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展农业的因素

发展农业的因素

发展农业的因素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业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90-01

1 农村农业生产现状

1.1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条件受到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大多出现空心化、老龄化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妇孺,文化水平层次较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加之,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强烈,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1-2]。由此可见,当前农村的农业生产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技能、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来经营。

1.2 土地经营分散,农业现代化无法得到推广

近年来,虽然收割机已是农村农忙时节必不可少的农业机械,然而在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零星分布的生产模式下,大型旋耕机、插秧机等机械得不到普遍应用。即使政府给予适当购机补贴,农民购机积极性仍旧不高,甚至投机取巧,将政府补贴购置的这些机械转手卖掉。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使农村机械化无法普及,这就要求各家各户农具齐全、粮食储藏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直接导致农民的居住条件不能彻底改善,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3 农业附加值少,污染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煤气等在农村中的使用日益广泛,粮食收获后留下的秸秆不再是农村生活燃料必不可少的部分,为方便处理,目前大多数农民采用大量焚烧秸秆,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还破坏了土壤质量。

1.4 盲目上项目,增产不一定能增收

以泰兴市河失镇赵杜村为例,其常年种植地膜花生,地膜花生比普通花生种植平均产量要高出1 125~1 500 kg/hm2。往年是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2013年5月该村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连片流转33.33 hm2土地用于种植地膜花生,虽然通过土地流转,适当规模种植能增加农业产量,但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农民对市场行情不了解,出现增产不能增收的局面。

由此可见,在当今农业发展的形势下,农村现有的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

一是加强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与现代农业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逐步把职业教育的重心下移,积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三是深入实施农技人才培训,优化农技推广人员结构设置,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3-4]。

2.2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集中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完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联合农户,做强产业。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农村能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建立现代农业营销组织,积极推进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发展[5]。

2.3 加速农村土地流转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增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农业[6-7]。

2.4 及时准确市场行情

政府要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安排专业人员,及时传递科技、市场信息,保证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态,及早调整经营方向[8-10]。

3 参考文献

[1] 阿日古娜.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68-70.

[2] 王胜平.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J].江苏农村经济,2012(2):26-28.

[3] 王莉莉,吴文生,吴声怡.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9(3):52-55.

[4] 徐慧慧.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5] 吕迅,何慧丽.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1(12):93-95.

[6] 吴强,陈丹梅,缪仕国,等.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推进机制研究[J]. 科技与经济,2005(1):32-36.

[7] 张明,孙艳,刘长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42-43.

[8] 张晓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07(5):91-93,101.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制约因素;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063-02

0 引言

生态农业是个许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系统工程,包括林学、生态学、农学、畜牧学、环境科学、水产养殖、资源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近年来青海省在生态农业的研究、试验、推广及普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我们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的不足,许多地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青海省发展生态农业现状

生态农业是一种因地制宜,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再循环原理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环境科学,资源学,水产养殖等系统工程而设计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对于青海省高海拔,环境恶劣的气候来说,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东部农业川水区和靠近市县的地方现在正在搞一些适宜本地区的生态农业项目,如民和县在马场垣地区桃树适宜生长的地方搞一些经济林,同时适时的进行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乐都的塑料温棚项目等等都是一些发展生态农业的很好的典范,青海省这些年兴起的茶园文化对发展生态农业也是一个积极的苗头。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由于青海省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气候寒冷,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子比内地相对较窄,必须要从实际状况出发找出一条适合青海省实际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 制约青海省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些因素

1)地理、气候条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都在3 500m以上,是典型的高原气候,这种地理环境对于农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海东地区是青海省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比较适宜农业生产,因此,生态农业发展主要是海东地区,所以,加强对海东沿湟流域和沿黄流域各种基础数据的采集,从切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生态农业项目的开发。

2)理论研究

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生态农业的研究起步是从单一学科的研究开始的,这样在生态农业系统的研究中对农业的研究比较专业,有一点的深入了解,但是对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林学、生态学、农学、畜牧学、环境科学、水产养殖、资源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研究知之甚少。技术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我们知道在生态农业的这个大的系统中,包含了许多的不同的组成成分,各个组成成分之间关系非常复杂。我们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从大局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要从调查分析现有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超越、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进行深入,必须生物学、应当是多学科共同研究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综合各种学科专家的意见,从建立新的学科的高度建立起生态农业的一系列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根据养羊的例子,假如我们要在一片草场饲养羊,那首先我们要考虑羊的数量,养羊多少的数量会根据草场质量、草场的大小和容积、羊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气候、饮水等众多条件的制约。现阶段我们的广大的农民朋友还不能有足够理论知识和经验对生态农业进行科学的设计,而大多都是简单地根据另一个地方的经验,由于地域地不同和水土的差异,成功的经验很少。我省对待生态农业推广实践中,发现我们缺乏许多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对待传统的农业技术发展方向,还有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诸多的问题。

3)政策支持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这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可是随之在诸多的地区,存在于政策方面的原因,好些农民朋友没有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保护。所以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农副产品的定价的因素生态农业发展的也是一个限制因素。现阶段对于处于温饱线水平的人来说,食物的安全保障和基本供给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而处于温饱线以上的,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这个群体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4)完善的服务体系

青海省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由于信息闭塞等原因在一些地方,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还无法直接向农民提供,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农业周期长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5)没有龙头企业

生态农业是个系统工程,是多个共同协调发展的成果,为此必须要有大型的龙头企业的参与,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才能真正体现效益,实现这个目标要有龙头企业,青海省在这方面还是很欠缺的,鲜有这样的龙头企业,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青海省生态农业建设,为此,各地应该根据各自的情况引进或组建一些大型的龙头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使青海省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壮大。

3 结论

追求农业的产业化达到更高的水平是生态农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制约生态农业建设的瓶颈,实践中我们要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必须要发展生态农业,青海省的广大农村地区,各级政府把促进经济的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眼下青海省生态农业的实际尚不能满足这一需求,青海省由于上面这些因素的制约,单纯依靠种植业或养殖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

[2]林立.发展生态农业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24).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因素;科技;管理模式;创新

0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梦”能否更早的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尽快实现,我认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及农业综合生产力都在显著提高。如何制定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体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只有变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则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市场的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中国现在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传统的价格体制等因素的干预,农产品的价格和需求量现在还不能够体现市场的需求。我们都知道农民是利益的主体受益者,这就决定和反映了市场需求的规模。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春天”。还是要看我国农产品的主要竞争力如何,这就取决于农产品的质量,怎样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就需要依靠科技的创新。近十年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粮食的价格也随之攀升,如何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这就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1 分析问题

1.1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能够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农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的徘徊不前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加收入,我认为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外还是要依靠高新科技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的支持。

我国的农业经济由于一些不健全的体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我们现有的经济总体发展有一些不同步,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主体不清晰。我们现代的农业就是要依靠高科技和适用的技术把传统的农业转变为靠科技、靠人才、靠投入、靠管理的新型模式。农业的发展是由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要遵循其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1.2 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阻力

在我国农民占大多数,而且文化水平也较低,虽然说我们现在的科技传播手段很发达和多样,但是我认为怎样把新型的管理模式与方法能够更快的传递给农民,还是应该靠面对面的沟通和手把手地传递。由于我们的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还没有建立起更快、更有效的传递机制,使得原本不错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我们国家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用于基础农业设施的资金还比较缺乏。虽然说目前国家每年都要从财政收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来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地方财政也会有相应的一部分。但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效果不够明显。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较量。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从总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化解一切阻力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2 解决问题

2.1 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创新农业发展的模式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怎样改变?向什么样的方向改变?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深刻的认识到新形势对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更高需求,这就要求有创新科技的支撑和普及。把农业经济逐步的导入产业化、模式多元化、专业化、组织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利用网络进行视频教育,为广大农民进行业务的培训,使其能够更好更快的掌握技术。在以科技创新来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品质的同时,以文化创意来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品位。科技就是生产力,通过科学的种田、科学的养殖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健全基层信息服务平台,使得在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信息化。

逐步的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对农业的发展要从战略的高度作出前瞻性的部署。我们还应该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的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奖励制度。制定长远的农业经济发展计划,使农业经济长期保持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国家的综合经济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处于上升期,使我们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国家农业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都要从长远出发形成三层力量的最优配置,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2.2 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国农民人数占全国总人口您的3/4,但是整体素质和人均收入偏低。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农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解决农民医疗难、社会保障难和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体制,最大限度的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和健康水平。

同时要加大高新科技手段介入农业生产过程,彻底使农民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产品的生产和深加工以及无污染的生产资料等问题要解决,让广大消费者能够得到健康、无公害的产品。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更加严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依靠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农业科技将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我相信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农业经济一定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5-1.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第4篇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物质闭环形势下的流动性经济,在这里主要是指将人类、大自然和科技包括在内的一个大系统,在资源的投入、公司生产、商品的消费等所有的废弃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形势,也就是将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线型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依靠生态资源具有可持续性循环经济的新发展方式。循环经济首先必须遵循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然后在干净生产的方式下,对生产中用到的各种能源、资源及其废弃物经过技术处理后能够实现再利用的一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工程。

(二)循环经济的特点

能够将经济激活,也就是把经济组成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个具有反馈式经济活动流程,所以循环经济更是具有低开采、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的特点,因此,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也就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指导人类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引领者,而且该循环经济在指导时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才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和意义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

循环农业经济跟传统的农业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首先循环农业经济必须遵照生态学规律,然后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最后遵循物质、能量、养分这一科学循环转换模式进行生产,这样就能够使农业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除此之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该循环经济遵循的发展理念是把循环经济得到充分运用,然后再结合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益,最终达到自我积累更多、充分发展、自我促进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对环境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现代的农业实际生产中,有些地方已经实现了这种循环经济的初步模式,比如,有些地方的“猪-沼-果”这“三位一体”新型循环经济模式,就是循环农业经济模式。

(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意义

循环农业经济在循环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指导思想为科学发展观,在农业经济良性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最后在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效益,最终达到自我积累更多、充分发展、自我促进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对环境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制约循环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过量使用农药

进入21世纪,我国顺利的加入世贸组织,促进我国农产品的竞争日益国际化,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我国农产品在出口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冲击,再加上环保、健康食品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色食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意识还是很单薄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生产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产品技术处理不高,在加工、包装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就导致在出口时会遇到质量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这对农产品的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我国的农产品无论是使用肥料还是农药基本上都是过量使用,这就直接导致农产品的安全指数非常低,农产品上经常残留着各种农药的成分,无论是对水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是有着非常大的危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乱占农村土地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的时间已经变成现在的三十年,期限是非常长的,好的一面是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支配和使用土地的权利,但是这在另一方面加速了乱占土地的现象发生概率,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随便建筑,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政府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致使无法合理的管理,导致农村土地资源乱占现象非常严重,使土地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种植模式单一

在我国农村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在农业种植方面不敢进行更多的尝试,基本上都是一直不变的,比如在河北地区基本上都是小麦-玉米的形式,好一点的地方可能会有棉花,但是总体来说种植模式单一,无论是哪种制约因素,大体上是存在着很大联系的,所以必须改变农民的这种思想,尝试种植更多的品种,使种植模式丰富起来,这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不高、效率很差

1.“龙头”产业链条带动能力低

在我国农村基本上都存在一个这样的共同现象,就是农业的龙头企业没有很强的带动能力,这就直接造成农民能够依靠的增收支撑产业非常少,进而影响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且经济发展质量也不高,更没有很好的效益,因此,必须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使农业种植经营模式更加丰富,结构不再单一,这样就能使农业经济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缺乏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村也形成一些组织,比如农业产业化生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致使这些组织在运作、经营中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而且更没有完善的像农产品专业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等健全的农业市场指导体系,这就直接导致在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化方面不能给农民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持,更没有正确的理论体系作保障,甚至对政府政策都不清楚,这就导致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更不能及时的扭转农业种植结构,不对农产品进行更好的加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低端的阶段。因此,这些制约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因素必须得到及时的整治,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上进行优化配置和健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循环农业经济深入发展和大幅推进的步伐,对我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发展农业的因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农业经济发展 汉代小农经济

以汉代为例,该王朝在统治的四百多年里,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时期。本文通过分析汉代农民破产的原因,探究阻碍农业发展的因素。

除了教材论证的土地兼并、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之外,笔者将其他几项导致农民破产的原因概括分析如下。

一、自然灾害

在汉代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除了盐、铁等基本生活、生产资料的交易外,农户与外界的经济往来不多。这种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单一性,造成了汉代小农的脆弱性,往往难以抵御自然力的破坏。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小农大多都会在其打击下破产流亡。

由于地域辽阔,气候条件不同,汉代的自然灾害频繁,种类繁多。秦汉四百四十年中,灾害发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计旱灾八十一次,水灾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蝗灾五十次,雨雹之灾三十五次,风灾二十九次,大歉致饥十四次,疫灾十三次,霜雪为灾九次。

水旱灾害对农民破产流亡的影响之大。但水旱还只是两种主要灾害,其它如蝗螟、地震与山崩、霜雪雹、风灾、疾疫等,也是发生频率较高、灾情较重、灾区较广、复原不易而导致小农破产流亡的灾害。且一种自然灾害往往会引起其它自然灾害的连锁反应。如旱灾就极易引起蝗灾,史载平帝元始二年(2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可证。而大旱与蝗灾交互为虐,又常常导致大饥馑,使得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群体抗病能力大大降低,从而又为疫病流行创造了条件。

汉代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生产水平较低,其生产具有脆弱性。由于它对外部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等自然状况有较强的依赖性,所谓“靠天吃饭”,因而就使得汉代小农的命运常随外部条件优劣的变化而呈现出巨大的摇摆性。

二、吏治不良

秦汉的官俸,特别是中下层官吏的俸禄微薄。官吏的薪俸低,势必贪污公财,刻剥小民。这一点皇帝本人亦很清楚,如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诏曰:“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此外,当国家财政发生困难时,国家往往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强制的手段,减少、拖欠官吏的傣禄,以解决财政危机。如天凤三年(16年),王莽便以“国用不足,民人骚动”为由,诏减官俸,“自公卿以下,一月之禄十�布二匹,或帛一匹”。汉代官吏的俸禄本来就不高,加上克扣,就更少了,这给人民带来了巨大危害,因为各级官吏都利用手中职权苛求百姓,贪鄙成风而无法禁止。

汉代卖官鬻爵盛行,桓帝时干脆开西邸卖官,上至公卿,下至府吏明码标价出售。这些人到任,无不侵渔小农以捞回成本,再图赢利。故官吏贪贿史载不绝:“是时颍川钟元为尚书令,领廷尉,用事有权。弟威为郡掾,臧千金。”苛吏烦扰,狱讼妨农,农民既不能依时兴作,农产自然会减少,而农民破产也就难免了。

三、商业资本及高利贷盘剥

汉代商品经济兴盛,司马迁记载:“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商业资本不仅为农民提供了铁具等生产工具,也为农民出售自己的劳动产品如樵、布等提供了媒介。但另一方面,汉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他们为了买到盐铁等生活必需品,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产品卖掉以换取货币,这就不能不会受到商人的中间盘剥。此外,汉代政府大部分赋税是要求上交货币的,小农自然也无法躲避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盘剥。

商业资本的活动在向农民提供交换条件的同时,也将其贪婪的吸盘牢牢地附在了他们身上。在竭尽盘剥的同时,又“以末致财,以本守之”,不断地蚕食农民的小块土地,逼使他们走上破产的道路。对于商人势力的扩张以及他们对于农民的危害,晁错曾有十分清楚的认识,他说:“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四、战乱破坏

战乱也是导致小农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战乱不仅直接危及民生,而且政府要大量征发兵役,致使家户破散,生离死别。汉武帝组织了一系列反击匈奴的战争,战争所需的赋税、杂徭和兵役,大部分乃至全部都落到农民肩上。战争还造成人口锐减,尤其是在朝代更迭之时。王莽时,“杨、徐、青三州首乱,兵革横行,延及荆州,豪杰并兼,百里屯聚,往往僭号。北夷作寇,千里无烟,无鸡鸣狗吠之声”。

战祸的惨烈及持久性,使得战争的影响不可能短时间内消除。所谓“军兴以来,已向百载,农人废南亩之务,女工停机杼之业”。而农业既已破坏,民食问题则更加严重,小农遂纷纷破产。一旦这时遭遇天灾,更一发而不可收拾。

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要使用好高中历史教材,可以将课堂质疑和必要的知识补充结合起来。通过提出质疑,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或理解的升华,思路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学生学习、参与历史的积极性也自然被调动起来。通过相关必要的知识补充,最终使学生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和阐释。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出版社,2009.6-8.

[2]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15-16.

[3]汉书(卷一二).平帝纪.

[4]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124.

[5]汉书(卷八).宣帝纪.

[6]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

[7]汉书(卷七七).何并传.

[8]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9]马新.试论两汉乡村工商业与高利贷.东岳论丛,2001,(2):107.

[10]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