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范文第1篇

几年来,我园将幼儿艺术教育与幼儿生活、情感、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全面实现了幼儿艺术教育个性化、特色化。让幼儿在艺术教育中不断成长。

怎样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从而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提高幼儿艺术能力、艺术素养和生活情趣呢?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初见成效:

一、挖掘有效的艺术素材,培养幼儿审美素养。

“一个幼儿不一定要成为艺术家,但他必须懂得审美,因为唯有懂得发现美、欣赏美的人才是最具创造力的人,而创造力则是世界进步的源泉。”

1、 走进审美,让幼儿感悟艺术美。

结合幼儿园主题活动的五大领域要求,我园教师不断挖掘、选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前瞻性和典型性的艺术教育素材,将蕴含于其中的各种“美”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如“中国功夫”中的:艺术美、动作美、套路美、变化美;“神奇剪纸”中的:图案美、对称美、色彩美;“可爱的动物”中的:颜色美、本领美、亲情美;“中国文化”中的:服饰美、美食美、文化美、礼仪美等等。在活动中以“美”为切入点,挖掘每个教育内容的教育内涵,从审美角度一步一步地引领幼儿欣赏美、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有效地实施陶冶情操和美育教育。

2、优化环境,让幼儿体验艺术美。

卡通造型、富有童趣的塑胶操场;为幼儿们创设了色彩亮丽的海洋世界主题墙;精致的小鸟巢、瀑布、水车、喷泉、木桥、可爱的小动物,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关爱生命、同大自然的动植物共生、共存、共发展。碧波荡漾的戏水池、自然童真的泥巴坊、动感有趣的攀岩壁,使幼儿园处处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人与绿色、人与自然、人与和谐,构筑了精品、童话、自然的景观。

家长和幼儿们共同用酸奶瓶、小药盒等利旧利废物品制作挂铃,既美观又发挥了幼儿与家长们的创造才能。一楼是快乐的动物世界;二楼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幼儿了解中秋、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的特征;三楼是故事王国,让幼儿看着一幅幅画面讲好听的故事。幼儿的集体餐厅,通过各种醒目的蔬菜、水果、杂粮标识使小朋友们懂得了爱惜粮食,文明就餐。各班级以幼儿为本创设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墙、区域活动角,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体验美。主题走廊、特色展板、文明标牌、窗台文化等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这些“自然景观文化”、“走廊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给幼儿们以美的感染,视觉的享受,心灵的净化。

3、有效课堂,让幼儿展示艺术美。

音乐、美术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是彰显幼儿个性和艺术魅力的主要途径。

在音乐活动中,我园倡导全体幼儿共同参与,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种通道,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想象力,通过自由、自主地表演,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美术活动中,教师着重发展幼儿形象思维和视觉想象,使真实生活与童话意境紧密相连,在幼儿眼中,石头、瓶子、纸箱都成了有活力的生命体,幼儿们“敢想、爱画、会画”,画后的作品介绍、作品展示更是一次艺术美的集中欣赏和表现,让幼儿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4、 艺术熏陶,让幼儿享受艺术美。

文化修养是靠沉淀、积累而成的。因此,我们让幼儿从小接触艺术大师的音乐作品,和艺术大师做朋友,了解感受经典音乐的内涵,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我们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提供丰富的视听环境,选择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学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播放,渗透性地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例如:我们选取了高雅、不同韵律、不同风格的名曲、音乐,巧妙地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入园、课前、入厕、区域、进餐、入睡、起床、站队、离园等环节。这不仅可以传递给幼儿大量相关美的信息和刺激,而且也使幼儿在充满艺术美的音乐氛围中受到影响与熏陶。

三、彰显幼儿的艺术个性,培养幼儿的艺术特长。

每个幼儿都有潜在的艺术才能,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掘他们的兴趣特长,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和平台,关心鼓励他们,每一个幼儿都会成为优秀的孩子。

我园始终坚持艺术育人,注重发掘幼儿的艺术潜能,形成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全方位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使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呈现在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中。

一是开展班级特色活动:民乐、口吹琴、线描画、儿童画、声乐、舞蹈、故事、折纸、语言艺术等10余种特色,使幼儿在艺术素养提高的同时,表现的更加阳光、更加自信、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并且人人参与,使艺术教育得以普及。二是开设各种艺术兴趣活动小组,如:绘画、舞蹈、电子琴、钢琴、声乐、语言等,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个人喜爱的活动中自主发展各种能力。从每个幼儿最擅长、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中寻找切入点,设计出与幼儿个体学习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活动,使每个幼儿都能通过最合适的入口、最顺利的路径来学习艺术,获得艺术发展的机遇。

四、鼓励幼儿的大胆表现,搭建精彩的展示舞台。

开展艺术活动的宗旨是:尊重、鼓励、引导幼儿的审美兴趣和艺术爱好,让所有幼儿都感受、体验艺术创造的美感和快乐。

我们面向全体幼儿,为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利用国庆演唱会、新年联欢会、毕业式、幼儿艺术节、“六.一”运动会、幼儿园小小电视台等各类活动,为幼儿搭建表现、展示的舞台,使幼儿人人有表现的机会,人人有展示的舞台、人人有成功的喜悦。

我们还选择了“每月一歌”活动。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喜欢、充满童趣的歌曲,利用每天早晚家长接送幼儿和户外活动的时间播放,每周一升旗仪式时演唱,使幼儿耳濡目染的受到感染,从而能提高幼儿大胆演唱和表演的能力。

另外,采用游戏活动式的艺术教育形式,更加自由、灵活。在游戏中让幼儿自觉地、快乐地深入活动,通过做做玩玩、唱唱跳跳、敲敲打打的形式去感受艺术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如:区域活动、户外自制体育器械、各种各样的游戏性的艺术活动,不仅使幼儿轻松愉快活动,还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歌舞艺术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49-01

对幼儿进行歌舞综合艺术的审美教育,它主要是提供给幼儿自娱自乐和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深得幼儿的喜爱。

一 总论

幼儿歌舞通过歌舞教学,能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幼儿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的意识与欲望,培养幼儿健美的身姿和动作的协调性,发展其对节奏的感受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 幼儿审美活动的特点

幼儿的审美活动在本质上不同于成人,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审美过程中所依靠身心素质的不同。幼儿身心发展未完成的事实,形成了他们的审美活动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1.直觉性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审美心理不能从一般的心理机能中独立开来。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4~7岁的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的直觉思维期,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审美主要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做出反映,只会从一个特例推到另一特例,并将互无关系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

2.情感性

“幼儿的审美与艺术是其整体发展的一部分,他侧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达。”① 4~8岁的幼儿心理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泛灵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幼儿审美活动的情感性。这一时期的幼儿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上,将一些僵死的事物生命化,与之对话并付诸感情和行动。

3.创造性

幼儿在审美表达的过程中,常常“不合规矩”,一方面他们审美时是按照自己的灵感进行灵活的调整;另一方面,幼儿由于个体的审美心理发展不成熟,使他们对既定形式和成人经验的依赖更小,自主创作的灵活性更大。审美活动的创造性主要在于说明幼儿的审美表达更具有审美创造的意味。

三 幼儿歌舞的审美特征

幼儿歌舞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它除了舞蹈艺术具有的特性外,又有它自身活泼、天真、夸张、有趣的特点。幼儿歌舞是幼儿表演的、幼儿观看的,应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一般来说,幼儿歌舞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歌舞的直观性

幼儿审美的直觉性特点决定了幼儿歌舞的特点具有直观性。舞蹈形象本身就是直观的艺术形象,它是幼儿通过眼睛、耳朵、身体直接进行审美感觉的。幼儿正处在成长阶段,大脑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思维特点是形象具体的。

2.幼儿歌舞的童趣性

童趣性即幼儿的兴趣、情趣。兴趣,即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或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幼儿歌舞艺术活动中,要着重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另外,还应讲究歌舞语汇的趣味性。

3.幼儿歌舞的童幻性

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幼儿舞蹈艺术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是幼儿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幼儿幻想题材的歌舞艺术中,他们可以像大狮子一样在“森林”里走来走去,也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幼儿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构成幼儿歌舞艺术特色的基础。

4.幼儿歌舞的模仿性

模仿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增长知识能力最主要的手段,幼儿歌舞活动中想象与联想所揭示的知识性内容就是模仿所提供的,因此说幼儿歌舞具有模仿性。

5.幼儿歌舞的综合性

幼儿歌舞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集中了演唱、表演、舞蹈、语言等艺术形式,其题材反映幼儿的现实生活,幼儿所感兴趣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及自然景物中的花鸟鱼虫、山水风雨和童幻世界中的一切,歌舞节目大多都能被幼儿接受。

四 结束语

在幼儿眼中,歌舞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游戏。幼儿感兴趣的不仅是歌舞动作,更多的是深入幼儿心灵、产生共鸣的内容、情节。在幼儿园中,一节优秀的歌舞表演课必定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必定是以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为起点的,必定能引起幼儿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共鸣。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游戏化

一、游戏及游戏化艺术教育活动特质探析

很多学者曾对游戏问题作过各种理论阐释,如荷尔的“种族复演说”、弗洛伊德的“补偿说”、席勒与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等,〔1〕其中荷兰文化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的观点独树一帜。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愿活动或事业,依照自觉接受并完全遵从的规则,有其自身的目标,并伴以紧张、愉悦的感受和‘有别于’‘平常生活’的意识”。〔2〕从上述游戏内涵出发,赫伊津哈提出,游戏具有自愿性、假装性、隔离性、重复性、秩序性和规则性等特质,而隔离性是游戏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它使物质上的或观念上的一个封闭时空被从日常环境中圈划出来,在这个时空里,游戏活动得以进行。由于游戏具有这些独特的性质,因此人们(尤其是幼儿)非常喜爱游戏活动。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幼儿对游戏的需求更加强烈。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深刻指出的那样,游戏是儿童内在本质的自发表现,是人在这一阶段最纯洁的精神产物。〔3〕许多学者认为游戏在幼儿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幼儿阶段的游戏是人们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人们最纯洁的思想和最内在的素质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

游戏与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提出:“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人们不都是艺术家,但每一个人都做过儿童,对于游戏都有几分经验。所以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是先研究游戏。”〔4〕朱光潜关于“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的论点,精辟地道出了游戏与艺术的天然联系。一方面,从游戏的视角看,游戏中具有艺术的成分,因为游戏与艺术都是在现实世界之外营造不同寻常的时间与空间,都只能在某种特定的时空中进行,并且它们都既具有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假装”性质,又含有极端的严肃性与专注性。此外,由于游戏中的各种活动都可以成为艺术活动的萌芽或基础,因此游戏可以成为艺术活动的前期准备。另一方面,从艺术的视角看,艺术中含有游戏的因素,且是游戏进行艺术化发展的结果,因为不论从人类艺术的发展史来看,还是从个体艺术活动的发生过程来看,游戏因素都伴随着艺术发展过程的始终,从而使得参与者有可能在艺术世界中进行自由想象与创造。

艺术与游戏有着天然联系,相互包含着对方的因素,这就使游戏成为帮助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最佳方式与手段,加之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所以,能否让幼儿参与到游戏化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就成为能否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关键。换言之,通过游戏化的艺术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应是幼儿园的应然追求。从游戏的特质以及游戏与艺术的关系出发,游戏化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是指教师通过设置或营造特定的氛围与情境,使幼儿自愿依照一定的规则,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体验与表现艺术,从而形成一定艺术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在幼儿园实施游戏化艺术教育活动的策略

依据幼儿的审美心理发展特点,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如下几种游戏化的艺术教育活动策略来促进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

1.联觉策略

联觉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发掘不同门类艺术要素的内在相通之处,运用游戏化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帮助幼儿打通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之间的通道,促进幼儿对艺术对象的体验与表现,提高幼儿艺术能力的艺术教育活动策略。这一策略的主要依据是心理学中有关联觉(synesthesia)的理论。联觉又称“感觉挪移”或“通感”,它是一种特殊的知觉经验类型,当一种感觉领域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感觉领域也产生了相应的感觉,如一个乐音让人产生了蓝色的感觉等。〔5〕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联觉的出现是由于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有着一种按照固定规则转换的对应关系。〔6〕联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最普遍的例子就是“色听现象”,即某种声音可以唤起某种色彩感觉,通常是低音使人产生深色的感觉,而高音则使人产生浅色的感觉,如“响亮”一词就反映了视觉与听觉之间的联觉现象。

一般来说,幼儿园教师要对两种以上的艺术语言加以链接才可以运用好此策略。为此,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不同艺术语言之间的内在相通之处。例如,小提琴、大提琴、二胡等乐器演奏的音乐所具有的线性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就具有某些内在的相通性,通过欣赏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来感受绘画中的线条,能加深幼儿对线条这种造型元素的体验,并促进幼儿的联觉发展和创造灵感的萌发。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可以请幼儿分别欣赏由小提琴、大提琴、二胡等乐器演奏的乐曲,启发幼儿从中感受音乐的线性流动,并伴随着音乐用手指将流动的线条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请幼儿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画笔在纸上自由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这样,通过将音乐与绘画这两种艺术语言的链接,教师就可以帮助幼儿打通视觉、听觉和动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之间的通道,帮助幼儿更好地体会“线条”这一基本艺术元素。

要指出的是,在运用联觉策略时,教师对各门艺术的链接不可随意而为,而要深入发掘不同门类艺术要素之间的内在相通之处。如果教师不能准确把握两门艺术之间的内在相通之处,没有找到可以促动幼儿联觉产生的共同艺术要素,随意将两门艺术链接起来,则非但不能促进幼儿艺术通感的发展,反而会给人一种“拉郎配”的生硬感觉。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一、尊重幼儿本身与生俱来的巨大艺术潜能

儿童身上与生俱来存在着包括艺术感受力在内的巨大艺术潜能。例如:幼儿对美术中线条色彩,构图等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往往无需成年人旨意,凭着知觉就能准确地感受到不同色彩的冷暖,线条的曲直等,能够体会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所传达的不同感觉。又如:在绘画活动中,不管是在室内或室外,欣赏或创作,都要关注幼儿对美术作品敏锐的直觉感受力,孩子能够从精致画面中感受到生命的运动。在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时孩子们都能通过对话画面的整体感知和要素分析,体会到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特别的情感和美感,在成年人们眼中看到的或许只是某一个图形,而到了儿童眼中这些都变化成了美丽的生灵,一个个有生命的物体,它和自己一样快乐地生活着。因此,认识和尊重幼儿潜在优势,顺应孩子先天潜能,使我们对幼儿艺术潜能开发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二、在生活和环境中激发幼儿的艺术感受潜能

艺术与生活血脉相连,要求幼儿艺术潜能的开发要走近幼儿的生活,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艺术潜能开发的主要途径。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是幼儿学习的必然要求。因而,幼儿的艺术潜能开发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而孤立存在,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等于赋予孩子一颗爱美的心灵。孩子的艺术潜能是巨大的,但常常也是沉睡的,这些沉睡的潜能需要美的熏陶,美的形象来唤醒。大自然中的一片叶子,一朵花,一颗露珠,一缕风,一滴雨所能让孩子惊奇,而社区环境中的人和物的关系,又都能使孩子心灵震颤。因此,可以说大自然的美妙和社会环境的人文气息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到动物园就会引出动物主题活动;在认识“春天”的日子里,孩子们感受春天,观察、收集春天的信息,根据不同年龄段生成“我爱春天;春天的秘密;春风吹过幼儿园”等主题活动。开发幼儿艺术潜能的第一步就是让生命的信息系统快速运转起来,让眼、耳、口、鼻等感官不断有新发现,手脚不断地创造。

三、在包容的文化中发展幼儿创造性艺术表达潜能

在鼓励多元艺术表现表达的过程中,主体是幼儿。例如在一次艺术创作活动中,围绕着“动物”主题,教师提供了各种制作材料供幼儿选择。在了解并对动物有了充分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自己讨论,根据能力和需求自由组合,分成四组:第一组:利用旧挂历剪贴或旧图书,还通过多媒体下载有关动物的图片,再用油画棒添画背景;第二组:用记号笔,油画棒在彩色卡纸上设计动物海报;第三组:用各种废旧材料快餐盒等制作立体动物造型;第四组:运用绉纸、画笔、沙巾等在幼儿人体上装饰,点缀并加以形体动作,使之成为形象逼真的动物。整个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适度适宜地给需要帮助的幼儿以支持,并经过启发、间接式的引导。孩子们十分投入地并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信地完成了作品。创作结束后,开展交流活动,每个组派出代表汇报成果,介绍自己作品的.内容、制作方法,分享成功的快乐,探索有待于解决的新问题。师生共同搞了延伸活动,排练了儿童剧《动物狂欢节》,并在幼儿园门厅处,办了个动物海报展览会,让每个孩子向自己父母介绍自己参与设计的作品,并向家长宣传保护、爱护动物,和动物友好相处。

在开发幼儿艺术创造潜能过程中,我们把儿童艺术创造力发展策略概括为六个字:“激发、创造、鼓励”。激发:主要激发艺术创造动机。 教师要善于激发儿童的艺术创造动机,使他们产生内在的自主参与艺术活动的要求。激发艺术创造动机可以培养“问题意识” 着手,多提启发性问题,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在争论质疑中,激发幼儿艺术灵感。创造主要是指创造环境,除了创造轻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外,还要创造一定物质环境。例如:材料丰富的工具库,多种多样的幼儿歌曲磁带,信息资料,参观游览,家长的有效资源等等。鼓励主要指鼓励儿童去大胆进行艺术创造,鼓励幼儿以自己方式多元创造与表达,如:小竞赛、小展览、小舞台;带孩子到敬老院表演;画把扇子,为武警叔叔送清凉等等。在多元人文环境与文化中,包容幼儿的多元的艺术表达与创造。

四、在艺术反思与评价中提升幼儿的审美潜能

完整的艺术活动包括艺术感知、艺术创作、艺术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有机统一的。其中反思与评价是针对感知和创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目的在于指导、调节感知与创作,促进感知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幼儿的艺术反思与评价是指幼儿对自我、对他人的艺术活动、艺术作品的欣赏、回顾,进行评判的过程。

传统的艺术教育中,教师过多地以评价者的身份出现,而忽略了幼儿作为评价者的作用。因此,我们强调幼儿的艺术反思与评价对于幼儿的艺术潜能开发的意义:其一,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其二,幼儿获得了更多的思考与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造的机会;其三,幼儿更多地对他人的艺术活动、艺术作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发展了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能力。

教师如何帮助幼儿进行艺术反思与评价,从而发展其审美能力呢?教师可适时地抛出一些促进幼儿进行反思的问题。在艺术活动中强调反思环节,就是要让幼儿的作品真正表达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在引导幼儿进行反思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自己发现和总结出了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特点,能够激发起主动参与热情的问题来激发幼儿的反思和评价。教师可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幼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创作思路的重新梳理与反思。幼儿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幼儿之间的互动更是教育的资源。任何一个幼儿的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想法都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创作的完成并不是艺术活动的尾声,恰恰是幼儿之间分享各自的作品、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最佳时机。教师可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鼓励他们说出对艺术作品是否喜欢及其理由。这些艺术作品包括幼儿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幼儿对一件作品的评价,虽然很稚嫩、很不专业,但只要表达出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够了。教师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幼儿从一般知觉向审美知觉过渡,这将使幼儿的欣赏与评价水平不断提高。

五、根据幼儿心理特点挖掘幼儿阶段独特的艺术潜能

幼儿期是感觉敏锐、反映强烈、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时期,这时期艺术创作是以自我为中心,受主观情绪支配的,他们对心中所想到的事物,往往按自己的主观意图加以表现,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注意到的特征加以大肆渲染、着重表现,而忽略认为不重要的或不受注意的部分。因此,他们常把外界给自己的强烈感受或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物体特征、事件情节等,用非常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来。比如幼儿在做小朋友吃糖果的泥塑时,为了把吃的动作表现出来,便让小泥人裂开两排十分尖锐的牙齿;还有的幼儿因为自己个矮取不到玩具,在做泥人时特意将两只手做得又长又大,以满足他们取物的愿望。又如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他们经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太阳画成公公,月亮画成婆婆,星星画成喜欢和自己玩的小朋友,画中的植物、动物都能唱歌、跳舞。他们以稚嫩的手笔赋予世上的一切物体以生命和人的特点,充满了非凡的想象力和稚嫩的童趣,让人叹为观止。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教育意义

一、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意义

(一)社会文化背景

如今,外国文化的影响极大的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而幼儿处于各种观念形成发展的最佳期与关键期,更容易受到强烈文化艺术的刺激影响。长此以往,民间艺术的传承,最后将被人们渐渐淡忘、所剩无几。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教育尤为重要,使幼儿通过欣赏、交流、感受、了解、体验民间艺术独有的魅力,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二)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国学文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各个阶段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个性,提升艺术审美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民间艺术作为国学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融入幼儿教育使国学文化成为伴随其一生受用无穷的艺术和道德财富。

二、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教学

(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目前幼儿国学艺术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不能缺乏方法盲目跟风,在教学中引入民间艺术元素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民间艺术的元素才能逐渐渗入幼儿的艺术审美观念中,对艺术创新和审美观的构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二)形象生动、引导欣赏

幼儿的形象思维强,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图画、新奇的物品和精彩的花纹都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吸引其主动参与到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中。例如:

1.戏曲艺术

活动开始前拿出准备好的京剧脸谱,引起幼儿的好奇和兴趣。随后播放京歌给幼儿欣赏。它京剧相比,京歌是含有京剧的音乐元素在内,更加现代化,易于幼儿理解。当幼儿相对熟悉京歌的曲调之后,再引导幼儿欣赏纯正的京剧,这种鲜明的对比会更加强烈,加深印象。

2.纸的艺术

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的纸,从而引申讲解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简单讲解剪纸的制作方法,引起孩子们对构图、剪纸等技巧的兴趣,让幼儿视觉上感受其镂空、通透的特点,从剪出的精美图案美萌发幼儿感受民间艺术的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3.中国著名瓷器———青花瓷

主题活动“青花瓷”中,首先引导幼儿欣赏富有中国浓郁气息的瓷器———青花瓷,让幼儿了解青花瓷色调、装饰与花纹等主要特征,感受其典雅高贵、栩栩如生的艺术美,从而激发孩子对青花瓷的喜爱,也初步了解其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

(三)学贵力行、知行合一

在美术教学中,丰富的艺术实践,有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民间艺术开发和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必须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时间和空间,保证创造性活动的可能性,具体做法有:1.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在剪纸活动中,教师要提供剪刀、彩笔与纸,以及启发孩子的思路,让孩子自由发挥,他可能剪出各种常见的事物。2.在京剧鉴赏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当幼儿通过京剧、京歌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后,再通过开展动手设计、绘制京剧脸谱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对京剧脸谱不同颜色、线条、花纹的特点了解不同人物脸谱的特征,并积极鼓励幼儿在自己的脸谱创作中大胆地用“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进行尝试。

(四)创设环境、耳濡目染

《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开展幼儿民间文化艺术教育,将经典艺术创作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例如:进区牌、家园共育、家教专刊、走廊、窗户、楼梯等。进区牌上装饰中国结,或用书法和国画技法点缀装饰;家园共育;教室走廊布置上,在窗户上贴剪纸、讲台上摆设瓷器、墙壁和走廊上张贴国画;提供美丽的范本作品、建立民间美术角等。

三、民间艺术课程的实施成效

(一)鉴赏美的能力

幼儿审美观和创新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构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淀过程。通过将中国元素引入幼儿艺术教育,有助于幼儿初步了解传统艺术之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民间艺术教育,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更重要是培养了幼儿的手脑并用、勤于思考的创造能力。为适应创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师要有意识的给幼儿创设一个自由驰骋的天地,引导幼儿大胆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