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种粮农户;行为特征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01034);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2010GXS5D233)。

作者简介:肖开红(1979- ),男,湖北红安人,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6-0032-05收稿日期:2012-01-17

引言

当前,互联网技术已在全球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快速普及与应用。在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农户使用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进行跨区域农资采购和农产品销售已十分普遍,而且这些国家也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减少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户收入的重要手段(刘丽伟,2008)。近年来,我国农村互联网发展迅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农村网民已达1.36亿。农民正逐步成为我国互联网应用的重要主体,互联网也正在迅速成为我国广大农户对接市场、辅助农业生产决策的新兴信息渠道。

关于农户使用互联网动机和行为的问题,已有学者进行了研究。John等(2003)、Mishra 等(2006)和Brian等 (2010)学者对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家庭农场主使用互联网的动机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其研究对象与我国小农生产的现实背景有较大差异。颜丽等(2009)、李霄(2011)、蔡志坚(2010)等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发展问题给予了关注,但其研究多聚焦于农村互联网发展现状以及农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特点等方面,对农户在日常农业生产领域采用互联网的行为特征则缺乏深入的分析,尤其缺乏实证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河南省9县市种粮农户为样本,以其日常粮食生产过程中应用互联网的意愿及行为特征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影响种粮农户使用互联网的关键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推进种粮农户使用互联网的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建立

1. 研究假设

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国内种粮农户的现实情况,将影响种粮农户互联网采用意愿和行为的因素分为农户特征、种植规模特征、市场行为特征和互联网准备度四大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若干变量。

(1)农户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户的经济行为。由于当前农户家庭的决策一般由户主做出,因而我们以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年龄等来代表劳动力素质。本文假设的农户特征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种粮形式等变量。

(2)种植规模特征。主要包括种植面积、设备投入和家庭农业收入等变量。种植面积越大,就越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支撑,因此种植面积以及种粮设备投入对种粮农户是否应用互联网技术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农业收入是农业生产投资的直接动因,因而笔者认为农户的收入结构会对其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意愿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本文中,收入结构指标由种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来表示。

(3) 市场行为特征。主要包括农户向市场出售粮食的比例、信息需求程度、价格满意度和市场便利程度等变量。农户种植、收获粮食的最终用途主要包括自己食用、作为饲料以及出售3种。粮食出售比例是指出售的那部分粮食占家庭粮食总产量的百分比。同时,粮食出售的信息需求程度、粮食价格的满意程度以及粮食出售的交通便利程度等都会影响到农户使用互联网进行粮食交易的意愿和行为。

(4) 互联网准备度。主要包括现有信息渠道、农村网吧接入度和使用互联网的经历等变量。目前农村获取粮食交易信息的渠道主要有政府公告、农业技术推广站、网站、报纸杂志、合作社、电视机或收音机、固定电话或手机等。互联网接入度以农户居住周围网吧数量以及家庭电脑的数量来表示。有无使用互联网的经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农户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意愿和行为,本文以农户使用互联网的次数来表示。

2.模型建立

根据前文的研究假设,本文提出影响农户应用互联网意愿和频率的自变量包括以下四大类:一是农户特征(P);二是种植规模特征(S);三是市场行为特征(M);四是互联网准备度(N)。本文的因变量为农户采用互联网的意愿与行为。对于农户的意愿变量,农户只有愿意或不愿意应用互联网技术这两种情况;对于农户的行为变量,农户只有应用过和未应用过互联网技术这两种情况。因此,无论是把农户应用意愿变量作为因变量,还是把农户应用行为作为因变量,都只有两种取值情况,所以本文采用二分类逻辑回归对这两个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具体回归模型可以表达为

LTi=b0+∑kk-1bkPik+∑rr-1crSir+∑jj-1djMij+∑tt-1qtNit+ei(1)

LFi=b1+∑kk-1bkPik+∑rr-1crSir+∑jj-1djMij+∑tt-1qtNit+ei (2)

其中,(1)式中的LTi表示农户具有应用意愿的发生比的对数;(2)式中的LFi表示农户应用过互联网技术行为的发生比的对数。上述回归模型中各具体变量及其赋值见表1。

表1本文回归模型所涉及变量说明及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变量赋值内容取值范围均值标准差农户使用意愿0=否;1=是0~10.71 0.45 农户使用行为0=否;1=是0~10.19 0.40 农户特征性别0=女;1=男0~10.82 0.38 年龄1≤30岁;2=31岁~45岁;3=45岁~55岁;4≥56岁1~42.58 0.83 受教育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或中专;4=大专;5=本科以上1~52.36 1.03 种植规模特征种植面积单位:亩连续变量11.62 39.65 是否借款0=否;1=是0~10.23 0.42 设备投入单位:万元。指购买种粮机械设备所花费金额连续变量1.37 7.33 是否优质品种0=否;1=是0~10.85 0.36 租赁土地面积比重单位:%。指租赁土地面积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比例连续变量4.96 14.1 种粮收入比重单位:%。指种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连续变量61.2269.2 市场行为特征粮食出售比例单位:%。指出售的粮食占家庭粮食总产量的比例连续变量60.47 25.29 信息需求程度收集粮食价格的频率。1=很少;2=一般;3=经常1~32.25 0.65 价格满意度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比较满意;5=非常满意1~52.99 0.78 市场便利度1=非常不方便;2=不方便;3=一般;4=比较方便;5=非常方便1~53.74 0.80 售粮次数单位:次。指每年出售粮食的次数连续变量2.14 1.01 互联网准备度互联网接入度居住周围网吧与家庭电脑数量。1=没有;2=较少;3=一般;4=很多1~42.51 0.71 使用互联网经历1=没有;2=体验过;3=每年1次~2次;4=每年3次~8次;5=每年大于9次1~51.55 0.96 二、种粮农户采用互联网的行为特征分析1. 数据来源和说明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我国粮食网上交易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9月30日~10月12日对河南省9县市种粮农户入户调查获取的一手数据。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576份,回收率为72%。剔除填写有误或不完整的问卷209份,共获得有效问卷367份。调查对象是农户家中负责粮食种植的主要决策者或参与者,从而保证问卷能够准确地反映农户的投资及经营状况。

根据表1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可知:(1)在农户特征方面,男性占79.6%;接近半数农户处于45岁~55岁区间;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户占总数的66.8%;耕种面积10亩以下的家庭占74.8%,也有部分农户种植规模达到50亩以上,因而标准差较大。上述数据说明我国粮食耕种仍以男性劳力为主体,且其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种植规模偏小。上述种粮农户的自身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在种植规模特征方面,被调查的农户家庭平均耕种面积为11.62亩;租赁土地占总种植面积比重的均值为4.96%;种粮专用设备投入均值为1.37万元,且以自有资金投入为主导;种粮所得收入占家庭总收入平均值为61.2%。上述特征反映出我国粮食种植仍以自有土地为主,规模化程度低,设备投入不足,种粮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偏大。这些特征也导致农户使用互联网内在动力不足。(3)在农户市场行为特征方面,被调查农户平均每年出售粮食2.14次;所出售的粮食占家庭粮食总产量的60.47%;农户对粮食收购价格等信息需求程度较高;对当前粮食收购价格满意度偏低;对出售粮食交通便利程度总体评价较高。上述农户市场行为特征说明随着农户向市场出售粮食频率和比例的增加,农户对粮食价格等信息需求增加,这在客观上刺激了农户采用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的意愿。(4)在农村互联网准备度方面,农户可接触到的生活环境周围的网吧或电脑数量有限;农户使用互联网的经验严重不足,绝大部分农户未曾使用过互联网。农村互联网准备度较低的现状说明大部分农户仍缺乏使用互联网的基本知识,这限制了互联网在农户中的快速应用。

2. 种粮农户采用互联网的行为特征分析

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76.3%的农户表示愿意使用互联网获取市场信息,也有23.7%的农户不愿意使用,这表明大部分农户对互联网技术持有接受的态度。通过进一步分析农户获取粮食收购信息或农业信息的渠道发现,绝大部分农户仍依赖传统的信息渠道,仅有8.5%的农户认为网站是首选的信息渠道。同时,本文还发现被调查农户中只有92户曾经使用过互联网来获取有关农业信息,占全体被调查农户的25%。对上述92个农户的进一步分析发现,73.5%的农户仅仅是通过互联网查找粮食价格、粮食种植技术等信息;17.2%的农户能够在互联网上供给信息或查找需求信息,通过查找买家或卖家的联系方式,以获取更多交易机会;其余9.3%的农户则可以通过在线聊天软件、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易谈判,或者通过第三方平台转账汇款。这表明大部分农户还处于使用互联网的初级阶段,没有掌握运用互联网获取更多交易机会的基本知识,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互联网技术尚未成为农户农业生产决策的必要工具。

三、种粮农户采用互联网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合前文建立的回归模型,本文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367个有效农户样本的数据进行了Logistic回归处理,分别得到了农户采用互联网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和农户采用互联网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通过不断剔除不显著的因变量指标后,两个回归模型各种参数值如表2所示。

表2农户使用互联网意愿与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回归参数表

解释变量农户使用互联网

意愿的回归参数回归系数Sig.农户使用互联网

行为的回归参数回归系数Sig.性别0.5090.0200.6910.024年龄-0.8040.026-0.8040.023受教育程度1.5830.000 1.6770.000 土地面积1.0890.0031.1470.005设备投入——1.2170.003种粮收入1.5430.0031.3740.003售粮价格的满意度-1.3150.001 -1.2240.001 互联网普及程度1.0050.005 1.1030.005 互联网使用经历0.9870.0260.9210.014注:农户使用互联网意愿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X2=154.026,P=0.000,RCS = 0.320,RN = 0.524。

农户使用互联网行为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X2=154.026,P=0.000,RCS=0.317,RN =0.544。

由表2可以看出,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前文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靠。农户使用互联网技术意愿与行为的各种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显著程度可归纳如下。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农民

一、引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它们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应运而生。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要想改变这一趋势,就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积极加入到互联网发展这趟高速列车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互联网+农业”将会使我国的农业产业升级迎来最好的时机。因此,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引入到传统农业领域中,将成为一种新业态,新趋势。

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分析

目前,安全、绿色、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对于城市里的老百姓来说,健康营养的农产品备受他们的青睐,在一些大城市中,安全食材的市场已经逐步的火热化,而我们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众多,需求的市场也很大,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也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宝贵的资源急需走向市场。其次,由于农村的信息较闭塞,很多好的农产品没有销售渠道,以致于滞销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微博中也经常看到有求助买农产品的信息,基于这种背景,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将农村里那些健康无公害的农产品推广到有需求的城市中,是打破信息障碍壁垒,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再次,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些人也把“家乡”情结带到了城市,随着他们进入城市后,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也就使得众多的农村产品成为了他们需求品,对于他们的需求,虽然各种生态农产品专卖店也在逐步兴起,但由于商圈的地域限制或专卖产品来源地单一的限制等,一些特产超市产品质量或特性往往不能得到他们对过去乡村产品的认可,使得其市场需求根本得不到满足。

三、“互联网+”为农业带来的机遇

1、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农产品流通经营领域的探索越来越活跃,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已经初步建立。农业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的市场理念在农村也逐渐普及开来,这也对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使用门槛越来越低,互联网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活动,这也是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发展较快的一个原因。

2、加速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互联网+”现代农业正好符合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背景,符合我国农业需要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因此农业信息化或将成为助力器和新动能,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多地区出现鲜活农产品滞销,买贵卖难的现象,而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海量数据将为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难题提供途径。我国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过去以生产为中心,转变至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以销定产倒逼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

3、全方位信息服务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常态,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互联网技术的协助下,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准确的把握了天气、土壤、水分、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等信息,更加有效的指导农业的育种、栽培、施肥、灌溉等生产过程,一方面实现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促成了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互联网+农业“正逐渐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4、新农民的出现

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下,一些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职业农民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搞产品促销,那些已经走入城市的人也开始带着新知识、新技术返乡创业,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考取公务员留在农村当村官带领农民发家致富,也开始出现大批企业带着资金和互联网成果投资农业,他们都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农民。虽然们目前新农民这个群体还不够庞大,但他们正深刻地改造着传统农业,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身上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嫣然成为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前锋。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阻碍,例如部分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不高,观念落后技术推广较难,以及缺乏互联网专业人才,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就是互联网农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商业模式不够完善。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链,面向全社会广纳良才,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的新农民,发展智慧农业和智能农业。“互联网+农业”发展需要理性,它一时可能不会为农业带来颠覆性变化,但此时迈出一小步,未来定会成功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吴絮颖.“互联网+”对农业产业升级促进作用探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5:208-212

[2]王艳华.“互联网+农业”开启中国农业升级新模式[J].人民论坛,2015,23:104-106.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互联网+”模式;农产品;营销创新;烟台苹果;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0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302-02

烟台地处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濒临黄海渤海。总人口651.1万人,农业人口470万人,耕地面积占44.73万hm2。烟台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空气湿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苹果树的种植。烟台苹果产地以栖霞、招远、牟平、莱阳等地为主,香脆可口、香甜,素来被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烟台苹果主产地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互联网+苹果”的电商新模式,力争让烟台苹果卖出国门,走进世界。以烟台苹果为例,利用SWOT分析方法,探寻“互联网+”模式下烟台苹果营销模式的创新点,并就此对农产品的营销提出对策和建议。

1 “互联网+”模式下烟台苹果营销创新模式SWOT分析

1.1 劣势(Weaknesses)

1.1.1 烟台苹果营销现状。2015年烟台种植苹果达18.13万hm2,总产量近550万t,比2014增产15%,优果率达80%。从数据看,烟台苹果去年增产明显,但传统销售情况却不尽人意。2015年烟台苹果从6元/kg上下的收购价,跌至4元/kg上下的市场批发价。这种市场状况导致许多果农不舍得将苹果贱卖,处于观望状态。苹果销售在果农和消费者之间流通环节过多,也增加了苹果价格波动风险。

1.1.2 烟台苹果营销存在的瓶颈问题和原因。一是农产品市场信息覆盖面小、不对称。“烟台苹果价格指数”于 2015年8月14日投入使用。“烟台苹果价格指数”可以给广大果农和经销商提供烟台苹果主产区苹果价格走势,它不但可以起到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还有利于解决苹果市场存在的价格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对网络知之甚少,处于被动地位,他们中很少有人会利用网络来获取市场信息,烟台果农也不例外。由于农产品地域生产的分散性,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主要途径还是人口相传、看电视、听广播,农民缺乏敏捷、正确捕捉市场消息的能力,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和从众性。这就导致果农对苹果市场信息闭塞,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1]。二是农产品销售渠道多环节,运输成本高,效率低下。烟台苹果流通要经过果农―苹果批发商―苹果零售个人―消费者等许多环节。多环节造成了烟台苹果流通渠道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利于烟台苹果价格形成竞争优势。传统烟台苹果交易市场管理不规范,交易手段落后,也影响了烟台苹果的交易效率。三是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附加值不高,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烟台地区水果资源丰富,但是大部分品质优良的水果直接用于鲜果消费,而部分残次果则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主要用于生产果汁。虽然还有果脯、果干、食品添加原料、苹果脆片、果醋、罐头等加工形式,但未加工的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农产品的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显著[2]。四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少,基础薄弱。目前,烟台苹果营销的主体是果农民,果农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培训,很难将传统的线下营销与线上营销结合起来。农村缺乏电商专业人才,阻碍了苹果的线上营销。五是农产品的促销力度不够,品牌效应不强。烟台苹果主要以农户经营为主,农户经营较分散,缺乏品牌意识和促销意识,限制了苹果市场的扩大和收益的提高[3]。

1.2 优势(Strengths)

1.2.1 农产品市场被扩大,农产品的销售量被提高。2015年特色山东等网站联合淘宝发起“丰年有余开仓放粮”的主题活动。参加此次销售的全部为山东著名的地理商标产品,烟台红富士苹果就包涵在内。活动一方面解决了烟台苹果库存积压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淘宝网使广大消费者更加了解烟台苹果,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利用互联网营销农产品,不但让企业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需要,还可以进行双向沟通,开拓了产品市场。

1.2.2 减少了销售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互联网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以较低的费用实现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交换。烟台苹果通过线上营销的新模式,使流通环节减少,使销售成本降低,使销售效率提高[4]。

1.2.3 减少了农产品腐烂变质损失。互联网线上订单方便迅速,减少了中间的流通环节,这等于减少了果农将苹果运送到消费者的时间,使农产品的鲜度保持在正常水平,从而减少了因苹果腐烂变坏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1.2.4 信息效率高,交互性强。互联网有很多优势,交互性是其最大优势,可以理解为互动传播。交互性的结果是,不但用户能得到有用的信息,厂商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得用户的有效体验反馈。互联网可以跨地域、跨时间不间断运营,而且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共享,因此解决了传统苹果营销中市场供需信息获取、传递困难的问题。

1.2.5 提高产品竞争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烟台苹果网络营销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不但使烟台苹果的销售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显著提高升了烟台苹果的市场竞争力,使果农的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1.2.6 农产品促销效果好。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具有实时传送声音、图像和文字信息的功能,同时可以直接为信息方和接收方架设沟通桥梁。烟台苹果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好地进行线上促销,从而提高销售量。

1.3 威胁(Threats)

第一,烟台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程度不高,果农网络观念差,大多数果农不会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这就阻碍了苹果的线上销售。第二,烟台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物流成本较高,这严重威胁了烟台苹果的线上营销,而且烟台农村地区物流业不发达,农民所在的村落没有快递公司与其直接合作,极易导致农产品滞销。第三,烟台苹果具有时鲜性,存储时间不宜太久,而果农很少有大型存储仓来储存水果。由于天气、交通等无法抗逆的原因,水果有时不能及时送达消费者手中,导致在运输途中变质而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从而影响消费者对烟台苹果的印象,对烟台苹果的声誉造成沉重的打击。第四,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水果的包装也成了消费者的一种新的需求。烟台农村地区由于工业不发达很难达到消费者的要求,包装成本的上升也严重阻碍了烟台苹果的线上营销[5]。第五,网络销售平台建设体系不完善是阻碍烟台苹果线上营销的难题之一。电商、旗舰店、网上交易市场、专业网站等数量较少,不利于烟台苹果线上销售规模的扩大。

1.4 机会(Opportunities)

要想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就必须实现品牌化。烟台市有丰富独特的农产品资源,尤其以烟台苹果著名。2015年8月28日烟台苹果有了自己的品牌卡通型新形象――拇指哥,有了新的品牌口号――“中国第一个苹果,烟台苹果”,这将使烟台苹果在世界市场上独具一格、更有优势。烟台市政府着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烟台苹果的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2015年,烟台市政府将莱阳、福山、栖霞作为全国重点淘宝县,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其中莱阳市首先启动了农村淘宝县项目,栖霞、福山等也不甘落后,紧随其后。其他县市区也对农村电子商务工作进行总结,找准突破口,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快速发展。“烟台苹果网”在2015年正式上线运行,这是烟台市第1个农产品垂直电商自主平台。烟台苹果在淘宝、天猫、1号店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了12个旗舰店,如“霞谷献珍”“一村果园”;建设完成了“中国苹果交易网”“鲁沃商城”等专业网站16个,产品宣传和销售实现一体化发展;庙后镇下汪家夼村、西城镇回兵崖村等电商示范村的例子屡见不鲜,苹果网络销售量占销售总量的比重达20%以上。

2 “互联网+”模式下烟台苹果营销模式创新点

通过苹果艺术节、网络平台、重点区域定向推介、农超对接等方法,开创新的营销模式,使烟台苹果深入人心,坚持品牌化道路。把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微商、电商等多种主体紧密结合起来,拓宽苹果销售渠道,构筑起网上网下联系密切、共同创造的销售新体系。

3 对策

综上所述,农产品要想突破传统营销模式的瓶颈实现“互联网+”模式下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改变传统思想观念,使农民对电子商务产生全新的认识。广大农民应该克服小农意识的狭隘性、封闭性和保守性,增强市场观念,积极融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去[6]。二是提高农村教育,使农村培养出大量电子商务人才。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网络的建设,向农村输送农业技术人员。三是开创新的营销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农超对接的作用,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走品牌化道路。同时应该向农民朋友灌输品牌化的思想,让农民朋友从内心明白品牌效应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经济变化,从而促使农民在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中变得更加主动和热切。四是建立农产品行业大数据,使农业向信息化方向转变,从而为农产品的营销提供完备的信息服务。不但要建立农产品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和营销网站,及时和收集有关的农产品信息,而且要建立网上农贸市场、网上农产品专业批发大市场、网上连锁店等,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五是在农产品工业体系中,通过增加农产品深加工的种类和层次,拓宽农产品的额外价值,形成走在世界前列的农产品深加工体系。这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单一环节加工下附加值低、浪费严重的问题,从而促进农场品营销的可持续发展。六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经销商、电商、微商等多种主体作用,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依赖、共同发力的营销新体系,从而改善农产品的销售状况。七是政府加强经济职能,贯彻落实“互联网+”政策,使电子商务在农村蓬勃发展。政府要加强对市场规范制度的管理,建立农产品营销市场规则,引导市场的健康发展。八是推进部级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充分发挥研究院、博士后等智囊团的作用,引进推广前沿技术,鼓励合作社经营和规模化经营,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以扩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提升品质较低农产品的改善速度,使“以质取胜”得观念深入人心,促进农产品的长久增收。

4 参考文献

[1] 烟台苹果的“互联网+”模式[J].走向世界,2015(40):25.

[2] 卢勋.远观近看识苹果[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5(42):8-13.

[3] 李希平.当“互联网+”遇上“栖霞苹果红”[J].中国经济信息,2015(21):50-51.

[4] 耿海艳.安塞山地苹果产业发展与苹果文化的建设[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三农问题;电子商务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纷纷利用互联网的资源,结合行业优点,提高运营效率。中国传统的三农问题亦可结合互联网的资源共享,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实质:要解决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农民增长。本论文首先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三农问题,并浅析互联网+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性对策。

二、传统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1.小农为本位的经营方式。茂名市的农业主要是以家庭独立分散经营为主,农业家庭生产分散,农作物种植面积小,总产量低,使其规模细小。而且,这种家庭式的生产,造成了农户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是十分薄弱的。

2.产品缺乏品牌的竞争性。由于缺乏一个强大的品牌作为支撑,农户很难获得一个稳定的市场,对于农产品的价格没有话语权,对市场的依赖性强。缺乏品牌更意味着缺乏龙头企业,缺乏合理市场的规划。缺乏了龙头企业的农业,所以也只能依靠市场而不能扩大市场乃至开发市场。

3.农村市场信息化体系的不完善。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市场信息系统,需要将互联网联通,将市场信息延伸使之到县、市,甚至于省。农户缺乏与外面市场的沟通联系。市场信息的不完善,会带来很多的损失,也会失去很多的机会。

4.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民一味追求高产量和高效益,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农村土地和水资源污染加深,严重影响消费者的信心。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随地乱扔垃圾、排放生活污水,生活的环境不再是绿水青山,取而代之的是垃圾包围农村。

5.“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日益严重。农民单靠种植或贩卖农产品,收入较低,无法支付医疗、教育和养老等一系列高额的费用。因而,大量青壮年农民选择离乡奔赴大城市务工,使农村存在大量的“老人+小孩”的家庭生活形态,为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三、创新性对策

1.政府+电商企业+农户

(1)政府积极招商引资,除了传统的企业,更加要借力互联网+,让更多的电商企业进驻高州根子镇,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2)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电商企业投资农业,逐步加强企业+农户的产业模式,统一标准,风险共担,使农产品的生产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和无公害化。

2.互联网+电商企业+品牌

(1)村委会培训农民如何在工商局注册商标,政府开通绿色通道,减去不必要的手续,方便农户注册商标。

(2)村委会通过口头或书籍宣传无公害水果、绿色食品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相关机构免手续费,为农户办理无公害水果和绿色食品的认证。

(3)政府出资与相关广告公司协商,免费农户的农产品拍摄广告,借助互联网、电视、广播等渠道宣传,形成强大的广告攻势,提高知名度。

3.互联网+政府+网络建设

(1)政府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尽快完善农村的网络设施,加大互联网在农村的覆盖范围,解决农村网络信号差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出现。

(2)中央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地方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基础电信、广电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竞争性招标等公平参与农村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同时探索PPP、委托运营等市场化方式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积极性。

4.互联网+农户+环保

(1)当地农科所结合互联网资源优势,向农户宣传各项农产品种植知识,开设免费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

(2)政府出资出力,与农科院共同大力探究生态农业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开发环保的农业技术,研发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降低农药残留。倡导和辅助农民开展生态农业。

(3)政府出台有关农业环保法律,明文规定使用化肥与农药的种类和剂量,培养农民环保意识。

5.互联网+农户+社会问题

由政府牵头,电商企业组团,深入农村家庭积极宣传“互联网+”创业和就业前景,鼓励青壮年返乡创业或就业。其次,政府与电商企业沟通与合作,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工资福利水平,稳定青壮年农民。发展“互联网+农业”的产业模式,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带来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和巨大的经济收益,促使青壮年返乡。这既解决了人力资源的问题,也可以使得“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四、建议

1.完善机制,加大加强对农民的电商培训

除了加快农村网络的普及,加大政府的补贴资金,在这些硬件与软件的设施都做M织外,政府仍需从技术入手,政府应大力投入资金聘请大量专业人士,下乡培训农民们,使其能够自主开展电商业务

2. 与农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组建大学生帮扶团体

政府应与名牌农业大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利用大学的科研条件,攻克农产品种植、加工等环节的难关,将相关技术广泛推广应用。政府组织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定期的下乡指导农民科学地种植农作物,帮助农民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不仅增加农民们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农业向科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致谢

在论文撰写中,多谢罗太生老师、苏立新老师等人对我细心地辅导。在此,对他们的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SWOT分析

基金项目:徐州工程学院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营销模式调查研究”(项目编号:xcx2016211)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3日

“互联网+”一~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被提出,并出现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随后,国务院又印发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的重要举措。“互联网+”,即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相加、结合。但这并不是单一的相加,更多的是在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使互联网深层次地融入到传统行业中,为传统行业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机。

农业是我国最传统的基础产业,在“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下,看起来与农业距离最远的互联网,却散发着巨大的潜力。通过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这一重要媒介来实现农产品的销售,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又进一步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也为“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但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并非一帆风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并及时推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农业”形式,是非常重要及有意义的。

一、区域分析

徐州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南部,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徐州区位优势显著,自古便有“五省通衢”之称,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市场经济强有力的带动下,徐州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地位也尤为凸显。到2015年5月,徐州市在农村电子商务领域交易额高达371.25亿元,较上年增长了48.1%,占全市总量的53.2%。2016年,徐州市网络零售额更是突破了300亿元大关,其中涉农地区网络零售额突破150亿元,同比增长50%。与此同时,徐州也形成一些规模化的电子商务中心,江苏省七个电子商务示范县中就包括徐州的睢宁县、新沂市、丰县;徐州有六个村被评为“电子商务示范村”,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徐州地区特色鲜明的区位优势为农村电子商务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二、SWOT分析

以徐州地区各个乡镇为调查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消费者与生产者两个方面设计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具体包括接受新兴农副产品营销方式的速度、“互联网+”背景下农副产品营销的态度、现如今农副产品互联网推广普及率等内容,并结合相关理论、政策法规,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优势(S)分析

1、优化销售过程。批发商从生产者手中批量购得商品,再将商品转运至农副产品市场销售给商铺经营者,消费者与市场经营者再进行买卖交易。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中间环节太多,导致农户低价售出,消费者高价购买。而电子商务销售,在保证农户利润前提下,有利于消费者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减少中间不必要的销售环节,减少消费者和生产者损失。

2、保障产品品质。与传统模式相比,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使生产者直接面对消费者,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以更有效地追查到生产源,确保了消费者利益的同时更刺激了生产者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对生产者要求更高,监管更强,使产品品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和提升。

3、顺应消费潮流。从生产者角度来说,农业网络营销能够突破传统销售渠道的限制,将时间、细节和手段等有效结合起来,正日益成为很多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青睐的新型销售渠道。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在互联网经济的大背景大潮流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更加快捷和便民的网络购物模式。尤其是随着物流服务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产品销售从付款到运输都越来越方便,甚至只通过手机就可完成交易。因此,电子商务营销市场的潜在客户更多,前景更加广阔。

(二)劣势(W)分析

1、专业人才匮乏。农村电商市场逐渐向纵深发展,可现实中徐州农村电商有68%以上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层面,专业人才较少,组织性较差。而一个规模化的产业链的形成,必须有高技术、高层次的人才来做支撑。

2、品牌化程度不高。徐州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品牌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品牌化有助于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扩大产品影响力,吸引更多更忠诚的消费者。而目前,徐州的大部分农产品都未形成品牌效应,这对于产品的销售及推广都是不利的。

3、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户所生产的瓜果蔬菜产品以及生鲜类产品不宜长期储存,因而对保质保鲜和物流配送上有相当高的要求。而对蓬勃的农村电商发展来说,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物流配送能力等方面都不够完善,导致农民生产的产品无法快捷地送到消费者手中。

(三)机会(O)分析

1、政策优势显著。自“互联网+”的提出和实施以来,政策的支持和导向促使徐州农村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从2015年起,徐州市财政持续三年每年投入资金,用于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的建设,有关部门还编制了科学的农村电子商务项目实施规划纲要,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劳动者、返乡农民工、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五年内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的人员,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贷款。上述政策为农产品电商营销模式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良好的营销环境。

2、地区交通发展迅猛。徐州地处交通要道,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铁路交通运输发展更加迅猛,形成北接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南联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广州,东达亚欧大陆桥起点连云港,西至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的高铁运输网络,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也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

(四)威胁(T)分析。农户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较为普遍,短期内转变思想较为困难。农产品销售仍以传统销售模式为主导,对于新型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同时,大多数农户没有接受过信息化教育,计算机操作技能较弱,对电子商务的接受程度不高,缺少营销理念和营销技巧的相关培训。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但徐州相关工作的实施刚刚展开,且覆盖面较窄,这成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阻碍。

三、农产品营销策略

徐州农村电子商务起步早,发展势头迅猛,成效显著,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突破点,但发展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去解决和攻克。现提出以下建h:

(一)科学合理规划,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完善的运营机制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徐州地区的农产品电商营销模式仍以单一经营为主,产业发展缺乏系统化及整体化的布局。对此,应以徐州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县域农村当地资源,制订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彰显地域特色的产业规划方案。围绕淮海地区产业优势,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科学发展。

(二)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人才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应充分利用徐州地区的高校资源,加强与在徐高校的合作力度,建设一个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指导团队,培养出高质量的专项人才。与此同时,可通过制定政策性的人才招揽计划,提高待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当地就业和发展,从而达到避免人才流失的目的。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产业规模。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就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若想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的农村电商格局,必须加强各种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如能够适应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中心和平台、能够满足农户需求的互联网终端设备等,更快更好地体现互联网的便捷性。

(四)加大对农户的培训力度,创新营销思路。了解与接受是电商普及的前提条件,对于农业来说,其生产者的知识水平较低、观念较为落后与封闭成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较大阻碍。只有让农户了解和掌握了农村电子商务这一新的营销模式和技术手段,农户才能更好地接受和应用。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户的培训力度与培训广度,用科技改变生活,让科技引领未来。

四、小结

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互联网经济大背景下,“互联网+农业”的新型销售模式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其依托的优良交通区位条件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中已经展现出其强有力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普及不广、缺乏专业性人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运营机制、人才培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推动徐州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琳.徐州农村电子商务新观察[J].江苏农村经济,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