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把脉法教学

中医把脉法教学

中医把脉法教学

中医把脉法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传统

引言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四诊教学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局面,是一种较难掌握的中医技能。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点脉诊教学的常见问题,供同道斧正。

1指力运用

教材中讲述“举按寻”即浮取、沉取、中取时,描述“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为浮取,很多学生浮取时用力过大,所以教学中宜明确“用摸触皮肤的力度接触到皮肤,这个力度叫浮取”,宜反复强调接触即是浮取,并在实践中反复纠正学生浮取的指力。推荐方法之一,教师和诊脉者同时诊察受诊者的左右手脉,同时“浮取”,由受诊者依据教师的指力大小判断诊脉者所用指力是否正确。推荐方法之二,教师充当受诊者,判断诊脉者在教师腕部所用指力是否为浮取[1-2]。与此类似,教材中描述“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称为“沉取”,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每次沉取都需“按到筋骨”,而是“按到指下明显有抵触感(脉下肌肉抵触)时,即已按到位了”。那么,“指力与位置均介于浮取和沉取中间”即为中取。中医本身多为定性而缺乏定量,学生难掌握,所以教学中需要尽量精准描述,辅之以反复的操作训练才利于学生掌握。上述推荐方法同样适用于纠正学生沉取和中取的指力。

2左候右,右候左

“即以医生的左手候患者的右手寸口脉,以医生的右手候患者的左手寸口脉”,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提及,但没有得到重视,这是传统脉诊的规范要求,现在网络上很多脉诊图片的纰漏正出于此。仔细分析其中缘由,医生用左手候病人右手的脉,是从寸口脉的外侧来切入,这样比较方便。如果医生候完一个手的脉,再用相同的手去候病人另外一个手的脉,就只能从寸口脉的内侧切入[3-4]。因为医生的食指必须放在腕关节的寸部,即靠近腕关节这一侧,所以为了保证食指仍然是候寸口脉的寸部,就只能从内侧切入。这样内外侧切入的角度不同,会影响医生对指下感觉的体会。所以在临床上操作规范是左候右,右候左。

3定关方法

中指定关,教材上多数采用桡骨茎突内侧定关法,即桡骨茎突往内一点即关脉的位置。其实临床准确的关脉位置正好对应尺骨小头,临床上多采用中指循手背定关法。医生用中指的指掌关节的连接处顶住病人的尺骨小头的顶点,然后循手背与前臂作一条垂直线,中指与寸口脉皮肤的交叉处就是准确的关脉位置。中指循手背定关法所定出来的关脉与桡骨茎突内侧定关法所定的关脉略有差异,中指循手背定关法所定的关脉往肘关节这一侧后移了半个指头。尺骨小头这个点要比桡骨茎突这条线的骨性标志更为明显,更方便准确定关,也有临床证据表明中指循手背定关法所定的关脉更为精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诊脉者先把受诊者关脉中点的位置用笔画出,确认正确后再定寸尺。

4运指次序

教材上列举出各种指法,如举按寻、总按单按,但未明确各种指法的运用次序,造成学生指法运用的混乱与遗漏。《临证脉学十六讲》中明确了运指次序,使学生有章法可循,久而久之即可养成良好的诊脉习惯。运指次序如下:“用‘浮取’法总按三部用‘中取’法总按三部用‘沉取’法总按三部调整后(根据已感觉到的患者脉搏的浮取力度与沉取力度,来调整中取的力度与位置),再用‘中取’法总按三部回到‘浮取’法总按三部再行‘中取’法总按三部再行‘沉取’法总按三部三指定格于‘寻脉’(直至候清其总体脉象为止)食指‘浮取’寸脉食指‘中取’寸脉食指‘沉取’寸脉食指定格于‘寻脉’(直至候准寸脉为止)中指同食指候寸脉法候关脉无名指同食指候寸脉法候尺脉结束[5-6]。”

5脉图与指感

在脉诊操作时需要潜心细致地体会指下感觉,这种感觉是客观和可靠的。与平面脉图相比,指下感觉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并体会。“通过我们的指尖感觉(主要是触觉),至少可以从脉搏搏动中体会到六种情况,即脉搏的位置形状、速率(快慢)、节律、力度和来去之势(如来的时候的紧张度等)”所以脉诊的训练主要是一个手指触觉逐渐训练至灵敏熟练的过程。比如涩脉,“所谓脉的流利或不流利,实际上是指诊脉者指下的这样一种感觉:无名指感到尺部脉搏动后,又迅速从中指和食指先后感到了关部和寸部的脉搏搏动,这就叫脉流利;反之,若无名指感到尺部脉搏搏动后,却‘迟迟’才能等到中指触及关部脉搏的搏动,然后又隔‘良久’才能在食指感到寸部脉的搏动,这就叫脉不流利(最不流利的病脉叫涩脉)。”反复训练之后,学生就能体会并掌握这种指下感觉,但前提是静心细致候脉。教师示范运指时随时记录受诊者典型脉象,随即让学生体会具体脉象的指下感觉,体会后在其他受诊者中找寻相同脉象,让教师确认,可以大大提高具体脉象的教学效率。以上几个问题在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中较为常见,按照上述方法调整教学后,脉诊教学效果明显上升,推广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中医脉诊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忆勤.中医诊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吴传云,董昌武,吴云龙,等.基于“可汗模式”的《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02):5-6.

[3]刘燕平,祝美珍,黄岑汉,等.《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的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01):101-102.

[4]杨牧祥,王占波,于文涛,等.《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诊内容评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05):909-911.

[5]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中医把脉法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 生理学 中西医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162-01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363.

中医把脉法教学范文第3篇

作为一名生理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木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志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一“阴阳学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牟固。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髙中医系同学的兴趣。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匡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中医把脉法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R1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219-02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中一门重点学科,是理论与临床的纽带课程。学好经络不但能加深对中医基础的理解,丰富中医诊断的内容,同时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在针灸和推拿的治疗中的应用。《经络腧穴学》因其直观性、实践性、科研性等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应占有的重要地位。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贴近临床实际,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近些年来,我们在《经络腧穴学》实践课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上好一次实践教学课,要做好准备,明确课程进程,把握好每部分的目的与要求,根据要求组织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复习导引――明确直观目标,复习经络理论基础

实践教学绝不是单单的比划和演练,上好一节直观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在经过直观教学以后学生应达到怎么样的程度。例如让学生通过本次教学,要能掌握并在体表划出所要求经脉的循行,同时能运用所学的腧穴定位方法,准确迅速的定位出重点腧穴,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因此直观教学之前复习完整的经脉循行,尤其要学生重点的掌握经脉的体表循行,就显得格外重要。课本中,十二经脉的循行线大部分并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应具体出每条经脉的循行部位,实践教学复习过程中,重点对关节、经脉折点等部位进行复习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重要的体表标志,同时,也要对各经的腧穴复习,主要以复习定位和取穴方法为主。例如足太阴脾经,经脉中只表明进入腹部,属脾络胃,但在教学和复习中应将其体表的具体循行部位标注清楚。即冲门―府舍―关元、中极(任脉)―腹结―大横―下脘―腹哀―日月、期门(胆经、肝经)―食窦―中府―大包。在实践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复习经脉的具体循行部位,重点复习起点(隐白)、第一跖趾关节、内踝、胫骨内侧、膝关节胫骨内侧髁、腹股沟股动脉、肚脐、肋间隙等。通过对这些体表位置的复习定位,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经脉循行的理解,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实践做好铺垫。

在学生掌握经脉循行的基础上,尽量多运用图片、多媒体等手段,更直观形象的展示经脉的循行,让学生对经脉的循行有直观的认识,为随后的联系做好基础。

2演示联系――注重教师演练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实践教学重点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演练。在掌握经脉的循行后,教师应在学生体表演示经脉的循行,着重强调循行经过的重点部位,腧穴的选取步骤。老师的演示形象直观,能手把手的教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体表的操作。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可以同时加入对体表标志的讲解和运用。例如胸部对肋骨的定位,胸骨角、、心尖等的定位和应用,腰背部时对脊柱棘突的定位,肩胛上角、肩胛下角、髂嵴高点、髂后上棘的定位和应用。让学生在学到具体的经脉循行的同时,能掌握定位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的演示是为更直观的为学生展示经络,学生的练习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学生的练习不能是粗放的,教师应加强督促指导,同时做好纠错和解惑。现在学生较为普遍的存在几个问题。1、动手不积极,对于老师布置的练习任务置若罔闻,学生中眼高手低现象较为明显。2、对体表标志和骨度的应用不够熟练,表现为教师演练过程中能完成取穴,自己练习过程中又不能准确定位。正是在教学中存在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联系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发挥监督指导作用,要做到随时观察,及时纠正,手把手教学,多强调取穴方法,多教授取穴技巧,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3检测小结――做好课堂检测和课后小结

练习结束要做好课堂的测试和总结工作。课堂测试能直观反应出实践教学的成果。课堂测试的方法多种,常用的方法有,抽组检测法,在学生练习组中随机抽调几组同学,有教师口述,学生动手点按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同学互相纠错法,将在课堂已分好的组重新组合,重新组合的两人互相动手点按所学内容,发现问题;整体练习法,全体同学做好准备,有教师把课堂所要求内容口述,然后学生然老师口述内容进行操作,老师在口述巡视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方法不同各有偏重,在教学中可根据各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一次好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从课前准备到课后小结每个过程都认真的思考准备。《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基础课程中与临床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是学好经络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才是经络教学中的目的所在。实践教学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运用的是否恰当,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养成勤动手、会动手、动好手的良好习惯,为以后中医临床的教学,特别是针灸和推拿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医把脉法教学范文第5篇

2006年3月31日~4月2日,“第五届全国血栓防治研讨会”在京举行,《家庭医药》杂志是唯一受邀参会的医药科普媒体。在为期3天的讨论中,数十位专家就我国血栓相关性疾病的现状和防治手段做了深入探讨。

血栓相关性疾病已成为人类第一位的致死和致残原因!这是这次会议传递给人们最主要的一条信息。血栓防治的重要性虽然已在医学界达成共识,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却还没有将“血栓”当成一个独立的健康威胁加以认真对待。因此,在本届血栓防治研讨会上,由《家庭医药》发起,数十位权威专家联名草拟了《血栓病专家致读者的信》,让公众认识导致深静脉血栓、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肺栓塞等多种严重疾病的共同原因――血栓。

血栓病专家致读者的信

亲爱的读者朋友:

你们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血栓相关性疾病(以下简称血栓病)已成为人类最大的致命杀手,占总死亡率的1/4以上(28.7%),之后依次为感染性疾病(17.8%)、肿瘤(12.6%)、暴力(9.1%)、肺疾患(6%)和艾滋病(5.1%)。把血栓比喻成潜藏在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并不是危言耸听,它确实在时刻威胁着您的生命。

血栓病是第一位的致死和致残原因!自从2004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第七届抗栓和溶栓治疗会议(ACCP7)发表相关指南以来,血栓防治已经成为临床专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作为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工作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血栓病给患者及其亲友带来的痛苦,需要将这一认识灌输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我们又深知只有将卫生工作前移,血栓病防治工作才能取得成效,才能战胜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顽敌。

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肺栓塞等“臭名昭著”的健康杀手其实都是由血栓造成的。不管是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还是肺栓塞,其直接原因都是血液中形成了固体的“栓子”,堵塞了向心脏、大脑以及肺供应血液的血管所致!而且,血栓的危害还不止这些,如果血栓形成发生在动脉系统,会导致由动脉供血的器官发生缺血、功能障碍,严重的还会导致器官坏死,如肠坏死、下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如果血栓发生在静脉,会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

现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改善,经济的发展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剧变,吸烟、缺乏运动、饮食过量和搭配不合理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血栓病发病率的迅速升高就是其中之一。据统计,动脉血栓引起的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每年可导致2600万人死亡!每天约有7万人死于血栓。如果加上静脉血栓性疾病,这个数字将更大。血栓病不仅致命,而且有极高的致残率,脑卒中、心肌梗死使患者非死即残,寿命缩短,60岁以上的人如果患血栓病,平均寿命缩短8~12岁!血栓病,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

美国公布的一项数据表明,从1963年到1998年的35年间,美国冠心病的病死率下降59%,卒中的病死率下降64%。美国取得如此成就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些年间动脉搭桥、支架等尖端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而在于普及早防早治理念,以及社区医疗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我们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目前,大多数国人健康理念缺乏,保健意识较差,常常是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身体感到不舒服时才去医院就诊,往往把最佳的治疗时机给耽误了。在这种医疗理念影响下,我国因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正在逐年增加。1993年,我国的疾病经济负担为3208亿元,占GDP的9.3%;2003年,疾病经济负担达到1.2万亿元,占GDP的10.3%。疾病经济负担的增速大于GDP的增速。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疾病经济负担也将越来越大。血栓病属于慢性病范畴。慢性病造成了医药费用上涨,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压力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导致医患矛盾的重要根源。而血栓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又是冠心病、脑卒中、肺栓塞等多种疾病的直接致病原因,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必将成为国家、家庭的巨大负累,成为国家复兴、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隐忧。

因此,我们在这里郑重倡议:重视血栓,预防血栓。血栓病以治疗为主而忽视预防的观念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但起于青少年。以心肌梗死为例,患者可短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隐匿发病,半数左右的患者无任何先兆而突然发病,以致残或致命的后果结束疗程,甚至结束生命。普及早防早治理念,不仅是大医院和专家教授的责任,也是社区医疗、普通医生、媒体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我们多次强调卫生工作重点前移的必要性和防病胜于治病的观点。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大家了解血栓病的危害和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并希望大家通过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预防血栓病。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做到不吸烟、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高危患者应坚持服药。对血栓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

我们将携手《家庭医药》,把防治血栓病最新最好的医学成果奉献给广大读者,把血栓相关疾病的防治知识传播给公众。通过互动和交流,为提高广大读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行不懈的努力。

此致

敬礼!

血栓病防治工作者

2006年4月

签名专家(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长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王鸿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田浩明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

刘坤申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刘尊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授

刘玉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教授

阮长耿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教授

向红丁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沁科教授、主任医师

许俊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副主任医师

李为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李天德 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李家增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

杜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陈国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陈峥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教授、主任医师

张禹 总医院教授

张海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副主任医师

严晓伟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谷涌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教授

林曙光 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胡大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姜泊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洪昭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心内科教授

徐成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高润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所)长

崔丽英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

蒋晓江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脑科副教授

傅研 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霍 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血液在心脏的泵送之下在我们的全身循环流动,给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提供充分而不间断的养分供应,维持身体的生理机能。那么,是什么导致维持生命的血液凝聚成堵塞血管、威胁生命的血栓?血栓形成后又是怎样导致中风、心肌梗死、肺栓塞等一系列疾病的?了解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能真正认识血栓的危害。

认识血栓的危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许俊堂

血栓形成本是人体非常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承担着止血的功能。在我们的身体遭受创伤而出血时,就要依赖血栓形成来止血,这种止血血栓一般发生在血管外。但是,如果血栓发生在血管内,在血管(动脉或静脉)腔内或心腔内发生凝固,形成血凝块,就会影响血流循环,堵塞血管腔,引起血管血流明显减少甚至完全中断,由此产生疾病。血栓相关性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和动脉栓塞。

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

血栓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血管(组织)损伤、血流减慢和血液成分的变化。如创伤和大手术后;长期卧床和静脉受压;心房纤颤使得心房失去收缩能力,引起血流减慢或者紊乱;血液成分变化导致高凝状态等,都可成为血栓形成的原因。

血栓怎样危害人体

血栓一旦形成,就成为游走在我们身体中的“定时炸弹”,一旦它随血流到达身体某个部位并停留下来,势必堵塞血流,造成严重后果。

心肌梗死、脑梗死冠状动脉是向心脏供应血液的血管。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如果硬化斑块破裂,就导致足够数量的致血栓形成的物质暴露,从而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最终导致该支血管供应的心肌失去血液滋养而发生坏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肌梗死。同样的道理,如果血栓形成后脱落,并顺血流流到颅内动脉,引起堵塞,即发生脑栓塞,也就是缺血性脑卒中(中风)。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多数肺栓塞是由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所致,所以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与创伤、血流减慢等都有关系。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但导致下肢肿胀和功能障碍,还会发生致死性的肺栓塞,肺栓塞一旦发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死亡率高达35%,是血栓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把血栓相关性疾病当成一个整体来防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 许俊堂

用一句通俗的话概括血栓与人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人生于血管通畅,长于血管硬化,死于血栓形成。”

血栓是多数血管病变的共同病因

患过心梗的人,其脑卒中危险性较正常人升高;而患过脑卒中的人,最后死于心梗的人数竟然是死于脑卒中本身的2倍!为什么心梗和脑卒中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呢?这就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病因――血栓。血栓在人体内形成时,并不是只侵犯一条血管,而是全身的多条血管都在受到危害。因此,患了心梗的人,其他血栓病的危险当然也在升高。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不能只把关注的目光投在单一的疾病上,更有必要了解血栓病这一整体。

血栓防治专科亟待成立

系统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明显减少血栓病导致的死亡和残疾。对于已经发生血栓性疾病的患者,除急性期治疗(往往是亡羊补牢)和后期康复以外,预防血栓复发至关重要。而这些工作都亟待成立专门的血栓防治门诊。

血栓病涉及多个不同科室,患者按目前的分科就诊,用药方法复杂和难以掌握(如华法林),且风险大,责任重。为保证抗栓的效果和提高抗栓的安全性,很有必要成立专科门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1998年成立全国第一个血栓防治专科门诊,至今诊治各类患者数千例,在全国建立起华法林应用和监测的方法,还参加国家领导人的保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