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调查分析

调查分析

调查分析

调查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城市地质;水文

中图分类号:U46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现如今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事业中,大部分与水资源有关系的工程都与水文的工作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地质调查中的水文调查分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目前我国城市地质调查中水文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地下水资源调查。进行区域地下水成因、演化及咸淡水运移概念模型研究,包括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赋存条件、地下水动态特征与化学场演变等的调查,确定地下水资源储存量、圈定淡水水源地,以便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二)含水层脆弱性评价

本评价是对含水层进行保护的主要手段,目的是了解土地利用活动和地下水污染的关系,识别地下水易于污染的高风险区,据此提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管理模型。

(三)矿泉水资源调查。

了解区内天然矿泉水资源的分布、成因并提出开发利用建议。

(四)地热资源调查

在区内具有地热异常的地区,开展地热资源勘查,了解地热资源的规模、分布范围、储存状况以及与形成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并进行开发利用评价。

二、目前我国城市水文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水文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水文组织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一是站队点多面广、高度分散,人员驻站守点、精测精算,造成投资大、效益低。二是随着水文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基层工作重点已由过去的水文观测向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转变,而分散在各站点的工作人员无法集中调配使用,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三是基层职工长期驻守偏僻之地,生活艰苦,就医和子女上学难,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四是管理体制不完善。

(二)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一是有部份的站网不达标,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条件差,需要更新改造;城市防洪排涝、湖泊防汛、山洪灾害、旱情、地下水和水生态等站网建设刚刚起步,新建任务繁重。二是随着水文站网大幅度增加和水文组织形式的改革,水文机动巡测基地建设任务十分迫切,很多地方也还没有建立水文基地;县级水文基地建设才刚起步。三是水文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水环境监测中心、水文数据中心和水文应急监测等方面的设备缺乏,应急回应能力和监测分析能力不足,迫切需要补充完善;水文报汛通信、水文计算机网络、水文数据库和水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还处于初级水平,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提高。

(三)水文科技服务水平不高。当前,公众对水文公益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部份地区水文工作存在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新技术应用不够、服务对象和产品单一的问题,公众需求开发工作薄弱。特别是人才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制约了水文科技创新和发展。

(四)水文站网布局与功能有待完善。水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水利、农业、交通、国土资源、城镇规划建设、环保、旅游、国防等领域和行业需要水文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而现有水文站网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明显不足,布局与功能亟待改善。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和供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站网不足;旱情、水生态和地下水监测站网不足。水文站网布局的滞后,影响和制约了水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三、我国城市水文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新要求。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用水效率等指标体系,迫切需要加强水资源利用的水权管理、供水水源地和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管理、生产生活用水的定额管理、以水资源配置和节约用水为重点的用水效率管理。在水文站网布局和能力建设上,需要统筹水量与水质、地表与地下、洪涝与干旱、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水功能区管理、水源地保护相适应的监测和服务体系,为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二)应对气候变化和涉水突发公共事件的新要求。

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事件是检验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行政执行力的重要内容。当今全球气候变暖,水文循环和水文规律发生显著变化,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洪涝干旱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明显增强,局部地区雨、极端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事件呈突发、多发、并发趋势。同时,涉水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河流湖泊众多,水生态、水环境状况复杂,迫切需要加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评估和定量分析,加强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文事件和水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加强突发性水事件的应急监测,加强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三)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新要求。

目前,水污染比较严重,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在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过程中,迫切需要拓展水土流失和水体质量的监测站网,建立健全实时信息监测网络,及时反映水土流失和水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加强河湖雨洪资源、点面污染源、河流泥沙、岸线植被、水生物等方面的动态监测,加强降水、泥沙演变规律和河道纳污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为河湖截污治理、江湖连通、水土整治、生态调水等措施的实施和监督管理提供支撑。

(四)防汛抗旱减灾的新要求。

近年来,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现出强度和频率加快并且其危害同时加深的趋势;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单位国土面积聚集的财富不断扩大,促使我国的防水抗旱的减灾任务更加艰巨。这就要求相关抗灾单位加强对于雨情以及水情等的监测和预报,不断提高水文信息测报的时效性以及精准性,并且提供相对完整的预测预报预警信息。

四、加快发展我国城市水文事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水文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整合水文信息资源,构建完善的大水文信息网络,建立水文信息的标准化传输处理系统,完善水文数据库系统,建设水文数据中心。开发洪水预报、旱情预报、水资源预测预报和水质预报预警等系统,逐步建成集存贮、查询、、分析、应用于一体的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其智能化、可视化建设,全面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尽可能满足公众对水文产品的需求。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监测能力。进一步充实、调整和优化水文站网功能,在提升现有水文站网功能的同时,暴雨洪水监测站网应从大江大河延伸到洪水易发区的中小河流;以土壤墒情站为重点的旱情监测站网应覆盖各县市;地下水监测站网应有效监控超采区和供水水源地的动态变化;水质监测站网应覆盖全市重要水功能区、城镇饮水水源地、大型入河排污口和市、县界河;水生态监测站网应覆盖武汉周边的核心敏感水域。以水文自动监测、机动巡测和应急监测的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水文信息采集系统、传输网络、数据库和服务平台的设施建设;加雨洪水、山洪、干旱和水污染等灾害信息的应急监测设施建设;加强无水文机构地区市级水文基地的建设,基本完成现有水文站、水环境监测中心和市级水文基地的达标建设。

(三)理顺水文管理体制,强化行业管理。要着力加强市县政府对水文工作的领导,推进市双重管理,未设立水文机构的市应尽快设立;加快推进县级水文机构建设,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切实承担和履行相关职责。

(四)创立创新水文工作投入的机制,并且提高其服务的保障能力。目前,随着我国水文站网数量以及水文机构数量和设施设备数量的增加,运行维护费将不断增多,作为公益性质的水文事业,需要各级财政落实运行维护经费。要大力争取国家项目投入,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要积极探索双重计划财政管理体制,争取基层政府对水文工作的投入;积极探索政府批准、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等融资形式,多渠道筹集水文建设资金。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中,水文调查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城市水资源的建设以及供给。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于其工作的研究,促进水文工作的发展,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建才.论城市水工环工作中的水文调查分析[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 (5).

调查分析范文第2篇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调查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节理裂隙,构造断裂,结构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 TU3 文献标识码: A

北洺河铁矿位于河北省武安市上团城村东北约1km处的北洺河河床下。东距邯郸市39km,东南距武安市8km。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7′30″,北纬36°45′00″。节理裂隙的调查研究,对矿业开采起着重要的作用,新世纪、新形势下,矿业企业仍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力量[1-2]。

一、调查方法

节理裂隙是岩体在应力作用下形成的结构面,是构造断裂的一种,没有位移或位移极小,虽然延长不远,纵深发展不大,但数目很多,同时,节理裂隙作为一种构造行迹,可以反映出本区主要构造的轮廓与构造运动的特点 [3]。节理裂隙大都与构造应力保持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由此可见,节理裂隙的调查、结构分析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成为本次工程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次调查采用的方法为窗口法,即在进路的某一区域进行结构面调查,调查的范围大于10m2。

二、现场调查

岩体是地质体,它经历过多次反复地地质作用,经受过变形,遭受过破坏,形成一定的岩石成分和结构,赋存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结构面作为岩体结构单元之一,其性状特征,可能是控制岩体变形、强度和渗透性的最主要因素。本次结构面调查涉及-125m水平和-140m水平,调查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测点选择在各水平地压显现明显,结构面露头较好的区域,采集结构的内容包括:岩性、间距、产状、开度、粗糙度(JRC)、充填物、渗透性。

表1 -125m水平结构面性状

间距(cm) JRC(mm) 开度(mm) 充填物 渗透性 岩性

10~20 1~2 3~4 泥质 渗水 磁铁矿

产状(倾向°∠倾角°)

281∠87 148∠55 20∠75 167∠85 230∠45 168∠85

118∠65 125∠42 17∠82 155∠79 156∠82 172∠88

145∠55 335∠85 342∠82 352∠71 351∠78 191∠74

10∠88 168∠85 294∠88 171∠74 221∠81 225∠75

251∠75 30∠70 344∠68 141∠79 325∠88 302∠85

155∠80 288∠58 145∠80 88∠87 144∠86 270∠79

279∠80 315∠58 330∠88 340∠89 333∠74 59∠45

203∠74 225∠76 137∠50

表2-140m水平结构面性状

间距(cm) JRC(mm) 开度(mm) 充填物 渗透性 岩性

10~15 1~2 3~7 泥质 渗水 磁铁矿

产状(倾向°∠倾角°)

156∠87 173∠71 243∠80 125∠87 335∠85 341∠82

168∠75 184∠76 175∠75 279∠55 125∠85 195∠83

115∠60 233∠60 213∠68 168∠83 233∠79 20∠78

275∠85 175∠70 288∠74 271∠86 262∠69 270∠71

231∠78 265∠64 144∠54 250∠78 266∠59 261∠56

100∠83 259∠78 256∠85 281∠78 278∠82 235∠69

311∠86 266∠72 42∠78

图1-125m水平结构面极点-等密图

图2-140m水平结构面极点-等密

三、分析与小结

产状是结构面一重要参数,它使岩体的力学性质具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岩体破坏的方式。本次采用结构面极点图与等密图来分析井下结构面产状特征,投影方式采用下半球等角度投影,分布方式为Fisher分布。图1和图2分别给出-125m水平和-140m水平实测结构面产状分布状况,-125m水平有两组结构面相对发育,第一组其倾向为NW335°,另一组为SE156°,两组主要结构面走向与进路走向相交,角度约为30°;-140m水平实测结构其倾向主要集中在SW265°。结构面间距范围在10~20cm,由于JRC值小于5时定义为平坦滑结构面,本次测量JRC值在1~2,因此整体为平坦滑结构面,开度范围在3~7mm,填充物为泥质,渗透性为渗水,分析得知矿区的节理裂隙较为发育。

参考文献

夏农.论如何实现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矿业,2003,12(1):1~3.

调查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居民死因; 死亡人数; 死因统计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51

居民死因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摸清本区人口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对正确制定疾病控制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保护人民健康,现对651例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区 本区近几年上报的死亡人数。

1.2 调查内容 收集本区近几年户籍人口中死亡者的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年龄、死者生前工作单位、职业、发病日期、死亡日期及死亡原因等。

1.3 统计分析 临床医生按照要求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资料采用ICD-10进行编码。

2 结果

2.1 男女死亡情况 户籍总人口数277 238例,其中男性165 118例,女性112 120例。总死亡人数651例,总死亡率为234.82/10万;男性死亡人数445例,死亡率为269.50 /10万;女性死亡人数206例,死亡率为183.73/10万。

2.2 主要死因及顺位 前5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见表1。

表1 煤电公司死因回顾调查三大类疾病死亡率及构成

死因 男(例) 女(例) 合计(例) 顺位 构成比(%)

循环系统疾病 147 84 231 1 35.48

肿瘤 128 52 180 2 27.65

呼吸系统疾病 74 29 103 3 15.82

损伤和中毒 56 17 73 4 11.21

消化系统疾病 14 8 22 5 3.38

泌尿系统系统 12 4 16 6 2.46

内分泌疾病 8 7 15 7 2.30

不明原因 5 5 10 8 1.54

神经系统疾病 1 0 1 9 0.15

2.3 居民恶性肿瘤统计分析为,肺癌死亡59例,男43例,女16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一位;肝癌死亡32例,男23例,女9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二位;胃癌死亡16例,男13例,女3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三位;其次依次为肠癌死亡12例,男7例,女5例;卵巢、宫颈癌、乳腺癌死亡10例;食道癌/食管癌及胰腺癌死亡分别为8例和7例,均为男性;胆管癌死亡5例,男3例,女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死亡5例,也均为男性;其他死亡26例,男19例,女7例。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接触致癌因子机会较多有关。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和期望寿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经济负担。

3 讨论

3.1 提高男性公民的健康水平 从医院死亡病例性别分布结果可以看出,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在社会上所从事的职业社交活动比较多、生活压力比较大同时又有抽烟和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对男性公民要合理疏导心理,缓解生活压力,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疾病,及时进行治疗[1]。

3.2 加大慢性病的防治力度 本文资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力劳动减少,社会人口老龄化,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活动、宣传防病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要对民众进行定期健康体检,保护高危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2]。

3.3 提高安全意识,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损伤和中毒是病例死亡的第4位死因,进一步统计表明,其中主要是交通事故、自杀和意外伤害[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由伤害造成的死亡也有所增加[4]。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机动车的不断增加,再加上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违章违规行为的增加,使得交通事故频发,其中又以男性为主。要广泛开展交通安全的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驾驶员杜绝酒后驾驶,疲劳驾驶,提交交通工具的安全性能,降低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发病率[5]。

参考文献

[1] 孙晓凯,刘荣海,李峰.盐城市居民主要死因及其疾病负担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1):15-18.

[2] 徐忠琴,张爱红.2010年如东县居民主要死因减寿年数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1,22(6):55-56.

[3] 周金意,武鸣,周明浩,等.江苏省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21(5):70-71.

[4] 袁晓翔.1997-2006年某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7):356-357.

调查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火灾;物证;鉴定

中图分类号:X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火灾调查中的证据应达到真实并能对案情进行证明。但是,火灾调查中得到的证据并不是每一种都真实可靠并能证明火灾发生的事实原委。所以在对证据的利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去伪存真,紧紧抓住能证明火灾事实的证据。这就要求充分把握燃烧原理,利用燃烧原理去分析证据的形成遗留过程、特征及证明作用,准确排除与火灾事实不相关的证据及假象,这样才能确定证据的可靠性,认定火灾事实。

在火灾调查过程中,为查清火灾原因、明确责任,证据的地位不容忽视。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执法水平,重视证据的作用,善于将燃烧原理用于每一场火灾的调查取证及分析中,发现和归纳火场证据的共性和特性,才能不断丰富火场经验,提高发现、搜集各类火灾证据的能力。

一、火灾物证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1.1认识火灾物证鉴定结论的偏差

(1)认为火灾物证鉴定结论是物证鉴定机构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依据科学原理做出的结论意见,其真实性、正确性无可置疑。

(2)认为物证鉴定结论在所有证据中证明力最强.是“证据之主”。

(3)因为火灾当事人、社会舆论比较信服物证鉴定结论,各级领导也对物证鉴定结论十分看重,因而,认定火灾事实可以没有其他证据,火灾物证鉴定结论则不可或缺,没有物证鉴定结论支持就不能定案。

(4)认为火灾物证鉴定结论是对火灾事实的客观记录或描述,等同于物证甚至等同于起火原因。

1.2运用火灾物证鉴定结论中存在的问题

(1)不经审查,直接采纳物证鉴定结论。

(2)不在起火点或起火部位提取物证,得到鉴定结论后,将提取物证的位置当成起火点或者起火部位,用物证鉴定结论证明起火点或起火部位。

(3)不管有无其他证据证明和印证,仅凭物证鉴定结论认定起火原因孤证定案。

(4)使用物证鉴定结论逆向推定火灾事实。例如,物证鉴定结论为电热熔痕,就推定电气线路有电用电器具开关处于开通状态配电盘保护开关处于闭合状态——用电器具通电——引起火灾。

(5)物证鉴定结论与全案众多证据相矛盾,仍以物证鉴定结论为准,否定众多证据证明的火灾事实,并重新假设火灾认定结论,调整调查方向和范围。

(6)不对全部火灾调查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简单地运用物证鉴定结论。鉴定结论是一次短路熔痕的就认定为电气短路火灾,鉴定结论是二次短路熔痕的就排除电气短路火灾;物证鉴定结论有助燃剂成分的就认定为放火嫌疑,反之就排除放火嫌疑等。

二、火灾痕迹物证认定

研究火灾现场痕迹物证的形成机理和产生的环境,是判明起火原因的关键,而火灾现场痕迹物证的发掘和提取是这一关键性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火灾现场本身即是一种痕迹,例如残墙断壁、灰烬瓦砾等等。然而,这种痕迹只能证明一场火灾,却证明不了火灾的性质、燃烧状况和引起火灾的原因。能够证明火灾性质、燃烧状况和火灾原因的乃是在这个大痕迹中的一些为火灾规律所限定的固有痕迹,例如燃烧痕迹、烟熏痕迹、熔融痕迹、炭化痕迹,以及在火灾高温作用下某些不燃或难燃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根据这些痕迹,可以分析判定火灾的起源,蔓延途径和方向,判定燃烧物的种类和燃烧强度,进而成为认定火灾原因的一种依据。

(1)火灾痕迹物证的概念:火灾痕迹物证是指证明火灾发生原因和经过的一切痕迹和物品。它应包括由于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而使火场上原有物品产生的一切变化和变动。痕迹本意应该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由于力的作用留在物体上的一种印痕。痕迹本身属于物证,但是有别于可以独立存在的实体物证。由于痕迹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体上,那么这个带有某种痕迹的物体就应称为物证。其所以称为物证,就是因为在这个物体上面存在具有某种证明作用的痕迹。因此在火场勘查中通常合称为痕迹物证。火灾痕迹物证按其形态可分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有时气态物证被吸附于固体、溶解于液体物质中,有的液态物证浸润在纤维物质、建筑构件或泥土中。

研究火灾痕迹物证,就是要研究每种痕迹,每个物证的形成过程,找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并利用这种特征证明火灾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事实真相。认识了它们形成过程,特征及证明作用,也就基本掌握了临场鉴定的原理和一些鉴定方法。

(2)火灾痕迹与物证的形成:火灾痕迹物证的形成,除了证明起火原因的那部分痕迹物证外,其余都是火灾作用的结果。这种火灾作用有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作用有火烧、辐射、烟熏等;间接作用的有因建筑物构件造成的倒塌、碰砸等。证明起火原因的那部分痕迹物证,有的是人为的,有的是自然形成的。从各种痕迹形成机理看,由于火灾作用形式不同,形成痕迹物证的原物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就不同,在火灾中有的主要是发生化学方面的变化,有的主要发生物理方面的变化,也有的兼而有之。各种痕迹物证的形成和遗留都有其一般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而研究其形成规律,尤其是它的特殊性,是解决火灾现场问题的关键。

(3)痕迹与物证的证明作用:物证是以它的存在情况、形状、质量、特性等来证明火灾事实的。火场的各种痕迹物证,根据不同的形成遗留过程和特征,可直接或间接地证明火灾发生的时间、起火点位置及起火原因、扩大的过程、蔓延路线、火灾危害结果和火灾责任等。某些痕迹物证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证明作用。

就一种痕迹物证来说,它可能有某种证明作用,但是这种证明作用并不是在任何火场都能予以体现的。例如烟熏痕迹在某个火场上能证明起火点,而在另一个火场,则不一定能形成具有那种形状和特征的烟熏痕迹,也就不能证明起火点。另外,一种痕迹可能有几种证明作用。这是对许多火场概括的结果。但在一个火场,通常只能起到一种证明作用,有时甚至没有任何证明作用,而没有证明作用也就不能成为这个火场的物证了。

(4)火灾痕迹物证的提取和分析:火灾现场千差万别,火场勘查中所需要提取的痕迹物证形态、理化性质也各不相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取证方式,这就要求火调人员掌握各种物证的提取方法。提取火灾痕迹物证的方法主要有笔录、照相、绘图和实物提取四种,在实际工作中这几种方法要结合进行。例如,要在现场上提取一个实物证据,要在现场笔录中说明这个物证在现场中所处的具置,包括这个物证与参照物的距离,物证各方面的朝向,物证特征等;并且从物证不同的侧面拍照,固定其在现场的位置,以照片记录它的外观形象;在绘图中也要体现这个物证的位置及与其它物证的相互联系。另外,在笔录中还应注意实物证据的提取时间、提取时气象条件、提取方法及提取人等。

物证提取后要对它们进行分析、检验的鉴定。检验的目的是根据这种物证的本质特征、分析它的形成条件以及与火灾发展的联系,从而确定其对火灾发生的证明程度,比如鉴定短路痕迹是一次短路还是二次短路,这对认定火灾原因非常重要。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