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安全的本质

生态安全的本质

生态安全的本质

生态安全的本质范文第1篇

为了获得比较好的运行时间,本质安全的设计就用该考虑系统整体的容错和恢复能力,来保证运行时间。安全是相对的,而危险确是绝对的。有害的物质或者状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不安全的状态。安全度和危险度是对安全和危险的定性和定量。人的不安全行为会引起事故的发生也是存在的,无法消除,而物的不安全状态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设计出的设备尽量减少人的行为和物的状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减少人为失误、实现设备故障自检的功能。要求做到,在事故发生时,人员不受伤害,能够撤离到安全的区域,来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这就是本质安全设计的人员安全优先原则。

石油化工装置本质安全设计的程序是石油化工装置的整个安全生命周期。安全周期指的是能够保证装置安全必须进行的相关活动。包括项目的初次设计到项目的投资实施全过程。包括的阶段有可行性研究阶段、整体定义阶段、危险和风险识别阶段、整体的安全要求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是通过实现贯彻安全生产法规、参照技术指标、管理实际设计资料来实现项目的本质安全的总体设置规划布置。初步的设计阶段对装置的整体进行规划,对装置的布局。建筑物的危险程度。有害的因素进行辨识,来实现项目选址和厂区的总体设计规划。对那些影响安全的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进行重点的考虑。在满足工艺流程的前提下,尽量从风向安全运输等角度进行实际的规划。石油化工装置本质设计要面对低压、常温,减小使用高压、高温的工艺,对那些存在爆炸危险的易燃品进行合适的处理。尽可能的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对于那些危险阶段,设计是要尽可能的进行最安全状态的设计,采取必要的设计方法指出危险的施工要求。施工图纸设计阶段就是在特定的工艺流程条件下,实现设备的图纸设计。包括设备的选型、管道的走线、装置的控制方案、设备的控制等。对设备的选取要根据实际的生产能力和安全要求进行选择。对设备的安全状态进行良好的控制,保证设备的使用不会产生任何的危险或者存在安全隐患。选择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设备和本质安全程度优良的设备。对石油化工装置设计进行核查后,根据施工的图纸进行全面的施工,施工要求是本质安全执行的有力阶段。施工时,需要对施工的设备、环境进行全面的统筹,在设备的使用上进行研究,保证设备等安全状态。安装选择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设备,设备的人为操作就会减少,保证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事故的发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本质安全的原则、理念进行深入的使用,保证石油化工装置的本质安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

本质安全设计是石油化工装置达到安全状态的第一保证,是进行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保证。通过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来实现安全设计的各阶段最高任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进行分析研究,对运行过程中的人、机、料、法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保证其不影响本质安全,实现周期长、闭环控制形式的石油化工装置,不断的巩固本质安全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以实现石油化工装置的本质安全设计。

本文作者:孙德胜柏进工作单位:江苏天工大成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生态安全的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质安全型矿井;管理标准;对策

一、本质安全型矿井内涵

本质安全型矿井源于煤矿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即全部电路均为本质安全型,在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物的电路。由此演绎的本质安全型矿井,就是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内部的人、物、系统、制度达到安全和谐统一,使各类事故降到最低限度,最终实现矿井零事故的本质安全。煤矿属于高危险行业,通过管理,把事故降到最低甚至零事故,即本质安全。其主要内容:一是人的本质安全。生产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做到遵章守纪,按章办事,杜绝三违,实现个体到群体的本质安全。二是物(装备、设施、原材料等)的本质安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物始终处在能够安全运行的状态,即设备以良好的状态运转;保护设施齐全,动作灵敏可靠;原材料优质,符合规定和使用要求。三是系统(工作环境)的本质安全。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等主要系统及分支的单元系统,这些系统没有隐患或缺陷,不会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发生事故。四是管理体系的本质安全。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管理零缺陷;安全检查经常化、制度化,实现人机互补,人制互补,避免或降低事故的危险性,减少事故的损失,从本质上实现矿井的安全。

二、本质安全型矿井管理标准与措施

本质安全型矿井管理标准的制定是在识别危险源的基础上,针对管理对象,通过强化管理来控制危险源。管理标准是消除危险源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职工要明白每一道工序应如何操作,从而消除风险,防止事故的发生。本质安全型矿井管理标准是衡量安全管理的准绳,是管理工作应达到的最低要求。有了管理标准,还需要相应的管理措施来规范操作行为,使职工明确其职责权限及范围,并运用奖惩激励机制,督促和保证职工安全操作。本质安全型矿井的管理标准要覆盖生产作业现场的所有危险源。做到明确风险的产生原因,并有相应的管理标准予以规避;职工认真执行管理标准的要求,保障机电设备完好及正常运转,保障环境处于安全状态。要通过安全培训让职工明确手指口述的内容,进而控制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防止事故的发生。

1.制定管理标准。管理标准是针对管理对象的,管理标准一定要做到按标准作业就能够消除危险源的目的。管理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并与国家标准、安全法规和煤矿安全规程相统一,目前没有标准的要考虑增加新的标准。安全管理对象标准:一是人的管理标准,即人的行为标准。是指管理对象在何时、何地以何流程和方式做什么,以及不应该做什么。二是机的管理标准,包括管理对象的完好标准、数量标准、质量标准和正常运转状态。三是管的管理标准,现有的管理标准和具体措施要完备。

2.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煤矿安全管理标准的具体措施,包括规范人员作业行为的措施、保障机器设备完好及正常运转的管理措施、保障环境处于安全状态的管理措施,以及保障管理标准完备性的管理制度。一是人的管理措施,包括监督检查、激励机制、安全培训以及挂警示牌提醒等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二是机的管理措施,为对机电设备进行定期检查、检修、维护以确保管理对象数量充足、性能可靠、运行正常。

三、本质安全型矿井管理标准的制定原则

1.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本质安全管理标准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执行的力度。自下而上的方式保证了管理标准和措施的群众基础,便于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的贯彻落实;自上而下的方式保证了制定的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与措施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的安全规程。

2.全面性原则。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要全面覆盖煤矿的所有管理对象,每一个管理对象,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标准保障其处于安全状态,通过措施的落实达到管理标准的要求。

3.可操作性原则。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才能起到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作用。制定管理标准和措施要做到明确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管理标准和措施不仅要规定在何时、何地应当做什么,还应规定具体的操作流程,使当事人有章可循,并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有较为准确的预期。

4.适用性原则。由于矿井地质条件、装备状况、职工队伍安全技术素质差异较大,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应考虑矿井的差异性,根据矿井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和具体措施。

5.动态性原则。随着开采作业的不断推进,矿井地质条件、现场作业人员素质、机电设备状况等都会发生变化,本质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应随着这些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作业条件。

四、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对策

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是安全管理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又是随着时代和科技进步而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工程。

1.加强职工的煤矿职业化塑造,提高队伍素质。人是安全系统工程的核心,每一项工作、每一道工序最终都要靠人去完成,这就要求每一个人在潜意识里要有高度的安全责任心,行为上按规范去操作。为此,对职工的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严把进矿关。通过严格的文化考核、政审和体检,招聘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职工,要大量引进煤矿中专、技校生,改变煤矿职工队伍文化素质低下的现状。二是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强化职工入矿前的安全培训和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使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充分利用舆论工具,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运用典型的事故案例,分析事故的经过、教训和今后应采取的措施。使职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由他律向自律转变。三是加强安全技术培训。改进培训的方式方法,克服培训上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方式。实行教考分离,培训教学与结业考试由不同的部门实施,坚持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培训,将工资分配与技术素质挂勾,鼓励职工自学技术,提高综合素质。

2.加大物和系统的安全装备投入。加大老设备更新换代、老系统的技术改造,推广应用煤矿信息化自动化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系统、装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适时调整生产布局,推行集约化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机械化和自动化,减少人员投入。借鉴傻瓜相机理念,对生产系统、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技术改造,达到傻瓜都能操作的“预警—制约—闭锁”的链式保护方式。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生产系统中的瓦斯、水害、火灾、冲击地压、通风、压风、提升、运输、排水等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测监控,发现异常自动报警并采取相应的断电、关机等措施,形成“人机互补,人机制约”的安全保护闭环。

3.加强管理体系的本质安全把关。安全管理体系是防止各类事故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础。各级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管理制度,要从落实煤矿领导干部跟班制度入手,完善部门和个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保一级,个人保个人、保班组的安全保障体系。现场安全管理要实现“三个转变”,把住“四关”,即管理方法由粗放型、单一性、机械性向集约型、多变性、灵活性转变;现场的质量标准化和安全等级状况由静态达标向动态达标转变;事故控制由事后的追查分析向事前的隐患排查和消除转变。把住人员关,生产环境中的所有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安全资格证书,特殊工种人员还必须取得相应的技术证书;把住设备、材料的入矿关,凡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设备、材料不得进入生产系统;把住生产系统安全运行许可证的发放关,对提升、运输、供电、通风等主要系统,采掘头面,要害场所,制定详细的安全运行标准,组织安全、技术管理人员验收,合格后验收人员签字,安监部门发放“安全运行许可证”,并挂牌监督;达不到安全运行标准的不得运行或生产,在生产或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安全因素不符合标准时,要随时摘牌,整改合格重新验收;把住工程施工前的设计、审查,施工中的工种质量,施工后的检查验收关,对服务年限较长的工程,实行“工程质量永久负责制”。达到管理体系无漏洞,工作环境无隐患,现场工作无“三违”的目标。

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刘庄煤矿积极开展本质安全型矿井创建活动,安全工作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该矿于2006年投产,是年产800万吨的特大型矿井。生产现场采用国内外先进采掘设备,实行信息化、自动化监测测控。在软件管理上,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会议制度、安全目标管理等十八项管理制度,依据国家安全法规,制定刘庄煤矿实施细则,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使安全管理有章可循。针对职工队伍素质状况,刘庄煤矿不断加强全员安全教育培训,落实隐患整改等措施,使全员自主安全管理的意识显著提升,为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全面开展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活动,促使原煤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安全基础不断巩固。

生态安全的本质范文第3篇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在电力企业发展中,不断经过探索和研究出来的。本质安全的相关鬼案例理论也成了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这种新型安全管理理念,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电力企业安全,对电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电力企业要科学运用这种本质安全管理理论,根据自身企业的安全管理特点,从而构建自身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将这种体系的框架和模式进行分析和改进,最终使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上去。

1、本质安全管理的理论分析

本质安全管理主要是通过相关手段如技术和设计等,对生产设备、生产系统等的一种安全性,这种安全性,即便是在管理人员在操作错误、以及设备出现故障等,也不会造成安全事故的以后总管理。本质安全主要有两种安全功能,其一为失误安全功能,在人为操作失误的情况下,而设备或者是系统能够自动进行阻止这种失误,预防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二,主要是故障的安全功能,这种功能主要是在指在出现一定的故障后,设备管理还可以进行正常工作,或者是能够自动改变这种故障,达到安全状态。所以,从根本上老说,对于本质安全管理系统,是一种从外到内而形成的,这种情况主要是在微观等层面的作用下,达到相互和谐和统一,保证整个系统的内在安全。本质安全管理主要有三个阶段,其一本质安全阶段,这种阶段属于基本安全阶段,在此阶段中,应达到的相应目标是技术和设备上的安全。其二阶段的本质安全阶段,称之为规范安全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进行行为上的安全规范,同时还要达到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其三阶段即为文化上的安全安全阶段,在此阶段中,主要是对安全的理念和生产、管理、信息等系统,使之能够充分融合,达到高度的协调,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

2、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特征分析

电力企业属于高危行业,在实际电力生产过程中,有着诸多的安全问题和隐患,容易给电力安全生产带来很多威胁。加上电力生产的安全系统比较复杂,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的元素以及衔接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中,其劳动条件和作业,有着很大的危险性。其次,电力企业在实际的生产中,在发电、送电和供电的多项工作中,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危险性,要求对电气设备和操作都要有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电网的故障,导致电网出现瘫痪或者其他不良影响。目前,我国电力安全生产的现状不容乐观,电力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一些安全问题没有解决,同时在安全管理中存在一些管理上的漏洞,主要是电网的发展比较快,很多电源投产较多,电网的结构比较复杂,电网的运行难度越来愈大,容易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在进行大规模的电力建设中,很多技术和管理上不能够有效完成安全作业,导致一些安全事故发生,在电力建设中的安全问题是一项重要的问题,此问题在目前的电力安全管理中比较突出。电力生产管理有很多现代化管理方法,例如事故致因分析方法,风险预防控制方法,以及系统安全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在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基本特征如下:在电力安全管理中,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把安全管理主要放在对职工人员的管理和带动上面,同时还要保障电力企业职工的安全,把安全放在首位,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人的作用,使职工参与到安全工作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的特征还具有安全的系统性。这种特征主要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保证对系统中的个汇总危险进行控制和评价的等一系列工作。在进行安全生产的同时,要从整体性考虑,注意到系统的全员性和全方位以及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较高的安全状态。安全生产管理特征在管理方法上还具有较高的科学特征。主要是在安全管理上重视现代化管理,加强动态性安全管理,使得以往比较传统。被动的安全管理模式改变为动态。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

3、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在构建电力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时候,应设定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人身伤亡,防止电网和设备事故发生,同时要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按照这个目的,然后构件系统安全性机制和模型,运用物态系统以及管理系统,实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全方位的协调和管理。对这种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物态系统,是本质安全管理的基本阶段,同时也是研究物质形态的一种本质安全管理。具体涉及到生产设备和有关材料、工具以及设备等物质,同时还包括物态环境中的温度和照明、尘雾等对安全生产、作业有巨大影响。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应用中,应着重考虑的是怎样才能保证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和顺利实施。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应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应用中,要注意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要有大局观意识,促进安全生产的协调发展。还要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可靠性,加强主网、配网和用电网等三级网络的协调和防御,多种措施齐头并进,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同时强化人员管理和培训,加强监督,规范作业和操作,保证电力电网的安全运行。

4、结语

生态安全的本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安全 个人(家庭) 国家 本质

我国经济安全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关于经济安全的研究有很多,基本都给出了一些定义,其中赵英[1999]、王永县[2000]、雷家[2000]、曹鉴燎[2002]、张志波、齐中英[2002]等学者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分析较为透彻和全面。

本文认为,上述研究虽然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定义,但基本上没有提出经济安全的本质,往往都是对于现实经济现象的描述,其中目前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有:对外直接投资(FDI)的引进,外贸依存度,金融领域(以银行业的改革为主,以及部分证券业,很少涉及保险业),能源储备,粮食问题等。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首要课题,也是时代的主题。在这种背景下,当前世界经济领域的联系愈来愈紧密,虽然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部分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但毕竟体现了一种大趋势:国与国之间在经济领域通过贸易、投资两大途径实现了较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一个国家要发展和提高本国国民的福利和生活水平,就必须加深这种与国外的联系。

在这个背景下,一国国内经济发展必须面对一些必然要出现的问题,也就是上面所述的一些重点研究领域。FDI不仅体现在母国资本的趋利性上,还体现了东道国的受益上,中国引进FDI曾经一度成为世界第一,而当时我们却提出了FDI与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美国在2004年又重登榜首,但似乎美国没有为此分心,这其中固然存在中美经济总量方面的差距,但FDI引起的争议起源应当不在于此,应当有着其它方面的原因,这就涉及国家经济安全本质的分析。其中就涉及到外贸依存度的概念,我国1997年前后外贸依存度刚刚超过50%,有人惊呼,之后迅速超过60%,反而出现了更为冷静的分析,即中国的外贸结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故该指标应当改变计算,但无论如何,更多人的意思是目前的80%还是高了,可是按照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超过100%的贸易依存度不是不可能的,而且指日可待,到底这个指标保持多少才适宜这个问题在实际中并没有意义,因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免疫力是不同的,关键是过高的贸易依存度如何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这也涉及到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本质的定义和理解。

至于银行业的开放,能源的大量进口以及粮食的自给等问题就其独立而言并非存在好坏的问题,关键之处在于这些问题在何处与国家经济安全接轨。

总之,一些经济领域的具体数据并不能够说明其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到底是否威胁了国家经济安全,具体如何威胁到了国家经济安全,其要点在于明确国家经济安全的本质。

个人(家庭)经济安全本质分析

经济安全的最初含义是指个人经济安全。美国前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有责任为民众做到两件事:保障经济安全(Economic Security)和人身安全。他还说:“没有经济安全和独立,真正的个人自由是不存在的。”个人的经济安全具体而言,就是包括能够避免失业,并非苛刻的工作环境,一定的可支配收入和时间,以及承受再教育的支出等。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重要单元。1994年“国际家庭年”使全社会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各国政府也开始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家庭的福祉。家庭对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的经济安全是类似的。本文通过举例来简单说明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的本质。

设存在两个人(家庭)甲和乙,与经济安全相关的因素如表1。

从表中分析,在确定所有影响因素Xi之前,很难确定甲和乙谁处于经济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对于甲来说,a值如果很大,未必意味着甲处于破产的边缘,e和n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步降低a值,即便e和n较低,如果甲可以得到更多的借贷b,除了用以归还到期负债a,还可以用于弥补提高技能的成本c,这样同样可以实现s的增加,从而提高甲的还债能力,提高其生活水平;从另一角度来看,更高的e和n并不意味着甲处于经济安全状态,尤其是d和m值很大时,会造成入不敷出的可能,如果b值很小,a值很大,则甲就很难跨过这个难关。总之,以个人(家庭)为例,充分说明了影响个人(家庭)经济安全的因素集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各因素的总集,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某个因素固然可能有较大的影响力,但绝不可过分夸大某个要素单独的影响力,应当全面观察。

下面分别给Xi 赋值,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更加清晰,见表2。

①X1:a=2A,很明显,甲的还债“压力”要远远大于乙,但是这种压力是否是真实的,此处并不能说明问题;

②X2:b=4B,这表明在关键的时候甲可以在不动用自己财产的情况下可以完全负担自己的债务,并且还可以进行借贷,而乙则明显处于劣势,B=A,通过信用方式还债,结果是无法得到进一步的融资,除非自有资金;

③X3,X4:甲具有技能上的优势,但是乙通过付出一定成本C可以获得与甲同样的技能,关键在于乙必须能够负担C的支出,来源则是自有或借债;

④X5,X6:d>D,但是二人(家庭)发生同步增长的概率确是m<M,对于收入较低的乙来说,这是一个很不乐观的情况;

⑤X7,X8:甲的收入水平高于乙,并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

⑥X9:甲的收入水平最低可以保证为e=200,而乙还要受到失业的威胁。

通过表2的假设,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甲的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乙,通过正常收入可以保证正常支出,并借用相应信用额度可以解除当前到期债务,并同时利用相应信用余额进行预期消费,而改善生活质量;对于乙而言,只可以利用目前信用额度归还到期债务,为了提高收入水平必须付出的C=200却无从着落,只能是在一个怪圈中循环,直至破产,如果此时乙的信用额度B可以提高至400,则乙便可以通过技能投资,转变至甲的基本状态,尽快结清债务,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总之,个人(家庭)经济安全是一系列因素综合决定的一个均衡状态,该状态并不会因单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绝对变化,同理,国家经济安全也具有类似的特征。

国家经济安全本质分析

首先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本质进行定义。

笔者曾持有以下的观点: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解偏重于从经济发展效率及其分配的角度,认为一国经济发展不论其各产业如何发展,只要经济整体和局部的发展是有效率的,并且发展的主要收益为该国最大程度的行为主体所共同获得(即追求收益的合法与合理性),则可以称该国经济处于安全状态,并因此具备抵御较大经济风险的能力。上述观点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本质的分析并不是很全面。

国家经济安全在本质上应是一个国家保证经济正常投入、生产、运行和输出的状态,该状态不是一个均衡点,而是一个均衡面,该均衡面的大小取决于该国的经济综合素质,只要影响该状态的所有要素决定的最终经济状态处于该均衡面上,则可以说该国的经济处于安全状态。

此处对于其本质的分析强调了国家经济安全本质上是一种状态,而非一种能力。状态虽然体现了一种静态的分析,但是该状态在均衡面的游动仍体现了一种动态的思维,而能力过分的强调了一种动态的思维,强调了维持安全状态或从危险状态向安全状态的一种动态趋势性,而忽视了具有该能力的静态性,在某一时点虽然具有能力,但如果此时的基本状况很差,客观环境恶劣,很难想象此时是安全的。

国家经济安全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经济运转必须要素的投入保障。该部分相当于个人(家庭)的必要的生活资料,没有这部分的充分投入保障,必然会牵扯到以后的各个方面,但是,如何正确的理解“保障”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保障和不能够保障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不能保障必要投入的供应则必然会使经济的运转受到停滞的威胁,这是一个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否则经济安全状态脱离均衡面是必然的事情;低成本保障和高成本保障之间则是一个量的区别,只要投入和产出之间保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高成本的保障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多付出的部分可以从收益中得到补偿。

非人要素的结合进行的生产。在保障要素的供给之后,就是非人要素在人控制之下的结合再组合的过程,该过程的顺利与否也关系着经济安全状态的落点。通常所说的相关产业均属于该范畴,一国无论是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还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只要能够顺利地进行生产,在这个环节意义上,就可以保障经济安全,而无平常意义上的优劣之分。

作为经济运转核心的人的利益分配,决定着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方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就是当事人所组成的各个利益集团,不同的利益集团对经济安全因素起着不同的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必须合理的在其间进行分配,这也包括国内利益群体和国外利益群体之间的分配,即本国要素的增值利益必须尽可能最大化的为本国所拥有,而非外流。

输出环节,即经济运转的产物得以被有效的利用,不仅仅被国内有效的吸收,而且向国外输出的通道和途径必须通畅,否则国内大量的要素闲置和存货生产会阻碍整个经济的运转。这里强调的正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二者虽然在不同时期会有一定的侧重,但是无论如何,国内市场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大量产品的输出不仅仅是对外过分依赖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影响他国国内就业引起国际争端等问题。

一个国家保障了上述四个环节,以及其间更多细节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则该国便处于国家经济的安全状态。下面用简单的函数形式加以说明。

设NES表示国家经济安全状态,用函数形式表示则有:

其中 Xi(i=1,2,3,…,n)表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αi表示Xi的权数,Σαi=1 。

对于NES而言,其取值应当处于某一合理空间内;各相关因素xi由于性质的不同,所以其合理取值范围也就存在很大差别,同时由于权数之间的差别,故不同因素对于NES的影响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由于其中所涉及因素的多样性,这样也就可以得出一个前提:单一因素的变化对于NES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此,由于个别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NES值出现的恶性变化,并不能说明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了冲击,也不必过分紧张而强调采取相关措施,非最优值并不意味着负值,实际上,由于其它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仍然会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自发的遏制NES的持续恶性变化。但是,大部分的因素,或是权数较大的若干因素同时促进了NES值的恶性变化,这是一个NES值脱离均衡面的信号,必须引起企业和相关部门的注意,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正是如此,多方面因素正促使NES值脱离均衡面,这也正是更多研究出现的根本所在,但是很少有研究分析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合力作用。

纵观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多方原因而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波动,但是可以提到经济安全高度的似乎不多,究其原因,就在于对于经济安全的本质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进而影响到该思想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英主编.超越危机――国家经济安全的检测预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张幼文,周建明.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雷家主编.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王永县主编.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与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曹鉴燎.制度冲突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生态安全的本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施工安全管理

一、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成本是指生产建筑产品过程中发生或实际发生的工、料、费投入,它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材料的节约程度、机械设备的利用情况,以及施工组织劳动组织、管理水平等施工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部情况。所以,工程成本指标能反映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果,是评定企业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能够及早发现施工现场活动的成本超支或有可能超支,以便有机会采取补救措施,尽量消除超支带来的影响或将影响降至最低,对工程项目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工程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过程,是衡量企业生产耗费和供给的尺度,是决定价格的基础;工程成本体现了企业管理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的关键。加强工程成本管理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企业要想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近期求生存、长期谋发展的目标, 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制订管理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不同的工程,分析结果千变万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以人为本,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提高职工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对工程成本进行前馈控制。

3.加强施工生产过程管理,降低消耗,加强质量安全监督,进行事中控制。

4.注重工程竣工后的事后成本控制。5.注意施工工期控制,争取提前完工。

二、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的弱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加强质量管理,控制施工成本。施工成本是指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按动态控制原理对实际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落实好事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方可保证施工成本节约。全面质量管理其原理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质量方针指引下,实行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同时理解质量控制是运用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动态控制,有效进行质量的事前预控,事中控制及事后纠偏控制,从而正确运用PDCA循环系统管理。

靠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取胜。即通过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确定施工方案;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有效地组织材料供应并以较低的价格采购,减少二次搬运和材料消耗;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安排均衡施工,避免大抢大窝和人海战术,力争少用人力和资金,从而有把握地降低工程成本。

三、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

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

1.坚持安全管理原则。

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 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 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 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2.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物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3.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加强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 制定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它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 根据施工生产特点, 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

四、施工安全管理

1.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对各级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和奖惩制度,定期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2.施工管理工作需要常抓不懈。企业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严格现场安全管理。通过各项制度的执行,确保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运行;二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责任追究,提高各级人员责任心;三是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对野蛮生产,违章作业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

3.加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控制和降低事故危害后果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管理核心,为了避免或减少事故和灾害的损失,应该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才能确保事故和灾害发生的紧急关头反应迅速、措施正确。

五、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是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研究比较,把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投资目标的实现,力求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其过程是集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工作。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控制阶段是在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是把设计文件变成具有使用价值的实体的过程,也是实现工程造价有效控制、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原始依据的过程,虽然在这一阶段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很小,但额外增加投资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在项目实施阶段需要对投资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实现该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建设单位就必须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1.加快管理理念的转化,是思想方法的转化。2改革和完善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3. 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管理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