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呼和浩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经营环境

基金项目:2012年度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资助项目,课题名称《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与经营环境调查研究》,课题类别:重大课题,编号:ZA11020。主持人:李亚慧,课题成员:池永明、洪冬星、李瑞峰、刘华、卢田锡、匡小蕾、王雅娟。

中小企业的发展决定一国经济活力和实力,进而决定国家命运(王一江,2008),这是很多国家发展过程反复验证过的规律。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大战略(吴敬琏,1999),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三十多年来,中小企业经历了不同时期复杂多变环境的洗礼,经营状况也在内外部影响因素下起伏。工信部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成长的总体目标是: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整体发展质量全面提升,社会贡献更加突出。可见今后几年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的改善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反映了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令人堪忧的现实。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速度近十年一直居全国之首,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截至2012年底,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114.63万户,占全区市场主体的97.86%。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而且在农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还是大型企业不可或缺的伙伴和助手。全区重点建设了6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认定并扶持建设自治区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44个,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集聚发展配套中小企业。通过发展,自治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有所创新。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全区各级政府把贯彻执行这部法律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保障,进一步转化观念,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2年内蒙古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的特点表现为:规模以上小型企业有所回落、中型企业增长放缓、中小企业中重工业优势明显、传统优势产业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能源优势的特点,中小企业增长较快的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占全部中小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7%,对中小企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2%,拉动全区工业增长9.7个百分点。

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城市,近几年中小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底,呼和浩特市注册的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59619户,按照2011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标准统计,中小微企业占到99%以上。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加快,农牧区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或者从事涉及农牧渔业的中小企业,一方面加速了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快速增加,另外一方面中小微企业也成为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分布产业虽涉及一二三产业,但是二三产业居多,三产业中尤以批发零售、商业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所占比重较大。在中小企业中非公经济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的重要力量。根据2011年的最新划型标准,本课题所调查研究的对象包括分布在各个产业的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

课题主要利用调查研究方法,具体使用问卷实地调查、深度访谈获取有关中小企业经营现状和经营环境的信息。共计调查企业65家,问卷调查60家,访谈企业5家。问卷回收60份,有效问卷55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2%。

按照我国对中小企业标准最新的界定,本次课题调研涉及中型企业37%,小型企业46%,微型企业17%;涉及到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邮政快递业、住宿业、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商业服务业、物业管理企业;调查涉及国有中小企业13%,民营中小企业47%,外资中小企业2%,个体私营中小企业38%;建立时间3年以下的占26%,3-5年的企业占16%,5-10年的占37%,10年以上的占21%。本次课题调查的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户数虽然不多,但是基本上涉及到较全的行业范围、所有制类型、不同规模和发展时间不同的各类企业,所选择调查样本符合中小企业的划型标准。

二、呼市地区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现状

调查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问题反映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包括经营环境调查、经营状况调查、管理状况调查。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结合访谈的结果,参考和比较研究资料,课题组总结呼和浩特地区中小企业在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方面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一)经营环境总体表现一般,有待改善

呼和浩特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调查中主要涉及融资、用工、经营场地、市场信息环境、扶持中小企业政策、企业发展中的税负以及经营中的重大问题等环境因素。

1.呼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对融资难度反应程度不同

调查显示,呼和浩特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有80%以上的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和亲戚朋友借款,只有一家中小企业从小额贷款公司获取资金。有23%的企业表示“融资非常难”,27%的企业表示“融资较难”,30%的企业表示“融资难度一般”,20%企业表示“融资比较容易”。总体上看,呼和浩特中小企业对于融资问题表示不是很悲观。

2.企业用工渠道多元,人才招聘没有难度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中小企业的用工渠道比较丰富,广告招聘、招聘会、校园招聘、推荐等形式都比较多,只有一家企业使用了中介服务。70%以上的企业表示“招聘人才的难度一般”或者“比较容易”。可见,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的用人渠道多元,人才招聘没有难度。

3.对于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落实效果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对于扶持政策的了解不多,享受政策的更少。调查中有80%的企业表示对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不了解”或者“了解很少”,更有83%的企业表示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了解很少”或者“不了解”。调查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享受过相关优惠政策,如企业准入登记、税费减免、土地使用、劳动用工、融资担保、交通运输。企业没有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有这样的政策(占到41%),有关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本企业努力但仍然无法享受到优惠(占30%),知道该政策,但是不符合享受条件(占26%),还有企业表示政策缺乏吸引力,不愿意享受该政策(占3%)。访谈中许多企业主坦言,政策本身不多,即便有,大多数人也不知道,而且有些政策是要靠关系才能享受到优惠。对此,课题组认为落实政策可能比制定扶持政策还要重要,对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环境的意义更大。

4.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薄弱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都发现,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对于相应的服务体系知之甚少。对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行业协会服务、担保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内容表现出较为严重的不满意,有85%的中小企业表示“没有享受过这些服务”或者“享受很少”,90%以上的企业表达的是“很不满意”,有75%的企业表示“政府在行政审批上手续繁多、推诿扯皮”。

表面上看,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是很差。事实上,政策和服务体系也有许多,只不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及时、不准确,导致众多的中小企业并没有享受到相应政策和政府及社会提供的服务。在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中,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多元,使用的土地基本上都能满足生产所需,中小企业表示经营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为: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上涨、招工难、政府政策、融资难,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反映有运输、用地、贸易摩擦等问题。

(二)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维持一般水平

经营状况调查主要涉及企业2011年和2012年的经营状况,与竞争对手比较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水平、市场辐射范围以及面临的经营困难。访谈和问卷调查中,众多中小企业表示2011年的经营状况中销售情况、成本水平、盈利状况、市场占有率、生产规模几个指标项目表现一般,尤其是销售款回笼、成本水平、企业盈利状况不是很乐观,对于下一年度的预期也并不是非常乐观。面临的经营困难多数企业反映成本增加、营销不畅和资金短缺等问题。

(三)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有待改善

调研中发现,呼和浩特市多数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只有20%的企业表示“经常进行员工培训”,其他则表示“很少培训”或者“偶尔培训”。与同行业相比的技术水平、员工素质、营销能力、品牌形象、企业知名度、企业美誉度、成本水平、资金周转、负债率指标上,大多数企业自认为能达到平均水平,企业管理人员的学历多数为大专和本科(80%以上),访谈中发现,除管理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学历层次不高。中型企业均设有较为完备的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生产部、销售部,小微企业多表现为部门设置不全,也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中小企业反映面临的重大管理问题多为营销策划、绩效考核、人员培训、人员流失,充分说明其用人机制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较为突出。被调查企业中有71%的企业为员工购买了社会保险,但是有些企业没有失业和生育保险,只有养老、工伤、医疗保险。

(四)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发展呈现马太效应

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的总体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不是很差,但是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就是“马太效应”。在经营环境上,政府扶持和社会服务体系对于中型企业的优惠较多,享受优惠也更为方便,资金获取也更为容易,越是微型企业越难以获取支持和优惠,或者是信息更为不对称,发展越困难。中小企业发展过程的马太效应不仅体现在规模上,越是规模大的发展好的企业越容易获得资金,还体现在如行业上,发展好的涉农企业优惠政策较多,享受也较为容易。还有外资企业,本身发展环境很好,还能比内资企业获得更为优惠的政策。调查中,唯一的一家外资企业表示“知道优惠政策,但是对我们没有吸引力”,一些内资小微企业对这样的优惠政策都不知道,更别提享受了。所以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引起小微企业的不满。

三、呼市地区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改善建议

根据以往的研究显示,呼和浩特中小企业同全国中小企业一样,同样存在着资金短缺、融资难、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结合对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所作的调查,课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改进经营状况。

(一)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都表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稳定的就业离不开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发展经济、吸纳就业、出口创汇、提供社会服务和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通过立法确立优先发展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在现有为数不多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条例下,继续制定促进中小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不断出台符合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条例,正在营造更为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经营环境。

在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中,最关键的还是融资政策的制定。呼和浩特市政府应该在自治区政府扶持政策的引导下,细化落实相关政策,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机构,帮助中小企业方便顺畅获取所需资金,另外从法律上保证中小企业融资的环境,避免融资灰色地带的产生。可以尝试建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强化现有银行和其他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帮助,建立信息公开与透明制度,促进银行和相关机构资金供给与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推动扶持政策的落实与公平

目前已有的为数不多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信息不对称、人情关系、政府导向等问题导致政策不能有效落实,不仅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还影响了企业及人民对于政府政策的信任。因此,要切实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不仅应该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的地位、贡献,改善执政理念,优化商业环境,更重要的是保证所有的政策公平地在中小企业之间落地生根,保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不变形,制定落实政策的政策,专门打造适合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总体上来说,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也做了很多工作,就是还欠缺保证政策落实和公平性的助推剂。

(三)创新中小企业管理机制,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调查中发现,许多中小企业没有长远战略规划、成本控制的结果较差、员工素质有待提升。中小企业应该针对目前主要的管理问题,加强内部的战略、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和质量管理,千方百计增收节支,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增加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呼吁中小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各项职能,要建立相应的分工明确的职能部门或者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的薪酬福利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培育富有中小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和凝聚力。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可以多进行校园招聘,改善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和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四)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

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有关精神,呼和浩特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已经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目前呼市有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鸿盛工业园区综合“窗口”服务平台、托克托工业园区综合“窗口”服务平台3个自治区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窗口”平台。呼和浩特市建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http://),是自治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于社会资源整合,为我市中小微企业打造一站式、专业性、综合性的公益性和非营利平台。服务平台开设信息服务体系、融资服务体系、综合咨询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创业支持服务体系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窗口。

但是调查访谈中发现许多中小微企业并不知道有这样的服务体系,或者知道有也没有使用过。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依靠口口相传,对于服务体系的应用程度和信任程度有限。因此,目前在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并不是缺少服务体系,而是现有服务体系与企业需求没有有效对接,应该进一步扩大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深化其在中小企业之间的影响。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呼和浩特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非常重视,但是强化有关政策的落实、深化服务功能、优化管理制度,呼市中小企业会有更好的经营环境,也会为地区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国栋.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3)

[2]梁婧.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3]赵锡斌.企业外部环境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J].武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

[4]李丹.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研究[D]. 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作者简介:

李亚慧,内蒙古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 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调控政策 问卷调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6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6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2.8%和87.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2.4%、45.2%和42.4%。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3%。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

1、经济运行较为满意,呈现偏热迹象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调查表明,有7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26.3%认为“一般”,认为“较差”或“很差”的仅占2.8%。

从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的判断也能看出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GDP增长10%以上,有39.3%的认为增长9.5—10%;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CPl上升幅度预计在1—2%之间,有24.2%的预计在2—3%之间。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为满意。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热”,44.9%认为“偏热”,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1.2和19个百分点,基本回到对2004年经济过热程度的判断;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4.4%认为“偏冷”,分别比2005年降低7.4和1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55.6%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热”或“偏热”,比民营企业多10.3个百分点(见图1)。

调查表明,经过2004—2005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2005年的经济过热迹象有所缓解,随着调控力度一定程度的放松,以及“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各地经济发展热情高涨,2006年经济运行热度又有所回升。

从土地及煤电油运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也能感受到经济运行的热度。调查显示,资源特别是石油、土地供应仍比较紧张,有6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一半以上认为土地供应紧张“更加严重”,煤炭供应虽然比2005年“趋于缓和”,但认为“更加严重”的比认为“趋于缓和”的仍多10个百分点。与往年一样,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表明运力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缓和。

受近几年产能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目前电力、钢材供应紧张形势趋缓。调查显示,44.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电力供应“趋于缓和”,比2005年提高17.1个百分点;44.2%认为钢材供应“趋于缓和”。

2、投资与出口需求较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调查表明,2006年不论是政府投资需求、民间投资需求,还是外贸出口需求,均为近六年来的最高水平,而消费需求则显得相对不足。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占56.6%;认为民间投资“很旺”、“较旺”的占53.4%。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关于企业的出口形势,41%的企业经营者反映企业出口量“增加”,17.8%认为“减少”。不过,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存在差异。

关于消费需求,调查显示,412%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认为“较旺”或“很旺”的多14.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略显不足。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产能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局部产能过剩现象。调查显示,44.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不严重,24.2%的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且比较严重。从不同行业看,认为产能过剩相对比较严重的行业主要包括纺织、医药、非金属矿物等,选择比重基本上在35%以上。

产能过剩的程度也可以从产能利用率上得到反映。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7.2%,也就是说有近23%的产能闲置。分组来看,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及以下,即超过1/3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3/4;产能利用率在75—90%和90%以上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1.5%和23%。从不同行业看,医药、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造纸、塑料、电气机械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其产能利用率不超过3/4的企业比重在40%以上。

如果从冗员的角度看产能过剩问题,调查企业当前冗员占全部员工的比重平均为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比重为19.8%,比民营企业高10.1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是局部的,暂时看来并不十分严重。但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若不加以适当的调控,未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将明显加大。

二、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1、企业经营状况较为满意

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为企业经营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调查显示,47.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9.6%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8个百分点,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趋好。

从不同类型看,企业的景气状况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内资企业;上市公司明显好于非上市公司。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47.2%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23,1%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比表示“不满意”的多24.1百分点,与2005年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

从近五年来企业生产状况的连续调查看,均有超过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而今年的企业生产状况比前几年更好,有近九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

2、企业产销两旺,库存基本正 常,产品销售价格趋于平稳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37,3和3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分别增长8.3和9.3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有78.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库存“正常”,仅11.5%认为“高于正常”。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35%认为价格下跌,比认为价格上升的比重高8.2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14.2个百分点的水平。总体来看,价格趋于平稳。

从企业用工情况看,有41%的认为目前企业从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7.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3.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0.7个百分点。

3、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单位产出能耗未能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显示,有78.8%的认为价格“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74.4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85.6%认为成本“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

关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情况,35.9%的认为能源消耗“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单位产出能耗趋于上升。

4、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和应付帐款正常

由于今年货币投放和贷款规模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存在流动性过剩,使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得到缓解。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比认为“宽裕”的多42.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2005年分别减少9.1、6.4个百分点。

从企业目前的应收帐款看,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从企业目前的应付帐款看,79.9%认为“正常”。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帐款及应付帐款情况均处于正常水平。

5、企业盈利保持正常水平,下半年趋向乐观

在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并未同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盈利仍保持正常状况。调查显示,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比2005年多6.4个百分点。

从调查企业回答的2006年上半年的盈利状况看,有69.3%的企业“盈利”,15%“亏损”,15.7%“持平”。从对2006年下半年的盈利状况的预计看,78.1%认为企业“盈利”,7.9%认为 “亏损”,140认为“持平”,盈利状况与上半年相比将趋势向好。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普遍认为下半年“盈利”。

三、企业经营预期看好,未来投资热情较高

1、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6.1%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2.5个百分点,比2005年高7个百分点。

2、订货状况良好,出口、投资需求强劲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显示,6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2.1%认为“高于正常”,两者合计达到80.4%,比2005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调查显示,42.6%的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14.3%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8.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地区、规模及经济类型企业对下期订货情况看也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其中外资企业订货情况尤其乐观,认为订货将“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1.9个百分点。鉴于外资企业大多出口导向的现实情况,以上结果表明未来出口需求依然强劲。

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及纸制品、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黑色冶金、电气机械、电子等行业的预期比较乐观,认为下期订货情况“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这些行业大多与投资品相关,反映未来投资需求依然强劲。

3、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扩张趋势

调查显示,44.4%的企业计划下期“增加”企业用工,11.9%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3.7个百分点。

从企业下期吸收农民工看,调查显示,其需求情况与总体用工需求情况基本一致,增长趋势明显。

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看,非国有企业预计下期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5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仅多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企业计划用工“增加”的反而比“减少”的少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社会净增就业机会几乎全部由非国有企业提供。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显示,66.5%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7.9%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58.6个百分点,比2005年、2004年的结果分别高13.9、19.6个百分点,表明企业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调查显示,69.5%的民营企业计划增加投资,比计划减少的多6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9.1个百分点,两者相差12.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80.8%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也比去年高出了11个百分点。其中选择“长三角”地区的比重为34.9%选择“京津一环渤海”的为20.1%,比去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另外,有15.2%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海外地区。调查表明,与去年相比,今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除了东部地区仍为投资重点外,“京津一环渤海”地区投资趋热,海外扩张逐步形成规模。

4、企业经营者预期经济增长可能有所减缓

调查结果显示,62.6%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07年GDP增长10%以下,比预计2006年GDP增长在10%以下的多1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走势的预计,也许比较多地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企业经营者可能估计到未来将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对企业经营的预期大多依据对市场的感觉。  四、企业经营者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

1、人民币小幅升值尚未对企业出口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未来升值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6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品出口比去年上升,20.3%认为“下降”,认为出口“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1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化纤、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行业有超过七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而纺织、服装、化工和医药制造业则相对较差,超过25%的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下降。

对于企业产品出口价格,33.3%的认为“下降”,24.7%认为“上升”,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8.6个百分点。

以上结果表明,汇率上升一年来并没有对企业出口的数量造成影响,但部分地影响了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下滑。

汇率改革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近5%,本次调查希望了解,若未来一年人民币以同样的幅度升值,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若假定在未来一年内人民币升值5%,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对企业产品出口“略有影响”,7.6%认为“没有影响”;30%认为“影响较大”,13.1%认为“影响很大”。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调查显示,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超过半数的行业有纺织、服装、有色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等。

2、石油价格上涨对部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调查显示,51.5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略有影响”,41.8%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认为“没有影响”仅占5.7%。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占半数以上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预期房地产价格继续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态势

当请企业经营者预测2007年本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上涨”,15.9%预期“持平”,3.3%预期“下降”,预期“上涨”的比预期“下降”的多77.5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预期高27.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未来一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涨的比重分别为85.6%和87.6%,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77,7%。分城市看,有超过九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价格将上涨的城市包括:南京、武汉、广州、郑州、西安、成都和昆明。

4、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民企创新热情相对较高

关于企业2006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调查显示,54.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的研发投入“增加”,8.2%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6.1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调查显示,有52%的认为2006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

调查表明,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新产品销售比重,东部地区企业均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企业越大增加研发投入越多、新产品销售比重越大,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比重大大高于国有企业。

五、对宏观调控的判断和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略显偏松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有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偏紧”,39.8%认为“合适”,34.1%认为“偏松”,认为“偏松”的比认为“偏紧”的多11.5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松,建议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紧缩政策操作的力度。

2、多数企业经营者建议下半年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千户出口企业经营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的下滑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今年以来,世界经济走势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些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加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于2011年8月~10月组织实施了“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截至10月15日,全国共有1,742家出口企业参与了调查。这些企业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6%和95.4%;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8.2%、41.8%和50%。职务系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9%。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见附录1)。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调查是8月至10月进行的,因此调查数据反映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出口企业的相关情况。此外,由于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机电、纺织、服装行业中,因此本报告对这些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了分组分析。同时,本报告还对中国主要的出口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域进行了分组分析。

本报告的主要结论:

调查发现,今年以来我国企业的外贸出口需求不足,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比2010年明显回落,其中“珠三角”地区出口企业、小型出口企业和纺织行业出口企业的困难相对较大;与2010年相比,目前出口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和生产量增幅放缓,订货减少,设备利用率有所下降,库存略有增加;受到成本上升、税费负担较重和融资难的影响,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资金紧张状况更加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今年以来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基本回落到2009年的水平,不过与当时不同的是,2009年调查反映出来的出口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外需市场明显下滑,造成出口企业的订货减少;而目前出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下滑,主要是由于货币政策偏紧、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导致企业资金紧张更加严重,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也可以从目前出口企业订货情况好于2009年,而资金要比2009年更加紧张这一数据中得到印证。

调查还发现,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出口企业对未来国际经济形势较为担忧,对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也比前几年更为谨慎。与此同时,面对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加快创新和转型已经成为出口企业经营者的共识,但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大了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难度,特别是偏紧的资金环境对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尤其是长期投入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企业家希望政府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场体系,继续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切实减轻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出口企业的税费负担,营造有利于促进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出口企业2011年总体经营状况

1、外贸出口需求不足,出口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回落

今年以来我国企业的外贸出口需求比2010年有所下滑。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外贸出口需求“不足”或“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占58%,比2010年多了6.7个百分点;认为“合适”的占26.3%,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15.7%,均低于2010年(见表1)。

表1 2007~2011年企业外贸出口需求情况(%)

 

 

 

很旺

较旺

合适

不足

严重不足

总体

2011年

0.8

14.9

26.3

50.2

7.8

2010年

2.0

18.6

28.1

45.9

5.4

2009年

0.7

2.4

5.5

59.7

31.7

2008年

1.8

14.8

21.8

53.0

8.6

2007年

12.7

48.3

20.9

16.7

1.4

“长三角”地区企业

1.1

15.2

29.2

48.5

6.0

“珠三角”地区企业

1.5

11.3

21.2

56.1

9.9

“京津冀”地区企业

0.6

14.3

24.8

46.6

13.7

大型企业

2.2

16.1

22.6

51.8

7.3

中型企业

1.2

13.6

27.6

49.5

8.1

小型企业

0.4

15.8

26.1

50.0

7.7

纺织业

0.9

10.3

21.6

48.2

19.0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9

11.1

26.5

49.5

12.0

机电行业

0.6

15.5

27.9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第4篇

一、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制度

(一)调查目的:

反映规模以下工业的基本总量,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

(二)调查范围:

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和全部个体经营工业单位。

(三)调查内容:

包括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企业详细名称、地址、企业法人代码、登记注册类型、人员及生产经营状况等;个体经营工业单位的基本情况、人员及生产经营状况等。

(四)调查方式: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要求,将规模以下工业总体划分成两个子总体,即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和全部个体经营工业单位。对调查总体中有企业名录库的部分采用目录抽样,没有企业名录库的部分采用整群抽样。

(五)调查频率:

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制度分为年报和定期报表。

二、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

(一)调查目的:

全面反映企业集团发展情况,为国家组织与指导企业集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与咨询建议,满足国家宏观管理需要。

(二)统计范围:

1.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

2.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的企业集团;

3.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企业集团。

4.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的企业集团;

5.年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均在5亿元以上的其他各类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内部统计范围包括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在中国境内和境外的全资子公司、绝对控股子公司和相对控股子公司。

(三)调查内容:

包括统计报表和调查问卷两部分。统计报表内容分为五类:一是反映企业集团概况和母公司情况的基本属性指标;二是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的指标;三是反映企业集团劳动工资的指标;四是反映特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指标;五是反映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基本情况的主要指标。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企业集团不能用统计指标量化的改革和发展情况与问题。

(四)报送渠道与方式:

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由母公司统一编制报表,直接上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队;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企业集团,中央企工委管理企业集团中的非国家试点企业集团,以及年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均在5亿元以上的其他各类企业集团,统一由母公司编制报表,直接上报企业集团所在省(区、市)统计局企业调查队,再由各省(区、市)企业调查队审核、录入后,以电子邮件远程传输方式上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

(五)调查频率:

企业集团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年报和半年报。

三、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跟踪监测统计报表制度

(一)调查目的:

系统反映和深入研究我国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情况。

(二)统计范围:

1.国家重点企业(包括520户和重组为集团公司的原512户国家重点企业);

2.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的企业;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确定的重点企业;

4.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原百户试点企业;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原试点企业;

6.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即核心企业)。

(三)调查内容:

包括统计报表和调查问卷两部分。统计报表的内容分为四类:一是反映企业概况的基本属性指标;二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三是反映企业劳动工资的指标;四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指标。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情况和问题。

(四)报送渠道与方式:

被调查企业直接报送所在省(区、市)的企业调查队,各省(区、市)的企业调查队负责审核、录入,并以OPENMAIL或远程传输方式上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

(五)调查频率:

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跟踪监测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年报和半年报。

四、全国企业景气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编制景气指数;及时、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各级党政领导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及时反映企业的要求和建议,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二)调查范围:

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

(三)调查对象:

上述调查范围内被抽中的法人企业及其负责人以及依照法人单位进行统计的产业活动单位及其负责人。

(四)调查内容:

1.企业基本情况,包括法人单位名称、法人单位代码、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详细地址、企业规模、所在行业代码、上年主营业务收入等;

2.企业家对本行业景气状况的判断与预计;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范文第5篇

调查结果汇总分析表明,2013年二季度我市工业企业宏观经济环境、总体经营状况保持平稳。预计三季度宏观经济环境、总体经营状况继续向好;市场有所回升。调查显示,产品订货不足、流动资金紧张仍将困扰企业发展。

一、宏观经济环境

在接受调查的145家企业中,82%的企业预计2013年三季度宏观经济环境好或一般,有18%的企业预计三季度的宏观经济环境较差,比上季度实际值高1个百分点。根据调查数据测算,2013年三季度预计我市宏观经济环境景气指数为0.17,较上季度实际值提高0.1,由微弱景气区间提高到相对景气区间。

二、企业运行分析

1、总体经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83%的企业预计2013年三季度总体经营状况好或一般,有17%的企业预计三季度总体经营情况较差,比上季度实际值高6个百分点。预计三季度企业总体经营状况景气指数为0.22,较上季度实际值提高0.06,由相对景气区间提高到较为景气区间。

2、产品生产订货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产品生产状况景气度为0.10,比上季度实际值下降0.07,但仍处于微弱景气区间。国内产品订货景气度为0.21,比上季度实际值提高0.16,从微弱景气区间提高到较为景气区间。出口产品订货为-0.10,比上季度实际值下降0.25,从相对景气区间下降到微弱不景气区间。设备利用率景气度为0.40比上季度提高0.08,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3、能源、原材料供应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能源原材料供给景气度为0.26,比上季提高0.02,仍处于较为景气区间。能源供给景气度为0.23,比上季度提高0.08,处于较为景气区间。原材料供给景气度为0.29,比上季度略微下降0.01,仍处于较为景气区间。能源购进价格景气度为-0.06,比上季度降低0.08,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原材料购进价格景气度为

-0.04,比上季度提高0.16,从相对不景气区间提高到微弱景气区间。从本季度调查数据来看能源供给、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都比较平稳,但能源和原材料购进价格价格依旧偏高。

4、资金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流动资金状况景气度为-0.28,比上季下降0.34,从微弱景气区间下降到较不景气区间。短期贷款景气度为-0.09,比上一季度提高0.29,但仍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产品资金占用景气度为0.10,比上季度提高0.09,从微弱景气提高到相对景气区间。调查结果说明,预计三季度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贷款难的问题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5、产品销售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产品销售量增长景气度0.19,比上季度提高0.1,从微弱景气区间提高到相对景气区间。产品销售价格景气度为0.04,比上季度提高0.06,从微弱不景气提高到微弱景气区间。从调查数据来看三季度产品销售市场仍然保持良好的态势,但产品销售价格提升缓慢。

6、企业盈利状况

调查显示,有32%的企业认为盈利状况好,有43%的企业认为一般,24%的企业认为盈利状况差。整体盈利状况较为稳定,景气度为0.30,仍处在较为景气区间。职工收入也相对较高,预计,三季度职工收入景气度为0.41,保持在非常景气区间。

三、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和未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