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育方法

语文教育方法

语文教育方法

语文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近年来,在全国的很多小学中,教学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教师越来越重视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对课堂教学成果进行经常性反思等手段来达到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者的目的,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然与以前相比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如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留守儿童却逐渐增多等问题,都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由于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知识面涵盖广、需要识记的内容多、与生活联系紧密等特点,又加上这门学科在写作和阅读方面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造成许多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情况欠佳、学习主动性不高等现象。上述几个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任务中本身就是教学的难点,这些现象在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

二、小学生普遍心理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校进行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也是向初中教育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小学生是一群刚刚进入学校门槛且心智能力尚幼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通常开阔但尚未成形,就如同一张白纸一般,他们对于各学科的学习通常以兴趣为优先考虑因素。因此,语文老师需要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方法

教师的职责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总结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案,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们通过改善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1)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变化。现代学生接受语文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门槛,通常对周边事物抱有即好奇又抵触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新的环境,一方面又讨厌失去自由被学校教育所束缚。此外,小学生的思维大多活跃,但认知方面具有局限性,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高,认为语文是一门实用性不强的学科,对该学科的学习也通常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以及行为的变化,摆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对学生进行课业知识的传授,然而现代的教育理念对这种传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其观点是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双方占有同等地位进行交流与反馈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分析来决定教学的进程和速度,学生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以及对老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来吸取语文知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双方都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不断根据对方传达出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自我调整。

(3)注重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小学语文作为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于小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学科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培养其对语文的逻辑思维十分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对教材上规定内容的教学,应透过传授的内容重视其背后所蕴含的语文逻辑和思想,让学生养成语文思维的习惯,不能只是会背诵,还要懂得运用。

例如,在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下列步骤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首先,要主抓基础内容:学生的语文成绩通常具有差异性,且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以及学习技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教学,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技巧。其次,明确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和自己思考,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老师对学生起帮助和主导的作用,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四、教师“不现自我”——充分展示学生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尽展学习的风采,他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别人讲到自己,从远古谈到今天,从过去说到现场,从怪诞悲观论述到积极乐观。他们上下互动,取长补短,相互纠正,相互完善,和谐有序,时不时来一阵热烈的讨论,时不时又是一番掷地有声的论说。作为教师,我此时只是个专注的旁观者,充当及时点拨、组织、参与、配合的角色,促使课堂学习各层面实现超越与突破。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求全求美。只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就能引起教学的共鸣。

作为教师,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出题考倒学生,更不用在题海中带领学生艰苦跋涉,只要做个旁观者,关注学生的评研过程,学生就能自觉地在评议中识别学习的优劣,在研究中学会取长补短。评价走向生本,和谐又简单。我们不求高分,但求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等待。每一种花,遗传基因的不同,决定她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还是清香怡人的茉莉;是常开不败的三角梅,还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每一朵花,承受的阳光雨露不同,决定她的花期或长或短;或盛开于春夏,或怒放于秋冬。

总而言之,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的分析,结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和特点的描述,只有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技巧,才能更好地加深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此来促使小学生在今后的语文课堂学习中不断提高对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作用,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文学 英语教育 课堂 作用 应用

前言:

英语文学课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但是,在社会经济竞争化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就业问题,英语专业不再是热门专业。就业压力的增大,让英语专业学生的务实性加强,他们的英语学习具有功利性,只看重就业前景,忽视了专业知识本身。英语文学课在许多学生看来可有可无,不能静下心来阅读英语文学作品。让英语文学在英语教育中发挥作用,才能促进英语教育的完整化。

一、英语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英语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对于英语教育本身,还是学生的成长,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有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第一,英语文学教育有利于英语教育全面化。英语文学知识是英语专业知识的一部分,在英语教育中落实英语文学教育,能够促进英语教育的全面化。许多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就是学习语言,自己能够用英语去表达,去交流就可以,没有必要学习文学知识。没有文学知识的支持,英语语言体系是难以得到完整建立的。英语教育包括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语言学、修辞学知识,更包括英语翻译技巧以及英语文学。只有英语文学教学活动得到有效落实,才能促进英语教育的全面化发展。

第二,英语文学教育有利于学生英语素养提升。高校学生的英语素养,对于其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有直接影响。一些学生认为英语文学知识不重要,自己没有读过英语名著,不了解英语国家的著名文学人物,一样可以流利地使用英语,得到他人的赞扬。但没有文化背景的知识,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语言是孤立的,会出现不能理解英语表达真实意识,不能理解英式幽默的问题。学生学好文化,才能让自己真正将英语视为一种语言,而非一种工具。英语文学教育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高校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第三,有利于高校英语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实施英语教育,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没有英语文学教育内容的支持,学生的英语学习面十分狭窄,学生的英语专业素养提高会受到限制。将英语文学融入到英语教育活动中,能够促进学生成为英语学习多面手,让社会认可高校的英语教育,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英语文学在英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方法

1、加强英语文学内容的改革

在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许多英语专业教师没有意识到扩展英语文学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一直利用片面的文学资源组织教学,不追求教学活动的深入发展。一般来讲,在文学课堂中,教师会从最早期的文学作品开始讲解。但英语国家文学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涉及到的作家很多,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很难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英语文学知识体系。所以,英语文学教学内容就会显得过于偏重于早期文学作品,忽视现代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性质上来讲,早期文学作品的内容较为陈旧,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会让学生觉得文学学习内容太难。因此,要让英语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出来,教师需要对英语文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突出英语文学教学的重点,分清主次,将学生可以接受的现代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适当加入一些早期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各个阶段英语文学作品的特点,建立正确的英语文学观。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文学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英语文学知识接受能力。像在讲解《three major poet in 14th century England》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十四世纪的英语诗歌,教师可以将现代诗歌与十四世纪的诗歌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英语的发展,在应用现代英语的基础上丰富古英语知识。合理的英语文学教学,更能让英语文学知识成为学生的英语能力。

2、加强英语文学教学方法改革

英语文学课绝对不是单纯的英语阅读课,教师要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英语语言,促进学生理解英语本质,意识到英语的美。通过文学教学,让学生把握到英语语言的本质,不单单将英语视为阅读与交际的一种工具。英语文学教育,让英语教育更具有精神性与文化性。文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在讲解英语文学名篇时,教师没有必要一定要从作者的生平与文章的背景知识入手,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开发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在讲解之前,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对下节课所学篇目的英语知识进行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可以扩展学生的英语文学视野,让学生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来。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英语文学相关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仿写比赛,让学生成为文学创作者。像在学习《A red red rose》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其格式写一首自己的诗歌,促进学生了解英语文学的魅力,用英语学习改变学生的英语语言结构。

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语文的重要形式。在高校英语教育中重视英语文学教学,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支持下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获取有效的文学知识,能够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重视英语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给学生创造更多学习英语文学知识的机会,才能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尤佳. 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2:268+228.

[2]胡恒. 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5:54-55.

语文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教育方法

美存在于日常的方方面面,它一方面是具体、形象的,另一方面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美主要以诉诸人的情感的方式表现出来,能够使人感受到快乐和喜悦,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人的意志。就像人们说的那样,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奇妙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在亲爱的人面前洋溢在心中的那种愉悦。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美”的熏陶

随着中学语文新课改的深入,人们对学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语文在中学所有学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需要“美”的熏陶,需要用“美”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奥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中学语文课本是由名家名篇汇聚而成的,所选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中包含非常多的“美”的文学。比如有语言精美、涵义深远的散文,描写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想入非非的小说,语言精简、抑扬顿挫的诗歌,等等,这些文章都充满美,人们在阅读这些文章时,仿佛遨游在优美的画面中一样,令人向往。因此,有中学语文教师说,中学语文就像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用来播种知识的种子,使学生能够在希望的田野上健康成长。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中“美”的教育,这对正处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非常重要。通过阅读大量优美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生活,从而健康成长,学生在中学语文“美”的熏陶下,可以使心灵变得更美、更善良,形成健康的人格。比如朱自清写的《背影》这篇散文,在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图时,运用了一种白描式的手法,“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这种非常平常的描法,将父亲的爱完美展现出来,突出了父爱的伟大,教师在讲这篇课文时,要从情感入手,使学生受到很好的“美”的熏陶。

其次,中学语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主要作用:一是教会学生掌握现实中需要的识字写字的基本技能、阅读文章的能力及与人交流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帮助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中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中学生情感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从而使中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和性格上得到全面发展。比如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加强对中学生的诗词方面的教育培养,这是由于诗词所包含的“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并且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总之,多多阅读我国优秀的诗词,非常有利于学生吸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汉语言的华美和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以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塑造出优美的灵魂。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的重要意义

第一,感之以形。任何存在于世界上的美,其具体形象都是调动人的美感的直接因素,审美对象就是依赖于某一具体形象的,具体形象是审美赖以生存的基础,基于美的这一特征,形象教育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首要内容,首先让学生开展审美活动,教育者借助形象对其产生思想上的影响,构成审美教育过程。在语文教育中,学生翻开教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课本中众多的文字,而不是显而易见的形象,所以审美形象在语文教育中又具间接性这一特点,要想使学生受到课本文字的感染,就要让他们首先理解文字的含义,然后通过发挥其想象力在脑海中绘出一幅幅具体形象。换句话说,语文课本中的审美形象无法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是以语言作为中介,通过人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及对艺术的修养,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脑海中的绘制感受其中的美。

第二,动之以情。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意义主要体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思想及感情,并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将其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作者在写文章时的感情的流露及情绪的波动,让学生随教师的动情在领悟的同时又能激发出高尚纯洁的情感。例如在讲解的《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描绘出来,通过宏伟壮观的遍地白雪,描写出作者内心的激情,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情感。

三、结语

中学语文中“美”的教育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美、崇尚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心灵,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55-01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教育者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引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促进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独立的个性和人格。语文老师运用情感教育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潜势,使学生被熏陶,从而转化为学习的积极性,这是获取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重视情感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层面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进步,走向新高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情感教育。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1]所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方法上体现情感教育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机械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时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2]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

(一)通过教师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

1.从教学语言的内容来看

1.1教学语言要做到形象生动,词汇丰富

现代汉语的词汇量是极其丰富的,而且高度发达、时时在发展变化。当下有很多流行语、网络语言、俏皮话,学生对于这些潮流性语言是特别敏感的,接受的也特别快。作为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时时补充词语的储藏量,不和学生语言脱节。只有贮备足够量的词汇,才可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才能做到形象生动。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力求语言的形象生动和丰富,富有启迪性,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使其产生心理上的交融,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兴趣盎然的学习状态。

1.2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力

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语言感染力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语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要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教师必须从正面积极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最恰当、最合适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积极情感。用感染性语言去影响学生。

2从教学语言的形式来看

2.1充分运用修辞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大量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引用、排比、对偶、反问等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在脑海中能够有种形象感知。陈望道先生说过“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调,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合的一种努力。”[3]修辞用简洁的形式生动地传达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感受,进而和教师产生共鸣。教学语言有了修辞的运用,使语言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打动人心的魅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一种好的学习状态。

2.2注重发挥情绪美

情绪美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在课堂上,教师语言的情绪美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的作用也是超越其它言语美的形式。教师的教学语言中洋溢着热情、坚毅、达观、同情、庄严、神秘等信息。情绪美要通过教师正确的传达。善于发挥情绪美的教师,总能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的爱、恨、喜、怒、憎、恶等情绪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他们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爱教师所爱,恶教师所恶,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根据作品的主旨,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对作品有心灵碰撞点。新课标要求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品本身的契合点。当学生被引导走进作品所存在的境界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而当这种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使学生进入到一种至真的审美境界。

1.运用教学导语,创设情境

情感是在一定的氛围情境中产生的。在上课之初,如果能以别具一格、灵活多变的导语,或是提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把学生带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息息相关,同时又能吊起学生胃口,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知识的营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独特生动的导语可以形成一种与文学作品相应的情感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情感基础。

2.运用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手段,创设情境

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自然景象社会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感情的。因此,教师在讲解文章时要让作品中的画面形象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情感体验。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手段来辅助教学。“电影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呈现全部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可以观察整个情况。”[4]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3.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善于运用情感艺术,在教学方法上体现情感教育,才能更好的熏陶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杨小微《现代教学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第117页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6页

语文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育定位教学模式

一、高职语文教育应打破传统观念,重新定位

对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有以下两种最典型的观点:

一是视之为通识课程,即工具类基础课程,实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传统,是关注受教育者作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的生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三大领域。高职语文以其文学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备的特点,在通识教育中具有核心课程的地位。

视高职语文教育为通识课程的理论依据是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高等教育层面的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语文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种观点将高职语文看成是高职学生知识系统自我优化的特点,是全面发展的“生长点”,是高职课程体系中“有教无类”的课程。

二是视之为专业文化课程。其理论依据是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是否开设要按专业学习的需求而定。这种观念下的语文,成为一门单纯的文化课程。视高职语文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的院校,存在着明显的“两极性”,即极端重视和极端忽视,并且人文素质意识淡薄。大多数这类学校的课程中,语文课已经消失或将要消失,有的也只是形式而已,或“超大课”处理,或选修处理,或讲座方式处理,边缘化现象突出。

职业技能的传授学习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

高职语文的定位,应该联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语文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职技能人才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二、高职语文教育模式应突出其功能性和人文性

高职语文教育的关键是将学科教学纳入到职业教育的系统之中,明确了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塑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笔者建议从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出发。

1.激活学生主动性,拓展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作文教学中,命题和讲解的主角更非教师莫属。学生的尝试权,第一感受(学习者自主消化和感悟)机会均被精心配制的教案剥夺了。学生被迫“热情奔放”、“感受美好”。为什么不把困难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品尝酸甜苦辣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而,教师应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只“挑逗”学生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100%自己解决困难。教师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试讲、复讲、讨论。这当中最重要的是留给学生任务和时间,减少课内学时,让学生找资料、查阅工具书、写读书笔记等,因为“只有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才能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意义”。教育不应该向学生强加什么,而应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应该成为他们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果学生仅靠语文课内喂的一点“细粮”,而缺少甚至没有课外阅读,那无论教师课文讲解如何幽默风趣、回味无穷,学生的语言资料和思想仍会近于枯竭,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仍然会低下。相反,兴趣广、阅读多的学生,一般接受能力和思维逻辑性强,反应敏锐,作文时不会胸无点墨,并且能够有感而发,写出有思想、有新意的文章来。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提出较宽松的建议,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如列出一些大致书目,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古今中外均可涉及,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要求不可太精细。教师可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感受、领悟经由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们分享,展开讨论。独立思考是学习的灵魂,表达主体应该是学生,这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同时,教师自己也要有广泛的阅读情趣,比学生先走一步,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推荐各类好的作品。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变化景象,不同学科、专业的新词汇层出不穷,语言的传媒交互手段日新月异并有电子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社会劳动的综合性、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因素,引进和利用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手段,增强语言教学的功能意识、环境意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包揽100%的教学资源,而在于理智地做好引导性的10%,并把90%的自主学习时空落实给学生,这样才有助于改善高耗低能的现状,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效果。

2.突出人文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实文化需求

高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一是以能力训练为主,注重文化熏陶,着眼于高职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适时地安排、组织讨论课,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等。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内容进行文化思想和人格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追求。为此,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中除了突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突出培养科学精神,凸显人文教育。应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强化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开阔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敏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优势,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近年来,在整体文化观影响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为轴心,合理、巧妙地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渗透,这是培养人才的目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实文化需求。例如,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强调服务语言的口语表达和饮食文化的内容;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侧重旅游文化和讲解的口语表达;根据高职英语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贯穿民俗文化、西方文学以及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等等。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功能性决定着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模式中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高职语文教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培养出优质高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职语文学习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袁昌仁.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J].陕西教育,2002,(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