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范文第1篇

>> 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研究 网络时代的强制性信息传播研究 网络时代的报纸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网络时代的作者电影 网络时代的电影评论 网络时代传播之变 网络记者: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者 在网络时代电视媒介的传播定位研究 网络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危害 网络时代科学传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浅谈网络时代的电视新闻传播 浅谈网络时代传播文化的转型 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 网络时代视觉传播对行为的影响 湿营销:网络时代的传播秘笈 网络时代,汽车品牌的传播挑战 网络时代文艺传播的美学特征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新变化 社交网络时代长篇广告的传播特点探析 网络时代的井盐文学传播新途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李安:《电影研究的传播学视野》,《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

③ 陆群、敬革、玉梅编著:《网络中国》,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第211页。

④ 吴起:《网络视频与院线电影传播的差异研析》,中国电影网,。

⑤ 于准:《3G时代手机出版的分众化传播策略》,《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期。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范文第2篇

>> 网络时代的报纸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网络时代的舆论传播研究 网络时代的电影传播研究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策略 网络时代传播之变 网络时代旅游公共事件的传播与管理策略 网络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 碎片化策略在网络时代科技传播中的运用 网络时代的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策略 论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网络记者: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者 融合与渗透: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征及对策 网络时代高校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及引导对策 网络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危害 网络时代的强制性信息传播研究 网络时代科学传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浅谈网络时代的电视新闻传播 浅谈网络时代传播文化的转型 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 网络时代视觉传播对行为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在掌握了奥巴马竞选事件整体脉络之后,本文选择的四个抽样点分别是:党内初选开始之际(2008年初)、击败希拉里获得候选人提名(6月初)、与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展开首场电视辩论(9月26日)以及最终的当选就职。这8篇抽样博文分别是:①2007年12月20日,Fired Up in a New Hampshire Snow Storm(当日活动)、②2008年1月4日,Obama: The Organizer and the Movement(评论)、③2008年5月7日,Message from Barack: The results(奥巴马来信)、④2008年6月4日,Message from Barack: It's our time(奥巴马来信)、⑤2008年9月25日,Joint Statement of Senator Barack Obama and Senator John McCain(政见陈述)、⑥2008年9月28日,Barack: Message from the debate(奥巴马来信)、⑦2008年11月5日,Why You're Voting(选民来信)、⑧2009年2月28日,A Blueprint for Our Future(评论)。

灌水帖:包括“抢占”“沙发”(对文章首位留言者的网络称谓)“Yeah”、“Great”之类无表意功能的留言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对传统的广告信息传播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网络广告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特点,归纳出了网络广告的信息传播模式,同时对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优势进行了阐述。

新科技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以此为传播媒体的网络广告开始迅速发展并且成为国内外最热门的新广告形式。与传统的通信技术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相比,网络的高新技术特性、信息传播的海量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也使得以其为依托的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相比无论是在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上还是在传播范围、信息传播能力、传播条件等方面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表现出了无穷的生命力。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科技时代的信息传播需求,我们需要得到一个全新的广告信息传播模式。

1广告信息传播模式比较分析

目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广告信息传播模式主要是在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广告信息传播的新特性提出来的。它们各自都有其强调的重点和特色,也都存在着不足之处。下面介绍这几种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

1.1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是广告传播模式的最基本模式。它是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心理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提出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线性模式,又简称“5w模式”(见图1)。

如图1所示,广告信息传播过程包含的五大要素是: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1)、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种模式应用在广告发展的初始阶段,直观简洁地描述了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以及传播要素之问的关系,但是这种线性只能反映信息的单向流动模式,不符合传播活动是循环往复的特点,是一种较为初级原始的广告传播模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1.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由于线性模式并不能体现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施拉姆在其提出的“奥斯古德一施拉姆双向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修正,提出了具有大众传播特性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见图2)。

施拉姆模式是对线性模式的一种超越,强调了传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并且增加了传播活动中的反馈环节。它说明了传播从一般走向大众的趋势,以及大众传播将逐渐作为社会的一个结合部分的趋向。

在这个模式下,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广大受众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问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每个接受者都扮演着译码、释码和编码的角色。

1.3 elm模式

1983年由心理学家petty.erechard和john.tcaeioppo提出的详尽可能性模式,简称“elm模式”,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信宿反应广告信息传播模式(见图3)。

“elm模式”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信宿接收信息后产生的反应,并且将信宿处理信息的动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纳入人们的视野,强调了信宿的处理信息的动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重要性。该模式下,广告主体可以对广告效果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然后相应地调整广告传播方式及内容,从而达到提高传播效果的目的。但是elm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两个重要的要素——信源主体与传播渠道的复杂性,这是这个模式最大的不足之处。

1.4马莱茨克的cmr模式

1936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g.malezke)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建立了复杂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称为“大众传播场模式”(见图4)。

在cmr模式中,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改变,只不过在传播活动的基础上加上了社会与传播的关系因素。传者和受者双方都受到来自3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在传者方面,具有主动性的同时又在承受着“信息的压力”,即来自传播媒体的强制性;对应的,受者也不能随意地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同样承受着媒介的压力。模式中的“感觉和效果”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信息作用于受者,同时受者也反作用于信息。

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考虑到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理因素,描述了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关系,并且注意到了传播媒介对信息的传者和受众的强制性以及传者或受者的自我形象因素、个性因素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广告主体对客体以及传播渠道的关注,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和成熟的广告传播模式。

但是由于“cmr模式”的反馈信息是建立在受众的自发反应上的,因此难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受众的主观倾向而影响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网络广告信息传播模式及其优势

2.1相关概念

2.1.1网络广告的含义

网络广告(web advertising)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广告形式。综合来看,网络广告是由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以数字代码为载体,以网络为传播媒介而的异步传播的具有声音、文字、图像、影像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具有良好交互功能的商业信息传播形式。从法律角度讲,网络广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广告是指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通过网络在网站或网页上以旗帜、按钮、文字链接、电子邮件等形式的广告。广义上的网络广告是建立在广告的法定特征的基础之上:即凡符合广告的有偿性、依附性、目的性、商业性特点的网上信息都可界定为网络广告。广义的网络广告定义将有利于对网络广告实施更严密的管理。

2.1.2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特征

(1)传播范围极广,不受时空限制。网络广告的受众是与互联网相连的所有计算机终端客户,它是一个由遍及世界各地的各种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一个全球性的信息传输系统。网络广告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强大的信息传播系统把广告信息24h不问断地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获得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广告效应。

(2)优秀的交互性。网络信息共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广告的互动性。尤其是当富媒体广告技术出现以后,先进的视频流或音频流技术结合flash、java等程序,使广告作为一种服务,加强了受众和广告主之间的互动,成为优秀的广告策略和先进的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

(3)能准确有效地统计受众数量。网络广告可通过访客流量统计系统或者是服务器端的访问记录软件追踪访问者在网站的行踪,以及这些用户查阅的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这不仅有助于广告者了解广告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广告商评估广告的效果,从而审定广告投放策略。

(4)非常强烈的感官性。网络广告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集文字、声音、影像、图像、颜色、音乐等于一体。生动形象地将产品或市场活动的信息展示在用户面前,立体醒目,广告效果好。

除此以外,网络广告信息传播还有实时、灵活、成本低廉、针对性强和准确性强等特点。

2.2网络广告信息传播模式

通过对几种传统广告信息模式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几种传统的广告信息模式相互之间的异同点及各自的利弊。在这个基础上,笔者结合网络广告的特征,综合了在网络环境下广告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归纳了网络广告的信息传播模式(见图5)。

网络广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广告主和用户之间双向的信息沟通。在网络平台上,广告信息的发送和接受可以是同步或者是非同步的,这就构成了交互的可能,这种交互可以体现在广告受众对信息的反馈方面。这种反馈是平等、互动、即时的。在新模式中,广告受众具有一种网络信息获得者和实际购买者的双重身份,同时两种身份可以自由地转换,这无疑是网络广告最大的优势所在。

如图5所示,网络广告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广告客户把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网络上的网络广告商制作成广告信息展现到广大受众面前;另外一种传播方式是传播者直接通过广告公司自行制作网络广告,然后通过网络输入并且传播给广大受众。广告的目标接受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自主地去选择想要观看的广告信息。温柔可亲的交流与沟通取代了以往的强势信息灌输,尊重了受众的意志,也充分体现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到受众对广告的反应以及对产品的要求和意见。从而迅速及时地采取行动,调整和修改广告策略,广告信息的传播也因此变得更加有针对性。总而言之,网络广告传播模式与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相比,其强大的交互性、可控性、高效性是传统的广告传播模式无法比拟的。

2.3网络广告信息传播模式的优势

网络广告传播的即时、互动特性使得传播的双向沟通成为可能,出现了“一对一”的营销关系.并且改变了传统广告中的“推”式劝说,改为“拉”式的沟通方式。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广告正因为其独特的特点而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2.3.1“一对一”的传播渠道

网络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些专门服务一些特定市场或者行业的“频道”或者“社区”,用来满足那些具有独特的人口或者心理特征的群体。这种网上整合使得网络广告主能够根据每一个高度定向的市场或者顾客,定位特定的目标群,设计高度个人化的信息和媒体的沟通,“一对一”对他们进行销售,将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2.3.2良好的反馈通道

网络广告可以使顾客和广告主之间实现通话,进行双向沟通。在广告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中,网络广告主可以准确、真实地进行广告调查,了解广告效果,顾客也可以对信息进行清楚、快速的回应。广告主可以通过追踪这些反馈信息做出相应的产品调整和服务策略,从而实现广告预期的营销目的。

2.3.3准确的效果测量

网络广告主可以通过网络广告管理软件以及网络访问量分析软件获得的不可估量的信息量。网络广告的一些独特的效果变量,如点击率、点击流、广告曝光次数、网页阅读次数等.使广告主可以快速地得到准确的结果,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调整营销策略。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干部;网络传播;决策;科学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共WIFI的普及,小屏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不一样的特点。这对高校管理干部应对网络传播决策科学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管理干部预判、决断带来新的考验。

1网络传播对高校管理干部提出新挑战

1.1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特点

清楚认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将有助于高校管理干部准确把握网络信息的本质,处理事宜。总地来说,其特点体现以在下几个方面。其一,传播模式立体化。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是新旧方式交互,网络传播正成为这一时期大众接收和发送信息的最重要渠道。网络传播也呈现出了与其他媒介不同的特点和特征,传播模式立体化,不再单一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短视频成为新方式。信息传播阵地不仅仅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新媒体如论坛、APP、微信、微博等网络社区逐渐成为新渠道,受到年轻一代喜爱。其二,传播速度瞬间化。每个人都是传声筒,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点。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信息传播速度倍增,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信息传播的发起点,或中转站,或接收站。信息传播不再是点对点的单向传播,而处于点对面的状况,并呈现出以点为中心的爆炸式的圆形覆盖式扩散。其三,传播信息碎片化。移动互联网让每个人都变成了传播者。信息传播不再经过筛选、加工,传播者对信息的甄别和鉴定能力参差不齐,信息传播的角度各不相同。这些信息所涵盖范围涉及各方面,大量的信息狂飙式、碎片化地涌向受众。这一方面让受众大量接收了外界信息,也可能导致受众无法有效辨别信息的核心,无法形成有效信息的连线。其四,传播主体平民化。移动互联网赋予每个人“记者”的属性。传播主体变得大众化和平民化,传播主体构成来源广且大。单个个体或者任何组织、团体都可以作为传播主体传播任何身边发生的事,或转发异地发生的事。其五,传播对象泛众化。除了特定专属情况外,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可以适用于任何受众,没有特定传播对象。因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和平民化,信息内容也较生活化,信息语言也更朴实化,受众也更容易接受。

1.2网络传播对高校管理干部决策提出新挑战

高校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社区,大学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群体。传播主体虽然多以年轻群体为主,但容易被社会化和复杂化。这些都在挑战着高校管理干部的决策能力,挑战着高校管理水平。首先,高校管理干部要在思想上要转变。高校管理干部要快速适应网络传播的新要求,从“监管”转变为“疏导”,掌握网络传播的特点,把握住网络传播主体的诉求变化,这都将为高校管理干部科学决策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在沟通方式上要采用交互的方式。高校管理干部要摒弃传统的单一的信息者的身份,要将自己既作为者又作为接收者。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的前进,大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接收者,还成为思想的表达者,而且他们喜好通过新媒体交流沟通。高校管理干部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现代技术了解、知晓大学生群体,为高校管理提供可用信息。第三,高校管理干部在信息传播应变上要迅速。高校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同样具有瞬间化的特点,且因传播群体密度大,认知相当,更容易信息扩散。对于一些负面信息传播,如不及时有效应变可能会引发其他事情的发酵。高校管理干部在信息应对上要迅速应变,且要具有集成信息的能力,快速分析、预判信息,疏导信息流向。第四,高校管理干部在应对网络信息传播判断时要准确。网络信息传播时间瞬时化,内容碎片化、杂乱化,信源多方化,这对信息受众分析和辨别提出了考验。准确判断信息是有效处理事件,遏制恶性发展,引导正面发展的前提。高校管理干部作为信息的集成者,要剥皮看核,通过大量信息的汇总与分析,得到真实有效的信息。第五,高校管理干部在获取网络信息时信源要多方。网络传播主体平民化,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传播者。高校管理干部对于信息来源要做到耳听八方,要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要建立广泛信源。要充分利用学生群团组织、学生干部等获得重要信息。

2高校管理干部应对网络传播决策科学化的思维路径

高校管理干部所应对的网络传播信息大多与学校相关,且多数是校内信息传播,主体多是大学生,涉及学校及师生利益。如何有效引导网络传播,是高校管理干部必备功课。选择正确思维路径是应对网络传播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

2.1界定问题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

正确界定网络传播信息(定性),是高校管理干部应对网络传播决策科学化的前提。高校管理干部定性相关信息时,要设定范围、厘清细节,要认识到高校网络传播信息多数应该是从校内引发的,无论信息的源头在何处,信息者多数是从维护学校和师生利益出发的,可以说是“内部矛盾”。不能一味认为网络上传播的信息都是虚、假、伪的,不能一味将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定性为恶性。界定问题时要从维护学校和师生根本利益出发,所站角度和立场要正确,禁忌凡事必对立的思维解决问题,要将高校内部信息传播的可控性和社会恶意传播区别区分开。

2.2信息提炼,是决策科学化的准备

高校管理干部是高校信息的集成者,拥有优于其他师生的先知条件和可能性。面对蜂拥而来的大量的信息,提炼信息将是高校管理干部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准备。高校管理干部获取信息的来源有很多,既有学校相关部门也有一线师生,但他们的信息不一定能够总是保持一致,甚或在传播过程中导致信息的偏差与删减。这都为高校管理干部获取正确信息加大了难度。面对来源各方不同的信息,高校管理者要找出关联性及相对重要的信息。同时,面对网络传播的多个信息,引发的多个问题,要明确和设定优先顺序,限定条件。

2.3制订方案,是决策科学化的选择

应对网络信息传播,高校管理干部不能盲目出击。制定和优化方案,有针对性地从根源解决问题,才能引导信息走向正面,才能以德育人。在认清和界定问题后,在信息提炼的基础上,站在维护学校和师生利益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方案,并选择最优方案。方案既要解决网络传播信息的短期诉求,也要兼顾师生的发展要求和长远期盼。方案的制订既要理性思考,要也考虑师生感情,给予人文关怀。高校管理干部在应对网络信息传播科学决策时,要有预案意识,综合关联信息,统筹安排。

2.4执行落实,是决策科学化的反馈

方案制定,执行落实是高校管理干部应对网络信息传播决策科学化的思维路径的最后一步。有效执行方案,不走偏差,是高校管理干部应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决策科学化的最重要保证。执行即是一个反馈的过程。高校管理干部要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掌握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变化,关注师生动态,在人文上关怀,在法理上教育,在行动上坚决。

3高校管理干部应对网络传播决策科学化能力提升途径

管理干部科学决策能力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成败。提升高校管理干部决策科学化能力,将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打造通畅的信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促进高校管理水平提升,达成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1转变思想观念,培育开放的思维预判能力

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传播方式方法发生了改变和飞跃。高校管理干部是推动学校发展和提升教育事业水平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必须要紧跟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知晓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在观念上接受和转变,掌握新媒体快速变化、信息传递的便利性等特征,掌握新媒体技术使用能力。了解网络中的热词,懂得网络中非书面用法的言语涵义。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动态,并以一种开放的、共商的、探讨的理念对待大学生,感情上予以理解,行为上予以规范。对于网络信息可能引发的问题要有预判能力,要有敏感性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尽可能在可控范围内将负面信息疏解。

3.2认知“把关人”理论,培育准确的分析能力

在传播学中,“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网络信息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已经边缘化。对于这种情况,高校管理干部更要认识到把关人的重要性,必须具备对网络传播信息准确的分析、辨别能力,界定网络信息的性质,要掌握信息的提炼和加工能力。这是有效、快速处理网络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条件。

3.3储备危机管理知识,培育快速的决断能力

快速决断处理网络信息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是高校管理干部应该具备的应对能力之一。高校管理干部在预判、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快速决断还需要一定的危机管理知识的支撑。高校管理干部必须储备相关管理知识,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因应策略,提升自我对危机管理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3.4建设民主氛围,培育师生的参与能力

高校内部网络信息误传在很大程度是因为不了解过程,不清楚真相。高校管理干部作为管理者在管理中开创民主风气,在师生管理、教育过程中多指导和引导师生了解学校建设发展情况,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提供师生参与的平台,并不时地选择与师生就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学习。避免将管理者的角色定义为“管人”,渠道要通畅,制度要完善。高校管理干部要将服务意识融入管理角色中,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和获取真实有用信息,有效帮助管理者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化与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2]周高琴.高校校园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42-47.

网络传播时代的特点范文第5篇

这种迎合信息化时代信息工作方式和快节奏的生活,毫无疑问,它拓宽了传播的渠道,扩大了应用的范围,加速了传播的速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变革。

网络文化是随着计算机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它的载体是多媒体设备,主体是每个网民,以虚拟的网络世界为主要传播空间,以信息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并为人类创造出一种新的思维、生存和活动方式。

网络文化的特点有以下几个:其一、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的产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定会体现在知识和网络经济的特征当中,形成一种有着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其二、网络文化有一种平等参与的文化。网络将社会编织入平行扩张的网中,网络信息更易于传递和存储,无疑这种传递方式,降低了的文化渗透和获取信息的基本成本,使每个网民都能平等的参与进去。其三、网络文化也是多元竞争文化的一种。网络快速使信息传播的表达的高速畅通,从而也毫无悬念的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状态下所包含的文化质数,多元共存着各种文化形式。其四、网络文化是一种个性化和开放的文化。网络开放性模糊了空间与地域框架,中国传统也逐渐被消融,必须得给予统筹规范,这样才能为个性的张扬提供了一个规范和发展的极大空间。例如现在流行的个人博客、个人空间、微博、微信等等,都是需要在一定行为规范的约束下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在人类历史上,生产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方式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产业的进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的相互结合,信息高速传播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

网络信息交流的发达,网络数字化信息环境的加速的形成,使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了到信息化社会。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以其自身鲜明的特征,对传统的文化传播、语言表达、知识存储和获取的方式以及传统的汉字的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

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信息的媒体,是继电视、广播、报刊之后的第四大传媒体,而且更多的形成了目前社会通用的传播媒介质,表现为现今特别的文化现象。网络传播有许多特别的特征,变更着目前的文化传播方式,显示了一股传播新浪潮新的动力,由此看来,如今信息的传播时代直接进入了数字化。而对招贴设计的冲击现主要体现在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速度三方面的冲击最为突出。

网络传播的方式是数字,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递。网络传播是以电子信号代替了写在纸上的记录进行通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作为主导交流工具的信息交流代替了人们熟悉的语言、手势、表情、文字等传播方式。一个qq留言或者一封E-mail会将信息更快更及时的传递给对方,而人面对面的交流信息也变的弥足珍贵了。相比招贴艺术,在传播方式的直观性上大大减弱,现在很大程度上信息的传递,也许就在网上一则消息,也许每个坐在电脑前的网友们在一秒钟内就收到了。这对传统招贴的存在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网络文化传播载体较传统的通过印刷技术品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网络文化传播载体的基本物理单元是计算机。计算机记录、存储与处理信息的物理载体主要是优盘、硬盘等,这些载体的优点有:首先,信息存储容量大、密度高、体积小巧便于携带等特点。其次,网络的互联性为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它们通过各方面的信息传播媒介,运用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方式,向我们进行了各种图文声并茂的展现方式,使现代人拥有了前所各种绚烂多彩的文化生活体验。相比较招贴设计需要通过打印出来进行张贴的展示方式,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要显得更有优势。

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作为媒介传播,特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它不会受到印刷、运输物流、发行出刊等因素的制衡,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手中。网络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落,远距离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影响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素质。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对现代招贴设计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我们应从现实意义出发,分析和找到一种更好的既能符合现代人对效率的要求,又不失招贴艺术本身的特点的方式是最为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具有高度传递信息的招贴设计能更好的符合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