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准课堂教学

精准课堂教学范文精选

精准课堂教学

精准课堂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转变方面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点由“普及和应用”聚焦为“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特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特殊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实现特殊教育学生(简称特教学生)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方面意义重大。实现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改革,深耕适合特教学生的“教智融合”课堂教学创新策略,让特教学生获得“适性”的教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探索的重要内容。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化工程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1]。《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汇聚电教系统、教研系统等各方力量,建立专门制作标准和评价标准,遴选包括特殊教育示范课在内的1万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依据特殊教育需求,建设优质网络课程及其资源,遴选和开发学科教学工具、应用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训练系统,建成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3]。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地方各校的积极探索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一,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丰富。交互式一体机、电子白板、智慧康复训练设备等的应用已常态化,为课堂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基础硬件保障。第二,信息化网络资源平台有序构建。如面向特教学生的“苏州工业园区易家新特教资源库”“特教微课资源”等相继建立,在“停课不停学”期间,为全国各地的特教学生提供了居家康复资源、线上答疑服务等。部分学校也建设了个别化教育平台,利用大数据,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评估、监测、分析等。第三,教师信息化水平提升。各种形式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提高了教师操作信息化设施的能力,使其更好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2.存在的问题

随着智慧教育环境的不断完善,新技术在给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带来红利的同时,也逐渐暴露了一些共性问题。(1)重技术轻方法喧宾夺主信息技术因其特有的交互性、趣味性、直观性而为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同时,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为“迎学生所好”,过分重视信息化教学的“手段”本身,而忽略了特教学生对知识实践体验、探索感知的特点。例如,课堂上大量播放视频,表面上改变了“教师灌输”的方式,但实际上又导致了“多媒体灌输”,严重影响了特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此外,在学习劳动技能时,本可以通过实践体验,有些教师却大量使用电子白板进行配对认知、排序练习等,这实际上是“以技术为本”,而非“以生为本”。(2)信息技术应用浮于表面乏于创造性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主体,其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前,很多教师尚未掌握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精髓和优势,而仅把其当作课件演示、多媒体资源播放的“展台”,毫无创造性,更忽略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弥补特教学生思维缺陷、引导其积极思考的重要意义。因此,这不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3)缺少课内外联动课堂局限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但进行资源检索时可以发现,虽然教育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目前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线上教学资源库、微课教学视频、线上康复资源却少之又少,且专业性难以保证。这些都为教学空间和时间的拓展带来了挑战,也使得特教学生的教育与康复训练过于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而难以向家庭教育延伸。

三、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创新策略

技术能带来益处,但取决于如何应用技术。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课堂的融合和创新改革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将教学策略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巧用信息技术

优化教学情境特教学生思维直观、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弱,在自然情境下开展学习,对其理解和运用知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到教学资源、空间的限制,创设情境的方式大多依赖图片、声音等单一维度的刺激,并不是所有教学活动都能在真实的情境下完成。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步突破教学环境的限制,将情境的创设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提升,可利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体验营造出更加逼真的情境。例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特教学生可以通过VR眼镜进入预先设置的虚拟情境中,与教学内容产生交流和互动,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不仅如此,虚拟现实技术还能拓展观察深度,例如观察一颗苹果,可以通过三维透视了解其内部结构,达到深入理解知识的目标,同时也提高特教学生认知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为潜能开发提供可能。除此之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营造火灾现场等现实生活中无法真实体验的情境,借助人机互动改善特教学生的社交障碍等。这些与特教学生息息相关的情境,能够调动多感官经验,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2.设计交互游戏

开展趣味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法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特殊教育中更是应用广泛。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游戏的范围也逐渐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拓展到人机互动,交互式游戏教学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也愈发凸显。目前,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很多App游戏设计成熟,内容也非常丰富,涉及语文、数学、劳动教育、故事绘本等多个学习领域,且大多具有画面色彩丰富、内容趣味性浓、即时反馈性强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调动特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引导其在探索和试错中反复练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近年逐渐发展起来的体感游戏也被逐渐运用到特殊教育教学中,例如在脑瘫儿童的肢体康复课上,运用Kinect设备,可以对人体骨骼进行影像识别和追踪,由于反馈直观,脑瘫儿童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动作,从而及时进行自我评估和矫正。相较于以往的教学模式,体感游戏的优势还体现在其情境的趣味性、学习的游戏化以及反馈的即时性,能让特教学生在交互式体验中较为轻松地完成较高难度的训练内容,让康复训练变得更加智能、有趣。

3.推送精准内容

建立个别化支持特教学生的障碍类型、学习方式、所需支持各不相同,这使得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很难同时兼顾不同特教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给教师课堂组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多样化的线上资源、各种便捷的教学App,为实现特教学生需求的精准化支持提供了可能性。在课堂教学的练习环节,教师可以根据特教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其兴趣和经验,依托精准化评估进行活动推送。在内容难度上,也可以根据特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进行增减。例如,自闭症儿童大多属于视觉学习者,在辅助支持过程中,可为其单独推送更多的视觉化图片、动画线索提示等。随着大数据逐渐应用于学生学习特点、学习效果的分析,每一次个性化的学习记录,都能被大数据处理为学生认知库的一部分,这使得学习过程变得可追溯,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特教学生的学习成效、知识结构、学习偏好,从而创设出更加智慧化的课堂环境,寻找到适合特教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式,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

4.开发线上课程创新教与学模式

数字时代,网络空间的发展使教学环境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拘泥于三尺讲台,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也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后疫情时代,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也快速由线下教学向线上教学延伸。从资源层面讲,丰富的特殊教育资源和康复训练资源是实现线上学习的基础。然而目前针对特教学生的相关教育和康复训练资源还很少,亟须进一步开发与建设。微课能辅助教师围绕单个知识点展开重点、难点教学,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实现查漏补缺,还便于复习,因此是一种新型的在线强化学习和拓展学习的有效方式。从“学生的学”的角度看,线上学习对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而特教学生大多表现为注意力匮乏、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点,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展线上教学时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策略指导和支持。教师不仅可以为特教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清单,还可以为家长提供个性化指导清单,通过对特教学生家庭学习环境、支持程度、学习需求等进行评估,来推荐不同类型、不同侧重点的学习活动,这不仅能体现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更能体现利用信息技术对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共育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四、结语

精准课堂教学范文第2篇

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语言的表达流畅性与连贯性,确保语言具有丰富的感染力。首先,课堂教学语言需要符合中学生的特点,需要注重对于教学时间的把控,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程短短的45分钟之内,运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教会学生相关的课程知识,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巩固学生日常所学。另外,还需要进行分析的则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一大特征就是语言的美感,拥有美感的语言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并且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震撼效果。其次,则是语言的科学性,需要确保课堂教学语言的流畅性、精练简洁并且规范科学,确保每一个教学的重点都可以通过美妙的语言进行精准的表达,教师在此教学环节之中也需要做到语句精练、字正腔圆,提升语言表达的透彻性,使得学生可以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最后,语言需要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不断深入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想法,对学生起到应有的鼓励作用,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优化策略分析

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优化和改良,首先,需要从教师自身做起。逐步地强化和提升课堂教学语言的培养意识以及培养的观念,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为了传道授业,所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语言之中,教师需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表达,不可以忽略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培养意识。其次,广大教师还需要广泛地积累一些语言的素材,逐步达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和效果,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在实践的学习过程之中,不仅要学习本科目的知识,还需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们介绍一些课外的常识,讲授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小故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言水准。诸如在讲授《花木兰》这一节内容之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中国古代的女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裹脚的呢?引发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并且通过自身日常所积累的知识和素材,教会学生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可以起到极佳的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另外,对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而言,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因为思维是产生语言的重要环节,所以加强思维品质对于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思维的条理性;其次,则是提自身思维的敏捷性,提升表达的连贯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水准;最后,广大语文教师还需要掌握标准、规范化的普通话,注重发音的饱满,确保语言的字正腔圆,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必将会对日常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魅力与语言的色彩。

三、结语

精准课堂教学范文第3篇

以“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为特点的微课,是当下悄然兴起的、广受欢迎的辅助教学手段。其通过以小见大,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形式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微课基于实践教学的思想,一般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正因为微课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广受学生的欢迎。就目前的陶艺专业教学而言,尚没有微课教学形式应用的资料。但就陶艺专业教学的特点而言,其技能性、应用性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微课的教学形式,并且可在课下学生进行实操练习时反复观摩。面对当前陶艺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目前针对本内容的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微课教学手段的特点分析

在我国,微课的概念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其对微课的定义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而在国外,早已经有了微课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的。在此之后,微课的教学形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类型课程的教学中,其中既有教师自己制作的,也有专业的教学资源服务机构制作的。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人们逐渐把握住了微课教学的方法与规律,使其融入教学环节后的效果愈加明显。从目前的微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凝炼,要点突出

微课教学资源的制作虽然也是采用多媒体的形式,但是与传统意义的多媒体教学有着极大的不同。首先,多媒体教学一般以课件的形式出现,针对一门课程中的实际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其中包含若干知识点与重点、难点。而微课则针对性的集中在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上,力求一点为突破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正因为目的与作用的不同,这也就使微课资源较多媒体课件而言制作上更为便捷,可选择的制作方法更为多样化。同时,也因为其本身内容短小精悍,一般在五分钟以内,也使得微课资源的使用非常方便。

2、制作便捷,方法多样

微课所体现出来的形式一般以视频为主,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视频的录制进入门槛与技术限制相对较低,所需要的软件支持相对较少。微课视频的录制采用摄像机或智能手机拍摄均可,教师根据所讲授知识点通过教学设计融入情境,手持拍摄或自拍都可完成。如果是需要在电脑上讲解可以采用录屏软件录制,将要讲解的内容用按照PPT的呈现,依次进行讲述。同时还可以可汗学院模式,用简单的录屏软件加上手写板和画图软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如果要求的微课视频质量较高,也可以选择在录播教室录制,如“微格”教室等。当然,还有很多制作微课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授的专业不同和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能力来进行选择。

3、随时观看,翻转课堂

微课内容短小,使用的方式也非常便捷与多样,这也就使得教师在授课时认为必要的时候随时播放,学生也可以在任何他认为需要的时候观看。在授课时根据教学设计来播放微课资源,以授课班级为单位来统一观看,共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学生的共同讨论也可以提升学习的效率,拓展思维。而在课下学生的自学时间,如果对该知识点产生任何疑问,学生可以继续观看该微课资源或在网络搜索相关微课资源进行观看,可以使遇到的问题随时得以解决。同时,为了提升课堂时间的使用效率,教师可以以预习为目的录制微课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那么在课堂上一些占用时间较多的重点难点讲解可以在课前完成,提升课堂效率。综上所述,据目前的发展来看,微课虽不能代替课堂教学,但是因为微课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其成为目前最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在重点、难点的讲解,与课堂效率的提升方面,微课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

三、陶艺专业教学中微课资源的融入

陶艺是我国历史久远的一种传统艺术门类,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中国传统艺术一样,一直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形式进行传承。这种教学模式尤其独特的优势,但与今天的高等教育方式具有根本性的不同。在陶艺专业一线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我们不得不思考的突出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一个问题,便是教学手段的单一、生硬,教师课上做示范,学生做练习,学生不理解,教师再示范。尤其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理解很难达到最好的效果,更别说学生举一反三了。陶艺专业的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环境影响下的青年从来都不缺乏创意,但与古代从小就开始进行培养且受环境熏陶不同,当面对一个崭新的专业领域、崭新的专业课程时,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思考如何在现代陶艺教学中形成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就业能力而言尤为迫切。对陶艺专业本身而言,微课资源可以起到改善教与学双向关系的作用,同时又能够保留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中的一些优势,尤其是在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上体现出接近一对一,手把手的传统陶艺教育优点。那么如何将微课资源融入陶艺专业的教学呢?本文尝试进行了如下思考:

1、精准课程设计,形成体系框架

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知识与观念更新的时间在不断缩短,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所起到的效果日渐缩小。同时,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以及接受信息的习惯变化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作为陶艺专业的授课教师而言,从一开始就应该对相关专业课程的设计精准化,明确在当下所面临的学情中,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内容。虽然作为一个传统艺术专业,其知识更新的内容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相对缓慢,但是其本身仍然在不断发展中,教师必须根据当下学生的基本能力与信息接受习惯来对课程进行设计,不能按照2000年的眼光看待2015年的学生。在精准化的课程设计中,授课教师明确了解所面对的学生专业学习的难点,以及适宜微课讲述的部分。在课程设计时,精准的找到相关知识点,并制作微课资源。避免出现微课内容低级化、无效化。同时,要加强教研活动与教学讨论,明确微课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与定位,结合教学体系框架进行微课资源开发,避免出现交叉重复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有效建立微课资源体系。总的来说,陶艺专业教学应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兼容性,这样才有益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注重使用方式,提升使用效率

现代陶艺的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性思考的过程。建立起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核心的陶艺专业教学模式,一直是陶艺专业教学中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代陶艺的特定环境类似于一个工作室,教师与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空间中,在这种学习氛围中,教师的引导更为直接,教学指导应该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将自己掌握的陶艺设计理念、制作技巧进行讲解,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当然,其最终成效取决于教师对微课资源的使用方式。微课的使用可以分为课堂集中播放与课下学生自主观看两种。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与教授的实际内容选择合理的微课使用方式。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固然重要。然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仅仅借助于微课来解决,教师不去引导,这就等同于学生完全处于自学状态,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教师的作用只是开关电脑和播放微课,这里教师就等同于虚设。以拉坯课程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内容,课上让学生根据观看后的收获先进行体验式的操作,之后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体验过程与学生的提问,发现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之后在进行针对性的示范。由此可见,微课的使用不能变为教师摆脱麻烦的手段,也不能盲目夸大微课的作用,在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中,恰当选择微课使用方式,才能真正的使微课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3、明确使用目的,内容针对适用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陶艺专业教学中微课资源的融入不是为了取代课堂教学,而是作为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来使用的。它既是教师用于提升教学效果与授课效率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新方式,与教材同样的学习资源。教师必须通过微课来达到与学生的互动,而不只是让学生看看而已。微课的相关内容必须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如针对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阶段给予微课资源等等。既然使用微课资源,就必须将其纳入到整体课程设计中进行统一思考。此外,在录制陶艺专业微课资源时,要特别注意内容的适用性。因为陶艺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大多是与实践操作、实际设计相关,因此与其他文科或理科专业不同,相关微课资源必须减少语言表述与文字演示,以场景与细节的演示为主。

四、结语

精准课堂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声乐课程;特色化教学;戏剧表演类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变化和新兴职业的不断出现,非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需求越趋广泛。非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大致可分为表演类和非表演类两大类,戏剧表演类专业具有戏剧表演的特点,是表演类专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文中的戏剧表演类专业,主要涵括了戏剧影视表演、表演艺术和戏曲表演专业。对于戏剧表演类专业而言,声乐课程作为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发声方法,形成塑造人物形象时所需的声音手段。这些专业的声乐课程,有的用以辅助专业核心技能,有的用以锻造一专多能的职业能力,有的是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以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限选课的形式存在,或延续整个学制,或在其中某个时间段进行。毋庸置疑的是,声乐课程在戏剧表演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同时,这类专业的声乐教学同时兼具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学特点,要兼顾与台词、形体、表演等课程的关联[1],并与其他课程之间形成互通互鉴、交叉融合的关系。但实际上,目前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声乐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因而也使得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声乐课程存在着较大的探索与发展空间。

一、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堂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制约着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教学的实际成效。主要有:课程定位不够清晰:目前,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程的大纲与标准,仍多沿袭于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课程定位、教学目标、能力要求等与专业的匹配度并不高。课程师资也通常由音乐院校声乐专业或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师资担任,在声乐教学中通常具有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特点。由于这些专业的声乐课程缺乏针对专业的精准、科学的定位,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未能与专业人才培养紧密挂钩,教学中缺乏多学科的融合应用,教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学目标、能力目标与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实施者往往会有事倍功半之感。教材缺乏针对性:专业教材是专业课程的知识载体,是声乐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实际上,声乐领域对戏剧表演类专业教材的开发不足,现有针对性教材数量较少,仅有几所艺术院校开发的教材,针对的也多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且在曲目类型、风格形式的选择上仍趋于保守。目前,戏剧表演类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书籍,仍以音乐专业的声乐教材为主,虽有音乐剧等专属教材的补充,教学内容仍显得较为单一,曲目偏向专业化,缺乏戏剧表演类专业所需的专业性、表演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组织形式较为单一: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堂多为小组课或集体课,但由于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则时间上不能满足。有些已经细分的小组课,在具体教学环节以小组和个体教学为主,个体教学环节则仍然接近于一对一的单一授课模式。人员较多课时较少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教师精力分配不够、学生成长通道不畅、舞台实践机会较少等矛盾比较突出。教学内容不相匹配:戏剧表演类专业学生,大多未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他们的歌唱能力、音乐素质程度不一,不少学生不识谱或不能熟练视谱,曲目学习大多通过听原唱学曲或老师现场教唱,不少人在音准、节奏方面也存在问题,而专业亦未配备乐理、视唱练耳等匹配的音乐类基础课程,这使得声乐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实际困难,进度缓慢、有心无力。尤其在教学后期,对这类专业舞台演出所需求的主题曲、插曲等作品、多声部作品排演、音乐小品创排等形成了巨大阻力。有效教学方法缺乏:原先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堂所用的教学方法,多沿用于音乐专业声乐课堂的教学方法,以发声训练、学生唱歌、教师教学和作业布置为基本流程。实际上,在戏剧影视表演和表演艺术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往往多种唱法兼容于同一课堂,因而伴随出现的单元时间内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共性训练与个性训练的区分与设定,成为教学中新的矛盾。而在戏曲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中,则要关注行当与声音之间的区分,其训练内容和教学曲目往往因行当而异。故而,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难以满足这种全方位的专业能力锻造和职业能力需求,需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地参与。考核标准适用较低:原有声乐教学的评价标准对戏剧表演类专业学生的匹配度不高,仅对于歌唱技能的评定,对学生而言,有以偏概全之嫌,对专业而言,则犹如隔靴搔痒、不着痛点,难以适用与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和艺术舞台的实际需求。同时,原有的课程评价,由于缺少了对舞台实践和艺术赛事块面的考量,和评优争先的激励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倦怠、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等情况。种种矛盾的存在,催促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声乐教学主动谋求变革,于创新中求发展,促使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声乐课程必须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行业职业能力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准定位、制定标准、充实教学内容、梳理教学重点、探索新的教学举措,同时形成契合于戏剧表演类专业需求的声乐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

二、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堂教学的改革举措

从2014年起,教学团队以6届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表演艺术专业、戏曲表演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施针对戏剧表演类专业的非音乐专业声乐课堂改革。围绕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声乐课堂教学,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探索与改革符合戏剧表演类专业声乐课堂的特色化教学模式、组织形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机制。主要举措如下:

1.紧扣专业育人目标,打造“精准化”课程标准

课程定位的清晰、课程目标的确立,是声乐课程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就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声乐课程而言,必须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来精准确定课程的各项内容。声乐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要切实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将声乐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与专业所需技能和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形成紧扣专业特点、兼具自身特色的声乐课程标准,细化课程能力目标,与专业其他主干课程形成有效衔接。就项目组而言,声乐教学团队成员共参与了影视表演、表演艺术、戏曲表演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专业一课标、一专业一特色”的精准定位,修订声乐基础、声乐表演、声乐等课程标准,梳理目标和任务,让声乐课程与戏剧表演类专业人才培养形成更紧密的联系。这个过程中,声乐课程除了要考虑本身的艺术规律和教学内核外,还要兼顾戏剧表演类专业的育人需求和专业特点,在声乐课程的整体目标制定、阶段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计、教材丰富充实、课程组织形式、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更精准的梳理。

2.挖掘专业育人特点,形成“特色化”声乐教材

戏剧表演类专业的共性,是戏剧表演为专业的核心技能。在这些专业的学生身上,往往具备了表演方面的专业素质,因而在作品分析、情境创建、人物塑造、舞台表演上更有优势,因而声乐教学也需要根据学生情况,来因地制宜、因时定策、因材施教。如在影视表演等专业中,声乐课程教学曲目选择方面可选择具有角色化、人物化、情节化的,有戏剧冲突、可结合演唱进行肢体表演的艺术歌曲、流行作品、歌剧选曲、音乐剧选曲等曲目,以音乐的术语讲述音乐的思想[2],丰富和形成更适合于这类专业学生的声乐教材。而在戏曲表演等专业中,则要根据剧种声腔特点,在教材中吸纳戏曲发声训练方法,融入古曲、古诗词歌曲、剧种所在地域的民歌、戏歌等曲目,偏向独唱、重唱、表演唱等形式,以形成符合戏曲表演专业需求的特色教材。因专业特色而制定的声乐教材,既能适用于戏剧表演类学生的专业能力成长,也能促进其演唱个性的觉醒、声音塑造力和潜力的开掘、舞台综合表现力的有效提升。

3.根据课堂组成情况,采用“项目制”组织形式

有别于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教学形式,戏剧表演类声乐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多以“一对多”的形式进行。目前,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仍较为单一,随着专业发展和学生数量的增多,一对十、一对十五乃至一对三十以上的组织形式都存在于声乐课堂中,这就需要教学者适应这种课堂变化,形成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对于基础阶段学生,以整体教学解决共性问题,结合个体教学解决个性问题。但随着年级递增,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越来越凸显。能力较好的同学期望有更好的发展、更多的学习时间;能力不足的同学,同样也有成长的需求。如何在同一课堂不多的时间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项目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从二年级开始实施分流制、项目制等特色化教学,让尖子生与普适生在同一课堂内的兼容共育、共同成长。项目制以项目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学习作品,根据学生个体的声乐、舞蹈和表演能力进行组队,兼容独唱、重唱、小组唱、表演唱、音乐小品、音乐短剧等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打造优质的舞台声乐类作品。通过项目制,学习人员、教师精力均被合理分配,有效解决了声乐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教师精力分配不够、教学效果无法获得保障等矛盾。这种项目制的组织形式,不仅利于课堂教学,还有利于课外学习训练的延伸,课堂实施上教学,课余学生自主进行自主学习、小组排演,将线上线下教育融为一体,有效开拓了声乐课堂外的训练时间。

4.联动技能与素养,整合“多元化”教学内容

近年来,戏剧与综艺舞台在检验演员表演能力的同时,也同步检验着演员的演唱能力。如综艺舞台上,要求演员具备唱、演、舞、诵乃至于编、创、导等能力,对舞台职业技能的要求更为多元。又如话剧舞台上,《战马》中的“歌者”的吟唱、《雾都孤儿》中的无伴奏合唱、《驴得水》中的插曲《我要你》《1977》中的《世界是你们的》《平凡的世界》中的《泪蛋蛋》……在这些剧目中,戏剧、音乐和歌声交织相融在一起,这就要求戏剧演员在具备表演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现场演唱的能力,这对戏剧表演类声乐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戏剧表演类学生音乐素养的缺乏,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遇到较大的阻力与困难。对声乐而言,它集艺术性、实践性、知识性于一体,专业技能与音乐素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通过整合歌唱技能与音乐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培养与音乐素质培养熔于一炉,制定融多元教学内容于一体的声乐课程教学内容,能有力弥补不足。教师团队合力设计阶段性能力目标,以声乐演唱能力为核心,通过单元制分阶段结合重唱、合唱、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等内容,助推学生演唱能力成长。在低年级阶段,融入基础的乐理与视唱训练。在高年级阶段,则通过原创音乐小品、移植或改编音乐短剧等单元训练,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的有序整合,同样有利于形成声乐教学团队合力。5.结合专业教学特色,探索“戏剧化”教学方法声乐课程中,教学上的理论性与技巧性是其特色所在。特色化声乐课堂采用“戏剧化”教学方法,突出了专业的特点。以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为例,教学中充分借助了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提升教学质量[3]。如结合戏剧表演体系下的放松训练、注意力训练、想象力训练、表现力训练等训练方法,结合戏剧“体验派”“体现派”在声乐表演中的应用,通过戏剧表演、戏曲表演与声乐演唱的相关性研究,和联系感建立[4],建立了“规定情境建立”“作品角色解读”“声音表现力训练”“情感表达与控制训练”等声音训练方法,形成了声乐作品教学的情境化、多样化、角色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加强情感表现能力训练[5],以建立作品与歌唱者的统一、作品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获得身心合一的歌唱,达到更为完整的声乐舞台呈现。同时,这种“戏剧化”教学还充分运用艺术创造性的特点,扶持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养成,引导学生结合戏剧表演或戏曲表演进行艺术创作,如在疫情时代线上教学期间,在教师团队共同指导下,由学生按项目制组成的几支创作队,在创作单元中形成了不少以艺战“疫”、歌颂逆行者为主题的原创声乐作品和音乐视频作品,被文旅中国、文化浙江等媒体录用,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播和推广。

6.根据职业能力目标,完善“多维度”考评机制

对于戏剧表演类专业学生而言,原有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考察形式和评分标准,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全程性、多维度、立体性的考评机制应此而生。根据教学实施情况和专业需求,“多维度”考评机制实施3+3+3+X的评分标准,融期初测评、期末考评、平时课堂的教师集体会诊和学生互评于一体,各占比30%,X则为专业赛事、各类艺术实践,占比10%。其中,教师集体会诊属于平时课堂成绩的组成部分,配合单元制教学进行,不同组别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内以演唱形式进行交流。教学团队了解声乐教学的开展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任课教师以集体会诊的方式,探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痛点,对存在问题的学生以案例的方式提出来,进行研究分析,集体制定针对性举措。同时,这种交流方式有益于专业赛事与实践项目的开展,充分发挥教学团队成员的合力与教师不同的个体优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力求在声乐赛事上获得突破。戏剧表演类特色化声乐课堂教学改革已持续在六届学生的声乐课堂中实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入学跨入校门到毕业迈入社会,教学团队对这些教学对象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并进行持续跟踪调研。在学生反馈中,对声乐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尤其对课程所实施的教学举措与方法对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的激发,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这种特色化声乐教学,一方面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得到社会和舞台的双重检验,在《1977》《驴得水》等舞台剧节目的演出中有出色展现;另一方面,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得以有效成长,戏剧表演类专业学生近年来在省地级声乐类专业赛事中频频获奖,在面向社会演出中获得了教育、行业的专家和社会观众认可。通过特色化声乐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也拓宽了人才的就业渠道和就业面,学生除了进入戏剧表演行业外,还能进入专业歌舞团,在专业团体中担任独唱演员、音乐剧演员。演、唱、舞兼优的优势,使得他们成了某些专业院团的多面手,能同时承担起戏剧表演、声乐等舞台任务。

参考文献:

[1]祁晓君.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路与方法[J].歌唱艺术,2017.6.

[2]卡洛斯•查韦斯.音乐中的思想.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

[3]陈璋.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优化路径[J].戏剧之家,2020.4.

[4]克里夫顿•韦尔[美].演唱的基础与过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8月第1版.

精准课堂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新思想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课堂教学的“低效”导致学生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自信心降低、焦虑感增强、学习动机淡化等负面影响。“低效课堂”还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操练情景性差,语言活动脱离了真实的情景,学生被动吸收,缺乏实践机会,知识无法内化、技能无从提高。结合平时教学、教研实际,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突出语言实践,彰显课堂精讲

教师的课堂讲述一定要做到精准,集时间优势重点突破课堂中要求必须突破的疑点、难点、要点和考点。这无疑有赖于教师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包括对需要评讲题目的反复构思和有效筛选。同时,教师在课时内能否实现精讲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课堂回归到以生为本。我们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愿意听教师的。为此,教师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

从用好教材中的素材做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activity—centered)的新课堂。因而我们不能把课堂教学视作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想方设法让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变得“鲜活”起来。教师要树立英语教学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理念,使教材走近学生的生活,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能力,激发学生乐学兴趣,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2.教学进度服从教学效果,课堂注重学有所获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抱怨:课文内容太多,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很多老师觉得如果不进行逐词解释,总是不放心,怕考试考到,学生不知道。长期这种教育使学生丧失了思考和交际的能力。实际上老师应该改变观念,相信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和相互讨论等活动中不断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就像教孩子走路一样,让孩子在做中学。

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不完全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要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英语教师还需自觉处理好授课进度和学生实际学习收获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进度服从效果,看重学习所获。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其水平的提高终究离不开学习者本人的反复领悟。教师的教永远是有限的,学生自觉主动的学才是无限的。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应真正在乎的不是你如何教了多少,而是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关注学生是如何进行思考和学习。共同坚持知识过手落实和知识在学生身上的内化,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教学效果才能经得检验。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会用教材来进行教学,做好对教材以及教学资源的整合。因此,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尝试新思想、新方法,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超级秘书网

3.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加强教学经验总结

一个教师成长过程一定是经验加反思。有效的反思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方法、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得失”的思考,既可以让自己品尝到教学成功的希望,同时又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纠正、补救、调节教学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的英语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师拥有的不再是只有“一桶水”,而应该是“自来水”,还必须是高质量的水,还必须教会让学生自己取水。

参考文献

[1]胡春洞、张思中,《中小学外语教学法》,1996年;

[2]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