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运营模式 宏观环境 政策分析

一、村镇银行政策推进情况

(一)村镇银行设立初期出台的政策

这段时期是从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明确提出设立以村镇银行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至2008年末。这段时期的政策主要为规章制度性政策,对村镇银行的定为和以后的发展路线和方针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阶段的政策,决定了村镇银行在性质上属于商业银行,而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又使其具有政策性和扶贫性。同时表现出,在村镇银行建设初期,当地地方政府和行业监管部门在资金、办理相关手续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但相关的政策主要偏向于规范性文件,而村镇银行成立以后,相关部门对其关注度下降,没有提供相应的可持续的政策扶持。对于村镇银行,政府在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资金支持等方面都没有具体措施。

其次,村镇银行虽属于一级法人,其具有决策链条短,信贷审批和发放贷款快,经营机制灵活等优势,但其未获准接入银行业征信系统、未获准进入中央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也未获准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进而促使村镇银行对发起银行高度依赖而受其约束,降低民间投资者积极性,吸储难等问题,所以村镇银行从一开始就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自身和政府的努力来解决。

总结来看,这整个阶段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推出村镇银行这一新生事务,至于如何将其发展并落实相关的政策,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下定论。

(二)村镇银行三年发展规划期间政策

村镇银行三年(2009~2011)发展规划阶段,对村镇银行来讲是社会探索和实践村镇银行发展道路的关键三年,是国家相关部门摸索探究以及实践的三年,相关部门在这三年的积累下来的经验,将决定村镇银行三年后的命运。

1、宏观推进政策

首先,我们对于这一阶段的政策推行总体是表示认可的,自2009年7月23日确定了三年规划后,定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有关税收减免、费用补贴、地方财政性存款等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

尤其是《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将三年规划内,向村镇银行征收的营业税降至3%,与农村信用合作社持平,这加速的村镇银行的投资设立速度,充分表现出政策上对村镇银行的扶持。以及《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后,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对村镇银行上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增量超过15% 部分,按2% 给予奖励,像这样的政策支持,不仅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也时刻鼓励着村镇银行立足“三农”。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国家关于税收减免、费用补贴、地方财政性存款等方面较之于村镇银行发展初期是有明显的改进的,也意示着村镇银行第一阶段的快速增长期的到来。

2、政策及其执行上的不足之处

在课题组看来,关于批准设立突破县域的“跨地区”村镇银行的决定,虽然有助于鼓励村镇银行在我国中西部等贫困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带动农村经济,但是也可能受扩张业务驱动,导致部分村镇银行远离乡村和偏离“三农”初衷的问题。事实上,当前就存有以此政策为扩张业务跳板的村镇银行。

其次,经过对政策的关注与对调查报告进行学习,发现关于村镇银行政策的执行力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的很多关于村镇银行的调研结果中提出的关于政策支持措施的建议,有一部分是已经存在了的,这意味着相关扶持政策的执行在地区间存在差异,原因有地方政府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的原因。

比如,机构对财税新政关注度不够,在财税[2010]4号令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执行3%营业税率,国内很多主流媒体和网站都进行了转载和政策解读,获得了较高社会认知度。但部分村镇银行在缴交2010年的营业税时仍然执行5%税率,既没有主动与税务部门联系有关纳税比例的调整事宜,也没有申请退还已缴的营业税款。表现出对新政认识不足,执行力不足。

最后,虽然当前税收减免、费用补贴等支持性的政策有效执行的地方,村镇银行对政府扶持力度也是认可的。但同时也认为,更为关键的是解决村镇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和批准进入银行同业拆借系统、接入征信系统等问题。事实上目前很多村镇银行也表示这些问题若得到解决,向吸储难等问题将得到很大的程度的解决。但由于村镇银行一级法人身份和风险承担问题,致使其成为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三)关于村镇银行的最新政策

当前,随着2011年末的到来,2009年设计的三年计划已步入尾声,这个时候的政策,表现出村镇银行这三年的发展情况,展现政府对村镇银行发展道路的探究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国家对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态度和规划:

1、2011年7月末,银监会调整了村镇银行设立的审批程序,由现行银监会负责指标管理、银监局确定主发起行和地点并具体实施准入,调整为由银监会确定主发起行及设立数量和地点,由银监局具体实施准入。这一调整也间接表明2009年制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年建设规模规划宣告失败。

2、2011年9月6日,银监会就《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向商业银行征求意见。提议建立村镇银行子银行,这一经银监会批准,由境内外商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出资设立的,专司批量化投资、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村镇银行的持有限牌照的商业银行。

对于村镇银行子银行,我们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有三方面:

第一,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门槛,除了对资产规模有要求之外,要求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发起银行要有明确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战略规划,已经探索出可行有效的农村金融商业模式,具有到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内在意愿和具体计划等。

第二,村镇银行子银行需对村镇银行进行绝对控股。

第三,为村镇银行提供重要的后台服务,《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办法》规定,村镇银行子银行可村镇银行设立统一的电子银行渠道,使之集中加入银联网络,进而统一申请并管理银行卡品牌。解决吸存难和汇兑结算难的问题。

对此,我们的观点是:

可以肯定,银监会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索最为适合的组织形式来解决村镇银行作为单点机构,金融网络化、电子化的趋势相背离等问题。

同时,虽然村镇银行三年规划宣告失败,但主要在于设立数量上的未达标。当前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基数不小,而且银监会对村镇银行设立的态度,大有将重数量战略转变为重质量战略。

最后,对于最新出台的关于设立村镇银行子银行的提议,虽然在审批上加强了对其支农战略的严格考察,但对于村镇银行子银行对其设立的村镇银行的绝对控股要求我们并不是很认同,表示对该政策下村镇银行能否独立发挥支农效应保留意见。

二、政策变化分析

纵观2006年以来关于村镇银行政策的推进情况,结合自身的调研结果。我们看到,经过近五年时间的探索与总结,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对于如何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与兼顾支农使命已逐步的有了清晰的认识,也针对相关的规章制度、扶持政策出台了明确的相关规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按照当前国家对村镇银行的关注度,可以看出国家对村镇银行的支持会一如既往地,并且更有效地进行,那么村镇银行的运行条件将逐步得到改善,但重要的仍然是如何改善和最优改善的问题。可见三年的规划,虽然没有在建设规模上达到标准,但是却稳定了村镇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位置。

三、对有关村镇银行政策的分析结论

纵观2006年以来有关村镇银行的政策及其推进情况,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对于如何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与兼顾支农使命已逐步的有了清晰的认识,陆续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扶持政策,这对于村镇银行建设和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近期的国家政策更加注重村镇银行运营质量情况。

但也必须承认村镇银行存在于相对弱势的农村经济环境中,必然面对很多已知和未知的风险。虽然政策上已经有所支持,但解决面不够全、解决的力度不够大。

首先,当前亟待解决是村镇银行与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同业拆借系统、征信系统等存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的问题,从而解决村镇银行吸储难、规模难以扩张等困境。这些问题不是依靠单个银行能解决的,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落实。

其次,各地政府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不同。虽然当前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享有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地政府对于村镇银行的特色化政策优惠和支持,虽然很重要,但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家需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同时鼓励、监督当地政府对村镇银行进行扶持。

同时,我们主张国家在准备对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村镇银行自身、监管部门、政府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时,把握好宏观大局,从村镇银行发展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如何确保村镇银行的良性发展,为服务“三农”、为农村金融改革做出切实的贡献。这样才能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才能充分发挥行政力量在推动农村金融市场蓬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琳,芮莎.对村镇银行发展中“三农”目标缺失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0

[2]李佳勋,李凤菊.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3

[3]刘玲玲,杨思群,姜朋等.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慕丽杰,王兆刚.村镇银行的发展与城乡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破解[J].农业经济,2011;4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范文第2篇

组建村镇银行,对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村镇银行试点范围的逐渐扩展,其所隐含的风险也日益显现。如何最优的利用资源以保证村镇银行健康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村镇银行的内外条件

一是内部条件的优势分析。第一,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要求低。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要小得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目前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第二,决策链条短,经营灵活。对于稍大额度的贷款,村镇银行有自主决定权,有助于农户、中小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第三,政银分开,独立性强。村镇银行是在银监局注册并直接受银监局监管的正规银行业,得到了中央银行的经营许可。它不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融资的工具,而是独立核算的一级金融法人。实行政银分开,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干预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已成功地摆脱了集体经济组织的操控和地方政府的垄断。

二是内部条件的劣势分析。第一,人力资源欠缺。村镇银行刚刚成立,缺乏既懂金融又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第二,支农效应与营利性之间存在矛盾。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包含了国内外的银行资本、国内的产业资本以及民间资金,这些资金所追求的无一不是利润最大化,因此村镇银行也属于商业性银行机构的范畴。而“三农”的金融需求具有资金量小、季节性强、点多面广的分散性、经营成本高和风险的外在性强、不可人为控制等特点。这表明农村金融改革仅仅为“三农”服务的目标不符合金融业本身存在与发展规律。农村金融机构必须首先做到商业上的盈利,可持续发展,才能为“三农”服务。而且令人担忧的是村镇银行被限定于所属县市或乡村的地域范围内,不得发放异地贷款,市场狭小,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这一举措的地域性很强,商业化的道路更适合于较先进的农村。如何保证村镇银行长期留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传统农区、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长期的探索。第三,业务经营风险大。所谓风险,一方面来自于市场系统风险即银行业的一般性放贷风险,这种风险任何一家银行都会面临;另一种风险则是村镇银行的特殊性风险,因为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当地的农户或企业,他们手中的贷款抵押物品很少,再加上贷款零星、分散,放贷成本太高等特点,即使政策允许将利率提高,但面对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其可行度也大打折扣。

三是外部条件的机会。第一,市场需求较大。2006年5月,银监会对全国1946个县(市)、近3万个乡镇和48万个行政村银行业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选取了近10万个农民和2万家农村中小企业做了问卷调查,分析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与竞争充分性情况。

调查显示,农户和农村企业对银行业机构的贷款服务满意度不高,而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借贷的高利率和高门槛。55.15%的农户和44.36%的农村企业认为所需贷款可以得到满足,44.85%和55.64%的企业认为贷款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其中11.47%的农户和13.59%的企业认为很少得到满足。

2005年末,乡镇、村两级地域内的银行业网点在行政村的覆盖率仅为3.28%,平均每50个行政村只有1个网点,且65.4%的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

第二,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2006年12月22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2007年1月29日,银监会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六个文件,支持村镇银行的建立和发展。《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保障金融运行。因此,村镇银行的建立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在对村镇银行自身优势和劣势分析的基础上,要正确定位村镇银行还必须要认识到其发展的阶段性。村镇银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市场定位。

第一阶段即现阶段。我们可以把农民大致上分为三类,一类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基本实现小康水平,从事规模化的经营活动;二类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从事简单的个体经营活动,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有生力量;三类是还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文化水平落后、无一技之长、生产要素欠缺、勉强维持生计的农民。第一阶段村镇银行要扶持的主要对象,是第三类和第二类农民,特别是要扶助第三类农民逐步进入第二类、第一类。村镇银行的根本义务,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村镇银行。相应地位列于支农顺序第一位的应该是第三类农民从事的种植业、养殖业。这部分农民是真正的弱势群体,被现有的商业化的金融机构所遗忘。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与农民之间形成长期的互助合作关系,农村信贷市场的诚信问题得到改善,并使农民的经济状况逐渐得到提高,有利于克服外部环境的不利情况。在这一阶段,村镇银行资金少,人员少,这样的状况要体现村镇银行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困难的。其意义在于探索经营管理模式,传导政策,与广大农民建立鱼水关系。村镇银行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经过与投资方的协商,划定服务范围,多与农民打交道,融通部分村镇资金,基本满足部分村镇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求。这有点象希望工程,但村镇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它履行的是投资方的战略义务,盈亏并不是最主要的管理目标。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范文第3篇

农村是我国经济金融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这一地区设置银行机构,其盈利能力值得怀疑,与近年来工、农、中、建国有银行逐步淡出农村金融服务相反,知名外资银行却深入中国农村设立营业机构,这似乎与汇丰固有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理念大相径庭。作为国内6个村镇银行试点省市之一,今年7月,湖北省银监局遍撒英雄帖,向花旗、汇丰等几家外资银行发函,邀请它们到湖北农村发展金融业。之后,几家银行均表示,有意到湖北设立村镇银行,但“汇丰”最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而且,从材料准备到批复,“汇丰”仅用了一个月时间。

那么,“汇丰-曾都”村镇银行成立的动机是什么?将会面临哪些难题?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闪电”获批的背后

曾都只是湖北2007年列为村镇银行试点10个地区中的一个,应该并不是“汇丰”在湖北的唯一可选择地区。而作为战略眼光十分长远的外资银行,“汇丰”显然也不会仅仅为了追赶“时尚”。那么,“汇丰”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曾都?不外乎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曾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2005年曾都区生产总值为129.9亿元,2006年为146.6亿元,同比增长约13%,其中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57.58亿元,2006年为62.01亿元,同比增长约8%。2006年曾都区完成全口径收入26612万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000元。2006年,曾都区实现出口1亿多美元,比上年增长20.1%,出口总额连续6年居全省县(市、区)之首。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06年12月底完成进口14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8.2%。

其二,曾都区民风淳朴,信用意识较高。信用环境或实际金融需求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通过对当地200多家工业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评为A级以上信用的企业,占比超过70%。另外全区共有25万户农户,农村信用社对其中一半以上的农户进行了评级授信,绝大多数均有较高的信用级别。从当地的金融需求来看,已有的调查资料显示,已调查的农户中,有借款需求的占60%。而且数据表明,农户借款需求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家庭收入越高,借款需求越强烈。有借款需求的农户中,计划将借款用于特色种养和经商的,占据了超过五成的份额,其次是用于建房、买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方面的支出,最后是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支出。曾都区农村税费改革在全省属于先进行列,农民的负担相对较轻,金融生态环境较好。

其三,曾都有着宽松的政策环境。“汇丰”在曾都设立村镇银行,从材料准备到批复,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政府这种工作效率应该足以打消“汇丰”的最后一丝疑虑。当然,政府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近远期规划是汇丰村镇银行得以发展的最大把握。曾都区商务局的2007年工作计划显示,曾都区工商企业和普通老百姓的潜在和现实金融需求比一般农村地区大,而区政府实行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新型农业和工商业企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前景,无形中需要更多的金融供给来满足。作为经济外向型地区,曾都区进出口需求旺盛,这与“汇丰”遍布全球的网点十分切合。

而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曾都现有各类银行业机构网点100多个,银行机构从业人员2000多人;各项存款余额130多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0多亿元;银行业机构种类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及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也有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组织的金融服务。从理论上说,曾都并不缺少银行业的机构数量,但缺少的是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或者说缺少能促使曾都地区银行业相互竞争以加强该地区金融支持力量的催化剂或兴奋剂。与国内其他农村金融形势的发展状况相同,曾都现有的金融机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地区撤出或淡化金融方面的投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当地起主导作用,但力量有限,所以依靠本地金融支持推动曾都经济金融的持续发展,显然力不从心,必须引入更先进的机制、更强大的力量,来推动本地金融业的竞争,带动本地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

三大悬疑待解

一家世界一流的外资银行进入金融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的农村,成立的还是一个完全独立营运的村镇银行,这就注定了是一个令人充满疑问的话题了。概括起来,外界有三大疑问。

首先,“汇丰”会“水土不服”吗?

虽然曾都已经具备了“汇丰”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多方面有利条件,但曾都毕竟是中国经济金融综合实力欠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农村开展金融服务成本和风险相对较大,这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曾都汇丰的生存与发展会面临着什么难题?

一是如何打开盈利空间。村镇银行也是银行,不是福利机构,所以无法获得经济利益的银行是难以持续发展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基本上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产业弱势化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缺少银行业发展必须有的高效益项目支持,必然使银行盈利空间较小。加之农村村民大多居住偏、散,导致银行业务经营成本高,影响村镇银行经济效益。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银行业务,更好的扩展村镇银行的盈利空间,是汇丰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壮大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是外资村镇银行追求赢利的经营目的与中国政府设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存在一定的背离,如何协调村镇银行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如果外资村镇银行单纯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运作,投资人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农业作为高风险低效益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以农村金融为服务重点可能有悖于银行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宗旨,但却是中国政府加强农村金融建设的导向。汇丰村镇银行必须在追求盈利和防范政策风险两方面有所衡量,不断择优选择支持对象,既保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又能使自己防范政策风险,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三是不可轻视的同业竞争压力。前已述及,曾都地区并不缺少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汇丰村镇银行现在还只是星星之火,其生存所面临的同业竞争是显而易见的。虽说是外资银行的后台,但在当地农村老百姓的心目中尚无品牌价值可言。相反,当地同业的中资银行,或许没有先进的管理机制,也或许没有值得夸耀的资金实力,但却有多年修得的乡里乡亲的本土优势。多年的“国本位”意识,使人们更愿意、更放心地把钱存入到农信社、国有银行那里去,这种意识往往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表现得愈发强烈。存款是新建银行的可用资源的基本保证,村镇银行与农信社或本地中资银行相比,至少在品牌信誉、大客户等竞争方面均可能处于明显的弱势,更好的发展客户资源,更多的吸收到存款,是增强其竞争实力的要件之一。

四是农村地区的信贷担保问题。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外资村镇银行由于“人生地不熟”,可用的信贷担保资源就更少了。信贷担保资源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迫使它们不得不输送资金进城,外资村镇银行的有效运作也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否则村镇银行也会产生向城市输送资金的冲动。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汇丰村镇银行需尽力培育能为自己使用的担保力量,另一方面,更多地需要取得当地监管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如设立县乡级的担保机构、理顺动产质押制度等。

“汇丰下乡”,这注定是个令人振奋的话题,但如果“水土不服”,则会陷入“存款陷阱”,即吸收存款十分困难;贷款困难――因为对借款人完全不了解的尴尬境地。汇丰村镇银行要想走更远,必须治好自己的“水土不服”问题。

其次,没有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如何解决通汇渠道问题?

“存款、贷款、转账结算”,这是商业银行最为传统、最为本质的三大业务。解决了“水土不服”问题,可能解决存贷款业务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解决了异地银行间资金汇划问题。我国现阶段异地银行间资金汇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解决:如果是系统内银行间资金代收、代付的业务,可主要通过系统内联行间资金划拨完成;如果是跨系统银行间资金汇划,则主要通过人民银行主持的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两个资金汇划系统进行。村镇银行没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无法开展系统内联行异地资金汇划;也因为是外资村镇银行,从技术上和政策上,暂时还不能直接进入全国大小额资金汇划的支付体系结算。作为银行,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根据客户需要办理异地资金汇划业务是其基本职责,外资村镇银行如何实现资金的异地汇划?没有异地资金汇划或异地通汇资格的银行,一如没有双翼的飞机,机身再新,价值再贵,也难以翱翔蓝天。

再次,村镇银行隐含了什么样的因“村镇”而得的优惠?

村镇银行,作为全新模式的农村金融供给新生力量,从监管方面,从税收方面,从地方政府等方面,能得到什么样的实惠?这也是近期已设立或准备设立的村镇银行十分关注的问题。从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除有些享受了当地政府统一对外的部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如土地优惠、税收方面的3年免两年减)外,对银行经营影响比较大的优惠政策较少或不明确。如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定价、所得税减免等。是否能给或给什么样的实质性的政策优惠以支持村镇银行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是摆在中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面前的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前景光明,道路曲折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中国金融改革中的难点。国有银行因为改制等原因,从农村金融中的不断退出、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加剧城乡差距等问题,都是造成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农村金融能否通过机制改革实现商业可持续,如何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划限,自上而下的改革能否适应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一直是令业界和决策层感到棘手的问题。通过“汇丰”下乡,我们看到,中国对外开放以来,伴随金融领域“狼来了”的竞争浪潮即将从城市席卷到农村。一向瞄准高端客户的外资银行为何会转身进军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凸显了其老牌银行抢占竞争先机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也给出了中国金融业多元竞争的重要信号,它预示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一家两家的数量问题,更不是只有大中城市才需要注意的地方概念问题,而是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波,冲击的是整个中国大地。“汇丰”下乡至少可以提醒中资金融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你准备好了吗?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范文第4篇

目前,中小商业银行要快速扩大市场业务份额,主要有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两种途径。就外延发展而言,有两种方式:一是跨区域设置分支行;二是通过设立村镇银行拓展县域市场。

跨区域设置分支行是银行发展的一般模式,但是要面对很多挑战。一方面,大城市竞争更激烈,许多银行都在争设分行。另一方面,政策审批难度大、要求高,而且政策变数大。除此之外,分行模式将对总行风险控制能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分行本身的任何风险都将直接归于总行。

而通过设立村镇银行抢占全国金融市场,其面临的机会就要好得多:一是国家政策极力鼓励,并出台许多配套措施激励商业银行发起村镇银行。二是政策强制性保护发起银行的唯一大股东地位,可以并表管理。三是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且只需付出较少资金(每个村镇银行占股20%),就可一举多得。

发起村镇银行是商业银行当前探索控股经营模式的重大机遇,也是个别地方性商业银行实施跨区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最好机遇。制订系统的发展战略规划、策略模型,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是实现两大目标的前提与保证。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战略规划

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把发展村镇银行当成跨区域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和新的机遇,对于发展村镇银行应当有个中长期的规划,至少应建立三步战略:

第一,三至五年内完成全国布局,投入5亿元左右的资金规模,设立村镇银行30~50家,进而带动其他社会投资25亿~35亿元。利用大银行在这部分业务的空缺独辟蹊径。

第二,完成布局后,再用三年时间稳健发展,力争每家村镇银行规模总量达到20亿元左右,这一块完全可以做到1000亿元的规模。

第三,到第七年后,可以在全国重组一部分村镇银行,兼并一些经营不好的其他银行发起成立的村镇银行,成立一个集团性的村镇银行,快速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的村镇银行事业再上一个台阶。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重要策略

总部成立村镇银行管理部

从战略研究、机构发展、技术支持、管理、人事等角度对已经设立或拟设立的村镇银行进行综合考量和管理,使下属村镇银行只有一个口径对接总行,这样也利于统一行动和管理。

有目的、有条件的选择发起组建村镇银行的具体县(市)域

在我国,目前村镇银行处于重点支持的阶段,准入指标相对丰富。中小商业银行组织专业队伍选择全国条件相对成熟的区域发起成立商业银行控股的村镇银行,选择条件可以参考以下几条:无城市商业银行且金融总量达到300亿元以上的地区;与发起银行有一定资源关系;合作伙伴的人品、实力和能力均较好;大城市周边的县市优先考虑;优先考虑有运作潜力的县市,如可以带来政治影响力的,或是地方经济情况较好的县市。

简单核算一下,如果拿出5亿元,就可以在全国发起成立30~50家村镇银行,就会诞生出30~50个子银行。几年之后,这些子银行中总会有些发展较好,在某个区域,有的村镇银行3~5年可以做到100亿元以上,少则也可以做到1亿~2亿元的规模。这是上千亿元的大事业,而中小商业银行只需拨出5亿元资金,在建立良性的利益机制的基础上,五年内就能分红收回所投股本金。所以说,这是天赐良机于中小商业银行。

中小商业银行不宜搞分支行模式

在大城市设立分行很好,但将来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随着总盘子的增大,分行越多,资产与资金均统一于总行,对人才、风险控制、管理的要求就很高。但如果把村镇银行搞成分行模式,必将后患无穷,原因有三:

其一,村镇银行主要分布于农村或二三线城市,这些地方工业相对落后,信用环境比较差,分行模式难于管理。

其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正是因其分行体制无法适应农村而逐渐淡出,而中小商业银行的实力比三大行要差,更不适合把村镇银行搞成分行。

其三,分行模式难以调动其他股东的积极性,如果总行派出人员又不占有股份,体制上就存在缺陷,只有靠高管们的道德操守来保证,但派出人员会不自觉地按总行习惯做事,如处理不善,就会加大股东间的矛盾。

也有人说,其他股东根本就不必参与,让发起行运作就行,其他股东只等着分钱就是了。这个观点是不恰当的。中小商业银行到一个新地区,如何占领该地市场是个重要问题。二三线城市的金融市场规模较小,而且市场化程度很低,资源相对于大城市也有限得多。村镇银行可能只有本地化发展才有出路,如果没有本地股东的积极参与,一个几千万元的小盘子,做得不好两年内完全可能血本无归。更为重要的是,银行最关键的不是吸存和放款,而是收款。如没有强有力的手段回收贷款,必然出现有钱不还的情况,如果不把这种责任交给当地股东,村镇银行最终是搞不好的。针对这一问题,比较好的做法是:发起行只相对控股,输出管理模式、技术平台和服务理念,派人掌控财务和信贷,实际经营者务必要有投资,而且一定要本地化经营才有机会。权、责、利明确且统一才不易出事。

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对村镇银行的控股可以选择20%策略

目前,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有相对控股的,也有绝对控股的。从战略而言,在可控的情况下,建议商业银行应更多选择只控股20%~40%,这样能够保证控股银行的利益最大化与可持续。

首先,占股份越多,需要投入资金就越多,分行意识和内设机构的模式就将更重,不利于独立的控股银行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银行不像一般的企业,是一个接受各种监管的公众机构。尽管国家政策强制性保护发起行的唯一大股东地位,有了强制性政策,商业银行就永远都是处于主导地位,其他股东都是配角,均是合作者。但实际上,花20%的钱就能达到目的,并没有必要花51%的资本金。

此外,发起行从银行的专业角度把关即可。一般来说,银行有四大权力,贷款权、人事权、财权、事权,发起银行把住贷款权、财权、人事权,其他具体执行的权力一定要下放给当地人员。20%策略也有利于调动其他股东的积极性,成功与否重在机制,重在合作股东的认同与经营团队对市场资源、行政资源的调动。

通过五年多在村镇银行实践中的参与,笔者认为,健康、有效并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之路,主要有两点:

一是村镇银行务必得有一个好的股东结构,形成好的法人治理。发起行出资20%~40%就永远是一个大股东,国家保护发起行的大股东地位,谁都不绝对控股,任何去经营的人才会有畏惧,才会用心去做,才会形成好的管理团队,才能形成好的风险控制。

二是村镇银行一定要到农村去,适应县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轨金融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办出自己的特色。如涉及农户信贷,方法就是驻村联络官和信用互助组模式,是一种金融的农村直销模式。农村有广阔市场,只要用心去做,又有一支讲效益的银行团队,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就一定会实现。如拓展重点户、专业户和新型企业,则有标准化、特色化的专营业务模式和价值链条的多样化业务配套。如涉及工业化、城镇化,则需要配合控股银行和财政、担保及银行同业开展多层次合作,缓解县域的信贷供求困难。努力就近、就地媒介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避免县域经济继续出现“空心化”。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配套措施

在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村镇银行能够做好、做大。关键要求相应的配套措施,以支持总行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的宏伟目标。

一是人才配套。目前制约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应该从两方面做:一方面是在本土培养对企业绝对忠诚的人才,需要他们对发起行足够忠诚,并要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这些人将来大量地进入各村镇银行充当主管财务和信贷的副行长(也可以任命其为常务副行长),他们是监督和保证者。另一方面是大量地吸纳村镇银行所属地的优秀人才加入发起银行,利用他们快速发展业务,将发起银行文化带入当地,使企业本地化。

二是技术支持。全面给予商业银行技术支持,建立商业银行对控股村镇银行的统一技术平台,这也是控制银行运作的一条生命线。

三是管理支持。在总部设立村镇银行行长培训制度,通过培训提高各级村镇银行行长们的管理水平。

四是打造文化。不断打造发起银行文化,并逐步使村镇银行融入浓厚的发起银行特色。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农业经济

一、引言

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大部分农村金融问题都围绕如何向“三农”提供促进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展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配套发展,而村镇银行作为金融制度的安排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破解了这一系统难题。

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正在筹建96家。目前,已开业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止2011年6月底,黑龙江省已开业14家村镇银行,这14家村镇银行在增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减少借贷壁垒,促使农村融资规范化,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进行介绍,重点选择桦川融兴村镇银行进行研究,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以指导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黑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8年10月10日黑龙江省首家村镇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目前黑龙江省已组建成立了14家村镇银行(如表1),这14家村镇银行为当地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与发展。

表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一览表

三、制约桦川融兴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可认知度底

“三农”发展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三农”问题复杂多变,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解决起来困难重重,由于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而做好宣传是第一步。但是目前国家整体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却不够。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村镇银行的广告很少,政府没有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给予广告支持,广大农民没有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重要性和服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外,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本应该充分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目前经营规模小,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打广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不清晰,村镇银行贯彻支农宗旨难

一是在经营目标方面,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二是在政策目标方面,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引进农村金融领域竞争。但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在目前难以找到切入点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势必以防范风险和自身效益为前提来培植客户,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三)不得发放异地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规模的扩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要求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不允许跨区域经营。 中国农村范围广,各地差异大,跨区域经营的信贷风险难度也将加大,不允许跨区域经营对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一些村镇银行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某些有良好信誉的银行机构创办的村镇银行,应该将标准适度放宽,如此在统一法人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四)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目前,村镇银行名义上开办了存款、贷款、结算三大类业务,但由于加入过程繁琐、成本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对账、账户管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银行卡跨行支付、同城票据交换等系统,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办理业务困难重重。在村镇银行开户的法人客户很少,大多只是个人储蓄客户。除此之外,银联对各大金融机构办理银联卡“一视同仁”,对于村镇银行这样业务量较少,银联卡发放较少的金融机构要与业务量大、银联卡发放量大的各类大型商业银行上交同样的费用,这无疑加大了村镇银行的成本,制约了其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