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经营模式;农业经营方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92

1 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1.1 农业经营模式面临的选择

要想使得农村的生产关系融入到整体的生产力发展之中,就要对农业的经营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而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方向就要顺从集约经营的发展趋势,向社会化、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根据前文得出,小农也将要走向专农、专大户的道路,精准农业也为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指明方向。这样一来,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就一目了然即选择基于专业农户的规模适中的精准农业。

1.2 基于专业农户的规模适中的精准农业

方向为基于小农的适中性规模。受到我国农业制度的影响,小农的家庭经营方式在一段时间内还是依然存在的。很多人也支持舒尔茨对于小农家庭经营的观点,并不否认小农家庭经营也存在一定的高效性(张德元,2004)。笔者却认为与小农家庭经营高效性相关的是对于土地的配置效率而并非资源,但要想确立经营规模是与资源的配置效率分不开的。小农家庭经营大多采用手工劳动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资源的配置效率。

1.3 基于专业农户的规模适中的精准农业

该种农业经营模式对集约、规模经营进行了有机统一。与其他形式的规模经营相比,集约化的规模经营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所具有的潜力更大。从中国国情考虑,中国现如今也只能实现小农户在规定规模的土地上进行集约化的经营以此来加大土地的生产。

2 农业经营模式趋向于多种农业经营模式并存

农村在多方面较弱的水平决定了其生产力发展的不均衡,从而也就影响了农业经营模式逐渐趋向于多种农业经营模式并存。但在实际中,具体情况还会依据实际需求进行具体分析。对于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有关经济利益的问题 。因此,其阻碍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实现。不同的国家和区域在某一段时期内的农业经营方式又大有不同,因此也就有了相应的农业经营模式。当前中国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目标为基于专业农户的规模适中的精准农业。该种农业经营模式顺应了市场经济、农业生产特征和我国国情。也接受和掺杂了其他的经营模式。由此一来,中国农业经营模式主要想基于专业农户的始终规模的精准农业发展,在以此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多种模式并存。

3 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建议

3.1 加大政府对其的扶持和调控

需要政府力量帮助农民做好农业的规划,借助国家法律法规督促好农民的工作,在财政等方面建立项目开发基金等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利用宏观调控将农产品价格和质量等调节利于发展的水平。当前,利于该种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的金融政策尚未实施,金融体系也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在金融方面很难满足农户的需求。

3.2 加强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力度,健全市场机制

要想加大对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首先就要健全土地的承包关系。加强集体经济在服务方面的功能是一项重要举措。要想更好的完成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工作就要借助促进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的依靠力量。将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形式放在促进农业经营产业化之上。此外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工作还要求我们加大一农业生产为主要形式的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同时接受多种经营模式的并存,积极探索利于农业发展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进程。

3.3 加快农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化和服务社会化

精准农业在适用性上覆盖范围较广,既涵盖了小规模的生产又不排斥大规模的生产。同时要想加大经营模式,可以健全、完善土地的流转制度。而对于土地流转制度来说,只有制定相关对于的制度,使得土地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才有利于土地流动,同时精准农业模式又要求土地规模要尽量合理的集中。要在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基于专业农户的规模适中的精准农业经营模式。同时要遵循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际情况,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进程。

农业经营模式是在一定程度上的经营方式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我国农业经营模式面临的主要选择就是基于专业农户的规模适中的精准农业。要想加大创新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力度要加大政府对其的扶持和宏观调控力度,注意加强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力度,健全市场机制,还要加快农地的流转,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设有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中国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范文第2篇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

大数据是IT行业的术语,也称为巨量资料,意思是资料量过于庞大,主流软件已经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处理,用以帮助企业进行更好的经营决策。对于大数据概念的界定,至今还没有统一,研究机构Gartner将其定义为“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而大数据时代最早由麦肯锡提出,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一个业务职能,是当今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运用,意味着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1]。与传统的数据库相比,大数据的数据量更庞大,要进行查询和分析更加复杂。大数据的特点表现为四个:一是巨大的数据体量。大数据的体量已经不是停留在TB级别,而是属于PB级别[2]。二是处理效率高。在大数据系统中已经应用到了1秒定律,也就是在1秒的时间内可以从庞大的数据中获取具有价值含量的信息。三是数据类型多。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信息呈现多样化,这些信息不仅仅是文字、数字,还包括网络中的图片、日志、地理位置、视频等等,这些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四是具有高价值回报。大数据中数据量大,包含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只要懂得正确利用,并擅于分析,就可以带来高价值的回报。概而言之,可以将大数据的四个特点归纳为数据体量大、处理效率高、数据种类繁多、价值密度高。

二、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现状

当下大数据已经贯穿了整个农业产业链,涉及到的数据多而复杂,如种子、土地、气象、环境、土壤、农药、化肥、农产品加工、物流、经营等,人们通过整合利用这些数据优化了农业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现今大数据在农业中的运用已不局限于对农业数据的收集与传输,而是延伸到了运用大数据加速作物育种,以大数据作为驱动实现精准的农业操作,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追溯农产品的来源,以及优化产业链等[3]。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更为复杂,因为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土壤、种子等。大数据的运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避这些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损失,提高生产质量[4]。目前除了上游借用大数据提高生产质量之外,下游的农业也通过大数据实现经营管理的整合优化,提高农业在市场流通中的效益。从中可见,大数据已经在农业产业中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这会对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改变。

三、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比起其他行业,现代农业显然要落后许多,且区域化差异越来越明显。尽管当前涉农服务发展相当迅猛,然而,其在生产及销售方面却滞后许多。各部门与各行业齐头并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导致各种不良现象频频发生。如不明确分工、建设重复及协调不力等等,从而存在严重的孤岛情况;未构建规范的投入体系,建设资金与运营资金较少,在总体农业投入中信息化农业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少,从而阻滞了信息化农业发展。(二)对农业大数据的认识有待提高。政府部门无法正确认识到应用大数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导致无法在有关的研究应用方面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各从业主体如农民及涉农公司等并未意识到发展大数据的重要性,在学习及应用新技术方面消极应对;没有在全社会中营造一个发展与应用大数据的气氛。正是这些因素使分析与应用大数据受到一定的阻滞,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阻滞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三)农业大数据中心和分析平台有待建设。大数据的特点是容量大且复杂性高,必须构建于先进技术及先进结构的新数据中心及研究平台之上。就技术层面来说,此平台根据一流的数据管理能力及数据仓库能力,使构建出来的商务智能项目有着高效、先进及开放等特点。就结构层面来说,此平台的可配置性相对较好,使资源变化及业务流程变化的需求得以满足。此外,在业务发展越来越快、业务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平台的应用及性能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四)对农业大数据的开放共享有待开发。在如今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情况下,家庭承包生产的不够集中以及小规模经营,阻滞了构建标准化的价值性高的信息数据;收集的许多信息被分布于各部门、各研究中心及涉农网站中,因为制度及单位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这些信息数据未能互通互联;各信息数据没有形成规范的标准,致使各信息数据不是重复就是存在冲突,数据应用率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存在阻滞和信息孤岛现象,使采集与开发农业大数据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应用的模式创新

(一)精准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即是做到“精准匹配,知天而做”,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生产效益。在精准农业模式下,可对作物的品种与土壤进行精准匹配,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可对各种环境因素和作物的长势进行监测,从而实现精准式的灌溉施肥,趋利避害,对整个生产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力。精准农业模式以生产者的利益为中心,在大数据的支撑下,选择准确的渠道、合适的时间、地域,利用高效的方法为生产者提供匹配的耕种方案和服务[5]。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渠道、时间、土壤、施肥、浇灌,都要实现精准匹配,不要盲目地进行耕种。精准农业模式是有针对性、目标性地开展,具有策略有效、农作物生长情况可衡量等特点,它追求的是低成本、高准确、可评估,可见精准农业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颠覆。在传统的环境中,生产者难以获得环境、作物长势的信息,在大数据环境下,生产者可以更容易获得气候、土壤、作物成熟度、空气质量、投入的成本、耕种设备等各种可靠的数据。在获得这些数据之后,生产者可作出前瞻性的决策,可精准地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定位,做到心里有数,知天而作,减少损失,提高生产量。(二)自动化农业模式。自动化农业模式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据聚合技术将农业大而复杂的数据整合到农用机械内置的数据系统中,通过无线网络和计算机启动机械进行自动化的管理模式[6]。自动化农业模式适合大型农场采用,未来要投入较少的劳动力和成本实现大规模生产,就需要发展自动化管理模式。自动化模式需要农用机械的参与,生产者不需要亲力亲为,只要懂得在计算机上操作管理软件,即可调动农用机械工作,比如施肥、喷洒农药、除草等。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农用机械通过传感系统来感知道路的环境,对路线进行自动规划,管理软件设置好参数,操作人只要轻点鼠标,即可悠闲地一边喝茶一边等待劳作结果。因为机械内置系统中聚合了相关的农业信息,机械会精准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喷洒农药、施肥方面比人工劳作更加精确。自动化模式适合大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如农业公司开辟一条产业链,从生产、物流、包装到市场上的推广销售。农业公司可经营自己的农场,而农场主不需要雇佣太多的劳动者,只需要熟悉农业机械的操作,就可轻松管理大规模的农场。农场的生产完全实现自动化,包括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视觉计算等。在计算机科学、智能控制技术、模式识别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将农业数据整合到机械内置的计算机系统中,就可减少劳动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三)信息化模式。信息化模式建立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农业信息系统是由人机组成的管理系统,具有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统计信息、分析信息、保存信息、查询信息、维护及使用信息的功能[7]。生产者可利用这个系统达到农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掌控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农业信息系统要实现的功能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提供有效的农作物信息渠道,生产者只要登录系统,就可以通过自己权限的通道,参与到业务流程的对应角色中,反馈农作物信息、审核信息、统计信息、使用信息等,迅速精准地收集、查询到想要获得的信息;二是生产人员可通过系统对繁杂的农作物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在信息化管理中,可以将农业信息系统划分为农作物信息采集与分析、过程管理、综合信息管理等四个功能,把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农业信息系统联结起来。其中农作物信息采集与分析,就是对生产全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和统计分析,建立农作物信息数据库,为生产者对农产品生长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和监督提供依据。

总之,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提高产量,满足巨大的需求,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节约成本,提高产量,这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不断对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更新生产方式。因此,要借助大数据带来的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自动化农业、信息化农业;要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影响为目标,大力推进大数据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作者:刘水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戴小文,漆雁斌,陈文宽.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5(3):103-104.

[2]谭长国.大数据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6,(12):71.

[3]郭承坤,刘延忠,陈英义,孙敏,屠星月.发展农业大数据的主要问题及主要任务[J].安徽农业科学,2014,(9):93-94.

[4]赵伟.大数据时代下农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契机及路径选择[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6,(12):56.

[5]吴立.大数据驱动农业发展新路径[J].今日养猪业,2016,(3):84.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范文第3篇

扶贫工作一直是我国政府想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其工作的开展有很多的难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很多的扶贫模式,在几十年的努力中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现在施行的扶贫政策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模式

(一)公共机构进行扶贫模式

公共机构是进行精准扶贫的主要政府机构,其为农村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方案,并引导和监督方案的实施。这种服务方式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对农村商务平台的推动作用。这种模式的主导机构和投资人是政府,所以政府可以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农村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可以加强平台的品牌作用。二是公共平台的运营。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都是政府构建的,政府对其可以进行有效的把握。三是网络技术的创新。农村电子商务的运营离不开设备和技术的支持。四是服务性。农村电子商务的服务性强,收益很多。现在的农村电子商务的资金和设备落实后,就需要引进管理人员,有效地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扶贫工作。

(二)农业企业进行精准扶贫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体是农业企业,其自发地组织活动,通过电子商务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还可以帮助贫困农民。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运作企业化。由于其主体是农业企业,所以在运行中也会体现企业的特点,在发展和管理上都趋于企业化。而且其发展具有独立性,可以促进企业的市场化运行,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二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法人独立。农业企业进行的电商精准扶贫的服务程度高,发展力强,创新能力强。但是也存在企业效益与农村电子商务效果相矛盾的问题。[1]

(三)合作社进行电商精准扶贫模式

这种合作方式的主体是在政府的帮助下,与具有一定电子商务规模的机构合作,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合作社对项目进行主导,而政府会进行引导,市场收益也不错。这种方式的组织稳定性强,市场对其的接纳程度也比较高,但是其投资的成本高,获得的利益也不能持久,技术性也不强,其发展存在局限性,会影响这种模式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没有特色

现在的销售模式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已经发生改变,而农产品的销售也发生了变化。很多?r民获得市场消息,对农产品也采用这种销售模式,但是其对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知识照搬,并没有对其销售模式进行了解,对其本质并不清楚,对产品的类型和适用的人群都没有进行了解和分析。而且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销售,对产品的独特性和市场认可度并没有了解,产品的质量也不能保证,所以这种方式实际上对农产品的销售并没有积极的作用,反而浪费了资源。贫困地区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改变这种销售模式,也没有建立品牌,没有对产品进行宣传,产品的质量和商家的信誉没有保证,消费者对产品存在疑问。所以,其就会影响产品交易,而且现在的不法分子很多,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前都要进行考察,了解产品,建立信任感。[2]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精准扶贫中,电子商务项目开展的最重要的设备就是网络,这一项目开展的基础是必须拥有设施。网络覆盖的面积会影响农产品的销售,现在的电子商务的进行往往都是依赖网络宽带,但是在有些扶贫地区并没有网络,也难以实现网络销售,所以这一项目就难以开展。现在,电子商务项目中最为缺少的就是物流服务站,这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出现问题,销售交易难以达成。

(三)融资困难,缺少扶贫资金

项目的开展需要启动资金,任何的项目都需要这一环节。但是现在的精准扶贫的电子商务项目中缺少启动资金,导致项目的开展受限。而且融资也比较困难,这个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若是资金缺乏,就有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这样投资人就更不看好这个项目了。政府对这一项目的开展很重视,但是政府的资金也是有限的。

四、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中应用的完善策略

(一)打造品牌效应,农产品的特色创新

农村的农业产品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并没有建立品牌效应。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品牌,使自身的农产品独具特色,不断强化品牌形象。二是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帮助。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宣传,促进品牌的建立和形象的强化。三是独有性和独特性。产品的独特性对产品的销售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有效保证与客户的交易,不必担心客户的流失,竞争压力也会减小,同时也要完善自身的售后服务,保证消费者的满意度。[3]

(二)基础设施的完善

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就是网络,这是电子商务扶贫工作进行的主要设施。而且项目的进行还需要建设物流服务站,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传递到消费者的手中。同时,电子商务工作的开展还需要更多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要注意对人才的引进,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电子商务扶贫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引进更多的资金,使电商扶贫的各项设施满足项目的要求。[4]

(三)多种融资方式相结合

政府对精准扶贫电子商务的项目很重视,但是政府的资金有限,也不能持续地依赖政府资金,在农村融资中,最为主要的还是要寻找融资的方法,这样才能解决项目的资金问题。在这方面,政府虽然不能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政府可以引导这一行为的发生,对投资资金进行组织,将闲散资金投入到这一项目中,这样可以开展电商扶贫工作,促进农村偏远地区经济的发展,保证偏远地区的稳定。[5]

五、结语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 精准扶贫 产业精准扶贫 创新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中央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是我省的扶贫形势依然严峻。当前,海南省有农村贫困人口47.4万,国定贫困市县5个。贫困村300个。其中包括连片的贫困区域,也包括分散的贫困农户。产业扶贫是实现海南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途径,然而产业链条短、农副产品的加工流程短,制约了扶贫政策的效力发挥。“十三五”时期,海南省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实现2020年全省5个部级贫困县全部摘掉贫困“帽子”的目标,必须立足省情,将“互联网+”与精准扶贫产业深度融合。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

一、产业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多。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要求。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按照现行标准,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实现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象被消除。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来自《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的数字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使7.9亿人脱贫,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即: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然而,我国仍有将近7000万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口分布在我国的14个片区、59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较差是贫困地区存在的普遍问题。

(二)产业精准扶贫

产业是海南省贫困人口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发展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就是要通过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产业。创造新的增收点,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增收问题,实现就地脱贫。要科学地确定产业,充分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认真考察贫困地区的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状况、市场空间及环境容量,重点选择市场相对稳定、获益期相对较短的若干特色产业。比如海南省的五指山茶,近几年来,通过几家大型茶叶种植企业的引领,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社会口碑越来越好,茶叶产量不断增加,茶叶的销售价格不断攀升,目前,五指山茶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产业选择要在多产业融合方面做文章,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同时,要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获得多种收入,并充分发挥资金、信息、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创新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产业精准扶贫的特点是:涵盖面大、带动力强。通过产业精准扶贫能够激发出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将“输血”变成“造血”,从而确保脱贫致富的持续性。

(一)产业精准扶贫是增加贫困户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措施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业人口正在向城镇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将全部农业人口都转移到城市当中去是不现实的,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终究会有一部分人要留在农村。而且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过程。据初步估计,我国城镇化率如果达到70%,将需要20年到30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即使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0%,那么仍有30%的人口留在农村。通过对海南省现有47.4万贫困人口的调查了解,贫困群众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部分仍将滞留在农村。我们制定政策必须统筹考虑这部分人的实际情况。对于这些留在农村的农户,无论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依赖农业生产,而农户创收,特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只能是农业产业的发展。因此,创新产业精准扶贫,其作用和意义不仅在于增加贫困户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更在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而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方式、抓好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势在必行。

(二)产业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过程中的难点

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既重大又复杂。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压力。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都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优胜劣汰将成为常态,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增收难,农民种田积极性将严重受挫。二是农业生产很难实现专业化。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对生产的专业化要求非常高。但是现在大多数贫困村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以一家一户为主,发展的产业也是五花八门,没有普遍形成“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格局。这样,既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又很难提高生产水平。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影响了农民增收。三是农民组织化水平低。目前.海南省绝大多数农村的经营模式还处于分户单干的小农状态,缺乏统分结合的有效组织形式。这样的生产状态根本无法应对激烈的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更显脆弱和无力。而贫困农户由于自身底子薄、技术水平低,是农业生产中的弱势群体,参与产业开发更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产业精准扶贫既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点。又是今后工作中海南省要花大力气攻克的难点。因此,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方式尤橹匾。

(三)海南省产业精准扶贫面临严重的发展“瓶颈”问题

长期以来。制约海南省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是市场体系发育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努力打造贫困地区“龙头企业一合作组织一贫困农户”为主的立体型产业链,目的是将贫困农户纳入到现代化大市场中。由于贫困地区面临的“信息鸿沟”和“乡村物流鸿沟”,阻断了贫困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现代化的供应链,进而形成了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两个市场”。“两种生活水平”的格局。由于缺少资金支持,这个产业链一直很脆弱,当现代化大卖场和超市有大订单的需求时,贫困地区的产业组织模式不足以满足需求,很难实现有效供给。而“互联网+”可有效打通贫困地区的市场服务“瓶颈”。

2016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20万亿元。互联网电商,特别是移动电商正在迅速重组和改变传统商业模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互联网电子商务生态圈。贫困地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将其产业组织模式纳入到这个生态圈中。而且我国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典范。如江苏省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村民,从2010年开始在互联网上销售家具,目前形成了“农户+网络+公司”的家具电子商务模式。到2016年,东风村1180户农户中有70%从事电子商务,开设网店近4000家,家具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5亿。将互联网电商与传统的“龙头企业一合作组织一贫困农户”有效整合起来,可以重塑贫困地区的产业组织模式,解决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卖出难问题。海南省完全可以通过“淘宝”“天猫”“一号店”“京东”“天物”这样的电商和“顺丰”“申通”等物流公司。打破贫困地区与现代化消费市场之间的“信息鸿沟”和“乡村物流鸿沟”。从而解决一直以来制约海南省贫困地区发展的市场服务“瓶颈”。所以在“互联网+”的大潮中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方式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三、“互联网+”驱动下的产业精准扶贫创新

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分享、远程和快捷,正因为如此。其优化和集成作用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将创新扶贫开发的方式,改变产业精准扶贫的模式,从而更有效地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随着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互联网巨头布局海南省,“互联网+”产业精准扶贫,将成为海南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扶贫对象的主动参与,更需要政府有所作为。政府应鼓励邮政、供销、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电商服务平台。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引导贫困村、贫困户通过互联网打破空间局限,对接市场。从而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创新产业扶贫方式,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一)构建电商扶贫生态圈

依托电商盘活“龙头企业一合作组织一贫困农户”立体产业组织链。

首先,贫困地区要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选择适合电商介入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如江苏睢宁县“沙集模式”依托于东风村实木家具制造的产品优势.山东博兴县湾头“淘宝村”则依托于草柳编产业优势。这些成功的农村电商模式,无一不依托于其具有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其次,引导和鼓励由电商驱动,互联网金融和快递物流支持,贫困农户自愿的新兴电商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创新。培育“淘宝村”“天猫村”等电子商务村和网店,以及相应的P2P信贷等互联网金融和快递物流发展。在电商没有发展起来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和快递物流都不会自动进入,需要政府的前期支持。互联网金融和电商企业开拓贫困地区的业务,不仅具有参与扶贫开发的道德至高点和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同时具有巨大的商业利益空间。

(二)切实促进“互联网+”与精准扶贫产业深度融合

对大多数贫困人口而言,依托现有产业,借助“互联网+”的契机,增加现有产业附加值,实现增收是更普遍、更有效的途径。为此,政府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帮助上网销售。很多贫困地区拥有特色产业,却因为落后很难实现与市场对接。这就需要政府引导解决网上销售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建设农产品溯源体系、提供Qs和“三品一标”认证等供应链监管服务等。总之,在谋划产业主攻方向与产品销售渠道时,要改变传统观念,引入互联网思维,以服务集成提高农产品线上转化率,并在此过程中培训引导贫困人群,实现既“输血”又“造血”。

推动远程就业。当前,海南省有相当比例的贫困人口无法外出务工或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这就需要政府建设一个“云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贫困群众可以通过来样加工或来料加工,为线上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而将贫困群众的线下服务与消费者的线上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通过“互联网+”打破贫困群众与市场间的鸿沟,实现其增收脱贫。

提高支出效益。政府可以引导知名电商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电商平台,培养贫困群众为电商合伙人,这样既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又可以通过“代买代卖”的方式为企业增收,提高支出效益。

(三)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在产业精准扶贫和金融扶贫工作中,试点引入电商和互联网金融理念。积极鼓励电商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着力打造贫困地区“龙头企业一合作组织一贫困农户”+“电商和互联网金融”模式。贫困地区要围绕这一新型扶贫开发理念,试点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资源集中用于打造电商扶贫生态圈。打通电商的交易平台、物流派送、产品质量控制、互联网金融等关键节点。在电商扶贫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贫困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高,是开拓我国内需的重点战场,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市场规模。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范文第5篇

精准培训需求。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做好“需求精准”文章。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的因素,制定需求调研内容和方案。深入街道(乡镇)、社区(村)以及农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等,根据不同产业生产管理季节,结合培训对象的发展需求和培训意愿,合理制定不同产业集中培训、提升培训、田间课堂培训和考察实训计划,选择实用性强的内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特色培训。

精准遴选对象。分产业制定遴选标准,突出对象的“精准”性,具体包括是否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要求、产业规模与结构、发展走势与规划、经营思想与水平、年龄特征与学历等。采取自愿报名与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地、园区等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指标量化可操作,严格要求,宁缺毋滥,保证职业农民培育质量。

精准课程研发。培育对象多为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农业经营者,实践经验比较丰富,课程开发应从课程目标、培养对象学习兴趣与学习经验以及“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着手。从类型上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可以分为现代农业技能核心课程、现代农业产业管理能力核心课程、现代农业素养核心课程以及特色课程四类;从开发策略上看,通过确定多层级的课程开发框架与项目课程的开发指导思想,形成多元协同的课程开发机制,创新系统化培养课程结构和“成果导向”的课程评价方案,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课程体系。

精准培训形式。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胆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方式,建设“精品”课程,采取专题讲座集中培训、组织学员到农业示范园区等考察学习、“田间课堂”现场示范,让“土专家”现身说法,不断提高农民培训实用效果。特别是田间课堂采取“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菜单式模式,让农民学员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形成观点,最后由专家针对具体问题给予指导,让农民学员在学中干、干中学,变散点式零星培训为线性系统培训,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把农广校品牌树在村里、留在田间、走进农民心中。

精准培育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工作原则,实行学员遴选、培训到认定、政策扶持“一条龙”。注重培育工作中的环节要点,重点把握学员遴选、基地建设、政策保障、后续服务四个关键。培育内容注重实效、培育程序强调实践、培育方法符合实际、师资队伍力求实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

精准基地遴选。在基地选择上突出功能“精准”、典型示范“精准”,成功案例可操作可复制,制定基地认定评价标准,重点考察基地培训实训功能、典型案例带动性、扶持发展导向性。根据不同产业培育要求确定集中培训基地、学员考察实训基地、田间课堂教学基地,通过真实的案例启发受训职业农民,尽最大可能“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