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范文第1篇

如按目前财务界认可的风险理论:用公司风险,即财务风险(负债风险)和经营风险,加以解释这种不确定性,似乎并不严密;用市场风险加以涵盖,则更不妥当。如何确切解释这种不确定性,成为目前财务理论研究的一个盲点。从而,在客观上要求财务风险观念要有所突破,树立一种全新的风险观念。

国家财务论、本金理论、所有者财务论的提出,从理论上为解释这一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论源泉,使权益风险问题得到了逐步澄清。对权益风险的认识,真正起源于国家财务论。国家财务理论认为,“与国有经济多层次性经济体系相适应,国家财务活动也呈现多层次性的特点”,并进一步明确国家财务活动分国有资产产权代表部门、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三个层次。从而,一方面,在理论上为以后所有者财务论等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前两个层次财务经营方式、风险控制等财务问题的深入研究,逐步明确了“两层次的主要财务经营形态是什么”、“该种财务经营有无风险等理论”问题,为初步认识权益风险提供了思想萌芽。本金理论、所有者财务理论的发展完善,则为权益风险概念的提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一、权益风险的概念

我们认为,权益风险可以定义为:产权主体(所有者)进行资本经营等经济活动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对于这一概念需要解释两点:

第一,产生权益风险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指企业资本经营。这里的资本经营概念是相对生产经营而言的,引用的含义“指买卖资产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并且主要强调产权资本运营。此外,产权主体自身其他一些经济活动也会产生权益风险。

第二,产生权益风险的经济活动主体是企业所有者(产权主体)。目前,财务分层理论认为,“资本经营主体应该是所有者,而不是经营者”。我们认为,所有者可依据出资者所有权进行资本经营,经营者可依据企业法人财产权进行资本经营。前者强调自身及子公司产权运作等问题,后者强调法人企业投资公司(孙公司等)的产权运作等问题。这一分权问题也应说是分层理论的应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权益风险是由所有者层次资本经营等经济活动产生的,而非经营者层次产生的。

理论界一般认为,从公司本身来看,风险可分为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也叫筹资风险抛。为明确区别,又可称为负债风险。我们认为,财务风险不应仅仅是负债风险的代名词,其内涵应包括权益风险。

1、权益风险与负债风险。它山’]之间的联系是:无论是权益风险还是负债风险,都是企业理财活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一般可通过产权运营方式多样化、多角化筹资等财务手段加以分散、控制。并且,同作为财务风险,它们通常只是起到放大或缩小企业经营风险的作用,通过经营风险间接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企业价值。其区别在于:权益风险是由于产权主体自身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属于所有者财务层次风险;负债风险是由于法人企业负债经营而产生的,属于经营者财务层次风险。权益风险主要是由产权资本运营(如产权转让)等财务活动引起的;负债风险多是由企业资本运营(如筹资)等财务活动引起的。

2、权益风险与经营风险。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权益风险与经营风险都会带来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这种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价值。此外,它们都属于公司特有风险,这种风险是可以分散的。其区别在于:权益风险主要是由企业产权主体财务活动产生的,可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运营方式多样化等特定的财务手段加以分散;经营风险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是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会具有的,可通过多角化经营等措施加以防范。

总之,公司风险可分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又可分为权益风险和负债风险。在公司理财活动中,不仅负债经营可带来财务风险,权益自身变动也会带来财务风险。

二、权益风险观念的理论基础

(一)本金理论。“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本金理论以本金运动为主线,系统地将国家财务、企业财务、家庭财务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了“大财务”理论框架,明确了本金在国家财务中具体体现为国家财务资金,在企业财务中体现为企业资本(或称企业资金),在家庭财务中体现为个人本金。并进一步指出"财务的基本矛盾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之间的矛盾灼。

结合国家财务理论的启发,可以认识到: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本金在产权主体层次上的运动也形成了一种财务活动,并且这种财务活动也存在本金投人与收益矛盾问题,即存在投入成本与最终收益之间均衡的不确定问题。将这种不确定性理论抽象,可以得到权益风险的雏形。通过对本金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将深化对权益风险产生根源的进一步认识,并为权益风险防范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所有者财务理论。该项理论认为:在现代企业法人结构框架下,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必然要求企业财务的分层管理。“不仅经营者要进行财务管理,出资者也要进行财务管理”。并深入指出,“所有者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其资本的投入与收益活动”。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本金在所有者层次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形成了所有者财务。所有者财务的目标也应是追求本金增值的满意化。所有者财务活动必然存在本金投人与收益的矛盾问题,出资管理、收益管理等财务活动必然使企业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价值。即客观上存在一种财务运营风险,就是权益风险。

应该说明的一点是,许多研究所有者财务理论的学者将企业财务等同于经营者财务,便所有者财务游离于企业财务之外。这一提法略欠妥当。我们认为,所有者财务是本金在企业所有者层次上的财务活动,其运营管理效果同样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由于“两权分离”,公司内部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两个相关利益主体、理财主体。相应地,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也共同构成了企业财务。当然,这并不否认在国家财务体系中,也存在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份层管理问题。如果所有者财务独立于企业财务而存在,那么权益风险就成为企业财务所不可控风险,就不可以成为企业风险的组成部分。

三、权益风险构成分析

在认识财务本质的基础上,可以对权益风险进行适当分类。“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人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据此,权益风险可分为产权主体财务关系变动风险和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两类。下面以上市公司分析为主,迸一步解释这两类风险。

(一)产权主体财务关系变动风险。这是指由产权结构、规模等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财务风险。具体有以下几种风险:

(1)产权结构变动风险。产权结构变动对公司经营活动、市场价值影响是十分敏感的。公司股权集中情况、大股东之间力量对比状况等,对公司能否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活动影响深远。这一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就是产权变动风险。

(2)产权主体规模变动风险。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内上市公司股东规模将呈扩大趋势。这便产生了“控制权转移”、“有效控制”等问题。如何在尽少投入资本的前提下取得控制权,并有效防范、化解由规模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便是研究产权主体规模变动风险问题。

(3)产权主体代表变动风险。不可能全部股东都直接参与公司管理。董事会等权力机构作为产权主体代表;掌握着公司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经营、财务决策权。其自身整体素质、管理能力,对公司正常运营、健康发展关系重大。产权主体代表的变动,意味着公司具有了经营方向等重大方面变动的可能性,带有一定的风险,即产权主体代表变动风险。

(二)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这主要是指产权主体资本经营活动,尤其是指产权资本运营活动。从这一角度,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主要是指产权运营风险。

从财务活动过程看,产权运营风险可分为:经营前评估风险、经营中控制风险、经营后整合风险。具体地说,产权经营风险来源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的产权转让方式,是股权置换还是资产置换,是有偿转让还是无偿划拨;第二,确定的产权转让方向,是向法人股东转让还是向国有股东转让,是面向社会经济集团还是面向全体投资者;第三,成交的产权转让数量,是全部股权转让还是部分转让,是全部资产出让还是部分出让。这几方面的选择直接产生了产权运营风险。

四、权益风险观念提出的意义

(一)对财务理论发展的意义

1、深化国家财务理论的研究。通过对权益风险的逐步认识,将促进对国有资产产权代表部门、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两层次财务经营方式的创新研究及财务运营风险的有效控制研究。

2、充实了本金理论内容。本金在所有者层次的投人与收益活动,也是一种财务活动。这种财务活动也主循本金投入与收益矛盾规模。权益风险是其本金运动在的矛盾性的一种外在表现。

3、初步定位了所有者财务。在“大财务”理论框架下,除家庭财务外,国家财务、企业财务都具有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两个层次。所有者财务对应的风险主要是权益风险,经营者财务对应的风险主要是负债风险。

4、为资本经营纳入财务框架提供了纽带。可以近似认为:资本经营活动主要面临的风险是权益风险;而权益风险是所有者财务层次的主要风险;因而,从理论上资本经营可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的主要方式。

(二)对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构建的实践意义

权益风险观念的确立,可以深化对国有资产管理仍制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重大问题的认识。这对于构建全新、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大有裨益。

首先,对产权主体结构、规模变动风险深人认识,可以有效指导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管理体制的建立。针对风险的防范,可采用中介公司交叉持股经营等运营方式。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金融风险相关概念影响风险管理一般程序衍生金融工具

市场的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企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也日益加深。企业如何在经济大潮中,看准时机,并妥善处理好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成败。企业自然需要明确金融风险相关概念,包括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及其联系;同时了解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只有看清形势,才能抓住痛点,一击而中。

一、企业金融风险相关概念

(一)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而置身于全球化市场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承担风险是无可避免的。金融风险是企业在长期运营中所遇风险的一种,其具体含义是指,限定在企业中所发生的金融风险,是利率、证券价格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的非预期变动。企业金融风险事件涉及到三种,即经济、政治、社会事件,它们分别指的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具体事件发生之前企业无法提前预知的金融变化。严格说来在这三类风险事件中,只有经济风险才能说得上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二)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及其联系

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环境诱因会导致产生性质不同的风险类。以《企业风险管理》所明确划分的类型来看,可以把企业金融风险分成七种,其一,市场风险,这是指由于交易对象违约,不顾法律义务产生的风险;其二,流动性风险,即在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资金紧缺情况,导致无法正常支付的风险;其三,结算风险,它是指一种因交易的商品或付款未按时收到导致的风险;此外,还有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违规风险、运行风险三种。至于各种不同的企业金融风险之间存在何种具体联系,则需要一分为二,加以论述。首先,各种风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相互独立存在的。然而,在经济发展加快的作用下,各种风险逐步被动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发生一种风险衍生发展成其他另外风险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企业的声誉会受到所有其他风险的影响,而所有的风险都会受到运行错误的影响。

二、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影响

(一)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说到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首先需要谈到企业的汇率风险,它指的是公司的盈利和市场价值可能面临因汇率变动而引发波动的风险。具体而言,又可以细分为交易风险、转换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第二点,是利率风险,其含义指的是借贷双方在遇到利率升降变动剧烈的情况时,可能随之变动的风险。

(二)金融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社会的快速进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政治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已经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注意。越来越广泛的经营范围,给企业带来许多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增加了发生金融风险事件的机会,给置身于其中的各个现代企业造成了极其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经营决策的难度。

三、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一)金融风险识别

企业置身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遇到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最能减少风险带来损失的措施就是加强风险识别。只有科学地辨别出了所受风险属于哪种具体形态,才可以对症下药,解决风险困难。

(二)金融风险衡量

经过前文所述的风险识别,便是据此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应该在决策前期,就对风险加以分析,判定随之而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状态,并对比各类风险孰轻孰重,把握住最可能给企业带来最大损失的风险类型,把握时机,优先控制解决。

(三)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要求首先了解风险的数量和程度。企业遇到的风险越较,且其波及的企业经营领域越广,就越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分析企业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条件。从分析企业内部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等方面入手,如果内部能力欠佳,可实行风险委托管理。第三点,考虑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判断金融衍生市场是否发达等。第四点,则是测算风险管理的成本,必须保证风险管理的成本低于所获得的利益。

四、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风险因素

企业在处理其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如果对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恰当运用,无疑可以帮助解决金融风险管理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衍生金融工具的五个性质,即杠杆性、融资性、高风险性、虚拟性、表外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只有严格遵守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规则和交易制度,避免一切的不适当运用,企业就能够克服由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引发的甚至是所有的各类金融风险,企业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可以使企业对套期保值能够顺利进行。五、结语综上所述,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遇到金融风险是兵家常事,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则是成败关键。因此,企业不可小瞧了金融风险,而是应该了解企业金融风险的具体概念和进行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包括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金融风险管理,同时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在把握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以及风险因素基础上,明确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居锐.金融危机下中国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国商贸.2011-05.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范文第3篇

Abstract: According to risk theory,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potential risk in sports industry, puts forward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chanism in sports industry business, aiming at putting forward construc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future.

关键词: 体育产业;风险;管理;控制

Key words: sports industry;risk;management;control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14-02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对于体育产业的需求逐年增加。体育产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它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全民素质,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开展时间短,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建全,体育产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如何及早地预测到风险因素的存在,避免或减小风险事件的发生,培育发展好体育产业,促进中国体育事业长足发展,日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1风险的概念与类型

1.1 概念与特征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条件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也就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广义的风险定义认为不确定性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狭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是导致损失的大小。具体地说,是指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必然性、变动性、不确定性等。企业经营风险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和经营失误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可能性。现代企业会面临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等。体育经营过程中同样存在风险。我国体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走向市场化,但是风险管理与控制意识和相关的研究并不完善,这对于属于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是非常不利的。

风险事件和发生是偶发的,随机的,不确定的,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也是非故意的,不可确定的。因此,风险具有客观性的特征,它不随人们的意愿转移,所以要想完全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是不可能的;风险事件具有突发性,它看似随机,偶发,但是它是在一定的风险因素的累积下而形成的。所以,建立起风险的预警防范机制可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然而风险事件具有多变性,风险受影响因素众多,在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上具有多种变化特征;风险事件具有无形性,风险是非物质化的,看不见,摸不着,这给风险的识别、管理、控制增加了难度。

1.2 体育产业经管中的风险类型①自然环境风险。是指在体育经营过程中遭遇突发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损失。如地震、暴雨、暴雪、台风、冰雹、火山爆发、泥石流等不可抗逆的自然天气所带来的损失。②设施风险。是指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体育运动的场馆、房屋、器材、设施等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由此而带来的风险损失。③人员风险。体育产业经营的服务对象中存在一些由于人员身体原因,所带来的的风险因素。如心脑血管疾病、及一些不适合一些运动项目的疾病。还包括由于教练员、裁判、工作人员或观众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一些风险事件。④项目风险。是指一些运动项目本身就具备着一定的高风险。如攀岩、滑雪、跳伞、滑翔、探险、赛车等。这些运动项目都存在较高的风险,部分项目不是适合所有的人。⑤投资风险。是指集金融、管理于一体到体育市场,以资金增值为目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而存在的风险事件。

2我国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的形成因素

2.1 产权不明晰产权不明晰主要是指围绕着体育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不明晰,体育资产的收益在分配上不明晰。收益权与其它权益之间不统一,不明确,从而导致的对经济主体的激励,约束和规范力度不强,而产生的系列的风险因素。

2.2 市场发育不成熟我国体育产业从2000年大规模发展以来,时间非常有限。体育俱乐部、体育博采、体育康复、体育器材、服装等体育经济业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风险意识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体育产业相关的法规、制度、政策还不完善,这些都使体育产业经营的风险因素加大。

2.3 经营机制不完善体育产业化后的经营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但同时又要照顾到社会效益。这样才能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们的体育产业体大都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靠”、“要”的思想,使的经营不善。而另一些经营者却都是急功近利,过渡地追求经济效益使得体育产业服务质量、经营规模、产品开发、产品科技含量及创新能力差,缺乏树立品牌和持续发展意识,这些都加剧了体育产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2.4 资金风险体育产业的经济体财务管理水平薄弱,市场化运作能力低下,大多的经营体不善于进行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经营。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俱乐部的收入非常广泛包括门票、媒体转播、广告、赞助、纪念品、专利商品的开发销售等。而在我国却只有较少门票收入。同时也缺乏体育产业的风险资金投入,使得体育产业发展缺乏长久的资金支持。

3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

3.1 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识别是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方法,增强全员风险意识,从源头上对风险事件进行辨别和判定的预警机制。这套预警机制不但能从当下环境中识别风险的威胁,还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概率。从源头上对风险因素可能发生的概率,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损失、范围及回避方案进行评估。

3.2 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是指在已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并运用数学概率和风险评估理论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的概率、范围、程度及风险的回避、减小、转移等方案进行评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3.3 风险控制机制对于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有多种方法,根据潜在风险的概率、范围、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

回避法:在风险事件没有发生以前,利用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事件可能发生的人员、部位、时间进行细致的检查,尽量避免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在判定出风险发生的程度、范围、损失,且已经超出了所能承担的范围,就应当中止此项活动,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转移法:是指已经意识到风险事件的存在,但没有办法避免,为了使风险损失分散而采用的方法。如对人员、设施、器材购买保险,还有在风险事件发生前与相关人员签署合同,协议等。

减小法:在任何时间,任何人都应当建立起风险意识,采取尽可能的措施减小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果风险事件已经发生则要尽可能地减小风险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尽快采取挽救措施,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小风险事件发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时间短,各方面的经验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们要树立风险意识,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起一系列的风险识别机制、风险评估机制、风险应对机制,通过完善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保证我国体育产业顺利发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超慧.论体育经营风险与风险管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2).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 项目运作模式 融资

项目运作模式的概念与核心问题

(一)项目运作模式概念

项目运作模式并没有一个学术上的统一概念,从字面来理解,即指一个项目运作的方式方法。概念或定义的缺乏,会使得研究问题显得模糊或者缺乏逻辑。因此对项目运作模式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研究的问题出发点和思路。在定义项目运作模式之前,可以首先参考一下项目与模式的定义。项目(project)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时间、限定资源),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模式(Pattern)是指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结合对项目与模式概念两者的认识,本文认为项目运作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它解决的是企业或政府单位如何利用内外部资源条件选择项目实施操作方案的问题,涉及并贯穿项目投资、融资、建设与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

(二)项目运作模式三个核心问题

项目投资模式。即项目投资主体的选择问题,是全资、控股合资、参股合作,还是全部吸收外部资金来进行项目建设。如“新国36条”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建设公路、水运、港口码头、民用机场、通用航空设施等项目;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或参股形式参与水电站、火电站建设,参股建设核电站。

项目融资模式。项目建设资金通过何种渠道获取,如银行信贷、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还是让渡经营权利用建设方融资。城建项目融资模式选择依赖于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状况与政府财政相关制度。我国城建项目的融资渠道目前普遍依赖于银行间接融资渠道,对资本市场的利用程度还受限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与法律法规对政府融资行为的管控,直接融资规模相对较小。

项目经营模式。在项目建成后,是项目所有者负责经营,还是进行租赁、承包或特许经营权转让。如“新国36条”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具备条件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向民间资本转让产权或经营权。当前,城市建设项目中BOT、TOT等经营权转让模式已经得到一定的运用,但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推广。其中的原因既有政府经营思路的问题,也有项目自身投资回报周期长、收益低的问题。

项目运作模式的过程操作与决策选择机制

(一)项目运作模式的过程操作

对项目运作模式上述三个核心问题的回答,实际上也就构成了项目运作模式的整个过程操作。笔者把上述三个问题的解决归纳成图1中的流程路径与决策机制。在项目运作模式的选择过程中,本文特别强调四个决策机制:企业战略目标导向机制、经营风险的转嫁机制、最优融资路径的选择决策机制、成本收益关联评估机制。事实上,这四个决策机制决定了项目运作模式的最优操作路径。

(二)项目运作模式的决策选择机制

1.企业战略目标导向机制。企业战略目标导向直接决定了企业项目是采取全资、控股合资、参股合资还是全部吸引外资建设。企业战略目标导向包括以下影响因素:企业的发展目标、主营业务、市场竞争策略及资源要素(资金与管理)。对于企业的主营业务或对企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影响的项目,企业应该采取全资或控股合资的项目建设模式。至于是全资还是控股合资运作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及资金与管理方面的约束。控股合作的选择注重合作方资金、市场与管理方面的优势。反之,不是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核心项目,可以采取参股合作或是全部引资建设的方式。

2.企业经营风险转嫁机制。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嫁机制就是投资项目建成后,经营模式的确定过程。企业的业务经营经验与学习能力影响了这一选择。当企业进入的是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并在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项目应当采取自营的模式进行。若企业缺乏建成项目的经验,如何选择经营模式是投资主体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若是企业注重投资的迅速回收,可以采取租赁,对外承包,特许经营权转让等经营方式来获取收益;若是企业有较高的学习能力,注重项目业务经营经验的积累,尤其当项目是企业迟早要进入的核心业务时,就应该自己掌握项目的经营权。

3.最优融资路径的选择决策机制。项目融资模式是指企业选择哪条最优的融资路径。这往往受投资主体资金实力、融资成本、时间偏好等因素制约。一般来说,企业投资主体以自有资金为保证,采取传统的银行信贷融资模式。收益比较确定的项目也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要积极引入风险投资资金。如果企业在短期内面临资金制约(时间偏好),可以采取建设方融资的模式,如BT。

4.成本收益关联评估机制。投资回报率是比较项目间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不同融资渠道与经营方式的组合产生不同的投资回报。企业在利润最大化决策下,对成本收益的关联评估是企业决定是否投资运营项目的首要决定因素。企业应选择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项目及其运作模式。

表1建立了项目运作模式与四个决策机制中影响因素与适用条件之间的联系。

城市建设项目运作模式的选择

(一)城市建设项目的属性与分类

城市建设项目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用事业建设以及城市人居与生态环境改造与建设。这些项目具有投资量大、社会公益性强、无经济回报或经济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在实践中往往根据是否有经济回报将城建类项目分为以下三个类别:一是公益性项目,是指那些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的项目,包括政府部门发起实施的农业、环保、水利、教育、交通等项目。二是经营性项目,是指那些追求经济收入以盈利为目的的项目,比如政府投资运作的主题公园与旅游产品等私人品项目。三是准经营性项目,是指介入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之间的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项目,比如风景区的保护与开发、旧城改造与新社区的规划与建设。

(二)城市建设项目选择的基本原则

1.模式的选择要以区分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界限为出发点。这条原则是企业战略目标决策机制在城建项目中的应用。城建项目的运作主体是政府或者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在大多数领域,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当存在公共产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与信息不对称时,会存在市场失灵,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此时需要政府介入,通过调控市场或者直接从事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来解决市场失灵。从这层意义上说,对经营性项目,政府完全可以依靠市场进行提供,这也与当前政府提出的退出竞争性领域政策一致。政府应当将有限的资金与资源用于公益性项目与准经营性项目,而经营性项目则通过民间资本独资或者政府参股等方式进行运作。

2.模式的选择要考虑项目的自身性质与模式的适用条件。这条原则与项目运作模式中经营风险的转嫁机制有关。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对于能够出让的商业用地,投资方能够取得土地使用权,这部分商业项目可以采取简单的合资运作模式。政府可以参股或者不参股,比如城市生态环境改造建设过程中配套的资金平衡用地。而有些项目的土地并不具备商业出让的条件,比如公共体育馆、污水处理厂等公用设施建设,受规划限制的风景区开发与建设。由于土地不能出让,土地失去了产权价值与再融资职能,若不能保证项目经营的持续性,会降低项目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对这类项目,政府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权转让(如BOT)的方式进行运作,将项目的经营权转让给投资方,同时要保证投资方一定投资回报率。

3.模式的选择要匹配项目的投资收益与经营风险。这条原则是成本收益关联评估机制的体现。一定的收益总是伴随一定的风险。企业总是选择在一个平衡点让收益与风险相匹配。城建项目若想引进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必须能够给予民间资本无风险收益率之外的风险补偿。城市建设项目由于公益性因素居多,往往投资不能完全收回,这就要求政府在招商引资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比如经营补贴或者政府投资补贴。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营为例,由于当前公共产品定价过低,单靠产品收费不能收回投资建设成本,政府可以采取TOT的方式运作,在将经营权转让时,转让费可以低于建设成本,建设成本与转让费的差额亦即作为政府的补偿投入。

4.模式的选择要考虑项目建设面临的资金约束与财务风险。 这条原则是最优融资路径的选择决策机制的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必须考虑流动性约束与资金链断裂的潜在风险,城建类的项目运作也是这样。合理安排融资与投资,使融资与投资相匹配,降低项目运作的资金财务风险,是支持项目顺利建设完工的必要条件。当前,城市建设融资平台面临巨大的资金约束,在有些项目已经开工或者即将开工的刚性要求条件下,采取BT融资建设模式,可以解决企业短期面临的流动性约束。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归纳了城建项目运作模式的选择方案,如表2所示。

综上所述,当前及未来很长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不断推进,城市建设投资面临巨大资金缺口压力,创新城建项目运作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经营方式市场化,是破解城建项目资金短缺的重要思路,是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从十六大到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R].20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R].2012

3.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09[M].科学出版社,2009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范文第5篇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芃、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