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城市前景

生态城市前景

生态城市前景

生态城市前景范文第1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郊区化进一步漫延,给原本脆弱、不堪重负的城市郊区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水土流失这个常被认为是山坡地特有的问题,近年来在城市区域中正在呈加重趋势。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城市区域中尤其是经济开发区,由于土地平整使地表植被破坏,土地,加上许多土地推而不建且长期闲置,导致城市区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不仅造成开发土地支离破碎,引起河道淤积、桥涵淤塞、水害频繁,而且危害市区市政基础设施及防洪安全,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及景观和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研究表明,城市周边平整土地区产生的土壤侵蚀程度远远超过自然山头或农业用地。

关键词:景观结构、自然生态、绿色环保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城市景观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塑造城市空间与环境的重要手段。城市景观设计既要体现城市的开放性和系统性,也要符合城市历史连续性和发展可持续性。城市景观设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借鉴发达国家景观规划、环境设计的做法和总结国内城市景观设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设计理念, 用城市景观生态学的设计理念来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成为当今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个主要问题。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牢固树立生态观,以适应规划、设计和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城市景观生态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城市规划建设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超强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然生态环境过渡开发。城市水土流失加剧

在城市景观中,承担着自然生态环境功能的单元类型主要有林地、草地、水体和农田等,伴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和生产生活用地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区域中的自然景观单元在不断快速减少,生物多样性资源严重受损,进一步导致景观生态稳定性降低,对各种环境影响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下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使城市自然环境的美学价值及舒适性大打折扣,人们纷纷逃离城市走向郊区。

2.景观结构单一,景观破碎度增加,通达性降低

城市区域内土地紧张,城市建筑用地增加,造成城市景观自然组分的大量减少,迫使现在自然景观单元主要以城市公共绿地的形式存在,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公园或广场绿地,街道及街区分布稀少,难以形成网格结构,空间分配极度不均衡。由于绿地内植被构成类型单一,覆盖稀疏,缺乏空间层次,不能完成应该具有的生态调节功能;同时,城市人工景观的建造往往只考虑地尽其用,很少注重与周围景观协调及树立整体景观特色。

城市区域中,人类活动使自然组分极度萎缩,景观自然生态过程如物种扩散、能量流动、风险转移等严重受阻,其涵养物种、净化环境的能力随之呈非线性降低,如建设开发使河道干涸、污染;高速公路将自然栖息地一分为二等,使自然生态过程中断,景观稳定性降低。另外城市建筑使景观视觉通达性受阻,如居住区楼房密度过高,或与工厂、交通干道比邻,使视野狭小,同时各种污染、噪声使城市景观舒适度大为降低。

城市景观设计应生态优先,注重可持续发展要尊重自然环境,优化设计,节约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创造出美好的人居环境,这是城市景观设计研究的重点。保护土地和植被,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确保一定的绿化覆盖率,在建筑内外创造田园般的舒适环境。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环境材料,形成当代乡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城市景观生态调控措施:

1. 构建合理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

城市景观是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统一,不同的生态过程形成不同的景观格局,景观格局又作用于生态过程,影响物种、物质、能量以及信息在景观中的流动,合理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是城市生态建设环境与园林的基础,保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如:昆山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邻上海,所辖阳澄湖、澄湖、淀山湖水面,河道密布,吴淞江、娄江横贯东西,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运用GIS“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解析各景观要素,将昆山市景观生态格局解析为“三带、六射、七片”。各景观要素互相融合,互为衬托,共同构筑其水乡园林型生态城市,形成具有昆山特色的城市景观生态体系 。

2.建立通畅的景观廊道,优化异质性景观布局

城市区域内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除了需要足够数量的生境外,还需要生境斑块之间有一定的连续性。廊道以及景观要素所组成的网络是景观连接的表现形式。研究表明,廊道及其网络在生物群体之间的交换、迁徙和生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畅的廊道,良好的景观生态格局有利于保障各种景观生态流输入输出的连续通畅,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同时,景观单元中如基质、斑块、廊道、生物、热量、水分、空气、矿质养分等呈异质分布、不断变化,优化景观异质性能,提供生物多种生活环境,有利于物种的生存繁衍,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控制城市区域内土地利用扩张,防止城市水土流失

2O世纪90年代,美国环境学者、城市景观规划组织及联邦政府,针对城市扩张导致的农地面积减少及城市发展边界问题,制定相关法律和土地供给计划,基于GIS技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空地存量库和建设用地存量库,统筹控制城市区域土地的扩张,景观生态学的“斑块一廊道一基质”基本模式,广泛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并为分析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美国景观生态学奠基人Richard F T.Forman与国际权威景观规划师Carl Steinitz紧密配合,并得到地理信息系统教授Stephen Ervin的强有力技术支持,使景观生态规划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使景观生态学真正与规划设计融为一体 J,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

1.注重绿色斑块建设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具美化城市环境和改善城市生态条件的特性,生态园林应以“小散匀”的原则呈均衡和各有重点的分布格局,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和观赏需求,市区分散的小面积的植被相当于被大面积的城市基质包围着的斑块,建设绿色斑块,应考虑到各斑块的面积和形状,同时合理配置绿色斑块内的植物种类,形成稳定群落,增加斑块间的异质性,为形成长期景观和发挥持续生态效益打下基础 J。

2.大力修建绿色廊道

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市区公园、街头绿地、居民区绿地、道路绿化带、植物园苗圃等城市基质上的绿色斑块,要充分发挥其景观生态调控作用,应将它们与城外绿地系统之间修建“廊道”即绿化带,把这些零散分布的公园、绿地连接起来,形成城市生态园林的有机网络,使得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成为一种开放空间,不仅给生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和更广阔的生境场所,而且有利于域外自然环境中的野生动物、植物通过“廊道”向城区迁移。

3.合理改善城市基质结构

城市景观要素中基质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城市景观的控制作用也最强;孔性和连通性是基质的重要结构特征。作为城市景观生态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或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城市区域内自然水体的驳岸是景观斑块的边缘过渡带,其界面的生化作用对于生态系统的运转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无防洪要求的驳岸,提倡尽量减少人工铺砌材料,以利生化作用和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对于防洪驳岸,采用具有渗水功能铺面,在护土铺面上实现植草绿化;人工水体可按照水体地理位置、大小、底质、形态、水质特征及水中生物种群数量,采用相应措施确定水生生物放养模式,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相对平衡"J。对硬质地面,尤其是城市广场和公共空间,应优先考虑具有蓄水或渗水能力的环保铺地材料。

城市景观生态问题的妥善解决,有赖于对景观作为生态系统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有赖于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景观生态规划的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城市生态建设理念与思路,这种理念既坚持自然生态的整体观念,又将人类作为影响景观的重要因素,强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从整体上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盛长元,殷加华. 浅析当前中小城市建筑景观存在的问题,小城镇建设,2002年1月.

生态城市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cess,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need closely.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in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interests neglect the problems such as appear,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status also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just step to diversific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discussed, further elaborate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of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Key words: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ecological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景观规划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也愈显先进、新潮,新时代的城市景观规划更注重景观的与社会的协调性。但是在城市景观规划开展的过程中,生态化建设似乎遭到了功利性和盲目追求华丽景观的行为而受到严重的打击。生态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现实操作,因此,城市景观规划与生态发展的配合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产生

城市生态规划作为生态学思想有着较长的历史。中国古代的“风水”思想就提倡“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主张与自然融为一体,筑屋建房之前,须“相上尝水”,观察基地环境,使居住点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理想城”,16 世纪中摩尔的“乌托邦”,欧文的“新协和村”都含有一定的生态规划的哲理。19 世纪工业在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布局开始出现混乱,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城市社会与环境问题,许多大城市进行了城市改建的社会实践。巴黎在1852 年开始的改建体现了最初的城市生态规划想。1898 年英国人Howard 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影响深远。由人工构筑物与自然景观(指包围城市的绿带与农村景观及城市内部大量的绿地与开阔地)组成的所谓“田园城市”实质上就是从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寻求与自然协调的一种探索。

二、目前城市景观规划存在的不足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大重点任务,景观规划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但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景观建设在开展过程中严重忽略了生态发展的平衡与重要性,导致了景观规划存在了不少的不足。

(一)道路景观结构设计不合理。根据目前的道路景观结构设计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不足:第一,在道路景观结构设计中,设计师对道路的基本地理认知薄弱,在设计前没有很好地去研究所规划路段的地理情况,忽略了自然因素在规划中的存在。因此,设计出来的规划图样多数华而不实。第二,设计师在规划城市景观的时候,把人类活动当做是设计的中心,整个规划只围绕人类生活来考虑,也许这样的规划是十分贴切人类生活的动静,但是人类活动是依靠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来进行的,忽略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平衡发展,只偏重人类自己的生活需要,这不仅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而且对以后的城市景观协调发展留下了重大的伤疤。

(二)城市地面硬化严重。城市地面硬化是目前城市环境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城市地面硬化指的是城市中绿化的不足,城市绿化也许就是某些著名的道路或者景点旁边有刻意地去进行过绿化之外,多数的城市地面都是被大面积的沥青或者水泥覆盖,完全没有一点的绿意。这种地方硬化现象不仅会造成人们在视觉上的疲劳和精神上的衰弱,而且会提高城市的热岛效应和噪音强度,从而使城市一直处于一种令人神经紧绷、了无生意的环境中。

(三)广场绿化设计的误区。现在很多广场绿化都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气候和环境来进行设计的,事实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师很喜欢照搬一些其他城市的绿化设计,觉得别人的城市弄得好,自己的城市也能弄成一样。但是在这样的照搬中,不仅会出现经常高价引进外来植被的现象,而且会设计不合适当地的气候与环境的发展,导致当地的树种被大量砍伐,只留下一下不适用当地长期生长的树木,从而使绿化的意义消失。

三、生态发展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实际意义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而且好的城市景观能带给人们舒适的生活环境。现代化的城市景观追求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生态学的原则,可以使城市景观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缺失生态学的城市景观不但没有美感,而且对人们的长期生活也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把生态学发展到城市景观中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设计城市景观的时候,必须从人类的长远利益中考虑,不能忽略生态发展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生态发展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和环境设计的合理性,只有运用生态学,才能使城市景观多从环境质量、生态完整性、协调性和人类与自然和谐生活等多种自然角度出发,达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协调统一。

四、生态发展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前景

现代化的城市景观规划已经随着社会的经济力量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趋向成熟,甚至有一些发达的城市会呈现多元化的城市景观态势,这不禁让人们感受到城市景观规划给社会带来了优美的环境和实用的功能。一个城市的景观规划应该吸收更多的文化因素和民族价值进去,其实城市的精景观规划应该保留本地的风俗人情和社会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城市景观可以很好地将这些精神文明呈现出来,让城市更具本地特色。未来的城市景观可能会面向信息化,信息的高度发展为景观的表现形式的提高创造了可能,其生态功能的完备与审美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景观系统中,以信息表现为主的各种标志系统和指示系统将以更加丰富、简洁便利、高效的形式出现。信息化的提高,无疑使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性增强,人的参与,景观的影响,使时空感觉产生变化。

另外,城市景观规划在时代的发展中有了新的要求,人性化是未来的城市景观发展的核心要求。为了更好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城市景观已经不仅仅是美观和实用的功能,它更趋向一种体现社会文明和进步程度的标志。在以后的城市景观规划中,必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务必创建一个有长远利益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使这个城市保持活力和先进性。最后,城市景观规划可以向社会多个不同人群进行设计,这样既可以使社会每一个阶层的人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的关注,又可以使城市景观变得更多样化、人性化。

五、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带动着一切城市的软硬件发展,城市景观规划不能再停留在只以人类生活为中心的设计规划中,要与生态发展紧密结合,多了解生态学在城市景观中的有利方面,为城市景观规划创建更多的协调方案。

参考文献:

[1] 毕芳,城市景观规划的生态发展之路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生态城市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当前城市生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的压力使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而我国目前城市人口已经超越了农村人口,城市化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并正在朝着更进一步的方向发展。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很多地区实现了城市化,可是环境的恶化使我们又开始反省,如何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来改变环境的现状呢?

为了解决城市生态的问题,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绿化建设,而在城市里进行绿化建设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规划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城市景观的规划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要想对城市的景观进行改造和设计,我们必须遵循城市生态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在此背景下,要提高城市绿地景观的多样性以及改善城市的环境,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我们当代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城市生态景观规划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由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非常向前发展,使城市的生态景观规划一直处于高峰期,每年就会有大量的新建筑拔地而起,为了适应城市人口的膨胀和经济大发展的需求,也为城市的生态带来了许多问题。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有一些缺点,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

1.不注重整体的美感。整体性差的原因主要还是来源于城市的规划和景观规划不能同时进行,而是后者来弥补前者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因此,这种问题必然会致使周边的环境无法得到改善,也让整体的美感被破坏了,不符合景观规划的要求。

2.对城市形象的定位不明确。要想使得本地区的景观规划显得突出,就必须挖掘本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如果进行盲目的照搬,只会造成视觉上的混乱而无法给人留下整体美好的形象。不过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相互的借鉴,例如:苏州和杭州在进行城市景观的规划时,充分地将本地区独具魅力的江南水乡的文化融入其中,让人赏心悦目。

三、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具体实施

(一)景观绿地的保护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绿地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大斑块与小斑块相结合。一方面增加绿地景观的总量,使之充分发挥生态屏障的功能,一方面健全廊道的景观生态功能,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绿地斑块的布置在考虑人口、公园服务半径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在环境质量较差的地方设置绿地并设计各具特色的公园,如在城中心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度假和隐居机会;在每个景观单元的中心,设置街头绿化和广场绿化等,精心设计立交桥和交通岛绿化斑块;参照地方文化的特色实际,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绿化小游园、小广场,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城市荒芜地或城市待用地,从而使城市公园体系在空间布局呈现均匀分布的态势,形成完善的绿地服务体系。另外,还应将各个绿地斑块连接成一个整体,即通过道路绿地廊道和河流绿地廊道将城区的各片绿地和郊区的自然景观联系起来,以道路和河流作为承载行道树和绿化带的主要廊道,不仅有利于城市景观中绿地斑块的均匀分布,而且能使城市中每一处公园、林地、街角绿地、河流等自然或人工绿地单元相互沟通而纳入城市景观生态体系,使各城市绿地单元取长补短地形成一个整体,最终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和谐和具有自约束能力的景观生态结构体系。

(二)景观生态公园的设计

公园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很多公园的设计力图奇景、异景,甚至摆放各种娱乐器械,以此来吸引造访者,把公园同娱乐场所混为一谈,更谈不上生态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实际上,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的需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根

据公园大小,周围环境不同,采取不同的规划布局方式,大公园可划分多景区、多 " 园中园 ",小公园可适当运用多方借景的手法以开拓空间的局限性。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

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太原汾河公园是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 湖面之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现代与自然的交融,人与水的亲和,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整个公园动静结合,过去、现在、未来有机融会,流连其中,可享受省城最大自然生态的情景,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静静品味汾河公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纯净的生态美景。

(三)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在进行城市绿地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保护占树名木,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在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以满足人们的美化、好奇、偏爱心理外,要注意多种本地的花草树木,以体现地区景观特色。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种类较多,如佛手、茶花、茉莉、含笑、白兰花、美人蕉、葱兰等,樟树和茶花分别是市树和市花,所以在条件适合的场所,应多栽培这些植物,并尽可能多选取常绿植物。另外,在不同的公园、游园或居住区绿地设计时,要把握不同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物候特征,合理搭配,植物的搭配布置,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素养。如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合理搭配;植被的季相特征的利用;硬质景观(如建筑物)的垂直绿化等,无不需要从美学的角度进行精心设计。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的城市生态景观的规划除了解决问题外,还要注重回归自然,不能只注重外在的观赏而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如果仅仅是以景观的外表来进行规划,那么永远也无法实现生态功能的真正意义。另外,生态景观是人与自然以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是人文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浅析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何 雨(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2]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 李若南(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83).

[3] 城市景观规划的生态发展之路探析 王 勇(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作者简介:

生态城市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绵工程;活化传统;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地域文化;城市景观

通过分析海绵工程建设的路径、城市历史的传统特点与城市文化环境的个性,提出城市景观建设中应着重体现文化生态化、自然生态原则,建立生态环境基础上自然可亲的城市景观。通过文化精神“物化”形态表现对传统文化的空间继承,即景观空间内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海绵工程建设与“活化”传统交融共生,连结城市文脉的连续性和“原真性”,使文化贯串城市景观的每个角落[1]。

一、城市海绵工程体系

(一)海绵城市思潮的出现

城市生态问题是一重大课题,水生态问题的涌现成为城市发展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1]。回望我国传统城市建设系统在应对洪涝灾害、水安全、雨水再生等问题面前存在不足[2],传统的排水系统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90年代初见图1,英国首先提出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随后“低影响开发”的概念在美国马里兰州一座县城提出并开始实施,经时展,2009年深圳市政府引进国际上的雨水综合利用理念,并开展示范区;2014年中国房屋建设出台海绵工程相关建设指南中提出,在当今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建设转型的背景下,提出“海绵城市”的理论,指出城市“冷漠的”基础设施的构建需要得到改变,使得“海绵城市”的提出成为城市景观设计一重大的转折点。存、自然净化为特征的环保生态学中的景观观点,是一种“水生态景观格局”[2]。“水生态景观格局”主张主体去顺应自然,布局结构能在一定环境下生存与延续。我国正在应对着多种“水”危机,例如水资源污染、水源欠缺、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损失等,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这些综合性水问题并非是某一部门职能管理下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跨界性的对问题进行周全的解决[3]。“海绵城市”的根基理念是在城市降水时,经由城市绿地系统、排水系统等发挥城市吸纳、蓄渗、释放雨水的作用,缓解城市雨水问题,再利用雨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主旨就是要维持土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根基不变,同时与城市管网的对接,城市流域水系的连通,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4];通过雨水在蓄水池的蓄滞,补充地下水,提高城市水资源存储量,缓解城市用水压力见图2,对提高城市除雨洪排涝灾能力与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绵工程建设现状

海绵工程建设是在城市“水问题”的背景下,对城市、人与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阅。在人与自然协调相处即“天人合一”的哲学生态价值观下重新建立人与城市系统的新价值观[5]。经大量调研发现,现存大多海绵工程建设仅以简单的排水系统组成,缺少文化与艺术的介入,传统意义上他是通过对绿地系统、道路系统、开放空间等各设计要素的优化,如使用透水铺装见图3、绿色屋顶见图4、下沉式绿地见图5、生态植被滞留带、雨水花园见图6等常用设计改造方法达到对场地雨水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管理,并实现城市水迁移的自由、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基本目标。景观空间是与这些系统模式仅仅相连,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文化的融合是海绵工程与景观空间的设计是必须要考虑的,所以应将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纳入海绵工程景观空间设计整个模式中,从系统性、文化性、地域性、生态性等角度出发促进城市海绵工程与景观设计的优化。

(三)海绵工程建设以城市景观为载体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一种城市雨洪技术建设,更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关系的回归[5]。“海绵”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概念,它所对应的是景观物质形态的存在,城市景观应具备一定的海绵城市构建。海绵基础的建设依托于城市景观,两者的交融对景观空间设计及城市空间形态有立异性的影响。根据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以景观为载体的海绵设施是一个具有生命的系统,是综合、系统、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不是单向功能的设计,还是可以连接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海绵城市的打造应基于尊重自然规律并且尊敬文化生态系统的理念,在改造和建设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城市原有文化生态系统,区别于城市传统“冷漠的”基础设施,使海绵工程景观建设生于自然融于自然,“自然巧妙宛若天成”,营造新的空间秩序,带给人新的景观感触与感知。

二、城市景观空间活化概念与路径

(一)城市景观空间活化

“活化”本是生物化学反应中的专有名词,当下对“活化”的理解,是借用其原本含义,将城市景观空间赋予文化意义,“激活”城市传统文化,重新组成新的空间场域。并通过一定的外界条件,使客观存在与“人”产生反应,从而完成活化的过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发生碰撞[6]。“活化”运用历史形态要素,“屏弃尘杂、吐故纳新”,运用城市地域文化、历史传统、民俗文化、肌理纹样与手工艺元素等象征符号的引发联想,将历史形态元素抽象化、意象化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达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7]。

(二)空间活化路径

1.城市空间情境与意象重塑并提升空间原生感:城市景观空间情境和空间意象是空间组成的重要内容,城市景观空间情境与意象的再生依托于城市原生文化历史和民俗传统的延续。空间情境与意象又是景观各个功能组合在一起的框架基础,不同的历史文化、性质的城市景观空间情境与意象的表达是不同的,并且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的过程。空间原生感是城市意象的历史、生态、文化及社会科学等价值的反应,是精神内涵与物质形态的综合。将传统文化进行“活化”,重新构建景观空间的结构形态与景观物质形态,是为城市空间情境与意象重塑注入新的生命力的前提,是提升城市空间原生感的基础。2.城市时代印记的延续地方感的留存: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印记,城市历史造就城市文脉,城市文明营造城市独特的形象地方感与城市传统文化的内涵。一个城市文化的活化是将城市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的印记植入城市空间之中[7]。城市传统的遗留通过一定的“活化”,将人的情感与物质形态融合在一起,将空间与时间的遗留重塑城市空间形态中是延续城市地方感的手段。城市地方感是城市文脉与城市形象认知的关键,凯文·林奇在其《城市·意象》书中提出通过“发现地方”来强化人们对地方的历史文化特性的空间认知,通过文化归属感、品牌文化、城市安全感、认同感等感知要素寻找城市具有地方感的历史文化。通过城市文化与时代印记的延续打造景观空间,唤醒人们在空间内部强烈的地方感知,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归属感。

三、海绵工程景观“活化”空间建构

“活化”空间建构需要主动“破圈”,将城市文化带入景观设计中与海绵工程结合,为文化的再生找到强有力的空间传播形态。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形象的表达与价值的传导,是展露城市文脉、历史、文化与情感的表现。现代海绵工程基础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建设,需要区别于传统灰色城市设施建设,实施“活化传统与生态景观”相结合,在追求自然生态的基础加入文化生态,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同时也承担起城市文化精神的重新塑造,成为与城市文化空间、时间、历史连接交流的有效手段。

(一)新旧融合传统精神空间“物化”

图7新旧融合是景观活化空间的重要契机点,“新”指的是现代技术即海绵工程的介入,“旧”指的是城市传统即城市的故事、内容、意义与形式的整合,城市文化是提升城市形象与象征性的主要元素。传统文化融入海绵景观建构中,是联动历史与空间、自然与空间关系的途径。在海绵工程景观的建构基础上,城市文化融入到景观物质空间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路径与场景,通过将地方文化精神场域和精神意象物化的方式建立对城市历史的认识。城市传统属于文化生态的范畴,结合景观与海绵工程建设,城市文化的表达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于城市景观空间要深度融合,如图8通过整体概括、元素提取、简化重组等方法将文化精神转化成“物化”景观空间形态,增强城市的地方感。以城市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海绵景观建设,是自然、技术与历史在空间上融合、发生、传播的过程,是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衍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这也成为城市形成传统文化普及、提高城市文化认知程度的基础,是传统文化活化传承以及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以图图9“渔网”元素景观小品设施为例,在海绵工程建设下,设计者利用本土文化优势,传承城市地域文化,以本土文化为主要景观要素,在原有的传统渔民生活民俗文化基础上使用捕鱼工具渔网元素对景观小品设施进行设计,如图10,将渔网的网格形状元素提取,夸张简化,元素重复叠加,并进行元素重组,通过渔文化意向的元素融合模式再现场地的文化特性,将这种文化植入于城市景观空间设计中,展现了城市精神和历史独特的印记[8]。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过去、现在、未来的联络再现,不同城市历史的精神价值,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从古至今遗留下的城市传统是可以通过艺术活化的途径再现于城市景观空间中的。现代城市景观空间形态既强调自然生态的建设,又重视文化生态的融入[9],城市自身所具有的传统精神文化需要活化的继承与延续,对城市所留存的大量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活态化地传承,有利于延续城市文化的本质。在海绵工程生态技术的前提下,通过新材料、新形式等进行创意性转化,使其能够以现代的方式延续生命[10]。进行改造和开发的过程中,空间形态结合街巷、广场以及建筑小品等,通过变形、拼接、错位、打破、重构等元素转化方法,如图11,使传统元素空间再现,同时,将精神文化与物质性的景观设施相结合,如通过雕塑、彩绘、壁画、蜡像等艺术形态,以景观场景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城市景观空间的领域感与层次感,形成变化多样的组合空间,串联出有序的新型景观文化空间。

(二)生态与文化空间秩序格局融合

城市景观本有的空间形态和秩序需要实现生态与文化系统的良性循环,城市肌理与生态特征是城市景观空间形成是重要元素。海绵工程下景观空间秩序需要从生态空间秩序与文化空间秩序两种格局进行提升,生态空间秩序与文化空间秩序也是文化生态下及景观空间秩序活化传统基础与前提。生态空间秩序需要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巧妙地引入空间结构并与景观联系,同时强调自然生态格局,延续城市自然原真性空间形态,利用“海绵”技术实现城市空间生态空间秩序的优化;文化空间秩序是对城市文化的景观活化,需要对整个城市景观空间进行梳理、提炼,融入文化精神的元素结构进行空间上的重组,使之形成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文化空间秩序,文化空间秩序的提升重新梳理了城市景观空间的形态结构以及秩序,两者融合为城市海绵生态空间原生秩序注入新的空间组织。

四、海绵工程+“活化传统”空间建构——以湿地景观空间融入胶东海洋文化为例

1.提取民俗文化塑造海洋元素空间:提取还海洋文化元素见图12,通过大量的文化调研,将传统的渔村、祭海、民间艺术等海洋文化嫁接现代城市的特征,使湿地景观空间的形态塑造立足于地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寻历史与现代的平衡和相连,将文化生态与自然文化有机结合。如图13结合胶东地域文化符号,利用创新的设计手法,以剪纸文化为灵感来源,提取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形态,使用打破、变形、重构、再现等设计方式重新融入新区的景观空间内,构建空间尺度适宜的景观生态板块、生态廊道与生态机制。打造以胶东半岛文化为主题的湿地景观空间形态,使胶东地域文化得以活化传承,空间中运用海洋生物珊瑚贝壳元素融入空间设计中,以贝壳的弧形成含珠之势,把珊瑚贝的形态、造型等元素提取进行重塑,景观艺术装置的镂空折线形态是对剪纸文化进行了简约、抽象的艺术化勾勒,整体造型寓意深刻,将海洋文化元素放大夸张,并使用现代材料将其“物化”融入空间,将海洋与空间串联。2.“活化”空间融合生态海绵工程场地基底:胶东海洋文化主题景观空间一方面映射了城市的发展历史与印记面貌;另一方面又包括了内在的物质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景观。地域文化的两面性组合形成城市历史,同时也是城市历史积淀的产物。但融入现代城市的地域文化不再仅是单纯的文化含义,还应拥有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内涵,因此我们在景观塑造的时候,我们要合理运用适宜的科学技术去寻找一个具体的整合途径,例如与海绵工程的结合,就是一种新的改动及创新[11]。如图15此景观空间的塑造在基于胶东半岛海洋文化的文化传承中,挖掘原有的空间特色和青岛胶东文化的基础上,营造文化与技术融合的景观,充分利用原场地肌理与特征重塑场地整体关系,打造生态海绵工程基底,如下图剖面图所示,通过渗水、蓄水、排水等生态技术模式建造新型湿地场地基底。

结语

生态城市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动态景观;园林景观;主景植物;设计要点

1 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特点与设计原则

1.1 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的特点

城市道路景观不同于公园景观,公园景观是一种静态景观,而道路景观则是动态景观。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是以园林植物为载体,把植物在绿化带内进行有序列的动态韵律设计配置,从而形成整条道路线型的相对动态景观带,给人以动态视觉美感,也就是说,公园景观的静态景观不适宜城市道路景观。

1.2 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作为道路景观的一部分,城市道路动态景观也有着自已的设计原则。

1.2.1 以人身安全为导向原则

园林植物的绿化设计与配置应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有效的削弱汽车眩光,减少司机驾驶疲劳度等,创建安全和谐的道路环境,保障人身安全。

1.2.2 动态美学原则

动态景观是人类视觉运动变化中的景观,后者是前者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类视觉变化的速度决定动态景观的变化尺度。

1.2.3 因地制宜原则

植物选择要根据城市土壤条件、养护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以本地树种为主,同时引种观赏性、适应性强的树种选择适宜的绿地植物,形成稳定优美的道路景观。

2 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

2.1 景观定位

城市道路园林根据市政的作用、功能和设计时速不同,被分为城市景观路、城市快速路和一般道路,城市景观路和城市快速路又被称为主干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对于道路园林进行了整体的景观规划,尤其是城市景观路和主干路的绿化。速度快慢决定动态景观的尺度,设计时速与景观定位相关联,所以景观定位间接地影响动态景观的变化尺度。

城市景观路:城市景观路是城市道路园林系统的重中之重,设计时速小于60km。园林的设计要根据植物的配置与城市环境结合,合理的搭配和设计,这样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园林风貌与景观特色。

城市快速路:城市快速路的重点不同于景观路,其设计时速80km左右。所以园林设计要以绿色安全为主导,植物的配置要有大尺度的变化,这样才能使其拥有长期稳定的绿化效果和完美的景观设计。

一般道路:一般的道路在景观设计中要求不高,因其在城市道路中占次要位置,时速设计需求不高,所以园林的设计要侧重于安全与生态方面。

2.2 景观分段

景观分段是实现动态景观的一项有效手段,可以通过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景观设计,最终在整体上达到道路景观的协调统一。景观分段中可以利用道路路线较长的特点进行分类设计,在保证动态道路景观协调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绿化艺术思想,实现道路分段绿化的多样化,从而加强道路景观的动态效果,提高道路动态景观绿化的丰富性。

3 城市道路绿化带动态景观分析

3.1 中间绿化带动态景观

位于动态景观中间位置的中间绿化带是绿化工作的中心,它有削弱汽车眩光的功能,在中间绿化带上种植灌木等枝叶繁茂的常绿植物可以有效地阻挡对面车辆的远光,减少交通事故;除此之外,它还是体现道路景观的重要空间。 中间绿化带的特殊位置使它带有两个观赏面,路面上的双向汽车是绿化带的观赏点,因此有两个观赏面可以观赏中间绿化带。一般来说,中间绿化带主要由各类灌木组成,通过一个个主景植物相连形成主要规模。所以,如何依据美学原则选择好植物种类和将主景植物以不同差异进行配置以形成良好绿色景观是设计者的必须掌握的。

3.2 红线绿化带动态景观

红线绿化带处于道路边缘位置,与人行道相邻,所以与人行道一样是以行人为观赏视点。行人的移动速度较之汽车慢很多,一般时速6~10km,与之对应的动态景观的变化尺度较小。

在红线超过4m标准后,可将绿化带同侧的相似自然植物进行混搭;在超过10m后,绿化植物可形成两层搭配结构,分别为背景林与前景林,背景林可通过种植常绿红乔木组成,前景林要求由开花乔木、灌木组成,从而线绿带大于4m时,同侧绿带相似,乔、灌、地被植物以自然的配置形式混交;当大于10m时,植物配置结构可分解为背景林、前景林,背景林主要由常绿乔木构成,形成绿化植物的混交搭配,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由于前景林的景观可由行人移动产生视觉改变,可在100m的标准段设置多个搭配风格,丰富道路景观。

3.3 侧分隔绿带动态景观

侧绿带是车道两侧的绿化带,它以行驶中的汽车作为观赏视点,但因为它位于均速道,同样以运动的汽车为观赏视点,所以侧绿带尺度变化受景观定位影响比中央绿化带小。两侧的分车绿带有滤减烟尘减少噪音的效果,对于非机动车道的行人也有庇护作用,当侧绿带超过规定长度时,应以自然的配置形式把乔、灌、地被植物复层混交,增加绿色植物数量。

4 现代城市道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4.1 设计应以强调自然配置的形式为主,突出城市生态景特色

以当前城市道路绿化宽度为基础,将不同的园林植物以自然配置形式合理搭配;运用动态园林景观的方法,在保证城市绿化宽度的同时,将不同景观植物按花期、形态、叶色、花色等自然差异实现有机配合,确保绿化景观的协调美观;此外,还可以凭借动态景观园林设计方式,将乔木、灌木、花草进行混合多层搭配,形成多样化的景观空间结构,通过这些景观结构的高低错落,疏密不同,最终实现城市景观植物的最大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

4.2 保证景观植物选择的多样性,主要选择自然粗放的生长植物

为了确保道路景观设计的观赏效果,景观设计的植物选择多样化是必须实现的重要手段。景观植物中,乔木与灌木的护理与种植都较为简单,但由于小乔与大灌的中低性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扬长避短,根据其自然形态进行护理,发挥其生长茂盛的自然效果,这样既可以节约园林景观的护理成本,又能够遵循景观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保证园林景观的观赏效果与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