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

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

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控制

在企业的发展中,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同时存在,而且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即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协同性。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含义与关系

1.经营风险的含义

企业经营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的利润变动,特别是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的利润变动的风险。而所谓的经营杠杆系数是指企业税前利润变动率和销售额变动率之间的比值。经营风险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产品售价、成本、成本固定比重以及市场需求等。在企业的发展中,经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含义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或者难以控制的因素而导致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具体因素主要有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以及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等,这些因素使企业在运营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财务风险。

3.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所承担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主要系统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二者之间具有协同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债务集资的方式来扩大企业的资本,不过债务资本的增加会导致企业整体的经营风险增加,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存在着相关关系,二者这种关系直接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产生影响,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具有协同性,也就是说企业财务风险的提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如果企业如果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和高风险并存时,可以适当地通过增加财务风险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产生影响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因素

1.企业经营管理方面

在企业经营中,导致企业产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企业内部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制度、人员管理情况、销售政策等。制度是一个企业运作的根本,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企业内控制度有漏洞或者不妥之处,那么企业经营中肯定就不能避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可以说内控制度是企业产生风险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员管理涉及了较为广泛的内容,其中人员流失对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一些企业由于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人才都纷纷选择跳槽,这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如果较多产品生产加工工人同时离职,那么企业生产就会陷入瘫痪状态,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损失可是巨大的,因此人员管理不容忽视;销售政策也涉及了很多内容,销售政策会直接影响产品的销量,而且还会影响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好的销售政策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企业产品的销售额,相反不好的销售政策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库存量逐渐上升。

2.企业财务资金管理

在企业经营中,企业财务资金管理问题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继而引发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流动资金管理、回款管理和其它资金项目管理。而导致财务资金管理问题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会计流程、会计人员素质等。资金管理、回款管理问题都是企业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强化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1.经营风险的防控措施

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较多,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首先,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与企业自身发展和控制适合的管理体系构建,包括企业组织机构构建,部门和岗位的设立,工作流程的设置等方面,同时要涵盖质量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营销管理体系等多个分管理体系;其次,逐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大多数公司发展的失败主要源于战略方向管理和监督方面的失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企业发展中战略决策方式必须依靠董事会集体的民主决策;其次企业在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机制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以便于企业可以这些信息及时了解高端人才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等,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措施。

2.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因为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所以要想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就需要尽可能完善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各个环节。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优化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中,要注重每一个可能出现财务问题的环节,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有效地规划和科学地运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将各种有效资源结合起来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还要不断地优化各种业务,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精细化。第二,企业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构建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可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财务管理业务变得更加轻松有效;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第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由于一些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导致和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大等问题。所以要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就要从提升企业领导的意识开始。

四、结语

总之,企业发展中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而且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将这两个风险降到最低,企业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不断地完善企业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逐渐地消除导致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范文第2篇

【关健词】施工企业;经营风险;主要表现;管理措施

引言

2007年以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世界经济发展骤然放缓,现有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面临严重质疑。在这种宏观环境下,如何才能更快、更准地识别关键风险,进而规避或消减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使企业继续生存发展,成为各国企业愈加关注的问题。正是因为符合了企业的这种需要,风险管理才成为近来企业关注、各界聚焦的热点。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业务分布地域广、技术难度高、涉及到的合约和法律问题较多,并且单件产品规模大、周期长而复杂。由此可见,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一项充满着各种风险的事业。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对风险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应该坚持风险管理的理念,并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运作的方方面面,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控制管理经营风险对于施工企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开放,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也随之上升。如何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宽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企业首要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施工企业的工程任务遍布大江南北,企业具介点多面广,集中度弱、周期性长、投资多、规模大、产品流动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加之市场的不断发展,行业的激烈竞争,都给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具体到风险管理活动,体现为合同签订风险、热资风险,工程分包风睑、安全风险、税务风险管理等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施工企业的前期风险

1.1.1 合同签订风险

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开放,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市场上僧多粥少,投标竞争激烈。某些企业为了中标,不考虑自身财务实力,竟相压低标价。对合同的内容与形式是否合法、当事人意思表述是否真实、合同主体是否合格等问题考虑不周,只是列入《建筑法》,《招标投标法》中的某些原则性的规定。签订的合同显失公平,存在一定的缺陷,责权利划分不均衡。施工承包商在十分苛刻的情况下,被动地承受着工期、质量等多方面的压力,还要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如过低价中标导致项目亏损风险,不良业主恶意走漏低价标底,而承包人盲目跟进所带来的亏损风险,报价过高而失去市场的风险等等。

1.1.2 项目经理风险

项目经理是受托全面负责工程项目实施的管理者,其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对工程项目的实施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项目经理任用的好坏,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效率、安全、质量以及成本的高低。如果企业缺乏优秀的、有能力、有专业素养的项目经理,必定会给项目带来亏损的风险。

1.1.3 其他风险

投标前对工地的了解情况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就会存在障碍;或者图纸供应、设计变更不及时等等,都会加重施工企业的负担,影响施工企业利益。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也会造成施工企业的后期损失。

1.2 施工企业施工过程风险

1.2.1 工程分包风险

最近几年,违法分包工程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受到了经济惩罚,降低了资质等级等等。这就给企业的效益与声誉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严重阻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比如,没有取得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没有资质的借用有资质的企业名义进行施工的,这些给施工企业带果了较大的风险,也难以对总包合同安全、质量以及工期进行保障。

1.2.2 合同管理风险

工程项目合同金额大,持续时间长,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之中,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干扰事件,变更签证频繁。所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之中,负责合同的项目经理部通常只重视确保工期与质量,强调工作实物量,却忽视合同条款的学习与研究、证据意识差、不重视资料管理工作。企业不存在专业的资料管理人员,通常不能用证据证明自己是按照合同规定而行事的。

1.2.3 项目施工管理风险

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工程规模大,管理上难免由于顾此失彼而产生风险。比方说技术风险,施工企业的技术风险是贯彻在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中的。如果出现技术方案错误等现象,必然加大技术成本,给企业带来损失。投资单位对建设工期的要求通常很紧迫,再加上可能出现的意外,造成施工企业工期压力大.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

1.2.4 材料价格变动风险

材料价格时常变动,也会给施工企业造成较大的经营风险。据统计资料显示,材料费用通常要占到工程造价的70%左右。就是说,材料价格的变动严重影响着施工企业的利润。但是,材料价格并不是施工企业本身可以控制的。尤其是像钢筋、水泥等主要材料,其价格的变动情况有时会远远超出预料。若合同签订过程中充分没有考虑材料价格变动的风险,很有可能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致命的危害。

1.2.5 施工安全和质量风险

安全和质量问题是施工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这类事故一旦发生,不但会给企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会对伤者与其家人造成灾难与不幸。施工企业轻则罚款,重则降级甚至吊销资质,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而此产生的信誉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1.3 施工企业后期风险

拖欠工程款问题是建筑业的老大难问题。此问题如何得到有效解决,对施工企业至关重要。根据建筑行业目前的情况,有的单位在进行招投标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对自己有利但对施工单位不利的要求。再加上建筑市场长期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态,竞争十分激烈。建筑企业存心拖延工程结算日期的现象也有发生,导致施工单位错过了最佳催收工程欠款的日期,不少建筑单位余账未清,新的拖欠款又会出现。

2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措施

2.1 前期的风险管理

2.1.1 完善项目承接前期的决策、论证、调查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项目承接前期的决策、论证、调查体系,保障合理承接工程任务。企业取得招标文件以后,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全面考虑风险成本,评估合同所存在的风险性。避免合同中出现不公平条款,让合同的隐患消失在前期的评审阶段。

2.1.2 设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

要设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确定是否投标或者投标的标价。要对企业的实力进行综合考虑,确定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投标的实际过程当中,主要考虑的评估要素包括企业财务状况、机城设备能力、索赔能力、偿债能力、施工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并且把市场价格波动因素一并列入合同条款当中。

2.1.3 必须审慎选用项目经理,以降低更换成本

在工程项目当中,项目经理担任着全权负责的管理者角色。其承担着企业的种种受托,应该拥有专业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对高级管理层要有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真正做到好要奖、错要罚,不能让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要对项目经理职责范围内的重大决策行为进行监督。此外,还要设立离任审计制度。

2.2 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2.2.1 合理运用分包第略

施工企业在实际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合理的专业分包,寻求信誉好、实力强的合作伙伴。利用好、管理好这些专业分包企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合理规避风险。要对分包商承包的工程实行严格的管理,促进其认真、积极地履行分包合同。

2.2.2 完善合同管理,实行专人专责管理

施工企业应该设立专职管理合同的机构与部门,完善合同管理岗位,实行专人专责管埋。有关合同文本最好套用国家工商局与建设部举荐的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2.2.3 加强对合同条款的学习与研究

项目经理人要提高证据意识,完善合同管理的相关制度,健全管理体系,重视对项目合同的管理。同时,要重视人事管理工作,将项目成员纳入到人事管理系统中。职能部门要对项目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视察工作,做好过程控制。

2.2.4 努力加强项目管理,积极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感

要向市场以及工程工期进度、安全、质量要效益,实施管理目标责任制。保障工程质量、工期等各项指标真正落实到人,与企业激励机制和效益进行挂钩,充分调动项目成员的积极性。强化对工程节点结算与竣工决算的管理,尽可能地减少资金大幅度的流量波动。

2.2.5 加强合同管理

施工企业接收工程项目以后,应该和材料供给商及时签订供给合同,以避免因为材料的涨价造成施工企业的损失。施工企业还可以经由银行或者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担保,或者向保险人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当风险发生时,可向保险人索取一定赔偿,从而将未知的风险部分转移给第三方。

2.2.6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减少制度风险

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以减少制度风险。好的制度是所有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企业不制订,不执行有关制度,管理上出现漏洞,必然会使企业面临危机。项目部应该严格执行有关制度,以保障企业各项日常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此外,施工企业可以和当地税务局进行协商,以税法为依据,与其进行交涉和沟通,从而实现合理筹划税务,减轻项目的税负。

2.3 施工企业后期风险管理

首先,施工企业应该完善工程结算管理相关工作,做好结算前的各项准备,如变更签证、实物量核对、索赔、结算书的编制与送审等,避免因为自身原因造成结算工作的延误。

其次,设立项目清算小组以及类似的部门,实现专人负责项目清算事务,催讨债权,还要保留有关证据,避免失去索赔的法律时效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3 结语

建筑企业的风险防范需要在生产经营的各个风险控制环节上下工夫,而且要在战略上重视,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列出建筑企业最需要关注的经营风险,并提出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办法。

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风险 并购 文化审慎 管理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跨国经营和并购活动日益频繁,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外来竞争以及多元文化的冲突,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用全球化观念来考虑本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都要考虑文化差异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否重视跨文化管理正在成为影响现代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如何正确认识和识别企业经营中的文化差异与风险并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现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化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关于文化的概念最早定义来自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文化是指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在跨文化管理产生以前,关于文化及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仅限于文化人类学家。在企业界,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环境与公司决策的相关性,但在国内经营环境中,很少有企业把它作为一个主要的因素加以考虑,管理学界也很少注重文化的研究。然而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了企业界和管理学界对文化与经营管理关系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

(一)霍夫斯泰德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随着霍夫斯泰德提出民族文化的四个维度以来,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霍夫斯泰德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提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群体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和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程序”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和教育环境中形成的。群体本身无法感受到自身文化,文化需要比较才可以显示出各自的特色。霍夫斯泰德提出了描述和表征民族文化类型的四个维度,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的数量与质量。他对40个国家的文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其成果有助于管理者认识民族文化的差异。

(二)特龙彭纳斯的理论

上世纪90年代特龙彭纳斯对工商管理活动中文化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提出关于民族文化分析的七个维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普遍主义认为可以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加以界定,并总是可以据此加以运用;特殊主义则与此相反,在特殊主义文化中更看重关系和环境的特定责任,不很看重抽象的社会符号。从这一维度来看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普遍主义主张普遍地按规则和程序去做以保证公平和一致性,特殊主义鼓励灵活性以适应特殊情况的要求。

个人主义与公有主义。个人主义鼓励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公有主义鼓励个人为群体的利益而工作。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崇尚个人成就和独立承担责任,而在公有主义文化中决策经由代表传回组织后再决定,人们崇尚集体成就,集体承担责任。

情感内敛与情感外露。不同文化对表达情感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在北美和西北欧,商业上的关系是典型的工具性关系,情感被认为是干扰。其前提假设是我们应该类似机器一样,以便使其运转更有效。但是在有些文化中,商业是个人的事情,人的全部的情感被认为是恰当的。

具体专一与广泛扩散。在专一型文化中管理是与报偿相关的目标和标准的实现,私人和公务上的日程是彼此分开的;在扩散型文化中管理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而且质量也借此得到改善,私人的和公务上的问题彼此渗透。

成就与归属。成就主导文化要求对人们依靠技能取得的成就给予回报;归属主导文化尊重人们基于以往经验的身份和地位。

对时间的态度。各个国家看待时间的方式也不同。在一些国家,人们过去取得的成绩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们为将来制定了什么计划,而在另一些国家则与此相反。这些是对公司活动会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化差异。在一些文化中时间被认为是以串联着不同事件的直线方式向前流逝的,其他的文化把时间看作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以环形方式在运动,这造成了在制定计划时实行的战略、投资、对国内培养人才及引进人才等方面的看法上有很大差异。

对环境的态度。对环境的态度方面也可以发现重要的文化差异。从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来看,内控型文化主张将精力集中于我们擅长的事情上;外控型文化主张要适应顾客的要求。特龙彭纳斯在比较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每一维度的两个对立面如何走向协调的方法,并将其归纳为具体的经营技巧和管理技巧。特龙彭纳斯的研究表明,文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是广泛、具体而深刻的,不仅影响到产品的销售,而且影响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决策方式、领导风格、管理技术应用、信息沟通等一系列活动。

文化风险的成因与根源

在探讨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时,人们多运用“文化冲突”这一概念,本文中笔者运用“文化风险”的概念旨在说明文化这一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赫斯切认为文化风险产生于那些追求全球投资战略的公司。因不同的社会习惯而存在的产品市场差异,使人们难以预测哪种产品会在外国市场上受欢迎。他举例说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早餐麦片极受欢迎,是最盈利的行业之一。但是,在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其他很多国家,早餐麦片就不怎么受欢迎,利润也不高。企业经营中的文化风险直接作用于产品和市场,从其成因来看,文化风险则存在并作用于企业经营的更深领域,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跨国经营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

跨国经营使企业面临东道国文化与母国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着管理的实践,构成经营中的文化风险。在一种特定文化环境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应用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也许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公司、企业跨文化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一个公司内部的跨文化经营管理活动大量增加。由于文化不同,跨国经营管理中产生了许多误会和不必要的摩擦,影响了公司工作的有效运行。如20世纪70年代肯德基首次进入香港市场的失败,迫使其重视和利用文化因素,注重将自身产品和服务与当地民族文化、地区文化结合。正如英国市场营销专家史狄尔先生所评价的:“当年家乡鸡进入香港市场,是采用与美国一样的方式。然而,当地的情况,要求它必须修改全球性的战略来适应当地的需求。产品的用途和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影响,食物和饮品类产品的选择亦取决于这一点。当年的鸡类产品不能满足香港人的要求,宣传的概念亦不适当。”文化因素是各国企业特别是跨国经营企业走向经济全球化时面临的巨大挑战,企业必须具备识别和处理文化风险的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并购活动引发的文化风险

并购活动导致企业双方文化的直接碰撞与交流。近年来企业并购活动异常活跃。以我国企业为例,既有一国之内的企业并购,也有跨国并购,如海尔自1995年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到1998年底总共成功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2004年年末,联想以17.5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了IBM公司的PC业务。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累计以并购形式发生的对外直接投资,从1988年到1996年年均仅有2.61亿美元,从1999年开始,并购额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16.47亿美元。企业并购能够更有效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然而并购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在并购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金融财务和法律方面,很少关注组织文化可能带来的问题。而许多并购案例证明,文化整合恰恰是并购过程中最困难的任务。尤其对于跨国并购而言,面临组织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双重风险。因为一个组织的文化是其所有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模式,是保证其成员的行为能够确定地指向组织目标的某种思想体系,如果一个组织之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文化,对于任何一个成员来说,识别组织的目标都将是困难的,同样,在为达成组织目标而努力时,判断应当针对不同情景做出何种行为也会是困难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价值观直至其行动惯例都会是模糊不清的。所以企业并购活动中,如何正确评估所面临的文化差异的基本特征及风险,探询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是企业并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三)组织内部因素引发的文化风险

组织文化的变革、组织员工队伍的多元文化背景会导致个人层面的文化风险。越来越多的组织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招募员工,广泛开展跨国跨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往来,从而使组织内部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与决策方式不断面临冲击、更新与交替,进而在组织内部引发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即使没有并购和跨国经营,企业也会面临组织文化与地区文化、外来文化的交流问题以及组织文化的更新问题。所以,由于员工队伍多元化、组织文化变革等内部因素引发的文化风险虽然不如并购和跨国经营中的风险显著,但由于其具有潜伏性和持续性,也会给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

文化之所以会构成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其根源在于文化差异。特龙帕纳斯在分析文化的概念时认为,社会互动或有意义的交流,以人们相互交往前就存在处理信息的共同方式为前提,它们对于跨文化经营与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交流双方相互依赖,因为他们共同构成了一种相关联的意义体系:一个群体对一种情境共有的解释。在经营管理中进行有意义的互动要有一个绝对的前提,即存在共同的预想。当交流对象的预想一致时,双方对其意义便有了相同的理解。一种特定的组织文化或职能文化不过是群体若干年来在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时形成的自我组织的方式。文化通过人们期望的和归结于环境所共享的意义的不同而相互区别。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继承性。每个国家、地区、组织甚至每个人都是一个文化系统。所以当各种文化系统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相遇时,这种文化差异便潜在地构成了无法避免的文化风险。企业经营中的文化风险若不加以控制和规避,会酿成文化冲突并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组织涣散、沟通中断,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最终可能使企业走向衰败甚至灭亡。因此,企业必须积极面对文化风险,制定正确的风险管理策略。

企业文化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不仅是影响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且对促进企业文化的变革具有重要作用。所谓文化整合,就是指组织要适应外部环境、社会文化氛围、组织制度的变化,将构成组织文化的各异质文化要素统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于企业具体的并购活动而言,通常采用的文化整合策略主要有:注入型,如海尔经常采取注入式的文化整合模式,在并购活动中第一步是“克隆” 海尔文化及其管理模式,使被兼并企业了解、适应,直至自觉按照海尔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模式进行思考和行动,从而激活“休克鱼”,使其与海尔集团融为一体。融合型,并购双方认识到构成组织的两个或多个文化群体的异同点,但并不是忽视或压制这些文化差异,而是通过文化间的相互补充和协调,形成全新的统一的组织文化。促进型,当强文化与弱文化相遇时,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强文化吸收弱文化中合理的部分,并做出适应性调整,使原有的文化功能更加完善。隔离型,在跨国并购中,若双方文化背景和组织文化风格迥然不同,甚至相互排斥或对立,在文化整合的难度和代价较大的情况下,正确识别文化差异,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保持双方文化的独立性。

(二)跨文化培训

进行跨文化培训是跨国经营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业务活动中规避文化风险的有效工具。为了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与适应能力,促进不同背景的员工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必须进行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组织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对对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经营理念的培训。通过跨文化培训不仅可以规避文化风险,而且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促进信息沟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文化审慎法(Cultural due Diligence)

文化审慎法主要用于对企业并购中的文化风险进行评估,它包含五个步骤:第一是收购前筛选,主要任务是组建文化审慎小组来收集目标企业文化物件、价值观和假定方面的信息;第二是宣布收购后的综合性文化测评,即在第一步基础上对双方企业的组织文化、经营方式等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第三是认知冲突、风险、机会和成本,根据第二步所收集的综合信息,测量两家企业的文化差异,确定这些差异带来的风险和成本;第四是设计并实施合并后的行动计划,主要任务是选择并实施文化整合的具体策略;最后是合并后对所发现事实的监控和证实,这个阶段文化审慎小组要继续关注并排解企业文化问题,监控整个并购过程的有效进行。

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 经营风险 局限性 控制

经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多种经营风险,风险的科学处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因而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中,应该整合控制经营风险的能力,从减少风险和转移风险的角度来实现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核心是预算工作,全面预算管理在发展初期主要包括企业运营成本控制和企业财务计划,企业预算管理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和成熟的体系,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集企业计划、企业流程控制、企业管理激励以及企业评价等等功能的综合性企业管理机制。

一、现阶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在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局限性

(一)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方向不相适应

企业整体的管理方向是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通常都以财务管理为基础,两者在分析经营的风险的角度上存在差异,在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中,预算是对市场的一种预期,这种预期的市场通常是假定平衡的市场,一次全面预算管理的数据都是通过简单的加成的来的,考虑的只是最基本的情况,没有顾忌到市场的多变性和风险性,企业外部环境是极不稳定的,大多数企业都希望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经营目标上缺乏长期性,因而对于长期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方面较为不足,由此实施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宗旨相违背,从时间的角度上看,短期的全面预算战略目标与长期的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是无法达成一致的,因此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风险管理有待加强。

(二)全面预算管理缺乏灵活性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通常是依据往年的财务数据来得出市场的发展规律,分析当前企业发展可能遇到的风险,因此在不考虑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并不能有效的测评企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未来遇见的风险,因此在实际的使用过程当中,企业全面预算在控制经营风险上往往缺乏灵活性和实践经验,对市场的各项数据和风险的变化反映迟钝,在既定的预算下反而限制了各个部门的业务发展,削弱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阻碍了企业的改革创新,使得企业容易错失市场中的机遇,最终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利润。

二、经营风险控制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研究

(一)完善预算编制流程来控制经营风险

预算的编制是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基础,一个企业的预算编制可以反映出这个企业在风险控制上的目标和能力。好的预算编制来源于完善的预算编制流程。将预算的编制工作做到细化、固定化,明确审核流程的步骤,才能提高预算编制效率。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指标,控制预算管理的可操作性,以财务指标为主要预算指标的传统预算方法不能满足经营风险控制的要求,因而企业要转向战略化的预算编制手段,以战略为导向制定预算方案,做到非财务性指标与财务性指标的综合运用与考量,才能够全面的了解来自于内外部的风险类型。其次要适当地细化预算编制的要求,横向扩展预算环节所包含的内容,囊括市场开发预算、产品开发预算以及客户关系维护、企业内部控制预算等等,并按照上下结合,逐级汇总的方式形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并在编制过程中,增加风险分类流程,从而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来增强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

(二)明确预算管理的责任制来控制经营风险

通过预算编制流程的细化,完成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分类,于此同时,对于预算管理当中的风险问题也应该予以责任明确,从而保证风险控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明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责任制度,可以将单个的预算目标落实到具体的风险监控点和经办人上。企业全面预算也应该作为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细化到企业的每一个职能部门和岗位负责人,并要求根据风险点,每个职能部门都必须制定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明确职能部门的上下级的预算资源分配问题和风险责任承担问题,包括上下级之间应该怎么获得资源,怎么进行资源的分配,风险的控制等等,并将责任制度与下级考核挂钩。责任制的预算管理,不仅明确了预算管理职责,也分散了企业经营风险,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落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并通过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风险。

(三)加强预算控制来控制经营风险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其中一项重要管理手段是预算控制,通过预算控制可以了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状况,这其中也包括风险的控制状况。风险的控制都必须具有前瞻性和趋势性,事发后的风险控制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在风险未发生之前进行预测和防范,风险发生之时快速变通,科学的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减少经济损失,才能够有效的维持企业的风险稳定。在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当中也需要时刻关注企业的运行状况,确保企业的经营是处于风险控制的能力范围之内,以便能够及时的采取控制措施,因而通过预算控制,将企业实际的运行情况和事先预测的企业运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风险类型和风险大小,以便及时的调整预算管理手段,纠正偏差和错误。

参考文献:

[1]毛鹏良.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4)

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跨国经营 外汇风险 风险管理

一、跨国经营外汇风险管理概述

(一)外汇风险的涵义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从事跨国经营业务,进行全球性的战略布局。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波动对于那些存在大量国际交易活动、频繁发生资本流动的跨国公司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经营必须考虑由于汇率波动所产生的风险问题。所谓外汇风险,就是指由于汇率的波动,使跨国公司未来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面临的不确定性。而外汇风险管理就是针对汇率波动,对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行为。

(二)外汇风险的主要内容

目前,研究普遍将外汇风险敞口分成三种类型:折算风险、交易风险与经济风险。

折算风险主要是从会计核算的角度考虑,折算成本位币合并报表时,由于期末的汇率与入账确认时的汇率存在差异或者两个期末之间汇率存在波动,因此已在账面体现的、以外币计量的交易结果会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即外汇风险敞口中的折算风险敞口。折算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报表项目中,收入和成本、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以及汇率的波动程度。

交易风险,是指签约日和结算日之间的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不同于折算风险属于账面盈余数据的变动,交易风险将直接对现金流量产生影响。除了汇率的波动程度外,交易风险的大小主要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签约与结算日之间的时间差,二是收支的币种以及时间匹配程度。

经济风险,指的是非预期的外汇波动对未来现金流的影响,进而对股权回报造成的长期影响。非预期的汇率变动,使得企业的营运现金流量发生改变,不论是否真正牵涉外汇交易,汇率变动都有可能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量、价格与成本,以致降低其贸易竞争地位,使企业实质获利能力减弱(林圣哲,2006)。外汇的经济风险可以归结为两国经济因素的相对变化而引起实质汇率变化,进而影响到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情势(范翔,2012)。相对于折算风险与交易风险所带来的相对短期、可对应到单个交易的影响,经济风险对跨国经营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三)跨国经营外汇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目标还是获取利润,跨国经营过程中外汇风险的管理不善,往往将侵蚀公司所积累的盈利和资金流,导致企业投资失利,偏离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倪庆东、倪克勤(2010)实证分析了18个行业,发现56%的行业存在显著的外汇风险。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2112家A股上市公司2015年合计汇兑净损失369.94亿元。慧聪网对国内29家纸业上市公司的汇兑损益情况调查结果也表明,2015年该行业上市公司的汇兑损失达到25.96亿元。而对于航空企业,外汇风险的影响则更加明显,从披露的年报中可以看到,仅南方航空2015年汇兑损失就达到57.02亿元,中国国航达到51.56亿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若不能优化外汇风险管理,汇兑损失带来的盈利侵蚀是十分严重的。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战略,随着流通范围的扩大,流动性的加强,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不断增加;而我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步伐也在不断推进,因此外汇风险管理是跨国经营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现阶段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外汇管制环境的了解

企业海外业务拓展过程中,往往采取商务人士先行进入拓展市场,然后再跟进财务等支撑管理团队的模式,外汇风险管理未能及时纳入企业跨国经营的规划范畴,这往往会造成对外汇管制环境的忽略,待商务启动、项目执行过程中才发现各项风险敞口完全暴露,已经将企业置身于相当被动的位置。因此,外汇风险管理需要提前进行整体的布局,若交易已经实质确认,风险应对的措施就十分受限。尤其是在外汇政策比较特殊的地区,企业跨国经营战略更加需要考虑汇率因素的不利影响。例如,非洲地区的埃塞俄比亚,因受限于国家自身的外汇储备量,外汇管制十分严格,在埃塞本地设立分支机构,如果采取直接外币融资模式,即使出现经营收益,资金也会很难回收。而在某些特殊地区,如利比亚,目前属于美国制裁区域,美元的流通限制十分严格,结算严重受限。外汇管制的特殊性会导致经营风险的增加,然而目前由于相关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往往只关注投资业务的可行性,一旦运作项目过程中实际结算遇到问题时,相关风险引发潜在损失了才关注外汇风险带来的影响。

(二)缺乏对外汇现金流的管控

一般企业初出国门,带资建设的行为十分普遍,采用的融资标的主要以人民币或美元为主,相对而言这两类币种都较为强势。而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对外投资79%的资金都流向发展中经济体,而其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汇率波动很大。例如,非洲相对发达的南非的本地币兰特,2012年~2015年期间,相对美元期末汇率年平均波动22.84%,其中2015年末相对上年贬值34.59%。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能及时将投出的资金回笼,并且没有采用良好的外汇风险管理手段,那就意味着国内资金借支产生的往来差额会加大,时间区间长,交易和折算风险都在提高,经济风险中的不确定性也在上升,可能侵蚀公司的盈利,造成严重的损失。

(三)缺乏本地化的经营方式

跨国经营早期,企业通常习惯派驻人员、携带资源去运作当地项目,本地化运作需要在一定的积累的情况下才能开展。未能进行充分的本地化意味着大部分的成本和开支还在国内消化,利润在当地沉淀,这样最直接的是引发外汇交易风险中的收支差额攀升,除潜在的税务风险之外,还导致海外公司的利润虚增、现金流滞留,除了在外汇不受管制、资本自由流动的国家和地区,在其他地区滞留的资金流越多,外汇波动带来的风险也就越大。

(四)缺乏多样化的外汇风险管理手段

从我国上市公司巨额的汇兑损失中可以看到,外汇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汇率的波动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因此很难预测走势,而且初期的跨国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操作经验,也缺乏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容易将企业直接暴露在外汇风险之中。经济风险的管控需要对各个可能涉及的国家有着充分的了解和判断,想降低交易风险要求对交易全程涉及的事项有着完整的设计,折算风险的管控要求对会计规则十分熟悉。因此,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层面的处理,只能缓解某个时点的盈亏,但是对最终的现金流量没有明显的助益;而仅仅停留在金融工具的运用上,只能降低交易过程中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不在关注范畴,也无法分散对于个别国家而言系统性的风险。

三、加强外汇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投资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调研

改变财务和风险管理人员事后介入的考察模式,在市场人员判断初具市场潜力时,其他专业人员介入,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调研,必须优先考虑外汇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方案后,再进行投资可行性的判断。前期的充分调研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估各类外汇风险,从而能够跟进相关的应对措施,在合作过程中,注重相关结算条款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提前做好准入的条件设置以及敏感性的测试,尽量减少引发短期交易风险的条款;同时,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集团整体的业务和资金布局,通过不同地区比较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匹配,降低经济风险的影响程度。

(二)加快现金流转

现金快速周转、迅速回流是防范外汇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现金流的快速周转意味着资产负债外汇风险暴露的时间区间缩短,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性风险。项目的良性运作是管理外汇风险的内在动力,资金的良性周转才能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若属于一次性的项目,时间区间的缩短也意味着不确定性的降低,从而适当地消除经济风险的影响,也降低触发折算风险的概率。

(三)加强本地化运作减少外汇风险

本地化运营是跨国经营长期成功、深入渗透必经的路由,可以很大程度上规避外汇波动产生的影响。若将一个国家作为根市场拓展,规模上一旦取得突破,无论从监管层的角度,还是从合作方的角度,企业基本上无法避免地会被要求用本地币进行签约。在这样的前提下,本地化运作解决的是收支匹配的问题,从而降低交易性风险,进而减少折算风险中的外汇头寸。本地化运作的过程中,除了关注收支币种的匹配优化外,还需重点关注盈利资金的回流。这与前期对该国的外汇管制环境的调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地化运作之后,投资回报回收的难易程度,应当作为投资可行性一个重要的模块进行考虑。

(四)优化外汇风险管理方式

外汇风险管理方式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优化,如注意外汇币种的选择、建立外汇市场情报系统及时掌握外汇汇率现状和预测汇率变化,加强国际间借贷的运用、优化合同条款、创新金融工具运用等。而当企业的海外业务拓展到一定程度,更需要引进具备外汇风险管控能力的人才,或者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进行风险管控。

从目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遭遇的外汇风险的三类风险进行分析,折算风险主要是会计上的风险,影响当期损益,并不影响实质的现金流,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管理来降低风险敞口;交易风险是过程中的风险,影响现金流量,应当注重收支的匹配、现金的流转以及金融工具的运用;而经济风险相对于单个国家而言基本上属于系统性的风险,应当在具备相应的条件时通过全球化的资源整合和运作来分散风险。

(作者单位为中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月永,张旭.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及控制[J].国际经济合作,2008(3):77-81.

[2] 陈学胜,周爱民.新汇率体制下中国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暴露研究[J].经济管理,2008(8):31-35.

[3] 陈晓莉,张妍,高璐.企业外汇风险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2(2):13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