思想

有误,另一方 面是学生接触外语太晚,错过了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双序

结合整体教改实验力求改变这种局面,从改革 传统的设课方式入手,遵循"语

言发展先于数理思维发展"这一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传统的结构语法教

学思想:从学前中班始开设英语说话课,小学,一、二年级不开设数学课,而开

设以培养学生日常交际能力为 目标的英语课,三至五年级进行认读、读写能力

的培养,初中侧重阅读和语法教学,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 力。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1.实验的阶段划分

    幼儿阶段侧重听说和语感的培养,坚持让幼儿在游戏中多方感知语言材料;

小学阶段,要求在学生五年级 毕业时能比较流利地运用外语交谈,掌握基础读

写技能和一些基本语法知识;初中阶段进行以阅读、写作为主 的系统训练和语

法知识学习,实验班学生初中毕业时达到高中毕业水平。

    2.教师、教材与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师的选择上比较注重教师自身的口语水平。

    从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二年级,使用山东师大教科所与实验教师共同编写的

《少儿英语教材》,从小学三年 级开始,使用L. G. Alexander编写的《Look,

Listen & Leam》(简称3L)教材,为迎接中考,初中二年级开 始用两年时间学

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材"6册。

    由于我们的实验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在低

年级较重视听、说训练,到了 小学高年级特别是从初中开始,才强调对写和语

法结构的学习,教学方法上比较注重交际教学方法的运用,以 培养学生运用英

语的交际能力。

    3.实验结果的评估

    (1)在实验结束时对这生听、读、写和语法知识进行全面的测试。测试所

用材料为高中二年级期末高中统 考题。

    (2)结合本班特长,对实验班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摸底考试,试题由课

题组编写。

    (3)对学生学过的单词、词组、句式做全面考查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幼儿段实验结果

    实验班幼儿经两年英语学习,平均掌握单词476个,日常用语215句。英语

歌曲20首,发展了幼儿外语听说 及口语能力。幼儿普遍发音准确、清晰,培养

了良好的语感。幼儿段结束前,通过师生对话、看图说话、听录 音找图片、汉

译英、英译汉等方式,对幼儿英语水平进行全面鉴定。测试题目涉及213个单词,

300句日常语。 测试结果是及格率100%,优秀率86%。

    2.小学段实验结果

    二年级实验班学生平均掌握英语单词1037个。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听力及会

话能力,能进行日常会话,能与 外宾进行简单交谈。听、说、会话程度相当于

初中毕业生。三年级实验班学生能阅读简单课外英语读物,会唱 英语歌曲28首。

四、五年级实验班学生的听力及会话能力相当于高中毕业生,五年级学生认识单

词2000个左右 ,提前完成了实验预期目标。

    3.初中阶级段实验结果

    (1)实验班学生综合测试结果

    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班和高中二年级的一个普通班同时进行了测试。测

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总 成绩优于高中二年级普通班的成绩,在阅读理解、

写作等各分项能力上成绩与高二普通班成绩持平,听力、读 音、语法成绩高于

高二普通班,语法知识中close test的成绩最好(实验班平均分11.93;

高二普通班平 均分为6.14,t=14.59,P<0.001),说明实验

班学生语感强,语言经验积累得多,语言材 料掌握得更熟练。

    (2)学生听力与口语方面的测试结果

    实验班学生对熟悉单词组成的短文的听力正确反应已达90%以上。小学阶

段已基本掌握了语音、语调, 能就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及简单的英语会话。

经过初中阶段的教学,学生的口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测试 表明学生英语的会

话能力亦较高。但会话能力低于听力的发展水平,听力较好的,相应的口语能力

也较强,在 会话时反应迅速敏捷,回答问题正确率高,但仍达不到听力所能达

到的水平。而那些听力较差的学生,口语能 力则更显不足,单纯考查语法知识

尚能应付自如,而应变能力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则不足,显示出外语学习中语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