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翻转课堂;理性认识;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着全面的改革局势,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应用,取得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成效,在这种背景下,对教学模式进行理性认识,并选择科学、合理的应用方法,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改革效果,同时使教学成效得到明显的提升。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和内涵。翻转课堂最初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对缺课学生进行补课的方式演变而来。他们为了使学生缺课后仍然能够接受到与课堂相同的补课效果,开始通过录屏软件的使用来完整的将课堂声音、画面、演示文稿等信息记录下来,并通过上传至网络来让学生们更加便捷的接受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而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推广。翻转课堂的内涵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课后的练习、实践、反思等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的过程,达到对课堂知识消化吸收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放在课后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因此能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激发与锻炼。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特殊的学习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翻转课堂主要表现出学习途径、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三个方面的特点。在学习途径上,翻转课堂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出的视频、微课等资源进行学习;从学习时间上看,翻转课堂是通过课堂+课后时间的结合来完成学习的过程;从学习方法上看,翻转课堂通过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如小组学习、协作交流等方式,因此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利之处

翻转课堂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显著差别的教学模式,其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利之处也是非常突出的。为了更加准确的分析其在教学中的有利作用,本文以“氢氧化铝的性质”一课的教学为例展开论述。

(一)促进学习知识内化学习效果。翻转课堂内化知识的过程在课堂中,因此学生的知识内化效果更好。例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在课堂上对“氢氧化铝的性质”进行基本的知识讲解,并通过作业的布置让学生们课后对知识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而这一过程无法受到教师的有效控制。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从课前对学习任务进行布置,并让学生们通过基本的信息收集和整理,提出问题,然后课堂上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并让学生们课堂学习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同时以协作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完成内化知识的过程。这种特点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优势。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翻转课堂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拥有的优势条件。翻转课堂教学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学生的人性化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氢氧化铝的性质”教学中,Al(OH)3+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学习,往往会让学生们表现各不相同的知识内化效果,学习水平出现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在翻转课堂中就能够得到很好的针对性教学效果。学生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能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及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资源的回看或暂停,从而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重复观看和理解,直到完全能够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信息。

(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能够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学生们对于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从而使得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升。学生对于同一课题的学习有着不同的兴趣,教师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范围和内容选择,例如本课题“氢氧化铝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就可将教学内容范围扩展至氢氧化铝的用途、氢氧化铝的特点等多个方面,从而使学生保持更好的学习兴趣,并且以兴趣为引导,激发学生更加自主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翻转课堂教学反思和建议

翻转课堂是当前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而言,有着明显的教学促进作用,然而虽然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但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任务,仍然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理性的选择,结合各种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势,来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有着突出的优势,然而对于不同教学内容与目的来说,其教学效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对于一些隐性知识内容而言,如果采用传统教学,让学生全面的参与到知识推理和结论得出的过程中,则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为了使高中化学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更加科学有效,增强对其理论认识是极为必要的。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理性认识这一教学技巧,才能使教学改革的成效得到不断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赵艳红.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

[2]张秋英.略论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3(25).

[3]杨平安.浅析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体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

[4]慕龙.浅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J].科教导刊,2015(06).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下面我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一)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设疑法

“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三)竞争法

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三、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二)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三)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多媒体技术;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传统的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粉笔+黑板”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过于依赖教师在黑板上板演,而对于板演的文字和图像,学生的能力有限,图像很难在其大脑中产生动态,抽象的问题很难被形象化,这样的课堂教学比较单调乏味,教学效果一般。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的优越性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向导。多媒体技术通过悦耳的声音,多样的图片,形象的画面抛开一些表面的因素,将本质的东西呈现出来,如,抽象的概念、瞬间完成的实验、不易实现的实验等,通过处理和图像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宏观缩小、微观放大、动静结合、重复播放,使学生获得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进一步上升为理性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

2.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如,教学《金属钠的性质》一课时,可以采用动画和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启发思维,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钠的性质,再分小组交流,可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交流并反馈学习成果,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实验化静为动

有些实验现象,虽然可用演示实验演示出来,但不利于观察过程或不利于进行分析实验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模拟不仅可以补充演示实验的不足,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控制:由快变慢,由静到动,由小放大,重复播放等,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体现出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4.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减少板书,增大课堂容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板书占用了较长时间,课堂的容量也随之缩小。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化学教学,可把较长的板书或例题和习题制成课件,极大地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同时,也为增大课堂的容量提供了可能。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验教学的作用不可替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获得都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人们提出的各种假设也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这就决定了高中化学教学应该以实验为基础,不能是简单纯粹的理论教学,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现象进而总结出正确的规律。为此,课本上安排的演示实验应尽量做,还要对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非教学过程中实际条件不允许,否则演示实验绝不能被动画模拟或者视频播放所代替。

2.课件要注重实效性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过程,获得新的知识或者技能。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寻找到最佳切入点,什么时候播放视频,什么时候插入图片,恰当地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保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课件的制作要避免“花哨”,不能被多媒体所左右,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板书缺失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强调理解是新的学习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翻阅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发现编者在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关注与努力。促进学生理解性习得知识与技能的一条原则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如将新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在新情境中尝试运用已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该新教材中栏目多样,内容丰富,且各具特色。其中“迁移?应用”栏目的设置恰好抓住学习的特点,将这―功能努力发挥出来。

1、栏目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

在“鲁科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迁移-应用”栏目主要集中在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及有机化学基础这三本教材中,相应的统计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迁移?应用”栏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图表式、情境式和拓展练习式三种。图表式即通过填表、作图、用图等方式传递信息;情境式即展示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拓展练习即中规中矩的习题。栏目的呈现方式并不是主观选择的,而是与教材中知识的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图表式主要出现在讲述化学概念原理的章节,如物质的量、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热等处;情境式则分布于涉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章节,包括无机和有机部分,如材料家族中的铝、有机物中的甲烷、甲醛等;拓展练习兼顾原理知识和有机化学知识,当然更侧重于有机知识,如原子结构都允而在《有机化学基础》中均是以练习的形式呈现。

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要看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否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在每个“迁移-应用”栏目中都会涉及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或与新知识属于同一类别,或与生活密切相关;或创设新的情境,或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如此种种,旨在改变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的学习现状。

2、“迁移?应用”栏目的教学功能

教材的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教材的编写又是可以根据实际有所创造、有所突破的。细细品读教材中的“迁移-应用”栏目,发现其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检测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两大方面。

2.1 基础功能――检测反馈

教材中所有的“迁移-应用”栏目都是出现于一个特定的知识点之后,这在无形之中就起到了很好的检测反馈作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学生可以主动地利用此栏目中提出的问题或介绍的方法来检验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监控自身的学习过程,逐步培养元认知能力,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学生进行自我检测的过程是教师获得学习个体信息的良机,通过反馈来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客观地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

案例1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中第二个知识点是以化合价为依托,介绍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关知识。在这种新的思维视角呈现之后,紧接着的“迁移?应用”栏目就要求学生举出几种物质,并尝试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这些物质是具有氧化性还是还原性、在反应中可做氧化剂还是还原剂。

这样的编排方式既给教师提供及时的学习状况反馈,便于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进程或教学计划,同时也是学生运用元认知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只有教师灵活应对教学实际,不拘泥于教学设计,才能生成一堂高效的化学课;只有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他们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尚存的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方案。

2.2 拓展功能――促进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识记固然不可或缺,而理解所学知识则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迁移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影响,仅仅靠记忆事实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迁移的。理解知识是应用知识的前提,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即透过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将其用来学习新内容、解决新问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努力。“迁移?应用”栏目正是通过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2.2.1 通过图示表征,梳理知识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化学知识结构中的主线,是串联其他知识的有效连接点,有助于学生对其他事实性知识的理解。然而,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使得学生感到难度较大,难以理解。为避免学生的死记硬背,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中添加了以图表式呈现的“迁移-应用”栏目。采用图表形式表达信息,既简单又直观,让学生思维化为可视、让识记变得轻松。在正文的学习中,师生进行推理、类比等思维活动,形成对概念或原理的初步认识。通过借助栏目中相关的概念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厘清各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完成相应的图表,将对知识的理解转换为图表这种可视化的形式,从而更利于把握概念或原理的本质和特征。

案例2学习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之后,学生要完成一幅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图。图中汇集了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这3个与物质的量密切相关的概念,将这4个重要的物理量紧密联系起来。看似简单的一份关系图,却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物质的量,精炼地展示出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重要物理量,学生通过整理概念间的关系,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概念的本质,更易于接受物质的量这一新的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若将此类栏目简单地视作填表作图的小测试而置之不理,则大大削减了栏目本身的功能。完成图表的过程是提炼知识要点、引导学生思维的大好时机,不―可小觑。通过图示表征这一信息组织策略,优化信息传递途径,既能帮助学生组织知识又使认知趋于规律化。

2.2.2 通过情境迁移,应用知识

学习贵在理解,对知识的充分理解是为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顺畅提取在课堂上习得的相关材料,学习的目的就是应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将教材中的知识生硬地搬到学生脑海中去,而是要通过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实现情境迁移,以求学以致用。课堂常常强调抽象推理,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情景化的推理,二者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若师生长久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教材,会导致思维被束缚、知识被僵化。通过情境迁移,将教学内容置于广阔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大背景下,可减轻纯理性思考带来的痛苦,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打破学生可以伏案解决一大堆卷面问题,却不能将所学运用于实际的状况。

案例3 在学习乙酸这一代表性的有机物之后,让学生解释用醋除去水壶中水垢的原理。栏目同时还向学生提供了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03和Mg(0H)2的相 关支持材料。醋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是乙酸在与酸的性质相结合解决此问题就易如反掌了。教学效果的理想状态是,学生不需要提示,自己就可以自发地将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然而,有时提示是必要的,尤其当学生在迁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栏目的呈现即为信息的提示。因此,利用教材中的“迁移-应用”栏目对激活学生课堂上的经验、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理解大有裨益。

“迁移?应用”栏目虽然都是位于正文之后,但是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栏目的教学顺序。如:教师可以在导课中充分利用情境式“迁移?应用”栏目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开始―节课,既生成了别开生面的导课,又让学生体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赋予知识鲜活的生命力。必修1化学教材中的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没有出现“迁移?应用”栏目。教材虽然以自然界为主题背景,却忽视了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因此建议,在必修1化学教材中的第三章中酌情添加相应的“迁移?应用”栏目。如可以展示碳铵、硝酸铵等氮肥的包装,思考为什么均有防潮、防晒的标志;介绍这些肥料在施肥的时候最好是穴施,而这又是为什么。

2.2.3 通过拓展练习,延伸知识

前文已经提到,理解是应用的前提,反之,通过对知识进一步的迁移与应用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练习式“迁移?应用”栏目通过提供变式训练并在练习中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方式,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延伸了认知结构,增强了思维弹性,促进了迁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迁移?应用”栏目,对学生渗透各种科学方法并加以练习运用,引导学生逐渐建立一套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通过分类、比较、类比等方法,联系新知识与旧知识,使相关内容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栏目中的相关练习均是围绕教学的重点或难点从不同角度构造问题,在练习过程中促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属性,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

案例4 以CH2=CH2为例,学习了烯烃的加聚反应之后,要求学生分析CH2=CHCl、CF2=CF2等物质为什么也能发生加聚反应。此处充分体现了类比这种逻辑思维方法,通过与CH2=CH2进行比较,再稍加以类比,便可得出加聚反应发生的条件,抓住加聚反应的本质,如此,便可活学活用。有机世界本来就是五彩斑斓、纷繁复杂的,如若学生在对典型物质的学习的基础之上能够重视规律、举一反三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中对人的价值追求的不同观点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理念选择。认识论哲学家认为人的价值和幸福的最高体现是理性知识和真理,求知和知识是人存在的最高形式。政治论哲学家认为人的价值侧重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在这两种不同的哲学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也是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之间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高校校园文化在引领、塑造高校物质形态、观念形态方面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它既有着文化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个性。在多元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如何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1.1 文化的本质

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用文化的观点来研究高等教育,并指出文化是一种共同使用的思维方式和集体的行为方式,“文化塑造个人的心智”。也有人认为文化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文化。文化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人本身的发展。①

1.2 高校校园文化与文化的关系

1.2.1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普遍表现形式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和管理者经过长期的培育而形成的,它反映了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和校园群体的智慧与意志。”②从文化在高校的表现形式来说,高校教育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资料三个部分,教育者是文化的传承、传播者。同时又是文化的受传者,作为文化化了的人对文化进行传播;受教者接受一定的文化,又将这种文化进行新的创造,最终也是被文化化了的人;教学资料实质上是文化通过教材、辅导书、工具书等形式表现出来。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有着文化的共性。通过校园环境进行的文化选择,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包括教风、学风等)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的确立、校园活动的组织、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和各种设施的建立等方面。③高校校园文化是各个高校中都有的一种文化,只是依据高校层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2.2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特殊表现形式

高校是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体现了高校不同的办学理念或办学理想。从整个学校教育系统来说,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有着高知识、高学问的教师和处于青年时期、激情洋溢、充满理想的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主体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更具先进性、开放性与深度性。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文化体现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复杂性、针对性与多元性。从不同层次、类别的高等院校来说,各个高校的校训的不同正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同的一个突出表现形式。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理工大学的校训是“ 厚德博学,追求卓越”。

1.3 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作为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在于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的认识不足。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只是丰富高校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只是树高楼、搞绿化、开办讲座等;以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是学校特定部门如团委、学工处等部门的工作。没有认识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石,没有认识到到校园文化的深层本质是学校的元气,各项工作都应是这种元气的流布,广大师生都应能够受到它的滋养。④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动态性。但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不变的,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引导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高校校园文化一般选择的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非主流社会文化的冲击。在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融合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表现为高校主体的自主与自觉选择的特性。有人说,校园文化的变迁本质上是大学生正确的社会感知、成熟的文化自觉和整合的群体互动。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在文化的变化过程中不断适应、调整的自我发展。

2 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基于认识论和政治论的视角

布鲁贝克指出,研究高等教育主要有两种哲学基础:一是以认识论为基础;二是以政治论为基础。高等教育的哲学指导思想支配着高校各个方面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哲学指导思想的影响。

2.1 认识论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

认识论哲学的指导思想在西方有着传统而悠久的历史,它强调认识论的人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为目的,强调高校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为了学术而存在的。这种哲学思想提倡的是能够训练人的思维、发展人的理智,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理性知识”。但是,传统认识论哲学的这种以理性思辨、逻辑推理求取知识和真理的活动并不单纯为获取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在这个直接目的的背后还有更为高远的目标,这就是人的存在、价值和幸福。⑤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客观上要求大学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科学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大学里,更加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构建形成科学人文的理念以适应大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校园文化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日益呈现出开放、公平、民主的文化气息,表现在不同的学术观念的共存、对个性的包容、对个体的尊重等。高校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存在是为探索知识、传播真理而存在的。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培养具有开放视野、创新能力的学生,而且通过科研对知识进行探究。教师和学生都带有自身独特的个人文化,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个性特征、思想观念。高校校园文化正是学习、工作、生活在校园里的人所共同营造的共性文化。它通过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来约束人们对知识探索的态度和行为。

2.2 政治论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

政治论哲学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社会、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密切相关。高校只有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高校必须依靠培养的人才以及知识、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高校的存在是为社会服务的。它提倡的不仅仅是“学理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性知识”。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技术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创新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样,应用性知识更能为社会的发展服务。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在高校校园文化中体现出来。高校校园文化向社会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直接为社会文化建设服务。

3 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

3.1 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冲突

政治论和认识论之间一直存在着冲突,高校校园文化存在着认识论和政治论的两难选择。其矛盾之处在于,探讨高深学问的认识论方法想方设法摆脱价值的影响;而政治论方法则必须考虑价值问题。⑥选择了认识论的人认为,高深学问的坚实基础是严格的客观性,如果不能避免高校的政治化,将迟早会歪曲和干扰学者研究的客观性,从而导致学术贬值。选择了政治论的人,更多的从社会发展的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高校存在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高校校园文化认识论和政治论价值取向的冲突具体体现在对高深学问、高校自治、学术自由、大学功能的不同态度上。认识论注重知识的学理性,政治论注重知识的效用性。认识论认为高校应该完全自治。应该让高校里的学者、教师独立自主的解决知识领域的问题。因为高深学问是高于普通知识的专门学问,那么只有学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它的复杂性。由于他们最清楚高深学问的内容,因而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以及该如何讲授,应该决定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如招生、考试、学生的毕业要求、评聘教师等。政治论认为高校的自治不完全由教师们决定,学术上的自由也是有限定的。应该依据社会事务的要求决定高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标准、质量要求等。由于认识论注重知识的学理性,持认识论的人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和科研。政治论注重知识的效用性,持政治论的人认为大学的职能是为社会服务。

3.2 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融合

高校的职能发展由单一的教学功能到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再到弗莱克斯纳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高校功能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既要通过教学来传递知识、保存文化、培养人才,又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创新发展知识,还需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间接地提供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的高等学校都摆脱不了政治论的根据,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当国家处于非常时期,或是在专制的国家里,总是要特别强调政治论的根据。⑦长期以来政治论哲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认识论哲学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但是大学是探索知识、传播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机构。对知识的保存、选择、传承,对真理的探寻都需要大学具有自治和自由的权利,是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选择应该是认识论和政治论的融合统一。高校校园文化需要营造出追求学术、追求真理、以人为本的氛围,从而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发展的过程表明,大学内部需要有专门的行政人员来参与大学管理。但是,目前在高校中存在行政管理权过度的倾向,行政级别化、干扰学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需要在教学、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使得大学能和谐有序地运行。从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大学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他们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现代大学功能强大,它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正越来越成为政府借以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⑧市场力量也成为干预大学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更加需要坚持自治,倡导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新时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我们坚持这种价值取向,绝不是要求大学脱离社会,而是在自治、自由的基础上更好地履行社会赋予的职责、为社会服务。认识论者洪堡就曾这样指出:大学倘若实现其目标,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社会和国家的目标。⑨

注释:

①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②③⑧潘懋元.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1) .

④程祥国等.大学精神的奠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⑤刘志洪.认识论哲学观及其超越[J].攀登(双月刊),2010.4(29) .